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saṅghikavinaya (Mohesengzhi Lu) 摩訶僧祇律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僧祇律卷第七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 共法顯譯
明僧殘戒之餘
[0281a20]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時尊者陀驃摩羅 子,眾僧拜典知九事,如上說。乃至六群比丘, 受得下房麁食,心常愁苦,乃至念言:「是長
老陀驃摩羅子久在梵行者,我等常得苦惱。 又世尊制戒,不聽以無根波羅夷法謗,今當 求其罪過根原。」作是語已,常隨逐尊者陀驃
摩羅子,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常隨左右至月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諸比丘尼來禮佛足,是 時尊者陀驃摩羅子去佛不遠,於一面坐。諸
比丘尼禮佛足已,次來禮尊者陀驃摩羅子。 陀驃摩羅子時有姊妹比丘尼,禮拜時風吹 衣角,墮陀驃摩羅子膝上,即以手舉去。時六
群比丘便作是言:「長老陀驃汝犯波羅夷。」陀 驃言:「我無是事。」六群比丘復言:「我已見事,何 所復疑?誰復作賊,自言是賊。」便於屏處及
多人中,乃至僧中說是事。爾時陀驃以是因 緣,具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來。」即便呼 來。佛問六群比丘:「汝實以無根波羅夷謗陀
驃摩羅子耶?」答言:「不也。世尊!實有根本。」佛言: 「有何根本?」六群比丘白佛言:「時一齋日有 諸比丘尼來禮世尊,次禮長老陀驃。爾時
風吹尼衣,拂陀驃膝上。爾時陀驃手捉彼衣, 是為根本。」佛言:「癡人!此非波羅夷根本,此是 異分中小小事。」佛語六群比丘:「汝常不聞,世
尊種種因緣,於梵行人所起恭敬心、慈身口 意耶?汝今云何於清淨無罪比丘,欲破彼淨 行故,以異分中小小事非波羅夷比丘,以波
羅夷法謗?此非法、非律、非是佛教,不可以是 長養善法。」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比丘皆 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
者當重聞。若比丘瞋恨不喜故,以異分中小 小事非波羅夷比丘,以波羅夷法謗,欲破彼 梵行。彼於後時,若撿挍、若不撿挍,以異分中
小小事,是比丘住瞋恨故說,僧伽婆尸沙。」
[0281b24] 比 丘瞋恨不喜者,如上說。
[0281b25] 異分者,除四波羅夷、 十三僧伽婆尸沙,是為異分小小事者,眾學 法及威儀也。
[0281b27] 非波羅夷比丘,以波羅夷法謗 者,四波羅夷中,若一一事謗者,無事說過欲 破彼梵行者,欲令彼非比丘非沙門、非釋種
子,欲令作沙彌、作俗人、作園民、作外道。
[0281c01] 後時 若撿挍、若不撿挍。撿挍者,「汝見何事?婬耶?盜 耶?故殺人耶?不實稱過人法耶?云何見?何因
緣見?何處見?」是名為撿挍。若不如是問者,是 名不撿挍。
[0281c05] 清淨無罪比丘,以異分中小小事, 住瞋恨故說者,僧伽婆尸沙。
[0281c06] 僧伽婆尸沙者, 如上說。
[0281c07] 若比丘瞋恨,謗二相似者:淨、不淨。清 淨者言:「見我犯何罪?」一切如上無根中說,乃 至謗俗人,越比尼心悔。是故說:「若比丘瞋
恨不喜故,以異分中小小事,乃至住瞋恨故 說,僧伽婆尸沙。」
[0281c12] 佛住王舍城,廣說如上。是時提婆達多欲破 和合僧故勤方便執持破僧事,於十二修多 羅、戒序、四波羅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
法、三十尼薩耆波夜提、九十二波夜提、四 波羅提提舍尼、眾學法、七滅諍法、隨順法,不 制者制、已制者便開,乃至在家出家共行
法,所謂九部經: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 陀那、如是語經、本生經、方廣、未曾有法,於 此九部經更作異句、異字、異味、異義,各各異
