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Jing Yi Ji 法華經義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義記卷第五光宅沙門法雲撰
譬喻品之餘
[0622c18] 「見諸眾生」此下是第二,即合上第二長者見 火譬,明如來見眾生為五濁所惛也。譬中 本有三段:第一是能見,第二是所見,第三起
悲愍之心。今合此三段,「見諸眾生」此一句,即 合上第一能見,上言「長者見」。「為生老病死」此 下即合第二所見,上言「是大火從四面起」,但
〈方便品〉法說中備明五濁,上開譬中止言「大 火從四面起」,此語是總;今此合譬中備明八 苦,然五濁八苦等皆是煩累之法。今合譬中
備明八苦者,「生老病死」即是四苦,「五欲財 利」即是愛別離苦。何以知之?正由五欲財 貨離必生苦也。「貪著追求」即是求不得苦,
凡有二種,一者物昔屬我,今日忽失為追求, 亦是求不得苦;二者昔來未有,今求不得,亦 是求不得苦也。「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此
是怨憎會苦。「若生天上」此下,更舉前苦明五 盛陰苦也。「眾生沒在其中」下,是第三即合上 起悲愍之心,上言「即大驚怖」乃至「無求出意」,
今此中言「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若以苦為患 便求出苦,既不以苦為患,故知無求出意。 此中言「東西」者非上東西,但南北為縱,東西為
橫,一切眾生皆橫理用心,喻若東西也。終 日自勞,然失避苦之方,故言「馳走」也。
[0623a11] 「舍利 弗佛見此已」,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長者救 子不得譬,明用大乘化眾生不得也。上法說
中有三:第一擬宜,第二無機,第三息化也。 但上開譬中有兩段:第一據勸教作三重,第 二據誡教作三重。今此中合譬還作三段,但
方法不同,第一併疊合誡勸兩家擬宜,第 二疊合誡勸兩家無機,第三併合誡勸兩家 息化也。今言「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
之父應拔其苦難」者,牒合擬宜有二,此是 第一;然拔苦是大悲之力,此即先合第二誡 教擬宜,上言「我當為說怖畏之事」乃至「具告
諸子」也。第二「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 戲」,此是追合勸教擬宜。上言「身手有力」此明 不見勸教,今不合也。「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
舍出之」,此明正擬宜,今正合也。但上言衣裓 明大乘因,机案譬大乘果,今此合中正合机 案也、合衣裓也,亦遠擬〈方便品〉中「我所得智
慧微妙最第一」,明如來總用大乘因果擬宜眾 生也。
[0623b01]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此下是第 二,即合上誡勸兩家無機,亦有二:第一合言 「若我但以神力」先合誡家無機,上言「父雖憐
愍善言誘喻」也。第二「及智慧力捨於方便」以 下追合勸家無機,就中自有二,此句正合無 機,第二「所以者何」下釋無機之意,上言「復更
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 所識」也。又見一家解有二重:第一「若我但 以神力」以下竟「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正併合
誡勸兩家無機;第二「所以者何」下併釋兩家 無機之意也。「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但此一句 即是第三併合誡勸中兩家息化,上勸息化
言「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上誡息化 言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0623b14] 「舍利弗如彼長 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下是第四段, 即合上第四長者以三車救子得譬,明用三
乘化得眾生也。今就此合譬中大分為三段: 第一先牒三種外譬來,第二帖合第三譬, 第三正合第四譬也。今者第一牒三種譬者,
初言「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即牒上第三外 譬;次「但以慇懃方便」下,正牒上第四外譬; 次「然後各與珍寶大車」此下,牒上第八外譬。
言「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此 即第二,帖合上第三外譬也。「但以智慧方便」 下,第三正合第四譬也。今四重料簡將欲合
第四,所以牒第三譬來者,為欲示聖人出 世之意,意在大乘,所以復牒第四譬來者, 為示如來施權道意。但眾生無有堪受大乘
之機,然事不獲已用三乘化,是故牒第四譬 意在於此。所以復牒第八外譬來者,為示 善始令終之意,雖復中間施小,意存於大,
是故牒第八來顯與大之意。所以帖合第三 者,上已合竟,既被牒持,是故帖合第三令屬 上也。所以不帖合第八者,下文自合,何須
帖合也。今第三段正合第四救子得譬,但 上譬中本有四種:一者用三車擬宜,二者見 子有宿好之心,三者為說三車,四者諸子受
