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Jing Yi Ji 法華經義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光宅沙門法雲

[0584b05] 「爾時彌勒菩薩第四 發問第一經家彌勒 第二文殊師利以下
之中經家 中有二者第一爾時彌勒菩薩 」,經家彌勒第二,「四眾
眾會」,經家彌勒大眾疑念文殊

[0584b13] 「文殊師利第二 就此二者第一以下五十
四行以來第二 二者第一長行第二五十四
重頌第二二者第一, 「三行所見 第二四眾五行
所以長行 據理長行何以長行之中彼此瑞相
各別不盡 長行何以中文長行 之中
二者第一以下神通」, 瑞相第二放大光明以下國界 莊嚴」,何故使我見瑞相
瑞相中有放大光明以下 瑞相第二佛國土以下 之中五十四
第一四行此間瑞相 眉間光明以下五十 瑞相瑞相
第一第二瑞相初一偈頌第六放光一偈第三天雨四華半偈第四 地動一偈第五四眾歡喜
放光導師何故 瑞相。「陀羅一行 四華小白
。「栴檀香風一行 。「世界半偈地動。「 一偈四眾歡喜
中的無量義經》,入定所以 一者二者不便何以
如來在世未曾說法今日云何 問言:「何故無量義經?」諸佛世尊 三昧諸佛國土不以二相
何故入定?」不便是故

[0584c23] 「眉間光明」,五十第二 長行中略瑞相五十 二種長行第一
光明一偈上第一見瑞相 瑞相由此光明瑞相 第二四十八第二
瑞相瑞相第四瑞相

[0585a01] 四十八分為第一世界他方 瑞相第三我見恒沙菩薩
十八瑞相即是他方大士 他方般涅槃乃至供養退 第二文殊師利一行
初八 瑞相一行第一六道眾生第二第二東方諸佛第三
第三他方佛說初一 自有二階初一行一所見 一句所見
世界下半六道; 「生死一句生死;「善惡業緣一句;「一句果報。「善惡業緣
即是六道善惡 三善道即是三惡道業緣 善惡。「
六道三善道三惡道 別名六道果報何以即是三善道果報即是三惡道
。「諸佛師子第二 東方諸佛。「演說經典六行 第三他方佛說六行
自有第一演說經典微妙第一」, 問言:「何故佛說天魔外道 ?」第二清淨一偈問言:「何故
說法出群之外?」第三梵音深妙一偈 :「何故佛說法稱時眾?」 種種因緣一偈問言:「何故佛說
佛道眾生?」初三 ;「開悟眾生一句蒼生第五 三行問言:「何故佛說
根性?」三行三乘聲聞,「 有福一偈緣覺,「佛子一偈菩薩

[0585b07] 「文殊師利」,一行半偈 第二就中自有 初三第二千億
三句

[0585b10] 「我見恒沙菩薩」, 三十八半偈第三第五 他方菩薩大士修行及第他方
涅槃供養第四三乘 文句何以 說法既有說法第四
三乘三十八分為第一三十一第五他方大士修行第二菩薩佛滅度第六他方
般涅槃後事三十一自有 初一菩薩行大乘 十三菩薩要行
要行即是六度第三見佛 定慧具足十七菩薩遍行 第二十三行要行
六波羅蜜即為,「六行 一行一行精進 一行。「以下六行
明見菩薩行檀波羅蜜文殊師利 以下戒波羅蜜初一 方便一行。「菩薩
比丘一偈忍波羅蜜他人不能獨處 獨處豈非一者打罵 二者親愛眷屬空閑
能忍據此 菩薩勇猛精進一行精進波羅蜜離欲明禪波羅蜜
五通即是禪定明禪。「 菩薩一偈波羅蜜

