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Pin Jing You Yi 大品經遊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品遊意[0063a27] 斯道幽微。深遠難測。無知無照。無名無相。 理絕百非。道亡四句。言語無所厝其辨。情識 無所沒其慮。雖復一相無相。萬用無虧。至寂
至空。道光法界。故開經宗之始。以不住法住。 辨其義之終。以無得為得。是故絕相必假言 宣。無名要由教顯也。摩訶波若波羅經者。此
云名之為大。大者。廣博苞容莫先為義。波 若者。釋論云。如猛火聚四邊不可觸。觸之皆 燒。此意正法波若。翻不翻皆不可得也。波羅
蜜者。此云度彼岸。經者。訓法訓常。前賢後聖 莫能改之。故云常。階摸行人心識。目之為法。 故云經耳。
[0063b10] 般若義有五重。
[0063b11] 第一釋名 第二辨宗 第三會教 第四明緣起 第五出部儻也
[0063b13] 第一釋名中有五。第一摩訶。二波若。三波羅 蜜。四修多羅。五序也。
[0063b15] 摩訶有名。謂摩訶摩醯優波。此云大也。龍樹 云。摩訶有三。謂大多勝也。大者。以廣博苞容 莫先為義。如大經中說。明此大義有兩家。招
提涅槃師述莊嚴義云。大義有十種。一境。二 人。三體。四用。五因。六果。七導。八利益。九斷 結。十滅罪也。第一義境遍法界。故名境大。會
此法者。名為人大。故十二門論云。世音大勢 等大士所乘故。故名為大也。實相般若。是萬 行之本。容受萬品。名為體大。所謂百華異色
皆成一陰。萬品體殊皆歸波若。波若能照第 一義空。此用最勝。故名為用大。上句直謂智 能。此句作用為異耳。菩薩修萬行。名為因大。
因既廣大。所得彌博。故名為果大。二乘所道。 唯止於三。菩薩遍導萬行。故名導大。既導萬 品。利功最勝。故名利益大。二乘唯斷正使見
諦思。不及習氣無明。唯菩薩兼斷。故名斷結 大。故大品經云。一念相應慧斷無量煩惱及 習也。二乘唯滅輕罪。不及四重五逆。故阿含 經云。阿闍世王墮
[毯-炎+白] 毱地獄也。菩薩頓滅。故 名滅罪大。大品云。若聞此經。即滅惡創癩病。 釋論第五十九卷釋法稱品云。惡創癩病者。
謂四重五逆也。故經云。世王滅罪。謂此也。龍 光述開善義云。大有六種。人境體用因果也。 後導與滅罪等四。攝入用大中也。併云。此皆
望小名大。而未照也。今假若就橫門釋者。於 義亦得。而言同旨異也。今所用者。唯存體用 兩大。何者。義不出中假故。前家所明十種六
種。皆是用大也。就此義中。大義有三。一者待 小名大。謂大小小大因緣也。二者對小名大。 此破小乘狹劣之病。以廣大上句直明因緣
相。此句偏明除病之耳。三者秤讚名大法。絕 離如大火聚。而大勝義輪。以大名秤讚其 本。此非大非小。強名為大耳。問。若非大非小
名為大者。亦應非偏非中名為中。何故非有 非無為中耶。答。義有左右。何者。若相攝明 者。亦應非有非無名為大。非大非小名為中。
而互相避者。各有故生故也。何者。佛常行中 道。為眾生說有說無。此有此無。非是令保。義 在表理。故十地經云。從有無方便。入非有非
無。故即非有非無。名為中也。欲讚理極。強名 摩訶。恐有還著。故云非大非小名為大也。
[0063c27] 第二波若。波若名義。經論不同。今略出六種。 一者波若。二者斑若。三者鉢若。四者鉢羅若。 五者蔓多羅。六者摩何曼多羅。或云毘曇。此
