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ātaśatrukaukṛtyavinodana (Fo Shuo Asheshi Wang Jing) 佛說阿闍世王經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下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0397a22] 應時二萬二千菩薩同共發聲:「我等欲與文 殊師利俱行。」即時如其數菩薩,與文殊師利 俱行,忽以在沙阿剎土其處而坐。其處者
謂室中,所以能容者,是菩薩威神故。悉共坐 已,文殊師利說其法,其法名曰陀隣尼。文殊 師利謂諸菩薩:「乃知何所法名陀隣尼者?而
言解一切諸法故、其意無所望故,所作無有 異,所念應時足,所知如智慧,其法者悉知其 本,所語如諦,自護不墮,用轉上故,悉入諸法
行。陀隣尼者則道之元,不斷佛元、持法之元、 總持僧之元。於諸法無有殆,在人之所問,即 能知報答。見眾而不却。所以者何?無所畏故。
欲教化諸天,隨天之所欲而悉教之,令各各 得解。及龍、閱叉、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 休勒、人非人及釋梵,下至一切諸蟲獸鳥獸,
各各知其意,隨其所欲而悉教化令得其所。 悉曉了有功德無功德者,盡知一切人之行住, 其心譬如地。於世不以八事中有,順何所作
功德,不離於道教照於人,隨其所樂令一切 皆蒙其恩。所作戒令一切悉在中,其慧無所不 遍入,為一切之所重,而不以為勤苦,其心無
有異。其法者知,而本所教化。承其教,常以法 而施與不以為厭,所說法不望當得。其復不 斷菩薩善根本。所以者何?以精進而養成其
根故。所施與不以為厭足,用薩芸若故。以 戒不以為厭足。所以者何?恭敬一切人故。忍 辱不以為厭足,便逮得佛身故。以精進不
以厭足,合會諸功德故。以禪不以為厭足,無 所悕望故。以慧無厭足。所以者何?無所不 念故。以法為奉祿,而自依為得活,一切無所
豫。其如是者,是故為陀隣尼。陀隣尼者,悉總 持諸法故。云何持?空、無想、無願、無欲、無所著、 無所見故。以是持,無所生無所造。為作是持
法,亦不來亦不去,亦不住亦不亂,亦不趣亦 不壞,亦無所持亦無所掌。於脫不想脫,亦無 所住亦不當住,亦無吾亦無我,亦無壽亦無
人,亦無所執亦無放,亦不誠亦不虛,亦無所 聞亦無所見,亦如虛空無所稱舉,亦無所觸 亦無所覺,持一切諸法,故曰陀隣尼。復有陀
隣尼者,持諸法如幻,譬若如夢若野馬、譬若 水中聚沫如水泡、譬若化,悉持諸法,故曰陀 隣尼。復有陀隣尼,以無常持諸法,若所見無
我而寂,諸法根本悉脫其中,於法無所諍, 亦不墮亦無期,以是持一切諸法,故曰陀隣 尼。譬若如地無所不持,不以為懃劇。菩薩以
逮得陀隣尼者,為一切作本,阿僧祇劫諸所 作功德悉能合會發薩芸若,心無所不持,亦 不放亦不以為煩。所以者何?若地為一切之
所載仰。菩薩以逮得陀隣尼者,饒益於一切, 若樹木萬物因地而生。菩薩以逮得陀隣尼 者,悉生諸功德法。譬若如地,亦不動亦不搖,
亦無所適亦無所憎。譬若如地,受一切雨亦無 厭極。菩薩以逮得陀隣尼者,一切諸佛菩薩 聲聞辟支佛所問法亦無厭足,為一切說法
亦無厭極。譬若如地,含果諸種皆得時出。菩 薩以逮得陀隣尼者,悉含果諸功德法種,亦 不失時,輒如時具足諸法,乃坐佛樹不離薩
芸若。菩薩以得陀隣尼者,勇猛如將,兵中 之率無所不伏。菩薩以逮得陀隣尼者,坐於 佛樹降伏眾魔,故曰陀隣尼。復有陀隣尼,於
