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eluomiduo Xinjing Zan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沙門 測撰
[0542c22] 將釋此經四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辨經宗 體。三訓釋題目。四判文解釋。
[0542c24] 言教起者竊以至理幽寂妙絕有無之境。法 相甚深能超名言之表。然則趣理無方乃開 二藏之說設教有依具現三身之應。可謂泉
水澄清月影頓現諸敵冥動天鼓自鳴。然則 應物有時隨機接引。所以如來說三法輪未 入法者令趣入。故波羅奈國施鹿林中創開 生死涅槃因果。此則第一四諦法輪能除我
執。為已入者迴趣大乘。鷲峰山等十六會中 說諸般若。此是第二無相法輪。由斯漸斷有 性法執。而於空執猶未能遣。是故第三蓮華
藏等淨穢土中說深密等了義大乘。具顯空 有兩種道理。雙除有無二種偏執此即教之 興也。
[0543a08] 言宗體者體即總明能詮教體。宗者別顯諸 教所詮。然佛教體諸說不同。薩婆多宗用聲 為體名等無記聲是善故。依經部宗相續假
聲離聲無別名句等故。依大乘宗諸教不同 有處唯聲如無垢稱。或有佛土聲為佛事。有 處但用名等為體如成唯識。法無礙智名等
為境有處合說聲及名等如十地經云。說聽 之者皆依二事。謂聲名等如何。諸教有此異 者據實以假從實皆用聲及名等以為體性。
而諸聖教各據一義故不相違。所以者何以 假從實用聲為體離聲無別名句等故。以體 從用名等為體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
故。假實相藉合說為體隨闕一種說不成。故 以境從心用識為體。經說諸法不離識故攝 妄歸真用如為體仁王等說諸法性故。所詮
宗者略有三種。一隨病別宗二部別顯宗三 約時辨宗。隨病別宗者謂諸有情由無明故 起貪瞋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是故如來應 病設藥。蘊等八萬四千法門由此一一隨其
所應。蘊處界等為所詮宗。部別顯宗者於一 一部雖有諸門究其意趣隨部各別。如法華 經一乘為宗無垢即以不二為宗。依涅槃經
佛性為宗華嚴賢聖因果為宗。自餘諸部準 上應知。約時辨宗者雖諸聖教部類眾多就 時辨宗不過三種。三種即是四諦無相了義 大乘如深密說。今此一部諸宗之中無相為
宗。
[0543b06]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言題目者佛說即 是標能說主。梵音佛陀此翻名覺。具真俗智 自他覺滿故名為佛。開敷妙門令眾生解名
之為說。般若波羅蜜多辨所說法。此土翻為 智到彼岸。心經正顯能詮之教。盧道之中心 王獨秀於諸般若此教最尊。從諭立名故曰
心也。經有二義貫穿攝持。貫穿所應說義攝 持所化生故。此即依主就能所詮法諭立號 故言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0543b15] 觀自在菩薩 第四判文解釋。於此經中總 有三分。初明能觀智次舍利子下辨所觀境。 後以無所得故下顯所得果。所以無序及流
通者於諸般若簡集綱要。故唯正宗無序流 通如觀音經不具三分。觀自在菩薩者就初 分中復分為二。初標能觀人次辨觀智體。此
即第一標能觀人。若依舊本名觀世音。觀諸 世間稱菩薩名音聲語業。以救諸難因而立 號名觀世音。猶未能顯觀身意業。而今本云
觀自在者內證二空外觀三業。不依功用任 運自在故曰觀自在。今此菩薩實是因位一 生補處。為已成佛設爾何失。若是菩薩如何
會釋觀音三昧。彼經說曰佛告阿難我今噵 實其事不虛。我念觀世音菩薩於我前成佛 號曰正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 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佛世尊。我於彼時為
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若是佛者如何會釋觀 音授記。故彼經曰善男子阿彌陀佛壽命無 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當般涅槃。復曰善男
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星出時。 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加趺坐成等 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十號具足。乃至
國名眾寶莊嚴。又無量壽曰觀音菩薩於是 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解曰觀 音名同人異故彼此說互不相違。如法華經
諸佛同號日月燈明。又解觀音自有二種一 實二化。一者實身如觀音經二者化身如無 量壽。如法華論。釋迦如來成道已久就化相
故。今乃成佛雖有兩釋。後解為勝順諸聖教 不違理故。
[0543c16]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者 第二辨能觀智於 中有二。初明智體後辨智用。此辨智體行謂 進行是能觀智深即甚深。深有二種一者即