文辭說,自誦習持亦教他誦持。時諸比丘 語提婆達多:「汝莫作方便壞和合僧,莫執持 破僧事,汝莫為破和合僧故勤方便,莫受破
僧事故共諍。長老當與僧同事。何以故?僧 和合歡喜不諍,共一學如水乳合,如法說法 照明安樂住。」如是一諫不止,第二、第三諫亦
復不止。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佛言:「世尊! 提婆達多欲破和合僧故勤方便執持破僧 事,從戒序乃至九部法,異句、異字、異味、異義,
各各異文辭說,自誦習亦教他。時諸比丘一 諫不止,二諫、三諫猶故不止。」佛告諸比丘:「若 是提婆達多愚癡人!欲破和合僧故勤方便
執持破僧事,乃至九部法作異句、異字、異味、 異義,各各異文辭說。三諫不止者,汝去應當 屏處三諫,多人中三諫。僧中三諫,令捨是事。」
比丘屏處諫者,應作是說:「汝提婆達多!實欲 破和合僧執持破僧事,乃至九部法,異句、異 字、異味、異義,異文辭說,自誦習亦復教他不?」
答言:「實爾。」復應語提婆達多:「汝莫破和合僧 故勤方便,莫執持破僧事。長老提婆達多!破 和合僧最是大惡重罪,當墮惡道入泥犁中,
經劫受罪。提婆達多!我今慈心饒益故,當受 我語。一諫已過二諫在,捨此事不?」不捨者, 第二、第三諫亦如是。復於多人中三諫亦如
是。猶不止者,將詣僧中應作求聽羯磨。羯磨 者作如是說:「大德僧聽!是長老提婆達多 欲破和合僧故勤方便執持破僧事住,於十
二事,乃至九部經,異句、異字、異味、異義,異文 辭說,自誦亦教他。已屏處三諫、多人中三諫, 猶故不止。若僧時到,僧今於僧中當三諫令
止。」僧中應問提婆達多:「汝實於十二法,乃至 九部經,異句、異字、異味、異義,異文辭說,自誦 復持教他。諸比丘已屏處三諫、多人中三諫,
猶故不止耶?」答言:「實爾。」僧中應諫言:「汝提婆 達多!莫為破和合僧故勤方便莫執持破僧 事,乃至於九部經中,異句、異字、異味、異義,異
文辭說。汝莫破和合僧,破和合僧者是大惡 事,是重罪墮惡道入泥犁中,經劫受罪。今 日眾僧中慈心諫汝,欲饒益故,當受僧語。
一諫已過二諫在,當捨此事。」若不捨,如是第 二、第三諫猶故不止。諸比丘復以是事,往白 世尊:「是提婆達多已於屏處三諫、多人中
三諫、僧中三諫,此事猶故不捨。」佛語諸比丘: 「是提婆達多癡人!破和合僧勤方便執持破 僧事,已屏處三諫、多人中三諫、僧中三諫,
此事猶故不捨者,僧應與作舉羯磨。」
[0282b08] 諸比丘 白佛言:「世尊!云何是提婆達多不受諸比丘 諫,自受苦惱。」佛告諸比丘:「不但今日不信他
語自受苦惱,過去世時已曾如是。」諸比丘白 佛言:「已曾爾耶?」佛言:「如是。過去世時有城, 名波羅奈,國名伽尸。時有一婆羅門,於曠野
中造立義井,為放牧取薪草人行來者,皆就 井飲并洗浴。時日向暮有群野干,來趣井飲 地殘水。有野干主,不飲地水,便內頭罐中
飲水。飲水已戴罐高舉,撲破瓦罐,罐口猶貫 其項。諸野干輩語主野干:『若濕樹葉可用 者,常當護之,況復此罐利益行人。』野干主言:
『我作是事樂,但當快心,那知他事?』時行人 語婆羅門:『汝井上罐已破。』復更著之,猶如前 法,為野干所破;如是非一,乃至破十四罐。
諸野干輩數數諫之,猶不受語。時婆羅門便 自念言:『是誰於我福德義井作障礙者,今當 往觀。』知其所以,即持罐往著井上,於屏處
微伺見之。諸行人飲水而去,無破罐者。至 日向暮,見群野干來飲地殘水,唯野干主,飲 罐中水,然後撲破。見已便作是念:『正是野干
於我福德井而作留難。』便作木罐堅固難破, 令入頭易出頭難,持著井邊,捉杖屏處伺之。 行人飲訖,向暮野干群集,如前飲地殘水,唯
野干主飲罐中水訖,便撲地不能令破。時婆 羅門捉杖來出打殺野干。時空中有天,說此 偈言:
「『知識慈心語, 佷 [仁-二+戾] 不受諫;
守頑招此禍, 自喪其身命;
是故癡野干, 遭斯木罐苦。』」
[0282c09] 佛告諸比丘:「爾時野干主者,今提婆達多是。 時群野干者,今諸比丘諫提婆達多者是。比 丘當知,於過去時已曾不受知識軟語,自喪
身命。今復不受諸比丘諫,當墮惡道長夜受 苦。」佛告諸比丘:「依止舍衛城比丘皆悉令 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
重聞。若比丘欲破和合僧故勤方便執持破 僧事故共諍,諸比丘語是比丘言:『長老!莫 破和合僧故勤方便執持破僧事故共諍,當
與僧同事。何以故?和合僧歡喜不諍,共一學 如水乳合,如法說法照明安樂住。長老捨此 破僧因緣事。』是比丘諸比丘如是諫時,堅持
