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posai Wu Jie Weiyi Jing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者眾聖尊, 神通應自在,
隨類處身形, 音聲亦復爾。
見聞獲安隱, 莫不信向心,
是故我歸命, 願普如世尊。
甚深菩薩戒, 功德難思議,
受者獲安隱, 福慧日夜生。
諸佛常護念, 萬行漸滿盈,
六度四等意, 普度諸群盲。
手足初莫犯, 節言順所行,
常樂在定意, 是名真比丘。
質直離諂曲, 常與賢聖俱,
愛眾猶養已, 是名真菩薩。
[1116c24] 「諸大德!一心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欲 說三世諸佛菩薩成就利益一切眾生功德 戒。如是住菩薩戒者,有四波羅夷法。何等
為四?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 波羅夷。若菩薩多饒財物,貧苦之人來從乞 索,菩薩慳貪無有慈心,乃至不施一錢之物,
有求法者乃至不為說於一偈,是名菩薩波 羅夷。若菩薩瞋,於前人惡言罵辱,加以手打 及以杖石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菩
薩猶瞋憤結不解,是名菩薩波羅夷。若菩薩 自謗菩薩法藏,若見人謗善可其言,既自不 信反助他言,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菩薩
波羅夷。如是菩薩四波羅夷,菩薩於中不應 犯一,何況具犯!若有犯者,不名菩薩。現身不 能莊嚴菩提,亦復不能令心寂靜,是似菩薩
非實菩薩。犯有三種:有軟、中、上。若軟、中心犯, 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為失。何者是 上?若犯上四,數數樂犯,心無慚恥、不自悔責,
是名上犯。菩薩雖犯於上四事,不即永失。如 比丘犯四即為永棄。菩薩不爾。何以故?比丘 犯四更無受路。菩薩雖犯,脫可更受,是故不
同。略有二事失菩薩戒,一捨菩提願、二增上 惡心。除是二事,若捨此身戒終不失。從是以 後生生之處常有此戒,若不憶念,更遇善友
而更受者,不名新得。如是菩薩戒者,應當識 知犯不犯事輕重之相、軟中上異。
[1117a21] 「如是住菩薩戒者,日應供養諸佛若塔若像, 次供養法若行法人及菩薩藏大乘經典,供 養眾僧及十方土住於大地諸菩薩等。於日
夜中供養三寶,隨其力能,乃至一念一禮一 四句誦信心供養,勿令有廢。若不恭敬慢墮 心者,犯重垢罪。若忘誤者,犯輕垢罪。不犯
者,若病若狂,若有淨心逮菩薩地、如須陀洹 得不壞淨心,常能供養三寶不絕,是名不犯。 菩薩不知厭足,貪著利養不制心者,犯重垢
罪。不犯者,雖貪利養常生悔心:『我當精進斷 除是意。』極自制御貪心猶起、若取小利助斷 大貪,是名不犯。
[1117b04] 「菩薩,見上座尊長耆宿德同師同學,生憍 慢心及瞋惡心,不起承迎禮拜避座,設有言 語餘談不聽,若有所問不如實答者,犯重垢
罪。若無慢瞋恚癡之意,直以懶惰無記散心, 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時睡眠,若聽 法說法,若先共他人語,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1117b11] 「菩薩,檀越來請,若於自舍、若僧寺內給施所 須,菩薩憍慢瞋恚輕賤不往受者,犯重垢罪。 若懶惰不往,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
遠若道嶮難,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失受請, 若為修善,若聽未聞,若知請主欲相惱故,若 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1117b17] 「菩薩,從他人邊得金銀琉璃種種雜寶所須 之物,及地中伏藏無主財物,皆應取之,念當 轉施。若惡心瞋故不取者,犯重垢罪。若作是
心:『我不與人。』而作因緣,若懶惰心,犯輕垢 罪。不犯者,若是狂心,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 知受已必生愛著,若知施已生悔,若知施主
施故發狂,若慮施主施已窮苦,若知施物三 寶所有,若知施物劫盜所得,若知受已多得 苦惱,所謂王難、賊盜、死亡、繫閉、惡聲流布、 擯令出境界,是名不犯。
[1117b26] 「菩薩,他來求法,以瞋 惡心憎嫉他故不與說者,犯重垢罪。若懶 惰心不與說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外道求
法慮還譏刺,若病若狂,若為調伏滅惡增 善,若知前人不解其義,若前人不敬不如法 事,若前人鈍根不解深法恐生邪見,若知聞
已破失本心壞滅正法,若知聞已必向非器 宣說其事,是名不犯。
