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Yi 妙法蓮華經玄義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五
天台智者大師

[0732b21] 圓教 名義位數功用
始終

[0732b24] 名義 自有中說 料簡通義名義

[0732b27] 通義下文:「我等今日阿羅漢其中供養。」:「我等今日真是
聲聞佛道一切。」 何者四住無明不生天女:「未盡
。」如來滅度故殺 分段不生界外。《:「 無漏界。」分段變易
不生不生界內應供界外 。《淨名:「福田。」應供 其中供養應供
小乘四諦 一切法一實四諦佛道使一切 聲聞故知依義不依語

[0732c12] 五十二位圓融 方便依義不依語應從

[0732c14] 名義 :「開示悟入皆是知見。」一切 種智佛眼知見無有
如來室坐如來座如來莊嚴名義

[0732c18] 二明位數引證多少料簡

[0732c19] 不同有言頓悟復位次之思益: 「如此學者不從一地一地。」
初心究竟四十二 鈍根方便淺深楞伽: 「初地三地寂滅真如
?」頓悟十住即是十地 十行十迴向十地 平等法不論
淺深既得何妨 淺深究竟大乘華嚴》、《》、《大品》、 《法華》、《涅槃》,法界平等菩薩
炳然有人平等法 真諦有分真諦 七賢七聖二十七賢聖
實相平等實相 ?《大論:「譬如 彼岸。」江河深淺
實相深淺普賢:「 諸法實相。」大乘諸法實相 隨順契經四悉檀
無妨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0733a12] 十信之前五品 (云云) 。宿深厚 知識經卷妙理一法一切法
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不可思議 圓信一心十法界 微塵大千經卷圓行
行者一行一切一念 具足不可思議一切 寂照一切法
一心 具足道品菩提路 聖心安心不動
不退一心無量功德不生 成就心念 波羅蜜相應圓教隨喜品位

[0733a26] 行者 圓信將養 修理受持讀誦大乘經 有助內外圓信
堅固。《金剛般若:「一日三時恒河沙 布施不如受持一句功德。」觀智次品讀誦目見種種。《
:「實名 菩提。」在於 第二品位

[0733b06] 行者內觀外資 弘誓更加說法如實。《安樂行:「大乘方便隨宜
。」《淨名:「說法智慧。」《毘曇:「說法 解脫聽法解脫。」說法開導前人得道 三倍第三 品位

[0733b12] 上來觀心正觀 兼利虛空法界使一切法法界。《大品:「菩薩
超過聲聞辟支佛般若。」即此 如是事相 理觀行為兼行布施
第四品位

[0733b18] 行人 理事不妨在理 六度布施無二取著
法界一切無畏持戒譏嫌差別五部 觸犯寂滅荷負
精進身心無間無退行禪無妨修慧權實二智通達乃至世智治生產業實相
相違具足解釋知見正觀如火第五品位

[0733b28] 如此五品圓信 功德東西八方不可雖是初心 聲聞無學功德
三藏四念處通教 地位伏忍別教十信 (云云) 。

[0733c04] 五品位方便 三藏五停心圓信 法界諸佛信眾隨喜
家慈對治法界嫉妬第二讀誦 大乘文字文字法身讀誦 家數治法界上覺觀說法
淨心因緣治法 界上乃至老死 六度不淨貪欲
貪欲報身不淨正行六度念佛 正行六度不妨
大意如此 (云云) 。

[0733c17] 一明十信圓信 圓行善巧增益圓行因此 平等法信心
慈愍寂照破法入定修道不退修正
凡聖護法不動戒心無著願心 。《纓珞:「十信百法
一切法根本。」圓教十信 六根清淨圓教世第一法。《 無生忍境界即此

[0733c28] 信心能破界內界外塵沙 無知無明住地。《仁王般若:「十善
菩薩發大心三界。」不同。《華嚴菩薩 天子菩薩梵行種智
梵行一實諦 滅諦種智道諦 大品:「譬如先見。」
三界。《仁王般若》、《普賢下文入如來室即是 樂行行處近處。《涅槃:「一行如來
所謂大乘。」《大論:「菩薩初發心 涅槃行道涅槃行道生相 一行如來。」 (云云) 。

