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1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賢聖常說最善語 愛非不愛語第二
諦非不諦語第三 法非非法語第四
[0381b26] 今此頌中。言善語者。所謂善說善言善論。 當知善說有三種相。所謂悅意無染唯善。 由第一語令他慶悅。由第二語令自尸羅
終無穿缺。由第三語能令他人出不善處。 安住善處。因此引攝利益安樂。或有愛語 非諦非法。謂如有一以美妙言。稱讚他人 非真實德。或有諦語非愛非法。謂如有一
以染污心發麁惡言。訶責他人真實過惡。 或有法語亦愛亦諦。謂如有一善知稱讚 及與訶責。知可稱讚可訶責已。然不稱 讚亦不訶責。唯善方便為說正法。能令彼
人出不善處安住善處。
[0381c09]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 略示所有善語若標若釋。當知是名此中略 義。
信慚戒施法 善人所稱讚
是名趣天道 能往天世間
[0381c14]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 獲得正信。恥在居家。受持淨戒趣得衣服 飲食臥具。便生喜足。減除器物。儉約資緣。
凡所獲得如法利養終無私隱。必與智人 同梵行者而共受用。所有正法初中後善稱 揚梵行。所謂契經乃至論議。皆能受持研尋 究達。傳授他人廣為開闡。彼既成就是諸
善法。當知必獲三種勝利。一者諸佛諸佛弟 子真實善人之所稱讚。二者若彼尸羅財施 之所攝引。福德資糧。法施攝引智慧資糧善
圓滿者。便得趣入證解脫處清淨諸天眾 同分中。三者若彼二種資糧猶未圓滿。便能 令彼速得圓滿。身壞已後定生善趣。多往 天上樂世界中。復有差別。謂如有一於佛
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信惡尸羅當墮 惡趣信慳貪者得貧窮報。如是信已。於現 法中惡戒慳貪深生羞恥。以羞恥故。棄惡 尸羅受清淨戒。棄捨慳貪以無垢心安處
居家。廣說乃至。善行布施。由此因緣。於現 法中聖賢所讚。身壞已後乃至當生善趣 天上樂世界中。
[0382a06]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在家出家二種正行及正行果所有勝利。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遠惡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0382a11]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依先時正所應 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無倒教法。恭敬聽聞。 聞已遂能了知其義。謂現法中種種惡行及
當惡趣苦無義因。諸惡行所應速遠離。及 往善趣捨生惡趣苦無義因。彼由了知如 是法義。法隨法行能遠苦因。能引樂因。由 此因緣。得樂捨苦。若於增上四聖諦等相
應教法。恭敬聽聞。聞已遂能了知其義。謂一 切有生死大苦寂靜涅槃。彼由了知如是法 義。若根已熟資糧已滿便能獲得如是義。識
心清淨故。纔聞法已於諸聖諦未現觀者。 能入現觀。已現觀者便得漏盡。若根未熟 資糧未滿。即由如是遠離諸惡。依增上戒 起增上心。依增上心發增上慧。由此能捨
一切苦本煩惱無義。證得涅槃。復次今當略 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先聞正 法如理思惟。先如理思法隨法行。法隨法 行為先因故得勝利果。當知是名此中略
義。
智者如空無染污 不動猶如天帝幢
如泛清涼盈滿池 不樂淤泥生死海
[0382b03] 今此頌中。辯阿羅漢苾芻心善解脫超諸戲 論猶如虛空。何以故。譬如虛空離諸戲論。 淨與不淨皆不能染。諸阿羅漢亦復如是。
一切世法若順若違皆不能染。所謂利衰乃 至苦樂。又諸有學已離欲貪。向阿羅漢。於 四念住善住其心。修無相心三摩地時。如 天帝幢。於其一切動發憍舉戲論營為生
願俱行所有貪愛。不能傾動。又諸有學已 離欲貪得不還果。於上解脫心生欲樂。 譬如遊泛清冷泉池。於愛味定上分諸結熱 淤泥中終不欣樂。由於此中不欣樂故。
亦不欣樂生死大海。復有差別。謂阿羅漢 所有飲食言說遊行處無相住。有餘依苦之 所隨逐。如其次第三處應知。復有差別。謂
慧解脫諸阿羅漢。有學身證。及俱解脫諸阿 羅漢。如其次第三處應知。復次今當略辨 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三界欲 於佛聖旨猶有餘依。離欲界貪勝進道攝
