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saṅghikavinaya (Mohesengzhi Lu) 摩訶僧祇律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 共法顯譯
明四波羅夷法之三 (盜戒之餘)
[0242b26] 復次佛住王舍城,廣說如上。瓶沙王先祖時 治罪人法,有作賊者,以手拍頭以為嚴教;賊 大慚愧與死無異,後更不作。至祖王時治罪人
法,有作賊者,以灰圍之,須臾放去;賊大慚愧 與死無異,後更不作。至父王時治罪人法,有 作賊者,驅令出城;賊自慚愧與死無異,後更
不作。瓶沙王法,有作賊者,驅令出國,以是為 教。時有一賊七反驅出,猶故來還劫殺村城。 爾時有人捉得此賊縛送與王,白王言:「此賊
七反驅出,猶故來還劫殺村城,願王苦治。」王 告大臣:「將是賊去,以罪治之。」大臣白言:「止! 止!大王,王自治罪莫付臣下。何有捨王,臣下
專輒?大王教令時所尊重,正出於王,治法久 存。」王言:「將去,截其小指。」爾時有司速將罪 人急截其指,恐王有悔。時王即自試咬指看,
痛殊難忍,即便遣信勅語大臣:「莫截彼指。」臣 答王言:「已截其指。」王甚愁悔即自念言:「我今 便為法王之末,非法王始。夫為王者憂念民
物,何有人王傷截人指?」爾時瓶沙王疾勅嚴 駕往詣世尊,頂禮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 尊!我曾祖先王治罪人法,唯以手拍頭。次第
諸王及至我身,惡法日滋正化漸薄,謬得為 王傷截人體,自惟無道愧懼實深。」佛告:「大王 治國,盜齊幾錢罪應至死?盜齊幾錢應驅出
國?盜齊幾錢應用刑罰?」爾時瓶沙王白佛言: 「世尊!以十九錢為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 槃為四分,若盜一分、若一分直,罪應至死。」爾
時世尊為瓶沙王隨順說法示教利喜,示教 利喜已,憂憒即除,禮佛而退。
[0242c25] 王去不久,爾時 世尊往眾多比丘所,敷座而坐告諸比丘:「向 瓶沙王來至我所,為我作禮於一面坐,而白
我言:『世尊!我先曾祖治罪人法以手拍頭,正 化相承乃至我身。』我即問言:『大王!盜至幾 錢罪應至死,乃至應罰?』王言:『十九錢為一罽
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以為四分,若盜一分、 若一分直,罪應至死。』我為瓶沙王隨順說法, 歡喜而去。」佛告諸比丘:「從今當知十九故
錢名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為四分,若 盜一分、若一分直,犯波羅夷。」
[0243a06] 時諸比丘白 佛言:「世尊!云何是瓶沙王畏罪乃爾?」佛告 諸比丘:「是瓶沙王,不但今世如是畏罪,過
去世時亦曾畏罪。」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已曾 爾耶?」佛言:「如是!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 名迦尸。爾時有王,號曰名稱。時國人民皆工