行。此中亦具合四段,今言「但以智慧方便」一 句,此即合第一長者用三車擬宜。上言「是時 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
若不時出必為火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也」。「於 三界火宅拔濟眾生」,此一句是第二,合上第二 見子有宿好之心。上言「父知諸子先心各有
所好奇異之物情必樂著」。「為說三乘」,此下是 第三,即合上第三為說三車。但上說三車中 有四階:一者讚歎三車,二者示三車處,三者
勸取三車,四者保與不虛。今者亦具足此合 四階,但不次第,先合第二示三車處,第二仍 超合第四保與不虛,還合第三勸取三車,第
四追合第一讚歎三車也。今言「為說三乘」此 下四行半,先合上第二示三車處,即是示 三乘人盡智、無生智在三界外。上言「如此種
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也。「我 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一句,此即超合 上第四保與三車不虛,即保與三乘人盡智、
無生智,上言「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也。從「汝 等但當懃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此 二句,退還合第三勸取三車。上言「汝等於
此火宅宜速出來」,即是勸三乘人修行取三乘 果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 聖所稱歎」此下三行半,即追合上第一讚歎三
車,即是讚歎三乘。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 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羅漢斷 三界結盡,不復為惑所制,故言「自在」也。若有
煩惱可繫三界,煩惱既亡,故言「無繫」也。昔日 未得無學之時有依有求,既證無學德之極 果,故言「無所依求」也。「乘是三乘」者,羅漢于時
盡智、無生智此二智為果,所以言乘者,然入 無餘涅槃之時,因盡、無生智自運入無餘涅 槃,是故有果乘之義,「便得無量安穩快樂」者,即 無餘涅槃樂也。
[0624a13]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 性」,此下即合上第四段諸子受行。上言「爾時 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具適其願故」。但上諸
子受行中本有四階,今具足合上四階,但法 用不同,上譬中直總就三乘人作四階,今 此中歷別就三乘人各作四階正合,後舉外
譬帖合,即作三重四階,正合後帖合也。今 先就聲聞乘作四階正合者,初言「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此則合上第一「心各勇銳」生外凡夫
善根也。「慇懃精進」此一句,即合上第二「互 相推排」生內凡夫善根也。「欲速出三界自求 涅槃」是第三階,即合上第三「競共馳走」,聲聞
乘人聞佛說法進入無相行,見諦思惟治道 斷結也。「是名聲聞乘」,是第四階,即合上第四 階「諍出火宅」得羅漢果也。「如彼諸子」下,即舉 外譬帖合也。
[0624a28] 「若有眾生」此下是第二,就辟 支佛乘又作四階正合之。初言「從佛世尊聞 法信受」,此即合第一「心各勇銳」,緣覺乘人聞
佛說法生外凡夫善根也。「慇懃精進」此即合 第二「互相推排」,生內凡夫善根也。「求自然慧」 此下即合上第三「競共馳走」,明中乘人聞佛
說法,進入無相行見諦思惟治道斷結也。 所以言自然者,二諦境是自然,今慧從境受 名,呼慧為自然也。是名辟支佛乘,此即合
第四「諍出火宅」,證無學果也。「如彼諸子」下,即 舉外譬帖合之也。
[0624b09] 「若有眾生」此下是第三 菩薩乘人,又作四階正合之。初言「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此即合第一階「心各勇銳」,生外凡
夫善根也。「慇勤精進」,此是第二,即合「互相推 排」,明菩薩聞佛說法,生內凡夫善根也。「求 一切智」此下第三,即合上「競共馳走」,菩薩聞
佛說法,進入無相行見諦思惟斷結也。「佛 智」者,即是三乘中佛果也。「自然智」猶如前釋 也。「無師智」者,正明斷習氣盡成無學果,呼
無學智為無師智也。「是名大乘」,此是第四,即 合上「諍出火宅」證無學果。「如彼諸子」下,即舉 外譬帖合也。
[0624b20]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 安穩得出」,此下是第五段,即併疊第五第 八兩譬。所以併合兩譬者,既不合第六第七,
故兩譬相並。正由見大乘機發,即為說大乘 也。今就此中自分為兩段,第一先牒兩家 外譬來,第二正合兩譬也。初先牒第五外譬,
次從「自惟財富」下即牒第八外譬也。「如來亦 復如是」下,第二正合兩譬,今先合第五見子 出難譬,明大乘機發也。上開譬中本有二:
第一先明斷惑出三界外登無學果,二者正 明大乘機發。今具合兩重。「如來亦復如是」竟 「出三界苦怖畏嶮道」,即合上第一「見諸子等
安穩得出」句也。「得涅槃樂」此即合第二正明 大乘機發。上言「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 復障礙」,今言「得涅槃樂」,此涅槃樂是大乘善
機家果,今舉果目因,亦可因中說果也。若 使理中為論,既度二種生死,應是常住涅槃, 而今此教未明此理,故名復倍上數以為涅槃。
