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Praise of the Heart Su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
沙門 

[0542c22] 四門分別起因 訓釋題目文解釋

[0542c24] 言教以至有無 甚深名言然則 三身可謂
澄清天鼓然則 有時隨機接引所以如來三法輪 趣入波羅奈國鹿 生死涅槃因果第一四諦法輪
大乘鷲峰十六 諸般第二無相法輪 法執未能是故第三蓮華
穢土中說深密了義大乘 道理有無二種偏執

[0543a08] 能詮教體 佛教不同薩婆多 無記經部相續
別名大乘不同 無垢稱佛土佛事 唯識無礙智
十地 二事聲名如何 據實以為體性
聖教相違所以者何 實用別名 體能諸法自性差別
假實一種不成 諸法 歸真仁王諸法
二部顯宗 有情無明 四千塵勞是故如來 八萬四千法門由此一一
顯宗 一部意趣各別如法 一乘無垢不二涅槃經
佛性華嚴賢聖因果 聖教部類眾多 不過即是四諦無相了義 大乘深密一部之中無相


[0543b06]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題目佛說 梵音佛真俗 滿名為妙門令眾生
般若波羅蜜多說法 到彼岸心經能詮之中 獨秀諸般
二義貫穿攝持貫穿 化生能所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0543b15] 觀自在菩薩 第四文解釋 三分觀智舍利子無所得所得所以無序
諸般綱要正宗無序 如觀三分觀自在菩薩 分為人次觀智
第一依舊本名觀世音 世間菩薩音聲語業因而 觀世音未能意業而今
觀自在內證二空外觀三業不依功用 自在觀自在菩薩因位 補處成佛若是菩薩如何
觀音三昧阿難 其事不虛觀世音菩薩成佛 號曰正法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無上士調御丈夫佛世尊
下作苦行弟子若是如何 授記善男子阿彌陀佛壽命 千億終極般涅槃
阿彌陀佛正法滅後中夜分明觀世音菩薩七寶菩提樹結加趺坐 正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十號具足乃至
國名莊嚴無量壽觀音菩薩於是 國土菩薩行命終轉化佛國 音名同人彼此相違法華經
諸佛日月燈明觀音自有二種 一者如觀二者化身 如法釋迦如來成道已久
成佛聖教 不違

[0543c16]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第二觀智 中有明智 進行觀智甚深二種一者
無分別智內證二空分別無能 以為行相大品不見 不行菩薩行般若二者
空理有無戲論無分別智 梵音般若波羅 名為彼岸彼岸
到彼岸涅槃是故 到彼岸時分智度論有為 假說時分
沙門假名 瑜伽有為法上前分位 立時相應法行蘊佛地論
相應時節分位 影像般若文字觀照 觀照實相言行般若波羅 多時 (般若) 。

[0544a06] 照見五蘊皆空 二種 自利二者利他觀空即是自利 經文
佛法甚深唯一學者 異說是故世尊佛地經譬如 大小大海各別差別 增減大海差別
增減如是菩薩證入如來清淨法界 大海各別差別增減 如來清淨法界大海差別 增減受用和合一味親光千年
佛法一味千年空有佛滅 一千南印度國中菩薩 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有情悟入
佛法空有成佛清辨菩薩 護法菩薩撥空然則不違無不
二諦非空非有 中道佛法大宗豈不有無 聖教解脫
菩薩菩薩互相 二種觀門一者清辨諸般 龍猛觀門歷法觀空
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 般若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應作如是觀思益經 諸法不以分別諸法中論
有所不空應當有空不空不得何況 中論諸佛非我諸法實相非我非我如是
是故清辨掌珍論真性有為空 無為無有二者護法 深密彌勒觀門
空觀一切法通有 依他起性因緣圓成實性 深密一切法無自性
寶積經諸法無性不可 瑜伽契經一切 無自性虛妄分別 唯有
非空不空有無是故中道如是非一是故二十唯識 諸法一切得名法無我
愚夫自性差別諸法如是 法無我釋文

