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Compendium of the Abhidharma (Abhidharmasamuccayavyākhy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六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一
[0719a24] 復次略說決擇有四種。謂諦決擇法決擇得 決擇論議決擇。諦決擇復有四種。謂依苦集 滅道四聖諦說。
[0719a27] 苦諦云何。謂有情生及生所依處。即有情世 間器世間。如其次第若生若生處。俱說名苦 諦。有情生者。謂諸有情生在地獄畜生餓鬼
人天趣中。人謂東毘提訶西瞿。陀尼南贍部 洲北俱盧洲。天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 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
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 天無想有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 色究竟天。無邊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
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生所依處即器世界。 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此地輪有蘇 迷盧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內海外海。蘇
迷盧山四外層級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所 居處別。外輪圍山。虛空宮殿。若夜摩天覩史 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
處別。諸阿素洛所居處別。及諸那落迦所居 處別。謂熱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獨那落迦。 及一分傍生餓鬼所居處別。乃至一日一月
周遍流光。所照方處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 中有千日千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四大洲千四 大王眾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覩史多天
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 總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總名第二中千世 界。千中千世界總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
千大千世界總有大輪圍山周匝圍繞。又此 三千大千世界同壞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車 軸無間無斷從空下注。如是東方無間無斷。
無量世界或有將壞。或有將成。或有正壞。或 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於東方乃 至一切十方亦爾。如是若有情世間若器世
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總 名苦諦。業煩惱力所生。業煩惱增上所起者。 此二句如其次第顯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俱是
苦性。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非業煩惱力 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 淨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
所覺。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
[0719c07] 復次已略辯苦諦相。今當廣顯諸經所說苦 相差別。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生
何因苦。眾苦所逼故。餘苦所依故。眾苦所逼 者。謂曾於母胎生熟藏間。具受種種極不淨 物所逼迫苦。正出胎時復受支體逼切大苦。
餘苦所依者。謂有生故老病死等眾苦隨逐。 老何因苦。時分變壞苦故。病何因苦。大種變 異苦故。死何因苦。壽命變壞苦故。怨憎會何
因苦。合會生苦故。愛別離何因苦。別離生苦 故。求不得何因苦。所希不果生苦故。略攝 一切。五取蘊何因苦。麁重苦故。如是八種
略攝為六。謂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 所希不果苦麁重苦。如是六種廣開為八。轉 變苦中分三種故。若六若八平等平等。問如
說三苦。此中八苦為三攝八八攝三耶。答展 轉相攝。所謂生苦乃至怨憎會苦能顯苦苦。 順苦受法苦自相義故。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能顯壞苦。已得未得順樂受法壞自相義故。 略攝一切五取蘊苦能顯行苦。不解脫二無 常所隨不安隱義故。問如說二苦。謂世俗諦
