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hāṣāśāstra (Bing Po Sha Lun) 鞞婆沙論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鞞婆沙論卷第六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十二入處第十八
[0454a14] 十二入者。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 入味入身入細滑入意入法入。問曰。何以故。 彼作經者依十二入而作論。答曰。彼作經者
意欲爾。如所欲如是作經與法不相違。以是 故。依十二入而作論。或曰。彼作經者無事。問 曰。何以故。彼作經者無事。答曰。此是佛契
經。彼契經有生聞梵志。彼中食後彷徉遊行 至世尊所。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已在一面 坐。一面坐已。生聞梵志白世尊曰。瞿曇。我欲
少有所問。聽我所問當為我說。世尊告曰。梵 志。隨所欲問。梵志曰。瞿曇。一切謂一切。瞿 曇一切有幾所。云何瞿曇。一切一切有施設
而施設。世尊告曰。汝梵志。有十二入。從眼入 至法入。此梵志有爾所一切。如是如來一切 施設而施設。梵志若如是說。此非一切。如沙
門瞿曇所施設。我捨此一切。更施設餘一切 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何以故。 如非境界。問曰。若有作是說。爾所一切謂
十八界。爾所一切謂五陰及無為。爾所一切 謂四聖諦及虛空非數緣盡。爾所一切謂名 及色。此亦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如
非境界耶。答曰。此不然。問曰。若不然者此云 何。答曰。此說除義不說除味。此說除施設義 不說除施設味。謂一切法性彼盡攝十二入
中。若有作是說。我捨十二入義更施設義者。 彼終不能施設。是故此說除義不說除味。此 說除施設義不說除施設味。說者此十二入
妙說快說最說上說。問曰。何以故。此十二 入妙說快說最說上說。答曰。謂此入不亂說。 及攝一切法界者。雖攝一切法但是亂說。謂
一心立七心界陰。雖非亂說但彼不攝一切 法。謂攝有為不攝無為。此入非是亂說。及 攝一切法。或曰。謂此入中說及攝一切法界
者。雖攝一切法但是廣說。陰者不攝一切法。 亦非中說此入。是中說及攝一切法。以是故。 說者十二入妙說快說最說上說。以是故作此
論。欲觀一切法者。彼當依十二入觀。依十二 入觀已。生十二入法明。及現十二義像。如 人瑩磨十二鏡自觀其像。彼一切十二鏡中
見其像。如是欲觀一切法者。彼當依十二入 觀。依十二入觀已。生十二法明。及現十二義 像。此入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如
十二人一家可得。但行各各異。如是十二入 雖有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此是 入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行。何
以故說入。入有何義。答曰。輸門義是入義。輸 道義藏義倉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 白義清義是入義。輸門義是入義者。如村城
國貲輸可得令王官豐富。如是依及緣心 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輸門義是入 義。輸道義亦爾。藏義是入義者。如藏中有金
銀琉璃摩尼可得。謂益眾生。如是此依及緣 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藏義是入 義。倉義是入義者。如倉中飲食具可得。謂長
養眾生。如是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 眾生。是謂倉義是入義。摽義是入義者。如此 摽下百千眾生斷其命。如是此依及緣中眾
生無常所滅。是謂摽義是入義。機義是入義 者。如因機織施經緯。如是因此依及緣心心 數法施設。是謂機義是入義。田義是入義者。
