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bhūmisūtraśāstra (Fo Di Jing Lun) 佛地經論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地經論卷第七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0322c13] 經曰: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0322c14] 論曰:
[0322c14] 當說四頌總攝上義,略顯佛地淨法界 相。如來地中一切有為無為功德,皆是清淨 法界攝持,皆是清淨法界之相,所相能相俱
名相故。於四頌中,前三頌半別顯其相,後半 總結。別顯相中,有義此中初半顯示清淨法 界,次半顯示大圓鏡智,次半顯示平等性智,
次半顯示妙觀察智,次半顯示成所作智,次 半顯示四智所攝眷屬功德,後半顯示五法 所成三身差別。復有義者,此中顯示清淨法
界,有六種相,總攝一切佛地功德,謂自性相、 因相、果相、若作業相、若相應相、若差別相,如 其次第,初有一頌,餘各半頌。
[0322c26] 經曰:一切法真如,二障清淨相。
[0322c27] 論曰:
[0322c27] 有義此顯清淨法界,謂一切法空無我 性所顯真如,永離二障本性清淨,今復離染, 能為一切善法所依,是故說名清淨法界。一
切法者,謂世出世有漏無漏蘊界處等。真如 即是諸法實性無顛倒性,與一切法不一不 異,體唯一味,隨相分多。
[0323a03] 或說二種,謂生空無 我、法空無我。真如實非空無我性,離分別故, 絕戲論故。但由修習空無我觀,滅障真如我
我所執而證得,故名空無我。
[0323a06] 或說三種,謂善、 不善、無記。真如是此三法真實性故。
[0323a07] 或說四 種,謂三界繫不繫,真如是此四法真實性故。
[0323a09] 或說五種,謂心真如,廣說乃至無為真如,亦 是五法真實性故。
[0323a10] 或說六種,謂色真如,廣說 乃至無為真如,五蘊無為真實性故。
[0323a11] 或說七 種:一、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始世來流轉實 性;二、實相真如,謂一切法二空無我所顯實
性;三、唯識真如,謂一切法唯識實性;四、安立 真如,謂有漏法苦諦實性;五、邪行真如,謂業 煩惱集諦實性;六、清淨真如,謂善無為滅諦
實性;七,正行真如,謂諸有為無漏善法道諦 實性。
[0323a18] 或說八種,謂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 不異、不來不去,八遣相門所顯真如。
[0323a19] 或說九 種,謂九品道除九品障所顯真如。
[0323a20] 或說十種, 謂於十地除十無明所顯真如,即十法界。如 《攝大乘》廣辯名相。
[0323a22] 如是增數乃至窮盡,一切 法門皆是真如差別之相,而真如體非一非 多,分別言說皆不能辯。由離一切虛妄顛倒,
假名真如。能為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離 損減謗,假名實有。離增益謗,假名空無。分析 推求諸法虛假,極至於此更不可度,唯此是
真,假名實際。是無分別最勝聖智所證境界, 假名勝義。如是廣說。
[0323a29] 言二障者:一、煩惱障; 二、所知障。惱亂身心令不寂靜,名煩惱障。覆 所知境無顛倒性令不顯現,名所知障。煩
惱障者,謂執實我薩迦耶見以為上首,百 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惱,若所發業,若所 得果,皆攝在中,皆以煩惱為根本故。所知
障者,謂執遍計所執諸法薩迦耶見以為上 首,所有無明法愛恚等諸心心法,及所發業 并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法執及無明等為
根本故。有義,法執及無明等,遍在一切善惡 無記有漏心品及與二乘無漏心品,皆不了 達法無我故,皆似相分見分起故。有義唯在 不善無記有漏心品。
[0323b12] 《瑜伽師地》說諸無明但 有二種:一者不善;二者無記。復有二種:一 者染污;二不染污。不言有善,不可非善善
心相應,性相違故。又善心品必與無癡善根 相應,癡即無明,不可一心癡無癡並,如貪無 貪瞋無瞋等不相應故,不可法執不與癡俱,
若無無明無倒執,故如執有我定無明俱,此 亦應爾。又諸善心性無迷執,皆信等俱順 無我解,與二空觀為前方便,不可法執導法