[1117c05] 「菩薩,見惡眾生犯戒毀禁作眾罪行,菩薩自 知能化為善,若惡心瞋心捨不教者,犯重垢 罪。何以故?菩薩不於身口意淨持戒人邊起
於悲心。若見惡人犯戒毀禁作眾罪行,極生 悲心,是故有犯。不犯者,若狂,若為調伏滅惡 增善,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1117c11] 「菩薩,如佛所制波羅提木叉及結毘尼,欲使 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此聲聞戒及菩薩戒等 無有異。何以故?聲聞之人順常自為,猶欲學
令不信者信、已信者增。何況菩薩所修學,常 為眾生,豈不能爾!是故名同不犯。
[1117c16] 「如佛所制,聲聞之人應少欲作、少因緣事。菩 薩不爾。何以故?順求自利、不為他人,是聲聞 好。菩薩若爾則不名菩薩。為他人故,所可受
衣乃至百千,從非親里婆羅門居士盡力所 求。如衣,鉢亦如是。為他人故,及應乞縷教織 師織、畜憍奢耶衣、受取金銀乃至百千,如是
之事與聲聞異。若菩薩本為眾生,而瞋惡心 少作、少因緣事,放捨眾生獨居其所者,犯重 垢罪。若懶惰心,少欲少事居其所者,犯輕 垢罪。
[1117c25] 「菩薩有五非法:一諂、二華、三相、四以 利求利、五邪命。有此五事,以不為愧不制不 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覺是非法常欲制之,
是名不犯。
[1117c29] 「菩薩,戲笑散亂高聲唱說,作非威儀令他人 笑。為眾所輕者,犯重垢罪。若是宿習忘誤 作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覺是非法常欲制之,
若外人瞋恚欲調伏故,若人苦惱為令釋故, 若欲攝取戲笑故,若二人共諍為和合故,是 名不犯。
[1118a05] 「菩薩,如是見、如是語:『菩薩不應樂於 涅槃,應背涅槃,不應畏煩惱、不應滅煩惱。 何以故?菩薩三阿僧祇往來生死故。』如是語
者,犯重垢罪。何以故?如菩薩樂於涅槃、畏於 煩惱,比於聲聞千萬倍不可為喻。何以故?聲 聞之人順自為己,菩薩常為一切眾故。菩薩
雖處有漏,於滅煩惱而得自在,過於羅漢處 無漏者上。若菩薩起身口業應自防護,莫使 他人慢惰罪。若故不自護使他惰罪者,犯
重垢罪。若不作意自護,放散所作生他罪者, 犯輕垢罪。不犯者,若外道,若隨出家如法所 作,若值多瞋惡人,是名不犯。
[1118a17] 「菩薩,見前眾生須加杖痛然後有利,自護不 治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利少苦多,是名 不犯。
[1118a20] 「菩薩,以罵報罵、以瞋報瞋、以打報打、以牽挽 者,犯重垢罪。
[1118a22] 「菩薩,與他共鬪及共相嫌,惡心瞋心、若憍慢 心,不如法悔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一不 求悔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
善,若彼外道要作非法,若彼憙鬪怨更增 上,若知彼人終不受悔,若向彼悔起彼重慢, 是名不犯。
[1118a28] 「菩薩,共他嫌恨,他如法求悔,菩薩惡心不受, 為惱他者,犯重垢罪。若無瞋心,不受他悔,犯 輕垢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惡
非法,是名不犯。
[1118b03] 「菩薩,瞋他受者瞋事不休息者,犯重垢罪。不 犯者,若常制之瞋心猶起,是名不犯。
[1118b05] 「菩薩,受畜徒眾,但為給事及與衣食,是名犯。
[1118b06] 「菩薩,起懶惰意,樂於非時食,貪著睡眠若倚 若臥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無巧便, 若道路行極,若常制之,是名不犯。
[1118b09] 「菩薩,以染著心談說世樂事者,犯重垢罪。若 忘誤說,犯輕垢罪。不犯者,若有人問正心 少說,若談異聞,若談論法事,是名不犯。
[1118b11] 「菩薩, 樂欲坐禪,知他有法,以瞋慢心不能下意從 他求受法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求受
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無巧便,若知彼 人不順法教,若自有巧便多聞攝其心者,是 名不犯。
[1118b17] 「菩薩,起欲界欲,不觀對治疾除滅者,犯重垢 罪。不犯者,常勤欲滅欲心猶起,是名不犯。如 欲,餘蓋亦爾。若菩薩貪味於禪著功德者,犯
重垢罪。不犯者,常欲捨著著心猶起,是名不 犯。
[1118b21] 「菩薩,如是見、如是語:『菩薩不應聽受誦學 聲聞法藏。菩薩之人用學是為?』作是語者,犯 重垢罪。何以故?菩薩於外道書尚應當學,
何況佛語!不犯者,為欲調伏聲聞入大乘故, 是名不犯。
[1118b26] 「菩薩法藏一向捨置,貪學讀誦聲聞經者,犯 輕垢罪。
