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4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三假品第七 (卷第四十一)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鳩摩羅什奉 詔譯
[0357a06] ◎【經】
[0357a06] 爾時,佛告慧命須菩提:「汝當教諸菩薩 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如諸菩薩摩訶薩所應 成就般若波羅蜜!」
[0357a08] 即時諸菩薩摩訶薩及聲 聞大弟子、諸天等作是念:「慧命須菩提自以 智慧力當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耶?為是佛力?」
[0357a11] 慧命須菩提知諸菩薩摩訶薩、 大弟子、諸天心所念,語慧命舍利弗:「敢佛弟 子所說法、所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說法,法相
不相違背;是善男子學是法,得證此法,佛說 如燈。舍利弗!一切聲聞、辟支佛實無力能為 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0357a17]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菩 薩字,何等法名菩薩?世尊!我等不見是法名 菩薩,云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0357a19] 佛告須菩提: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名為般若波羅蜜; 菩薩、菩薩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 在外,不在中間。
[0357a22] 「須菩提!譬如說我名,和合故 有;是我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如 眾生、壽、命、生者、養育者、眾數、人、作者、使作
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等,和 合法故有,是諸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 故說。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
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0357a29] 「須菩提!譬如身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 以世間名字故說。須菩提!譬如色、受、想、行、識,
亦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 故說。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 是,皆是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 名字故說。
[0357b05] 「須菩提!譬如眼,和合故有,是亦不 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是眼不在內、不 在外、不在中間。耳、鼻、舌、身、意,和合故有,是亦
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色乃至法亦 如是。眼界,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 間名字故說。乃至意識界亦如是。須菩提!般
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 是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是名字亦不 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0357b13] 「須菩提!譬如內身,名 為頭,但有名字,項、肩、臂、脊、肋、髀、 [蹲-酋+(十/田/ㄙ)] 、脚,是和
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 故說;是名字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須 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
合故有,但以名字故說;是亦不生不滅,不在 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0357b19] 「須菩提!譬如外物,草、木、枝、 葉、莖、節,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是法及 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須菩
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 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 中間住。
[0357b24] 「須菩提!譬如過去諸佛,名字和合 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是亦 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
亦如是。
[0357b27] 「須菩提!譬如夢、響、影、幻、炎、佛所化,皆 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說;是法及名字不生
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 菩薩字亦如是。
[0357c01]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 般若波羅蜜,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 如是應當學。」
[0357c03] 【論】
[0357c03] 問曰:
[0357c03] 佛既不自說,諸菩 薩摩訶薩福德、智慧、利根勝諸聲聞,何以 故命須菩提令說?
[0357c05] 答曰:
[0357c05] 先「舌相」中,已有二 因緣故,使須菩提說。
[0357c06] 復次,佛威德尊重,畏敬 心故,不敢問佛,畏不自盡。
[0357c07] 復次,佛知眾 中心所疑,眾人敬難佛故,不敢發問。所以 者何?眾生見佛身過須彌山、舌覆三千大
千世界、身出種種無量光明。是時眾會,心皆 驚怖,不敢發問,各各自念:「我當云何從佛聞 法?」以是故,佛命須菩提,令為眾人說法。
言「汝所說者,皆是佛力」,如經中說。
[0357c13] 復次,般若 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菩薩合說,二者、 但與諸法身菩薩說。
[0357c15] 為雜說故,命須菩提 為首,及彌勒、舍利弗、釋提桓因。
[0357c16] 爾時,眾會聞 佛命須菩提令說,心皆驚疑。須菩提知眾 人心,告舍利弗等言:「一切聲聞所說、所知,
皆是佛力。我等當承佛威神為眾人說,譬 如傳語人。所以者何?佛所說法,法相不相違 背。是弟子等學是法,作證,敢有所說,皆
是佛力;我等所說,即是佛說。所以者何?現在 佛前說,我等雖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則 無所見。譬如夜行險道,無人執燈,必不得
過;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燈照我等者, 則無所見。」
[0357c26] 又告舍利弗:「一切聲聞、辟支佛實 無力能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況我一 人!」所以者何?菩薩智慧甚深,問答玄遠;諸餘
淺近法,於菩薩邊說猶難,何況深法!如人 能食一斛飯,從有一斗者索,欲以除 飢,是不能除。
[0358a02] 以是故說「聲聞、辟支佛無力 能為菩薩說般若」。
[0358a03] 須菩提大明菩薩尊貴, 佛亦然可。令須菩提欲於實相法中說,是 故言:「一切法中求菩薩不可得,菩薩不可
得故,字亦不可得;菩薩、菩薩字不可得故,般 若波羅蜜亦不可得。是三事不可得故,我云 何當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0358a08] 問曰:
[0358a08] 佛命須菩 提為諸菩薩說般若,而須菩提言「無菩薩」, 與佛相反,佛何以同之?
