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4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七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智犍度八道品上
[0355a09] ◎問曰。四道體性是何。答曰。是五陰四陰性。 若在禪地是五陰。在無色定是四陰。此是四 道體性我相物分。
[0355a12]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道。道是何義。 趣向正義是道義。趣向涅槃城義是道義。苦 遲慧道者。問曰。無漏道非苦受不與苦受相
應。何故名苦耶。答曰。諸邊無色道難生故名 苦。根本禪道易生故名樂。云何諸邊無色道 難生耶。答曰。欲界煩惱及業繫縛故。多用
功。乃生未至禪。如人被縛。多用功力。乃能自 解。彼亦如是。或有修不淨觀生彼地者。或有 修安那波那念生彼地者。修不淨觀者。或於
十年或十二年中。常觀白骨。或有能生彼地 者。或不能生者。修安那波那念者。若於十年 若十二年中。常數息。或有能生彼地者或不
能生者。已離欲愛。不多用功。能起初禪現在 前。初禪異心心數法滅。異心心數法生。滅 麁心生細心。覺俱心滅。觀俱心生。如人以木
折木多用功然後乃折。初禪亦爾。異心心 數法滅。異心心數法生。麁心滅細心生。覺俱 心滅。觀俱心生。已離初禪欲。不多用功。起第
二禪現在前。第三第四禪亦如是。問曰。離第 四禪欲。亦不多用功起無色定現在前。何故 名苦道耶。答曰。無色定是微細法。或有言無
無色定者。如多毘婆居士。往詣尊者阿難所。 作如是問。尊者阿難。我是在家之人。長夜樂 著色聲香味觸。聞說無色眾生。心生怖畏。如
臨大坑。云何名眾生而無有色根本禪是樂 道。如二人俱至一方。一從水道。一從陸道。雖 俱至一方。從水道者樂。非陸道者。諸眾生離
欲亦如是。或依諸邊無色定。或依根本禪。雖 俱得離欲。依禪者樂。非諸邊無色定。復次 有二種樂故名樂。謂受樂猗樂。三禪中有猗
樂受樂。第四禪雖無受樂。而猗樂多勝。餘地 二種樂。復次有二種樂故名樂。謂舊樂客樂。 舊樂者。住禪起禪現在前。客樂者。住禪起無
色定現在前。餘說禪樂相。如上四禪中廣說。 問曰。何故名遲。答曰。以得此道不能速至涅 槃城故名遲。問曰。何故名速。答曰。以得此道
能速至涅槃城故名速。問曰。若不速至名遲 疾至名速者。有信解脫人速至勝見到者。若 信解脫人精勤。見到人不精勤。則信解脫人 速有所至。非見到者。如偈說。
不放逸放逸 睡眠覺寤者
猶如利鈍馬 前發者先至
[0355b25] 猶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馬。一乘鈍馬。雖 乘鈍馬。以前發故。先有所至。如是信解脫人。 勤行精進。先至涅槃。見到人不勤精進故。後
至涅槃。答曰。此中說等行精進者。若等行精 進。見到者則先至。問曰。此四道是四陰五陰 性。何故說名慧耶。答曰。此道雖是四陰五陰
性。以慧偏多故名慧道。如見道是五陰性以 見偏多故名為見道。邊等智。是五陰四陰 性。以智偏多故名智。金剛喻定是五陰四陰
性。以定偏多故名定。四道亦爾。是五陰四陰 性。以慧偏多故名慧道。云何苦遲慧道。如經 說。比丘厭惡五取陰。是名苦遲慧道。問曰。此
道緣四諦。何故世尊唯說緣苦諦耶。答曰。應 說緣四諦。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此 說始初入法。為說緣苦諦。當知亦說緣餘諦。
復次佛經說四道方便。不說四道體。四道方 便道中。作如是厭惡觀集法。經中復說。云何 苦遲慧道。答曰。非根本禪所攝鈍五根是也。
