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Yi 妙法蓮華經玄義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十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0800a19] 大章第五、釋教相者,若弘餘經,不明教相, 於義無傷;若弘《法華》,不明教者,文義有 闕。但聖意幽隱,教法彌難。前代諸師,或祖承
名匠,或思出神衿,雖阡陌縱橫,莫知孰是。 然義不雙立、理無兩存,若深有所以,復與 修多羅合者,錄而用之;無文無義,不可信
受。南岳大師心有所證,又勘同經論,聿遵 佛語,天台師述而從用,略明教為五:一、大 意。二、出異。三、明難。四、去取。五、判教。
[0800a27] 大意者, 佛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說餘經典,各赴 緣取益。至如《華嚴》,初逗圓別之機,高山先
照,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住上、地上之功德, 不辨如來說頓之意。若說四《阿含》,《增一》明 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義,《雜》明諸禪定,《長》
破外道,而通說無常,知苦斷集證滅修 道,不明如來曲巧施小之意。若諸方等折 小彈偏,歎大褒圓,慈悲行願,事理殊絕,不明
並對訶讚之意。若《般若》論通,則三人同入; 論別,則菩薩獨進,廣歷陰入,盡淨虛融,亦 不明共別之意。若《涅槃》在後,略斥三修,
粗點五味,亦不委說如來置教,原始結要之 終。凡此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 譚佛意,意趣何之?
[0800b12] 今經不爾,絓是法門網 目,大小觀法,十力無畏,種種規矩,皆所不 論,為前經已說故;但論如來布教之元始,
中間取與漸頓適時,大事因緣,究竟終訖,說 教之綱格,大化之筌罤。其宿殖淳厚者,初即 頓與,直明菩薩位行功德,言不涉小。文云:
「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其不堪者,隱其無量神德,以貧所樂法方 便附近,語令勤作。文云:「我若讚佛乘,眾生
沒在苦。」如此之人,應以此法漸入佛慧。 既得道已,宜須彈斥,即如方等,以大破小。 文云:「苦切責之已,示以所繫珠。」若宜兼通,
半滿洮汰,如《大品》遣蕩相著,會其宗途。文 云:「將導眾人欲過嶮道。」過此難已,定之 以子父,付之以家業,拂之以權迹,顯之 以實本。
[0800b27] 當知此經,唯論如來設教大綱,不 委微細綱目。譬如算者,初下後除,紀定大 數,不存斗斛。故《無量義》云:「無量義者,從一
法生。」則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此譬下算。 若收無量以入一、會三而歸大者,此譬除 算,唯記大數焉。如是等意皆法身地寂而
常照,非始道樹逗大逗小。佛智照機其來 久矣。文云:「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此 照大久矣。文云:「殷勤稱歎方便」,此照小久
矣。文云:「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此照會 小歸大久矣!〈信解品〉云:「踞師子床,見子便 識」,此語初鑒大機久矣!「於牕牖中,遙見其
子」者,此鑒小機久矣!「密遣二人,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此鑒須開三久矣!「心相體信,入 出無難」,此鑒調斥久矣!「領知眾物」,此鑒洮
汰久矣。「後付家業」,此鑒教行等久矣!
[0800c13] 當知 佛意深遠,彌勒不識所為因緣,況下地二乘 凡夫等耶!文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又,已今當說,最為難信難解。前經是已說,隨 他意,彼不明此意,故易信易解。《無量義》是 今說,亦是隨他意,亦易信易解。《涅槃》是當
說,先已聞故,亦易信易解。將說此教,疑請 重疊,具如迹本二文。受請說時,秖是說於教 意,教意是佛意,佛意即是佛智,佛智至深,是
故三止四請。如此艱難,比於餘經,餘經則 易。
[0800c23] 若始坐道場,梵王初請,直言請法,亦無 疑網。往復殷勤,說諸方等,觀文可知。說《大 品》時,猶酬梵請。唯《華嚴》中,請金剛藏,可為
連類。而人師偏著,謂加於法華。言小乘致 請,不及菩薩,此見一邊耳。身子騰眾心 云:「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求佛諸菩薩,大
數有八萬,欲聞具足道」,何獨是一小乘?又 彌勒闔眾,求決文殊與解脫月、金剛藏,若 為有異?
