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2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
[0442a26] 如是於四念住串習行故。已能除遣麁麁 顛倒。已能了達善不善法。從此無間於諸 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於諸已生惡不
善法為令斷故。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 生故。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 不忘失。廣說如前。乃至攝心持心。云何 名為惡不善法。謂欲纏染污身語意業。是
身語意惡行所攝。及能起彼所有煩惱。若未 和合。未現在前。說名未生。若已和合已現 在前說名已生。云何名為一切善法。謂若彼
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未生已生應知如 前。惡不善法若時未生。惡不善法先未和 合。為令不生發起希願。我當令彼一切一 切皆不復生。是名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
不生故生欲。若時已生惡不善法先已和 合。為令斷故發起希願。我當於彼一切一 切皆不忍受斷滅除遣。是名於諸已生惡不 善法為令斷故生欲。又彼一切惡不善法。
或緣過去事生。或緣未來事生。或緣現在 事生。如是彼法。或緣不現見境。或緣現見 境。若緣過去未來事境是名緣不現見境。
若緣現在事境。是名緣現見境。當知此中 於緣不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 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自策自勵。是名 策勵。於緣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
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勇猛正勤。是 名發勤精進。所以者何。要當堅固自策自勵。 勇猛正勤。方能令彼或不復生或永斷滅。
又於下品中品諸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 其已生者欲令永斷故自策勵。於上品纏 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 發勤精進。又若行於過去境界。如是行時
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復失念暫時生起而 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如緣過去。若 行未來當知亦爾。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
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若行現在所 緣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 復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
變吐。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 能斷。是名發勤精進。又或有惡不善法。唯 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或有惡不善法。由 分別力生亦境界力。唯由分別力生非境
界力者。謂於住時。思惟過去未來境界而 生於彼。由思惟力生亦境界力者。謂於行 時。緣現在境界而生於彼。當於爾時決定 亦有非理分別。當知此中惡不善法唯由分
別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 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若由分別力生亦 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
是名發勤精進。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 生故生欲者。謂於未得未現在前所有善 法。為欲令得令現在前。發心希願發起猛 利。求獲得欲求現前欲而現在前。是名於
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生欲。於其已 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 滿生欲者。謂已獲得已現在前所有善法。是 名已生善法。於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
退。依是說言為欲令住。於此善法明了現 前無闇鈍性。依是說言令不忘失。於此善 法已得現前。數數修習成滿究竟。依是說 言令修圓滿。於此善法發心希願發起猛
利。求堅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滿欲而現在 前。是名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 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策勵者。為於已 得令現前故。發勤精進者。為於未得令其
得故。又策勵者。於已生善為欲令住令 不忘故。發勤精進者。令修滿故。又於下品 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 是名策勵。於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
至令修圓滿。是名發勤精進。言策心者。謂 若心於修奢摩他一境性中正勤方便。於 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令不生。廣說乃至於 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
修圓滿。由是因緣其心於內極略下劣或恐 下劣。觀見是已爾時隨取一種淨妙舉相。 慇懃策勵慶悅其心。是名策心。云何持心。 謂修舉時其心掉動或恐掉動。觀見是已
爾時還復於內略攝其心。修奢摩他。是名 持心。如是四種亦名正勝。謂於黑品諸法 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 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二正勝。
於白品諸法其未生者為欲令生。如前黑 品廣說。應知是二正勝如是四種亦名正 斷。一名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 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二名斷斷。謂於
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乃至 廣說。由於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 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於 其未生惡不善事。為欲令彼不現行斷。為
欲令彼不現前斷。為斷故斷故名斷斷。 三名修斷。謂於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 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善法數修數習。 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故名修斷。
四名防護斷。謂於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 住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已得已現在前 諸善法中。遠離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 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
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如是廣辨四正 斷已。復云何知此中略義。謂為顯示於黑 白品捨取事中。增上意樂圓滿及加行圓滿。 是故宣說四種正斷。當知此中由生欲故
增上意樂圓滿。由自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 心故加行圓滿。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正應作 事。謂為斷滅所應斷事。及為獲得所應得
事。先當生起希願樂欲。為斷諸纏。復應時 時正勤修習止舉捨相。為斷諸纏及隨眠 故。更應修集對治善法。為現如是一切 所作。說四正勝及四正斷。是名略義。從此
復修四三摩地。謂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 摩地。觀三摩地。當知由欲增上力所得三 摩地。名欲三摩地。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
地。名勤三摩地。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名心三摩地。由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 觀三摩地。若於是時純生樂欲。生樂欲 已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對治。
正審思察起一境念。於諸善法自性因緣功 德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 修習故觸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 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是名
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於過去未來現在 所緣境界。能順所有惡不善法。能順所有下 中上品煩惱纏中。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 已生者為令斷滅。自策自勵發勤精進行
