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asūtralāṃkāraśāstra (Dacheng Zhuangyan Jinglun) 大乘莊嚴經論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功德品第二十二
[0650a15] 釋曰。已說菩薩諸覺分。次說菩薩諸功德。偈 曰。
捨身及勝位 忍下亦長勤
不味不分別 六行說希有
[0650a19] 釋曰。此偈顯示行希有。檀行者。若能施自身 命。則為希有。餘非希有。戒行者。若能棄捨勝 位慕道出家。則為希有。餘非希有。忍行者。
若能不顧身命忍於下劣眾生。則為希有。餘 非希有。精進行者。若能長時正勤乃至窮生 死際而不斷絕。則為希有。餘非希有。禪行者。
若能於勝定樂而不噉味不彼受生。則為希 有。餘非希有。慧行者。若能起無分別智。則為 希有。餘非希有。若聲聞人分別四諦而有厭
離。菩薩則不爾。是名六種行希有。偈曰。
生在如來家 得記并受職
及以得菩提 四果說希有
[0650b02] 釋曰。此偈顯示果希有。菩薩有四種果。一者 入初地時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二者於第 八地中而得授記。是斯陀含果。三者於第十
地中而得受職。是阿那含果。四者佛地。是 阿羅漢果。前三是學果。第四是無學果。 已說菩薩希有。次說菩薩非希有。偈曰。
離欲與得悲 勝修及平等
依此修諸度 是行非希有
[0650b10] 釋曰。若菩薩已得離欲而行布施非為希有。 不染於物物易捨故。若菩薩已得大悲而持 戒忍辱非為希有。若菩薩已得勝修。謂第八
地。由無功用無分別故。行後三度非為希有。 若菩薩已得自他平等心行一切諸度亦非希 有。由利他時即如自利。無有退屈心故。已說
菩薩非希有。次說菩薩平等心。偈曰。
菩薩愛眾生 不同生五愛
自身與眷屬 子友及諸親
[0650b19]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於諸眾生得平等心。眾 生有五種愛心不得平等。一愛自身。二愛眷 屬。三愛兒子。四愛朋友。五愛諸親。由此五
愛不得平等亦非畢竟。如人或時亦行自害。 菩薩愛眾生心則平等。由不捨不退故。偈曰。
無偏及無犯 遍忍起善利
禪亦無分別 六度心平等
[0650b26]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行六度得心平等。無偏 者。是布施心平等。於諸求者不墮愛憎故。 無犯者。是持戒心平等。乃至微細戒行亦不
缺故。遍忍者。是忍辱心平等。普於勝劣眾生 皆能忍故。起善利者。是精進心平等。為起一 切善根及起自他一切種利而勤行故。禪亦
者。是學定心平等。菩薩修定亦為起諸善根 及為起諸利益而精進故。無分別者。是修慧 心平等。從初發心乃至究竟所行諸度皆三
輪清淨故。是名諸度心平等。已說菩薩平等 心。次說菩薩饒益眾生事。偈曰。
令器及令禁 耐惡與助善
入法亦斷疑 六行饒益事
[0650c10] 釋曰。此偈顯示諸菩薩以六波羅蜜饒益諸 眾生。令器者。以施饒益。令彼得成修善器故。 令禁者。以戒饒益。隨其堪能而令持故。耐惡
者。以忍饒益。能受眾生違逆事故。助善者。以 進饒益。佐助眾生營善業故。入法者。以定 饒益。迴邪入正通力能故。斷疑者。以智饒益。
若凡若聖所有疑網皆除故。已說菩薩六度 饒益。次說菩薩七似饒益。一似母饒益。二似 父饒益。三似善友饒益。四似同侶饒益。五似
健奴饒益。六似闍梨饒益。七似和上饒益。 問云何似母饒益。偈曰。
等心生聖地 長善防諸惡
教習以多聞 五業如慈母
[0650c23] 釋曰。譬如慈母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懷胎。 二出生。三長養。四防害。五教語。菩薩饒益眾 生五業亦爾。一等心向眾生。二生之於聖地。