行深。無分別智內證二空離諸分別。無能所 行以為行相故名行深。故大品曰不見行不 見不行是名菩薩行深般若。二者境深謂二
空理離有無相絕諸戲論。無分別智證此深 境故曰行深。梵音般若此翻名智。言波羅者 名為彼岸。蜜多名到順彼應云智彼岸到。從
此方語智到彼岸。因智斷障至涅槃城是故 說為智到彼岸。時謂時分智度論說依有為 法假說時分。而時數等非蘊處等諸數所攝
法。沙門論亦同此釋。故彼論曰因法假名時 離法無別時。瑜伽等說有為法上前後分位 假立時分。不相應法行蘊所攝。依佛地論亦
同此說故彼論曰立不相應時節分位。或心 影像總釋意曰。般若有三謂即文字觀照實 相為顯觀照簡實相等。故言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 (此中應說三種般若) 。
[0544a06] 照見五蘊皆空者 辨其智用用有二種。一 者自利二者利他此明觀空即是自利。將釋 此文先敘諸觀後依前觀。釋此經文言諸觀
者若夫佛法甚深本唯一味。學者未悟乃成 異說。是故世尊佛地經說佛告妙生譬如種 種大小眾流。未入大海各別所依水有差別 水有增減。若入大海無別所依水無差別水
無增減。如是菩薩未證入於如來清淨法界 大海各別所依智有差別智有增減。若已證 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無別所依智無差別智 無增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親光釋曰千年
已前佛法一味過千年後空有乖諍。佛滅沒 已一千年後南印度界健至國中有二菩薩一 時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為令有情悟入
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薩執空撥 有令除有執。護法菩薩立有撥空令除空執。 然則空不違有即空之理非無不違空即色之
說自成。亦空亦有順成二諦非空非有契會 中道。佛法大宗豈不斯矣。問有無乖諍寧順 佛意。答執我勝論甚違聖教佛自許為解脫
菩薩。況二菩薩互相影嚮令物生解違佛意 乎。故今略述二種觀門。一者清辨依諸般若 及龍猛宗立一觀門。謂歷法遣相觀空門立
一切法皆悉是空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 槃。故般若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 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思益經云以心分 別諸法皆邪不以心分別諸法皆正。又中論
曰若有所不空應當有空。不空尚不得何況 得於空。又中論曰諸佛或說我或時說非我。 諸法實相中非我非非我。如是等文誠證非
一。是故清辨掌珍論曰真性有為空如幻。緣 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二者護法依 深密等及彌勒宗立一觀門。謂在識遮境辨
空觀門立一切法通有及無。遍計所執情有 理無。依他起性因緣故有。圓成實性理有非 無。故深密說依所執故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寶積經說若撥諸法皆無性者我說彼為不可 治者。瑜伽等曰依所執性故契經說一切諸 法皆無自性。辨中邊論頌虛妄分別有。於 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說一
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故契中道。 如是等文誠證非一。是故二十唯識等曰非 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為入法無我。然達
愚夫遍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我無如是乃名 入法無我。敘觀如上今當釋文。
[0544b22] 言五蘊者所謂色蘊受想行識五色根境及法 處。色方所可知有質礙義故名為色。苦樂捨 受如次領納違順中境故名為受。諸識俱想
取境分齊如男女等起諸說故名之為想。思 等心法驅役於心令造善等名之為行。眼等 諸識於境了別故名為識。五種皆有積聚義 故名之為蘊。如是五蘊有其三種一者遍計
所執五蘊情有理無。二者依他起性五蘊因 緣假有。三者圓成實性五蘊真實理有故。中 邊曰蘊有三種一所執蘊二種類蘊三法性
蘊。斯取新本。十八空論亦同彼說。故彼論曰 所有三種一者分別二者種類三者如如。於 此三種五蘊之內一一皆有生法二空。言皆
空者顯所證理。即前二空依此諸空分成兩 釋。依清辨宗自有二解一曰三中遣前二性 非圓成實。故中論曰因緣所生法是即說為
空。一曰三性五蘊皆空。故掌珍曰無為無有 實不起似空華準此應知。圓成亦遣。依護法 宗三種蘊中但遣所執以辨空性。所引理教
具如上說。或有本曰照見五蘊等皆空雖有 兩本。後本為正。撿勘梵本有等言故後所說 等準此應知。
[0544c15] 度一切苦厄者 此即第二顯利他用此有三 種。一曰苦即是厄故名苦厄。六釋之中是持 業釋。有漏諸法無非是苦故世尊說三界皆
苦。然此苦門略有三種所謂苦苦壞苦行苦。 中則有八謂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 不得苦五盛陰苦。廣有苦苦謂二十五有一
