Daśabhūmikasūtra (Shi Zhu Jing) 十住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住經卷第三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現前地第六
諸菩薩聞說, 上地之行相,
在於虛空中, 雨眾妙珍寶、
放清淨光明, 供養於世尊,
咸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時有無量億, 諸天皆歡喜,
於上虛空中, 雨眾寶末香,
光明相綺錯, 微妙甚可樂,
眾香華瓔珞、 幡蓋雨佛上。
他化自在王, 與諸眷屬等,
雨眾妙寶物, 雰雰如雲下,
歌頌供養佛, 稱歎金剛藏,
咸讚言:「善哉, 善哉,快說此。」
千萬億天女, 於上虛空中,
作眾天音樂, 歌歎佛功德,
咸作如是言: 「如來之所說,
微妙無有量, 能滅諸煩惱。
諸法本性空, 無有毫末相,
空無有分別, 同若如虛空。
無有去住相, 亦無有戲論,
本來常清淨, 如如無分別。
若人能通達, 一切諸法性,
於有於無中, 其心不動搖。
但以大悲心, 為度諸眾生,
是名諸佛子, 從佛口法生。
常行於布施, 利益諸眾生;
本來雖善淨, 持戒而堅心;
雖知法無傷, 而行於忍辱;
雖知法性離, 而行於精進;
雖先滅煩惱, 而入於諸禪;
雖先解法空, 而選擇諸法。
寂滅智雖多, 而求利世間,
能滅諸惡者, 名之為大人。」
如是諸天女, 百千種妙音,
稱讚歌頌已, 皆默然觀佛。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當以何相貌, 得成第六地?」
[0514b13] 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已能具足五地行、欲入六地,當以十平等法得入於六地。何等為十?一、以無性故,一切法平等;二、以無想故,一切法平等;三、以無生故,一切法平等;四、以無滅故,一切法平等;五、以本來清淨故,一切法平等;六、以無戲論故,一切法平等;七、以不取不捨故,一切法平等;八、以離故,一切法平等;九、以幻夢影響、水中月、鏡像焰化故,一切法平等;十、以有無不二故,一切法平等。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具足五地行,以是十平等法能入第六地。
[0514b23] 「諸佛子!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觀一切法性、能忍隨順,得第六地;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明利,成就順忍。
[0514b26] 「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大悲為首,增長具足,更以勝觀觀世間生滅相。故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諸凡夫人愚癡所盲,貪著於我,常樂求有,恒隨邪念行邪妄道,習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熱心種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謂業為地、識為種子、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諸見令得增長,生名色牙;因名色故,生諸根;諸根合故,有觸生;從觸生受;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有四取;四取因緣故,起業於有;起五陰身名為生、五陰衰變名為老、衰變滅名為死,老死因緣有憂、悲、熱惱眾苦聚集。是十二因緣無有集者,自然而集;無有散者,自然而散。因緣合則有,因緣散則無。』
[0514c12] 「菩薩摩訶薩如是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又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有無明覆心;無明業果是名諸行,依諸行有初識;與識共生有四取陰,依止取陰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諸根行塵故有識,從是和合生有漏觸;觸共生有受;貪樂於受名為愛;愛增長名為取;從取起有漏業;有業、有果報五陰名為生;五陰熟名為老熟;五陰壞名為死。死別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為憂悲、發聲啼哭。五識名為苦、意識名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生大苦樹、大苦聚。如是,十二因緣苦聚,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
[0514c24] 「菩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
[0514c26] 「如來說所有十二因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貪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以入生貪心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渴愛;渴愛不捨名為取;是和合故,名為有;此有更有有相續,名為生;生變熟,名為老;老壞,名為死。
[0515a03] 「此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二者、為生諸行因。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令有相續,二者、與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互相助成,二者、與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所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0515a19] 「是中,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生不斷相續助成故。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亦如是。是中無明若無,諸行亦無,因滅則果滅,餘分亦如是。
[0515a25] 「是中無明、愛、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諸行及有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先際後際相續不斷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如二竹相對而住,不堅似堅。
[0515a29] 「無明因緣諸行者,即是過去世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愛、取、有、生、老、死是未來世事,於是有三世出。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相續說。
[0515b03] 「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老、死,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0515b06] 「因無明,諸行生;餘亦如是。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體性空故;餘亦如是。