[0585c10] 「見佛定慧具足」,十七半偈第三菩薩行 第一見佛一行明見
菩薩說法作佛事第二破魔兵眾 明見菩薩降魔作佛事第三 菩薩寂然一行明見菩薩寂寞作佛
第四菩薩放光一偈明見 光明作佛事上來作佛事 第五見佛未嘗睡眠十三
半偈明見菩薩六度作佛事 一偈精進一偈一偈何者
菩薩未嘗睡眠一偈精進。「 一偈見佛忍辱 惡罵
可謂菩薩 。「菩薩飲食五行。「菩薩寂滅
就中自有明智 他人一偈空也一行空有皆是自行 在前在後

[0586a02] 「文殊師利菩薩 佛滅度供養舍利」,自此第二第六他方般涅槃供養就此
自有初一 尊重供養舍利第二見佛 四行供養第三
諸佛釋疑供養第二供養初一 塔廟第二度量
嚴飾第四時眾供養 何者見佛塔廟一偈 舍利。「寶塔高妙一偈第二
度量狹長五千由旬一由旬四十二十便二十萬里由旬便是
萬里一一塔廟幢幡一行 嚴飾。「諸天龍神一偈第四 時眾供養。「文殊師利諸佛
第三釋疑供養時眾: 「塔廟嚴飾國界如此 嚴飾國界無有供養。」釋疑
:「國界自然妙好非我本心不為 國界塔廟之後國土。」「自然一偈下半
華開敷」,波利質多 資身不為 自然無異國界中有國界自然

[0586a29] 彌勒第二發問 一者一者即是長行第二文殊
第一三行所見 第二四眾五行釋文難以就此之中
中有二者第一,「 所見彼此瑞相以為 此間
瑞相;「諸佛神力一偈瑞相 所以光明猶如瑞相之中 光明是故光明餘者可知。「諸佛神力
一偈瑞相

[0586b12] 「釋迦何故 諸佛神力?」解釋:「釋迦諸佛 諸佛光照無量
他方瑞相何故光明 光明他方瑞相他方瑞相 光明是故其所。」

[0586b17] 「我等未曾有 佛子文殊」,所見 一偈第二

[0586b19] 「四眾」, 五行第二二者第一四行
不成第二一行彌勒佛子文殊」, 文殊第一四眾
何曾發問 是故彌勒,「四眾 」,故知四眾實有
仁者四眾無疑文殊第二四眾 神通瑞相微細云何
是故 第二入定何時 大眾即今懷疑心意不安
既是久遠即時疑惑 云何如來 是故佛子」,
何所放光動地文殊第三 瑞相所為既是補處菩薩微微
不可是故彌勒 仁者 可微心下正言不知如來
瑞相大眾釋迦所得妙法 大眾受記將來妙果心下自如 文殊第四如此
大眾心疑是故彌勒 第四決斷 瑞相云何
大眾是故諸佛嚴淨」, 瑞相諸佛他方瑞相 仁者應答
(光宅法師謝寺法師法師江北招法後生學士遵奉)

[0586c23] 「 一偈第二

[0586c24] :「 四眾龍神仁者何故 ?」解釋:「使所以
所以仁者。」

[0586c27] 「何等 :「如來 。」第二:「四眾仁者何等。」

[0587a01] 「文殊師利彌勒菩薩」, 第五答問第一四十 三行以來第二諸人
一心 心結之中中有二者 長行第二偈頌 中有
好事即是第二 惡事即是不可 專心

[0587a09] 長行 第一大法」,一往髣髴思惟 彌勒第二善男子過去
」, 第三善男子過去無量 以下
彌勒第四無異長行分明所以四重說法者 論文則是往古諸佛如來
釋迦弟子灼然分別應須次第 一往思惟忖度一往思惟忖度思惟忖度是故第二
過去可以是故 昔日瑞相今日 昔日瑞相禪定便
法華》,以此今日如來必應 》,時眾可以寄意是故第四

