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Apidamo Shun Zheng Lilun)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Scroll 4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二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業品第四之十
[0578b08] 今應思擇成業道相。謂齊何量名自殺生。乃 至齊何名為邪見。且先分別殺生相者。頌曰。
殺生由故思 他想不誤殺
[0578b11] 論曰。要由先發欲殺故思。於他有情他有情 想作殺加行不誤而殺。謂唯殺彼不漫殺餘。 齊此名為殺生業道。有懷猶豫為杌為人。設
復是人為彼非彼因起決志。若是若非我定 當殺。由心無顧。若殺有情亦成業道。如是 業道若定若疑。但具殺緣皆有成理。於剎那
滅行殺罪。如何成如何不成。無殺義故。謂眾 生命過去已滅現在自滅未來未至。是故必 無殺生命理。如何說滅。燈焰鈴聲准彼亦應
通殺生義。謂障當命應生不生。以起惡心行 殺加行。令所殺者現命滅時。不能為因引同 類命。障應生命令永不生。故名殺生。由斯
獲罪。此所斷命為屬於誰。謂命若無彼名死 者。即是此命所依附身。標第六聲顯相屬義。 如伽他說壽煖等言。故有命身名有命者。非
實有我其理決然。已分別殺生。當辯不與 取。頌曰。
不與取他物 力竊取屬己
[0578b29] 論曰。前不誤等言如應流至後。謂要先發欲 盜故思。於他物中起他物想。或力或竊起盜 加行。不誤而取令屬己身。齊此名為不與取
罪。若有盜取窣堵波物於佛得罪。佛將涅槃 總受世間所施物故。有說。此罪於能護人。則 彼自恣應無有罪。是故前說於理為勝。盜亡
僧物已作羯磨。於界內僧得偷盜罪。羯磨未 了。於一切僧。若盜他人及象馬等。出所住 處業道方成。已辯不與取。當辯欲邪行。頌 曰。
欲邪行四種 行所不應行
[0578c11] 論曰。總有四種行不應行。皆得名為欲邪行 罪。一於非境。謂他所護。或母或父或父母 親。乃至或夫所守護境。二於非道。謂設己妻
口及餘道。三於非處。謂於制多寺中逈處。四 於非時。謂懷胎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有 說。若夫許受齋戒而有所犯。方謂非時。既不
誤言亦流至此。若於他婦謂是己妻。或於己 妻謂為他婦。道非道等但有誤心。雖有所行 而非業道。若於此他婦作餘他婦想行非梵
行。有說。亦成加行受用時並於他境故。有說。 如殺業道不成加行。究竟時前境各別故。苾 芻尼等如有戒妻。若有侵 [夌*欠] 亦成業道。有
說。此罪於所住王。以能護持及不許故。若王 自犯業道亦成。故前所說於理為勝。已辯欲 邪行。當辯虛誑語。頌曰。
染異想發言 解義虛誑語
[0578c27] 論曰。說聽力故成虛誑語謂於所說異想發 言。及所誑者解所說義。染心不誤方成業道。 所誑未解雜穢語收。語多字成要最後念表
無表業方成業道。或隨所誑解義即成。前字 俱行皆此加行。此中解義據所誑者能解名 解非正解義。齊何名為能解正解。前謂解
者住耳識時。後謂正能分別其義。若正解義 義意識知。語表耳識俱時滅故。應此業道 唯無表成。是故理應善義言者住耳識位業
道即成。能誑具足表無表故。有言。所誑隨 解不解。但異想說業道即成。不爾此同離間 語故。隨忍不忍要解方成。經說諸言略有十
六。謂於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事中言實見等。 所見等中言不見等。如是八種名非聖言。不 見等中言不見等。所見等中言實見等。如是 八種名為 聖
言。何等名為所見等相。頌曰。
由眼耳意識 并餘三所證
如次第名為 所見聞知覺
[0579a16] 論曰。若境由眼耳意餘識所證。如次名所見 等。鼻舌身根取至境故總名為覺餘。經定說 三根所取為所覺故。經言。大母。汝意云何。
諸所有色非汝眼見。非汝曾見非汝當見非 希求見汝。為因此起欲起貪起親起愛起阿 賴耶起尼延底起耽著不。不爾大德。諸所有
聲非汝耳聞。廣說乃至。諸所有法非汝意知。 廣說乃至。不爾大德。復告大母汝於此中應 知所見唯有所見。應知所聞所覺所知。唯有