彼所緣。於彼境界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 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 生起心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 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是名
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復策發諸下劣心。 或復制持諸掉舉心。又時時間修增上捨。 由是因緣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若能隨順 惡不善法及諸善法。若能隨順所有善法自
性因緣過患功德對治出離。正審思察住一 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 境性。廣說乃至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於能順惡不善法。作意思惟為不如理。 復於能順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為如理。 如是遠離彼諸纏故。及能生起諸纏對治 定為上首諸善法故。能令所有惡不善法
皆不現行。便自思惟。我今為有現有惡不 善法不覺知耶。為無現無惡不善法不 覺知耶。我令應當遍審觀察。彼由觀察 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觀察斷與未斷。正審思
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觸 證心一境性。由是因緣離增上慢。如實自 知我唯於纏心得解脫。未於一切一切隨 眠心得解脫。我唯獲得及已修習諸纏對
治定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獲得及未修 習隨眠對治。是名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遠諸纏。 復為永害一切一切惡不善法諸隨眠故。及
為修集能對治彼諸善法故。便更生起樂 欲策勵。廣說如前修四正斷加行道理。彼 於如是正修習時有八斷行。為欲永害諸 隨眠故。為三摩地得圓滿故。差別而轉。何
等名為八種斷行。一者欲。謂起如是希望 樂欲。我於何時修三摩地。當得圓滿。我 於何時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二 者策勵。謂乃至修所有對治不捨加行。三
者信。謂不捨加行正安住故。於上所證深 生信解。四者安。謂清淨信而為上首心生 歡喜。心歡喜故漸次息除諸惡不善法品麁
重。五者念。謂九種相。於九種相。安住其心 奢摩他品能攝持故。六者正知。謂毘鉢舍那 品慧。七者思。謂心造作。於斷未斷正觀察
時造作其心。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 業。八者捨。謂行過去未來現在。隨順諸惡 不善法中心無染污心平等性。由二因緣 於隨眠斷分別了知。謂由境界不現見思。
及由境界現見捨故。如是名為八種斷行。 亦名勝行。如是八種斷行勝行。即是為害 隨眠瑜伽。此中欲者。即是彼欲。此中策勵即
彼精進。此中信者。即是彼信。此中安念正 知思捨。即彼方便。如是此中若先欲等四三 摩地。若今所說八種斷行。於為永斷所 有隨眠圓滿成辨三摩地時。一切總名欲
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 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 斷行成就神足。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答 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
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 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 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 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
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 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 能證此故名神足。彼由如是勝三摩地為 所依持。勝三摩地為所依止。能進修習增上
心學增上慧學所有瑜伽。由進修習此瑜伽 故。於他大師弟子所證。深生勝解深生淨 信。此清淨信增上義故說名信根。問於何增
上。答於能生起出世間法而為上首。及於 能起精進念定慧。為其增上。餘精進等於 能生起出世間法。及於能起展轉乃至慧 為其增上。乃至其慧唯於能起出世間法
為其增上。是故信等說名五根。若復了知 前後所證而有差別。隨此能於後後所證出 世間法。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難 伏義故說名信力。問誰不能伏。答此清淨
信。若天若魔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餘世間。 無有如法能引奪者。諸煩惱纏亦不能屈。 故名難伏。此為上首此為前行餘精進等 亦名為力。由此諸力具大威勢摧伏一切
魔軍勢力。能證一切諸漏永盡。是故名力。 當觀此中信根信力。即四證淨中所有淨信。 何以故。以其證入正性離生所有證淨。皆
由此因此緣此序由。彼即是此增上果。是故 世尊就其因果相屬道理。說言當觀即彼證 淨。非即彼體非即彼相。當觀此中精進根
力。即四正斷中所有精進。此何正斷。謂能 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方便正斷。此中意 說如是正斷。由此正斷畢竟能斷所有諸
惡不善法故。當觀此中念根念力。即四念住 中所有正念。謂四念住能無餘斷一切顛倒。 當觀此中定根定力。即四靜慮中所有正定。
謂諸靜慮能為方便證不還果。當觀此中 慧根慧力。即四聖諦中所有正智。謂聖諦 智於四聖諦能證現觀得沙門果。即由如 是諸根諸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
故。便能發起下中上品順決擇分四種善根。 何等為四。一煗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 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為求火故
下安乾木上施鑽燧。精勤策勵勇猛鑽求。 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時。於下木上 最初生煗。次煗增長熱氣上衝。次倍增盛 其煙遂發。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火出無間
發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 如鑽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鑽求。五根五力漸 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如下木上初所 生煗。其煗善根當知亦爾。燒諸煩惱無漏
法火生前相故。如煗增長熱氣上衝。其頂 善根當知亦爾。如次煙發。其順諦忍當知 亦爾。如無焰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當知 亦爾。如火無間發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攝
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當知亦 爾。
[0444c29] 此復云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 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即 此七種如實覺支。三品所攝。謂三覺支奢摩
他品攝。三覺支毘鉢舍那品攝。一覺支通 二品攝。是故說名七種覺支。謂擇法覺支。精 進覺支。喜覺支。此三觀品所攝。安覺支。定覺
支。捨覺支。此三止品所攝。念覺支一種俱 品所攝。說名遍行。彼於爾時最初獲得七 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諦迹已永斷滅見 道所斷一切煩惱。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
斷彼故修習三蘊所攝八支聖道。此中正見 正思惟正精進。慧蘊所攝。正語正業正命。 戒蘊所攝。正念正定。定蘊所攝。問何因緣
故名八支聖道。答諸聖有學已見迹者由八 支攝行迹正道。能無餘斷一切煩惱。能於 解脫究竟作證。是故名為八支聖道。當知 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若得彼已以慧安
立如證而覺。總略此二合名正見。由此正 見增上力故。所起出離無恚無害分別思惟 名正思惟。若心趣入諸所尋思。彼唯尋思 如是相狀所有尋思。若心趣入諸所言論。
即由正見增上力故起善思惟。發起種種如 法言論。是名正語。若如法求衣服飲食諸坐 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於追求時若往若
還正知而住。若覩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鉢 及僧伽胝。若食若飲若噉若甞正知而住。或 於住時於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
若臥。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是名正 業。如法追求衣服飲食乃至什物。遠離一切 起邪命法。是名正命。若遠離攝正語業命。
彼於證得無漏作意諸覺支時先已獲得。 問何故此名聖所愛戒。答以諸聖者賢善正 至。長時愛樂欣慕悅意。我於何時當正獲 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
由彼長夜於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故 獲得時名聖所愛。獲得如是聖愛戒已。終 不正知而說妄語。終不故思害眾生命。終 不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