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āsakāśīlasūtra (Youposai Jie Jing) 優婆塞戒經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雜品之餘
[1058a19] 「◎善男子!若復有人,於身、命、財慳悋不施,是 名為慳。護惜慳人不施之心,不生憐愍,留待
福田,求覓福田,既得求過,觀財難得,為之受 苦;或說無果、無施無受;護惜妻子眷屬等心, 積財求名,見多生喜,觀財是常,是名慳垢。是
垢能污諸眾生心,以是因緣,於他物中尚不 能施,況出自物!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 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
不為善名流布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 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 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智人行施,為
憐愍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 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 煩惱故,為入涅槃斷於有故。
[1058b03] 「善男子!菩薩 布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 見,四者、慳悋。復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
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施時不擇 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 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
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持以施人,三 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復有八事, 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
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 者、施已喜自讚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 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
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 賢聖之人。
[1058b16] 「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 名淨施;若能如法得財施者,是名淨施;觀 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淨施;為破
煩惱故行布施,是名淨施;為淨自心因緣故 施,是名淨施;若觀誰施,誰是受者,施何等 物,何緣故施,是施因緣得何等果,如是布施
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緣、果報皆十二入,能 如是觀行於施者,是名淨施。若行施時,於福 田所生歡喜心,如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
是求之不息。施於妻子、眷屬、僕使,生憐愍心, 施於貧窮,為壞苦惱。施時不求世間果報,破 憍慢施,柔濡心施,離諸有施,為求無上解脫
故施,深觀生死多過罪施,不觀福田非福田 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報逐是人,如犢隨母。
[1058c01] 「若求果施,市易無異。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 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施已,亦復如是,隨其
所施獲其福報。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 辯,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 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
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 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 成佛亦無量報。
◎
[1058c09] 「善男子!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 得百倍報至無量報。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 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
差別。言百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 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 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
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 舍利弗得福多也。
[1058c16] 「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 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 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
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淨妙物施, 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 上種姓,是不名惡;云何說言施主得罪?施主
施已,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 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 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說言得惡果報?施
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財 饒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 之,見已恭敬、尊重、讚歎,施主受報得如是事,
云何說言得惡果報?施主若已淨物施已, 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 無病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
能侵,設失財物不生愁惱,無量世中身心安 樂,云何說言受惡果報?若未施時生於信心, 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苦;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 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 舍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云何說 言得惡果也?
[1059a08] 「復次,施主若施佛已,用與不 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生, 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悋,受者
用時,破他慳悋,是故說言從用生福。又復從 用,人能轉用,僧能增長,施已不求世之果報, 不以能起煩惱因施,是故能得無上淨果,名
曰涅槃。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 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 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
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若能隨順求者意施, 是人於後無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淨心,財 物、福田、悉清淨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若給
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 得無量福德。復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穀米, 恒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
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若為 自身造作衣服、瓔珞、環玔、嚴身之具,種種器 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 得如意樹。
[1059a26] 「若有說言:離於布施得善果者,無 有是處。離財得施,離受有施,不離慳惜成布 施者,亦無是處。若不求施,若乏時施,少求多
施,求惡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當知是人 未來之世多獲寶藏,非寶之物悉變成寶。為 戲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
名為施。若人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 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若人施已,生於悔 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
常秏不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 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 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
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 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 多病苦。若人如法以財布施,是人未來得無
量福,有財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財施,是人未 來雖得果報,恒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 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王樂,雖復微妙,皆
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為人天。
[1059b15] 「善男子!施有二 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 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 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 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
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 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 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
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 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已,開心樂施, 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眾
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 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 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
生信無疑,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信 心明了;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是故法施勝於 財施。