空觀,我執未曾見此事故。是故有漏無漏善 心,決定不與二執無明愛等相應,違教理故。 一切異熟無記心品亦無法執及無明等,分
別力劣不能執故。若有倒執成法我見,有無 明等阿賴耶識,不應唯與五法相應,見無明 等慧等攝故。又若此識有法執者,無所熏故
應念念失,不須對治則成大過,煩惱障中無 此事故。又法空觀初現前時,此識應斷,障治 相違不俱行故。若爾所餘有漏種子應無所
依,所修功德應無熏習,無所熏故,不可說言 熏習鏡智,相應淨識非無記故,猶未得故。阿 賴耶識既無法執,餘轉識中異熟果者,亦應
如是,性類同故。於五識中亦無法執,無有猛 利分別用故,不推求故。
[0323c05] 《攝大乘》說,能遍計心 唯是意識。故知五識不緣遍計所執自性,如 無分別無推求見,不能計我,故亦不能計度
諸法。然由意識計我計法起愛恚等,引五識 中非見所攝愛恚等起,雖無有見而有愛恚 無明等法二障所攝,是故二執分別推求,唯
在第六第七意識。若愛恚等非見所攝,不推 求者亦在五識,諸我執等煩惱障體,唯在不 善有覆無記二心中有。若法執等所知障體,
亦在無覆無記心中,二乘無學亦現行故。無 學位中無有不善有覆無記,此就二乘名為 無覆。若望菩薩是染污故,亦名有覆。故所知
障亦名無覆亦名有覆,一體二名所望別故。
[0323c18] 煩惱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執有法而 計我故。體雖無二而用有別,如一識體取境 用多,由此熏生一種子體亦有多用。起時雖
俱而漸次斷,聖道勢力有分齊故。若所知障 就二乘說無覆無記,四無記中何無記攝?異 熟生攝,以從異熟識生起故。若爾何者非異
熟生?如增上緣,餘所不攝皆此攝故,威儀等 心不堅執故,非普遍故,無二障體。若善無覆 無記心中無法執者,云何不能了達法空?亦
無我執,云何不能了達生空?此既由與第七 識中我執俱故。不達生空,亦應由與第七識 中法執俱故。不達法空,既似相分見分而起。
云何不名法執所攝?諸佛菩薩無漏智等亦 有二分,云何非執?是故緣生相分見分依他 起攝。若於此上妄計心外,或定性有方名為
執。故所知障在第七者,遍與六識三性心俱, 非相應品。且止廣諍,應釋本文。
[0324a05] 清淨相者,謂 此真如本性清淨,二障所覆,如淨虛空烟雲 等障相似不淨。得出世間證真如道,漸除二
障所有種子,猶如大風吹烟雲等,金剛喻定 現在前時,滅離一切障種子盡,得淨法界究 竟轉依,名清淨相。如是已顯前五法中清淨
法界。有義,此顯自性一分法界淨相,即六相 中自性一分,文同前釋。
[0324a13] 經曰:法智彼所緣,自在無盡相。
[0324a14] 論曰:
[0324a14] 有義此顯大圓鏡智法者,即是依他起 性緣法鏡智名為法智。大圓鏡智亦緣世俗 依他起性,現彼影故,不迷彼故。彼所緣者,
彼謂真如,非彼法智,雖復隔句義勢相應,故 無有過。法智用彼為所緣故,名彼所緣,非謂 法智是彼所緣。大圓鏡智亦緣勝義圓成實
性,窮生死際內證彼故。此說鏡智緣一切法 自相共相,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俱為境故,遍 計所執但是凡愚妄心所計,非聖智境,故不
說緣。如論中說遍計所執唯凡智境,圓成實 性唯聖智境,依他起性亦凡智境亦聖智境, 遍計所執以無體故,非聖所證。若爾聖智不
知一切,彼既是無智何所知?若知為有,則成 顛倒。若知為無,則非遍計所執自性心所現, 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是故聖智
雖知有無而不緣彼,遍計所執自性為境。言 自在者,大圓鏡智六到彼岸所修成故,具十 自在妙用無礙。無盡相者,窮生死際,無間
無斷相續常故。相謂所相,或復能相,表自體 故。如是總顯前五法中大圓鏡智。
[0324b04] 有義此顯 自性一分,佛果四智即六相中自性一分。有 為功德法者,即是大圓鏡智,由對治力轉去 一切麁重所依阿賴耶識,轉得清淨依他起
性,遠離一切心慮分別,所緣能緣平等平等 不可宣說。緣生法性不增不減,內證行相能 現一切諸法影像,於一切境普能照了無分
別故。總說名法智者,即是平等性智,由對 治力轉去執著眾生及法第七末那,轉得清 淨依他起性緣鏡智等,及淨法界平等平等,
內證行相故名為智。彼所緣者,即餘二智,由 對治力轉去世間分別六識,轉得清淨依他 起性,或出世間或世出世。彼後所得緣上
真如及法智等,依他起性以為境界,無執分 別似所緣現,分別自內所證能證。用彼上說 真如法智為所緣故,名彼所緣。如是四智
妙用無礙,故名自在。窮生死際常用不息,故 名無盡。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常無間斷,故名 無盡。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雖有間斷,而暫作