及不還果。復有差別。謂略顯示解脫勝利等 持勝利智慧勝利。復有差別。謂略顯示增上 心慧學所得果。及顯增上心慧二學。
若以色量我 以音聲尋我
欲貪所執持 彼不能知我
若於內了知 於外不能見
由內果觀察 彼音聲所引
若於內無知 於外而能見
由外果觀察 亦音聲所引
若於內無知 於外不能見
彼普障愚夫 亦音聲所引
若於內了知 於外亦能見
英雄出離慧 非音聲所引
[0382c05]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體是異生。未斷虛妄 分別欲貪。觀見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遂 便測量。此薄伽梵定是如來應正等覺。其所
說法決定微妙。其弟子眾所行必善。彼於後 時近不善人聞不正法。隨逐他論及他音 聲。信順於他他所引攝。他所引故於佛法 僧還生毀謗。如是皆由不如實知如來法
身故。致如此。復有異生。由內靜慮果天眼 通。遠見世尊便作是解。此薄伽梵定是如 來應正等覺。餘如前說。復有由外欲界繫
業果報肉眼見已測量。當知彼亦隨逐他論 及他音聲。信順於他他所引攝。復有異生 於爾所見都無所有。彼普被障。長時為他 音聲所引。若諸賢聖除斷調伏。超越欲貪
得聖慧眼。彼由如是聖慧眼故。於內證解 如來法身。雖於外見如來色身。或見制多 或圖畫等而能了知。非第一義應正等覺。彼 由如是於內正知於外正觀。不隨他論及
他音聲。不信順他非他所引。於佛法僧 決定信受。如是皆由如實了知如來法身 故。致如此。
[0382c26]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若唯世俗見如來者則不決定。若以勝 義見如來者是則決定。當知是名此中略 義。
第六增上王 染時染自取
於無染不染 染者名愚夫
[0383a03] 今此頌中。第六增上王者。謂心意識。若有已 渡五暴流未渡第六意暴流。爾時其心 隨逐諸定所有愛味故名染時。復有補特
伽羅。於長夜染取為己有。於可愛法執藏 不捨。是故說彼為染自取。貪名為染。因貪 所生當來世苦亦名為染。若染自取於所 染心不隨功用。攝受遮止修意對治作意
故。如是彼心於現法中無有染污。於無染 心此染自取。當來世中因彼諸苦亦無有 染。若有於彼隨作功用。而不攝受亦不遮 止。不修意對治作意。故依此苦因長夜受
苦。於此苦因不能遠離故名愚夫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遠離苦因所有勝利。及顯苦因能感自 苦是愚夫性。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有城骨為墉 筋肉而塗飾
其中有貪恚 慢覆所任持
[0383a20] 今此頌中。所言城者。謂心意識。此城唯以 骨充甎石。筋代 繩 絍肉當塗漫。為形骸 墉周匝圍繞。此城中有違害善說法毘柰
耶所有善法四種惡法之所任持。二是在家 諸受欲者。謂貪與瞋。二是惡說法毘柰耶中 而出家者。謂慢與覆。由著諸欲悕求諸欲。
與鄙穢行不相違背。於善說法及毘柰耶 尚不信受。況當修善。恃惡說法而生憍 慢。不能自然趣佛世尊或弟子所。設佛世尊 或佛弟子由悲愍故。自往其所。然彼由覆
隨煩惱纏染污其心。尚不如實發露己過。 況能信解修諸善法。如是當知於彼善說 法毘柰耶相應善法二種心城。皆不能入。何 況復能取為己有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在家出家總由四種雜染因緣失壞善說 法毘柰耶。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如龜藏支於自 [穀-禾+卵] 苾芻善攝意尋思
無所依止不惱他 證般涅槃無所謗
[0383b10]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捨三惡尋。 所謂欲尋。恚尋。害尋。又能棄捨初靜慮地諸 善尋思。安住無尋無伺定中。如龜藏支於 其自
[穀-禾+卵] 。略攝尋思亦復如是。無尋無伺定 者。應知此上乃至有頂。彼於此定正安住 時不生愛味。出已成就可愛樂法。調順柔
和易可共住。不惱有智同梵行者。又為智 人同梵行者欣樂共住。又復成就無違諍法。 彼由如是正方便故。於諸聖諦能入現觀 及得漏盡。彼於諸法不由他信。獲得善淨
勝智見故。如實了知法真是法。毘柰耶真 是毘柰耶。由如是知故。終不依止諸見顛 倒於法謗法。及於非法亦謗非法。終不 顯示非法為法。法為非法。非毘柰耶為
毘柰耶。或毘柰耶為非毘柰耶。