巧技術以自生活,所謂伎樂歌頌,或作金銀 寶器、花鬘瓔珞嚴飾之具,或調象馬及諸道 術,種種工巧無不備悉,以是生活。若無工巧
技術者,謂之愚癡。若有作賊者,亦名愚癡。 時有一人作賊,國人縛送與王,白言:『大王!此 人作愚癡事,願王治之。』王言:『止!止!世人失
財世人作賊,我復何用共作惡為?』王便思惟: 『當作何方便我治王事,令群臣不知、惡法不 起?』復更思惟:『自昔以來始有一愚癡人,是愚
癡人不能滿千我便命終。』即將愚人付一大 臣:『我須千愚癡人用作大會,若當數滿白我 令知。』臣即執持愚人繫在一處。王尋念言:『是
愚癡者,將無飢死。』便告大臣:『將愚人來。』重告 臣曰:『好看此人莫令羸瘦,著我無憂園中,五 欲娛樂伎樂供給。』大臣受教,即將愚人如王
所勅。爾時復有愚人,聞王捕得愚人,乃至安 置無憂園中伎樂供給,便自送身詣大臣所。 白言:『我是愚癡人!』大臣欲取王意,來便送著
無憂園中,如是不久其數滿千。臣白王言: 『愚人者數已滿千,更須何等?當速辦之。』王 聞此言甚大愁憂:『昔來久遠始有一愚癡人,
如何今者未經幾時已有千數?將是末世惡 法增長?』王勅群臣於無憂園中,灑掃燒香懸 繒幡蓋,備辦種種肴膳飲食。臣即如教備王
所勅。時王出遊,與諸群臣十八部眾詣無憂 園中,王既坐已問諸群臣:『愚人今在何處?可 喚將來。』愚人盡至,王見愚人久在園中,衣被
垢膩爪長髮亂,即勅群臣:『將愚人去,沐浴 新衣剪髮截甲,然後將來。來已與種種飲 食,賜以財寶恣其所須。』即勅愚人:『汝等還
家供養父母,勤修家業莫復作賊。』爾時愚人 聞王告勅,歡喜奉行。時彼國王即以王位 授與太子,出家入山學仙人法,是時國王而 說偈言:
「『本求千愚人, 作會謂難得;
如何未幾時, 千數忽已滿?
惡法日夜增, 大會於是止;
欲離世惡人, 宜時當出家。』」
[0243b21] 佛告諸比丘:「爾時國王名稱者,豈異人乎?即 瓶沙王是。瓶沙王先世以來常畏罪報,今既 為王續亦畏罪。」諸比丘白佛言:「世尊!云何是
瓶沙王教令行已尋復還悔?」佛告諸比丘:「是 瓶沙王,不但今日教令行已尋復還悔,過去 世時亦曾還悔。」諸比丘白佛言:「已曾爾耶?」佛
言:「如是!」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婆羅門,無 有錢財以乞自活,是婆羅門有婦不生兒子, 家有那俱羅虫便生一子。時婆羅門以無子
故,念彼那俱羅子如其兒想,那俱羅子於婆 羅門亦如父想。時婆羅門於他舍會,或得 乳酪及得餅肉,持還歸家與那俱羅。又於後
時婆羅門婦忽便有娠,月滿生子便作是念: 『是那俱羅生吉祥子,能使我有兒。』時婆羅門 欲出行乞食,時便勅婦言:『汝若出行,當將兒
去,慎莫留後。』婆羅門婦與兒食已,便至比舍 借碓舂穀。是時小兒有酥酪香,時有毒蛇 乘香來至,張口吐毒欲殺小兒。那俱羅虫便
作是念:『我父出行,母亦不在,云何毒蛇欲殺 我弟?』如所說:
「『毒蛇那俱羅, 飛烏及兔梟;
沙門婆羅門, 繫母及前子,
常共相憎嫉, 懷毒欲相害。』
[0243c15] 「時那俱羅便殺毒蛇,段為七分,復作是念: 『我今殺蛇令弟得活,父母知者必當賞我。』以 血塗口當門而住,欲令父母見之歡喜。時婆
羅門始從外來,遙見其婦在於舍外,便瞋恚 言:『我教行時當將兒去,何以獨行?』父欲入門, 見那俱羅口中有血,便作是念:『我夫婦不在,