云無比法也。此翻譯不同釋論第十八卷云。 波若是智慧第四十三卷云。波若是智慧。又 六波羅蜜經云。波若是智慧也。道安法師造
折疑論。以經無間品云。般若覺遠離。叡法師 云。波若是清淨也。而開善述者云。遠離清 淨等。皆是波若中用。非正波若義也。如空慧
中。有忌與導等多用故。第十八卷云。波若是 慧者。正翻波若。餘皆義訓也。今解不然。何 者。此經初云。波若非愚非智。論云。波若深
重。智慧輕薄。故不可翻。故正法波若。不得以 一義翻譯。而三代法師說此文者。一者云。不 得以下地智慧翻上地波若也。一云。此說無
文。不足為依所。依成論世諦品說。何者。彼品 云。緣世諦心淺。緣第一義諦深。故不得以淺 智慧翻深波若也。今解。正法波若。非愚非智。
慧智等法。是其末用。故不得以其末翻彼本 體。正法是其源。仍授波若秤。智慧是末。故與 淺名多。長安叡法師。與什法師對翻大品。其
序云。胡音失者。正之天竺。秦言謬者。定之 字義。不得翻者即而盡。是以異名熾然。胡漢 殆半。應述其言也。而經論此云智。此云慧者。
欲舉一義令生信樂。非是正翻也。大品經云。 波若謂諸眾生。毘婆沙那謂聲聞緣覺。闍那 謂佛菩薩也。成論釋此文者。凡夫之人。依教
翻癡根生無癡善根。故與波若之名。二乘見 四真諦。分亦見空。故與見秤。菩薩照境決 斷。故授智號也。今解。凡夫二乘菩薩皆見正
法之用。凡夫唯有趣向之心。而無用道別起。 仍授體名。後二者同前釋也。復次經云。說智 及智處。皆名般若者。成論師云。謂教行境也。
何者。教能詮智。智能照境。境能發智。此皆波 若之緣。故總名波若。而觀照波若。實是智慧。 故能照境。第一義空。是智之緣。故名實相波
若。何者。我心悟理即生明解。違即生惑。故此 三種。其相性實異也。今解不然。何者。若有境 智之別。境不生智。智不照境。即是性義不離
斷常矣。今解。境能發智。智能照境。境智智 境。境智是空境智即非境非智。平等無二。是 有所辦之宗也。此不二為物所開。即名教行
波若。開而不歔。即名正法波若也。既是空 境空智。是以言智不失境。言境不失智。故知 成論境智定異也。又成實論云。斷惑之導。唯
須空慧。何者。已與執相違故也。而開善義。在 東山時。說五方便。皆緣於假理。故第一法。與 苦忍不為習因也。還陽州時云。五方便皆緣
於真。故緣假解對退不伏進不斷。而死時云。 先說謂得。何者。成論四無礙品云。何者近法 住世諦智。論主答 懦 頂是也。今解。有四句。假
伏中斷。中伏假斷。中假具斷。中假具伏。如斷 伏義中具說也。成論師云。無始以來。所染煩 惱。隨心成就。如影隨形。故修行十地。漸斷諸
結也。今即不爾。許心造空。即名斷惑。無有成 就。如影隨形。而迷得悟。故經云。無明即變為 明。而顛倒本空寂。去無所至。故經云。明與無
明。真性無二也。但佛果斷惑不斷惑以來有 二。開善云。佛地即惑。此義難解。何者。若佛 心起時。煩惱滅者。即應惑屬佛地也。莊嚴云。
滅惑生解。如因滅果生。故佛地不即惑。若爾 煩惱自滅。解不開於也。解云。常迫迮伏惑力 轉弱。理應滅惑時。解力轉勝。方可生時。故雖
不相經干。有存亡。理數然爾。般若義。釋論 出八家。第一家云。無漏為般若。成論主所用 也。第二家云。有漏為般若。數家所用。何者。
見有得道故也。第三家云。有漏無漏合為般 若。第四家云。因中智慧。是般若故。經在因名 般若。果薩般若也。第五家云。無漏無為不可
見無對般若。第六家云。離有無四句。為般若。 第七家云。前六併是也。第八家云。前六中。唯 第六家所說解。是也。龍樹菩薩唯出八家而