[0587a26] 第一思惟忖度第二 引證第三總結

[0587a28] 就此之中第一思惟 忖度中有二者第一文殊師利 正是」,思惟忖度第二
佛世尊大法思惟思惟其事 中有二者第一善男子
亦復如是」,第二令眾生 以下明文第三 中有二者第一善男子
無量無邊以下所為因緣」, 第二菩薩名曰 以下第四
中有二者第一 第二是故今日 大乘經」,
第一思惟忖度自有第一文殊 以下思惟忖度大法以下第二
一句中間三句一句便 三句大法一句 大法一句第一
所以大法明文思惟忖度 大法四句所以文殊思惟忖度
之後必當大法是故 如來因之 大法相應之中
大法相應 大法第三大法 明文思惟忖度如來之後非唯 因果大法而已廣說大法
是故如來中有廣說 大法相應 廣說壽命長遠
大法相應大法思惟在乎

[0587c05] 「大法中間三句 前後兩句分為第一句 第二兩句各別
一句擊鼓 所以名作大法 三乘人執決定別異無有得佛
昔日二乘小心不能化眾生 萬物三果究竟無有 今日思惟忖度如來
之後大乘三乘成菩提受記 得佛佛果為期則是大法 沾潤。「大法外國
昔日三乘人執昔日三果自言 不可今日如來之後 三乘三果昔日三乘
今日是故經文 方便門即是三乘何以昔日 三乘方便如來開方便門
昔日號令。「大法便 有所表明今日如來
是故真實時眾不可 渴仰異心意志 一句三果
號令 前進昔日四住煩惱今日無明住地煩惱應斷無明 煩惱

[0588a03] 「善男子 過去」,第二自言瑞相 分明就此
二者第一第二令眾生 以來明文非唯 而已亦復如來
同歸然則得佛 明證

[0588a11] 「善男子過去無量」,自此第三 第一 善男子所為因緣」,廣明
第二菩薩 名曰以下廣明 故第名為
第二名為 就此之中自有 自有
分文不成 分為分為四者不用之後第一 最初一佛二事第二欲取
一佛五事九千 九百九十九二事第三最後 以下最後五事
前列諸佛最後七善 三乘文句平等分文最初二事最後
七事七事第一演說正法 七善第二三乘第三 王子第四明王
出家第五瑞相 第七 第一中有劫數時節第二
二號,「演說正法以下第三二事 七善中有,「演說正法一句 七善第二七善初善中善
合為名為時節初善 初善正說即是中善流通即是 生人緣中
深遠」,第二 則是 。「巧妙」,第三即是
。「第四 文理真正。「具足 第五文理無不即是諸惡莫作
具足。「清白第六文理無染。「梵行第七涅槃行者涅槃
即是道諦即是猶如 梵行因果因果梵行

[0588b23] 「 聲聞」,第二三乘昔日 燈明佛說三乘今日釋迦三乘

[0588b26] 「次復日月燈明」,第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二事

[0588b28] 「最後」,第三最後 一者有子二者王子出家 四者瑞相五者
何者昔日王子釋迦 羅睺羅不等然則有子 。「王子出家」,第二
王子出家昔日王子出家今日羅睺羅 出家。「時日燈明佛說大乘經 無量義」,第三瑞相
瑞相無量義無量義 天雨四眾 放光。「如今所見
諸佛」,一句第四瑞相文句含有瑞相。「爾時 中有二十菩薩所為
」,第五日月燈明佛 今日大眾

[0588c15] 「菩薩名曰」, 自此之中第二 就此自有
因人說經說經劫數因人流通日月燈明佛法華》,釋迦應有因人法華》,是故
舍利弗彌勒第二 說經日月燈明佛定出說經 妙法釋迦法華經
第三說經劫數昔日日月燈明佛 說經六十釋迦說法劫數經文如是之間五十小劫第四 因人流通昔日八十小劫
法華》,釋迦弟子應有流通 藥王等流

[0588c29] :「日月燈明佛 說經大乘正說 藥王流通說經
釋迦舍利弗彌勒 ?」解釋:「乃是 。」

[0589a06] :「何以得知而是?」:「如來雖說無有藥王大士傳說自行化人
不得故知。」

[0589a09] :「若爾過去諸佛不對說經。」 :「事故不對。」

[0589a11] :「 得知?」:「。」

[0589a12] 就此之中第一中有第一菩薩名曰」,因人 第二八百弟子既有
因之第三時日燈明 三昧菩薩因人

[0589a18] 「大乘經妙法蓮華」,第二說經 名字就此自有三階第一大乘 一句第二妙法蓮華」,一句
名字昔日如來法華》, 如來法華第三菩薩 法佛護念」,所為大乘 第一句

