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八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智品之四
[0050c12] ◎當言一眼見色。乃至廣說。問曰。何以作此 論。答曰。為止併義者意故。如尊者曇摩多羅 說。眼不見色識見色為止如是意故。言眼見
非識見。如犢子部說一眼見色。非二眼一時 見。所以者何。以相遠故。以捷疾故。人謂兩眼 一時見色。問曰。若以相遠。不得一時見者。身
根亦相遠。如兩臂而能一時覺觸。生於身識。 兩眼亦應爾。是故為止併義者意。而作此論。 復次為斷人疑意故。而作此論。眾生兩眼相
去。或半指一指。二三四指。半尺一尺。一肘一 尋。半拘盧舍。一拘盧舍。半由旬。一由旬。二 三四由旬。乃至百由旬。如大海中有眾生身。
或百由旬。或百四十由旬。或二百一十由旬。 如色界阿迦膩吒天。身長萬六千由旬。如是 等眾生。兩眼相去甚遠。有如此事。人生疑心。
為二識一時生兩眼中。為一眼各有一識耶 為一一識眼中生已復生一眼中。為一識分 為二分在兩眼中生。為如橫木通兩眼中耶。
若當二識一時生兩眼中者。云何不有二心 過。若當一眼中生已復生一眼中者。云何不 有前後剎那過。若當一識分為二分在二眼
中者。云何一識非是分法。若依身法。是名 身識。若依眼生。是名眼識。若當如橫木通兩 眼中者。云何一識。不亦是身識亦是眼識耶。
而此五識。所依各異。所行識界亦異。一識 二依。事不應爾。如是二識一時生兩眼中。一 識生一眼中已。復生一眼中。一識分為二分。
在兩眼中。如橫木通兩眼中。皆不應爾。非不 依二眼生於一識。而能分別極遠微細之色。 如此皆是甚深微妙難知之法。欲說甚深微
妙難知之法故。而作此論。問曰。云何一識依 二眼生。答曰。是識所依法故。兩眼相去雖遠 能為一識。而作所依。俱是眼識所依法故。設
有百眼。而為一識作依者。亦無有過。如百水 精器一面往觀則有百面像現。彼亦如是。雖 是二依生於一識行於境界。當言一眼見色。
乃至廣說。答曰。當言兩眼見色。應說所以令 世人生信。何以故。當言兩眼見色。不當言一 眼見色。如合一眼。不生淨眼識。則不能廣見
境界。於境界不明不了不淨。若開兩眼。則生 淨眼識。則能廣見境界。於境界明了清淨。設 如合一眼不生淨眼識。不廣見境界。乃至廣
說。開兩眼亦不生淨識。不廣見境界。乃至廣 說者。不當言兩眼見色。但一眼見色。生不淨 識。不廣見境界。乃至廣說。若開兩眼。生淨眼
識能廣見境界。乃至廣說。是故當言兩眼見 色不當言一眼見色。合者。若以手以衣以葉。 諸餘障眼具。壞者。若瞟瞖。若赤膜若眼雲
若生白膜。覆者。為烟塵垢所覆。滅者。若爛 敗。若虫噉。若墮若破。若消涸。若挑出。若自 脫。如眼色。耳聲鼻香亦如是。如所依淨識則
淨。所依不淨識則不淨。實義淨者。善識是淨。 染污是不淨。或有眼淨識不淨。或有識淨眼 不淨。或有眼識俱淨。或有眼識俱不淨。眼淨
識不淨者。如眼無諸障瞖生染污識。識淨眼 不淨者。如眼有障瞖生善識。眼識俱淨者。 如眼無障瞖生善識。眼識俱不淨者。如眼有
障瞖生染污識。問曰。何故眼耳鼻。有二處 所。而舌身無兩處所耶。答曰如此諸根。以莊 嚴身。若有二舌。是鄙陋事。世所嫌笑。云何此
人而有二舌。如似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陋 為世所笑。云何一人而有二身。如孿子併。問 曰。以何等故。但有二眼二鼻二耳。而不多耶。
