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六
[0030c25] 西方尊者以十七門分別此四如彼頌言。
意趣依因所緣果 等流異熟及勝利
行相二緣慧界定 尋等根心退為後
[0030c28] 問煖有何意趣。答先所修集。一切善根。謂 從布施。乃至七處善。皆以迴向解脫。是其意 趣。問煖依何而起。答依自地定。問煖以何
為因。答前生自地同類善根。問煖誰為所 緣。答四聖諦。問煖以何為果。答以頂為近 士用果。問煖誰為等流。答後生自地同類善
根。問煖誰為異熟。答色界五蘊。問順決擇分。 亦能牽引眾同分不。有說不能。所以者何。 厭背有故。謂此善根。厭背諸有於眾同分。
但能圓滿不能牽引。有說亦能。謂此善根。 雖厭背有。而能牽引。隨順聖道。眾同分果。 謂此所招眾同分果。增上熾盛。微妙殊勝。無
有災橫順勝善品。問煖有何勝利。答能與 涅槃作決定因。有說得煖定不斷善。問煖 有幾行相。答十六行相。問煖為緣名為緣
義。答名義俱緣。問煖為聞所成。為思所成。 為修所成。答唯修所成。問煖為欲界繫。 為色界繫。為無色界繫。答唯色界繫。問煖
為在定。為不在定。答唯在定。問煖為有 尋有伺。為無尋唯伺。為無尋無伺。答具三 種。問煖為樂根相應。為喜根相應。為捨根
相應。答三根相應。問煖為一心。為多心。答 多心。問煖為可退。為不可退。答可退。頂意 趣者。謂從布施。乃至煖果者。以忍為近士
用果。勝利者。不斷善根。有說亦不作無間 業。餘如煖說。忍意趣者。謂從布施。乃至頂 果者。以世第一法。為近士用果。勝利者不
退。不作無間業。不墮惡趣。有說亦不執 我。餘如頂說。世第一法意趣者。謂從布施。 乃至忍所緣者。唯苦諦果者。以苦法智忍。
為近士用果。勝利者。為等無間入正性離 生。行相者。苦諦四行相。一心多心者。當言 一心。餘如忍說。初煖緣三諦。法念住現在
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 四行相俱同類修。非不同類緣滅諦。法念 住現在修未來。亦唯修法念住。一行相現
在修未來。修四行相亦同類修。非不同類。 所以者何。非初觀蘊滅能修緣蘊道。故增 長煖。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
四念住此同類修。亦不同類。一行相現在修 未來。修十六行相。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 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
六行相。問何故初煖。唯同類修非不同類。 增長煖能修同類不同類耶。答初煖未曾得 種性。初學觀諦故。唯修同類。增長煖已
曾得種性。串習觀諦。故同類修亦不同類。初 頂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 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增長頂。
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念 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緣滅 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
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初及增長忍緣 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 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問何故忍初及增
長皆唯法念住現在修。煖頂不爾。答忍近 見道。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唯起法念 住。忍亦如是。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初忍及
增長忍。如初煖及增長煖說。於色界善根。 未曾得種性。及已曾得種性故。彼不應作 是說。此四善根。皆是色界修所成故。忍近
見道。如見道起法念住故。問增長忍一切 時。修十六行相耶。答不爾或時十六。或時 十二或時八或時四。所以者何。如如漸次略
所緣諦。如是如是略修行相。由此漸能近 於見道。如見道故。世第一法。法念住現在 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
修四行相。唯同類修。非不同類。問世第 一法。已曾得種性。串習觀諦。何故但修同 類。非異類耶。答世第一法。唯有爾所行相
可修。無餘行相。如人唯有一衣。奪已更 無可奪。此亦如是故不應問。復次世第一 法。隣逼見道。似見道故。復次世第一法。
開見道門。導生見道。如見道故。問初煖頂 忍於四聖諦。為相續觀。為不相續。有說相 續。如見道中十五心頃。於四聖諦相續現
觀。此亦如是。有說不相續。謂觀欲界苦聖 諦已。即便止住。次起加行。觀色無色界 苦聖諦已。復便止住。餘諦亦爾。如是說者。
此不決定。或相續觀或不相續。隨彼加行。 勢力轉故。問何等作意無間。引起煖耶。答 色界定。修所成行相攝。有厭離有渴仰。
有惡賤有思慕。作意無間引起煖。煖無間 引起頂。頂無間引起忍。忍無間引起世第 一法。問已離欲染者可爾。未離欲染者 云何。答欲界亦有似彼作意。思所成行相
攝。有厭離有渴仰。有惡賤有思慕。未離 欲染者。此作意無間引起煖。餘如前說。 問修煖滿已將欲起頂。遂便命終。彼餘生