是事不捨者,諸比丘應第二、第三諫。為捨是 事故,第二、第三諫時,捨是事好;若不捨者,僧 伽婆尸沙。」
[0282c23] 比丘者,如上說。
[0282c23] 和合僧者,不別 眾,諸比丘雖復鬪諍更相導說,但一界一 眾一處住一布薩自恣故,名為和合僧。齊幾
許當言破和合僧勤方便執持破僧事?若比 丘於十二事:戒序、四波羅夷、十三僧伽婆尸 沙、二不定、三十尼薩耆波夜提、九十二波夜
提、四波羅提提舍尼、眾學法、七滅諍法、隨 順法,不制者制、制者便開,是名破和合僧事。 復次五眾罪不制者制、制者便開,是名破
和合僧事。復次四眾罪不制者制、制者便開, 是名破和合僧事。復次三眾罪、二眾罪、一眾 罪、四波羅夷,不制者制、制者便開,是名破和
合僧事。復次六作捨法:折伏羯磨、不語羯磨、 發喜羯磨、擯出羯磨、舉羯磨、別住羯磨,於此 六作捨法,不制者制、制者便開,是名破和合 僧事。
[0283a09] 破和合僧比丘者,如提婆達多也。
[0283a09] 諸 比丘者,若一、若二、若眾多、若眾僧。
[0283a10] 三諫者, 屏處三諫,多人中三諫,眾僧中三諫。屏處 三諫者,問言:「長老!汝實破和合僧故勤方
便執持破僧事,乃至十二法不制者制、制者 便開耶?」答言:「實爾。」是比丘即便諫言:「長老!汝 莫為破和合僧故勤方便執持破僧事,於十
二事不制者制、制者便開。破僧者,此是大罪, 墮惡道入泥犁中,長夜受苦。我今慈心諫汝, 饒益故受我語,一諫已過餘二諫在,捨此
事不?」若不捨,第二、第三亦如是。多人前三諫, 亦如是。復不止者,將至僧中,應作求聽羯 磨:「大德僧聽!是某甲比丘為破和合僧故勤
方便執持破僧事,已於屏處三諫、多人中三 諫,猶故不止。若僧時到,今於僧中三諫令止。」 僧中復問言:「長老!汝實為破和合僧故勤方
便執持破僧事,乃至不制者制、制者便開耶?」 答言:「實爾。」即應諫言:「今眾僧諫汝,長老!莫 為破和合僧故勤方便執持破僧事,乃至不
制者制、制者便開。破僧者,最大惡深重,當於 惡道中長夜受苦。今日眾僧慈心呵汝,當止 此事。」若不捨者,復第二、第三諫,亦如是說。
如是諫時,若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0283b03] 僧伽婆尸沙者,如上說。
[0283b03] 是比丘於屏處諫時, 一諫不止,犯越比尼罪。第二、第三亦如是諫。 多人中諫時,一諫不止犯越比尼罪。第二、第
三諫時,亦如是。至僧中初諫時,說未竟,越比 尼罪;說竟,偷蘭罪。第二諫說未竟,越比尼罪; 說竟,偷蘭罪。第三諫說未竟,偷蘭罪;說竟,得
僧伽婆尸沙。僧伽婆尸沙罪起已,屏處諫、多 人中諫及僧中諫,諸越比尼罪、諸偷蘭罪, 一切盡合成一僧伽婆尸沙。若中間止者,隨
所止處治罪。是故說:「若比丘欲破和合僧故 勤方便執持破僧事,乃至三諫不捨者,僧伽 婆尸沙。」 (第十戒竟)
[0283b15] 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諸比丘為提婆 達多作舉羯磨時,初羯磨竟無有遮者,第 二羯磨竟亦無有遮者,第三羯磨時,提婆達
多看六群比丘面,而作是言:「六群比丘!汝等 長夜承事我,共我從事。今眾僧為我作舉羯 磨,已至再說而皆默然。汝等今日持我任 於眾人如酪塗 麨
與烏;如酥塗餅與那俱 羅;如油和飯與野干。修梵行者,為人所困,而 坐觀之。」六群比丘即起作是言:「如是!如是!長
老!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是比丘所說,皆是 我等欲忍可事。是比丘所見欲忍可事,我 等亦欲忍可。是比丘知說,非不知說。」是時有
多人遮羯磨不成,時諸比丘語六群比丘:「長 老!莫助提婆達多作破和合僧同語同見,當 與僧同事。一切僧和合歡喜不諍,共一學如
水乳合,如法說法照明安樂住。」作如是一 諫不止,第二、第三諫猶故不止。諸比丘以是 因緣,具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是六群比丘與
愚癡提婆達多欲破和合僧,同語同見,已一 諫、二諫、三諫不止者。汝去屏處三諫、多人中 三諫,應僧中三諫,令捨是事。」比丘受教即於
屏處問六群比丘:「汝等實與愚癡提婆達多, 破和合僧,同語同見為黨。諸比丘已再三諫, 故不止耶?」答言:「實爾。」即便諫之:「汝六群比
丘!莫與提婆達多破和合僧同語同見,汝等 當與僧同事,一切僧和合歡喜無諍,同一學 如水乳合,如法說法照明安樂住。諸長老!
