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7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一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五
[0690b15] 復次有七種義。一應推義。二應攝義。三應避 義。四應引義。五應遮義。六應持義。七應發 義。復次有七種喜。一聞所引喜。二思所引
喜。三修所引喜。四離蓋所引喜。五議論所 引喜。六念自功德所引喜。七於諸下劣 不生知足所引喜。
[0690b20] 復次有五種法。一教法。 二行法。三攝受法。四受用法。五證法。
[0690b22] 復次具三種德方能善射。一由弓德。二由 箭德。三由中的德。弓有二德。一其性堅牢。 二善作究竟。箭有一德。善作究竟。中的有
三德。一究竟工巧。二串習工巧。三師學工巧。
[0690b26] 復次如來教有三種。一長時教。二無間教。三 不重說教。
[0690b28] 復次如來無量法教。皆由三種理趣。一由義 差別理趣。二由文差別理趣。三由難釋差 別理趣。
[0690c02] 復次夫涉道者須五對治。一焰光對治。二 艱險對治。三江河對治。四枯竭對治。五身勞 對治。
[0690c05] 復次尸羅有二種相。能往善趣。一攝受尸 羅。二不缺尸羅。
[0690c07] 復次諸受欲者於現法中有三種義。一追 尋財寶。二守護財寶。三耽著受用。復次壽命 變壞有二種。一麁變壞。二細變壞。變壞分位
亦有二種。一麁。二細。
[0690c10] 復次智有二德。一正 行義德。二自性德。正行義德者。謂速疾正行。 決定正行。微細正行。自性德者。謂是定地不
可退轉。是出世間已善修習。於自所行無 有罣礙。勝餘一切自類善根。勝於一切他 類善根。
[0690c16] 復次有三顧戀。修四念住能為對治。一顧 戀助伴。二顧戀利養。三顧戀後有。
[0690c17] 復次加 行故。現觀故。相續故。欲貪無明對治是加行。 現見安立非安立諦是現觀。已離欲未離欲 是相續。又依故地故品故。未修定故。已修
未得得故。所依清淨障故。作意清淨障故。 彼障對治故。
[0690c23] 復次如說六種現觀。謂思現觀乃至究竟現 觀。問思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思現觀 者。能決定了諸行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住異生位。已能證得如是決定。 非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所能如 法引奪。問信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信
現觀者。或是異生或非異生。或於現法或 於現法及後法中。終不妄稱餘是大師。餘 法善說餘僧正行。問戒現觀有何相。答若有 成就戒現觀者。終不復能乃至故心斷傍
生命。不與而取。習欲邪行。知而妄語。飲米 等酒。諸放逸處。問現觀智諦現觀有何相。答 若有成就現觀智諦現觀者。終不復能依
諸妄見而有所作。於自所證而有疑惑。於 諸生處而有貪染。現行世相計為清淨。誹 謗聲聞獨覺大乘作惡趣業。何況能造害 父母等諸無間業。乃至不能生第八有。問
現觀邊智諦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現觀 邊智諦現觀者。終不於彼他所詰問而生 怖畏。問究竟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 竟現觀者。終不復能犯於五處。亦不復能
乃至故斷諸傍生命。不與而取。行非梵行 習婬欲法知而妄語。蓄積財寶諸妙欲具。而 受用之。亦不怖畏不可記事亦不妄計。
所有苦樂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非他為 因而生。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諸現觀相。