云何苦速慧道。答曰。非根本禪所攝利五根 是也。云何樂遲慧道。答曰。根本禪所攝鈍五 根是也。云何樂速慧道。答曰。根本禪所攝利
五根是也。問曰。此道是五陰四陰性。何故但 說是根耶。答曰。此中說最勝者五根性。是巧 便能成大事故。問曰。為有中根不。若有者
此中何故不說耶。若無者佛經云何通。如說 諸眾生隨世而生。隨世而長。有下根者。有中 根者。有上根者。其上根者。煩惱微薄易可教
化。若不聞法則退失善根。答曰。應作是說。無 有中根。所以者何。見道有二種。一堅信道。二 堅法道。修道中亦有二種。一信解脫道。二
見到道。無學道中亦有二種。一時解脫道。二 不時解脫道。以無第三道故。無有中根。問 曰。若然者。佛經云何通。答曰。受化見聖諦
者。或有在初。或有在中。或有在後。在初者 名利根。在中者名中根在後者名下根。復 次受化見聖諦者。有近有遠。或有不近不
遠者。近者是利根。如憍陳如等。遠者是鈍 根。如須跋陀羅等。不近不遠是中根。如舍 利弗目揵連等。復有說者。有中根。問曰。此
中何故不說耶。答曰。已說在先所說中。若 說下根時。中根則在上根中。若說上根時中 根則在下根中。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中
根為在何處。答曰。在下中。所以者何。上中下 者名中。復次在上中。所以者何。下中上者名 中。復次俱在二中。評曰。如是說者好。所以者
何。佛亦是堅法人。辟支佛亦是堅法人。聲聞 得波羅蜜者。亦是堅法人。彼根盡等耶。以 於一道有三種根故。經作是說。以無第三道
故。阿毘曇者。則說無中根。是故二說善通。集 法經復說。修行廣布苦遲慧道。能滿足苦速 慧道。修行廣布樂遲慧道。能滿足樂速慧道。
問曰。此說何者滿足。為說滿足根。為說滿 足離欲耶。若滿足根者。苦遲慧道則滿足二 速慧道。樂遲慧道亦滿足二速慧道。若滿足
離欲者。則遲道滿足遲道。速道滿足速道。答 曰。應作是說。滿足根。所以者何。彼經說相似 法滿足。不說不相似法滿足。苦道與苦道相
似。樂道與樂道相似。問曰。誰成就幾道。答 曰。或一或二。誰一耶。答曰。未離欲界欲鈍根 者。成就苦遲道。已離欲界欲成就二。謂樂
遲道。未離欲界欲利根者。成就一苦速道。已 離欲界欲成就二。謂樂速道。尊者僧伽婆修 說曰。有盡成就四道者。如依根本禪。轉根
住無礙道時。不捨二鈍道。已得二利道。不應 作是說。所以者何。若作是說。則壞根壞人。壞 根者。亦是鈍根。亦是利根。壞人者。亦是信解 脫。亦是見到。
◎
[0356b05] ◎問曰。誰以此幾道能有所作。答曰。或有以 一二三四道者。而不於一時。鈍根者。離欲界 欲時。以苦遲慧道。而有所作。即此人依根本
禪。離禪欲時。以樂遲道。而有所作。信解脫 人。依根本禪。轉根作見到。復依根本禪。離禪 欲以樂速慧道。而有所作。復依無色定。離無
色定欲。以苦速道。而有所作。復有以四道而 有所作者。鈍根人。離欲界欲。乃至離非想 非非想處欲時。以苦遲道樂遲道。而有所作。
於彼離欲退從信解脫。轉根作見到。復離欲 界欲時。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以二速 道。而有所作。
[0356b17] 問曰。誰當得此幾道。誰當捨此幾道。答曰。或 有不當得不當捨者。如一切凡夫人。問曰。此 中不應問答凡夫人。答曰。聖人亦有不當得
不當捨者。如住本性聖人。若聖人勝進時。乃 有當得當捨者。未離欲界欲。得正決定時。苦 法忍乃至道法智無所捨。當得一道比忍。當
捨一得一。已離欲界欲。依未至禪。得正決 定時。苦法忍乃至道法智無所捨。當得一道 比忍。當捨一。當得二。若依上地。得正決定