中。為即起頂。為從本起。答若遇明師。隨 彼應起。分齊說者。即能起頂。若不爾者還 從本起。然能速起。非如初修。問若餘生中
即起頂者。從何作意無間起耶。答如起煖 時所有作意。如說從煖起頂。從頂起忍亦 爾。問若爾何故。說煖無間起頂。頂無間起
忍耶。答依一身中相續起者作如是說。然 非一切。問若退煖已還生煖時。為得先時 曾得煖不。答應言不得隨爾所度。退已還
生。即爾所度。新新而得。所以者何。極難得 故。未曾習故。用功成故。如別解脫戒。隨爾 所度。捨已復受。即爾所度。新新而得。此亦如
是。如說煖頂亦爾。依根本靜慮所起煖頂。 亦必不退。以所依定自在堅牢故。依未至 定靜慮中間所起煖頂。則不決定。以可退
故。問煖頂忍位。依下生中。依中生上。中上 品後。起下中不。答決定不起。所以者何。居 勝進位於先所得不欣尚故。問起煖以後
為離染不。有作是說。不樂離染。所以者 何。彼寧起頂。不樂發起第一有思。況下地 定。如是說者。此則不定。若彼行者。自知有
力能生頂者。即便起頂。若知無力能生頂 者。則求離染。所以者何。若得離染。當生勝 處。離下界故。
[0032a24] 煖頂忍等。種類差別。有七十三。其事云何。 謂於欲界染具離。有十具縛。為一離一品 染。乃至離九。并前為十。於初靜慮染。離一
乃至離九為九。無別具縛。即是欲界第十 攝故。後位亦爾。如是乃至。於無所有處染。 離一乃至離九為九。於此諸位。所起煖等。
有七十三種類差別。問隨一所起。與餘所 起。為一為異。有說是一。問若爾何故。說七 十三種類差別。答體雖是一而位有異。依
位差別。故說爾所。有說各異。謂具縛者。所 起異離一品者所起異。廣說乃至。離無所 有處。第九染者所起異。然具縛者。於具縛
者。所起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 前。於離縛者。所起煖等。不得不在身。不 成就不現在前。離欲界一品染者。於離欲
界一品染者。所起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 就亦現在前。於具縛者。所起煖等。得而不 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於餘所起。不得
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廣說乃至。離 無所有處第九品染者。於自所起煖等亦 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於餘所起煖 等。得而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
[0032b17] 依根本靜慮。起煖等者。現身必入正性離 生。所以者何。彼由聖道。引煖等故。依未至 定靜慮中間。起煖等者。此則不定。所以者
何。彼由煖等。引聖道故。問若依此地。起順 決擇分。即依此地。入正性離生耶。有作是 說。若依此地。起順決擇分。即依此地。入正
性離生。如是說者。此則不定。或即依此地。 或復依餘地。或即依此地者。謂聲聞種性。 若依未至定起煖。即依此地起頂忍世第
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若依第四靜慮起 煖。即依此地起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 生。或復依餘地者。謂聲聞種性。若依未至
定起煖。彼依初靜慮。起煖頂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未至 定起煖頂。彼依初靜慮。起頂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未至 定。起煖頂忍。彼依初靜慮。起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有說若依
未至定起煖。彼依初靜慮。起頂忍世第一 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未 至定起煖頂。彼依初靜慮。起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未至 定。起煖頂忍彼依初靜慮。起忍世第一法。 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有說若依
未至定起煖。彼依初靜慮起煖頂忍世第 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依 未至定起煖頂。彼依初靜慮。起煖頂忍世
第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爾。若 依未至定起煖頂忍。彼依初靜慮。起煖頂 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乃至第四靜慮亦
爾。問順決擇分。中上品後。不起下中。云何 今時作如是說。答同地不起。異地得起。 如是等說聲聞種性。問菩薩云何。有作是
說菩薩若依未至定起煖。依初靜慮乃至 第三靜慮。起煖頂忍。依第四靜慮。起煖頂 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若依未至定起
煖頂。依初靜慮乃至第三靜慮。起煖頂忍。依 第四靜慮。起煖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 生若依未至定。起煖頂忍。依初靜慮乃至
第三靜慮。亦起煖頂忍。依第四靜慮。起煖 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問順決擇分。中 上品後。不起下中。云何今時。作如是說。