如田中生種種穀。謂長養眾生。如是此依及 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田義是 入義。泉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有天到世尊 所。以偈而問。
泉從何轉 何轉不轉 何所苦樂
無餘滅盡
[0454c22] 世尊以偈答曰。
眼耳及鼻 舌身并意 泉從是轉
此轉不轉 此苦及樂 無餘滅盡
[0454c25] 是泉義是入義。流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有 天到世尊所。以偈而問。
流一切流 以何制流 說防護流
以何塞流
[0454c29] 世尊以偈答曰。
謂世諸流 念者制流 我說防流
以慧塞流
[0455a03] 是謂流義是入義。海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 說比丘海者。凡愚所未聞。凡人口說也。彼 非此聖法中海。是大積聚水數。
眼是入大海 彼色為濤波
若忍色濤波 彼不度眼海
濤波所迴轉 邪魅羅剎持
[0455a09] 耳鼻舌身亦爾。
意是入大海 彼法為濤波
若忍法濤波 彼不度意海
濤波所迴轉 邪魅羅剎持
[0455a13] 是謂海義是入義。清白義是入義者。此說白 清亦爾。輕故彼外書說亦名地亦名作。如彼 契經。異學摩竭檀提說。沙門瞿曇。地壞地已
壞何所作。是謂輸門義是入義。輸道藏義倉 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白義清義是 入義。共行說已當說別行。眼入云何。答曰。謂
眼色已見當見今見。及此餘所有。已見過去。 當見未來。今見現在。及此餘所有者。謂彼眼 識或空或不空。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亦爾。
問曰。色入云何。答曰。謂色眼已見當見今見。 及此餘所有。已見過去。當見未來。今見現在。 及此餘所有。如色入聲香味細滑亦爾。問
曰。何以故。說色入如十色入。何以故。說一色 入。答曰。色入者是一名。餘者二名。色入者同 名。餘入者同不同名。彼說不同名。或曰。色入
者二眼界。是說色入。或曰。色入者三眼界。肉 眼天眼聖慧眼。是說色入。餘入者非三眼界。 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色入者二眼界及眼識
緣。是說色入。餘入者非二眼界。亦非眼識緣。 是故不說色入。尊者瞿沙亦爾說。二眼界故及 眼識緣故說一色入。或曰。謂色入者能斷壞。
是說色入。餘入者不能斷壞。是故不說色入。 或曰。色入者大礙能捨。是說色入。餘入者非 大礙亦不能捨。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色入者。
方所有及施設方。由延所有及施設由延。方 所有者。方色入所有。方施設者。因色施設方。 由延所有者。由延色入所有。由延施設者。因
色施設由延。謂色入。方所有及施設方。由延 所有及施設由延。是說色入。餘入者。非方所 有。亦非施設方。非由延所有。亦非施設由延。
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謂色入者二十種。二十 一種是說色入。餘入者非二十種。亦非二十一 種。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色入者可施設住此
住彼。是說色入。餘入者不可施設住此住彼。 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色入者色名及色所有。 是說色入。餘入者雖色所有但非色名。是故
不說色入。有法非色所有。但墮色名。如所說。 謂彼息解脫度色無無色。如是色正受身作 證遊行。此說十一種。是細滑入。何者四大。軟
澁輕重寒熱飲食飢渴。是謂十一種。是細滑 入。問曰。何以故。說細滑入。為有所觸是細滑 入耶。為性細滑是細滑入耶。為細滑緣是細
滑入耶。若有所觸是細滑入者。不應極微觸 極微。若性細滑是細滑入者。心心數法亦性 細滑非觸細滑。若細滑緣是細滑入者。應心
心數法緣細滑入非細滑緣細滑。作此論已。 答曰。有所觸是說細滑入。問曰。不應極微觸 極微。答曰。不可施設一極微。若施設者多合