[0734a13] 十住 相似十信十住初發心 善心
正因即是開發 三德涅槃即是 不可思議解脫首楞嚴即是
般若畢竟正因即是實相 中道第一義即是三德 佛法清淨圓滿菩提無緣慈悲
作誓法界一念成就 萬行波羅蜜一切種智圓斷法界 無明得佛十法界三諦
一切法所謂二十五三昧眾生成就菩薩圓滿業一切 三輪不思議彌滿法界眾生
成就開權顯實一乘嚴淨 一切佛土三業供養一切十方佛 圓滿陀羅尼受持一切佛法
一地具足一切功德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華嚴:「菩薩所有 功德三世諸佛不能具足凡人
迷亂發狂。」成就十德 十信十法 相應何者十信百法一切法
豈不三觀現前 功用法界無量無明不可稱 略為即是十住。《仁王
:「入理般若名為。」即是進發無漏中道佛性第一義不住 三德一切佛法十住
出處不同。《華嚴:「初發心便 正覺。」諸法真實所有聞法不由 菩薩成就種智究竟虛妄
無染虛空清淨妙法湛然一切 即是無漏無明。《淨名: 「一念一切法道場成就一切智
。」入不二法門得無生忍。《大品初發心道場轉法輪度眾生。」 菩薩阿字門所謂一切
不生即是令眾生 龍女剎那發菩提心 即是涅槃發心畢竟如是
大乘初發心乃至第十 (云云) 。

[0734b27] 十行即是 實相不可思議 無明一行一切念念進趣流入平等法
波羅蜜任運生長自行功德 虛空等十行

[0734c02] 十迴向即是 十行之後功用不可思議念念 一切法願行事理自然平等
法界無明 迴向

[0734c06] 十地即是無漏功用 猶如大地一切佛法荷負法界 三世佛
無明十地

[0734c09] 等覺無始 無明邊際滿畢竟清淨最後 微細無明中道山頂無明父母 有所上士

[0734c12] 妙覺究竟解脫無上佛智無上 三德究竟後心大涅槃
一切誓願莊嚴遍知 用大權實利益無住即是 在於過茶 (云云) 。
盧舍那佛名為淨滿一切滿

[0734c18] 二次 眾經位數多少,《大涅槃:「三昧初一日至十五漸漸增長
日至三十漸漸。」增長 十五智德摩訶般若漸減十五斷德解脫三十三智十地十智
等覺妙覺一智十五智斷 法身。《大經:「增減。」 白月
黑月法身 如實不智論斷如實 不斷般若漸漸
解脫漸漸圓教 。《大經:「安置諸子祕密 涅槃然後祕藏般涅槃。」 最後

[0735a04]

[0735a04] 得知月喻

[0735a04]

[0735a05] 《仁王十四三十三般若十地 般若等覺一般十四般若菩薩心 名為佛心
十五明智。《天王十四般若正用十四日月故作

[0735a09] 《大品 四十二字門南岳:「諸佛 密語何必四十二?」學人釋論》,
多疑不用本文 何必 何者?《:「中有四十
阿字門四十一。」《華嚴:「 初一具足一切功德。」。《:「阿字門一切所謂諸法
不生。」豈非圓教無生法忍 豈非妙覺無上?〈一切法皆是摩訶衍四十二
豈非圓教菩薩初發心諸法實相一切佛法阿字妙覺一切
四十二菩薩十地 別教方便十地之後 十地通教方便。經文
宛然四十二

[0735a27] 分別功德明初五品弟子 。〈法師功德六根清淨。〈方便品
諸佛一大事因緣出現 知見。」四句南岳:「知見 十住知見十行知見
迴向入佛知見十地等覺 一切種智佛見得佛 。」:「諸佛一大事因緣
一乘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即是妙覺譬喻 〉,諸子門外長者大車
諸子寶乘四方嬉戲快樂自在 無礙直至道場四方 四十直至道場即是實相妙覺
。〈天雨四華四十因位眾經今文四十二 炳然皆是實相

[0735b16] 料簡

[0735b16]

[0735b16] 無明 中道四十二

[0735b17] 無明 所有不無一往分為 十二無量無邊。《大論:「無明
甚多是故處處說破無明三昧。」: 「法愛處處般若。」 思議對法失意
圓融如此等位凡情 不以凡心。《華嚴:「不可說 !」大乘懺悔
圓信陀羅尼不可 種種分別不可解諸位二乘 凡人有意大師
己證聲聞四念處不可向外種種不能坐禪
不可方便不解 不能 深法

