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ūlamadhyamakaśāstra (Fundamental Verses on the Middle Way) 中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中論卷第三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有無品第十五 (十一偈)
[0019c20] 問曰。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 瓶性布有布性。是性眾緣合時則出。答曰。
眾緣中有性 是事則不然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0019c24] 若諸法有性。不應從眾緣出。何以故。若 從眾緣出。即是作法無有定性。問曰。若諸 法性從眾緣作。有何咎。答曰。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義
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
[0019c29] 如金雜銅則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則不須 眾緣。若從眾緣出當知無真性。又性若決 定。不應待他出。非如長短彼此無定性
故待他而有。問曰。諸法若無自性。應有他 性。答曰。
法若無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於他性 亦名為他性
[0020a07] 諸法性眾緣作故。亦因待成故無自性。若爾 者。他性於他亦是自性。亦從眾緣生相待 故。亦無無故。云何言諸法從他性生。他性
亦是自性故。問曰。若離自性他性有諸法。 有何咎。答曰。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0020a14] 汝說離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離 自性他性則無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 法則成。如瓶體是自性依物是他性。問曰。
若以自性他性破有者。今應有無。答曰。
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為無
[0020a20] 若汝已受有不成者。亦應受無亦無。何以 故。有法壞敗故名無。是無因有壞而有。復 次。
若人見有無 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
[0020a25] 若人深著諸法。必求有見。若破自性則見 他性。若破他性則見有。若破有則見無。若 破無則迷惑。若利根著心薄者。知滅諸見
安隱故。更不生四種戲論。是人則見佛法 真實義。是故說上偈。復次。
佛能滅有無 如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0020b03] 刪陀迦旃延經中。佛為說正見義離有離 無。若諸法中少決定有者。佛不應破有無。 若破有則人謂為無。佛通達諸法相故。說
二俱無。是故汝應捨有無見。復次。
若法實有性 後則不應異
性若有異相 是事終不然
[0020b09] 若諸法決定有性。終不應變異。何以故。若 定有自性。不應有異相。如上真金喻。今 現見諸法有異相故。當知無有定相。復 次。
若法實有性 云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 云何而可異
[0020b15] 若法定有性。云何可變異。若無性則無自 體。云何可變異。復次。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著有無
[0020b19] 若法定有有相。則終無無相。是即為常。何 以故。如說三世者。未來中有法相。是法 來至現在。轉入過去。不捨本相。是則為
常。又說因中先有果。是亦為常。若說定 有無。是無必先有今無。是則為斷滅。斷滅 名無相續。因由是二見。即遠離佛法。問曰。
何故因有生常見。因無生斷見。答曰。
若法有定性 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為斷滅
[0020b28] 若法性定有。則是有相非無相。終不應無。 若無則非有。即為無法。先已說過故。如 是則墮常見。若法先有。敗壞而無者。是名
斷滅。何以故。有不應無故。汝謂有無各有 定相故。若有斷常見者。則無罪福等破世 間事是故應捨。
中論觀縛解品第十六 (十偈)
[0020c06] 問曰。生死非都無根本。於中應有眾生往 來若諸行往來。汝以何因緣故。說眾生及 諸行盡空無有往來。答曰。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眾生亦復然
[0020c11] 諸行往來六道生死中者。為常相往來。為 無常相往來。二俱不然。若常相往來者。則 無生死相續。以決定故。自性住故。若以無
常往來者。亦無往來生死相續。以不決定 故。無自性故。若眾生往來者。亦有如是 過。復次。
若眾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0020c19] 生死陰界入即是一義。若眾生於此陰界入 中往來者。是眾生於燃可燃品中。五種求 不可得。誰於陰界入中而有往來者。復次。
若從身至身 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0020c24] 若眾生往來。為有身往來。為無身往來。二 俱不然。何以故。若有身往來。從一身至一 身。如是則往來者無身。又若先已有身。不
應復從身至身。若先無身則無有。若無 有云何有生死往來。問曰。經說有涅槃滅 一切苦。是滅應諸行滅若眾生滅。答曰。二俱 不然。何以故。
諸行若滅者 是事終不然
眾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0021a07] 汝說若諸行滅若眾生滅。是事先已答。諸行 無有性。眾生亦種種推求生死往來不可 得。是故諸行不滅。眾生亦不滅。問曰。若爾