[0383b25]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善說法者四種擾亂斷對治道。何等名為 四種擾亂。一染不染尋思擾亂。二於勝定愛
味擾亂。三互相違諍訟擾亂。四於正道誹 謗擾亂。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等不等而生 牟尼捨有行
內樂定差別 如俱舍卵生
[0383c03] 此頌所明。謂佛示現住最後有菩薩位時。 先所獲得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 滿莊嚴妙色身生。於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時。其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 由勝無漏不相似故。與前不等。又佛示現 內寂靜樂及妙門樂為依止故。得定自在。
如定心力捨諸壽行及諸有行。彼捨邊際妙 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與前不等故 有差別。如因其 [穀-禾+卵] 卵生雞等依卵而生。即
此生已漸漸增長。種類相似破 [穀-禾+卵] 而出。如是 如來色身名身差別道理當知亦爾。此中差 別。謂佛世尊若不棄捨諸壽行者。應滿壽
量方般涅槃。定力所持捨壽行故。不滿壽 量而般涅槃。
[0383c17]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捨諸壽行色身名身二種差別。及顯棄 捨所依因緣。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無淤泥等欲 無魑魅等瞋
無羅網等癡 無江河等愛
[0383c22] 此頌所明。謂有四種。能為世俗不自在法。 世間現見能令有情不自在轉。一者陷溺淤 泥。二者鬼魅所著。三者入於羅 網 。四者墮
駛流河隨流漂溺。復有四種。能為真實不 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轉當知亦爾何 等為四。謂如有一生長欲界。陷溺不淨腥 臊生臭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發守護增
長善法。又如有一棄捨諸欲。於善說法毘 奈耶中而得出家。心懷忿怒性多惡言。由 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數學處。動生違越。 於諸智者同梵行所。屢以麁言擊刺訶擯侵
惱毀辱。又如有一棄捨諸欲。於惡說法毘 奈耶中而得出家。入諸惡魔大癡見網。彼 既入已流轉生死不得自在。又如有一生 長上分諸離欲地。於諸愛結未能永斷。亦
未遍知不得自在。還生下界順流而住。 難可出離。
[0384a10]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諸界諸品愚夫纏縛。
[0384a12] 復有差別。謂如有一陷欲淤泥不能自 在。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又如有 一為性忿怒。忿怒所蔽憤恚纏心。尚於自
身或害或損。何況於他。又如有一成就癡 品諸惡邪見。謂無父母毀謗父母。於父母 所反悕敬養。況自能為。又如有一廣集諸
欲。貪愛所漂不得自在。尚不欲自食。況能 惠於他。如是四法。當知能障諸聰慧者。四 應知法。謂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遠離 恚害。敬事父母。樂行慧施。
虛空無鳥迹 外道無沙門
愚夫樂戲論 如來則無有
[0384a24] 此頌所明。謂有眾生悕樂勝欲欲求所攝。 又有眾生悕樂勝身有求所攝。又有眾生 悕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此
中欲求有求攝者。謂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 戒。當得往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以妙五 欲而自賞納歡娛遊戲。彼既修習如是願 已。得最勝欲及最勝身。譬如眾鳥翱翔虛
空。遍虛空中無安足處。如是眾生於其 所得無常諸欲及身分中都無安住。當知 亦爾。若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 攝。復有二種。或依善說法。或依惡說法。依