[0735c05] 末代學者經論方便 (云云) 。水性安知諸佛 不思議隨機增減位數不同
證得何為普願法界眾生息諍 大和

[0735c09] 四句料簡 大經三十三天不死甘露
諸位三十合十 等覺三十二因位妙覺 為主果位甘露因之
與果常樂不以 開初

[0735c16] 十四 三十三般若十地 等覺十四般若皆是因位轉入 即是果位
四十二字門即是 天雨四華四方 前後開合不同皆是悉檀方便 宛然

[0735c23] 五品 一實四諦心念法界波羅蜜 遍體無邪圓伏根本
伏忍初心。《大經:「 大乘肉眼名為佛眼。」 [-+]
例如小乘佛法外道 伏忍圓教三教

[0735c29] 十信 界內界內界外無知 經文陀羅尼」,
真道陀羅尼陀羅尼 法音方便正是 纓珞入空斷見
名為解脫其實一切解脫 圓教四善根柔順

[0736a08] 真法陀羅尼無明 見佛常住第一義圓教 生忍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無明
無生忍妙覺究竟成就名為

[0736a12] 不斷 無礙道妙覺例如解脫 無生無礙解脫
通義妙覺寂滅忍無生忍。《大經:「 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大涅槃。」 。《仁王:「初發心金剛頂伏忍。」
普賢菩薩伏忍順忍可解寂滅無生 。《思益:「一切眾生滅盡定。」《淨名
一切眾生。」無生忍 寂滅寂滅

[0736a23] 因果一切眾生 大涅槃即是因論佛性。《大經:「
名為佛性。」見佛乃是 (云云) 。等覺妙覺 菩薩自下已去
約分真因 真果十住真因妙覺真果云何真因例如小乘方便
修道見諦已去真修 可知順忍斷除水上虛妄 無明同體
已去菩薩鵝王無明法性 已去真因

[0736b07] 復次別教三地 斷見何者無明同體前後
別教小乘方便云何十地不了?《 :「第九一切清淨。」第九等覺
大菩提 何所果報 禪定何者?《華嚴阿僧祇不可
思議充塞法界菩薩勝妙果報 五塵欲界思惑一切菩薩 無量三昧禪定心塵
色界思惑六塵 :「三賢聖住果報」?果報 如此至上
故云:「人居淨土。」 分別 (云云) 。

[0736b23]

[0736b23] 界內斷見 無知界外

[0736b24] 界內三途 斷見無知界外 無知真理
界外塵沙 (云云) 。復次三藏後身 二乘 (云云) 。
前後通教二義 前後圓教前後 (云云) 。

[0736c03] 功用解義正語五品煩惱如來
祕密世間依止依止猶如如來不久道樹 一切世間一切賢聖
六根苦海 妙音遍滿三千界隨意一切 聽法有所說法
歡喜第一依止。《涅槃義通 人師地前通名登地 三地斷見須陀洹
斯陀含第二 第三十地色心阿羅漢第四
始終 六根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等覺

[0736c20] 論功譬如
無明二十五三昧其實不可思議 佛世界分身十法界
眾生如是無明 三昧轉轉性分稍稍千佛佛界恒沙佛界不可說不可說
如是八相成道教化眾生 法界身亦復如是滿足 無明:「佛心
無明佛法究竟三昧毘盧 法身法界菩提大功圓滿 用具」 (云云) 。

[0737a05] 諸位 不動不出不窮 不及
小樹界內大樹 緣中無明有界功用 別教方便門
圓教是故三藏 菩薩不斷圓教五品 不斷是故五品常住
常住是故三藏斷見六根清淨四住此處 無明三藏二乘
可知淺短 乾慧地性地五品位 (云云) 。方便
圓教 可解小樹未有婆娑是故別教十信五品位
斷惑是故十信五品 別教十住十行 塵沙十迴向無明十信 優劣 (云云)
登地無明何者十地無明十住 無明十地三十 三十十住
三十三十十地三十 十地十迴向 佛地 佛地初地故知別教
譬如 別教 圓教
大樹生長 皆是 (云云)
。《大論:「譬如名曰在地 百丈。」

[0737b13]

[0737b13] 權位

[0737b14]

[0737b14] 諸眾生好樂不同善緣不同 不同不同是故如來種種 有利界內好樂
界外好樂界內 三藏界內說通 外事別教界外圓教
界內三藏界內說通 塵沙別教無明圓教緣事三藏緣理
說通從事別教緣理圓教諸位高下 無量