意即能現前,數起無窮亦名無盡。相謂體相, 皆從緣生,說名清淨依他起性,皆無顛倒說 名清淨。圓成實性皆有內證,照境作用似境
顯現,說名為智。如是等義能表自體,故名 為相。
[0324b28] 經曰:普遍真如智,修習證圓滿。
[0324b29] 論曰:
[0324b29] 有義此顯平等性智,謂初地中初現觀 時,得此平等無分別智,觀真如等一切平等。 於後諸地漸次修習轉勝轉淨,乃至佛地證
得圓滿究竟清淨,證法界等一切理事皆悉 平等,如是顯示前五法中平等性智。有義此 顯六中因相,謂初地中無分別智,觀初法界
見道三心,斷見道斷百一十二根本煩惱及 隨煩惱,并滅見斷不染無明分別法執最麁 一分,顯初法界智種增長。從此已後於一
切地修道位中,無分別智觀餘法界如如,於 彼一切法門聞思修等加行智等方便等位 漸次修習,如是如是隨其所應,漸伏修斷十
六煩惱及隨煩惱,并隨所應漸滅修斷不染 無明俱生法執。所餘諸分,顯餘法界智種增 長,由此為因乃至佛地,證得法界四智圓滿。
[0324c15] 經曰:安立眾生二,諸種無盡果。
[0324c16] 論曰:
[0324c16] 有義此顯妙觀察智,謂此妙智能為眾 生說妙法等,安立眾生利益安樂,故名為二。 即此二種有多品類,故名諸種。如是二事窮
生死際,常作不絕,故言無盡。此即名果,是 智果故。如是顯示前五法中妙觀察智。有義 此顯六中果相,謂淨法界及四妙智,皆能安
立一切眾生,利益安樂。令修善因名為利 益,令得樂果名為安樂。又令離惡名為利益, 令其攝善名為安樂。又拔其苦名為利益,施
與其樂名為安樂。此世他世、世出世等,應知 亦爾,品類眾多故名諸種,窮未來際故名無 盡。如是二事諸種無盡,是淨法界及四智果, 由此起故。
[0324c29] 經曰:身語及心化,善巧方便業。
[0325a01] 論曰:
[0325a01] 有義此顯成所作智,謂智能起身語心 化,稱順機宜故名善巧,加行不絕故名方便, 此即名業。或復此智善巧方便,能起身語心
三化業,如是顯示前五法中成所作智。有義 此顯六中業相,謂淨法界及四妙智,能起身 語心三化業,及與善巧并方便業。成所作智
起身語心三種化業;妙觀察智起善巧業,觀 機宜等極巧便故;其餘二智及淨法界起方 便業,以能任運與一切業為方便故。
[0325a09] 身化三 種:一、自身相應,謂化自身為輪王等種種形 類,及現種種諸本生事;二、他身相應,謂化魔
王為佛身等,變舍利子為天女等,寄他身上 示現種種變化形類;三、非身相應,謂現大地 為七寶等,或現無量佛化身等,或放光明照
無邊界。如是等類,離自他身別現化作,情非 情色種種形類,動地放光風香等事,皆為利 樂諸有情故,一切皆名佛化身業。
[0325a17] 如是語化 亦有三種:一、自身相應,謂佛自身化現梵音, 遍告無邊諸世界等,種種語業;二、他身相應,
謂令聲聞大弟子等,以佛梵音宣說大乘甚 深法等,是故聲聞諸菩薩等說非 己 分甚深 妙法,皆是如來變化所作,非彼自力;三、非身
相應,謂化山海草木等類,乃至虛空,亦出音 聲說大法等,如是皆名變化語業。
[0325a24] 心化唯二, 一、自身相應,謂自心上化現種種心及心法 影像差別,二、他身相應,謂令他心亦現種種
心及心法影像差別,此並相分似見分現。
[0325a27] 有 義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被 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細法,令失念者得正憶 念,名化他心。然心無化,無形質故。如論說
言,心無形故不可變化。又說化身無心心法, 此就二乘及諸異生定力而說,彼定力劣不 能化現無形質法。諸佛菩薩不思議定,皆能
化現。若不爾者,云何如來現貪瞋等?云何 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云何經說化無量 類皆令有心?云何上說諸化意業?云何經說
有依他心?但諸化色同實色用,化根及心 但有相現,不同實用,又就下類故作是說。若 爾云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現?非情已是心等
相分,云何復令有心相現?若心相現則名有 情,非非情攝,是故化心但說二種。如前已 說,妙觀察智能觀自證陀羅尼門、三摩地等,
能觀有情根欲性等,說妙法藥名善巧業,其 餘二智及淨法界,與諸功德為所依止,能起 種種利有情事,名方便業。
[0325b17] 經曰:定及總持門,無邊二成就。
[0325b18] 論曰:
[0325b18] 有義此顯四智所攝眷屬功德。有義此 顯六種相中相應之相,定門即是八萬四千 三摩地門。總持門者,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如