[0589a24] 「六十小劫」,第三 于時劫數就中三階第一 小劫」,兩句劫數
于時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第二 聽者」,昔日劫數時眾 時眾以下時眾不生懈倦

[0589a29] 「 燈明六十小劫」,自此 第四因人流通就中第一 明日燈明佛滅度第二佛滅度
菩薩以下流通第三 日月燈明佛」,名為讚歎 流通就此
佛滅度中有第一日月燈明佛無餘涅槃」, 入涅槃第二菩薩名曰
以下補處大士授記第三授記 便於中夜無餘涅槃」,佛滅度第二 因人通經中有三重第一佛滅度
菩薩妙法蓮華經」,自行第二 滿八十小劫」,一句流通劫數 第三為人」,一句名為
第三讚歎光德中有第一日月 」, 成佛
八百弟子光德 成佛第三彌勒 菩薩異人以下會通古今

[0589b22] 所以八百弟子讚歎 自有明文 應答昔日即今文殊
弟子光德彌勒 昔日弟子即今彌勒何以大眾彌勒補處大士正應文殊
補處大士正應而今云何彌勒反問 文殊雖然彌勒時眾既有如此 昔日日月燈明佛
昔日文殊弟子文殊教化 佛道之中最後成佛名曰 即是定光佛即是釋迦釋迦
彌勒然則文殊即是釋迦祖師 彌勒曾祖是故文殊應答彌勒

[0589c07] 所以八百弟子光德彌勒文殊八百皆是文殊 弟子彌勒親自八百之中下劣
補處菩薩彌勒往日文殊弟子

[0589c11] :「不得 讚歎光德廣明彌勒八百 弟子讚歎高明文殊應答?」解釋
:「不得如此所以八百弟子八百弟子 只是文殊昔日弟子昔日八百弟子 懈怠下劣只是今日彌勒是故
文殊所以不得彌勒 王子日月燈明佛 王子日月燈明佛滅度之後 是故文殊應答彌勒。」

[0589c20] : 「日月燈明佛法華瑞相于時時眾瑞相亦復懷疑于時應有
應有 昔日光是弘經何不昔日 ?」:「昔日應有發問
今日所以不出意即如來 教化道中今日有益 即便今日無益便不出不得
一類且自使昔日答問 只是文殊今日彌勒只是昔日何以今日補處大士彌勒昔日
補處大士而今彌勒 故知不出昔日發問若爾文殊 何必昔日答問?」

[0590a05] 「 」,自此長行第四分明二者第一無異」,
中有七事第五第六 彼此六十二餘者第二 今日如來大乘經妙法蓮華」,
上當上當 中有四事第二說經餘者 第三總結
,「無異第二 。「是故第一髣髴思惟忖度

[0590a16] 爾時文殊師利說偈言」,第一 中有第一長行第二偈頌自此 第二偈頌長行
第一思惟忖度第二 見小分明第三第四分明自此四十三
分為四十一上第 第二我見燈明本光瑞如此長行第四分明
一者 二者 四十一分為十八半偈
第二天人二十二 半偈上當 七事分文
第一第三第二十八 分為二行第一;「 十六行上第上第
具足上半 一時劫數下半第二二號 別號一行第三二事
初一七善三句第二三乘 七善總有世尊演說 一句演說正法
無量眾生三句上第二三 。「無量眾生一句上聲辟支 佛乘。「無數菩薩兩句菩薩乘