諸法無所持。何以故?於有常無常故,亦無樂 亦無苦,有身無有身,無有人無有常,一切諸 法無所持。所以者何?無有二心故。譬若如地
不持空,陀隣尼一切諸法無所持。譬若空不 持有所有,陀隣尼者於諸法亦無所持。譬若 水不持諸垢濁,陀隣尼者於諸法亦無所持。
譬若有所至無處所故,陀隣尼無所持故。陀 隣尼者,不可盡無有盡,不可度故無所不 入,無所不入故是為空界。陀隣尼與空等。」
說陀隣尼時,五百菩薩悉得陀隣尼法。 文殊師利於二夜說菩薩藏:「諸法莫不從是, 若功德法若無功德法、若俗若道、若有罪
若無罪、若有餘若無餘、若脫若不脫,一切 盡入是藏。何以故?用諸法故、無所不得故。 譬若三千大千剎土,含受百億國土、百億
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大海,盡入三千大千。 亦不凡法亦不道法,盡入其中。聲聞、辟支佛 法、若菩薩法,盡入其中。何以故?悉總持諸行
故,持聲聞、持辟支佛、持菩薩。若如樹其根堅 住者,本莖枝葉華實皆而成好。菩薩藏者無 所不持、無所不成,一切持諸功德法悉持薩
芸若心。其菩薩藏者,若器名曰受不可數。譬 若海,含受眾水受持珍寶,龍、閱叉、揵陀羅、真 陀羅、摩休勒無不苞裹,為一切作其處。其藏
者因緣不可數亦如是,受無數戒,其間三昧、 智慧所見,其器無所不受而見,故曰菩薩藏。 譬若如海,其往生者不飲餘水。所以者何?皆
因海故。其在是藏者,皆因是法不在外道。所 以者何?盡受薩芸若法味故,故曰為菩薩藏。 是為三藏。何謂三藏?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
藏。聲聞藏者,從他人聞故。所以者何?聞其 音故。辟支佛藏者,緣十二因緣故,以因緣盡 而致是。菩薩藏者,入無央數法,而自然逮
成佛。其聲聞、若辟支佛,其三藏者,非聲聞、辟 支佛所有也。說是法時,其三藏者各得如所 行。所以者何?說是法時,其聲聞、辟支佛、菩薩
各得其行,故曰三藏。其逮得菩薩法者便有 三藏。所以者何?聲聞、辟支佛不離佛法故。
[0398b03] 「復 有三藏學。何謂三藏?有聲聞學、有辟支佛學、 有菩薩學。聲聞學者,用有度故、但自明故。辟
支佛學者,是謂中學,無有大哀。菩薩法不可 度,入法身故、用大哀故。聲聞者不學辟支佛 事,亦不了辟支佛事。辟支佛不學菩薩事,亦
不了菩薩事。菩薩者知聲聞所學不以為樂, 不於是中有所悕望,亦不於是中而求脫;亦 知辟支佛所學不以為樂,不於是中而求脫。
而知菩薩所學,樂於所學而自歡樂,當因於 中得脫故。教聲聞而示現,以其行教化之,其 辟支佛亦爾。是菩薩作,故名曰菩薩藏。譬
若以器受其琉璃,用琉璃故,其器亦作琉璃 之色。菩薩以逮入藏者,以諸法所見不離佛。 菩薩以逮藏者,諸所見法悉見於佛法。菩薩
悉無所不學諸法。所以者何?無有異所見,諸 法悉如佛證。其菩薩藏者,無央數字而教不 可度處。所以者何?無增減故。不可議光明悉
照於冥,所作者有慧利無有極,入薩芸若無 所不入。其學是學乃為學,悉入藏故便入摩 訶若那。摩訶若那者無極慧,以入者其未入 者而入之。」
[0398b24] 爾時文殊師利為諸菩薩說其藏 事已,復於三處說阿惟越致輪金剛行。說是 時,其聞者悉逮得是事,其輪者亦無所轉。「阿
惟越致輪者,無所悕望於一切,其心無有 異。所以者何?不念善惡。以等心學法,見諸佛 剎亦復等視,不著其好醜,以諸佛等無有異。
其輪者無所不遍入。所以者何?不壞法身故。 以是故為阿惟越致法輪。其輪者無斷絕處。 所以者何?無二心故。其輪者如所見。何以故?