所聞所覺所知。此經既於色聲法境說為所 見所聞所知。准此於餘定立所覺。若不許 爾。所覺是何又香等三。在所見等外。於彼三
境應不起言說。經主撥言。此不成證。經義別 故。非此經中佛欲決判四所言相然見此經 所說義者。謂佛勸彼於六境中。及於見等四
所言事。應知但有所見等言。不應增益愛非 愛相。若爾何相名所見等。有餘師說。若是五 根現所證境名為所見。若他傳說名為所聞。
若運自心以種種理比度所許名為所覺。若 意現證名為所知。於五境中皆容起四。於第 六境除見有三。由此覺名非無所目。香等三
境言說非無。復引古師別釋此四。今謂經主 唯申自執非我許此。經判所言相故但言經 證。三根所取名為所覺。起所覺言故。我師宗
隨此經立所見等相。於理無違。雖說為遮於 彼增益愛非愛相。非不應理言六四別於理 不然。前經後經義相似故。我見此經所說義
者謂教大母如於三時色等境中。若不見等 不希求故。欲等不生如是。若知所見等境唯 有所見等。欲等亦不生欲等。但由自分別故。
我隨經義解此經文。非如經主隨自分別。故 後大母領佛教言。我解世尊所說義者。
見色已失念 妄增愛相者
心便受愛染 及住於耽著
彼由起此受 眾多相現前
故彼心恒時 為諸貪害惱
如是集眾苦 便遠於涅槃
愛盡故涅槃 日親之所說
見色已正念 不增愛相者
心不受愛染 及不住耽著
彼由不起受 眾多相現前
故彼心恒時 離諸貪害惱
如是滅眾苦 便近於涅槃
愛盡故涅槃 日親之所說
[0579c02] 如是於聲香味觸法一一廣說。世尊亦讚能 如是解。善哉善哉。故經主言經義別者。誠 如所說以經義別。經主於中異分別故。又何
意趣朋彼二師違理教釋。而偏憎背毘婆 沙者順理教言。且彼二師所釋違教。所見等 相佛於經中於色等境分明別說。而彼棄捨
異建立故。亦與隨教正理相違。說五境中各 具有四。第六境上唯有三等。然法最可立所 見名。非聲等中可名所見。如言佛見去來世
等。此皆意識不共境故。曾無聖教言耳見聲 鼻見香等。如何五境皆名所見唯非第六。又 彼自說若意現證名為所知。法既所知應名
所見。現所證故猶如色等。此有何理唯五所 證。立所見名。又後師釋。自內所受及自所 證。名為所知。若爾見何緣非自內所受。是則
所見應即所知。又所覺知應無差別。俱是意 識自所證故。又諸比量現量為先達正理人 皆所共許。若比量境方名所覺。不應所覺在
所知先。故彼二師義無端緒。今謂經主僻執 居心。背此正宗黨彼邪說。頗有由身表異想 義成妄語不。有。故論言頗有不動身殺生罪
觸耶。曰有。謂發語。頗有不發語妄語罪觸耶。 曰有。謂動身。頗有不動身不發語二罪所觸 耶。曰有。謂仙人意憤。及長養業時。經主於此
作如是難。若不動身亦不發語。欲無無表離 表而生。此二如何得成業道。於如是難應設 劬勞。彼謂實無表無表業。豈容不立此二業
道。彼亦應辯觸二罪因。非但起惡思有太過 失故。若要依身語二門轉思。起欲殺誑心即 應成逆。彼不成者仙等應同。既不動身亦不
發語。如何成業道。及依身語門應設劬勞。 釋如是難。然我且釋布灑他時。如由動身能 表語義生語業道。若身不動能表語義業道
亦生。然說戒時彼有所犯。默然表淨令眾咸 知。如何不生妄語業道。仙人意憤義等教他。 彼於有情心無所顧。非人敬彼知有惡心。動
身為殺彼生業道。仙以何表令鬼知心。彼由 意憤身語必變。或由呪詛必動身語。有餘師 說。非於欲界一切無表悉依表生。如得果時
五苾芻等得別解脫戒。不善亦應然然彼先 時決定有表。餘亦應爾。仙如前說。布灑他 時得妄語者。謂不清淨詐入僧中坐現威儀。
或有所說。此謂先表。餘例應思。已辯虛誑 語。當辯餘三語。頌曰。
染心壞他語 說名離間語
非愛麁惡語 諸染雜穢語
餘說異三染 佞歌邪論等
[0580a20] 論曰。若染污心發壞他語。若他壞不壞俱成 離間語。解義不誤流至此中。若以染心發非 愛語。毀訾於他名麁惡語。前染心語流至此
故。解義不誤亦與前同。一切染心所發諸語。 名雜穢語。皆雜穢故。唯前語字流至此中。有 說。異前三餘染心所發佞歌邪論等方雜穢
語收。佞謂苾芻邪求名利發諂愛語。歌謂倡 伎染心悅他作諸詞曲。及染心者諷吟相調。 邪論者。謂勝數明等述惡見言等。謂染心所
發悲歎及戲論語。輪王現時歌詠等語。隨順 出離與染相違。故彼皆非雜穢語攝。有說。彼 有嫁娶等言。雜穢語收非業道攝。薄塵類故。
不引無表非無無表可業道攝。已辯三語。當 辯意三。頌曰。
惡欲他財貪 憎有情瞋恚