[0691a19] 問 思現觀何自性。答上品思所成慧為自性。或 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問信現觀何自性。 答緣三寶境上品世間出世間清淨信為自
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問戒現觀何 自性。答聖所愛身語業為自性。或此俱行菩 提分法為自性。問現觀智諦現觀何自性。答
緣非安立諦境慧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 法為自性。問現觀邊智諦現觀何自性。答緣 安立諦境慧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
自性。問究竟現觀何自性。答盡無生智等為 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
[0691b02] 問此六現觀幾欲界繫乃至幾不繫。答一唯 欲界繫。一種一分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 色界繫。即此一分及餘三此四是不繫。一通 繫及不繫。
[0691b06] 問此六現觀幾依未至依可得。幾乃至依 無所有處依可得。答一依非依可得。餘依 一切依可得。又三依五依生一種一分亦爾。
問若現觀智諦現觀離眾相故名無分別。云 何依有尋有伺依可得。答由彼思惟尋伺 等全分靜慮真如而入於定。是故雖依有 尋有伺靜慮可得。然是離相無有分別。
[0691b12] 問 此諸現觀。幾緣世俗諦。幾緣勝義諦。答一 緣世俗諦及一種一分。一無所緣。二緣安 立勝義諦及一種一分。一緣非安立勝義諦
及一種一分。
[0691b17] 問此諸現觀。幾有相幾無相。答四有相。一無 相。一亦有相亦無相。
[0691b19] 問此諸現觀。幾有分別幾無分別。答如有相 無相。當知有分別無分別亦爾。
[0691b20] 問此諸現觀。 幾喜俱行幾樂俱行幾捨俱行。答初唯喜俱 行。餘通喜樂捨俱行。
[0691b23] 問此諸現觀。幾是壞對治。幾是斷對治。幾是 持對治。幾是遠分對治。答二唯壞對治。一通 斷持遠分對治。一通持遠分對治。二非對 治。
[0691b27] 問此諸現觀。幾是諸纏制伏對治。幾是隨眠 永害對治。答三是諸纏制伏對治。一俱對治。 二俱非對治。
[0691c01] 問此諸現觀。幾是地地軟中上品煩惱斷對 治。答一。餘隨順此為此助伴。非斷對治。
[0691c03] 問六現觀得九遍知。謂欲繫見苦集所 斷煩惱斷故立初遍知。色無色繫見苦集 所斷煩惱斷故立第二遍知。欲繫見滅所
斷煩惱斷故立第三遍知。色無色繫見 滅所斷煩惱斷故立第四遍知。欲繫見 道所斷煩惱斷故立第五遍知色無色繫 見道所斷煩惱斷故立第六遍知。下分結
斷故立第七遍知。色貪斷故立第八遍知。 無色貪斷故立第九遍知。此六現觀誰得 幾遍知果。答一得九遍知果。餘不得彼 果。
[0691c13] 問此諸現觀能為煩惱斷對治者。為生 已作斷對治耶。為未生耶。答此非未生。 雖言生已而非後時。當知煩惱斷時對治
生時平等平等。即於爾時假施設說對治 生已諸煩惱斷。
[0691c17] 問此諸現觀誰得幾果。答一 得一切四果。一得圓滿沙門果。時餘是得 一助伴是得前行。
[0691c19] 問是諸現觀。幾能轉根。 答除一餘一切。
[0691c21] 問是諸現觀。幾能引發諸神通等殊勝功德。 答除一餘一切。
[0691c23] 問思現觀當言作何業。乃至究竟現觀當 言作何業。答思現觀當言能生正行所攝 清淨品善法為業。能生無罪歡喜為業。能
轉一切所疑為業。能趣入修功德為業。能 引所餘現觀為業。能往一切善趣為業。信 現觀由意樂故。於三寶中能生不動勝解 為業。正行清淨為業。一分能往善趣為業。
戒現觀解脫惡趣眾苦為業。現觀智諦現 觀。能得一切沙門果為業。能引發一切功 德清淨為業。能引所餘現觀為業。能於善 趣助感光淨果及異熟為業。現觀邊智諦
