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guputakavinaya (Si Fen Lu) 四分律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分律序[0567a05] 夫戒之興,所以防邪檢失,禁止四魔、超世之道,非戒不弘,斯乃三乘之津要、萬善之窟宅者也。然群生愚惑、安寢冥室,宛轉四流、甘履八苦,開惡趣之原,杜歸真之路,遊遊長夜,莫能自覺。時有出家庶幾玄微者,徒懷遠趣,迷於發足。是以如來,悼群瞽之無目、覩八難以增哀,開戒德之妙門、示涅槃之正路,始於毘耶離初結茲戒,凡有二百五十八篇。以此七罪科分,昇降相從、輕重位判,斯皆神口之所制、禍福之定楷者也。然律藏淵曠,卷舒無常,略而至三、廣則無量,此二百五十,蓋因時人之作也,足以啟曚、足以階道,三寶之隆以之為盛,先聖之道斯為美矣!
[0567a18] 自大教東流,幾五百載,雖蒙餘暉,然律經未備,先進明哲,多以戒學為心。然方殊音隔,文義未融,推步聖蹤,難以致盡,所以怏怏終身,西望歎息。暨至壬辰之年,有晉國沙門支法領,感邊土之乖聖、慨正化之未夷,乃亡身以俎險、庶弘道於無聞,西越流沙,遠期天竺,路經于闐,會遇曇無德部體大乘三藏沙門佛陀耶舍,才體博聞,明鍊經律,三藏、方等皆諷誦通利,即於其國廣集諸經,於精舍還,以歲在戊申始達秦國。秦主姚欣然,以為深奧冥珍嘉瑞,而謂大法淵深濟必由戒,神眾所傳不可有闕,即以其年重請出律藏。時集持律沙門三百餘人,於長安中寺出,即以領弟子慧辯為譯校定,陶鍊反覆,務存無朴,本末精悉,若覩初制。此土先所出戒,差互不同,每以為惑。以今律藏檢之,方知所以;蓋由大聖遷化後,五部分張,各據當時所聞,開閉有以。於是師資相傳,遂使有彼此之異,會曩推之,雖復小小差互,終歸一本。何以明之?如《薩婆多部律》著涅槃僧、著三衣,分為多名,餘部亦爾。此律藏,總為一名,齊整而已。高下參差,乃是齊整之義說。以是推之,五部之差麁,亦可領想,諸尋求不以為惑。今律藏畫然,正教明白、可以濟神、可以無惑。而今之學者,多修文飾之印,不以戒學為先,由使佛藏有鳥鼠之喻、眾集有猨猴之況,斯之苦切亦以極矣!凡我之徒,宜各勗勵,明慎執持,令大法久住焉!
四分律卷第一(初分之一)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譯
稽首禮諸佛, 及法比丘僧;
今演毘尼法, 令正法久住。
優波離為首, 及餘身證者;
今說戒要義, 諸賢咸共聽。
今欲說深戒, 為樂持戒者;
為能諷誦者, 利益諸長老。
今說十句義, 諸佛之戒法:
令僧喜永安, 攝取於僧故;
不信者令信, 已信者增長;
斷不持戒者, 令邪道入正;
慚愧者安隱, 佛法得久住。
是以世最勝, 演布禁戒經。
眾山須彌最, 眾流海為最;
眾經億百千, 戒為第一最。
欲求第一最, 今世及後世;
當持此禁戒, 終身莫毀犯。
除結無罣礙, 縛著由此解;
以戒自觀察, 如鏡照面像。
夫欲造善法, 備具三種業;
當審觀其意, 如《羅云經》說。
所以立王者, 由世諍訟故;
眾人之所舉, 古昔之常法。
犯罪者知法, 順法者成就;
戒律亦如是, 如王治正法。
如醫觀眾病, 進止得其所;
可治則進藥, 不可者則捨。
如醫經所說, 四事不可治;
可救有十三, 餘者不須救。
譬如有死屍, 大海不容受;
為疾風所飄, 棄之於岸上。
諸作惡行者, 猶如彼死屍;
眾所不容受, 以是當持戒。
如守門牢固, 不憂失財物;
若垣牆缺壞, 有財者憂懼。
佛戒不缺漏, 奉持者無憂;
禁戒不牢固, 毀犯者懷憂。
坏器多穿漏, 瓦師懷愁憂;
器物若完具, 眷屬皆歡喜。
持戒有缺漏, 為惡者常憂;
不毀禁戒者, 心常懷歡喜。
如熛火雖微, 莫輕以為小;
所經諸草木, 燒盡無有餘。
所造惡雖微, 慎莫謂為輕;
如破伊羅葉, 常在於龍中。
如師子虎吼, 醉者不恐怖;
小獸聲雖微, 醒者聞則懼。
如是三垢人, 一切惡不懼;
智者於微惡, 常懷於恐畏。
如合和眾藥, 擇去不良者;
病者服除愈, 身康得安樂。
如是念修戒, 能避諸惡行;
除諸結使患, 安隱入涅槃。
若欲涉遠路, 當自護其足;
足若毀壞者, 不能涉遠道。
求天若涅槃, 方便守護戒;
如是無毀壞, 必能度險道。
如人欲渡河, 用手及浮囊;
雖深無沒憂, 便能到彼岸。
如是諸佛子, 修行禁戒本;
終不迴邪流, 沒溺生死海。
譬如帝釋堂, 彫飾眾寶成;
七寶為階陛, 天人之所行。
如是正法堂, 七覺意莊嚴;
禁戒為階陛, 賢聖之所行。
如善學世間, 一切眾技藝;
為王所愛念, 以是得安樂。
佛所說禁戒, 能善修學者;
終不墮惡趣, 永得安隱處。
如先自牢眾, 然後破彼軍;
賢聖眾牢固, 然後破魔軍。
聖眾若和合, 世尊所稱譽;
以眾和合故, 佛法得久住。
如乳母慈愛, 養護於其子;
一切水火難, 護使不傷害。
禁戒猶慈母, 守護於行者;
終不墮畜生, 餓鬼地獄中。
如有勇猛將, 善習戰鬪法;
降伏於彼敵, 沒死不顧命。
佛子亦如是, 善學於禁戒;
五陰散壞時, 終不畏命盡。
從佛戒所生, 爾乃是真生;
猶如鴦崛魔, 如來所記別。
若有捨戒者, 於佛法為死;
持戒如護命, 守之無毀失。
譬如得王印, 所往無罣礙;