[0544b22] 五蘊所謂色蘊受想五色根 可知名為苦樂 如次領納違順名為
分齊男女 等心驅役 了別名為積聚 如是五蘊其三一者
五蘊有理二者依他起性五蘊 假有圓成實性五蘊真實 二種三法
十八空論 所有一者分別二者種類如如 五蘊之內一一生法二空
二空分成 清辨自有 圓成中論因緣所生
三性五蘊皆空無為無有 圓成護法 空性引理
照見五蘊 梵本

[0544c15] 度一切苦厄 第二利他 即是苦厄之中 有漏諸法無非故世三界
所謂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 不得五盛陰苦苦苦二十五有
生住異滅四有為相二十 四惡趣四禪梵王六欲天 阿那含苦厄即是所謂
無明如是有情 猶如名為苦厄 苦厄別有 相違

[0544c28] 舍利子 自下第二中有四句空性 中有化人空性
梵音奢利富多羅舍利弗多羅 多羅 名號明度經
娑提從父舊翻身子般若菩薩何故世尊舍利子 菩薩智度論舍利弗
一切佛弟子智慧第一世尊 眾生佛世尊舍利弗智慧 十六不及舍利弗
所立超絕論師未曾 大小一切因緣是故舍利子大乘

[0545a14]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句空性中有色蘊 四句四句色蘊
四句四句空性分別空有 二種一者生空二者法空生空 一者諸法
是故瑜伽菩薩地有為無為名為無我我所名為二者生空真如 苦諦有漏
有漏五蘊唯識第六 非我苦諦四者諸法非我 諸法以為體性一切法無我
三性以為性空 依他性圓成其次第三法空正文應有四句
分別十八空 般若十六十七十八乃至 二十三性四句四句
宗正色不異空不異空不異色 不異外人互相
不異名為不異故作 空即是色相依名為不異 名為不異西方自有
清辨色有性體 三性色即是空本來 據實中論
不空應當有空無不空法 有空性空 依他起性猶如緣故圓成
實性自體 圓成共許 有無戲論相對一異
一體即便則是 相違非一戲論 四句分別外道小乘
四句有無有所大乘有無 皆是一切諸法不可說一切法 二相自相現量
共相且如各異現量 名言能詮共相
名為 自有清辨 道理不可以不可以
引理護法實有 世俗勝義道理名言真性世俗 真性清辨中一
是故護法清辨真性 諸法便相符極成清辨 他性護法不許差別道理
有無皆是遠離一異戲論清辨釋文護法四句 三性三性是故
無著菩薩空有無性空性 非有異性自性三自 性空二空自性
其三四句隨情根境不異 色即是空隨情
空即是色同性 四句 不異無實是故
即是空處 空即是色可知異性 圓成四句圓成
不異圓成自性自性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可知異體起色
異性空有四句緣生不異異性 空性是故即是 空即是色同性
可知緣生性空 異性不異自性空四句緣生空性不異
唯識如是說故此不異 無常唯有 道理圓成相離是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生異性 可知圓成實性自性空四句
圓成起色實性 二空圓成由此道理是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性 可知

[0546a12] 受想亦復如是 第二 四句四句 一本一本受想
如是經文善巧 緣生四諦菩提涅槃 四句當分

[0546a18]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自下第二 中有
相中舍利子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西方一者清辨二者護法清辨 相者有名無名
(瑜伽) 不淨 () 執法 (攝大乘論)
不同文約真空諸相 遠離流轉生滅道中道後體用增減文約
本來無故不生不滅依他起性 不垢不淨圓成實性 一一諸位
三性 護法理實眾多非一 且說生滅即是有為
諸法自性增減 理實三空通有經意自性空 二空真理迷悟