[1118b28] 「菩薩,有佛經藏不能勤學,乃更勤學外道俗 典,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極根利一聞能持,同 佛語者取用助化,以彼妙辭助明佛法,於佛
法於佛經義意不傾動,是名不犯。
[1118c03] 「菩薩,欲學外道經典,應如上學。若於中受樂 生著心,不如服苦藥者,犯重垢罪。
[1118c04] 「菩薩,若聞 菩薩法藏,甚深祕密第一實義不思議事,純 是諸佛菩薩境界,於此義中生誣謗心言:『此
義無益,非佛所說,不能祐利一切眾生。』作是 謗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思惟定義,若方便 說,是名不犯。
[1118c10] 「菩薩,聞於甚深義時若不生信,以不諂心為 生信故應作是念:『我不應爾。我如盲者無有 慧眼。佛口所說我云何謗?』如是菩薩自憤由
癡,是佛境界非我所及,若能如是是為正行。 若意不解不生誹謗,是名不犯。
[1118c15] 「菩薩,為飲食故,以瞋惡心自讚毀他,犯重垢 罪。不犯者,若為伏外道,若伏憍慢增長佛 法,若為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是名不犯。
[1118c18] 「菩薩,有說法家、若說毘尼處、大法會處,瞋 嫉慢心不往聽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 往聽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不聞又無人
喚,若病若無巧便,若知彼說法不順義理,若 知說者於 己 有難,若知彼說更無異聞,若得 總持自多聞,若勤修善根,是名不犯。
[1118c24] 「菩薩,有人來倩,我有事緣當為營辦,所謂共 去共還營佐眾事,有所營了守護財物,和合 鬪訟經辦飲食,修福德業。若一二事不為作
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為,犯輕垢罪。不犯 者,若病若無巧便,若自有事,若彼能辦,若不 相倩,若無益事,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無他
倩,若報他作勤修善根,若自闇鈍恐失業次, 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1119a02] 「若菩薩,見病 眾生,以惡心瞋心不瞻養者,犯重垢罪。若 懶惰不養,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有病,若
無巧便,若倩他看,若彼病者自有屬眷,若 知病者能自經給,若久病,若人猶能起止, 若欲勤修增上善根,若極自闇鈍恐失黨次,
若失看病如病餘,貧窮苦惱亦復如是,是名 不犯。
[1119a10] 「菩薩,見前眾生應有利宜,無有方便而能發 起。菩薩惡心瞋心不教示者,犯重垢罪。若 懶惰不教,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無方便,若
使他教,若彼自有善知識,若為調伏滅惡增 善,若示彼方便更瞋反戾,無有敬愛心彊得 自用,是名不犯。
[1119a15] 「菩薩,眾生給施所須,應念其 恩。若惡心瞋心不念恩報恩者,犯重垢罪。若 懶惰不報,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無力,若
無巧便,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欲念報施主 不受,是名不犯。
[1119a20] 「菩薩,見人親里死亡,若亡失財物種種憂苦。 若惡心瞋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不犯者, 如前倩菩薩中說。
[1119a23] 「菩薩,有人從索飲食,所須不與者,犯重垢罪。 不犯者,若自無物,若索不淨物,若為調伏滅 惡增善,若王所制,若護僧限,是名不犯。
[1119a26] 「菩薩,弟子應隨時教誨。若弟子有乏,應從篤 信人邊勸索供給。若惡心瞋心不教誨、不供 給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教供給,犯輕垢
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護僧限,若 病若無巧便,若倩人教,若弟子福德能致供 養,若弟子本是外道無好善心,是名不犯。
[1119b02] 「菩 薩,以瞋心惡心不護他意者,犯重垢罪。若 懶惰放逸不護他意,犯輕垢罪。不犯者,若 非法事,若病,若有僧限護多人意,若外道,若
為調伏滅惡增善,是名不犯。
[1119b07] 「菩薩,見他德行不能稱讚,以惡心瞋心隱藏 他善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稱他善, 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不樂讚歎,若病