聚已施設。或曰。謂因身觸。謂因身觸者是說 觸。尊者婆須蜜說曰。極微當言觸耶。當言非 觸耶。答曰。當言非觸。但等諦交易故。便有
觸想。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極微者當言 不觸。但色合無中間故。觸則有想。如等諦 交易故。問曰。謂水中影鏡中像是實耶非實
耶。若實者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 已云何更有色。譬喻者說曰。非是實。問曰。何 以故非實。答曰。所謂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
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阿毘曇者說曰。實 有種相。是色入及眼識所知。問曰。如面不入 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答
曰。我無量種成色非是一種。如緣月及陰燧 珠。緣器便得水。此真實水用事。如緣日及陽 燧珠燧鐟。緣牛糞人方便便得火。真實用火
事。如是謂水中影鏡中像實有種相。是色入 及眼識所知。問曰。如呼聲響應。彼是實耶為 非實耶。若是實者。謂此發聲即滅。除此已云
何更有聲。譬喻者說曰。非實。問曰。何以故非 實。答曰。此間發聲即滅。除此已云何更有 聲。阿毘曇者說曰。實有種相。是聲入及耳識
所知。問曰。如此發聲彼即滅。除此已云何更 有聲。答曰。我無量種成聲非是一種。謂頰 齶 齗咽舌齒相緣而發聲。問曰。法入云何。
答曰謂法意識已知當知今知。已知過去。當 知未來。今知現在。問曰。如一切十二入盡是 法性。何以故說一法入。答曰。如是雖一切十
二入是法性。但有一法處所。如十八界雖是 法性。但有一法界處所。十智雖是法性。但有 一法智處所。七覺意雖是法性。但有一擇法
覺意處所。六思念雖是法性。但有一念法處 所。四意止雖是法性。但有一法意止處所。四 辯雖是法性。但有一法辯處所。四信雖是法
性。但有一信法處所。三寶三自歸雖是法性。 但有一法寶一法歸處所。如是十二入雖是 法性。但有一法入處所。或曰。法入者是一名。
餘入者有二名。法入者同名。餘入者同不同 名。彼說不同名。或曰。謂彼法常入不異生老 無常不壞。謂滅盡涅槃彼入法入中。是故說
一法入。或曰。謂一切有為法封印想。謂三有 為相。彼入法入中。是故說一法入。或曰。謂一 切有為法說顯現誦習。謂名彼入法入中。是
故說一法入。或曰。謂覺法是法不覺是我。謂 空三昧彼入法入中。是故說一法入。問曰。身 見亦入法入中。謂覺法是我。何以故。不因身
見說法入耶。答曰。此非如如覺身見。是如如 覺空三昧。是謂因空三昧。故說法入非身見。 或曰。此法可得。如風所從來。此名風入。如是
法入中法可得。是故說法入。或曰。多法可得 故說一法入。法入中多有法入。謂色法無色 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相應法
不相應法。依法不依法。行法不行法。身法不 身法。共緣法不共緣法。是謂多法可得故說一 法入。如佛契經。內六入前說眼入。後說乃至
意入。外六入前說色入。後說乃至法入。問曰。 何以故。世尊內六入前說眼入。後說乃至意 入。外六入前說色入。後說乃至法入。答曰。他
說隨順故。如是他說隨順。如是應味次第順。 或曰。世尊順說故他亦順受。故佛說如是順 受亦如是順。或曰。因麁細故。內六入何者最
麁眼入是。是故佛前說。何者最細意入是。是 故佛最後說。外六入何者最麁色入是。是故 佛前說。何者最細法入是。是故佛最後說。是
因麁細故。佛契經內六入前說眼入。後說乃 至意入。外六入前說色入。後說乃至法入。佛 契經說。比丘此岸者內六入是。比丘彼岸者
外六入是。問曰。何以故。佛契經內六入說此 岸。外六入說彼岸。答曰。近遠法故。如河近者 此岸遠者彼岸。如是謂心心河依者近緣者
遠。是謂近遠法故。或曰。下上法故。如河謂所 下處是此岸所上處是彼岸。如是心心法所依 下所緣上。是謂下上法故。或曰。彼岸者第
一義滅盡涅槃。彼攝外入。以是故佛契經內 六入說此岸。外六入說彼岸。問曰。云何河。 答曰。心心法是。如河兩岸所持眾生數非眾