[0737b25] 法華 不得何者
三藏生事 便如是如來 毘曇》、《婆沙菩薩龍樹往往
方便是故方便是故龍樹大乘整理三藏方便小乘
探取菩薩。《 菩薩不肯大乘經 二門相會
方便論主不解菩薩是故 大乘何等大乘通教 大乘三乘真諦
地觀中道無明通義不成是故 作別大乘初心 羅漢作別不成
方便是故窺見是故 方便應須即是
一實文理 從良

[0737c19] 興廢無量義經:「無量一法所謂二道三法四果。」二道
三法三乘四果 一法何者二道既是 大道日照高山
三藏教三阿僧祇劫六度 百劫得佛生事 欲求
便菩薩不斷菩提 可望佛智

[0738a01] 二乘 調心 意即是故為此
通教三藏 為生斷惑意即智者
不空通教菩薩行 佛智 (云云) 。二乘餘者 (云云) 。
通教通通般若不共般若 (云云) 。故知論師 般若不見不共中論不共
通教菩薩方便聲聞即是聲聞不共菩薩 (云云) 。

[0738a14] 界外 塵沙既成意即 是故別教地前地上
是故

[0738a17] 皆是不須。《大經:「一切江河一切叢林樹木。」隨情
二木方便真實 金沙大河西海金銀 是故
處處 :「我身」 (云云) 。是故 :「無上道」,此道。「一佛乘
」,三乘不合三合一處處會三歸一一乘是故一行

[0738a27] 四果羅漢辟支佛菩薩習果方便 佛果四佛四果處處 今草化城至寶是故
三廢 何者得道泥洹阿含經》,聲聞藏何曾
前人後人通教如是別教 如是

[0738b07] 圓教不立高山 三藏不立:「我身如來 。」即是入佛即是
中間可知果位

[0738b11] 教行 教行教行 四教三教
教行三教教行教行。《法華三教教行無上道寶乘
直至道場三義。《無量義:「二道三法四果不合法華不論 四十餘年真實,《法華
相傳七十二法華經》 (云云) 。

[0738b21] 云何聲聞猶在 云何
利根不待 云何三藏菩薩云何後緣通教別教可解 (云云) 。

[0738b27] 三教不立三教利根三不 鈍根不立
三不利鈍不立 平等法不立

[0738c03] 自有 自有自有 云何六度
云何 二乘入滅云何 次第學者方等大名
云何

[0738c09] 云何三藏
無生智云何 聲聞遊觀無生 不用次第
云何聲聞生滅 不肯弟子領解:「 身體空無菩薩
後緣 三藏菩薩退 便

[0738c21] 云何三藏菩薩不斷斷惑云何
云何 云何後緣
上位通教別教料簡如此 (云云) 。

[0738c28]

[0738c28]

[0738c29] 自有修得自有有恥鄙劣 取證有益謂言 無益迴心即是得益
(云云) 。

[0739a03] 八開相待 何者
開權顯實何須開權

[0739a09] 生死凡夫反復菩提 生死涅槃無二 凡夫四心
初心皆是因緣所生即此因緣初心無二初心 即是殺人
假名進入方便 進入成分 (云云) 。

[0739a16] 六度 權位行者因緣生 見佛乃至般若亦復如是
殺人假名 便相似進入成分 (云云) 。 便聲聞開權顯實如是

[0739a21] 三藏 開權反復
相似進入

[0739a25] 開通二乘菩薩如是菩薩 即是 殺人相似進入


[0739a28] 別教十信十住 二乘 (云云) 。十行通教 菩薩十迴向無明即此
殺人相似 進入

[0739b03] 登地不決 醍醐

[0739b05] 十住 進入進入
譬如大臣來朝大國 位次外空大國小臣 諸位
入流圓教 圓教發心如來 祕密喚作初心何況! (云云) 。

[0739b14] 涅槃四教 不可解若非四教取信為難信經諸位
彼此可謂 :「凡夫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醍醐。」
三藏五位何者凡夫未能 須陀洹破見革凡成聖變為斯陀含
阿那含欲界阿羅漢三界見思醍醐釋論: 「聲聞阿羅漢佛地 。」

[0739b26]

[0739b26] 三藏菩薩 何以菩薩

[0739b27] 自證凡夫 (云云) 。

[0739b29] 三十二:「凡夫須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阿羅漢 醍醐。」通教五位
不斷二果 三果四果見思 佛智聲聞
菩薩十地佛地即是醍醐