[0590b14] 「出家十六行長行 第三五事就中半偈上第 一有半偈第二王子出家
偈頌第三此間瑞相十行偈頌 他方瑞相一行第五 出家所生王子」,半偈 上第一有
最後出家 王子。「見大出家」,半偈上第王子 出家王位出家。「 大乘」,四行上第此間
相同四行之中初一 無量義經一行入定有人:「諸天
。」一家 如來神力雨花如來神力 動地地動地神
諸天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 半偈第五四眾歡喜半偈 第四地動。「眉間」,半偈
放光。「光照東方八千佛土」, 十行偈頌上第瑞相 所見諸佛」,唯有兩句文句
十行分為第一 瑞相由是光明第二 第六瑞相第一
六道眾生三行諸佛 一行諸佛說法一行二乘 修行四行菩薩大乘修行
一切眾生生死業報」, 六道眾生。「諸佛」,三行 諸佛就此三行
一行長行 第二諸天」,一行 他方四眾供養他方長行
第三諸如來自然成佛 」,他方諸佛第四 金山下半長行
瑠璃一偈他方諸佛說法 上半下半。「一一諸佛」, 一行他方二乘修行。「
諸比丘」,他方大乘菩薩 比丘出家菩薩菩薩要行不過六度六度初一精進
一行二種即是 波羅忍辱則是波羅一偈 波羅一偈即是波羅

[0591a02] 「爾時四部眾日月」,一行半偈 第五爾時中有二十 菩薩樂欲聽法。「天人三昧」,
二十二半偈上第二明上當 因人說經二者言說
劫數四者因人流通 十二半偈上第 一明因人說經一句上經
一行一句上經劫數 因人流通先有 因人說經長行
第三因人日月 燈明三昧起因菩薩出名 八百弟子。「法華經」,一句上第
說經第二妙法蓮華第一大乘經第三 菩薩。「滿六十小劫」,一行一句偈頌
上第三經劫數 第一劫數三句 第二時眾第三時眾
。「佛說法華歡喜」,十八 偈頌上第因人流通長行 一者佛滅度二者因人流通
如來光德十八半偈半偈上第 佛滅度一行上第因人流通
上第光德 滅度一者滅度二者 受記正入滅度具足
法華五行滅度 日月佛說無餘涅槃 第二受記第三
明滅五行第一佛說法華諸法實相汝等 入涅槃實相
所以入涅槃第二中夜 入涅槃第三一心精進一偈時眾第四世尊諸子
入涅槃一偈時眾悲哀戀慕 第五主法安慰無量一偈向者時眾悲哀戀慕行道是以如來

[0591b15] 「德藏菩薩」,一行偈頌上第授記菩薩 。「滅度
第三明滅授記便於中夜 無餘涅槃半偈 佛滅度一行供養
長行。「法師」,一偈上第 因人流通佛滅度 菩薩法華經》,長行三階
法師奉持佛法」,半偈 自行上第一言法師受持 》,即是自行。「八十小劫」,一句
上第劫數滿八十小劫。「法華 」,一句上第流通 為人演說

[0591b29] 「王子」,自此上第讚歎光德長行 三行第一五行第二一行
第三第一王子 第一讚歎日月燈明 。「法師
」,五行上第八百弟子 光德八百弟子中有號曰 八百中略八百
皆是弟子懈怠 彌勒。「佛滅度」,一行偈頌上第 會通古今長行彌勒
彌勒

[0591c12] 「我見 本光瑞如此」,第二長行第四分明長行
一者二者 上半 長行無異
下半上第 上半偈言我見燈明 本光瑞如此」,
相如」,古義。「 諸佛方便所以放光十二相者諸佛 正說前方便。「以是
第二長行 今日如來大乘經妙法蓮華就此第一以是
法華經」,昔日法華》,如來說經法華第二 放光實相」,名下理應
所以實相如來 眾生大乘眾生大乘如來開方便門真實真實即是

[0592a04] 「諸人」, 第二 心結就此二者好事當來即是
一偈第二惡事第二

方便品第二

[0592a10] 自此以下即是正宗上來 辨正制品可是 聖旨實相
方便品今日昔日 方便方便三乘昔日實教方便今日一乘實相
三乘方便是故經文開方便門真實」;今日因果 真實昔日因果真實
名為方便方便善巧 如來方便智說教實相 則是如來實智實相
今日真實方便門 實相昔日方便門 一則真實方便

