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5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0620c29] 如是已說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決擇。有尋有 伺等三地決擇我今當說。
[0621a01] 問何故焰摩名為 法王。為能損害諸眾生故。為能饒益諸眾 生故。若由損害眾生。名為法王。不應道
理。若由饒益眾生。今應當說云何饒益。答 由能饒益不由損害。何以故。若諸眾生執 到王所。令憶念故遂為現彼相似之身。告
言。汝等自所作業當受其果。由是因緣彼 諸眾生各自了知自所作業還自受果。便 於焰摩使者眾生業力增上所生。猶如變 化非眾生所。無反害心無瞋恚心不懷怨
恨。乃由此故感那落迦。新業更不積集。故 業盡已脫那落迦趣。是故焰摩由能饒益諸 眾生故。名為法王。若諸眾生生那落迦憶
宿命者。焰摩法王更不教誨。若有生已不 憶宿命。王便教誨。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生 那落迦。不憶宿命。一極愚癡。謂生邊地不
解觀察。隨諸惡轉。二極放逸。謂受欲者 於諸欲中增上耽著不解觀察。隨諸惡轉。 三極邪見。謂成就一切誹謗邪見不解觀 察。隨諸惡轉。由彼不能自然憶念故令
憶念。
[0621a21] 復次二因緣故大海水鹹。一生彼眾生 福增上故。二陸地眾生一分非福增上故。所 以者何。由水鹹故非人所涉。生彼無量微
細眾生不被採害。又大海中種種珍寶差別 可得。由水鹹故陸地眾生一分難得。
[0621a26] 復次煩惱雜染決擇。我今當說。如先所說 煩惱雜染義。當知此煩惱由五種相建立 差別。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
三染淨差別故。四迷斷差別故。五對治差別 故。
[0621b01] 云何自性。略有二種。一見性煩惱。二非 見性煩惱。
[0621b02] 云何自性差別。略有十種。見性煩 惱五種差別。非見性者亦有五種。總此十 種名為煩惱自性差別。見性五者。謂薩迦耶
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非見性五者。 謂貪。恚。慢。無明。疑。薩迦耶見者。於五取蘊 心執增益見我我所名薩迦耶見。此復二
種。一者俱生。二分別起。俱生者。一切愚夫異 生乃至禽獸並皆現行。分別起者。諸外道等 計度而起。
[0621b11] 邊執見者。於五取蘊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心 執增益見我斷常。名邊執見。常見所攝邊執 見者。謂六十二諸見趣中。計度前際諸遍常
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諸有想論無想論非 想非非想論。斷見所攝邊執見者。謂諸沙門 若婆羅門七事斷論。此邊執見唯分別起無
有俱生。唯除即此先世已來串習隨逐邊執 見等。若有分別若無分別差別之相。如本 地分已廣分別。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
顛倒而轉。皆名邪見。當知此見略有二種。 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 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
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 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無施無愛亦無 祠祀。是名謗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是 名謗用。無有妙行惡行諸業果及異熟。是
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亦無世間 真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名 壞實事。又此邪見即計前際諸無因論。邊無
邊論。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現法涅槃等 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如是薩迦耶見 以為根本。六十二見三見所攝。謂常見所攝
諸邊執見。斷見所攝諸邊執見及諸邪見。見 取者。於六十二諸見趣等。一一別計為最為 上為勝為妙。威勢取執隨起言說。唯此諦