[0546b10] 是故空中無色受想 自下第二 分為 第一五蘊諸法是故
五蘊五蘊 二乘初三 法性是故三乘法性
緣生是故名為別境法華 聲聞四諦緣覺緣生法諸菩薩六度

[0546b19] 色聲香味觸  第二十二處十二處三門 一明釋名出體言教
自有所謂悟入生法二空生空 二十唯識論十二處教 了知二法六識無見者乃至
便悟入有情無我法空即此 十二處法空清辨護法差別 釋名十二處
十二生長六根生長 切心心所法名為之中 別名瑜伽論第三復次
名為數數 名為由此名為發言表彰呼召名為
周遍積聚名為愚夫長夜 藏護為己我所諸世間 種種有情人命者
意生儒童名為示現 名為 名為隨風名為
疾苦名為 證得名為任持名為 第三出體眼根論說四大
眼識眼根乃至耳根 耳識意根通用八識 集論四大眼根所行 十五以為自性青黃長短方圓
高下不正光影塵霧 顯色十一可意不可 相違大種不受大種 大種
若非聖言 平等俱生和合變異十二 鹹淡可意不可相違 俱生和合變異二十六所謂
輕重緩急饑渴 老死如此五塵雜集 同異法處百法 十二以為自性心所法五十一
法處色相應二十四無為 集論八十八以為自性 無為分別

[0547a05] 眼界乃至無意識 第三十八 十八界三門分別顯教釋名 出體言教色心以為
是故世尊十八界釋名 十八界十八種族 性別一切諸法十八種族性別
別名六根六塵 中說六識得名其二一者名為 乃至二者
名為眼識乃至意識 名為乃至 名為意識分別
唯識第五明體十二 處中六識百法 六識以為自性

[0547a20]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老死老死  第四緣生緣生自有 一者流轉二者還滅無明
乃至老死如是順流五趣四生 滿月不可空性流轉 無明乃至老死觀智無明
無明滅如此乃至生滅 老死涅槃還滅 空性還滅無明乃至
老死如何法華經緣覺緣生而今法空 緣生不同三門
分別釋名出體三廢釋名 十二即是緣起 如是和合相續
緣起瑜伽論緣覺緣生 中舉顯宗 別名三際不了無明
三業遷流造作八識了別 名為相等名色六根生長名為六處
名為三受 自體名為四取 招生
五法有名為生 衰變老死第二出體其三差別出自分別
差別無明名為五果 名為引發名為當來老死
老死即是所生所生 三業無明 親生當來第八識識支
皆是名色支 名次名色以為 自性賴耶名為
六處種種貪欲復生四取 四取瑜伽論第十其次
欲境四見薩迦耶見 經論同異緣起 種種名為
從中衰變名為 衰變名為身壞命終名為種別其二正理二相
假說相從假說一一現行 無明一者二者乃至 正理老死
無明 第三廢立其三約定廢立 開合分別同異
廢立唯識第八如何 不定
衰朽問名 何故濕生六處 滿有名名色支有色
受生五根未有爾時未名 六處初生無色有意不明 未名意處惡趣 無有善趣
若爾不還無有 有種惡趣 希求惡趣
非有全無開合差別其二 生相開合相對開合生相論說所生老死
引別因位差別 果位果位差別 三苦
論說無明 煩惱無明具足 無明十一殊勝
愛力 水能 無明
同異其二同異 同異同異論說諸緣 有所發行無明如下無明
初伏下地 無明同異論說十二支十因二果不同
二三如是 十二因果輪轉斷常施設 無用便無窮
緣起薩婆多緣起 即可

[0548a20] 苦集滅道 第五四諦如何 四諦法華經聞說 法空四諦四諦
三門分別釋名出體差別釋名 二義瑜伽論一如相離
究竟意處可知別名不同乃至 三苦成名後果名為
名為第二出體苦諦即是有漏五蘊 集諦擇滅無為滅諦道諦無漏
聖道第三二者 世俗二者勝義一一四諦 勝鬘經二種一者
二者煩惱障業感分段名為苦諦集諦 苦集名為滅諦生空觀智名為道諦無漏
業因無明變易異熟以為 名為集諦苦集滅諦法空觀智名為道諦豈不法執不能
無漏聖道苦集諦如何 無明唯識第八 法執資助緣故無漏無明
分段 以為變易廣說二種 三性論及唯識
第八即可

[0548b19] 無得 第六如何 法華經諸菩薩六度 法空
自有即是般若果位 即是菩提菩提涅槃 後說般若菩提涅槃菩提涅槃當分

[0548b26] 無所得菩提薩埵般若波羅蜜多 無罣礙 自下第三所得中有中有
所得中有 無所得理實空性無得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即是有情菩提有情菩薩 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
釋義般若別境 二種所謂性相罣礙 即是二障真性空理
發意菩薩觀智異生二乘內證二空其二