時。苦法忍乃至道法智無所捨。當得二道比 忍。當捨二。當得二。須陀洹向斯陀含果時。方 便道。五無礙道。五解脫道。無所捨。當得一。
第六無礙道。當捨一。當得一。斯陀含向阿那 含果時。方便道二無礙二解脫道無所捨。當 得一第九無礙道。當捨一得二。離初禪欲。乃
至離無所有處欲。方便道無礙道解脫道無 所捨。當得二。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方便 道八無礙道八解脫道無所捨。當得二第九
無礙道。當捨二得二。是說離欲法。轉根時未 離欲界欲。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方便道無所 捨。當得一無礙道。當捨一得一。已離欲界欲。
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方便道無所捨。當得 二無礙道。當捨二得二。時解脫阿羅漢。轉根 作不動時。方便道八無礙道八解脫道無所
捨。當得二第九無礙道。當捨二得二。未離 欲界欲聖人。起無量初一解脫初四勝處不 淨安那波那念念處時無所捨。當得一。已離
欲界欲聖人。起無量解脫勝處。一切處不淨 安那波那念念處修熏禪起通時。五無礙道 三解脫道。起無礙無諍願智般多俱置空無
願無相空無願無相三昧滅定微細想時無所 捨。當得二是說勝進時。退時者阿羅漢起色 無色界結退當捨二得二起欲界結退時。當
捨二得一。離色界結阿那含。起色界結退時。 當捨二無所得。即此阿那含。起欲界結退時。 當捨二得一。退斯陀含果時。捨一得一。
[0356c24] 如說有四種人。一現法遲身壞速。二現法速 身壞遲。三現法遲身壞遲。四現法速身壞速。 問曰。如說。有現法遲身壞亦遲有現法速身
壞亦速。此事可爾。若說現法遲身壞速者。 此則不然。所以者何。聖人易世尚不退不轉 根不生色無色界。何況有現法速身壞遲耶。
答曰。此中不說退。亦不說轉根者。但說精勤 不精勤者。若現身精勤身壞不精勤。是說現 身速身壞遲。若現身不精勤身壞精勤。是說
現身遲身壞速。若現身不精勤身壞亦不精 勤。是說現身遲身壞亦遲。若現身精勤身壞 亦精勤。是說現身速身壞速。
[0357a07] 經說有四種道。一不堪忍道。二堪忍道。三調 伏道。四寂靜道。不堪忍道者不堪忍寒熱飢 渴蚊虻虱蚤諸虫等他人惡語非理之言。身
生種種苦痛。不能堪忍如是等事。是名不堪 忍道。堪忍道者。能堪忍寒熱等苦。是名堪忍 道。調伏道者。是能守護諸根。是名調伏道。寂
靜道者。無漏聖道。名寂靜道。問曰。為前四道 攝後四道。後四道攝前四道耶。答曰。後則 攝前。非前攝後。
[0357a16] 問曰。不攝何等。
[0357a17] 答曰。不攝後三道。謂不堪忍道堪忍道調伏 道。
[0357a19] 經說有四種斷。有苦遲慧斷苦速慧斷樂遲 慧斷樂速慧斷。若斷是苦是遲是斷以苦以 遲故是下。若斷是苦是速是斷以苦故是下。
若斷是遲是樂是斷以遲故是下。若斷是樂 是速是斷不能利益多人亦不廣及人天故是 下。世尊所有斷。能利益多人。廣及人天故。是
斷最上。問曰。為四道攝四斷四斷攝四道耶。 答曰。展轉隨相相攝。若斷是苦是遲。是苦遲 慧道。若斷是苦是速。是苦速慧道。若斷是樂
是遲。是樂遲慧道。若斷是樂是速。是樂速慧 道。或有說者。四斷是無學。四道是學無學。若 作是說。四斷是無學。四道是學無學者。四
道則攝四斷。非四斷攝四道。不攝何等。不攝 學四道。問曰。聖道非下。如波伽羅那說。云何 下法。不善隱沒無記法。何故說斷名下耶。
答曰。下有二種。一染污下。二減損下。斷雖非 染污下。是減損下。是故名下。若斷是苦是遲。 是說未至禪禪中間三無色定。是說時解脫
道。若斷是苦是速。是說聲聞人。非時解脫 道。若斷是樂是遲。是說根本禪。時解脫道。若 斷是樂是速。不利益多人。不廣及人天。是說