實餘皆虛妄。由此見故能得清淨解脫出 離。是名見取。
[0621c09] 戒禁取者。謂所受持隨順見取。見取眷屬 見取隨法。若戒若禁於所受持諸戒禁中。 妄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威勢執取隨起
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由此戒禁能得 清淨解脫出離。是名戒禁取。
[0621c14] 貪者。謂能耽著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著 諸見欲色無色。
[0621c16] 恚者。謂能損害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於 損己他。見他有情所。及於所愛不饒益所。 於所不愛作饒益所。所有瞋恚。
[0621c19] 慢者。謂令心舉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於 諸見。於諸有情。於受用欲。於諸後有處起。 又此慢略有二種。一惑亂慢。二不惑亂慢。
於有情處慢者。謂三慢類。已如前說。於受 用欲處慢者。謂由大財大族大徒眾等現在 前故心遂高舉。於後有處慢者。謂由計我
當有不有。廣說乃至我當非想非非想等。若 動不動戲論造作諸愛趣中。現前轉故心遂 高舉。不惑亂慢者。謂於下劣計己為勝。於
等計等而生憍慢。惑亂慢者。謂餘六慢。又 由受用鄙劣資具自謂富樂。名惑亂慢。若 由受用勝妙資具自謂富樂。名不惑亂慢。
又由邪行謂後有勝。名惑亂慢。若由正行 謂後有勝。名不惑亂慢。
[0622a04] 無明者。謂於所知真實覺悟能覆能障心所 為性。此略四種。一無解愚。二放逸愚。三染 污愚。四不染污愚。若於不見聞覺知所知
義中所有無智。名無解愚。若於見聞覺知 所知義中。散亂失念所有無智。名放逸愚。 於顛倒心所有無智。名染污愚。不顛倒心
所有無智。名不染污愚。又此無明總有二 種。一煩惱相應無明。二獨行無明。非無愚 癡而起諸惑。是故貪等餘惑相應所有無
明。名煩惱相應無明。若無貪等諸煩惱纏。 但於苦等諸諦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 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簡擇覆障 纏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獨行無明。
[0622a17] 疑者。猶豫二分不決定心所為性。當知此 疑略由五相差別建立。謂於他世作用因 果諸諦寶中。心懷猶豫。
[0622a20] 如是所說十種煩惱。亦緣事轉亦緣煩惱。 謂十煩惱皆與自地一切煩惱展轉相緣。亦 緣自地諸有漏事。下地煩惱能緣上地煩惱
及事。非上地惑能緣下地煩惱及事。如是 煩惱展轉相緣及下地惑能緣上地。於此處 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0622a26] 復次俱生薩迦耶見唯無記性。數現行故。非 極損惱自他處故。若分別起薩迦耶見由 堅執故與前相違。在欲界者唯不善性。若
在上地。奢摩他力所制持故。多白淨法所 攝受故。成無記性。由染污故體是隱沒。所 餘煩惱由此道理隨應當知。欲界煩惱為
諸惡行安足處故。多不善性。又不善者。具 三因緣能往惡趣。餘則不定。何等為三。謂 極多修習殷重無間計為功德。不見其失
不見其患。縱情而起。是初因緣。用此煩惱 以為依處。由身語意於諸惡行作及增長。 是第二因緣。由此煩惱斷他善品授不善 品。是第三因緣。除先所作能往惡趣順後
受業。又十煩惱。七唯意地。貪恚無明亦通五 識。又於欲界四見及慢喜捨相應。貪樂喜捨 相應。恚苦憂捨相應。邪見喜憂捨相應。疑憂
捨相應。無明一切五根相應。此據多分相應 道理。其餘深細後當廣說。於上諸地隨所 有根。即與彼地煩惱相應。又十煩惱見所斷
者。名曰無事。彼所緣事非成實故。所餘煩 惱有事。無事彼相違故。又貪與慢緣有漏一 分可意事生。恚緣一分非可意生。是故此
三煩惱一分所生名取。一分所餘煩惱通緣 內外若愛非愛。及俱相違有漏事生。是故說 彼名曰遍行。取一切事若有隨順如是煩 惱煩惱俱行煩惱品類。名隨煩惱。
[0622b23] 云何名隨煩惱。略由四相差別建立。一通 一切不善心起。二通一切染污心起。三於 各別不善心起。四善不善無記心起。非一切
處非一切時。謂無慚無愧名通一切不善 心起。隨煩惱放逸掉舉。惛沈不信。懈怠邪 欲。邪勝解邪念。散亂不正知。此十隨煩惱通
一切染污心起。通一切處三界所繫。忿恨覆 惱嫉慳誑諂憍害。此十隨煩惱各別不善心 起。若一生時必無第二。如是十種皆欲界
繫。除誑諂憍。由誑及諂至初靜慮憍通三 界。此并前二若在上地唯無記性。尋伺惡作 睡眠。此四隨煩惱通善不善無記心起。非