[0358a10] 答曰:
[0358a10] 有二種說:一 者、著心說,二者、不著心說。今須菩提以不著 心說空,佛不訶之。
[0358a12] 復次,須菩提常行空三 昧,知諸法空故。佛告須菩提:「為諸菩薩 說般若波羅蜜。」而菩薩畢竟空,是故須菩提
驚言:「云何名菩薩?」佛即述成:「菩薩如是從 發心已來乃至佛道,皆畢竟空故不可得;若 如是教者,是即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0358a17] 復次,凡 有二法:一者、名字,二者、名字義。如火,能照、 能燒是其義;照是造色,燒是火大,是二法和
合名為火。若離是二法有火,更應有第三 用!除燒、除照更無第三業;以是故知 二法和合假名為火。
[0358a22] 是火名不在二法內。 何以故?是法二,火是一;一不為二,二不為 一。義以名二法不相合。所以者何?若二法
合,說火時應燒口;若離,索火應得水!如 是等因緣,知不在內。
[0358a26] 若火在二法外,聞火 名,不應二法中生火想。
[0358a27] 若在兩中間,則 無依止處。一切有為法,無有依止處;若在 中間,則不可知!
[0358a29] 以是故,火不在三處,但 有假名。
[0358b01] 「菩薩」亦如是,二法和合名菩薩,所 謂名、色。色事異,名事異;若定有菩薩,應更 有第三事!而無有事,則知假名是菩薩。「菩
薩名」亦如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 間。
[0358b05] 是中佛說譬喻:「如五眾和合故名為我, 實我不可得;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皆是五眾 因緣和合生假名法;是諸法實不生不滅,世
間但用名字說。菩薩、菩薩字、般若波羅蜜 亦如是,皆是因緣和合假名法。」
[0358b09] 是中佛更說 譬喻。有人言:「但五眾和合有眾生,而眾生空, 但有五眾法。」佛言:「眾生空,五眾亦和合故假
名字有。」十二處、十八界亦如是。
[0358b12] 復次,菩薩 有二種:一者、坐禪,二者、誦經。
[0358b13] 坐禪者,常觀 身、骨等諸分和合故名為身,即以所觀為 譬喻,言頭骨分和合故名為頭,腳骨分和合
故名為腳,頭、腳、骨等和合故名為身;一一推 尋,皆無根本。所以者何?此是常習常觀故,以 為譬喻。
[0358b18] 不坐禪者,以草、木、枝、葉、華、實為 喻。
[0358b19] 如過去諸佛亦但有名字,用是名字可 說。
[0358b20] 十譬喻亦但有名字,菩薩義亦如是。「十 喻」義,如先說。
[0358b21] 菩薩應如是學三種波羅聶 提:
[0358b22] 五眾等法,是名「法波羅聶提」。
[0358b22] 五眾因緣和 合故名為眾生,諸骨和合故名為頭骨,如根、 莖、枝、葉和合故名為樹,是名「受波羅聶提」。
[0358b25]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說是二種,是為「名字 波羅聶提」。
[0358b26] 復次,眾微塵法和合故有麁法 生,如微塵和合故有麁色,是名「法波羅聶 提」,從法有法故。
[0358b28] 是麁法和合有名字生, 如能照、能燒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為人, 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為「受波羅聶提」;取 色取名,故名為「受」。
[0358c02] 多名字邊更有名字,如 梁、椽、瓦等名字邊更有屋名字生,如樹枝、 樹葉名字邊有樹名生,是為「名字波羅 聶提」。
[0358c05] 行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到受波 羅聶提;次破受波羅聶提,到法波羅聶提; 破法波羅聶提,到諸法實相中。
[0358c07] 諸法實相,即 是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羅蜜。
[0358c09] 【經】
[0358c09]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不見色名字是常,不見受、想、行、識名字 是常,不見色名字無常,不見受、想、行、識名字
無常;不見色名字樂,不見色名字苦;不見色 名字我,不見色名字無我;不見色名字空,不 見色名字無相,不見色名字無作;不見色名
字寂滅;不見色名字垢,不見色名字淨;不見 色名字生,不見色名字滅;不見色名字內,不 見色名字外,不見色名字中間住。受、想、行、識 亦如是。
[0358c18] 「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諸受, 乃至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諸受亦 如是。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般
若波羅蜜字、菩薩、菩薩字,有為性中亦不見, 無為性中亦不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是法皆不作分別。
[0358c23]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住不壞法中,修四念處時,不見般若波羅蜜, 不見般若波羅蜜字,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
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時,不見般若波羅蜜,不 見般若波羅蜜字,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菩 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但知諸法 實相;諸法實相者,無垢無淨。
[0358c29] 「如是,須菩提!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當作是知名字 假施設。知假名字已,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
不著眼乃至意;不著色乃至法;不著眼識 乃至不著意識;不著眼觸乃至不著意觸;不 著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乃
至不著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 樂;不著有為性,不著無為性;不著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
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著三十二相,不著菩 薩身;不著菩薩肉眼,乃至不著佛眼;不著智 波羅蜜,不著神通波羅蜜;不著內空乃至不
著無法有法空;不著成就眾生,不著淨佛世 界,不著方便法。何以故?是諸法無著者、無著 法、無著處,皆無故。
[0359a14]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著一切法,便增益檀波 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
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 跋致地,具足菩薩神通;遊一佛國,至一佛國, 成就眾生,恭敬、尊重、讚歎諸佛;為淨佛世界、
為見諸佛供養,供養之具,善根成就故隨意 悉得;亦聞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得諸陀羅尼門、諸三 昧門。