[0515b08] 「無明因緣諸行,以生縛說;餘亦如是。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
[0515b10] 「無明因緣諸行,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
[0515b12] 「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身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故、三苦差別故、從因緣起、生滅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0515b15] 「爾時,菩薩隨十二因緣觀無我、無眾生、無壽命者,無人性空、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無所有。
[0515b17] 「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名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生,唯除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0515b21] 「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悲心轉增。以重悲心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增,離散則滅;眾緣具故增,不具故滅。我今知有為法多過故,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
[0515b27] 「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無性,離堅固相,無生、無滅,與大慈悲和合,不捨眾生,即時得無障礙般若波羅蜜,光明現在前。得如是智慧具足修集,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故。菩薩住現前地中,得快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生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攝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如是等萬空三昧門現在前;無相、無願三昧亦如是。
[0515c08] 「是菩薩住現前地中,志心、決定心、妙心、深心、不轉心、不捨心、廣心、無邊心、樂智心、慧方便和合心,如是等心轉勝增長故,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外道論師不能傾動;入於智地,轉聲聞、辟支佛,決定向佛智,一切眾魔及諸煩惱所不能制。安住菩薩智慧明中,善修應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專以慧方便行助菩提法。
[0515c15] 「是菩薩住現前地,於般若波羅蜜中得轉勝行、得第三上順忍。以順是法無有違逆故,菩薩住是現前地中得見數百、數千佛、乃至數百千萬億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於諸佛所聽法;聽法已,如實隨智慧光明故如所說行,令諸佛歡喜。是人轉勝知諸佛法藏,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諸善根轉妙明淨。
[0515c23] 「諸佛子!譬如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菩薩住此現前地,以慧方便故,善根轉勝,明淨寂滅,餘地所不及。諸佛子!譬如月明能令眾生身得清淨,四種風吹不能遏絕。菩薩摩訶薩住是現前地,善根轉勝,能滅無量眾生煩惱之火,四種惡魔所不能壞。
[0515c28] 「諸佛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現前地。
[0515c29]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善化自在天王,智慧猛利,能破一切增上慢者,聲聞問難不能窮盡。有所施作,布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念諸菩薩伴,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發願言:『我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十萬億三昧,乃至能示十萬億菩薩眷屬——若以願力,能過是數,不可稱計若干百千萬億劫。」
[0516a09]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令此義明了故,而說偈言:
「諸菩薩已得, 具足行五地,
知諸法無相, 無相無生滅,
本來常清淨, 無有諸戲論,
修集如是智, 得入第六地。
諸法常離相, 不取亦不捨;
性空猶如幻, 離二無分別。
若能順如是, 微妙之理趣,
心無有違逆, 得入第六地。
住於利順忍, 智慧得力故,
觀察於一切, 世間生滅相。
悉知諸世間, 皆從癡闇出,
癡闇若滅者, 則無諸世間。
觀擇因緣法, 隨順第一義,
而不壞緣報, 所作及假名。
如實無作者, 亦無有受者,
如是觀有為, 如雲無實事。
不知真諦義, 名之為無明,
從是則生思, 身口行得報。
從行故有識, 即生於名色,
如是生世間, 至生、死、苦聚。
了知於三界, 但從心而有;
知十二因緣, 在於一心中。
如是則生、死, 但從心而出,
心若得滅者, 生、死則亦滅。
無明二種作, 作癡、作於業,
乃至於老、死, 破散壞五陰。
從於此事邊, 具出於苦惱,
是事若盡者, 苦惱則亦盡。
無明若具足, 相續則不斷;
因緣若不具, 則斷於相續。
無明及愛、取, 即是煩惱道、
行、有是業道, 餘則是苦道。
癡至於六入, 是名為行苦,
觸受是苦苦, 餘分是壞苦,
滅三苦相續, 則更無有我。
無明及諸行, 則是過去世;
識與及於受, 是則為現在;
從愛而生苦, 則是未來世;
無明若滅者, 是則無有苦。
癡從眾緣生, 則生於諸縛;
眾緣若滅者, 則滅於諸縛。
從因而生果, 因滅則果滅,
如是觀諸法, 自性則皆空。
隨順於無明, 則有世間出;
若逆於無明, 是則斷於有。
從是則有是, 是無則無是,
如是十種觀, 甚深因緣法。
觀因緣相續, 去來及現在,
不離一心中, 分別有三道。
從三種苦觀, 及以生滅法,
無所有而盡, 能行逆順觀。
菩薩如是入, 十二因緣法,
知空猶如幻, 如夢亦如影,
如焰亦如化, 虛誑無作者,
亦無有受者, 但誑於愚人。
如是觀因緣, 智者所修空,
無緣則無相, 知此二虛假。
其諸一切有, 於中無所願,
但以大悲心, 愍度眾生故。
如是諸大士, 修習解脫門,
悲心愛樂佛, 無量諸功德。
知諸有為法, 皆從和合有,
即得萬空定, 無相願亦爾。
智慧轉增進, 入於上順忍,
得於諸菩薩, 無為智解脫。
如是諸善根, 轉勝明淨利,
供養無量佛, 諸佛所稱讚。
常於諸佛所, 出家學佛道,
到諸佛法藏, 善根轉增長;
猶以琉璃寶, 瑩磨於真金,
光明轉清淨, 其喻亦如是。
如於虛空中, 滿月光清淨,
四種風所吹, 不能令遏絕;
菩薩智慧光, 滅諸煩惱熱,
四魔不能制, 其喻亦如是。
菩薩住是地, 多作善化王,
諸根悉猛利, 能破增上慢。
所作諸善業, 皆隨順智慧,
聲聞諸問難, 不能得窮盡。
是佛子若欲, 如是勤精進,
能得於百千, 億數諸三昧,
得見於百千, 億數十方佛,
如春清了時, 日光明則淨。
如是第六地, 深妙難知見,
聲聞所不了, 大士略說竟。」◎