三長養諸善根。四防護諸惡作。五教習以多 聞。是名菩薩五種似母業。問云何似父饒益。 偈曰。
令信令戒定 令脫令勸請
亦為防後障 五業如慈父
[0651a02] 釋曰。譬如慈父於子作五種饒益業。一下種 子。二教工巧。三為娉室。四付善友。五為絕債 不令後償。菩薩五業亦爾。一令起信以為聖
體種子。二令學增上戒定以為工巧。三令得 解脫喜樂以為娉室。四令勸請諸佛以為善 友。五為遮諸障閡以為絕債。是名菩薩五 種似父業。問云何似善友饒益。偈曰。
祕深及呵犯 讚持與教授
令覺諸魔事 五業如善友
[0651a11] 釋曰。譬如善友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密語 為覆。二惡行令斷。三善行稱譽。四所造佐助。 五遮習惡事。惡事四種。一射獵。二姦非。三耽
酒。四博戲。菩薩五業亦爾。一非器者祕其深 說。二犯戒者如法呵責。三具戒者以善稱譽。 四修行者教令速證。五魔事者即令覺知。是
名菩薩五種似善友業。問云何似同侶饒益。 偈曰。
與樂及與利 樂恒利亦恒
及以不離散 五業如同侶
[0651a21] 釋曰。譬如有智同侶於己作五種饒益業。一 與樂。二與利。三恒與樂。四恒與利。五不乖 離。菩薩五業亦爾。一與不顛倒樂。世間成
就者名樂。由此得樂受故。二與不顛倒利。出 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對治煩惱病故。餘三可 解。是名菩薩五種似同侶業。問云何似健奴 饒益。偈曰。
成生開出要 忍害與二成
示以巧方便 五業如健奴
[0651b01] 釋曰。譬如健奴為主作五種饒益業。一極諸 所作。二得不欺誑。三忍諸打罵。四作事精好。 五解巧方便。菩薩五業亦爾。一成熟眾生。二
開示出要。三忍諸惡事。四與世間樂。五與出 世利。是名菩薩五種似健奴業。問云何似闍 梨饒益。偈曰。
遍授及示要 舒顏亦愛語
不求彼恩報 五業如闍梨
[0651b09] 釋曰。得無生忍者說為闍梨。譬如闍梨於 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教其諸法。二示其速 要。三身知舒顏。四口知愛語。五心無悕望。
菩薩五業亦爾應知。問云何似和上饒益。偈 曰。
令滿及令脫 斷障與世樂
及與出世利 五業如和上
[0651b16] 釋曰。譬如和上於弟子作五種饒益業。一 度令出家。二與其受戒。三禁斷諸過。四攝持 以財。五教授以法。菩薩五業亦爾。一令滿二
聚。二令得解脫。三令斷諸障。四與世間樂。五 與出世利。是名菩薩五種似和上業。已說菩 薩七似饒益。次說眾生六種報恩。偈曰。
不著及不犯 知作亦善行
如是修六度 是報菩薩恩
[0651b24] 釋曰。如菩薩饒益眾生。眾生報菩薩恩亦如 是。不著者。布施報恩。不犯者。持戒報恩。知 作者。修忍報恩。菩薩愛忍彼知而作。即是報
恩。善行者。行餘三度報恩。以精進行定慧即 得解脫故。後三度合名善行。已說眾生六種 報恩。次說菩薩五種希望。偈曰。
六增及六減 成生與進地
大覺是五處 希望有五種
[0651c03] 釋曰。諸菩薩於五處常起希望。一希望六度 增長。二希望六蔽損減。三希望成熟眾生。四 希望勝進諸地。五希望無上菩提。是名五種
希望。已說菩薩五種希望。次說菩薩四種不 空果。偈曰。
斷怖與發心 除疑亦起行
四事化眾生 必定不空果
[0651c10] 釋曰。諸菩薩四業利益。眾生必不空果。一為 說深法必得不怖。二令發菩提心必得佛果。 三為之斷疑必無重起。四為說六度必能修
習。是名四業不空果。已說菩薩四種不空果。 次說菩薩六種正行。偈曰。
離求離後有 遍起諸功德
修禪捨無色 智合方便行
[0651c17] 釋曰。離求者。布施正行不望報故。離後有者。 戒忍正行不求後有故。遍起諸功德者。精進 正行。修禪捨無色者。禪定正行。智合方便行