[0548c11] 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第二所得遠離 顛倒夢想所得
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 怖畏怖畏即是怖畏佛地論第二 怖畏惡名
惡趣如是證得清淨意樂 遠離遠離顛倒遠離顛倒即是想見四者
無常不淨無我不異四倒四倒 理實佛果常樂我淨無常無我
不淨遠離夢想遠離夢想妄想如夢夢想瑜伽名為 分別有情不了真如
空性由此因緣三事一者根境二我見 貪瞋癡有情 器世間長時轉輪生死尋思
法空斷除大菩提八分 瑜伽論三十六愚夫由於 真如不了因緣八分
三事一切有情世間器世間 名為分別一者自性一切法 別自色聲二者差別分別
可見不可色聲 有情四者分別五者我所 二分有漏之上
我所分別相違其次所生分別 無記異熟生自性
尋伺以為自性三事初三分別 戲論緣事六根六境二分 我見我慢如次貪瞋癡
緣事我見 貪瞋癡由此三事現有器世間 等觀經意
內證法空遠離顛倒妄想究竟 涅槃證得涅槃涅槃四門分別 釋名出體多少四問分別
第一釋名梵音名為涅槃泥洹 翻譯名為寂滅大唐三藏波利 圓寂究竟生死圓寂
舊名涅槃第二出體不同薩婆 有餘無餘擇滅無為 經部煩惱有餘苦果
無餘假而自有滅諦 滅諦道諦 建立大乘不同
四德真諦三藏 中有涅槃道果本來清淨非道 般若大悲無住處涅槃自性如此不可三藏涅槃
唯識第十涅槃 真如建立涅槃說法般若解脫 涅槃真如
自性分別自有即是真如中間二種擇滅 初一即是真如皆是擇滅
護法正宗以後第三分別 二種二者一者 方便四者自性清淨有餘無餘 無住唯識第十涅槃
一本來自清淨涅槃 本性無數微妙功德聖者 本寂涅槃有餘依涅槃
即真煩惱障 涅槃無餘涅槃即真出生 煩惱眾苦涅槃
無住處涅槃即真所知障大悲 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 未來際涅槃一切有情
初一二乘無學世尊可言 第四問答如何善逝有餘 無實無餘
有餘是故世尊可言 有無如何非有 (勝鬘) 涅槃有餘非有 ()
聲聞等身所知障未盡圓寂 涅槃煩惱障 真理有餘涅槃爾時無餘圓寂 無餘
無餘涅槃廣說所知障 如何得無住處法空真如 法空理即無住涅槃
二邊不住所知障涅槃 不得擇滅擇滅 涅槃涅槃擇滅
涅槃擇滅 問答如理