[0359a23]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當知諸法名假施設!」
[0359a24] 「須菩提!於汝意云 何?色是菩薩不?受、想、行、識是菩薩不?」「不也!世 尊!」
[0359a26] 「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0359a26] 「色、聲、 香、味、觸、法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0359a27] 「眼識乃至意 識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0359a28]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 地種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0359a29] 「水、火、風、空、識種是 菩薩不?」「不也!世尊!」
[0359b01] 「於須菩提意云何?無明是 菩薩不?」「不也!世尊!」
[0359b02] 「乃至老死是菩薩不?」「不也! 世尊!」
[0359b03] 「於須菩提意云何?離色是菩薩不?」「不也! 世尊!」
[0359b04] 「乃至離老死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0359b04] 「須菩 提!於汝意云何?色如相是菩薩不?」「不也!世 尊!」
[0359b06] 「乃至老死如相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0359b06] 「離色 如相乃至離老死如相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0359b08]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等義言『色非菩薩,乃至 老死非菩薩;離色非菩薩,乃至離老死非菩 薩;色如相非菩薩,乃至老死如相非菩薩;離
色如相非菩薩,乃至離老死如相非菩薩』?」
[0359b11] 須 菩提言:「世尊!眾生畢竟不可得,何況當是菩 薩!色不可得,何況色、離色、色如、離色如是菩
薩!乃至老死不可得,何況老死、離老死、老死 如、離老死如是菩薩!」
[0359b15]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眾生不可得故,般 若波羅蜜亦不可得,當作是學!」
[0359b17] 「於須菩提意 云何?色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b18] 「受、想、行、識是 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b19] 「於須菩提意云何?色常 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b20] 「受、想、行、識常是菩薩 義不?」「不也!世尊!」
[0359b21] 「色無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 尊!」
[0359b22] 「受、想、行、識無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b22] 「色 樂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b23] 「受、想、行、識樂是菩 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b24] 「色苦是菩薩義不?」「不也!世 尊!」
[0359b25] 「受、想、行、識苦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b25] 「色我 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b26] 「受、想、行、識我是菩薩 義不?」「不也!世尊!」
[0359b27] 「色非我是菩薩義不?」「不也!世 尊!」
[0359b28] 「受、想、行、識非我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b28] 「於 須菩提意云何?色空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1] 「受、想、行、識空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1] 「色非空 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2] 「受、想、行、識非空是菩 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3] 「色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 尊!」
[0359c04] 「受、想、行、識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4] 「色無 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5] 「受、想、行、識無相是 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6] 「色作是菩薩義不?」「不 也!世尊!」
[0359c07] 「受、想、行、識作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8] 「色無作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8] 「受、想、行、識無 作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0359c09] 乃至老死亦如是。
[0359c10]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等義言『色非菩薩義,受、 想、行、識非菩薩義;乃至色、受、想、行、識無作非 菩薩義;乃至老死亦如是』?」
[0359c12] 須菩提白佛言:「世 尊!色畢竟不可得,何況無色是菩薩義!受、 想、行、識,亦如是。世尊!色常畢竟不可得,何況
色無常,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樂 畢竟不可得,何況色苦是菩薩義!乃至識亦 如是。世尊!色我畢竟不可得,何況色非我是
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有畢竟 不可得,何況色空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世尊!色相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無相是菩薩
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作畢竟不可得,何 況色無作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0359c22] 佛告須 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色義不可得,受、想、行、識義不
可得;乃至無作義不可得,當作是學般若波 羅蜜!