撥善惡等見 名邪見業道
[0580b07] 論曰。於他財物非理耽求欲令屬己。或力或 竊。如是惡欲名貪業道。豈不欲愛皆名為貪。 如五蓋經。依貪欲蓋佛說應斷。此世間貪雖
皆名貪非皆業道。由前已說諸惡行中攝麁 品為十業道故。唯於他物起惡欲貪名貪業 道。若異此者貪著己物業道應成。輪王北洲
為難亦爾。於有情類起憎恚心。欲為逼迫。名 瞋業道。於善惡等惡見撥無。此見名為邪見 業道。舉初攝後故說等言。具足應如契經所
說謗因謗果。二世尊等總十一類邪見不同。 謂無施與。乃至廣說。如是已辯十業道相。依 何義釋諸業道名。頌曰。
此中三唯道 七業亦道故
[0580b20] 論曰。十業道中後三唯道。業之道故立業道 名。彼相應思說名為業。彼轉故轉。彼行故 行。如彼勢力而造作故。前七是業身。語業故。
亦業之道。思所遊故。由能等起身語業思。託 身語業為境轉故。業業之道立業道名。故於 此中言業道者。具顯業道業業道業。雖不同
類而一為餘。世記論中俱極成故。或業之道 故名業道。亦業亦道故名業道。具足應言業 道業道。以一為餘但言業道。善業道義類此
應知。加行後起應名業道。思亦緣彼為境轉 故。理亦應說而不說者。為本依本彼方轉故。 先說麁品為業道故。又由根本有減增故。令
內外物有減有增。二分不然。故非業道。一切 惡業道皆現善相違。斷諸善根由何業道。斷 續善相差別云何。頌曰。
唯邪見斷善 所斷欲生得
撥因果一切 漸斷二俱捨
人三洲男女 見行斷非得
續善疑有見 頓現除逆者
[0580c10] 論曰。惡業道中唯有上品圓滿邪見能斷善 根。若爾何緣本論中說。云何上品諸不善根。 謂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者。或離欲位最初所
除。由不善根能引邪見。故邪見事推在彼根。 如火燒村。火由賊起。故世間說被賊燒村。何 等善根為此所斷。謂唯欲界生得善根。色無
色善先不成故。施設足論當云何通。如彼論 言唯由此量是人已斷三界善根。依上善根 得更遠說。令此相續非彼器故。何緣唯斷生
得善根。加行善根先已退故。如說。如是補 特伽羅成就善法。乃至廣說。此中所言成善 法者。總說成就加行生得。復言善法隱沒
者。此言唯說加行善。將斷善時最初捨故。言 有隨俱行善根未斷者。此顯猶有生得善根。 彼於後時一切悉斷。由此斷故名斷善根。此
斷善根何因何位。謂有一類先成暴惡意樂 隨眠。後逢惡友緣力所資轉復增盛。故善根 減不善根增。後起撥因撥果邪見。令一切善
皆悉隱沒。由此相續離善而住。此因此位斷 諸善根。何名撥因撥果邪見。謗妙惡行名為 撥因。謗果異熟名為撥果。邪見有二。謂自
界緣及他界緣。或有漏緣及無漏緣。誰能 斷善。應言一切能斷善根。九品善根為可頓 斷。如見道斷見所斷耶。不爾云何。謂漸次斷
九品邪見。九品善根順逆相望漸次斷故。如 修道斷修所斷惑。謂下下品斷上上品。至上 上品斷下下品。故本論說。云何名微俱行善
根。謂斷善根時最後所捨者。由捨彼故名斷 善根。若爾彼文何理。復說云何上品諸不善 根。謂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者。不應於此微其
理趣。乘前為問其理已成。謂此乘前所斷微 善。即問能斷上不善根。前微善根既下品攝。 後能斷者理上品收。故於此中不勞徵難。既
如修道斷所斷惑。理於中間通起不起。諸律 儀果有從加行。有從生得善心所生。若從加 行善心生者。律儀先捨後斷善根。然斷善根
加行根本皆名斷善。依此故說斷善根位捨 諸律儀。若從生得善心生者。隨斷何品能 生善根。所生律儀爾時便捨。捨能等起彼隨
捨故。為在何處能斷善根。人趣三洲非在惡 趣亦非天趣。所以者何。以惡趣中染不染慧 不堅牢故。以天趣中現見善惡諸業果故。言
三洲者。除北俱盧。彼無極惡阿世耶故。有 餘師說。唯贍部洲。若爾便違本論所說。如本 論說。贍部洲人極少成八根。東西洲亦爾。如
是斷善依何類身。唯男女身志意定故。有餘 師說。亦非女身欲勤慧等皆昧鈍故。若爾便 違本論所說。如本論說若成女根定成八根。
男根亦爾。為何行者能斷善根。唯見行人非 愛行者。諸見行者惡阿世耶極堅深故。彼惡 意樂推求相續。故名極堅。見遠隨入故名極
深。以極堅深故能斷善。諸愛行者惡阿世耶 極躁動故。由斯理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