現觀。能於一切安立諦中。問答善巧為業。 速疾通慧為業。能引此後現觀為業。究竟 現觀。能引第一現法樂住為業。解脫一切 生死大苦為業。住持最後身為業。
[0692a08] 問思 現觀有幾種。乃至究竟現觀有幾種。答思現 觀當知有無量種。謂契經思。應誦思。記別 思。乃至方廣未曾有法論議思。苦思。集滅道
思。真如實際法界思。蘊界處等思。聲聞乘等 思。大乘思。如是等類當知差別有無量思。 信現觀亦無量種。謂正憶念過去無量三藐
三佛陀及彼法彼僧。如於過去未來現在亦 爾。又正憶念此世界中及餘十方無量世界 所有如來及彼法彼僧隨正憶念有爾所量。 亦有爾所信現觀體品數差別。戒現觀亦無
量種。謂隨遠離十種不善性罪業道差別多 種。又隨相續亦有多種。謂預流身乃至阿羅 漢身。獨覺菩薩如來身等無量差別。現觀智
諦現觀亦無量種。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 支道支等菩提分法無量差別。如現觀智諦 現觀。當知現觀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亦爾。
[0692a25] 問此諸現觀。由如是名由如是言所安 立故。當言是彼自性。當言非彼自性耶。 答世俗說故當言是彼自性。第一義故當言
非彼自性。何以故。一切法義法爾不可說 故。
[0692b01] 問思現觀何因何果如是。乃至究竟現觀何 因何果。答思現觀以佛出世親近善士。聽 聞正法。相續成熟。如理作意為因。以所作
業為果。如思現觀。一切現觀當知亦爾。此 中差別者。信現觀亦以餘現觀為因。戒現 觀亦爾。現觀智諦現觀亦以思現觀為因。 亦以順決擇分善根為因。亦以自種姓為
因。現觀邊智諦現觀亦以現觀智諦現觀為 因。究竟現觀亦爾。
[0692b10] 問六現觀七作意。謂了相等。為六現觀攝七 作意。為七作意攝六現觀耶。答二現觀非 作意攝。一現觀攝樂作意攝。一現觀攝樂作
意觀察作意攝。一現觀遠離作意攝。樂作意 加行究竟作意攝。一現觀加行究竟果作 意攝。餘作意當知是現觀等流攝。非現觀 攝。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
[0692b17] 問無邊際智及順決擇分善根何現觀攝。答 非諸現觀攝。當知是現觀等流。
[0692b18] 問諸思現觀 亦信現觀耶。設信現觀亦思現觀耶。答應作 四句。或有思現觀非信現觀。謂除緣寶決 定思。諸餘緣決定思。或有信現觀非思現
觀。謂緣寶聞修所成信。或有思現觀亦信現 觀。謂緣寶決定思。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由此道理應知所餘亦應作四句。復有無
量一行順前句順後句四句等道理。依聲 聞地決擇道理皆當了知。
[0692b27] 復次慳之與垢合名慳垢。由八種垢污心相 續。能與其慳作安足處。是故說彼名為慳 垢。云何為八。一於惠施先不串習。於現法
中愛重財食。二於身命極重顧戀不顧後 世。三與慳者恒共止住又隨順彼。四見所 施田無勝功德及簡擇福田。五於慈悲先 不串習。及於彼處不見勝德。六以諸財寶
難可積集。數習彼想故生嬾惰及與懈怠。 七執取於見及謂惠捨有彼雜染。八希求 財寶而行惠施及迴向於彼。
[0692c08] 復次有五種行名為調善。一感財富行。二 感善趣行。三感無苦行。四感自義行。五感他 義行。感財富行者。謂施性福業事。感善趣行
者。謂戒性福業事。感無苦行者。謂修性福業 事。感自義行者。謂聲聞獨覺道。感他義行者。 謂菩薩道。為得彼故應修五想。一於諸欲
中修不淨想。二於自身命修速滅想。三於 欲界中修有怖想。四於諸行中修無常想。 五於諸眾生修哀愍想。
[0692c16] 復次當釋醍醐喻 經。云何了知契經乃至論義。謂略由五相。 一了知假名故。二了知攝受故。三了知次
第故。四了知聖教故。五了知依處故。云何 了知假名。謂能了知差別法門名想施設。 云何了知攝受。謂能了知名身句身文身。由