是那俱羅於後將無殺食我兒?』瞋恚而言:『徒 養此虫為其所害。』即前以杖打殺那俱羅。既 入門內,自見其兒坐於庭中 [口*束] 指而戲,又見
毒蛇七分在地,見是事已即大憂悔。時婆羅 門深自苦責:『是那俱羅善有人情救我子命, 我不善觀察卒便殺之。可痛!可憐!』即便迷悶
躄地。時空中有天,即說偈言:
「『宜審諦觀察, 勿行卒威怒;
善友恩愛離, 枉害傷良善;
喻如婆羅門, 殺彼那俱羅。』」
[0244a02] 佛告諸比丘:「爾時婆羅門者豈異人乎?即瓶 沙王是。彼於昔時,以曾輕躁作事尋悔,今復 如是。」佛告諸比丘:「依止王舍城比丘皆悉令
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於聚落、空地, 不與取。隨盜物,王或捉、或殺、或縛、或擯出言: 『咄!男子!汝賊耶?汝癡耶?』比丘如是不與取者,
波羅夷,不應共住。」 (第二戒緣竟)
[0244a09] 比丘者,比丘名受具足、善受具足,一白三羯 磨,無遮法和合十眾、十眾已上,年滿二 十,此名比丘。
[0244a11] 聚落者,聚落名若都牆圍遶、若 水渠溝塹籬柵圍遶。又復聚落者,放牧聚落、 伎兒聚落、營車聚落、牛眠聚落、四家及一積 薪亦名聚落。
[0244a14] 空地者,空地名垣牆院外,除 聚落界餘者盡名空地。聚落界者,去籬不遠, 多人所行蹤跡到處,是名聚落界。如是水渠
溝塹籬柵外,除聚落界餘者盡名空地。放牧 聚落者,最邊巷舍外,除聚落界餘者盡名空 地。伎兒聚落者,最邊車外,除聚落界餘者
盡名空地。營車聚落者,最邊車外,除聚落 界餘者盡名空地。牛眠聚落者,最邊家外,除 聚落界餘者盡名空地。四家及一積薪聚落
者,最邊家外,除聚落界餘者盡名空地。
[0244a23] 不 與者,若男、若女、若黃門、二形、在家、出家,無有 與者,盜心取。隨盜物者,物有八種:一者時
藥;二者夜分藥;三者七日藥;四者盡壽藥;五 者隨物;六者重物;七者不淨物;八者淨不淨 物,是名為八。
[0244a28] 取者,取名捉物移離本處,是名 為取。
[0244a29] 隨其所盜者,不如十六督監,盜取王家 一枚小錢,買瓜食之為王所殺。王無定法 自隨其意,或小盜便殺、或盜多不死。當如世
尊問瓶沙王法:「大王治國,盜齊幾錢至死?幾 錢驅出?幾錢刑罰?」瓶沙王答佛:「十九錢為一 罽利沙槃,一罽利沙槃分為四分,若取一分、
若取一分直,罪應至死。」今隨所盜義以此 為准。
[0244b07] 王者,王名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受職 為王。
[0244b08] 王捉者,王使人執,或捉其手及餘身分, 是名捉。
[0244b09] 殺者,奪其命是名為殺。
[0244b09] 縛者,或以 屋縛、或以城縛、或以材縛、或著鎖絆、或著 杻械,是名為縛。
[0244b11] 擯出者,驅出聚落、驅出城、驅 出國,是名擯出。
[0244b12] 咄!男子!汝賊!汝癡!汝愚癡 者,呵責之辭。
[0244b13] 比丘如是者,犯波羅夷,不應共 住。波羅夷者,謂於法智退沒墮落,無道果分, 是名波羅夷。如是乃至盡智、無生智,於彼諸
智退沒墮落,無道果分,是名波羅夷。又復波 羅夷者,於涅槃退沒墮落,無證果分,是名波 羅夷。又復波羅夷者,離於不盜法退沒墮落,