已。不復簡是非也。今解。若如前五家所執。只 是般若中一片。是非般若正義。第七家合取 為般若者。此舉時用。第六家云。正是般若體
也。所以明般若者。諸師有二釋。一云。初教所 破。是有法無諸利益。故立正因果。以破其執。 既立因果。故以有相為宗。而未申本意。故第
二說般若。是慧觀法師所申也。一者云。初教 亦說無相。故見空得道。而言相教。從多論耳。 既是略說。故第二廣說無相般若也。而釋論
以十九復次。廣辨之。而無一復次因於此釋 也。今略者。一二復次。第一復次云。為彌勒廣 菩薩行故說般若也。第二斷邪見疑網。第三
破邪見。令信入中道。第四斷有無二見。令進 入中道。第五令信正法。第六復次云。為四悉 檀故說般若也。第七復次云。次別大小乘故
說般若。其餘復次。如論中說也。
[0064c28] 波羅蜜第三。波羅者。亦名波伽也。波羅此云 彼岸。密者言度。又賢劫經云。波言岸。密者言 究竟也。釋論中廣說此彼兩岸及度也。今略
舉三。以示其相。第一者小乘為此岸。大乘為 彼岸。何者為小乘人委曲授教。未及廣遠。名 為此岸。為大根人說大乘滿教名彼岸。檀波
羅蜜為中流。此行至果。名為度。而龍樹云。在 海中為度。已至彼岸為到。亦眼目之異名。第 二雙者。魔為此岸。佛為彼岸。中流如前也。第
三雙者。世間為此岸。涅槃為彼岸。受是生死 河。八正華為中流也。成論師有相為此岸。無 相為彼岸。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眾惑為
此岸。種智為彼岸。此即三同前釋。而實碩異 也。賴殰假捨此經彼。必為度彼岸也。今則不 然。無有一法以此到彼。唯遠我無我。不二名 為度。度者水勉也。
[0065a15] 明修多羅第四。三義之中。有一分名經。何者 是三。一者佛口說。二者神眼見。三者光明也。 如坐席眾中弟子所說也。言放光者。若入林
磎答。正造論時。佛放光明。表有疑者。即入修 多羅。若闕此三義者。雖有聖明之德。不入經 疑。故佛在舍利弗。造阿毘曇。迦旃延造毘勒
論。曇摩陳那比丘尼亦造論。皆名為論也。如 外典聖人所說。名為經。賢人所吐。名為書也。 修多羅。略有三名。謂修多羅。修嵐林。修多
懶。而經論翻譯不同。仁王經云法本。大經與 雜心云契經。成論云。直說聖言。或經云經 也。言經者。有時一云。直別經論之異。如聖說
名經。異人說名書。非翻修多羅也。
[0065a28] 明序第五。從來釋者。序是由漸義。若非時方 人正教無由。故所因謂之序也。而序訓有三。 一屋。二舒。三王也。天子正坐大極殿。諸臣所
居。左庠右序。若謂王所從。庠序而進。不得直 就。說之時。必因五事。不得頓說。故以序品 初。以況聖義耳。既有時方人者。教自開敷。詔
之序也。正行教也。名為王者往也。如王命之 事道而不塞。非命之事。應而不行者也 秡 渠者。此云品也。義類不同。謂之品也。若具
言。應言佛陀槃遮摩訶般若波羅蜜。此云修 多羅。凡說法有五。一佛。二弟子。三諸天。四 仙人。五化人。故簡聖餘名。故云佛說。記胡來
經本有經名字。皆題經初。故皆唯道安法師 竺法真。欲令易故。以題內面也。
[0065b13] 第二辨宗體。有五重。第一明體。第二明宗。第 三簡因果。第四明長短。第五辨遠近。
[0065b15] 明體凡有四釋。第一家云。以理為正經。何者 如拕多多羅長者。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檢 魔所說陰十三入十九界。故理是正。經文云