破和合僧是最大罪,墮惡道入泥犁中長 夜受苦。我今慈心諫汝,欲饒益故,當受我 語。一諫已過二諫在,當捨是事。」若不止,第
二、第三亦如是說。復於多人中三諫亦如是。 復不止者,僧中應作求聽羯磨:「大德僧聽!是 六群比丘與提婆達多破和合僧同語同見,
已於屏處三諫、多人中三諫,猶故不止。若 僧時到,當於僧中三諫令止。」即於僧中問六 群比丘:「汝等實與提婆達多破和合僧同語
同見,已屏處三諫、多人中三諫,猶故不止 耶?」答言:「實爾。」即復諫言:「六群比丘!汝等莫與 提婆達多共破和合僧同語同見。破和合僧
最是惡事,墮惡道入泥梨中長夜受苦。今 僧慈心諫汝,饒益故,當受僧語。一諫已過二 諫在,汝捨是事。」若不止者,第二、第三亦如是
諫,猶故不捨。諸比丘復以是事具白世尊,佛 言:「呼六群比丘來。」即呼來。來已,佛問六群 比丘:「汝等實與愚癡提婆達多同語同見破
和合僧,諸比丘已屏處三諫、多人中三諫、 僧中三諫,猶故不捨耶?」答言:「實爾。世尊!」佛 言:「比丘!此是惡事,汝常不聞我種種因緣,呵 責
[怡-台+龍] 悷難諫,種種因緣讚歎柔軟易諫耶? 汝等云何 [怡-台+龍] 悷難諫?此非法、非律、非是佛 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
[0284a07] 諸比丘白佛言:「世 尊!云何是六群比丘共提婆達多同語同見 徒自受苦?」佛告諸比丘:「是六群比丘不但今
日同語同見徒自受苦,過去世時已曾如是。」 諸比丘白佛言:「已曾爾耶?唯願說之。」佛告諸 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尸,
於空閑處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到一尼俱 律樹。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 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
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云 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 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
主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 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 言:
「『是等騃榛獸, 癡眾共相隨;
坐自生苦惱, 何能救世間?』」
[0284a24] 佛告諸比丘:「爾時獼猴主者,今提婆達多是。 爾時餘獼猴者,今六群比丘是。爾時已曾更 相隨順受諸苦惱,今復如是。」佛告諸比丘:「依
止王舍城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 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同意相 助,若一、若二、若眾多同語同見,欲破和合僧。
是比丘諸比丘諫時,是同意比丘言:『長老!莫 說是比丘好惡事。何以故?是法語比丘、律語 比丘。是比丘所說,皆是我等欲忍可事。是比
丘所見欲忍可事,我等亦欲忍可。是比丘 知說,非不知說。』諸比丘諫是同意比丘:『長 老!莫作是語「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何以故?
是非法語比丘、非律語比丘。諸長老!莫助破 僧事,當樂助和合僧。何以故?僧和合歡喜不 諍,共一學如水乳合,如法說法照明安樂住。
諸長老!當捨此破僧事。』是同意比丘,諸比 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者,諸比丘應第二、 第三諫,捨此事故。第二、第三諫時,捨是事
好;若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0284b13] 比丘者,提婆達多 是。
[0284b14] 同語同見比丘者,六群比丘也。若一、若 二、若眾多同語同見者,或有同語不同見、或 有同見不同語、或有同語亦同見、或非同語
非同見。同語非同見者,言語相助不同彼見, 是名同語非同見。同見不同語者,同彼所見 而不助說,是名同見不同語。同語同見者,助
彼言語同其所見,是名同語同見。非同語非 同見者,不助彼語亦不同見,是名非同語 非同見。是中同語非同見及同語同見者,當
呵諫。云何名為同語同見法?於十二法不制 者制、制者便開,是名同語同見法。復次五 眾罪不制者制、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