者則無縛無解。根本不可得故。答曰。
諸行生滅相 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0021a13] 汝謂諸行及眾生有縛解者。是事不然。諸 行念念生滅故。不應有縛解。眾生先說五 種推求不可得。云何有縛解。復次。
若身名為縛 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於何而有縛
[0021a18] 若謂五陰身名為縛。若眾生先有五陰。則 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無身亦不 應縛。何以故。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
則空。云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復次。
若可縛先縛 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 餘如去來答
[0021a24] 若謂可縛先有縛。則應縛可縛。而實離可 縛先無縛。是故不得言眾生有縛。或言。 眾生是可縛。五陰是縛。或言。五陰中諸煩惱
是縛。餘五陰是可縛。是事不然。何以故。若 離五陰先有眾生者。則應以五陰縛眾 生。而實離五陰無別眾生。若離五陰別有 煩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陰
無別煩惱。復次如去來品中說。已去不去。 未去不去。去時不去。如是未縛不縛。縛已 不縛。縛時不縛。復次亦無有解。何以故。
縛者無有解 無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 縛解則一時
[0021b07] 縛者無有解。何以故。已縛故。無縛亦無解。 何以故。無縛故。若謂縛時有解。則縛解一 時。是事不然。又縛解相違故。問曰。有人修
道現入涅槃得解脫。云何言無。答曰。
若不受諸法 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還為受所縛
[0021b13] 若人作是念。我離受得涅槃。是人即為受 所縛。復次。
不離於生死 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 云何有分別
[0021b17] 諸法實相第一義中。不說離生死別有涅 槃。如經說。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是 諸法實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是涅槃。
中論觀業品第十七 (三十三偈)
[0021b21] 問曰。汝雖種種破諸法。而業決定有。能令 一切眾生受果報。如經說。一切眾生皆隨 業而生。惡者入地獄。修福者生天。行道者
得涅槃。是故一切法不應空。所謂業者。
人能降伏心 利益於眾生
是名為慈善 二世果報種
[0021b27] 人有三毒。為惱他故生行。善者先自滅 惡。是故說降伏其心利益他人。利益他 者。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不惱眾生。是名利
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後世樂果種 子。復次。
大聖說二業 思與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 種種分別說
[0021c05] 大聖略說業有二種。一者思。二者從思生。 是二業如阿毘曇中廣說。
佛所說思者 所謂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 即是身口業
[0021c09] 思是心數法。諸心數法中能發起有所作故 名業。因是思故起外身口業。雖因餘心心 數法有所作。但思為所作本。故說思為業。
是業今當說相。
身業及口業 作與無作業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從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為七法 能了諸業相
[0021c17] 口業者四種口業。身業者。三種身業。是七種 業有二種差別。有作有無作。作時名作 業。作已常隨逐生名無作業。是二種有善不
善。不善名不止惡。善名止惡。復有從用生 福德。如施主施受者。若受者受用。施主得 二種福。一從施生。二從用生。如人以箭射
人。若箭殺人有二種罪。一者從射生。二 者從殺生。若射不殺。射者但得射罪。無殺 罪。是故偈中說罪福從用生。如是名為六
種業。第七名思。是七種即是分別業相。是 業有今世後世果報。是故決定有業有果 報故。諸法不應空。答曰。
業住至受報 是業即為常
若滅即無業 云何生果報
[0022a08] 業若住至受果報。即為是常。是事不然。何 以故。業是生滅相。一念尚不住。何況至果 報。若謂業滅。滅則無。云何能生果報。問曰。
如芽等相續 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0022a19] 如從穀有芽。從芽有莖葉等相續。從是相 續而有果生。離種無相續生。是故從穀子 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後有果。故不
斷亦不常。如穀種喻。業果亦如是。初心起 罪福。猶如穀種。因是心餘心心數法相續 生。乃至果報。先業後果故不斷亦不常。若
離業有果報。則有斷常。是善業因緣果報 者。所謂。
能成福德者 是十白業道
二世五欲樂 即是白業報
[0022a29] 白名善淨。成福德因緣者。從是十白業道。 生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 不無益語不嫉不恚不邪見。是名為善。從身
口意生是果報者。得今世名利。後世天人 中貴處生。布施恭敬等雖有種種福德。略說 則攝在十善道中。答曰。
若如汝分別 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 於義則不然