毀缺則難詰, 全失則被縛。
戒印全具者, 所至無罣礙;
小毀則不定, 大毀入三惡。
為一切人故, 降伏諸魔鬼;
神仙五通人, 造設於呪術,
為彼慚愧者, 攝諸不慚愧。
如來立禁戒, 半月半月說。
已說戒利益, 稽首禮諸佛。
[0568c03] (此偈非是迦葉千眾集律時人所造,乃是後五 部分張各據所傳。即是居一眾之首者,將 欲為眾辨釋律相故,先偈讚然後說之)
四波羅夷法之一
[0568c07] 爾時佛遊蘇羅婆國,與大比丘眾五百人 俱,漸漸遊行至毘蘭若,即於彼宿那隣羅濱 洲曼陀羅樹下。毘蘭若婆羅門聞瞿曇沙門
釋家子,離釋種出家為道,從蘇羅婆國 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漸遊行來至此 毘蘭若,那隣羅濱洲曼陀羅樹下住。此沙門
瞿曇,有如是大名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 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 師、佛、世尊。彼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
獲神通作證常說正法,上善、中善、下善,義味 清淨,自然具足修習梵行。「善哉!我等得見 如是無著人,我今寧可宜往問訊沙門瞿
曇。」爾時毘蘭若婆羅門即往世尊所,到已共 相問訊在一面坐。時世尊無數方便為說法 開化令得歡喜。聞佛說法得歡喜已,即白
佛言:「世尊!唯見哀愍當受我請,及比丘僧 三月夏安居。」時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請。毘 蘭若婆羅門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遶
佛而去,世尊與五百比丘眾受彼夏安居 三月。
[0568c26] 時有波離國販馬人,驅五百疋馬住 毘蘭若,夏九十日。時世穀貴,人民飢餓、白骨 狼藉,乞求難得。時毘蘭若婆羅門雖請如
來及比丘僧,三月都不供養供給所須。何以 故?皆是魔波旬所作。爾時諸比丘從毘蘭 若乞食不得,次往彼販馬人所乞食。時販
馬人自念:「如今此間時世穀貴,人民飢餓 乞食難得,白骨狼藉。彼諸比丘從彼乞食 不得故來此耳!我今寧可日施比丘馬麥
五升,世尊一斗耶!」即如所念,日與諸比丘 馬麥五升,世尊一斗。時佛所得麥分與阿 難,阿難使人磨作乾飯奉佛,佛食乾飯。諸
比丘各各得成煮麥而食,佛與比丘所食 各異。
[0569a10] 時尊者大目連往世尊所,頭面作禮 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今此間穀貴,人 民飢餓乞求難得,諸比丘食飲麁惡而皆羸
瘦。若世尊聽諸神足比丘詣欝單越取自 然粳米食者當往。」佛告目連言:「諸有神 足比丘可往至彼取粳米食,無神足者當
云何?」目連白佛:「諸有神足者隨意自往,不 得神足者我當以神足力接往至彼。」佛 告目連:「止!止!莫作是語。何以故?汝等丈夫
得神足可爾,未來世比丘當云何?」
[0569a19] 時尊 者舍利弗,於閑靜處作是念言:「何者等正 覺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覺修梵行 佛法不久住?」爾時舍利弗從靜處起,整衣
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 坐,白世尊言:「向者我於靜處坐,作是 念:『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
覺修梵行佛法不久住?』願為開示。」佛告舍 利弗:「毘婆尸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此諸 佛修梵行法得久住。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
法不久住。」舍利弗白佛言:「以何因緣毘婆 尸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修梵行法得久 住?以何因緣故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修
梵行法不得久住耶?」佛告舍利弗:「拘那含 牟尼佛、隨葉佛,不廣為諸弟子說法。契經、 祇夜經、授記經、偈經、句經、因緣經、本生經、
善道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波提 舍經,不為人廣說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 不結戒亦不說戒,故諸弟子疲厭,是以法
不久住。爾時彼世尊知諸弟子疲厭心故,但 作如是教:『是事應念、是不應念,是應思 惟、是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舍利
弗,乃往昔時,隨葉佛依恐畏林中住,與大 比丘千人俱。舍利弗!若有人未離欲,入彼 林中身毛皆竪,故名恐畏林。又舍利弗!拘那