是二種通生一切有為功德,通顯一切無為 功德,通引一切神力作用利眾生事,故名為 門。無邊二者,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於中差
別有無量種,八萬四千福德智慧,或無量劫 修所成故,說名無邊。前五波羅蜜多名為福 德,後五波羅蜜多名為智慧,或隨所應自性
眷屬一一具二。如是二門二種莊嚴,四智品 中一一具足,恒共相應,亦復依止清淨法界, 與淨法界不相捨離,故名成就。
[0325c01] 經曰: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
[0325c02] 論曰:
[0325c02] 有義此顯五法所成,三身差別。有義此 顯六種相中差別之相,雖諸如來所依清淨 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
變不同,故名差別。自性法者,即是如來初 自性身體常不變,故名自性。力無畏等諸功 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即是次受用
身,能令自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變化即是 後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 化事故。體義、依義、眾德聚義,總名為身。如是 略釋三身名義。
[0325c12] 又法身者,究竟轉依真如為相,一切佛法平 等所依,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 所顯,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微妙難測,滅諸分
別絕諸戲論。故契經言:「諸佛法身不應尋思, 非尋思境,超過一切尋思戲論。」
[0325c16] 受用身者,一 切功德圓滿為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 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一切如
來各別自體微妙難測,居純淨土任運湛然, 盡未來際自受法樂,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令 大菩薩亦受法樂。
[0325c21] 變化身者,一切神變圓滿 為相,一切化用共所集成,示現一切自在作 用,一切白法增上所引,一切如來各別化用
微妙難測,居淨穢土現種種形說種種法,成 熟下位菩薩、二乘及異生眾,令入大地,出離 三界脫諸惡趣,如是略釋三身相用。
[0325c27] 又前五法攝三身者,有義前二攝自性身,中 間二種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變化身,經說真 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
大圓鏡智轉第八得,故知前二攝自性身。此 經中說,成所作智起諸化業,《莊嚴論》說,成所 作智於一切界發起種種無量難思諸變化事,
故知後一攝變化身。平等性智如餘論說,能 於淨土隨諸菩薩所樂示現種種佛身。妙觀 察智亦如論說,於大集會能現一切自在作
用說法斷疑。又說轉去諸轉識故得受用身, 故知中二攝受用身。又佛三身皆十義中智 殊勝攝,故知三身皆得有智。有義初一攝自
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及為地上菩薩所 現一分細相,攝受用身;若為地前諸菩薩等 所現一分麁相化用,攝變化身。諸經皆說清
淨真如為法身故。《讚佛論》說,如來法身無生 滅故。《莊嚴論》說,佛自性身本性常故。《能斷金 剛般若論》說,受持演說彼經功德。於佛法身
為證得因,於餘二身為生因故。諸經論說,究 竟轉依以為法身,轉依即是清淨真如非對 治道,故知法身唯淨法界真如為性。《莊嚴論》
說,大圓鏡智是受用佛。《攝大乘》說,轉諸轉識 得受用身。然說轉去阿賴耶識得法身者,此 說轉去第八識中二障種子,顯得清淨轉依
法身,非說鏡智,以說鏡智是受用故。
[0326a22] 又受用 身略有二種:一、自受用,三無數劫修所成故; 二、他受用,為諸菩薩受法樂故。是故四智相
應共有及一分化為受用身。經論皆說,化身 為化地前眾生現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