[0592a24] :「今日方便門何以今日 會三歸一皆是真實云何有方便門 ?」解釋:「不然不然
于時 不知使
開門開門 真像法華經 昔日三乘方便經文
方便力示以三乘』,開門 今日長遠經文世尊 真實』,同歸壽命長遠
指示通人出入昔日 通行今日一乘則是 昔日方便顯出今日
真實則是故知顯得 方便品。」

[0592b12] 髣髴二智 釋名第一明體第二
三明興廢第四五時二智 不同第五釋名第一二智名義實智方便智實智一言實智
方便智一言方便智權智方便有人:「便 即時。」不然正言只是一句
方便善巧聖人 善巧方便:「便 權假暫時久長
。」方便智權智不同方便 智者聖人善巧 權智得名何以
三乘須臾一乘是故權假 不實權假名為 方便智權智之中
善巧 權假只是一智 經論智慧
實智無有虛假智慧 不同智慧 智者得名智慧得名
根本因果通有何以金剛心智慧使金剛成佛智慧智慧
故知智慧根本得名 實智何以一乘因果天下真實
退二乘退會三歸一 如來智慧 實智故知實智智慧
實智相成何以實智 智慧真實 智慧
真實 相成前後 何者前言方便智智慧
前言權智 方便智權智二義相成 智慧實智亦復相成名相 二智

[0592c25] 二智第二二智果報 二智方便智
一者三教二者 權智昔日
是故如來權智三教是故 方便
實智實智 一者二者 四者如來
即是實智言教一者今日 無異真實 能詮
一者法華座席時眾 一者昔日聲聞緣覺 今日改心菩薩經文
無聲弟子」。 如來是故如來智慧四一即是實智

[0593a17] :「實智四一 權智便應有 無有只有?」解釋:「昔日
便實有何謂一佛乘 便故知昔日無有經文 假名引導眾生』,三教
便實名引導眾生何謂 假名?」

[0593a24] :「三教 三教無有何所 無有能詮三教。」:「
實有昔日實有三教 三教昔日一實是故三乘言教今日一實
其實經文汝等 所行菩薩道』,故知無有 權智即是開方便門實智即是 真實。」

[0593b04] 二智名義通有第三方便智慧義方便智實智 實智方便智何以智慧
方便智洞鑒三乘根性 云何說法故知方便智 即是智慧方便智亦即實智
實智審諦方便智 即是實有既是實有方便智即是實義 實智即是方便智方便善巧
實智天下深妙 經文實智諸佛智慧 無量」,實智
無底即是甚深無際即是無量 深廣實智即是善巧 方便

[0593b18] :「若爾二智即今使渾然 ?」解釋:「強立 方便智慧正理
巧匠使 繩墨 使卷曲
于時方便智 如是天下真正道理 方便智機巧三教
善巧善巧智慧實智權智 四一真實如來
無有曲從實智善巧 實智照理權智 只有三乘無有三乘權智
唯有一實實智實智 有理是故實智 所長。」

[0593c06] 二智 第四權智實智何以 昔日鹿苑三乘別教于時權智
用事實智今日王城說明 實相實智今日權智今日然則廢興興廢

[0593c12] :「如來二智 非唯不明。」解釋 :「有如而今興廢
眾生昔日小心 實相于時權智三教 實智爾時無有稱為
今日時眾實相實智 權智今日 稱為如來三達天眼
大乘即是實智宿命智 過去三乘即是權智若爾 興廢如來分身十方說法
使王城實智說法十方權智 此間權智十方實智說法 三達十方權實二智興廢 一應始終興廢。」