惡說法諸外道輩並無沙門。依善說法邪 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沙門。正梵行求所 攝受者得有沙門。又此一切三門所攝。或 欲求門。或有求門。或梵行求門。如是皆名
樂著戲論。當知如來棄捨一切所有悕求 故無戲論。即以此義類知如來諸弟子眾 正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戲論。
[0384b13]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離善說法及毘奈耶勤精進者皆空無 益。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住戲論皆無 踰牆塹離愛
牟尼遊世間 天人不能識
[0384b18] 此頌所明。謂阿羅漢苾芻永離貪愛。由四 種相。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繫屬主。解脫 自在隨意遊行空閑聚落。有諸愚夫遇見
如是真阿羅漢於最究竟自在遊行。不如 實知。便於二處妄生輕毀。云何此善男子。 棄捨自屬養命珍財。乃求屬他資生眾具。
何故棄捨生天方便。苦勤精進求有斷滅。是 諸愚夫見生天上有勝功德。見處居家 有多財產故。於牟尼妄生輕忽。彼所事天 於此牟尼廣大功德。尚不能了。況能事者
而能識知。云何離愛諸阿羅漢。由四種相。 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繫屬主。解脫自在。 謂諸愚夫由四識住。為魔怨主之所驅役。 令生死中往還五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
如由重過。為魔怨 主 之所驅役謂或增益 或復損減諸惡見故。發起種種執刀杖等惡 不善法。墮諸戲論生諸惡趣。令造種種諸
惡業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中過為 魔怨主之所驅役。令處欲愛繫縛垣牆。不 能出離欲界生苦。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 由輕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色界及
無色界。無明深塹周匝圍繞閉在生死眾苦 牢獄。於生等苦不得出離非阿羅漢。
[0384c12]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一切愚夫羞不應羞。應羞不羞。於不 應怖而生怖見。於應怖中生無怖見。當 知是名此中略義。
若有熏除諸尋思 於內無餘離分別
超過礙著諸色想 四軛蠲除不往生
[0384c18]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已入有學位。未離欲 界欲。依初靜慮。熏除欲界諸惡尋思。依第 二靜慮內等清淨心一趣性。初靜慮地所有
分別。無餘永離無復分別。依第三靜慮。超 過第二靜慮地諸喜礙著。依第四靜慮。超過 第三靜慮地諸樂礙著。依無色定。超過一切
所有色想。如是漸次因依諸定乃至有頂。 若定若生蠲除四軛。何等為四。一蠲除染 污尋思軛。二蠲除不染污尋思軛。三蠲除喜
樂繫縛軛。四蠲除一切色想軛。由此因緣。 於諸下地不復往生。當知異生雖到有頂 若定若生猶為四軛所繫縛故。於諸下地 還復往生。
[0385a02]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到有邊際有學異生二種差別。當知是 名此中略義。
惠施令福增 防非滅怨害
修善捨諸惡 惑盡得涅槃
[0385a07]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 獲得正信。雖處居家。而心遠離慳垢纏縛。 受持七種依福業事。由此因緣。若行若住廣
說如經。乃至生長如是福德。若有復能於 善說法毘奈耶中。清淨出家。既出家已具足 忍力。為護尸羅。雖遭他罵侵惱訶責。或以 身手瓦礫刀杖歐擊傷害。恐壞尸羅當
為障礙。心無惡念不出惡言。唯緣彼境 與慈俱心。於一切方遍滿而住。由此因緣。 於現法中自他相續所有怨害並皆止息。當
生無惱樂世界中。無多怨敵。為世欣仰。眾 所樂見。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依增上戒 起增上心。依增上心發增上慧。當於聖諦 入現觀時。則能永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