[0549c13] 三世諸佛般若波羅蜜多阿耨多羅 三菩提 自下第二例證中有
三世諸佛三世即是過現 未來有為法其次現有 以為三世如次有法現有
有法以為三世三世其三 種子三世二道三世唯識三世如此 同異如理梵音佛
覺者具有名為佛地論 二智 (一切智一切種智) 二障 (煩惱所知) 三達 二相 (一切法一切) 二利
(自利利他) (覺如蓮華) 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可知阿耨多羅
三菩提所得即是菩提梵音 不同多羅 菩提
無上正真正正多羅 菩提如理智 真如如量智無分別智
無知菩提四智 菩提二乘無上大唐三藏 多羅
菩提無法無上理事 故云正覺即是無上 正等正覺涅槃例證
菩提豈不相違答理 菩提 三門分別釋名出體
第一釋名梵音菩提 三乘而今且說無上菩提即真 二空名為第二出體其二
出體四智唯識第十 即是四智相應心二相假說 三門一智分別二空觀智
無為以為自性瑜伽論菩薩地 二智名為菩提菩提 相從假說名為二身分別
三身以為自性大乘殊勝即是 三身法身通名智者 三五分別通用五法以為自性佛地經
五種法大覺所謂四智淨法界真如大覺大乘 智度論
名為般若第三分別四智 三身且說四智分別標名出體 轉識智門三心相應差別
標名出體大圓 如是依止如來 諸處第八
以為自體十一佛地經 有情悉皆平等平等 平等廣說第七相應心
妙觀察智相應心善觀諸法自相共相 妙觀察智 相應心成所作智十方
種種變化三業應作 廣說五識相應心 轉識智者佛地第三二師
第八識大圓鏡智第七識 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現識 成所作智第六識得成所作智
現識妙觀察智不應理次第說法 觀察無性攝論 莊嚴論佛地論第二
唯識第十佛地三心相應一一二十一品相 遍行別境十一佛地差別大圓鏡智佛地論自有
一切諸法 後者唯識第十分別 佛地平等性智佛地唯識
第八平等真如 真俗妙觀察智一切 無有諍論成所作智其二
三世諸法後說 差別佛地論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相應心菩薩
初地現觀最初現行妙觀察智相應心 初地現觀最初現行成所作智 自有初地現行
現行後說唯識 大圓鏡智自有金剛心 佛果後說佛地
三身分別第一釋名第二出體 第三五法第四無常第五 第六同異第七差別第一釋名
三身三義 唯識第十聚義 名為佛地第七
別名自性法身即真 不變自性身無畏功德 法身受用身受用 大法受用身變化有情
示現種種變化事業變化第二出體 真如受用身四智自利 功德地上功德以為 其中同異五法分別第三
法攝佛地論自有二攝 中間二種受用身成所作智變化 真如法身 (金光明經佛地經) 。論說轉去
阿賴耶識自性身大圓鏡智第八 二攝自性身 (大乘自性攝論莊嚴第八) 。 中說成所作智莊嚴論
一切發起種種無量難思變化故知變化 () 平等性智 淨土諸菩薩示現種種佛身 ()
妙觀察智論說集會 自在作用說法 (莊嚴論) 。轉去 受用故知二攝受用身 (攝大乘論) 。
三身殊勝故知三身 (大乘殊勝) 。初一自性身四智自性 相應共有地上菩薩攝受
地前菩薩 變化清淨真如法身 論說如來法身無生如此故知
法身淨法界莊嚴論大圓 受用大乘轉識受用身轉去阿賴耶識得法轉去
八識二障種子顯得清淨轉依法身 法身佛受用身二種 三無數劫受用諸菩薩
受法是故四智相應共有分化 經論化身地前眾生種種 既是地前眾生境界故知真實功德
但是經論成所作智 化身三身殊勝法身 化身起用
無有成唯識論不異不重第四無常受用變化既有生滅云何 諸佛依法受用
法樂數數斷絕如常 如常施食莊嚴論常有一本自性身本來性常住
不斷受用身受用法樂無間三相 變化復現無盡 第五大小自性法身虛空
大小而言遍一切處受用 有色諸法無形不可 大小所知
遍一切處色有二種一者二者化色 三無數劫修習所生充滿法界 淨土化色悲願
大地諸菩薩種種身形不定地前化身無形 無形不定廣說第六
同異佛地論一切如來有情 不共一切功德 不共
本相廣說如實 無始種性法爾 廣說唯識第三
第七差別唯識 所謂自性受用變化 受用受用變化
其次自性身自性 差別佛法能所 變化非唯穢土

[0551b26]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大神大明 等等 自下第二舉用 中有長行中有
自利利他 妙慧 莫測大神
大明超過二乘故云無上菩薩 佛慧均平是故等等

[0551c05]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第二利他 妙慧有情生死苦涅槃三千
真語

[0551c09] 般若波羅蜜多揭諦揭諦 揭諦波羅揭諦菩提  中有長行標舉
不同不可 古來相傳乃是西域正音祕密辭句梵語中說
鬼神諸法甚深奧義多義 無言正當梵音薄伽梵 翻譯南無佛
揭諦揭諦長行 般若二字般若大功自度 波羅長行波羅蜜多
彼岸涅槃彼岸揭諦 何處彼岸故云波羅揭諦波羅揭諦
菩提彼岸 妙慧功用菩提 中有四句分為約法
約法後果 揭諦因位般若二種 故云波羅揭諦彼岸般若
涅槃彼岸人中 後果波羅揭諦彼岸因位 一乘菩薩彼岸菩提
果位三身滿究竟四句三寶如次 第三四句如次

般若心經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71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