[0593c27] 眾經 二智不同第五眾經不同一者 年前有相教二智生老病死 無常名為權智剎那無常名為
實智二者大品經二智因緣 即是權智假有實智 即是維摩經二智
則是實智使 則是方便智四者涅槃經 智者金剛生死無常苦空
則是方便智涅槃常樂我淨真實 即是實智五者就此法華二智方便四一
十二年前有相二智親疏; 《大品經二智二諦以為二智;《涅槃二智;《維摩明智本末
二智 二智始終權智 實智

[0594a16] 第一 兩序從此以下分別功德 偈頌長行以來十四
正說正說一者二者從此安樂行品十二第一第二
出品彌勒偈頌長行以來因果
第一從此長行 第二爾時大眾中有 聲聞漏盡阿羅漢下去為時懷疑
然則疑心是故第三 慇懃授學無學人記 廣說然則
大眾疑心便以此 一乘流傳是故第四法師品〉、〈 寶塔〉、〈〉、〈安樂行品流通
就此之中第一第二二重第三第四第一中有 二者第一經家說法第二
權實二智當道諸佛如來常在三昧諸佛不以二相所以三昧安祥軌則
凡夫一言一聲 如來說法入定 凡夫有所言說靜心然後 為此

[0594b14] 第二 權實二智自有第一諸佛智慧甚深 以下十七半偈以來二智
第二舍利弗諸佛無異以下 三行半偈分別所以二智髣髴今日
三乘有所聲聞乘 緣覺乘菩薩乘三家不得互通 三乘菩薩得佛
使一實 誹謗是故不得漸漸生動 是故髣髴如來有方
便難解真實智甚深時眾 實智甚深方便智難解相與 昔日說道三乘皆是真實而今
實有方便時眾于時執心是故第二 半偈分明世尊 方便力示以三乘眾生處處
得出分明 真實意生為此 髣髴之中
中有二者即是長行偈頌最後三行半偈分明說中二者第一一行 諸佛第二釋迦
長行自有第一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來 二智第二舍利弗如來種種分別
諸法長行二智 四句名為不及 就此之中
二智二者第一釋迦二智 諸佛二智第二釋迦二智 諸佛實智方便智
何況釋迦實智方便智 方便智三乘實智即是 一乘諸佛
二智三重一者二智二者 雙結所以因之聲聞 之內大士聲聞所以
聲聞之中舍利弗聰明第一菩薩之中彌勒補處大士 下流

[0594c26] 就正二智實智 方便智實智自有,「諸佛 智慧一句實智。「甚深無量
一句第二實智所以甚深無量甚深無量三世諸佛 實智甚深十方諸佛實智
無量杳然甚深不可 實智。「智慧門難解」, 方便智就中,「智慧門一句
權智,「難解一句第二。「一切聲 以下第三不知方便智實智 方便智三乘實智何以
三教然後得宜即時 出入佛門無異方便智 是故方便智實智家門
其實家門 方便智難解第二 便難解二乘不能方便智
難解所以不可解不可 不可解不可即是 不可解深妙
阿誰不能不能故第 一切聲辟支佛二乘 不能

[0595a20] 「所以者何」, 諸佛二智諸佛二智 所以諸佛實智甚深無量智慧
難解親近千萬億 昔日諸佛二智深妙 自有第一親近以下
第二諸佛以下第三名稱 一句

[0595a27] 第三雙結諸佛二智中有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實智諸佛 智慧甚深無量第二隨宜意趣難解」,
方便智智慧門難解 隨宜方便智聲聞 苦集滅道隨緣
因緣菩薩波羅 隨宜

[0595b05] 「舍利弗成佛以來」, 二智之中第二釋迦 二智就中三重一者釋迦
便二者實智單結實智 第一方便智第二所以者何 就正中有第一舍利弗
以來權智時節第二種種因緣以下 權智第三引導眾生以下 權智即是權智。「種種因緣
釋迦權智聲聞四諦 緣覺十二因緣因緣菩薩 因緣種種因緣種種譬喻
三乘因時聲聞緣覺菩薩 三乘聲聞羊車緣覺 鹿車菩薩牛車種種譬喻。「
言教無數方便不但說法而已 種種不同言教無數方便