[0359c26] 「須菩提!汝言:『我不見是法名菩薩。』須菩 提!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見法性,法性不見 諸法。法性不見地種,地種不見法性;乃至識
種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識種。法性不見眼、色、 眼識性,眼、色、眼識性不見法性;乃至法性不 見意、法、意識性,意、法、意識性不見法性。須菩
提!有為性不見無為性,無為性不見有為性。 何以故?離有為不可說無為,離無為不可 說有為。
[0360a05]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羅蜜,於諸法無所見,是時不驚、不畏、不怖,心 亦不沒、不悔。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見
色、受、想、行、識故,不見眼乃至意,不見色乃至 法 ,不見淫、怒、癡,不見無明乃至老死,不 見我乃至知者、見者,不見欲界、色界、無色界,
不見聲聞心、辟支佛心,不見菩薩、不見菩薩 法,不見佛、不見佛法、不見佛道。是菩薩一切 法不見故,不驚、不畏、不怖、不沒、不悔!」
[0360a13] 須菩提 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菩薩心不怖、不 沒、不悔?」
[0360a15]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心 心數法不可得、不可見,以是故,菩薩摩訶薩 心不怖、不沒、不悔。」
[0360a17] 「世尊!云何菩薩心不驚、不 畏、不怖?」
[0360a18]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意及意界不可 得、不可見,以是故不驚、不畏、不怖。如是,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不可得故,應行般若
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行處,不得 般若波羅蜜,不得菩薩名,亦不得菩薩心,即 是教菩薩摩訶薩。」
[0360a23] 【論】
[0360a23] 釋曰:
[0360a23] 菩薩行般若波 羅蜜,觀色法名字非常、非無常,乃至有為 無為性中,不見有菩薩、菩薩字;如先說 「一切法中不作憶想分別」。
[0360a26] 菩薩住不壞法 中,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以諸法實 相智慧,於諸法中求,不見一定法,所謂般
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名字,又不 見菩薩及菩薩名字。
[0360b01] 用是智慧故,破無明 等諸煩惱;用是不見亦不見智慧故,破著 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字、菩薩、菩薩名
字。諸法實相清淨,通達無礙。菩薩得如是智 慧,若見、若聞、若念,皆如幻化;若聞、見、念,皆是 虛誑。以是故,不著色等。
[0360b06] 住是無礙智慧中, 增益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如是等利益。
[0360b08] 是一章,佛自教菩薩作如是觀。
[0360b08] 次後章,人謂 佛多說法空,故反問須菩提:「若諸法不空, 頗有一法定是菩薩不?所謂色是菩薩不?
乃至如是菩薩不?」須菩提作是念:「諸法和合 故有菩薩,我云何言一法定是菩薩?」以是 故言:「不也!世尊!」須菩提善得眾生空故,佛
言:「善哉!善哉!」菩薩知眾生空不可得故,應 行般若波羅蜜。
[0360b15] 色是菩薩義,乃至無作,畢竟 空亦如是。
[0360b16] 須菩提入諸法深空中不疑故, 能益諸菩薩,故佛讚言:「善哉!善哉!菩薩法 應如是學一切法不可得空般若波羅蜜。」
[0360b18] 如 須菩提說「我不見是法名為菩薩」,佛言 「非但菩薩獨不可見,都無有法見法者」。
[0360b20] 法 性無量不可見故,是故「諸法不見法性」。諸 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畢竟空故,法性 不見諸法。色性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色
性;乃至識性亦如是。五眾性與法性同名 故名為性。十二處、十八界、有為法、無為法亦 如是。
[0360b26] 略說因緣:離有為性,不得說無為 性;離無為性,不得說有為性。是二法中攝 一切法故。
[0360b28] 是菩薩雖不見一切法,亦不怖 畏。何以故?有所見、有所不見,則有恐畏;若 都無所見,則無所畏,所謂五眾乃至十八不 共法。
[0360c02] 問曰:
[0360c02] 若佛已說不恐畏因緣,須菩提 何以故重問?
[0360c03] 答曰:
[0360c03] 須菩提若謂法都空無 所有,恐墮邪見。所以者何?佛弟子得正見 故名為行道人,云何言「都不可見」?
[0360c05] 佛知須 菩提意,故說言:「一切心心數法不可得、不可 見,故無畏。」
[0360c07] 凡夫人欲入空中,見心心數法 可得、外法不可得,故恐怖。菩薩以心心數法 虛妄不實,顛倒果報,不能示人實事,故不 恐怖。
[0360c10] 以是異義,故重問。
[0360c10] 問曰:
[0360c10] 若爾者,何以 復有第三問?
[0360c11] 答曰:
[0360c11] 心心數法,意識中可 見;意及意識,是心心數法根本。所以者 何?意識中多分別故生恐怖;五識時頃促故,
無所分別。欲破怖畏根本,以是故重問, 無咎!
[0360c15] 若菩薩能行如是般若波羅蜜,雖不 見四種事:菩薩、菩薩字、般若波羅蜜、般若 波羅蜜字;能三種因緣不畏,即是教菩薩
般若波羅蜜。若但了菩薩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