[0739c06] 菩薩故知三藏菩薩 故知 (云云) 。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五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五

天台智者大師

[0739c16] 第九:「凡夫佛性新生 佛性清淨菩薩 醍醐。」別教五位

[0739c19] 無明四住凡夫十住四住二乘聲聞 十住後心明智
十行塵沙十迴向 塵沙菩薩登地 無明佛性一身無量佛世界 八相作佛醍醐

[0739c25] 二十五:「雪山 名為忍辱醍醐。」 凡夫八正八正見佛
醍醐圓教直道一切 涅槃不復圓信圓行不由 一生見佛
醍醐故知圓教 醍醐
醍醐方便

[0740a06] 四處醍醐 佛智各異稱佛佛智 以為醍醐不明中道取果
二諦醍醐別教登地無明 作佛中道理智醍醐圓教 中道亦稱醍醐。《纓珞:「頓悟世尊」,
醍醐醍醐無人別教醍醐理實圓教 以是五味圓教一味

[0740a15] 第二十卷云:「譬如有人 殺人乃至醍醐殺人。」 兩用通約不定教處處
見佛不定行人心行 實相殞命 無明久遠劫來實相置於
凡夫慧開不可 後味不得次第 乃至醍醐五味

[0740a23] 華嚴》,即便入佛 殺人十住華嚴
即是殺人十行殺人十迴向殺人醍醐 殺人過去圓教假名相似
華嚴殺人蘇中殺人等位 華嚴》,即是醍醐 (云云) 。

[0740b03] 三藏教凡夫方便 三藏教中道即是 殺人四果中道即是
顯露

[0740b06] 通教凡夫 三乘方便通教見佛即是 殺人祕密即是
菩薩道種智即是殺人 地中即是殺人十地即是醍醐 殺人通教聲聞祕密殺人 不定

[0740b12] 別教十信 殺人三十心中即是殺人 殺人登地即是醍醐殺人

[0740b15] 圓教聞經無明見佛 殺人六根清淨 醍醐殺人

[0740b17] 行人 五味圓教醍醐殺人
殺人開權顯實一切 中道:「汝等所行菩薩 。」不須更改真實

[0740b23] 祕密 未有顯露顯露 至此法華寶乘
知見顯露是故稱為 次第 增進聲聞
聞已思惟得近無上道即是 即是進入法華

[0740c02] 始終真如一地法性平等寂然應分 始終平等大慧法界
有若能破若干無明顯出若干智慧智慧無始即是 即是四十
差別不思議如下: 「聲聞緣覺竹林不退菩薩不能 諸菩薩信力堅固者。」聲聞緣覺
不能三藏通教二乘三藏 菩薩不及聲聞聲聞不知菩薩 得知通教菩薩二乘二乘不知菩薩不知

[0740c14] 二乘不知菩薩不能發心不知別教 十信不退不能別教三十十住
不退十行不退十迴向不退三不 退不能三藏不退不及二乘 不退二乘二乘不知
發心不退別教中人

[0740c20] 假名堅固如此等位聞經 知見寶乘東方即是
直至道場過茶即是

[0740c25] 如此諸位何等 三界薩婆 二義取證通教
初心 信教得出三界無明未有 不見至此
圓教五品弟子發大心三界 未及進修行為
方便三界薩婆若 圓教十信六根 乃至等覺
因緣三界乃至無後三界 妙覺過茶薩婆若 前來不得無上
是故無住

[0741a11] 復次別教十住破見三百由旬十行 塵沙四百十迴向無明五百十地 無明中道即為

[0741a14] 圓教 清淨四百無明 五百二乘聞經無明惑知見 作佛即是五百由旬
即是 本門 南方進入十行西方進入
迴向北方進入十地:「 如來壽命長遠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 河沙無生法忍」,即是十住。「
聞持陀羅尼」,十行。「一世界 塵數菩薩樂說辯才」,十迴向。「 世界微塵數陀羅尼」,初地。「三千大千
微塵不退」,。「國土微塵 清淨法輪」,三地。「國土微塵 菩提」,
。「四生」, 。「三生」,九地」,十地。「 」,等覺一生即是過茶
即是妙覺