一皆有生住異滅四有為相。故成百苦。二十 五有四人四惡趣四空及四禪梵王六欲天無 想阿那含。擬注一曰苦厄即是四厄。所謂欲
有見及無明。如是四種繫諸有情令受諸苦 猶如車軛。若依此釋苦之厄故名為苦厄。故 六釋中是依主釋。一曰苦厄別有所目如前 兩釋故六釋中是相違釋。
[0544c28] 舍利子者 自下第二辨所觀境於中有二。 初約四句以辨空性後依六義以顯空相。前 中有二初標受化人後正辨空性此即標人。
梵音奢利富多羅或云舍利弗多羅。此翻舍 利名鸜鵒弗多羅此云子。母眼青精似鸜鵒 眼故立母名號為鸜鵒。明度經曰鷲鷺子或
云優娑提舍者從父立號。舊翻身子者謬也。 問此般若是菩薩法何故世尊告舍利子而非 菩薩。答如智度論說舍利弗其人得十千三
昧。於一切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故。世尊說一 切眾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 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又舍利弗年始
八歲凡所立論辭理超絕時諸論師歎未曾 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自餘因緣廣如彼論。 是故此中告舍利子又欲引小迴趣大乘。
[0545a14]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 此約四句正辨空性於中有二。初約色蘊以 辨四句後類四蘊皆有四句。此約色蘊以辨
四句將釋四句。先辨空性者如前分別。空有 二種。一者生空二者法空。所說生空有其四 種。一者所執我無說之為空。諸法數中所不
攝故。是故瑜伽菩薩地曰有為無為名為有。 無我我所名為無。二者生空所顯真如空所 詮故亦說為空。三者苦諦所攝有漏別空即
用有漏五蘊為體故。成唯識第六卷曰。別空 非我屬苦諦故。四者諸法所攝通空非我。即 用諸法以為體性。故諸經說一切法無我。雖
有四種依三性理攝以為三。一所執性空二 依他性空三圓成實空。如其次第三性為體。 法空四種雖無正文以理推徵應有四句。法
空三種準上應知。若廣分別有十八空如十 八空論。依大般若或說十六十七十八乃至 二十。具如彼經。今依三性以釋四句。於四句
中初之二句標宗正說後之二句遣外疑情。 色不異空者標俗不異真。空不異色者標真 不異俗。後遣外疑情外人設疑互相依故為
不異耶。為相即故名為不異故作此說。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非相依故名為不異。非相即 故名為不異。即依此文西方諸師自有兩釋。
一清辨等曰色有三種謂所執等空能遣性體 非三性。今言色即是空者遍計所執本來無 故說之為空。據實此空亦非是空。故中論曰
若有不空法。則應當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 得有空法。後二性空準此應知為除有執說 彼空言。依他起性猶如幻等從緣故空。圓成
實性以不起故如似空華自體亦空。有解宗 中更有一釋遣前二性非圓成實。兩宗共許 離有無相絕戲論。故問色空相對為一異耶。
一體相即便成一執體若異者則是異執。亦 一亦異寧不相違非一非異應成戲論。釋此 四句分別成兩解。一外道小乘多依表門。以
說四句言有無等有所詮故二依大乘有無等 言皆是遮詮。一切諸法不可說故。然一切法 皆有二相。謂即自共。自相唯是現量智得非
假智言所可得故。若假智言所詮得者謂即 共相且如說青。莖葉等相其相各異唯現量 得。由斯假智及諸名言但能詮表青上共相。
而說青時遮黃等故名為說青。非正表青故 說遮詮。就遮詮中自有兩說。一清辨宗其性 道理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破而無執立
而無當。所引理教準上應知。二護法宗實有 世俗勝義道理皆離名言。於中真性對世俗 故說真性言非無所詮。清辨宗中一師所說
亦同此釋。是故護法破清辨曰。若依真性說 諸法空便成相符極成之失。於清辨宗遣依 他性護法不許故有差別。由斯道理內宗所
說有無等言皆是遮詮。遠離一異戲論等失。 依清辨宗釋文已訖。二依護法釋四句者色 有三種。謂三性色空亦有三。體即三性是故
無著菩薩辨中邊曰。空有三種一無性空性 非有故。二異性空與妄所執自性異故。三自 性空二空所顯為自性故。依遍計色對空四
句有其三種。一所執色對所執空以辨四句。 隨情所執根境等色不異所執本無之空。是 故說為色即是空。本無之空隨情即有故言
空即是色。此是同性相即。標宗二句準上應 知。二所執色對依他空以辨四句。附託依他 所執實色不異依他無實之空。是故說言色
即是空。而彼妄情於彼空處執有實色故言 空即是色。標宗二句準應可知。此是異性相 即。三所執色對圓成實以辨四句。於圓成性
執為實色不異圓成自性之空。於自性空執 為實色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標宗二句 準應可知。此如依他異體相即。依他起色對
異性空有其四句。謂緣生色不異依他異性 之空。然此空性是質礙故。是故說為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此是同性相即。標宗二句準應
可知。又釋依他緣生之色對二性空有二四 句。對異性故不異前釋。對自性空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