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Boreluomiduo Xinjing Zan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
沙門 

[0542c22] 四門分別起因 訓釋題目文解釋

[0542c24] 言教以至有無 甚深名言然則 三身可謂
澄清天鼓然則 有時隨機接引所以如來三法輪 波羅奈國鹿 生死涅槃因果第一四諦法輪
大乘鷲峰十六 諸般第二無相法輪 法執未能是故第三蓮華
穢土中說深密了義大乘 道理有無二種偏執

[0543a08] 能詮教體 佛教不同薩婆多 經部相續
別名大乘不同 無垢稱佛土佛事 唯識無礙智
十地 二事聲名如何 據實以為體性
聖教相違所以者何 實用別名 體能諸法自性差別
假實一種不成 諸法 歸真仁王諸法
二部顯宗 有情無明 四千塵勞是故如來 八萬四千法門由此一一
顯宗 一部意趣各別如法 一乘無垢不二涅槃經
佛性華嚴賢聖因果 聖教部類眾多 不過即是四諦無相了義 大乘深密一部之中無相


[0543b06]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題目佛說 梵音佛真俗 滿名為妙門令眾生
般若波羅蜜多說法 到彼岸心經能詮之中 獨秀諸般
二義貫穿攝持貫穿 化生能所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0543b15] 觀自在菩薩 第四文解釋 三分觀智舍利子無所得所得所以無序
諸般綱要正宗無序 如觀三分觀自在菩薩 分為人次觀智
第一依舊本名觀世音 世間菩薩音聲語業因而 觀世音未能意業而今
觀自在內證二空外觀三業不依功用 自在觀自在菩薩因位 補處成佛若是菩薩如何
觀音三昧阿難 其事不虛觀世音菩薩成佛 號曰正法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無上士調御丈夫佛世尊
下作苦行弟子若是如何 授記善男子阿彌陀佛壽命 千億終極般涅槃
阿彌陀佛正法滅後中夜分明觀世音菩薩七寶菩提樹結加趺坐 正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十號具足乃至
國名莊嚴無量壽觀音菩薩於是 國土菩薩行命終轉化佛國 音名同人彼此相違法華經
諸佛日月燈明觀音自有二種 一者如觀二者化身 如法釋迦如來成道已久
成佛聖教 不違

[0543c16] 般若波羅蜜多 第二觀智 中有明智 進行觀智甚深二種一者
無分別智內證二空分別無能 以為大品不見 不行菩薩行般若二者
空理有無戲論無分別智 梵音般若波羅 名為彼岸彼岸
到彼岸涅槃是故 到彼岸時分智度論有為 假說時分
沙門假名 瑜伽有為法上前分位 立時相應法行蘊佛地論
相應時節分位 影像般若文字觀照 觀照實相言行般若波羅 多時 (般若) 。

[0544a06] 五蘊皆空 二種 自利二者利他觀空即是自利 經文
佛法甚深唯一學者 異說是故世尊佛地經譬如 大小大海各別差別 增減大海差別
增減如是菩薩證入如來清淨法界 大海各別差別增減 如來清淨法界大海差別 增減受用和合一味親光千年
佛法一味千年空有佛滅 一千印度國中菩薩 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有情悟入
佛法空有成佛清辨菩薩 護法菩薩撥空然則不違無不
二諦非空非有 中道佛法大宗豈不有無 聖教解脫
菩薩菩薩互相 二種觀門一者清辨諸般 龍猛觀門歷法觀空
一切法空無本來寂靜自性 般若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應作如是觀思益經 諸法不以分別諸法中論
有所不空應當有空不空不得何況 中論諸佛非我諸法實相非我非我如是
是故清辨掌珍論真性有為空 無為無有二者護法 深密彌勒觀門
空觀一切法通有 依他起性因緣圓成實性 深密一切法無自性
寶積經諸法無性不可 瑜伽契經一切 無自性虛妄分別 唯有
非空不空有無是故中道如是非一是故二十唯識 諸法一切得名法無我
愚夫自性差別諸法如是 法無我釋文

[0544b22] 五蘊所謂色蘊受想五色根 可知名為苦樂 如次領納違順名為
分齊男女 等心驅役 了別名為積聚 如是五蘊其三一者
五蘊有理二者依他起性五蘊 假有圓成實性五蘊真實 二種三法
十八空論 所有一者分別二者種類如如 五蘊之內一一生法二空
二空分成 清辨自有 圓成中論因緣所生
三性五蘊皆空無為無有 圓成護法 空性引理
五蘊 梵本

[0544c15] 度一切苦厄 第二利他 即是苦厄之中 有漏諸法無非故世三界
所謂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 不得五盛陰苦苦苦二十五有
生住異滅四有為相二十 四惡趣四禪梵王六欲天 阿那含苦厄即是所謂
無明如是有情 猶如名為苦厄 苦厄別有 相違

[0544c28] 舍利子 自下第二中有四句空性 中有化人空性
梵音奢利富多羅舍利弗多羅 多羅 名號度經
娑提從父舊翻身子般若菩薩何故世尊舍利子 菩薩智度論舍利弗
一切佛弟子智慧第一世尊 眾生佛世尊舍利弗智慧 十六不及舍利弗
所立超絕論師未曾 大小一切因緣是故舍利子大乘

[0545a14]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句空性中有色蘊 四句四句色蘊
四句四句空性分別空有 二種一者生空二者法空生空 一者諸法
是故瑜伽菩薩地有為無為名為無我我所名為二者生空真如 苦諦有漏
有漏五蘊唯識第六 非我苦諦四者諸法非我 諸法以為體性一切法無我
三性以為性空 依他性圓成其次第三法空正文應有四句
分別十八空 般若十六十七十八乃至 二十三性四句四句
宗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外人互相
名為故作 空即是色相依名為 名為西方自有
清辨色有性體 三性色即是空本來 據實中論
不空應當有空無不空法 有空性空 依他起性猶如緣故圓成
實性 圓成共許 有無戲論相對一異
一體即便則是 相違非一戲論 四句分別外道小乘
四句有無有所大乘有無 皆是一切諸法不可說一切法 二相自相現量
共相且如各異現量 名言能詮共相
名為 自有清辨 道理不可以不可以
引理護法實有 世俗勝義道理名言真性世俗 真性清辨中一
是故護法清辨真性 諸法便相符極成清辨 他性護法不許差別道理
有無皆是遠離一異戲論清辨釋文護法四句 三性三性是故
無著菩薩空有無性空性 非有異性自性三自 性空二空自性
其三四句隨情根境 色即是空隨情
空即是色同性 四句 是故
即是空處 空即是色可知異性 圓成四句圓成
圓成自性自性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可知異體起色
異性空有四句緣生異性 空性是故即是 空即是色同性
可知緣生性空 異性自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