[0741b04] 前列法華經中共

[0741b07] ○第五三法 三法軌範還是三法 軌範
始終三法悉檀料簡

[0741b11] 觀照 大乘:「十方無餘唯一
佛乘」。一佛乘三法第一義諦 第一義空如來藏三不 不定不可思議
並不大經:「佛性 非一非一一者一切眾生一乘 。」第一義諦。「非一如是數法。」
如來藏。「非一非一數法不決 。」第一義空鄭重 一法不可不可

[0741b23] 真性觀照
三法若然何以 三義一者
大乘至道證果 二者 作法不論本末
即是如來 即是修德祕密本末一切諸法三法起名
三法名字三法觀行三法觀行三法相似三法乃至 三法究竟三法三法三法

[0741c09] 一句三句三句 一句佛乘如來藏一句 方便非一數法
如來藏三藏三乘事相 方便非一非一不決一句 第一義空通教
一切眾生一乘一句第一 別教菩薩乘方便 :「一佛乘分別。」即此

[0741c18] 三法如來方便然後總攬三法大乘從何 大經佛性非一如是
三乘乘數如來藏 出聲緣覺諸菩薩何者既是方便如來藏
從事方便如來藏 ,《大經:「聲聞有為。」: 「六波羅蜜福德莊嚴。」:「聲聞定力
不見佛性。」定力即是福德福德 有為。《勝鬘稱為有漏例如界內 有為不當
有漏智慧福德以下 如是二乘變易有為無明 有漏中道福德以是
方便大乘 究竟故云一佛乘分別 。」即此一佛乘分別
分別分別 種種方便乘法

[0742a08] 四教三法三藏無為智慧 觀照助道
斷惑真是真性 緣覺菩薩無常 觀照功德道場
真性三界 薩婆若言教 不能 (云云) 。

[0742a16] 通教真性何以中有理即 觀照行為
三界薩婆若菩薩三界行為佛國土教化眾生乃至道場無人
(云云) 。

[0742a23] 別教三法觀照 以此二法智慧慧能 不能一切眾生
理性何故能破 大經:「無為無漏菩薩 即是一地乃至十地智慧智慧
。」以此智慧十地 即是 真如即是真如隨順
一切行願熏習無分別智無分別真如相應一往 前後何者九識道後真如真如
智行根本種子熏習成就得無分別智成真實性道後真如方能豈非
三乘 初生 便不堪無常
空淨然後 常樂我淨龍樹 得空一切法空
般若相應豈不無明無明種子安在諸法說法四句無住進食
消化一切法 故知末代眾生乃是
法門一切法道後真如真如 第八識方便如來藏
方便真實若是 成語 (云云) 。 經論

[0742b27] 圓教三法真性改名正因常住諸佛 一切眾生一乘眾生涅槃
涅槃生死不生大品: 「不動不出。」即此

[0742c03] 觀照 便是觀照即是第一義空 真性法界無量
如來藏三法不一如意珠中論 三法如是非一非一
不可思議三法三法 三障一者界內界外塵沙如來藏二者 見思第一義空根本無明第一
義理塵沙無量法門 見思第一義空觀照 無明第一義諦真性
真性名為法身觀照名為般若名為解脫即是 定慧莊嚴莊嚴法身法身定慧
下文:「莊校。」圓教 薩婆若過茶 自行
權化不休:「 大乘其所得法定慧莊嚴以此 眾生。」譬如達到
名為

[0742c24] 復次何必一向 真性不動不出 觀照名為
不動不動 不動 不動體用不二例如
阿鞞跋致不動皆是毘尼以是 發趣發趣名為 (云云) 。

[0743a02] 三藏有為福德三法四念處 聞慧四善根四善根
見諦見諦無學既是 三界外不見 嗚呼自責問世即此
半字究竟是故三法通教三法大同乾慧地 性地人見
是故別教以資 觀照觀照真性三法十信 十住十地妙覺薩婆若
真修若爾在前觀照真性在後大乘大乘方便是故

[0743a17] 圓教實相第一義空 即是實相實相 實相如來藏如來藏實相
實相不可以不可 不可思議即是 實相實相縱橫
如來藏 實相 實相
不可思議名為如來藏 第一義空 實相第一義空實相
實相實相 如來藏實相如來藏莊校僕從侍衛
第一義空大白肥壯平正智慧無染名為 中道平正功用
不思議三法大車 縱橫