是傍。如龍光云。理為能印。文為所印。第二靈 味寺實法師云。教理相合。因成假為經。何 者。文理相科合為經。偏即非經。故外道有教
無理。如虫食木也。而成論云。異法一時。具曰 因成假。若如此釋。直是因成假也。第三靈耀 寺盛法師云。文是文經。理是理經。教理各是
經耳。何者。文能詮理。理是所詮。教詮教能詮 教理所並是經也。第四太創寺宗法師。與白 馬寺要法法師。以教為經。此開善寺之師也。
開善師云。十四種色中。色聲兩塵。是經體也。 後時營法師加觸也。何者。闇中摩石碑。即知 字義。故聲觸皆是經體也。成論云。是音聲性
法入所攝故。五塵中唯是法塵。何者。詮辨之 功。於行乃得。故攝入法塵也。今解。萬法無 非是經。何者。色表有色。心表為心。諸法例
然。故緣覺悟緣。雖而得道。豈有教耶。一方所 須。各是所主。故香積佛香作佛必。釋迦化 土。以音聲作事。此化緣不同故也。善見毘婆
沙中。阿難以七義。明修多羅。一發。二善語。 三秀出。四經強。五涌泉。六繩墨。七綖也。凡 為佛語。必有所詮之實。外道言詮之教無理。
以內外相望者。佛有妙開之實。謂之徵發。既 有當之絕。名為善言。開發妙理。名為秀出教 理相開。謂之住強。南北為住。東西為強也。
詮理無窮。謂之涌泉。裁形就正。名繩墨。以教 持理。如糸補衣。謂之綖。且胡見賣系之肆。謂 之修多羅也。阿毘曇以五義辨之。一云出生。
二顯示。三涌泉。四繩墨。五結鬘。准可知 也。
[0065c18] 第二明宗。成論師釋。若以色聲為經體者。體 異於宗。若以所詮為經體者。體之是宗。而以 所辨為宗也。辨宗有三家。第一新安耀法師
云。以境智為宗。何者。非境無以生智。非智無 以顯境。境智於 [卄/積] 。是聖義。故以境智。合為經 宗也。第二家 [袖-由+鳥]
法師云。權實二智為宗。此法 師只存四時。故般若維摩。合為第二。故以二 智。為二宗也。第三治城道法師云。唯實智為
宗。何者。第一義空。諸法之本。世諦是末。故 以照一真智為宗。照末為傍。故實智為宗也。 今經境智。皆從不二起。故非境非智。是體宗。 是境智智境聖未用。
[0066a01] 第三明因果。莊嚴云。波若唯止於因。不通於 果。故經云。在因波若。至果薩波若。又云。般 若有佛法。有二乘法。是菩薩法。又云。欲得一
切種智果。當學波若波羅蜜。故知唯止於因 也開善云。波若通因果。所以通因果者。大經 云。解脫之法。亦非涅槃。摩訶波若。亦非涅
槃。又勝鬘經云。明佛智所斷。佛菩提智所斷。 羅漢悟波若。是胡悟。故智通因果也。今解波 若非有智。非因非果。以因怙為因。以果怙為
果。故在因名般若。至果名薩波若。因名十地。 果名法界。因名佛性。果名涅槃。此皆隨所辨 說。更無異法。而或者迷名生法癡有斷爭訟 耳。
[0066a14] 第四辨壽命長短。成論師說不同。云初教佛 壽八十年。第二佛壽無量。故釋論佛有二種。 一者父母法身即是經中常身佛也。二者法
性身。壽命無量。光明無量。即是經中特尊佛 也。又大品云。欲得壽命。當學波若波羅蜜又 釋論婆伽梵子。一村眾生。猶壽命長。何況佛
度無量眾生。故壽命無量。第三七百阿僧祇。 第四如法華中說。第五明常住。一云。初教與 第二品。是八十。若爾云何示特尊佛耶。解云。
八十年即現特尊佛。非別有佛也。慧觀師義。 自第二已明常也。今解不爾。何者。經說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