此宣說差別法門。云何了知次第。謂能了 知從此法門至彼法門。從此句至彼句所 有次第。云何了知聖教。謂能了知如是法 門如來所說或弟子說。或在家說或出家說。
云何了知依處。謂能了知如是法門依自 利說。如是法門依利他說。如是法門乃至 為令天人利益安樂故說。如是名為略由 五相了知契經乃至論義。
[0692c29] 云何了知彼彼語 義。亦由五相。一了知緣起故。二了知句差 別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知道理故。五了
知略義故。云何了知緣起。謂能了知一分 所化應示現義。乃至一分所化應慶喜義。 云何了知句差別。謂能了知異門異相訓釋
言詞品類差別。云何了知次第。謂能了知解 釋次第成立次第圓滿次第。云何了知道理。 謂能了知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證成道
理。三作用道理。四法爾道理。云何了知略 義。謂能了知此是蘊相應語。此是界處緣起 處非處諦相應語。此是念住等相應語乃至
此是八聖支道相應語。此是業相應語。此是 煩惱相應語。此是增上戒等學相應語。
[0693a13] 復次 云何知時。謂由五相故。一通達正現在前 雜染故。二通達將現在前雜染故。三通達 不染污位故。四等起對治作意故。五對治作
意故。
[0693a18] 復次云何知量。謂於所食所飲所噉乃至廣 說。當知此中略說二種斷隨順性。一任持隨 順性。二精進隨順性。任持隨順性者。謂於所
食所飲所噉所甞善知其量。精進隨順性者。 謂於若行若住乃至廣說。善知其量。此中云 何於所食等善知其量。謂於受取及受用
中皆善知量。於受取中善知量者。謂於此 時應受。從此應受。此所應受。齊此應受。何 時應受。謂日初分即於此時為受用故。從
何應受。謂除五種非所行處。何所應受。謂 清淨物如來所許。除酒肉等所不應飲不 應食物。齊何應受。謂知量而受。勿令自 損或損於他。於受用中善知量者。謂如所
受於此時中應可受用。於何時中應可受 用。謂如前說日之初分是受用時。於何處 所應可受用。謂於好處或居道場或在聚 落。何所應受用。謂如前說清淨物等。齊何
應受用。謂善知量應可受用。勿令飢惱勿 不順斷。勿令諸界起不平等。云何於勤精 進善知其量。謂於此時此處此事齊此。應 勤精進。於何等時應勤精進。謂於應行時
而行。乃至於應解睡眠時而解睡眠。於 何處所應勤精進。謂於閑林或在道場。或 居內院或經行處應修精進。於何等事應 修精進。謂應勤行勤住乃至勤解睡眠勞
惓齊何應修所有精進。謂善知量而修精 進。勿因此故太沈太舉。
[0693b16] 復次云何善知剎帝利眾。謂善了知剎帝利 眾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食。乃至如 是壽量邊際。如是乃至善知長者居士等眾。
云何善知諸沙門眾。謂能善知彼如是名。 此是少年此是長年此是耆年。此持經者乃 至此是能持論者。善知此是瑜伽師等。
[0693b21] 復次 云何善知我於是中應當往詣乃至應默。 謂若略說為此應往乃至應默。及如此應 往乃至應默。何所為故詣在家眾乃至應
默。謂為乞求資生眾具。或復為令未信者 信信者增長。或為慰問遭重疾病受眾苦 者。或為開解諸愁憂者。或為和好展轉怨 對互相違者。或為隨順他所作事。或復為他
之所勸請。或為隨從軌範親教同梵行者。 或為經營僧所作事。是故應往乃至應默。 云何了知應如是往。謂如聲聞地已說其 相。云何了知應如是住。謂往詣已不應即
入。至內門側伏慢而住。或無疑慮徐入其 家。至相見處從容而住。先言慰問含笑開 顏。遠離嚬蹙方申愛語。云何了知應如 是坐。謂佛開許隨其所有如法之座以正
威儀端嚴而坐。云何了知應如是語。謂善 了知如時如理如量寂靜質直而語。時有三 種。一者樂聞非不樂聞。不樂聞者。謂如有
一或飢或渴或身疲倦。或風熱等之所逼惱。 是名初時。二者安住如法威儀非非威儀。 或復有一雖樂欲聞非威儀。住非威儀者。
謂不應立為坐者說。除彼重病。如別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