[0624c09] 「如來爾時」此下是正合第八長者賜子大 車譬,明為說《法華經》。但上開譬中本有兩 段:第一雙開兩章門,第二雙廣釋兩章門。但
上開譬中逐文句起盡宜合為兩段,今此合 譬之中,有合不合有不次第,宜追開為六段。 何者?心平等章門,一也。一大車章門,二也。廣
一大車,三也。釋廣大車,四也。廣心平等,五也。 釋廣心平等,六也。今此中唯不合第六釋廣 心平等。上言「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
猶尚不匱,何況諸子」,今不合此也。雖合餘 五階又不次第,第一先合第四仍勢合第五, 然後追還合第一第二第三也。今言「如來爾
時便作是念」竟「諸佛法藏」,即合第四釋廣一大 車,上言「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 諸藏悉皆充溢也」,此義具如上釋也。「是諸眾
生皆是我子」此下竟「而滅度之」,即是合上第 五廣心平等,上言「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 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
愛無偏黨」也。「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此 即追還合第一心平等章門,上言「各賜諸子 等」,今言「悉與」,悉與只是平等之義也。「諸佛禪
定解脫等娛樂之具」,此即合第二所賜物章 門,上言「一大車」也。「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 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此即合第三廣一大車,
上言「其車高廣」等句也。
[0625a04] 「舍利弗如彼長者 初以三車誘引諸子」此下是第六段,即合 上第十不虛妄譬。但上開譬中本有三段:
第一明如來作不虛譬問舍利弗,今不合也。 第三明如來述成舍利弗,今亦不合也。唯 名第二舍利弗答佛正明不虛,今合此譬。中
宜分為四,第一先更牒上三種譬來,第二正 合,第三釋合,第四結合也。第一先牒上三種 譬者,「舍利弗如彼長者」牒第一譬,「初以三
車誘引諸子」牒第四譬,「然後但與大車」以下 牒第八譬也。「如來亦復如是」此下是第二正 合,上身子仰答佛明不虛,但上答中本有二,
初總答明不虛,第二別答明不虛。今言「如來 亦復如是無有虛妄」,此即合上「不也世尊」 總明不虛也。「初說三乘」此下即合上別明不
虛,就中本有三種,今次第合之。「初說三乘」 此即合上第一以與重奪輕不虛也。次言「引 導眾生」即合第二稱本心不虛也。「然後但以
大乘而度脫之」,此即合第三與過望不虛也。 「何以故」此下是第三釋合也。「舍利弗以是因 緣」此下是第四結合也。
[0625a24] 「而說偈言」譬說開 三顯一化中根人本有四段,但第一正譬說 中有兩段,第一先明舍利弗請,第二是如
來答前言。此兩段各有三,佛答中有三,具 如前述。第一是緣起,第二從「若國邑聚落」竟 百行偈是正譬說,第三「汝舍利弗我此法印」
下六十五行偈獎勸受行也。前又解云:此三 段中各開為二,緣起有二者,一呵、二許也。 正譬說中有二者,第一是長行、二者偈頌,自
此以下有百行偈是第二重頌也。但上長行 中本有二,第一開譬,第二是合譬也。今就百 行偈中亦分為二:第一有六十五行半偈頌
上開譬,第二「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下有三十 四行半偈,頌合譬也。上開譬中本有十譬,今 唯頌九譬,略不頌第十不虛妄譬。何以故
然?舊解言:「所以不頌第十者,上不虛妄譬本 是舍利弗作此不虛妄譬,今者是佛說偈,云 何用佛說偈頌舍利弗語耶?」今一家所習不
用此解,凡如此處亦復何限,故如〈壽量品〉 中佛作醫師不虛譬問彌勒。彌勒答佛明不 虛,及至下佛還舍彌勒不虛譬。又如〈分別功
德品〉中佛說長行,彌勒偈頌如此,比例實為 不少。今所以不頌者,明不虛之意本令物得 實解,時眾既得信心不虛妄義,其意自顯,
是故略不頌第十不虛譬也。今六十五行半 正頌九譬亦開為九段:第一有三十三行偈, 頌第一宅主譬亦名總譬者。第二從「是時宅
主在門外立」下有兩行偈,頌第二長者見火 譬。第三「長者聞已驚入火宅」有六行偈,頌 第三長者救子不得譬。第四「爾時長者而作
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下有七行半,頌第 四長者救子得譬。第五「長者見子得出火宅」 下有三句偈,頌第五見子出難譬。第六「坐
師子座而自慶言」下有四行一句,頌第六長 者歡喜譬。第七「爾時諸子知父安坐」下有三 行偈,頌第七諸子索車譬。第八「長者大富庫
藏眾多」下有七行半偈,頌第八賜大車譬。 第九「諸子是時歡喜踊躍」下有一行半偈,頌 第九諸子得車故歡喜譬也。三十三行偈頌
第一,兩行偈頌第二,六行偈頌第三,七行 半偈頌第四,三句偈頌第五,四行一句頌第 六,三行偈頌第七,七行半頌第八,一行半頌
第九。上宅主總譬中本有六義,今者唯頌 四義,略不頌第三一門、第六三十子也。
[0625c09] 今 三十三行分為四段,初一句頌第一長者, 第二有三行一句頌第二一大宅,第三有半 行頌第四五百人,第四餘有二十九行偈頌
第五宅中火起也。上明長者中有三:初「若國 邑聚落」者,名位之處;第二「有大長者」正明長 者;第三「其年衰邁」下歎德也。今言「譬如長
者」此一句唯頌「有大長者」也。名位處及歎德, 略不頌也。「有一大宅」此下三行一句頌大宅, 人多用此偈頌國邑聚落,此則不然也,正頌
「其家廣大」,但譬中直言「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