[0743b07] 如是五品 如是十住如是十住
妙覺薩婆若:「 微妙清淨第一。」聽者 滿 邪正

[0743b13] 眾經縱橫方便
真實正直 便加之 (云云) 。

[0743b17] 三句:「佛性一切眾生 不動不出之一具足三法
有心大小 無知是故示眾寶藏 除草開顯一切無礙一道出生
十方無餘唯一佛乘是故:「佛性非一非一。」數法不決 智慧定能非理
不明不見佛性是故 不決定慧執著三定不著非一
如此無著妙慧能破一切不定 無能輪王能破 生物即是大乘
妙慧:「佛性非一三乘 即是三乘五乘方便 但是是故
即是如來藏佛性 人天乃至不動即是三句攝一切法無非佛性悉皆

[0743c09] 始終 五品一念 十法界三法何者
如是即真如是 即是觀照如是相者 福德觀照
萬行精勤即是 習果 本末
中等即真一界 凡心一念 法界一一煩惱性相惡業性相
性相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 何者無明無明即是 。《大經:「無明變為。」《淨名:「
即是。」無明

[0743c25] 凡夫一念 惡業性相惡性性相
中有即是緣事即是緣成
中有惡性 性相凡夫一念十界名色 道性生死浩然法身
離苦道別有法 生死即是法身故云 道性即是法身性相

[0744a07] 有心 三道性相即是性相淨名:「煩惱 如來。」如是如是
作者菩提心即是真性萌動如是 即是觀照萌動如是即是萌動如是觀照萌動般若
習果滿如是萌動解脫報果滿果報滿法身滿 三德究竟滿祕密本末
修德彰顯 彰顯中等 (云云) 。

[0744a18] 三法以至即是 無礙諸法使無礙
三法何者得意 餘者三道三識三佛三般若 三大三身涅槃三寶三德三法
大要始終三道 生死生死 三識三佛三智三菩提
三大三身涅槃三寶利益 化緣三德祕密 (云云) 。

[0744a28] 三道真性觀照煩惱 業道即真下文:「世間相
常住」,豈不生死而是法身煩惱 觀照一切法空 :「諸法本來寂滅。」煩惱
觀照生火:「過去佛 一句成佛。」:「罪福遍照於十方。」即是煩惱
業道 :「惡鬼罵詈毀辱我等念佛。」不來不得 由於 (云云)
著法 不輕罵詈打拍惡業不輕 教化不退提婆達多善知識 三道理性
非道通達佛道五品觀行非道通達 佛道六根清淨相似非道通達佛道十住非道通達佛道妙覺究竟非道通達佛道
(云云) 。

[0744b18] 三識 菴摩羅識即真阿黎耶識觀照
大乘無記無明隨眠九識 (云云) 。 近況人心
不為善惡無記三識 水火 善惡無記三心三識
如是生死種子熏習增長成分智慧種子 增長轉依成道真如名為
阿黎耶識一法中論。《攝論:「 。」明文
下文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豈非阿黎耶識世間分別 以求衣食豈非種子
增長親友豈非菴摩羅識菴摩羅識無分別智 種子理性無分別智五品觀行無分別
智光六根清淨相似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妙覺究竟無分別智 ( ) 。

[0744c12] 三佛真性即是正因 即是即是 :「。」正因:「
無上道一切智猶在。」 :「不敢 汝等當作。」正因。「四眾
讀誦眾經。「功德:「長者諸子二十乃至三十。」 佛性:「種種性相悉知。」
種種佛性 三佛理佛五品觀行見佛 相似見佛十住等覺見佛妙覺究竟見佛是故
(云云) 。

[0744c24] 般若真性實相般若觀照觀照般若文字般若
下文:「不須我法難思。」 :「是法不可示言辭寂滅。」實相般若。 「十方佛。」「
。」:「我所智慧微妙第一。」觀照 :「知眾行道不行 種種。」若干言辭隨宜方便
文字般若:「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廣大 深遠實相般若如來知見廣大深遠觀照般若方便知見具足
般若故知三般若異名 三心三智一心 五品觀行三般若
相似三般若四十三般若妙覺究竟三般若

[0745a11] 三菩提真性 實相菩提觀照實智菩提方便 菩提下文:「汝等阿耨
菩提。」「不如三界 三界。」實相菩提。「成道久遠。」 實智菩提。「出家伽耶城
。」方便菩提弟子三菩提,「 眾生佛道。」實相菩提。「安住 實智定當作佛。」:「佛子行道
作佛。」「寶乘直至道場。」即是 實智菩提八相方便菩提不一 不決名為
一切眾生理性菩提五品名字菩提六根 菩提四十一菩提妙覺究竟菩提 (云云) 。