者。般若正行。三輪清淨為般若。迴向菩提為 方便。如寶積經說。施不求報如是廣說。已 說菩薩六種正行。次說菩薩六度進退分。偈 曰。
著財與毀禁 慢下將墮善
噉味亦分別 是退翻為進
[0651c26] 釋曰。六度所對治是退分因。翻彼所對治。即 是能對治。應知即是進分因。已說菩薩六度 進退分。次說菩薩六度真似功德。偈曰。
假許及詐相 誑喜亦偽勤
身靜口善說 是似翻即真
[0652a02] 釋曰。假許者是似布施。謂語求者言所有恣 取而彼來即悋。詐相者是似持戒。謂覆藏諸 惡而詐善威儀。誑喜者是似忍辱。謂甘言虛
悅而規害待時。偽勤者是似精進。謂虛說我 求佛果而實心希世報。身靜者是似禪定。謂 身口端默而惡覺擾心口。善說者是似般若。
謂為他巧說而身自不行。此六是不真行。翻 此不真行即為真行。已說菩薩真似功德。次 說菩薩為眾生除六蔽。偈曰。
與彼六度行 除彼六蔽障
菩薩化眾生 地地皆如是
[0652a13] 釋曰。眾生有六蔽能障彼六波羅蜜。所謂慳 貪破戒嗔恚懈怠亂心愚癡。菩薩如其次第。 給其所須令行布施。乃至令行般若。使彼眾
生得除六障。即是與施乃至與智。已說菩薩 除眾生六蔽。次說諸佛授菩薩記。偈曰。
授記有二種 人別及時別
轉記及大記 此復為二種
[0652a20] 釋曰。授記有二種。一人差別。二時差別。人差 別授記有四種。一未發心授記。謂性位。二已 發心授記。三現前授記。四不現前授記。時差
別授記有二種。一有數時授記。二無數時授 記。復次更有二種授記。一轉授記。二大授記。 轉授記者。謂記彼菩薩後於如是如來如是
時節當得授記。問云何大授記。偈曰。
八地得無生 斷慢斷功用
諸佛及佛子 一體同如故
[0652a29] 釋曰。大授記者。謂在第八地中得無生忍時。 由斷自言我當作佛慢故。及斷一切分別相 功用故。得一切諸佛菩薩同一體故。問云何
同一體。答不見諸佛諸菩薩與自己身而有 差別。何以故。同一如故。偈曰。
剎土及名號 時節與劫名
眷屬并法住 記復有六種
[0652b07] 釋曰。復有此六種授記。一者於如是剎土。二 者有如是名號。三者經如是時節。四者有如 是劫名。五者得如是眷屬。六者如是時節正
法住世。已說諸佛授記。次說菩薩六種決定。 偈曰。
財成及生勝 不退與修習
定業無功用 六事決定成
[0652b14] 釋曰。菩薩由六度增上得六種決定。一者財 成決定。由施常得大財成就故。二者生勝決 定。由戒常得隨意受生故。三者不退決定。由
忍諸苦常不退故。四者修習決定。由進恒時 習善無間息故。五者定業決定。由禪成就眾 生業永不退故。六者無功用決定。由智得無
生忍無分別智自然住故。已說菩薩六種決 定。次說菩薩六種必應作。偈曰。
供養及學戒 修悲亦勤善
離諠深樂法 六事必應作
[0652b24] 釋曰。諸菩薩為成就六度故。於諸地中決定 應作六事。一者必應供養。此為成就檀度。若 不長時供養則檀度不得圓滿。供養義如供
養品說。二者必應學戒。此為成就戒度。若不 長時學戒則戒度不得圓滿。三者必應修悲。 此為成就忍度。若不長時忍諸不饒益事則
忍度不得圓滿。四者必應勤善。此為成就進 度。若心放逸不修諸善則進度不得圓滿。五 者必應離諠。此為成就禪度。若在聚落多諍
擾心則禪度不得圓滿。六者必應樂法。此為 成就智度。若不遍歷諸佛聽法無厭。如海納 流無時盈溢。則智度不得圓滿。已說菩薩六
種必應作。次說菩薩六種必常作。偈曰。
厭塵及自省 耐苦修善法
不味不分別 六行必常起
[0652c10] 釋曰。諸菩薩為成就六度故。必應常作六事。 一者厭塵。謂知五欲過失。譬如糞穢雖少亦 臭。布施果報雖多亦苦。由不著故能行三施。
此事常修則檀度圓滿。二者自省。謂晝夜六 時常自省察所作三業。知過則改。此事常修 則戒度圓滿。三者耐苦。若有他來作諸不饒
益事。及自求法忍諸寒熱等苦。此事常修則 忍度圓滿。四者修善。善謂六波羅蜜。於諸 地中此事常修則進度圓滿。五者不味。謂不
噉禪中勝樂恒來欲界受生。此事常修則禪 度圓滿。六者不分別。謂於三輪異相不起分 別。此事常修則智度圓滿。已說菩薩六種必 常作。次說菩薩六度勝類。偈曰。