[1059c03] 「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 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 已
墮餓鬼中,子 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 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 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
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 貪慳悋,故墮餓鬼;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 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
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 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臥具、資生所須, 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為其呪願,令
其得福,以是施願因緣力故,墮餓鬼者得大 勢力,隨施隨得。何以故?生處爾故。諸餓鬼 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膿,或有食糞,或食血污、
嘔吐、涕唾,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味。雖 以不淨蕩滌汁等施應食者,然有遮護,竟不 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德。何以故?以施主心
慈憐愍故。若有祀祠,誰是受者?隨其祠處 而為受者。若近樹林則樹神受,舍河、泉井、山 林、堆阜,亦復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
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護身財。 若說殺生祀祠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 世人種伊蘭子生栴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
德!若欲祀者,應用香、花、乳、酪、酥、藥。為亡追 福,則有三時:春時二月,夏時五月,秋時九月。
[1059c29] 「若人以房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 種種資生布施於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
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 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 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盡失。若出
家人效在家人歲節之日棄飲食者,隨世法 故,非真實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隨家 所有好惡常樂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
以妻子、所重之物施於人者,是則名為不思 議施。若有惡人,毀戒,怨家,不知恩義,不 信因果,強乞索者,大勢力人,健罵詈者,得已
瞋恚,詐現好相,大富貴者,施如是等十一 種人名不思議。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 本:施於貧窮,以憐愍故;施於怨家,不求報故, 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1060a14] 「善男子!若人多財,無量 歲中供養三寶,雖得無量福德果報,不如勸 人共和合作。若人輕於少物、惡物,羞不肯施,
是人增長來世貧苦。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 心俱等,是二得果無有差別。有財、心俱等,福 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
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 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
[1060a21] 「善男子!智 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 故。若人無慈,不知恩義,不貪聖人所有功德,
惜財身命,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 者深觀一切眾生求財物時,不惜身命,既得 財物,能捨施人,當知是人能捨身命。若人慳悋
不能捨財,當知是人亦惜身命。若捨身命求 得財物以布施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 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
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四天下中,閻浮提人, 有三事勝:一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淨。不 見果報,能預作因,不惜身命,求得財已,能壞
慳悋,捨已思施,既捨施已,心不生悔,復能 分別福田非福田,是名勇健。
[1060b05] 「善男子!施已 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諮承邪 見,三者、見受者過。復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責,
二者、畏財盡受苦,三者、見他施已受諸衰 惱。善男子!智人三時不生悔心。復有三事: 一者、明信因果,二者、親近善友,三者、不貪著
財。信因果者,復有二事:一者、從他聞法,二 者、內自思惟。親近善友,復有二事:一者、深信, 二者、智慧。不貪著財,復有二事:一、觀無常,
二、不自在。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觀察,如 是行施,當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羅蜜。是故 我先說:有布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布
施,有亦布施亦波羅蜜,有非布施非波羅蜜。
[1060b18] 「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捨外物,二者、捨 內外物,三者、施內外已兼化眾生。云何教 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於三寶不?
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以齋戒, 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言:『若不能者,汝 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
言能者,復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 說二事,唯不能說諸法無我,復應語言:『汝若 不能說諸法無我,能說諸法是無性不?』若言
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 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眾生及諸怨親,無 所選擇,名大施主。善男子!智者若有財寶
物時,應當如是修行布施。如其無財,復當 轉教餘有財者,令作是施。若餘施主先知此法 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
[1060c03] 「若窮無物,應 誦醫方,種種呪術,求錢湯藥,須者施之。至 心瞻病,將養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
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病,案方診 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為療治。療治病時, 善知方便,雖處不淨,不生厭心。病增知增,損
時知損,復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增病苦,知如 是食、藥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藥;應當 方便隨宜喻語,不得言無;若言無者,或增苦
劇。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三寶, 念佛法僧,勤修供養。為說病苦皆是往世不 善因緣,獲是苦報,今當懺悔。病者聞已,或生
瞋恚,惡口罵詈,默不報之,亦不捨棄。雖復瞻 養,慎無責恩,差已猶看,恐後勞復。若見平 復如本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
當為殯葬。說法慰喻知識、眷屬。無以增病食 藥施人,若病差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 已轉施餘窮乏者。若能如是瞻養治病,當知
是人是大施主,真求無上菩提之道。
[1060c21] 「善男子! 有智之人求菩提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 是醫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
給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穢、 不淨,嶮處所須,若板、若梯、若 椽 、若索,悉皆施 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木處,
為畜竪柱。負擔息處,為作基埵。造立客舍, 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處, 為作橋隥。津濟渡頭,施橋船栰。不能渡者,
自往渡之。老小羸瘦無筋力者,自手携將而 令得過。路次作塔,種花果樹。見怖畏者,輒 為救藏,以物善語,誘喻捕者。若見行者次至
嶮處,輒前扶接,令得過嶮。若見失土破亡之 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極,當為洗浴, 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無床座,以草為敷。熱
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溫暖,若 自為之,若教人為。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 小利,共相中欺。見行路者,示道非道。道者所
謂多饒水草,無有賊盜;宣說非道,多諸患難。 見人鞾量、衣裳、鉢盂朽故壞者,即為縫補浣 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蝨、毒虫,能為除遣。
施人如意,摘抓耳鉤,縫治浣濯,招提僧物, 謂坐臥具,廁上安置淨水、澡豆、淨灰土等。若自 造作衣服、鉢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師長、和
上,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贖。 凡所食噉,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見 遠至者,濡言問訊,施以淨水洗浴身體,與油
塗足,香花、楊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毘鉢 羅舍勒、小衣、作塗油者,洗已、復以種種香花、丸 藥、散藥、飲食、漿水、隨所須施。復施剃刀、漉水
囊等、針縷、衣納、紙、筆、墨等,若不能常,隨齋日 施。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 亡失財物,父母喪沒,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
喻勸諫,善說煩惱、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 修集如是施者,名淨施主。
[1061a26] 「善男子!菩薩二 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淨施主, 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乃為難。何
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
[1061b02]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有來乞者,當先教令 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因緣故受三歸依?云 何名為三歸依也?」
[1061b04]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 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 依。如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