[0745a25] 三大真性觀照 下文:「大乘其所得法定慧莊嚴。」大乘
莊嚴所得。「大乘;「道場;「導師方便 舍利弗本願三乘。」
,「微妙清淨第一。「 佛乘;「分別 (云云)
五品名字六根相似四十一妙覺究竟 (云云) 。

[0745b05] 三身真性法身觀照報身 應身金光明:「法身
報身報身應身。」即如 :「真法猶如虛空現形
水中月。」報身:「 即是實相猶如虛空。「定慧莊嚴 :「
諸法實相。」即是法身。「我所智慧微妙 第一。」即是報身。「名稱即是應身現生應身己身法身報身
。「光明十方 實相。」實相法身十方應身 報身罪福遍照於十方。」
報身;「微妙淨法法身;「三十二 三身普賢:「 方等。」《法界:「水銀
諸色功德法身處處應現。」 三身三身法身 (云云) 。

[0745b25] 涅槃:「 方便實相名為涅槃 方便涅槃。」理性涅槃
成為涅槃便薪盡火滅 方便涅槃便成為方便 涅槃薪盡火滅為何涅槃故知
涅槃涅槃即是:「 言辭寂滅。」:「諸法本來 寂滅。」涅槃:「如來滅度
滅度涅槃:「成佛 久遠。」久修所得慧光無量 涅槃數數處處滅度
薪盡火滅豈非方便涅槃?《大經 涅槃」,滅度廣博 彼岸智慧滿足
煩惱斷德成就方便 即是

[0745c12] 一體三寶真性 法寶觀照佛寶僧寶法性不動 不覺佛智契理名為
和合。《思益:「知覺名為名為 無名。」一體三寶下文: 「 大乘佛寶大乘法寶;「其所
得法以此度眾生。」即是眾生 即是僧寶。「世間相常住」,法寶;「道場 」,佛寶;「導師方便
名僧一體三寶非一之一稱之為 (云云) 。

[0745c23] 三德,《大經三德大涅槃 大乘明法實相 :「佛性一切眾生一乘
實相一乘般若 智慧門難解。「我所智慧微妙第一乃至聲聞皆是般若
解脫數數示現現生調伏眾生解脫乃至收取善事功德得證豈非
解脫碌碌 天帝不識涅槃佛性不見 一乘佛性
一乘:「涅槃一乘佛性,《法華 佛性。」法華不明佛性,《涅槃 :「八千聲聞法華得受記
秋收冬藏如來。」 :「《涅槃佛性。」 據此:「種種性相。」
佛性,「世間相常住 導師方便。」豈非佛性?《:「佛性常不輕。」知眾佛性涅槃
三德祕密安置諸子祕密 其中祕密: 「大乘以此度眾生不以小乘
濟度諸眾生如來滅度滅度。」 如來滅度滅度涅槃涅槃 祕藏。《釋論:「《法華祕藏經文
。」何故諸人文義無罪今文 佛性不明一乘
一乘不明佛性異說 三德縱橫即是縱橫即是 (云云) 。

[0746a26] 悉檀料簡

[0746a26]

[0746a26] 三法 一切皆是異說

[0746a27]

[0746a28] 眾生機宜不同隨機悉檀方便 隨俗稱便對治令人入道朝三暮四
嬰兒適時善巧 守一

[0746b03] 通用四悉檀十法不妙大乘大乘之中三法一切法混亂即是世界悉檀智慧
為人悉檀觀照 對治悉檀真性第一義悉檀 眾生大乘利益

[0746b09] 三德大涅槃上下 三不相離世界悉檀善利是故解脫
為人悉檀般若金剛即是 悉檀法身第一義眾生三德 中間

[0746b15] 不妙。《:「悉檀世諦心所行處 第一義悉檀不行諸佛聖人
所得不可破壞即是真諦。」若然 悉檀二諦中道云何 但是悉檀
異法便是悉檀心所行處中道第一義非有有無 無異即真悉檀
化城化城中道無異至寶無能無能不可壞稱之為說中第一
悉檀阿羅漢 第一義悉檀正直 方便圓實四悉檀是故不決
悉檀第一義一一 第一義

[0746c02] 五品弟子 四悉檀六根相似四悉檀等覺四悉檀妙覺究竟四悉檀是故

[0746c04] 自行如意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716 妙法蓮華經玄義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