苦。勝義諦苦。何者世俗苦。何者勝義苦。答 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諦苦。世間智境 界故。略攝一切五取蘊苦。是勝義諦苦。由安 立真如門出世智境界故。
[0720a03] 復次諸觀行者。於苦聖諦以四種行觀察共 相。謂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
[0720a05] 無常相者略有十二。謂非有相壞滅相變異 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剎那相相續相病等 相種種心行轉相資產興衰相器世成壞相。
非有相者。謂蘊界處於一切時我我所性常 非有故。言無常者是非有義。由苦聖諦恒無 有我我所自性。無者是除遣義。常者是一切
時義。以常無故名曰無常。壞滅相者。謂諸行 生已即滅。暫有還無故。變異相者。謂諸行異 異生。由不相似相續轉故。別離相者。謂於諸
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攝執為己有。以於資具 等事。或時自在失壞。或他陵奪為己有故。現 前相者。謂正處無常。由因隨逐今受無常故。
法爾相者。謂當來無常。由因隨逐定當受故。 死無常性決定當受。剎那相者。謂諸行剎那 後必不住。諸行念念劣得自體。無間必壞故。
相續相者。謂無始時來諸行生滅相續不斷。 由無始生死展轉相乘輪迴不絕故。病等相 者。謂四大時分壽命變異。由四大乖違齒髮
疎落等住時勢盡故。種種心行轉相者。謂於 一時起有貪心。或於一時起離貪心。如是有 瞋離瞋有癡離癡。若合若散若下若舉。若掉
離掉。若不寂靜若寂靜。若定不定。如是等心 行流轉。由住能治所治位差別故。資產興衰 相者。謂諸興盛終歸衰變。由諸世間富貴榮
盛不可愛樂非究竟故。器世成壞相者。謂火 水風三種成壞。由火水風災令大地等數成 壞故。能燒浸燥如其次第。又有三災頂。謂第
二第三第四靜慮。由火水風能壞世界安立 處所乃至第一第二第三靜慮邊際。次上所 餘名三災頂。如其次第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處所差別。第四靜慮外宮殿等。雖無外災成 壞。然彼諸天與宮殿等俱生俱滅。說有成壞。 由彼有情初生時與宮殿等俱生。終沒時與
彼俱滅。即說此為成壞故。又有三種中劫所 謂飢饉疫病刀兵。此小三災劫究竟滿方乃 出現。謂世界成已一中劫初唯減。一中劫後
唯增。十八中劫亦增亦減。一中劫初唯減者。 謂劫成時第二十一劫。一中劫後唯增者。謂 最後劫。十八中劫亦增亦減者。謂於中間十
八。二十中劫世界正壞。二十中劫世界壞已 住。二十中劫世界正成。二十中劫世界成已 住。合此八十中劫為一大劫。由此劫數顯色
無色界諸天壽量。如說以壽盡故福盡故業 盡故。彼彼有情從彼彼處沒。云何壽盡。謂時 死此約時沒說。由所引壽時分究竟應時死
故。云何福盡。謂非時死即非福死。此約非時 沒說。以彼有情貪著定味。福力減盡因此命 終。由愛定味損害所修引壽業力非時死故。
云何業盡。謂順生受業順後受業俱盡故死。 此約相續沒說。由於此處順生後受業受用 斯盡。以無業故不復生此。
[0720b27] 苦相者。或三或八或六廣說如前。何故經說 若無常者即是苦耶。由三分無常為緣苦相 可了知故。謂生分無常。滅分無常。俱分無
常。生分無常。為緣故苦苦性可了知。生分無 常者。謂本無今有。苦品諸行體是逼迫。由此 無常為緣苦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為緣壞
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者。謂已有還無。樂品 諸行不可愛樂。由此無常為緣壞苦性可了 知。俱分無常為緣行苦性可了知俱分無常
者。謂麁重諸行相續流轉。若生若滅俱不可 樂。由此俱分無常為緣行苦性可了知。即依 此義薄伽梵說。諸行無常諸行變壞。又依此
義言諸所有受我說皆苦。當知此中於不苦 不樂受及樂受。密意故說苦苦。受苦性世間 共了故不復密意說。又於生滅二法所隨諸
行中有生等八苦。性可了知故。佛說言若無 常者即是苦。又於無常諸行中有生等苦可 了者。如來依此密意說言。由無常故苦非一 切行。若不爾聖道無常故亦應是苦。
[0720c17] 空相者。謂若於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為 空。若於是處餘是有。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名 善入空性。如實知者不顛倒義。問於何處誰
非有。答於蘊界處常恒凝住。不變壞法我我 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問於是處誰餘 有。答即此處無我性。此我無性無我有性。是
謂空性。由彼諸行常等相我此中無故。諸 行恒時離我性相。無我真性此中有故。非一 向無此俱名空性。故薄伽梵密意說言。有如
實知有無如實知無。又有三種空性。謂自性 空性。如性空性。真性空性。初依遍計所執 自性觀。由此自相定非有故。第二依依他起
自性觀。由此如所計度皆非有故。第三依圓 成實自性觀。由此即空真性故。
[0721a02] 無我相者。謂如我論者。所立我相蘊界處非 此相。由蘊界處我相無故。名無我相我論外 道計度諸行為我。彼諸行非此相故名無我。
故薄伽梵密意說言。一切法皆無我。如世尊 說。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處此非我我。於如 是義應以正慧如實觀察。此言何義。謂於外
事密意說此一切非我所。於內事密意說此 非我處此非我我所。所以者何。以於外事唯 計我所相。是故但遣我所。於內事通計我我 所相。是故雙遣我我所。
[0721a12] 問前說無常皆剎那相。此云何知。答如心心 法是剎那相。當知色等亦剎那相。由心執 受故。等心安危故。隨心轉變故。是心所依