以法輪致佛故。是名曰阿惟越致法輪。其從 阿惟越致輪者,悉以脫諸想故。其信是者,悉 當得如佛,不以二事故。從一事脫所說,如
怛薩阿竭所因脫,其脫者無想無想,是故諸 法其有想無有脫。何以故?其脫無有二。所以 者何?無身口意故。所以者何?其脫者亦不從
身口意故曰脫。作是者,以為自從不從他人, 故曰阿惟越致輪。其輪者不轉色。所以者何? 其色自然故。痛痒、思想、生死、識亦不轉。所以
者何?識自然故。一切法亦不轉。所以者何? 法身無法轉故。是曰阿惟越致輪。其輪者,所 入無有際。何以故?無有斷絕故。其輪亦無所
著,亦無有斷。何以故?其輪無有門故。所以者 何?不二心故。其諦亦無轉者。所以者何?不可 說故。其輪亦無有能解者。所以者何?亦不有
其音,何得見其形?故其諦以空可致其脫者, 莫能有逮。譬若如空無所不入。何以故無所 不入?用脫於本故。其輪者亦能行亦能步。何
謂行、何謂步?如金剛鑽穿眾寶。云何可以鑽 穿其法?譬若以空鑽穿一切所,以故是名曰 法為無所想是故金剛。所以者何?鑽穿一切
諸所求故。無願者若鑽金剛穿諸所未脫令 而得脫。法身者若金剛,諸所亂者而空理之。 怛薩阿竭者如金剛,悉穿無所有。其脫如金
剛,過於諸不脫者。泥洹者,見諸自然法。」
[0398c28] 文殊 師利為諸菩薩說是阿惟越致法輪時,菩薩 悉得羅毘拘速三昧 (漢言者名曰日光明花) 。得是三昧已,
其菩薩身一毛者放億百千光明,其一光明 者見坐億百千佛,一一佛者到他方其求佛 道而往教化。
[0399a05] 明日旦阿闍世王遣使者到文殊師利所:「唯 哀用時與等人自屈。」摩訶迦葉時與五百比 丘俱欲入城而分衛,以行道半念尚早而旋,
還與比丘俱過候文殊師利,以到所習住於 門外。文殊師利問摩訶迦葉:「今早欲到何所?」 則言:「欲行分衛故。」文殊師利復謂摩訶迦葉:
「我今與汝分衛。」摩訶迦葉則言:「已具足為供 已。所以者何?以法到是,不以食故。」文殊師利 謂摩訶迦葉與諸比丘:「俱就是,當用法故,亦
當用食故。所以者何?今亦不失其法,亦令不 失其食故,合兩以作一。」摩訶迦葉則答言:「吾 等常當忍不食,當聽其法。何以故?一一諸深法
常從是聞。」摩訶迦葉則復問:「今日與諸摩訶 薩俱而食?」文殊師利言:「今所食處,其人亦不 離生死,亦不入泥洹,亦不過欲事,亦不以道
證。所食處,其食亦無所增無所減,亦於諸法 無所持亦無所捨。」摩訶迦葉言:「其作是施與 者,是為無極施與。」則言:「諾,受所請。」
[0399a22] 文殊師利 則自念:「今當入城,所作當如佛之感動。」作是 念時,便得無所不感動三昧。則時沙河剎土
平等如鏡,諸丘墟山陵一切不現,其光明無 所不接,其在泥犁勤苦,其痛則除悉得安隱。 是剎諸人,用是時悉無婬怒癡,亦無妬心,亦
無貢高,亦無起意。爾時諸人皆有慈心,展轉 相視若父若母。應時地為六反震動,諸欲天 子、諸色天子,以百種伎樂而供養文殊師利,
并雨天華而散其上。從文殊師利所止,乃到 城門盡索治嚴,以眾華結為交路俠道兩 邊,以名殊華悉布其地,已眾絕寶而為帳
幔覆蓋其上。其道廣六丈三尺,兩邊悉有欄 楯,以眾寶化而作樹,間間行列俠道兩邊。 則以寶作繩,縺縛諸樹展轉相連。其一樹者
香四面聞四十里。兩樹間化有水池,周匝其 邊悉有眾寶以為擁障,以琉璃為飾。其水之 沙,沙者悉金。其水有八味,眾華悉生其中,
鳧鴈鴛鴦而走戲其間。一一樹下當其根上 而有眾寶之垛,其垛上者皆以珍寶而為 香爐皆燒名香。一一垛者其女百人,各以蓮 華擎持栴檀名香。
[0399b14] 文殊師利作是三昧時,其威 神無所不變化。文殊師利從座起,著衣服,謂 摩訶迦葉:「便而前行,我今從後。何以故?其年
尊老故。復先佛作沙門,以是故當在前。」摩 訶迦葉則時答言:「其法者亦無前後,不計年 歲而有尊幼。」文殊師利言:「當行謂為尊老。」
摩訶迦葉答言:「智慧是尊。學問甚多,是則為 尊。在所作為,是則為尊。索知一切人之所行, 是則為尊。」摩訶迦葉復言:「文殊師利亦有智