是名波羅夷。又復波羅夷者,所可犯罪不可 發露悔過故,名波羅夷。
[0244b20] 時藥者,一切根、一切 穀、一切肉。根者。治毒草根、藕根、 [竺-二+兒] 樓根、芋根、
蘿葡根、葱根,是名根。穀者,有十七種:一稻、 二赤稻、三小麥、四 � 麥、五小豆、六胡豆、七大 豆、八豌豆、九粟、十黍。十一麻子、十二薑句、
十三闍致、十四波薩陀、十五莠子、十六脂那 句、十七俱陀婆,是名十七種穀。肉者,水陸 虫肉。云何水虫?水虫者,魚龜、提彌、祇羅、修羅、
修修羅、修修磨羅,如是等水中諸虫可食者, 是名水虫。云何陸虫?陸虫者,兩足、四足、無 足、多足,如是等名陸虫。如是根食、穀食、肉食,
皆名時食。何以故?時得食,非時不得食,是名 時食。若比丘盜心,觸時藥,犯越比尼罪;動 彼物,得偷蘭罪;離本處滿者,波羅夷。
[0244c04] 夜分 藥者,十四種漿:一菴羅漿、二拘梨漿、三安石 榴漿、四巔哆梨漿、五蒲桃漿、六波樓沙 漿、七揵揵漿、八芭蕉漿、九罽伽提漿、十劫
頗羅漿、十一婆籠渠漿、十二甘蔗漿、十三 呵梨陀漿、十四呿波梨漿。此諸漿,初夜受初 夜飲,中夜受中夜飲,後夜受後夜飲,食前受
至初夜飲,是故名夜分藥。若比丘盜心,觸夜 分藥,犯越比尼罪;動彼物,偷蘭遮罪;離本 處滿者,波羅夷。
[0244c13] 七日藥者,酥、油、蜜、石蜜、脂、 生酥。酥者,牛、水牛酥,羖羊、羺羊酥,駱駝 酥。油者,胡麻油、蕪菁油、黃藍油、阿陀斯油、
菎麻油、比樓油、比周縵陀油、迦蘭遮油、差 羅油、阿提目多油、縵頭油、大麻油,及餘種種 油,是名為油。蜜者,軍荼蜜、布底蜜、黃蜂蜜、黑
蜂蜜,是名為蜜。石蜜者,槃拕蜜、那羅蜜、縵 闍蜜、摩訶毘梨蜜,是名石蜜。脂者,魚脂、熊脂、 羆脂、修修羅脂、猪脂,此諸脂無骨、無肉、無血、
無臭香、無食氣,頓受聽七日病比丘食,是名 脂。生酥者,牛羊等諸生酥,淨漉洗無食 氣,頓受聽七日病比丘食。此諸藥清淨無食
氣,一時頓受得七日服,故名七日藥。若比丘 盜心,觸七日藥,越比尼罪;動彼物,偷蘭罪;離 本處滿者,波羅夷。
[0244c27] 盡壽藥者,呵梨、勒毘醯勒、 阿摩勒、蓽茇、胡椒、薑、長壽果、仙人果、乳果、 豆色果、波羅悉多果、槃那果、小五根、大五根、
一切鹽,除八種灰餘一切灰,除石蜜滓地餘 一切地。此諸藥無食氣,頓受病比丘終身服, 是名終身藥。若比丘盜心,觸終身藥,越比
尼罪;動彼物,偷蘭罪;離本處滿者,波羅夷。
[0245a04] 隨 物者,三衣、尼師檀、覆瘡衣、雨浴衣、鉢、大揵 鎡、小揵鎡、鉢囊、絡囊、漉水囊、二種腰帶、刀
子、銅匙、鉢支、鍼筒、軍持、澡罐、盛油、支瓶、錫杖、 革屣、繖蓋、扇,及餘種種所應畜物,是名隨 物。復有俗人隨物、軍器、刀杖、衣服,及餘種種
白衣所畜眾物,亦名隨物。若比丘盜心,觸隨 物,得越比尼罪;動彼物,偷蘭罪;離本處滿者, 波羅夷。
[0245a12] 重物者,床、臥具及餘重物。床臥具者, 臥床、坐床、小褥、大褥、拘 [疊*毛] 枕,及餘重物者,
一切銅器、一切木器、竹器、一切瓦器。銅器名 者,銅瓶、銅釜、銅鑊、銅杓,及餘種種銅器,是名 銅器。木器竹器者,木臼、木瓶、木瓫、木椀、木
杓,竹筐、竹席乃至竹筥,及餘種種一切木器 竹器,是名竹器木器。瓦器者,從大甕乃至 燈盞,是名瓦器。床臥具及種種餘物,是名
重物。若比丘盜心,觸此重物等,得越比尼罪; 動彼物,偷蘭罪;離本處滿者,波羅夷。