故。心增上生故。心自在轉故。又於最後位 變壞可得故。生已不待緣自然壞滅故。當觀 色等亦念念滅。諸無常行壞滅等相。心心法
剎那相。世間共了。更不重辯。諸色等法剎那 滅相。世不共了故今成立。由心執受者。謂色 等身。由剎那心念念執受故剎那滅。等心安
危者。謂色等身恒與識俱。識若捨離即便爛 壞。由身與心安危等故。決定如心念念生滅。 隨心轉變者。謂世間現見心。在苦樂貪瞋等
位身隨轉變。隨剎那心而轉變故身念念滅。 是心所依者。謂世間共知心依止有根身。若 法依此生非此自無壞。能依有可見。如火芽
等依薪種等。是故此身是剎那心所依止故。 亦剎那滅。心增上生者。謂一切內外色皆心 增上所生。能生因剎那滅故。所生果亦剎那
滅。如世尊說。諸因諸緣能生於色。彼亦無 常。無常因緣力所生故。色云何常。隨此經句 義。身定剎那滅。心自在轉者。謂若證得勝威
德心。於一切色如其所欲自在轉變。由隨剎 那能變勝解轉變生故。色等剎那道理成就。 於最後位變壞可得者。謂諸色等初離自性
念念變壞。於最後位欻爾變壞。不應道理然 此可得。故知色等從初已來念念變壞。自 類相續漸增為因。能引最後麁相變壞。是故
色等念念生滅。生已不待緣自然壞滅者。謂 一切法從緣生已。不待壞緣自然壞滅。以不 待餘緣自然壞滅故。最初生已決定壞滅。若
言生已初無滅壞。後方有者不然。無差別故。 故知一切可滅壞法。初纔生已即便壞滅。是 故諸法剎那義成。
[0721b16] 問如世尊說。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 四大種所造。此依何意說。答依容有意說同 在一處。依此而有是造義。由所造色離大種
處別自建立無功能故。若於此聚此大種可 得。當知此聚唯有此大種非餘。或有聚唯一 大種。如乾泥團等。或有二大種。謂即此濕。或
有三大種。謂即此煖。或有一切大種。謂即此 濕煖泥團等。於移轉位所造色亦爾。若於此 聚此所造色可得。當知此聚唯此非餘。或有
聚唯一所造色如光等。或有二所造色如有 聲香風等。或有三所造色如香煙等。由此香 煙有色香觸差別所顯故。觸差別者。謂此中
輕性。或有四所造色。如沙糖團等。或有五所 造色。謂即此有聲時。又若於此聚大種造色 隨分可得。當知此中有此非餘。此依麁物說
非種子。一一聚中有一切種子故。
[0721c03] 又說麁聚色極微集所成者。當知此中極微 無體無實無性。唯假建立。展轉分析無限量 故。但由覺慧漸漸分析。細分損減乃至可析
邊際。即約此際建立極微。問若諸極微無實 體性何故建立。答為遣一合想故。若以覺慧 分分分析所有諸色。爾時妄執一切諸色為
一合想即便捨離。由此順入數取趣無我性 故。又為悟入諸所有色非真實故。若以覺慧 如是分析所有諸色至無所有。爾時便能悟
入諸色皆非真實。因此悟入唯識道理。由此 順入諸法無我性故。
[0721c14] 復次苦法略有八種差別。謂有廣大不寂靜 苦。有寂靜苦。有寂靜不寂靜苦。有中不寂靜 苦。有微薄不寂靜苦。有微薄寂靜苦。有極微
薄寂靜苦。有非苦似苦住大寂靜。云何廣大 不寂靜苦。謂生欲界未曾積集諸善根者。由 欲界一切生趣苦具足所顯故。未集善根不
能遮止往諸趣故。如其次第名廣大不寂靜 苦。云何寂靜苦。謂即此已生順解脫分善根 者。決定趣向般涅槃故。云何寂靜不寂靜苦。
謂即此為世間道離欲已種善根者。由即此 欲界苦為世間道離欲已種善根者決定超越 苦苦等故。然非畢竟故。如其次第。如是中不
寂靜苦等隨所應當釋。云何中不寂靜苦。謂 生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云何微薄不寂靜 苦。謂生無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云何微薄
寂靜苦。謂諸有學。云何極微薄寂靜苦。謂諸 無學命根住緣六處。云何非苦似苦住大寂 靜。謂已得究竟菩薩摩訶薩等。乘大悲願力
故生諸有中。由能除滅無量眾生相續大苦 故。名住大寂靜。
[0722a05] 復次前說死苦。死有三種。謂或善心死。或不 善心死。或無記心死。善心死者。謂於明利 心現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
引攝故。發起善心趣命終位。不善心死者。謂 亦於明利心現行位。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 故。或由他所引攝故。起不善心趣命終位。無
記心死者。謂若於明利心現行位。若於不明 利心現行位。或由闕二緣故。或由加行無功 能故。起無記心趣命終位。此中所言善等心
死者。當知依我愛相應將命終心位前說。修 淨行者臨命終位。於身下分。先起冷觸。不淨 行者臨命終位。於身上分先起冷觸。又不淨
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黑羊羔光。或如 陰闇夜分。修淨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 白練光。或如晴明夜分。又此中有在欲色界
正受生位。亦從無色界命終後位。亦名意生 健達縛等。極住七日。或有中夭。或時移轉。 言意生者。謂受化生身。唯心為因故。香所引
故。名健達縛。是隨逐於香往受生處。義極住 七日。或有中夭者。此約速得生緣者說。若 過七日不得生緣。必定命終還生中有。如是
展轉乃至七返更不得過。或時移轉者。謂於 此位往餘生處。強緣現前。如得第四靜慮起 阿羅漢增上慢比丘。彼地中有生時。由謗解
脫邪見故。轉生地獄中有。又住中有中亦能 集諸業。先串習力所引善等思現行故。又能 覩見同類有情。謂先所共行善不善者。如於
夢中見已與彼現同遊戲。又中有形似當生 處如當生處。前時有形而起故。又此中有所 趣無礙。如具神通往來迅速。仍於生處有所
拘礙。又此中有於所生處。如稱兩頭低昂道 理。終沒結生時分亦爾。又住中有中於所生 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