法施及聖戒 無生起大乘
定悲如實智 六行此為勝
[0652c25] 釋曰。施有多種。以法施而為最上。戒有多種。 以聖人所愛無流戒而為最上。忍有多種。以 八地無生忍而為最上。精進有多種。以起大
乘度脫眾生而為最上。定有多種。以出世第 四禪與大悲合者而為最上。智有多種。以如 實通達諸法智而為最上。已說菩薩六度勝 類。次說四種假建立。偈曰。
立法及立諦 立理亦立乘
五七四三種 建立假差別
[0653a05] 釋曰。四種假建立者。一法假建立。二諦假建 立。三道理假建立。四乘假建立。問各有幾種。 答法假建立有五種差別。諦假建立有七種
差別。道理假建立有四種差別。乘假建立有 三種差別。法假建立五種者。偈曰。
所謂五明處 皆是大乘種
修多祇夜等 類有差別故
[0653a12] 釋曰。法假建立五種。即是五明論。此五皆是 大乘修多羅祇夜等種類差別。五明處如覺 分品說。諦假建立七種者。偈曰。
輪轉及空相 唯識與依止
邪行亦清淨 正行如七種
[0653a17] 釋曰。七種差別即是七如。一輪轉如。二空 相如。三唯識如。四依止如。五邪行如。六清 淨如。七正行如。輪轉如者謂生死。即是三
界心心法。此從分別起。此分別復從因緣起。 不從自在等因生。亦非無因生。由分別境 界空故。一切時但有分別依他二性輪轉。空
相如者謂法無我。一切諸法同一空如以為 相故。唯識如者謂無分別智。依止如者謂苦 諦。此有二種。一器世間。二眾生世間。邪行
如者謂集諦。此即是愛。清淨如者謂滅諦。此 有二種。一煩惱障淨。二智障淨。正行如者謂 道諦。如此七種如名諦假建立。此中應知三
種如是分別依他二性。謂輪轉如依止如邪 行如。四種如是真實性。謂空相如唯識如清 淨如正行如故。分別依他二性攝者即是世
諦。真實性攝者即是真諦。道理假建立四種 者。偈曰。
正思正見果 擇法現等量
亦說不思議 道理有四種
[0653b07] 釋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種。一相待道理。二因 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相待道理 者。所謂正思。由待正思出世正見方始得起。
離正思惟更無別方便故。因果道理者。所謂 正見及果。成就道理者。所謂以現等量簡擇 諸法。法然道理者。所謂不可思議處。此法已
成故如。問何故正思能起正見。此已成就不 應更思。何故正見能斷煩惱及得於滅。此已 成就不可更思。諸如是義悉是法然道理。如
此四種名道理假建立。乘假建立三種者。偈 曰。
心說行聚果 五各下中上
依此三品異 建立有三乘
[0653b20] 釋曰。依五義三品建立三乘。五義者。一心二 說三行四聚五果。三品者。謂下中上。若聲聞 五事俱下。心下者求自解脫。說下者說自利
法。行下者行自利行。聚下者福智狹小但三 生等。果下者得聲聞果。若緣覺乘五事俱中。 若菩薩乘五事俱上。心上者謂四種恩心。如
金剛波若經說。說上者如其恩心作如是說 法。行上者如其說法作如是行行。聚上者如 其行行得如是聚滿。果上者如其聚滿得無
上菩提。復次若聲聞乘從他聞法內自思惟。 以分別智得果。若緣覺乘不從他聞內自思 惟。亦以分別智得果。若菩薩乘不從他聞。以
無分別智得果。此三種名乘假建立。已說四 種假建立。次說菩薩四種求知。偈曰。
名物互為客 二性俱是假
二別不可得 是名四求義
[0653c07] 釋曰。諸菩薩四種求諸法。一名求。二物求。三 自性求。四差別求。名求者。推名於物是客。此 謂名求。物求者。推物於名是客。此謂物求。自
性求者。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此謂 自性求。差別求者。推名差別及物差別。知俱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