根本禪聲聞人。非時解脫道。若斷是樂是速。 能利益多人。廣及人天。是說佛道。是中餘者 是辟支佛道。為在何分。或有說者。是聲聞
分。評曰。應作是說。是佛分。所以者何。如佛 獨覺無師。辟支佛亦爾。復有說者。三斷如先。 若斷是樂是速。不能利益多人廣及人天者。
說是辟支佛道。若斷是樂是速。能利益多 人。廣及人天。是說佛道。是中餘者是根本禪 聲聞人。非時解脫道。為在何分。或有說者。是
辟支佛分。評曰。應作是說。是佛分。所以者 何。此根從佛邊生故。復有說者。三道是外道 法。若斷是樂是速。不能利益多人廣及人天。
是說辟支佛道。若斷是樂是速。能利益多人。 廣及人天。是說佛道。是中餘者是聲聞道。為 在何分耶。答曰。或有說者。在辟支佛分。評
曰。應作是說。在佛分。所以者何。此根從佛邊 生故。復有說者。前三道是外道法。若斷是樂 是速。不能利益多人廣及人天。是說聲聞道。
若斷是樂是速。能利益多人廣及人天。是說 佛道。是中餘者辟支佛道。為在何分。答曰。 或有說者。在聲聞分。評曰。應作是說。在佛
分。所以者何。如佛無師。辟支佛亦爾。
[0357c04] 問曰。此四道中。世尊為依何道入正決定得 果離欲盡漏。辟支佛。為依何道得波羅蜜。聲 聞人。為依何道耶。答曰。佛世尊依樂速道入
正決定得果離欲盡漏。何以知之。經說摩勒 迦子。往詣佛所。作如是問。世尊於此四道。為 以何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答摩
勒迦子言。如來依樂速慧道。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時摩勒迦子便作二難言。是樂道。
[0357c12] 云何行種種苦行。言是速道。云何經六年。佛 告摩勒迦子。愚人我不以如是威儀所行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知如來以
樂速慧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渴伽 獸角獨出辟支佛當知。如佛世尊。為眾多出 世者。此則不定。尊者舍利弗依苦速慧道。入
正決定。依樂速慧道得盡漏。所以者何。依未 至禪。入正決定。依第四禪盡漏故。尊者目 犍連。依苦速慧道。入正決定。乃至盡漏。所
以者何。依未至禪。入正決定。依無色定盡漏 故。問曰。何故尊者舍利弗。依第四禪。尊者 目犍連。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耶。答曰。尊
者舍利弗多行慧故。依第四禪。尊者目犍 連多行定故。依無色定。問曰。得波羅蜜聲聞 人。為盡次第得四沙門果不耶。答曰。盡次第
得。所以者何。彼尊者善能解說出入住沙門 道果故。問曰。善能解說出入住沙門果道。 無有與如來等者。何故不次第得四沙門果
耶。答曰。不應於如來作如是問。所以者何。 如來本為菩薩時。自在解說四沙門果。勝於 尊者舍利弗得盡智時。復有說者。得波羅蜜
聲聞人。不次第得四沙門果。所以者何。若有 先離欲者要退然後得須陀洹果耶。問曰。若 然者。云何能善解說四沙門果耶。答曰。此亦
無過。如尊者阿難。是鈍根人。住於學地。善能 解說四沙門果。何況利根住無學地者。評曰。 應作是說。得波羅蜜聲聞人。盡次第得四沙
門果。不以善能解說四沙門果。如恒河沙數 得波羅蜜聲聞人。盡順次入正決定。次第得 四沙門果法。應如是。
[0358a13] 漏盡阿羅漢梵行已立。十種無學道。幾成就 過去。幾成就未來。幾成就現在。答曰。若依 有覺有觀三昧。有覺有觀三昧者。是未至禪
初禪。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