[0245a21] 不淨物 者,錢金銀,比丘不得觸故名不淨物。若比丘 盜心,觸不淨物,得越比尼罪;若動彼物,偷蘭 罪;若離本處滿者,波羅夷。
[0245a24] 淨不淨物者,真珠、 琉璃、珂貝、珊瑚、頗梨、車 璩 、馬瑙、璧玉,是諸寶 物得觸不得著故,名淨不淨物。若比丘盜
心,觸此淨不淨物,得越比尼罪;若動彼物,偷 蘭罪;若離本處滿者,波羅夷。
[0245a28] 復有十六種物: 地、地中物,水、水中物,船、船中物,乘、乘中物,四 足、四足上物,兩足、兩足上物,無足、無足上物,
虛空、虛空中物。
[0245b02] 云何地?金鑛、銀鑛、赤銅鑛、鉛 錫鑛、白鑞鑛、空青、雌黃石、膽鹽石、灰赤土、白 墡,乃至瓦師取土地,是名地。若比丘盜心,
觸此諸地者,得越比尼罪;若動彼物,偷蘭罪; 若離本處滿者,波羅夷。
[0245b06] 地中物者,若人藏物 著地中,所謂錢、金銀、頗梨、珂貝、真珠、車 璩 、馬 瑙;酥瓶、油瓶、石蜜瓶;根、莖、枝、葉、果等諸藥,
乃至八種物藏著地中,是名地中物。若比丘 盜心,觸此地中物者,得越比尼罪;若動彼物, 偷蘭罪;若離本處滿者,波羅夷。
[0245b11] 水者,水有十 種:河水、池水、井水、龍淵水、清水、溫泉水、不 病水、雨澇水、空中水、長流水,有處水貴、有處
水賤,或一錢得四五瓶,或一切所有物得一 瓶;如近村城邑而有好水,一錢得五六瓶;有 估客遠行路由曠遠,或五由旬、或十乃至
五百由旬,道路無水,彼諸估客皆各負水 去,或有自供或有賣者。時有一估客水少不 足,為熱渴所逼,便作是念:「若我存者自能得
錢,若我渴死錢復何用?」盡以錢物買一瓶 水。時有比丘隨估客行,估客常供給比丘 水,未至所在水便欲盡。時估客語比丘言:
「道路猶遠,水復欲盡,爾許水以供尊者,爾許 水我自當飲。」如估客所施,比丘應當如其量 飲,若盜心多飲,滿者,波羅夷;不滿者,偷蘭罪。
估客復言:「今供給尊者水飲,願莫與他。」時 有老病人,為熱渴所逼,來從比丘乞水飲。比 丘慈心給彼病者,作是思惟:「主人雖作是言,
彼病可愍,我今以水施之,主人故當不見怪 責。」以同意故不犯。有人乘船載水,比丘為 渴所逼,盜心,觸彼船上水者,得越比尼罪;若
以鉢、若揵鎡盛彼水,未離船者,偷蘭罪;若持 水去,身衣盡離船,滿者,波羅夷。穿彼水器,得 越比尼罪;若以筒就穿孔飲水,滿者,波羅夷。
若稍稍飲、數數止者,口口偷蘭罪。若水器先 有塞孔,以盜心拔塞,得越比尼罪。水注器中, 得偷蘭罪。若水注斷,滿者,波羅夷。若水連注
未斷,即起悔心畏犯重罪,還以水倒本器中 者,偷蘭罪。若欲合船盜者,順牽船尾過船頭 處,波羅夷。若倒牽船者,船頭過船尾處、若右
邊傍牽左過右者,波羅夷。若左邊傍牽亦如 是。若小船易動,比丘盜心,觸者,得越比尼罪; 若動彼小船,偷蘭罪;若離本處滿者,波羅夷。
若人有溉灌渠流水,或一宿直一錢,乃至二、 三、四、五錢,若比丘若為佛法僧自為有盜 心壞彼渠者,得越比尼罪;水流入田,偷蘭罪;
滿者,波羅夷。若比丘不欲直壞渠,方便假牽 塼木令水決出,牽時得越比尼罪;水流入田, 偷蘭罪;滿者,波羅夷。若作方便驅牛羊駱駝壞
渠者亦如是。若比丘嫉妬心壞渠棄水者,得 越比尼罪。若比丘共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