答曰。如此諸根。以莊嚴身。若有多眼。廣說如 上。復有說者。若有多眼。則無所益。所以者 何。如二眼見色則淨。多亦無益。以無益故。唯
有二眼。耳鼻亦應如是說。問曰何故二眼二 鼻二耳處所。唯說一界一入一根。答曰。行 一境界一識所依。以作一事。故說一界。乃至 廣說。
[0051b24] 問曰。為眼見色。為識見。為識相應慧見。為和 合見。若眼見者。無識時亦應見。若與餘識合 時。亦應見。若識見者。識即見性。亦是識性。
若識相應慧見者。耳識相應慧亦應見應聞。 若和合見者。未甞不和合。答曰。眼見色。而必 須識。眼有二種。一報眼二長養眼。耳鼻舌身
亦如是。色入有三種。有長養報依。香味觸亦 如是。聲有二種。有長養有依。意入有三種。報 依剎那。彼苦法忍相應心名曰剎那。法入有
四種。有報依剎那物體。物體者。以有無為法 故。問曰。頗有唯報眼。無長養眼。頗有唯長 養眼非報眼。答曰。無有。有報眼無長養眼者。
如人重人。如牆重牆。報眼長養眼亦如是。頗 唯有長養眼。無報眼耶。答曰。得天眼者是。或 時長養眼有勢力。非報眼。或時報眼有勢力。
非長養眼。或時長養眼報眼有勢力。或時長 養眼有勢力。非報眼者。如少年時眼。或時報 眼有勢力。非長養眼者。如老病時。彼長養力
少。或時長養眼報眼俱有勢力者。如中年時。 或有眾生。長養眼有勢力。非報眼。或有報眼 有勢力。非長養眼。或有長養眼報眼俱有勢
力。或有長養眼報眼俱無勢力。長養眼有勢 力非報眼者。如富貴人。本眼性劣。以種種所 須。令眼明淨。或報眼有勢力非長養眼者。如
田作人。無種種所須之具。本眼自淨。或有長 養眼報眼俱有勢力者。如富貴人。有種種所 須之具。本眼明淨。或長養眼報眼俱無勢力
者。如田作人。無種種所須之具。本眼不明淨。 問曰。為長養眼見色多。為報眼見色多。答曰。 長養眼見多。所以者何天眼是長養眼故。或
時長養眼見淨好非報眼。或時報眼見淨好 非長養眼。或長養眼報眼俱見淨好。或時長 養眼報眼俱見非淨好。問曰。為善行報眼見
淨好。為不善行報眼見淨好。答曰。總而言之。 善行報眼見淨好。所以者何善。行報得人。如 佛辟支佛轉輪聖王。皆是人故。不善行報是
畜生。是故總而言之。善行報眼見淨好。以身 言之。或有象見勝人。如人眼。雖是善行報。而 有障瞖。畜生眼。雖是不善行報。而無障瞖。
問曰。眼微塵。為次第傍布。為前後重生。若次 第傍布。云何不散壞。若前後重生。云何前者 不障於後。答曰。或有說者。次第傍布。於黑瞳
子上。對諸境界。猶如器中盛水以糠坌上。亦 如阿閦花子次第傍生。眼微塵亦如是。問曰。 若然者。云何不散壞耶。答曰。薄膜覆故。而不
散壞。復有說者。前後重生於黑瞳子上。問曰。 若然者。前者云何不障於後。答曰。造色性不 相障礙。復有說者。明淨色不相障礙。猶如秋
時潢水明淨不障細鍼墮底猶故可見。明淨 色不相障礙。亦復如是。耳微塵住耳孔內。鼻 微塵住鼻孔內。此三根遶頭。如著花鬘。舌微
塵依舌。如半月像。其中間空猶如毛許。是身 根分。餘者悉是舌微塵身微塵。次第而立。復 有說者。眼微塵其形如銅杵頭。耳微塵在耳
孔內。其形如燈器。鼻微塵在鼻孔中。其形 如爪甲。舌微塵其形如偃月刀。身微塵其形 如大刀。男根微塵其形如指 [打-丁+沓] 。女根微塵。
其形如鼓框。以如是等因緣。是佛經說相似 喻。眼根微塵。或時是分。或時是彼分。或時 是一分。或時是彼一分。耳根鼻根舌根微塵
亦如是。身根微塵。或時是彼分。或時是一分。 或時是彼一分。無有全是分時。問曰。若無全 是分時者。如入冷池水時。如入熱鑊湯時。如
地獄中十三種猛焰遶身之時。此豈非是耶。 答曰。如此之時。故是彼分。所以者何。若身根 微塵。盡能生身識者則散壞。色入有二十一