◎
遠行地第七
爾時諸天眾, 在於虛空中,
雨香花、珍寶, 如雲散佛上。
踊躍發妙音, 咸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善知第一義。
無量功德聚, 人中之蓮花,
說此上妙行, 利益諸世間。」
他化自在王, 雨光明華香,
雰雰而供養, 除憂煩惱者。
諸天及天王, 發妙音聲言:
「若聞此地義, 則為得大利。」
時作百千種, 上妙諸伎樂,
諸天女善歌, 承佛神力故:
「佛是最寂滅, 能令惡為善,
一切諸世間, 皆所共恭敬。
雖出過世間, 而示世間法;
知身同實相, 而示種種身;
雖以諸言音, 演說寂滅法,
而知於語言, 無有音聲相。
能過百千土, 上妙供諸佛,
知身佛國土, 捨相智自在。
雖教化眾生, 而無彼我想,
廣集大功德, 不於中起著。
以見取相故, 三毒火然世;
不取一切相, 慈悲起精進。」
諸天及天女, 歡喜設供養,
如是讚歎已, 默然而觀佛。
爾時解脫月, 請金剛藏言:
「大眾皆清淨, 願說七地相。」
[0517b09] 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六地行、若欲入第七菩薩地者,從方便慧起十妙行。何等為十?是菩薩善修空、無相、無願,而以慈悲心處在眾生;隨諸佛平等法,而不捨供養諸佛;常樂思惟空智門,而廣修集福德資糧;遠離三界,而能莊嚴三界;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眾生起滅貪、恚、癡煩惱焰法;隨順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化、如水中月、鏡中像——不二相,而起分別種種煩惱及不失業果報;知一切佛國土空如虛空、諸國土皆是離相,而起淨佛國土行;知一切佛法身無身,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知諸佛音聲不可說相、信解如來音聲本來寂滅相,而隨一切眾生起種種莊嚴音聲;知諸佛於一念頃通達三世事,而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眾生心信解故,作如是說。諸佛子!是名從慧方便生十妙行。菩薩摩訶薩具足六地行已,修此妙行得入七地。
[0517b27] 「諸佛子!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
[0517b28] 「是菩薩住七地中,入無量眾生性、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法、入無量世間性、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入無量諸法差別、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入無量諸劫算數、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入無量眾生信樂差別、入無量諸佛色身別異、入無量諸佛眾生志行根差別、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眾生歡喜、入諸佛無量眾生心心所行差別、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入示無量聲聞乘信解、入諸佛無量說道因緣令眾生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智慧習成、入諸佛無量甚深智慧所說、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入諸佛無量所說大乘集成事令眾生得入。
[0517c11] 「諸菩薩作是念:『如是諸佛世尊有無量無邊大勢力,不可以若干百千萬億劫算數所知。如是諸佛勢力我皆應集,不以強分別此彼得成,以不分別、不取相故成。』此菩薩如是智慧善思惟,常修習大方便慧,令其安住佛道智中,以不動法故。若欲常起種種度眾生道,無有障礙,來時亦起、去時亦起,坐、臥、住、立皆能起道,度脫眾生離諸陰蓋,住諸威儀常不離如是想念。
[0517c20] 「是菩薩於念念中具足菩薩十波羅蜜及菩薩十地。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以大悲心為首修習一切佛法,皆迴向如來智慧故。十波羅蜜者:以菩薩求佛道所修善根與一切眾生故,是檀波羅蜜;能滅一切煩惱熱,是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於一切眾生中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求轉勝善根無厭足,是毘梨耶波羅蜜;修道心不馳散,常向一切智,是禪波羅蜜;忍諸法先來不生門,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是方便波羅蜜;期轉勝智慧,是願波羅蜜;一切外道諸魔不能沮壞,是力波羅蜜;於一切法相如實成故,是智波羅蜜。如是,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是菩薩具足十波羅蜜時,念念中亦具足四攝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脫門。舉要言之,一切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念念中皆悉具足。」
[0518a07]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但於七地中具足助菩提法?一切諸地中亦具足?」
[0518a09]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十地中悉具足助菩提法,但第七地勝故得名。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功行具足,入智慧神通道故。
[0518a13]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發願,緣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二地中,除心惡垢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三地中,願轉增長得法明故,具足助菩提法;第四地中,得入道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五地中,隨順行世間法故,具足助菩提法;第六地中,入甚深法門故,具足助菩提法;此第七地中,起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何以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地中得諸智慧所得道,以是力故,第八地自然得成。
[0518a22] 「佛子!譬如二三千大千世界,一定清淨、一定垢穢,是二中間難可得過;但以大精進力、大神通力、大願力故,乃能過。諸佛子!諸菩薩如是行於雜道,難可得過;但以大願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故,乃可得過。」
[0518a26] 解脫月菩薩言:「第七菩薩地為是淨行?為是垢行?」
[0518a27] 金剛藏菩薩言:「從初歡喜地來,菩薩所行皆離煩惱罪業。何以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隨地所行清淨,不名為過。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大寶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