[0595b22] 「所以者何以下第二釋迦方便智 所以釋迦方便智種種因緣譬喻 說法者如來方便知見波羅
具足外國波羅到彼岸如來 智慧洞鑒到彼岸便

[0595b27]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第二 釋迦實智自有第一廣大深遠 廣大深遠無所不包
超出不可第二無量無礙廣大
深遠一句第一無量無礙昔日如來只有四無礙無量無礙 如來只有十力有無量力昔日
如來只有四無畏有無無畏昔日 如來只有禪定有無禪定昔日 如來只有八解脫如來有無解脫
昔日如來只有三三昧如來有無 三昧無量 應有所以者何所以如來實智
廣大深遠有無無礙乃至三三昧實智廣大。「深入 一句實智深遠

[0595c15] 「成就 未曾有法」,第三單結釋迦實智 如來知見廣大深遠料簡諸佛
二智交互不同何者諸佛 二智釋迦二智不同諸佛 實智方便智釋迦方便
實智不同諸佛二智 中舉果地功德二智三不 雙結二智釋迦單結實智不同

[0595c23] 解釋 :「所以所以諸佛二智 諸佛二智明體雖是功用釋迦二智
一邊諸佛實智 便釋迦方便實智諸佛 實智方便智明本次第
釋迦方便 實智明教次第所以本末 後者彼此一邊
二智釋迦功德 二智 功德二智
一邊諸佛雙結 釋迦單結實智興廢諸佛 二智雙結二智今日釋迦
即為權智 實義單結實智。」

[0596a11] :「諸佛雙結 二智只是一體 釋迦單結實智功用勝負
聖人懷抱之內二智勝負 事故。」

[0596a15] 「舍利弗如來種種分別」, 第二二智

[0596a16] 問言:「 二智且止 下文唯有諸佛』,
言中大眾 如來何故定出二智甚深 何所是故方便智
實智為生。」:「何故 ?」解釋:「 得知二智?」

[0596a24] 就此 第一即是二智第二 第三所以者何所以
第一權智實智舍利 如來種種分別四句 權智如來聲聞因緣
緣覺因緣菩薩因緣種種分別。 「諸法如來方便智一乘法 三乘諸法經文一佛乘分別
」,三乘昔日 言辭柔軟

[0596b05] 「舍利弗 成就」,四一 一境實智實智
今日何以今日

[0596b09] 「舍利弗不須」,一句第二 所以者何自此長行第三所以二智
故此第三言中自有一者舉人即是二者所緣境所以者何」,舉人
所以舍利弗不須權實二智 唯有諸佛權實二智不止 舉人高中成就第一希有難解
二智,「以下。 「諸法實相言中第二 非唯二智微妙不可說 二智

[0596b21] 就此二智 中有第一雙開第二 第三者雙結雙開,「諸法
即是方便智。「實相 即是實智照章權智 三教實智 四一

[0596b27] 解釋:「 三教進行 言教入道諸法三乘不一
諸法實相四一之中 四一是故三教 即是開方便門照理真實
何以中舉因果 因果只是。」

[0596c05] 「所謂諸法」, 諸法如是如是四句
實相。「如是相者三乘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如是。「如是」,改為
昔日聲聞不可緣覺緣覺 不可菩薩如是。「如是」, 聲聞四諦即是
生厭老病緣覺即是十二因緣 菩薩六度經教如是 。「如是」,聲聞正使緣覺
習氣菩薩習氣 成佛如是。「如是 主言行相故知只是
三乘聲聞有所乃至 菩薩行有所諸法 權智。「如是四句
實相實智所以 實智偈頌如是果報 。「如是。「如是」,
善能即是 。「如是」,因為報以酬答
四句正是實相

[0597a01] 「如是本末第三雙結 本末權智本則最初如是 最後如是。「究竟
究竟結實

[0597a04] 因緣 有人:「親緣所以而今何以
不可道理中有。」道理 不可不可
何故不能不可 因為既有
法師親疎正言 只是萬行
萬行 萬行即是

法華義疏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715 法華經義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