若無巧便,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護僧限,若知 聞讚更生憍慢,若彼無實德,若言似善實無 善義,若為外道,若讚時未到,是名不犯。
[1119b13] 「菩薩,為多人頭首,見諸眷屬不如法事應呵 應擯。若瞋心惡心捨不呵治者,犯重垢罪。 若懶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
知彼人惡性健瞋不受教呵,若待時教呵,若 畏破僧,若知彼質直宿習少羞喜數犯悔,是 名不犯。
[1119b19] 「菩薩,有神通變化,應為眾生隨時變現,或方 便恐怖令生信心。若畏信施不現變化者,犯 輕垢罪。不犯者,若人深著惡法邪見,若是外
道,若罵賢聖,若著邪見,若狂若病,是名不 犯。
[1119b23] 「菩薩,戒聚成就具足無量妙果,以是戒聚 因緣力故具足尸波羅蜜。受者雖未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具足五事功德:一者
常為諸佛菩薩所護念;二者受常淨樂;三者 臨終無悔;四者捨身得生諸佛世界;五者莊 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受持菩薩戒
者,不自為身唯為利他,及莊嚴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菩薩戒,悉是過去未來現在恒 河沙等諸佛菩薩之所成就,乃至十方諸佛
菩薩亦復如是。菩薩弘慈普恩,及六道眾生、 三塗八難,苦惱十方無不蒙益。」
「功德不可計, 福慧如虛空,
略說共要竟, 歡喜禮奉行。
普發菩提心, 福慧命得成,
慈悲男女長, 喜捨次第生。
一切成佛道, 永盡無有餘,
十方同其願, 巍巍無極尊。」
[1119c11] 「欲為菩薩優婆塞,放逸五戒威儀者,若無師 從受處,爾時受者若無師,應向佛像前自誓 受。菩薩優婆塞威儀應如是作禮,偏袒右肩
胡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住 大地諸菩薩等,今於諸佛前欲受一切戒,學 一切菩薩戒、優婆塞五戒威儀,攝一切善法
菩薩戒,為利眾生戒。是戒過去諸菩薩已學, 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我亦如 是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竟。其餘諸事應如 前廣說。
[1119c21] 「離欲優婆塞具行五戒,遠離身四惡:一者殺、 二者盜、三者婬、四者飲酒。遠離口五惡:一 者妄語、二者惡口、三者兩舌、四者無義語、五
者綺語。遠離五邪命:一者賣肉、二者沽酒、三 者賣毒、四者賣眾生、五者賣兵仗。遠離嚴飾 五事:一者香、二者花、三者瓔珞、四者香油塗
身、五者香熏衣。遠離放逸五事:一者歌、二者 舞、三者作樂、四者嚴飾樂器、五者不往觀聽。 此五戒隨力所堪,若能終身具持五為上;若
不能,隨持多少年月日夜,乃至須臾亦得暫 持。不但如持全念。佛臨涅槃勅四大聲聞及 六應真:『吾滅度後,如是真法之中,若出家二
眾淨持禁戒,及在家二眾隨力多少,心次近 持上戒者,若造房舍床褥衣服飲食,一切順 道資生之具,施四方僧及諸賢聖。汝等盡應
受請;若不受者得罪。』以此觀之,賢聖不遠感 至則應。若作功德,先當竭力受持上戒,然後 至心請四方僧及諸賢聖。若不能終身,至一
日一夕者善。若不能者,設供之時便受,罷便 止。此諸賢聖皆來受請,若有所犯即如法悔。 此一切菩薩犯,當突吉羅罪。當向大小乘人 能解說、能受悔者如法懺悔。
[1120a14] 「若菩薩,以增上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失律 儀戒,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 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
悔。所犯罪多,作是說言:『大德憶念!我某甲捨 菩薩毘尼。』如所稱事,犯突吉羅罪。餘如比 丘突吉羅罪懺悔法說。
[1120a20] 「若下煩惱犯波羅夷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 懺。」
[1120a21] 三禮文。
[1120a22] 「願十方法界世性六道,三業罪障垢惑眾生, 崩顛倒山竭四流濟,登平等道入無為國。歸 命敬禮七處八會盧舍那佛,盡十方國諸妙覺 尊。
[1120a26] 「願十方法界世性六道,沈淪諸有長沒眾生, 摧破戒林殄滅邪照。歸命敬禮七處八會佛 華嚴藏,盡十方國修多羅海。
[1120a28] 「願十方法界世 性六道,小心膠固顛倒眾生,頓絕偏照須證 住想,永附大乘盡未來際。歸命敬禮七處八 會普賢眾等,盡十方國諸賢聖僧。
[1120b03] 「若欲發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