含牟尼佛、隨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觀千比 丘心中疲厭,為說法:『是事應念、是不應念, 是事應思惟、是事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
具足住。』舍利弗當知,爾時彼佛及諸聲聞在 世,佛法廣流布。若彼佛及諸聲聞滅度,後世 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以是故疾
滅、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經法攝故。 舍利弗!譬如種種花散置案上,風吹則散。 何以故?以無線貫穿故如是。舍利弗!彼佛
及聲聞眾在世者,佛法流布。若彼佛及諸聲 聞眾滅後,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 家者,令法疾滅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經法 攝取故。」
[0569b27]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毘婆尸佛、式佛、 拘留孫佛、迦葉佛,為諸弟子廣說經法,從 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亦結戒亦說戒,弟
子眾心疲厭。時佛知彼心疲厭,作如是教: 『是應念、是不應念,是應思惟、是不應思 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如是舍利弗!彼諸
佛及聲聞眾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諸佛及聲 聞眾滅度後,諸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 家出家,不令佛法疾滅。何以故?以經法善
攝故。舍利弗!譬如種種華置於案上,以 線貫,雖為風吹而不分散。何以故?以線 善貫攝故。如是舍利弗!彼佛及聲聞眾在世
者,佛法廣說如上。舍利弗!以此因緣故,毘 婆尸佛乃至迦葉佛佛法得久住。以此因緣 故,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佛法不得久住。」
[0569c12] 爾 時舍利弗從坐而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 合掌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時,唯願大聖與 諸比丘結戒說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佛
告舍利弗:「且止!佛自知時。舍利弗!如來未 為諸比丘結戒。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 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後世尊為諸比
丘結戒,斷彼有漏法故。舍利弗!比丘乃至 未得利養,故未生有漏法;若得利養便 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世尊乃為諸比丘
結戒,欲使彼斷有漏法故。舍利弗!比丘未 生有漏法者,以未有名稱為人所識,多 聞多財業故。若比丘得名稱乃至多財業,便
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為結 戒,欲使彼斷有漏法故。舍利弗!汝且止, 如來自知時。」
[0569c28]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時迦蘭陀村須提那子, 於彼村中饒財多寶,持信牢固出家為道。 時世穀貴乞求難得,時須提那子作是思
惟:「今時世穀貴,諸比丘乞求難得。我今寧可 將諸比丘詣迦蘭陀村乞食。諸比丘因我 故大得利養,得修梵行,亦使我宗族快行
布施作諸福德。」作是念已,即將諸比丘 詣迦蘭陀村。須提那母聞其子將諸比丘 還歸本村,即往迎。到彼子所,語其子言:
「可時捨道還作白衣。何以故?汝父已死,我 今單獨,恐家財物沒入於官。但汝父財既多, 況祖父已來財物無量,甚可愛惜,是以汝今
應捨道就俗。」即答母言:「我不能捨道習 此非法,今甚樂梵行修無上道。」如是至三, 其子亦答言:「不能捨道還俗。」其母便捨之
而去,詣其婦所語言:「汝月期時至便來語 我。」婦自知時到,往語其姑:「大家欲知我月 期時至。」母語其婦:「汝取初嫁時嚴身衣服
盡著而來。」即如其教便自莊嚴,與母共俱 至其兒所:「今正是時便可捨道就俗。何以 故?汝若不捨道者,我財物當沒入於官。」兒
答母言:「我不能捨道。」母如是再三語子 言:「汝婦今日華水已出,便可安子,使汝種 不斷。」子白母言:「此事甚易,我能為之。」時迦