答同地不起。異地得起。有說聲聞不起。菩 薩能起。有餘為離如是過失。作如是言。 菩薩若依未至定起煖。乃至第四靜慮亦
爾。若依未至定起頂。乃至第四靜慮亦爾。 若依未至定起忍。乃至第四靜慮亦爾。即 依第四靜慮。起忍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
如是說者。菩薩唯依第四靜慮。起煖頂忍 世第一法。入正性離生。所以者何。菩薩一切 殊勝功德。唯依第四靜慮引起。謂從不淨
觀。乃至無生智。問獨覺云何。答麟角喻獨覺。 如菩薩說部行獨覺不定。如聲聞說。問菩 薩昔餘生中。曾起順決擇分善根不。設爾何
失。若曾起者何故說言。菩薩所有殊勝善根。 謂從不淨觀。乃至無生智。皆一坐得。若不 起者。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是誰威力
耶。有作是說。菩薩昔餘生中。曾起順決擇 分。由忍力故。九十一劫。不墮惡趣。問若爾 何故說言。菩薩善根皆一坐得。答昔所起
者。是他種性。非自種性。一坐得者。說自種 性。故不相違。有說不起。所以者何。菩薩善 根。不經歷世。菩提樹下。一坐得故。問若爾
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是誰力耶。答能 障惡趣。不必要由順決擇分。所以者何。或 施或戒或聞或思。或煖或頂。能障惡趣。
若鈍根者。得忍方能。然諸菩薩行一施時。 亦攝戒慧。行一戒時。亦攝施慧。行一慧 時。亦攝施戒。由此能障那庾多惡趣。況三
惡趣而不能障耶。如是說者。菩薩所有殊 勝善根。謂從不淨觀。乃至無生智。皆此生中 依第四靜慮一坐引起。尚非此生餘位何
況前生。麟角喻獨覺亦爾。部行獨覺善根不 定。如聲聞說。
[0033b04] 煖頂忍世第一法。各有六種種性差別。謂退 法種性思法護法。住法堪達不動法種性。此 中轉退法種性煖。起思法種性煖。乃至轉
堪達種性煖。起不動法種性煖。轉聲聞種 性煖。起獨覺或佛種性煖轉獨覺種性煖。 起佛或聲聞種性煖。佛種性煖定不可轉。 如說煖說頂亦爾。轉聲聞種性忍。起獨
覺種性忍。非轉聲聞獨覺種性忍。能起佛 種性忍。所以者何。忍違惡趣。菩薩發願生 惡趣故。亦非轉獨覺種性忍。能起聲聞種
性忍。所以者何。忍不退故。有說轉聲聞種性 煖頂忍。能起獨覺種性煖頂忍。若起獨覺種 性煖頂。亦不能起餘乘煖頂。所以者何。獨
覺善根。始從不淨觀。乃至無生智。一坐得 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麟角喻 獨覺種性。善根雖一坐得。部行獨覺種性
不定如聲聞說。故世第一法。六種種性。及三 乘種性。皆不可轉。一剎那故。
[0033b22] 問順決擇分。何處起耶。答欲界能起。非色無 色界。於欲界中人天能起。非三惡趣。勝善 根故。人中三洲能起非北俱盧。天中雖能起。
而後起非初。謂先人中起已。後退生欲天 中。由先習力續復能起。問何故天中不能 初起。答彼處無勝厭離等作意故。問惡趣 中有勝厭離等作意。何故不起此善根耶。
答惡趣中無勝依身故。若有勝厭離等作 意。亦有勝依身者。則能初起此類善根。欲 天中雖有勝依身。而無勝厭離等作意。惡 趣中雖有勝厭離等作意。而無勝依身。人
中具二。故能初起。問色無色界。何故不起 此善根耶。答若處能入正性離生彼處能 起。色無色界既不能入正性離生。故不能 起。問因論生論。何故色無色界。不能入
正性離生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說。復次 若處能起忍智彼處能入正性離生。色無色 界雖能起智。而不起忍故不能入正性 離生。復次若處能起法智類智。彼處能入
正性離生。色無色界雖起類智。而不起 法智故不能入正性離生。復次若處有勝 依身及有苦受。彼處能入正性離生。色無 色界雖有勝依身。而無苦受故。不能入
正性離生。
[0033c17] 問此煖頂忍世第一法。依何身起。答依男 女身。問依女身得女身所起煖為。亦得男 身所起煖耶。答得。如得煖。得頂忍亦爾。
問依男身得男身所起煖為。亦得女身所 起煖耶。答得如得煖。得頂忍亦爾。女身 於女身所起煖。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 前。於男身所起煖得。而不在身成就。不
現在前。如說煖說頂忍亦爾。男身於男身 所起煖。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 於女身所起煖。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 在前。如說煖說頂忍亦爾。女身所起煖。
與女身所起煖為因。與男身所起煖亦為 因。如說煖說頂忍亦爾。男身所起煖。 與男身所起煖為因。不與女身所起煖為 因。所以者何。勝非劣因彼是劣故。如說煖
說頂忍亦爾。問依男身。起順決擇分善 根已。更可受女身不。答更可受。唯前三 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一剎那故。問起順 決擇分善根已。更可受扇搋半擇迦。無形
二形身不。答更可受。唯煖頂非餘。所以者 何。若得忍已。便違惡趣。彼扇搋等身形鄙 陋。是人中惡趣。若得忍等殊勝善根。必更不
受彼類身故。問得忍異生。於命終位。既 捨眾同分亦捨忍不。設爾何失。若捨者應 墮惡趣。何故乃言若得忍者不墮惡趣。又
若捨者。何故異生命終時捨。聖者不然。若 不捨者。何故業蘊。及大種蘊。俱不說耶。如 說異生住胎藏等。但成就身。不成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