一切處非一切時。若有極久尋求伺察。便 令身疲念失心亦勞損。是故尋伺名隨煩惱。 此二乃至初靜慮地。惡作睡眠唯在欲界。又
有定地諸隨煩惱。謂尋伺誑諂。惛沈掉舉。憍 放逸懈怠等。初靜慮地有初四種。餘通一切 地。若雜事中世尊所說諸隨煩惱。廣說乃至
愁歎憂苦隨擾惱等。及攝事分廣所分別。如 是一切諸隨煩惱。皆是此中四相差別。隨其 所應相攝應知。
[0622c15] 復次諸隨煩惱若在欲界略於十二處轉。 何等十二。謂執著惡行處。鬪訟諍競處。毀犯 尸羅處。受學隨轉非善人法處。邪命處。耽著
諸欲處。如所聞法義心諦思惟處。於所思義 內心寂止方便持心處。展轉受用財法處。不 相雜住處。遠離臥具房舍處。眾苦所集處。此
十二處以為依止。如先所說貪著。乃至隨 擾惱等諸隨煩惱差別而轉。謂貪著瞋恚愚 癡依初處轉。忿等乃至諂依第二處轉。無 慚無愧依第三處轉。誑等乃至謀害依第四
處轉。矯詐等乃至惡作依第五處轉。不忍 耽嗜等乃至不平等貪著依第六處轉。薩迦 耶見有見無有見依第七處轉。貪欲等乃至 不作意依第八處轉。顧悅纏綿依第九處
轉。不質直。性不柔和性不隨同分轉性依第 十處轉。欲尋思等乃至家生繫屬尋思依第 十一處轉。愁歎等依第十二處轉。
[0623a03] 復次此五見是慧性故互不相應。自性自性 不相應故。貪恚慢疑更相違故互不相應。 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舉是故貪慢更 互相違。
[0623a07] 復次如所說諸隨煩惱。當知皆是煩惱品 類。且如放逸是一切煩惱品類。所以者何。 於染愛時多生放逸。乃至疑時亦有放逸。
貪著慳悋憍高掉舉等。皆貪品類皆貪等流。 忿恨惱嫉害等是瞋品類是瞋等流。誑諂是 邪見品類邪見等流。覆是諂品類。當知即彼
品類等流。餘隨煩惱是癡品類是癡等流。唯 除尋伺當知尋伺。慧思為性猶如諸見。若 慧依止意言而生。於所緣境慞惶推究。 雖慧為性而名尋伺。於諸境界遽務推求。
依止意言麁慧名尋。即於此境不甚遽務 而隨究察。依止意言細慧名伺。是名建立 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0623a20]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染淨差別。謂如所說本 隨二惑。略二緣故染惱有情。一由纏故。二 隨眠故。現行現起煩惱名纏。即此種子未斷
未害。名曰隨眠亦名麁重。又不覺位名曰 隨眠。若在覺位說名為纏。若諸具縛補特 伽羅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煩惱隨眠。若生 色界所有異生。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
損伏煩惱隨眠。成就色界及無色界所未 損伏煩惱隨眠。若生無色所有異生。成就 欲界及與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 眠。成就無色所未損伏煩惱隨眠。如界道
理隨地亦爾。諸煩惱纏未離自地煩惱欲 者自地現起。已離欲者即不現起。若在下 地。上地諸纏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說成 就下地諸纏。
[0623b06] 問具一切縛補特伽羅。諸煩惱纏起滅未捨 是諸煩惱於何事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答過去已繫故不名繫。但於現在由此種
類煩惱隨眠。說名為繫。若諸煩惱正起現前 亦由纏故。說名為繫。於未來世隨眠及纏 以當繫故。亦不名繫。如此種類。當知諸 餘煩惱亦爾。如具縛者不具縛者亦復如
是。差別者。所餘煩惱說名為繫。問諸修行 者伏煩惱纏當云何伏。答以修三種對治 力故伏煩惱纏。一了知煩惱自性過患。二 思惟對治所緣境相。三以勝善品滋心相
續。當知此是永斷正見前行之道。問諸修行 者斷煩惱時。為捨纏耶捨隨眠耶。由斷 何故說名為斷。答但捨隨眠。以煩惱纏先
已捨故。斷隨眠故說名為斷。何以故。雖纏 已斷未斷隨眠。諸煩惱纏數復現起。若隨 眠斷。纏與隨眠畢竟不起。問為斷過去為 斷未來為斷現在。答非斷去來今。然說
斷三世。何以故。若在過去有隨眠心。任運 滅故其性已斷。復何所斷。若在未來有隨 眠心。性未生故體既是無。當 何 所斷。若在
現在有隨眠心。此剎那後性必不住。更何須 斷。又有隨眠離隨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現 在亦非所斷。然從他音內正作意二因緣
故。正見相應。隨所治惑能治心生。諸有隨 眠所治心滅。此心生時彼心滅時平等平等。 對治生滅道理應知。正見相應能對治心。於