蘭陀子,佛未制戒前不見欲穢,便捉婦 臂將至園中屏處三行不淨。時園中有鬼 命終即處其胎,處胎九月生男,顏貌端政,與
世無雙,字為種子。諸根具足漸漸長大,剃 髮被袈裟,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精勤不懈 得阿羅漢,神足變化威德無量,故號尊者種 子。
[0570a29] 須提那習沙門威儀,無事不知觸事皆 行,亦能轉教於人。爾時須提那行不淨已 來常懷愁憂,諸同學見已問:「汝何愁憂耶?汝
久修梵行,威儀禮節無事不知,何所愁為 不樂梵行耶?」須提那言:「我甚樂梵行,近 在屏處犯惡行,與故二行不淨故愁耳!」諸
比丘言:「須提那!汝云何乃作如是惡事,於 如來清淨法中,於欲無欲於垢無垢,能斷 渴愛破壞巢窟,除眾結縛愛盡涅槃。汝今
云何於此清淨法中,與故二共行不淨行 耶?」爾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 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 以此因緣集諸比丘,世尊知而問、知而不
問、時而問、時而不問、義合問、義不合不問。 爾時世尊知時義合,問須提那:「汝實與故二 行不淨行耶?」「如是世尊!我犯不淨行。」爾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言:「汝所為非,非 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 應為。汝須提那!云何於此清淨法中行,乃
至愛盡涅槃,與故二行不淨耶?」告諸比丘: 「寧持男根著毒蛇口中,不持著女根中。何 以故?不以此緣墮於惡道。若犯女人,身壞
命終墮三惡道。何以故?我無數方便說斷欲 法,斷於欲想、滅欲念,除散欲熱、越度愛 結。我無數方便說欲如火,如把草炬亦如
樹果,又如假借、猶如枯骨,亦如段肉、如 夢所見、如履鋒刃、如新瓦器盛水著於日 中、如毒蛇頭、如輪轉刀、如在尖標、如利
戟刺,甚可穢惡佛所呵責。須提那!於我清 淨法中,乃至愛盡涅槃,與故二行不淨行。」
[0570b29] 爾 時世尊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須提那 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諸
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一、攝取於僧,二、令僧 歡喜,三、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 者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
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 法得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犯 不淨行行婬欲法,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與諸比丘結戒。
[0570c09] 爾時有跋闍子 比丘,愁憂不樂淨行,即還家共故二行不 淨行。彼作是念:「世尊與諸比丘結戒,若比
丘犯不淨行,行婬欲法,是比丘波羅夷不 共住。然我愁憂不樂淨行,還家與故二共 行不淨行,我將不犯波羅夷耶?我當云
何?」即便語諸同學言:「長老!世尊為諸比丘 結戒,若比丘犯不淨行,行婬欲法,是比丘 犯波羅夷不共住。然我有愁憂不樂淨行,
還家與故二共行不淨行,我將無不犯波 羅夷耶?我今當云何?善哉長老!為我以此 事白佛,隨佛所教我當奉行。」爾時諸比丘 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
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 丘僧,無數方便呵責跋闍子比丘:「汝所為非, 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
不應為。云何癡人,不樂淨行,還家與故二 行不淨行?初入便波羅夷,汝癡人得波羅 夷不共住。是故比丘,若有餘人不樂淨行, 聽捨戒還家。若復欲出家於佛法中修
淨行,應度令出家受大戒。自今已去當 如是說戒:若比丘共比丘同戒,若不捨戒、 若戒羸不自悔,犯不淨行,行婬欲法,是比
丘波羅夷不共住。」如是世尊與諸比丘結 戒。
[0571a04] 爾時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有一雌 獼猴先在彼林中。時乞食比丘到村乞食還 在林中食,食已餘食與此獼猴,如是漸漸
調順,逐比丘後行乃至手捉不去。此比丘 即捉獼猴共行不淨。時有眾多比丘案行 住處,次至彼林中。時彼獼猴在比丘前,迴
身背之現其婬相。時諸比丘作是念:「此獼 猴在我等前迴身現其婬相,將無與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