[0022b08] 若以業果報相續故。以穀子為喻者。其過 甚多。但此中不廣說。汝說穀子喻者。是喻 不然。何以故。穀子有觸有形。可見有相
續。我思惟是事。尚未受此言。況心及業。無 觸無形不可見。生滅不住欲以相續。是 事不然。復次從穀子有芽等相續者。為滅
已相續。為不滅相續。若穀子滅已相續者。 則為無因。若穀子不滅而相續者。從是穀 子常生諸穀。若如是者。一穀子則生一切
世間穀。是事不然。是故業果報相續則不 然。問曰。
今當復更說 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賢聖所稱歎
[0022b21] 所謂。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物
此性則無記 分別有四種
見諦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一切諸行業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爾時報獨生
如是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 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 有漏及無漏
[0022c05] 不失法者。當知如券。業者如取物。是不失 法。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不繫。若分別 善不善無記中。但是無記。是無記義阿毘
曇中廣說。見諦所不斷。從一果至一果。於 中思惟所斷。是以諸業。以不失法故果生。 若見諦所斷而業至相似。則得破業過。是
事阿毘曇中廣說。復次不失法者。於一界諸 業相似不相似。初受身時果報獨生。於現在 身從業更生業。是業有二種。隨重而受
報。或有言。是業受報已業猶在。以不念念 滅故。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者。須陀洹 等度果已而滅。諸凡夫及阿羅漢死已而滅。
於此中分別有漏及無漏者。從須陀洹等 諸賢聖。有漏無漏等應分別。答曰。是義俱不 離斷常過。是故亦不應受。問曰。若爾者。則 無業果報。答曰。
雖空亦不斷 雖有亦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0022c23] 此論所說義。離於斷常。何以故。業畢竟空 寂滅相。自性離有何法可斷何法可失。顛 倒因緣故往來生死。亦不常。何以故。若法
從顛倒起。則是虛妄無實。無實故非常。復 次貪著顛倒不知實相故。言業不失。此是 佛所說。復次。
諸業本不生 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不滅 以其不生故
若業有性者 是則名為常
不作亦名業 常則不可作
若有不作業 不作而有罪
不斷於梵行 而有不淨過
是則破一切 世間語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無有差別
若言業決定 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 而應更復受
若諸世間業 從於煩惱生
是煩惱非實 業當何有實
[0023a12] 第一義中諸業不生。何以故。無性故。以不 生因緣故則不滅。非以常故不滅。若不爾 者。業性應決定有。若業決定有性。則為是
常。若常則是不作業。何以故。常法不可作 故。復次若有不作業者。則他人作罪此人 受報。又他人斷梵行而此人有罪。則破世
俗法。若先有者。冬不應思為春事。春不應 思為夏事。有如是等過。復次作福及作罪 者。則無有別異。起布施持戒等業。名為作
福。起殺盜等業。名為作罪。若不作而有業。 則無有分別。復次是業若決定有性。則一 時受果報已。復應更受。是故汝說以不失
法故有業報。則有如是等過。復次若業從 煩惱起。是煩惱無有決定。但從憶想分別 有。若諸煩惱無實。業云何有實。何以故。
因無性故業亦無性。問曰。若諸煩惱及業 無性不實。今果報身現有。應是實。答曰。
諸煩惱及業 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 何況於諸身
[0023b02] 諸賢聖說。煩惱及業是身因緣。是中愛能潤 生。業能生上中下好醜貴賤等果報。今諸 煩惱及業。種種推求無有決定。何況諸身
有決定果。隨因緣故。問曰。汝雖種種因緣 破業及果報。而經說。有起業者。起業者有 故。有業有果報。如說。
無明之所蔽 愛結之所縛
而於本作者 不即亦不異
[0023b10] 無始經中說。眾生為無明所覆。愛結所縛。 於無始生死中。往來受種種苦樂。今受者 於先作者。不即是亦不異。若即是人作罪
受牛形。則人不作牛。牛不作人。若異則 失業果報墮於無因。無因則斷滅。是故 今受者於先作者。不即是亦不異。答曰。
業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 能起於業者
無業無作者 何有業生果
若其無有果 何有受果者
[0023b20] 若無業無作業者。何有從業生果報。若 無果報。云何有受果報者。業有三種。五陰 中假名人是作者。是業於善惡處生。名為
果報。若起業者尚無。何況有業有果報及 受果報者。問曰。汝雖種種破業果報及起 業者。而今現見眾生作業受果報。是事云 何。答曰。
如世尊神通 所作變化人
如是變化人 復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 是名為作者
變化人所作 是則名為業
諸煩惱及業 作者及果報
皆如幻與夢 如炎亦如嚮
[0023c04] 如佛神通力所作化人。是化人復化作化人。 如化人無有實事但可眼見。又化人口業 說法。身業布施等。是業雖無實而可眼見。
如是生死身作者及業。亦應如是知。諸煩 惱者。名為三毒。分別有九十八使九結十纏 六垢等無量諸煩惱。業名為身口意業。今世
後世分別有善不善無記。苦報樂報不苦不 樂報。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如是等無量作 者。名為能起諸煩惱業能受果報者。果報 名從善惡業生無記五陰。如是等諸業皆
空無性。如幻如夢。如炎如嚮。
中論觀法品第十八 (十二偈)
[0023c16] 問曰。若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