種。所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適不適高下。光 影明闇。煙雲塵霧虛空色。問曰。為緣一色能 生眼識。為緣多色能生眼識。若緣一色能生
眼識者。此云何通。如說眼能緣五色。若緣多 色能生眼識者。云何不有二覺意。有二覺意。 則有多體。答曰。緣一種色。能生眼識。問曰。
若然者。能緣五色云何通。尊者和須蜜。答曰。 於緣捷疾故。佛說俱緣。如旋火輪。而實不匝。 以捷疾故。而似輪像。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
婆說曰。於色不決了故言俱緣。如觀樹林葉。 有種種諸色。彼亦如是。復有說者。如五色。能 生一色。見一色時。名見五色。復次若諸色集
聚。則見多色生一識若諸色別異。則見一色 生一識。
[0052b17] 聲入有八種有內大因聲。有外大因聲。內大 因聲有二種。有適意不適意。外大因聲亦如 是。有眾生數。有非眾生數。眾生數有二種。
適意不適意。非眾生數亦如是。為緣一聲能 生耳識。為緣多聲能生耳識。若但緣一聲能 生耳識者。如今一時能聞五樂聲。亦聞多人
誦聲。若緣多聲生耳識者。云何不有二心。乃 至廣說。答曰。應作是說。緣一聲生耳識。問 曰。若然者。不於一時聞五樂聲及多人誦聲
耶。答曰。五樂聲多人誦聲。同是一聲。能生耳 識。復有說者。若諸聲聚集。則緣多聲。能生一 識。若聲別異。則緣一聲。而生一識。
[0052b29] 香入有四種。有好有惡。好有二種。有等有增 減。惡香亦爾。問曰。為緣一香能生鼻識。為緣 多香能生鼻識。若緣一香生鼻識者。如今一
時能嗅百種和香。若緣多香生鼻識者。云何 不有二心。乃至廣說。答曰。應作是說。緣一香 能生鼻識。問曰。若然者。不能一時嗅百種香
耶。答曰。或有說者。百種香能生一種香。生於 鼻識。如是說者好。如多香聚集。則嗅多香。生 於一識。若香別異。則嗅一香。能生一識。
[0052c09] 味入有六種。甜酢醎辛苦澹。問曰。為緣一 味能生舌識。為緣多味能生舌識。若緣一味 能生舌識者。如今一時能嘗百味歡喜丸等。
若緣多味能生舌識者。云何不有二心。乃至 廣說。答曰。應作是說。緣於一味。能生舌識。 問曰。若然者。不能一時嘗百味歡喜丸耶。答
曰。或有說者。百味歡喜丸。能生一種味。生於 舌識。如是說者好。如多味聚集。則嘗多味。生 於一識。若味別異。則嘗一味生於一識。
[0052c18] 觸入有十一種。四大澁滑輕重冷飢渴。問 曰。為緣一觸能生身識。為緣多觸能生身識。 答曰。十一種觸。能生十一種身識。復有說者。
五觸能生一身識。如四大及滑。生一身識。如 是四大。乃至及渴。生一身識。問曰。若然者。 云何不名總緣境界。答曰。同一觸入故。不名
總緣境界。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
[0052c25] 問曰。為嗅甞覺身中香味觸。不若嗅甞覺身 中香味觸者。云何檀越所施。而有果報。復云 何不於一切時嗅嘗覺耶。若嗅嘗覺外香味
觸。外香味觸。與內香味觸。無有因義。答曰。 應作是說。能緣內香味觸。問曰。若然者。云何 檀越所施。而有果報。云何不一切時嗅嘗覺
耶。答曰外香味觸。能發內香味觸。以是事故。 名之為食。復有說者。亦嗅嘗覺觸。內入外入。 若時覺內則不知外。覺外則不知內。問曰。內
香味觸。體無增減。云何嗅嘗覺觸。答曰。彼法 雖無增減。亦為識所緣所知。
[0053a07] 法入有七種。無作假色受想行虛空數緣滅 非數緣滅。問曰。為緣一法生意入。為緣多法 生意入。答曰。一法亦生。二三乃至多法亦生。