生數漂流入大海。如是心心法河內外入岸 所持漂流眾生入生死海。問曰。云何船。答 曰。聖道是如依船筏。無量眾生而得渡 河。如是依聖道船筏。無量眾生渡生死
河。佛契經說。六入當知。內六更樂入當知 內。問曰。如此外亦當知。何以故。世尊說六 入當知內六更樂當知內。答曰。世尊於契經
中說內觀。世尊說內入諸根意。莫向外前 內想內身。身觀後外後內外。是前內觀故。 或曰。世尊教弟子不顛倒觀故。世尊說曰。
莫顛倒觀常樂淨我。當觀無常苦空無我因 習本緣。以聖八行破壞有。是謂不顛倒觀 故。或曰。世尊教弟子不共觀故。世尊說莫共
觀麁澁。當觀如病癰箭蛇無常苦空無我。內 六更樂火燒有。是不共觀故。或曰。佛契經 說內意止。問曰。何以故。佛說內意止。答曰。
為我故計有我。是吾作是我作。愛我已便有 愛具。長養內故求外具。以是故佛契經說。六 入當知。內六更樂入當知內。問曰。六入六更
樂入何差別。一說者無差別。六入者眼入耳 鼻舌身意入。六更樂入亦眼入耳鼻舌身意 入。是故無差別。更有說者。有差別。謂近者
是六入。謂遠者是六更樂入。問曰。如汝說六 入者是現在。六更樂者過去未來。更有說者。 謂近者是六更樂。謂遠者是六入。問曰。如汝
說六更樂入是現在。六入者是過去未來。或 曰。謂當行時轉是六更樂入。餘者是六入。或 曰。謂依六入作行是六入。謂依六更樂作行
是六更樂入。或曰。謂所有是六更樂入。餘所 有者是六入。如說比丘鉢彼性是鉢如比丘 用事。是故說比丘鉢如是謂所有是六更樂
入。餘所有者是六入。尊者陀羅難提說曰。性 入者是六入。行入者是六更樂入。如說鐵酥 鉢性是鐵。鉢如依酥用事。是故說鐵酥鉢。如
是性入者是六入。行入者是六更樂入。佛契 經說。二入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問曰。何 以故。佛契經說。二入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
天。答曰。餘地二種名。一者識住。二者眾生 居。欲令二入中作二名。謂此雖有眾生居名 但無識住名。是謂二名。故佛契經說。二入
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或曰。佛契經眾生 居識住處等施設已。謂眾生居於識住中不 攝。彼立二入。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或曰。
多壽故。一切凡夫處所無有爾所壽如無想 天。一切處所無有爾所壽。如有想無想天。是 謂多壽。故佛契經說。二入無想眾生及有想
無想天。或曰。斷異學意故。異學二入中計意 解脫想。世尊說此是生死入非是解脫。是謂 斷異學意。故佛契經說。二入無想眾生及有
想無想天。或曰。行法故。異學於二入中計意 無行解脫。世尊說此中復行諸界諸趣諸生 輪轉生死中。是謂行法。故佛契經說。二入無
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或曰。退轉法故異學 於二入中計意不退轉解脫。世尊說此中復 退轉諸界諸趣諸生輪轉生死中。是謂退轉
法。故佛契經說。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此 佛契經。尊者舍利弗到世尊所已而說曰。世 尊。此無上事謂世尊施設入。彼世尊無餘智
無餘分別。更無無上智。謂餘智若沙門婆羅 門等等覺。問曰。爾所一切謂十二入。尊者舍 利弗非一切智非一切見。云何知爾所一切
謂十二入。答曰。說無餘故知。如佛契經說十 一入已後說法入。尊者舍利弗意決定諸法 未說未現彼一切。當知在入中。或曰。以妙願
智觀已知。或曰以相貌知。如佛契經說。爾所 一切謂十二入。尊者舍利弗得無壞信。彼世 尊所說倍極信。以故知爾所一切十二入。是
謂相貌知也。問曰。云何尊者舍利弗相貌知 非現知耶。答曰。現知亦知。尊者舍利弗因十 二入故亦知一切法。問曰。若尊者舍利弗因
十二入故亦知一切法。佛舍利弗有何差別。 答曰。佛世尊一切知盡知。尊者舍利弗雖一 切知。但不能盡知。或曰。尊者舍利弗總十二
入。故知一切法非一一相。佛世尊知總相。亦 知一一相有無量內入。謂尊者舍利弗從他。 如世尊說此契經。舍利弗以何口說此妙。一
向師子吼。更無有沙門婆羅門於世尊等等 覺。何況出上。尊者舍利弗白世尊曰。躬從世 尊聞。躬自受持如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