現在世無有隨眠。於過去世亦無隨眠。此 剎那後離隨眠心。在未來世亦無隨眠。從 此已後於已轉依已斷隨眠身相續中。所 有後得世間所攝善無記心去來今位皆離
隨眠。是故三世皆得說斷。是名煩惱雜染 染淨差別。
[0623c10]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迷斷差別。當知略說有 十五種。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諦所斷及修 所斷諸漏有五。如欲界繫。色無色繫各五
亦爾。欲界迷苦有十煩惱。迷集有八。除薩 迦耶及邊執見。如迷集諦滅道亦爾。上界 諸諦並除瞋恚。隨迷次第如欲界說。
[0623c16] 云何迷苦有十隨眠。略五取蘊總名為苦。 愚夫於此五取蘊中起二十句薩迦耶見。五 句見我。餘見我所。是名迷苦薩迦耶見。即
用如是薩迦耶見以為依止。於五取蘊見 我斷常。故邊執見亦迷於苦。又諸邪見謂 無施等乃至妙行惡行業果及與異熟。是迷 苦諦。又有邪見撥無父母化生有情。如是
邪見一分迷苦。一分迷集。又諸外道誹謗 苦諦起大邪見。彼謂沙門喬答摩種。為諸 弟子施設苦諦。此定無有。如是邪見亦迷 苦諦。又有諸見妄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
物類。為常為恒無有變易。如是邪見亦迷 苦諦。又有諸見計邊無邊。如是亦名迷苦 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不死矯亂邪見。一 分亦迷苦諦。若有見取。妄取迷苦所有
諸見以為第一。謂能清淨解脫出離。如是 名為迷苦見取。若有妄取隨順此見此 見隨法所受戒禁。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 出離。此戒禁取是迷苦諦。若有外道於此
諸見不定信受。亦不一向誹謗如來所立 苦諦。但於苦諦心懷猶豫。此及所餘於苦 猶豫是迷苦疑。若於如是自所起見。寶愛 堅著如此見貪。是迷苦貪。若於異分他所
起見。心懷違損是迷苦恚。若恃此見心 生高舉。是迷苦慢。若有無智與此諸見及 疑貪等煩惱相應。若唯於苦獨行無智。如 是並名迷苦無明。此十煩惱皆迷苦諦見
苦所斷。
[0624a15] 云何迷集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謗 因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計自在等是一 切物生者化者及與作者。此惡因論所有邪
見。又有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無有 妙行亦無惡行。又有邪見不死矯亂。外道 沙門若婆羅門所起一分。又有邪見誹謗 集諦。謂諸外道作如是計。如彼沙門喬答
摩種為諸弟子所說集諦。此定無有。如是 等見是迷集諦所起邪見。若有見取取彼 諸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迷 集諦所起見取。若於隨順此見諸法所受
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廣說如前。是迷 集諦戒禁取。餘疑貪等如前應知。如是八 種煩惱隨眠。迷於集諦見集所斷。
[0624a29] 云何迷滅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 計邊無邊不死矯亂諸見一分。又有沙門若 婆羅門。謂說現法涅槃論者所有邪見。又
有邪見撥無世間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彼 阿羅漢二德所顯。謂斷及智。此中但取謗 斷邪見。又有邪見誹謗滅諦。謂諸外道廣 說如前。又有橫計諸邪解脫所有邪見。如
是諸見是迷滅諦所起邪見。若有見取取 彼諸見以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所 起見取。若於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 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戒禁取。所餘
貪等如前應知。唯除瞋恚。謂於滅諦起怖 畏心起損害心起恚惱心。如是瞋恚迷於 滅諦。餘如前說。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 滅諦見滅所斷。
[0624b15] 云何迷道有八隨眠。謂撥無世間真阿羅 漢。乃至廣說。此中所有誹謗。一切智為導 首有為無漏。當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