唯除自體相應共有。餘一切法。能生意識。曾 聞菩薩六識猛利。為知幾所法名為猛利。答 曰。菩薩宮邊。有阿泥盧頭舍。舍中次第行
列。然五百燈。菩薩爾時於自宮中。不見彼燈 及與燈焰。但見其光。知然五百燈。若一燈滅 時。菩薩作是言。彼五百燈中。一燈已滅。以
是事故。言眼識猛利。阿泥盧頭舍中。有五百 伎女。作樂歌舞。菩薩聞聲。知有五百伎女中 或琴弦絕。或時睡眠不彈琴時。菩薩亦知。是
名耳識猛利。菩薩宮中。常燒百種和香。菩薩 嗅之。便知是百種香。彼合香者。欲試菩薩。於 百種中。或增或減。若燒香時。菩薩亦知本有
百種今增爾所種減爾所種。是名鼻識猛利。 菩薩食時。常有百味歡喜丸。彼諸使人。於百 味中。或增或減。菩薩即知。以是事故。名舌識
猛利。菩薩洗浴時。侍者奉劫波育 [疊*毛] 。菩薩觸 時。即便知彼織 [疊*毛] 師身有熱病。以是事故。名
身識猛利。菩薩意根。於一切法。而無罣礙。以 是事故。名意識猛利。
[0053a29] 問曰。此六根幾到境界能知。答曰。到有二種。 一者取境界。二者於境界無間。若以取境界 言之。六根盡到。若以無間言之。則三到三不
到。三到者。謂鼻舌身根。三不到者。謂眼耳意 根。問曰。若三是不到。而能知者。何故聞近 聲。而不見近色。尊者和須蜜答曰。彼界法
自爾。復有說者。眼能取遠境界。以極近故不 見。問曰。耳亦是遠境界。何以聞近聲。答曰。 如以銅籌筋安闍那藥置黑瞳上。以近故不
見。若聲到耳根微塵上。亦復不聞。尊者佛陀 提婆說曰。眼因明故能見近。則冥奪於明。是 以不見。如是耳因空故聞聲。鼻因風故嗅香。
舌因水故知味。身因地堅故覺觸。意因所觀 故能知法。
[0053b14] 問曰。頗有一微塵作所依。一微塵為境界。能 生識不。答曰。無也。所以者何。此五識身。依有 對緣有對。依積聚緣積聚。依和合緣和合。復
有說者。如眼識依自分緣自分彼分。耳識亦 如是。意識依自分彼分。緣自分彼分。鼻舌身 識。依自分緣自分。復有說者。眼識依自界。緣
自界他界。耳識亦如是。意識依自界他界。緣 自界他界。餘三識依自界緣自界 (界者三界) 。復有 說者。眼識依無記緣三種。耳識亦如是。意識
依三種緣三種。餘三識依無記緣無記。復有 說者。眼識依近緣近遠。耳識亦如是。意識 依近遠緣近遠。餘三識依近緣近。所以者何。
若三塵與三依合時。三識則生。不合時則不 生。復有說者。眼識或所依大所緣小。或所 依小所緣大。或所依所緣等。所依大所緣
小者。如見毛端。所依小所緣大者。如見大山。 所依所緣等者。如見蒲桃珠。耳識亦如是。 意識所依。雖無大小。而所緣有大小。餘三識。
所依所緣等。隨香與所依等。生鼻識。乃至舌 身識亦如是。或有色雖遠而是境界。或有色 雖不遠而非境界。有色亦遠亦非境界。有色
亦不遠亦非不境界。云何有色雖遠而是境 界。如四天王所居宮遠。人眼所不見。此非 不是境界。以遠故人眼不見。不遠亦非境界
者。如梵天在此。人眼不見。亦遠亦非境界者。 如梵天自住宮。亦不遠亦非不境界者。除上 爾所事。尊者和須蜜說曰。色有四事。故不見
極近極遠極細障色。迦毘羅弟子。作是說。色 有八事。故不見極遠極近。根壞意不住。微細 障為勝所瞖同故不見。問曰。限根為有筋骨
皮肉不耶。答曰。無也。是淨四大。言有骨等 者。是眼根處所。筋骨皮肉是四入。謂色香味 觸。
[0053c18] 諸過去者。盡不現耶。乃至廣說。問曰。何以作 此論。答曰。優陀耶經。是此論本緣。世尊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