慧,其問具足,在所作為曉了一切人之所 行,以是當為尊。」摩訶迦葉復言:「今若其年,亦 復為大,亦復為尊,故當在前,願樂在後。今
欲說譬喻,唯願聽之。若師子之子,其膽勢氣 力不如於大,雖小蒙大者之香,諸禽獸聞其 臭者莫不恐怖。譬若大象而有六牙,其歲六
十,若人以革而為繩縛繫其象,師子之子於 革繩之所,大象聞之嗅便犇走入山。雖菩 薩發意未成力勢,非聲聞、辟支佛之所而當,
眾魔莫不驚動縮腰而怖。其師子之子見大 者而鳴呼,有所作為,其心不恐亦不畏懅。所 以者何?倍復歡喜。今如是菩薩見佛有所作
為,其心不恐亦不怖懅。所以者何?倍復歡喜。 今我敢亦當如是。」
[0399c07] 舍利弗言:「欲計其尊者, 若聲聞、若辟支佛,其發菩薩心者是則為尊。 所以者何?其有所求皆從菩薩心而起。」
[0399c09] 摩訶 迦葉言:「故文殊師利以是為尊,仍當在前, 吾等承後。」
[0399c11] 文殊師利便在前,諸菩薩在後, 聲聞悉從亦在後,便向道。天則雨華,地為六 反震動,諸天於上以伎樂而娛樂,應時光明
一切莫不明者,便至羅閱祇。
[0399c14] 未入城門,王阿 闍世聞文殊師利旦到,從菩薩二萬二千五 百人,其比丘者五百人俱。王自念:「吾作五百
人具,今當云何供?當坐何所?」應時天王名曰 休息心,與尊閱叉名曰金鈚,與俱而來,與 阿闍世王相見,則言:「勿恐勿懅,勿以為難。」則
答:「當云何而不以為難?」則報言:「文殊師利 者,作漚和拘舍羅無極智慧,以功德光明具 足而來。神足功德,其以一飯與文殊師利,若
有三千大千一切人索飯食者,悉能飽之,其 食不盡索。是二萬三千人何足可憂?是故勿 以為難。所以者何?今皆可而悉足。文殊師利 者,其功德甚尊而不可盡。」
[0399c26] 阿闍世王應時而 歡喜,其心無異踊躍倍喜而設所作,便將伎 樂擎其華香而自出迎文殊師利等而俱入
宮。時於菩薩中有一菩薩,名曰普視悉見,則 文殊師利勅三摩陀阿樓者陀,令嚴治其處 可容來者。其菩薩受教,應時四面而視占,
則時悉以辦。於眾會中復有菩薩,名曰法來, 則得勅令而具床座。應時受教,撣指頃有二 萬三千床座,其綩綖若干種色,名珠好繡
綺異色物悉布在上。文殊師利及諸菩薩聲 聞,一切皆悉就坐。阿闍世王前白文殊師 利:「所作供具甚少,願忍須臾,今更欲辦其具。」
則答言:「所作已可自足,勿復勞意。」天王惟沙 門與家室僕從悉來而謁,皆恭事左右。釋提 桓因自與大夫人名曰首耶,及與天女,皆持
名香供養,散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比丘僧上。 其諸菩薩亦不以天女、亦不以伎樂、亦不以 華香有所轉動。梵天而自化作年少婆羅門,
甚姝端正,持扇住文殊師利之右,侍而扇之。 諸梵天子悉復供侍諸菩薩比丘僧,住於之 右,持扇而事。阿耨達龍王,其在眾會虛空之
上而無見者,持把貫珠垂若幡,從其貫珠 其水流下,水有八味,若欲所作當悉取是 水。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比丘僧,人人前有垂 珠,水從中出,悉給所當得。
[0400a21] 阿闍世王復念: 「諸來會者而不持鉢,今當以何器而食之?」文 殊師利知王之所念,則言:「菩薩者不齎鉢行,
而所食處念鉢,便從其剎土鉢自而來在其 手中。」阿闍世復問文殊師利:「是諸菩薩悉從 何剎土而來到是?其佛號字?」文殊師利則言:
「其剎土名沙陀惟瞿吒,其佛號字惟首陀尸 利,從彼間而來到是,食於仁。所以者何?故來 欲聞法,聽仁之所狐疑。」
[0400a29] 諸菩薩念鉢,應時鉢 而飛來,行伍而到阿耨達,皆自淨洒盛滿其 水。諸龍婇女皆擎持二萬三千鉢而來,授與
瞿吒剎土菩薩,人人著其手中。阿闍世住侍 文殊師利,文殊師利則謂阿闍世:「可分布飯 食。」應時受教分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