[0801a02] 又本門中,菩薩請佛說於佛法, 豈比菩薩請菩薩說菩薩法耶?若就此意, 有加於彼。若彼列眾,十方雲集,皆是盧舍那
佛宿世知識;此經雲集,地涌菩薩皆從釋 尊發心,是我所化,此一往則齊而不無疎 密。又彼明十方佛說《華嚴》被加者,同名法
慧、金剛藏等,不言彼佛是舍那分身;今明 三變土田,一方各四百萬億那由他土,滿中 諸佛,悉是釋尊分身,此意異彼。
[0801a10] 彼以《華嚴》 為勝薳,復出一兩句,非故興毀;若較其優 劣,恐成失旨。但此《法華》開權顯本,前後二
文疑多請倍,不比餘經,秖為深論佛教、妙 說聖心,近會圓因、遠申本果,所以疑請不 已。若能精知教相,則識如來權實二智也。 教意甚深,其略如是。
[0801a17] ○二出異解者,即為十意:所謂南三、北七。
[0801a18] 南北地通用三種教相:一、頓。二、漸。三、不定。《華 嚴》為化菩薩,如日照高山,名為頓教。三藏
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 後,為大乘人,說五時般若,乃至常住,名無 相教。此等俱為漸教也。別有一經,非頓漸
攝,而明佛性常住,《勝鬘》、《光明》等是也,此名 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用也。
[0801a24] 一者、虎 丘山岌師,述頓與不定,不殊前舊。漸更為 三:十二年前明三藏,見有得道,名有相教; 十二年後齊至法華,明見空得道,名無相
教;最後雙林,明一切眾生佛性、闡提作佛, 明常住教也。
[0801a29] 二者、宗愛法師,頓與不定同 前,就漸更判四時教,即莊嚴旻師所用。三 時不異前,更於無相後、常住之前,指法華
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名同歸教也。
[0801b03] 三 者、定林柔、次二師,及道場觀法師,明頓與 不定同前,更判漸為五時教,即開善光宅 所用也。四時不異前,更約無相之後、同歸
之前,指《淨名》、《思益》諸方等經,為褒貶抑揚 教。
[0801b08] 四者、北地師亦作五時教,而取提謂波 利為人天教,合《淨名》、《般若》為無相教,餘三 不異南方。
[0801b10] 五者、菩提流支明半滿教,十二 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後皆是滿字教。
[0801b11] 六 者、佛馱三藏、學士光統所辨四宗判教:一、 因緣宗,指毘曇六因四緣;二、假名宗,指《成
論》三假;三、誑相宗,指《大品》、三論;四、常宗,指 《涅槃》、《華嚴》等,常住佛性,本有湛然也。
[0801b15] 七者、有 師開五宗教,四義不異前,更指《華嚴》為法 界宗,即護身自軌大乘所用也。
[0801b17] 八者、有人稱 光統云:四宗有所不收,更開六宗:指《法 華》萬善同歸,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名為
真宗。《大集》染淨俱融,法界圓普,名為圓宗。餘 四宗如前,即是耆闍凜師所用。
[0801b21] 九者、北地 禪師,明二種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無相 大乘。有相者,如《華嚴》、《瓔珞》、《大品》等,說階級
十地功德行相也。無相者,如《楞伽》、《思益》,真法 無詮次,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也。
[0801b25] 十者、北地禪 師,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滿等教,但一佛 乘,無二亦無三,一音說法,隨類異解。諸佛
常行一乘,眾生見三,但是一音教也。出異 解竟。
[0801c01] ○三明難者,先難南地五時,其義不成,餘 四時、三時,例壞也。若言十二年前名有相教 者,成實論師,自誣己論。論云:「我今正欲明
三藏中實義。」實義者,所謂空,是空非無相 耶?三藏非十二年前耶?又《阿含》中說:「是 老死,誰老死,二皆邪見;無是老死即法空,
無誰老死即生空。」三藏經中自說二空,二 空豈非無相?又《釋論》云:「三藏中明法空為 大空。」摩訶衍中明十方空為大空。即以法
空為大空,即大無相。又成道六年,即說《殃 掘摩羅經》,明空最切,此非無相,誰是無相 耶 (云云) ?又《大論》云:「從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說
般若。」般若即空慧也。
[0801c13] 復次,十二年前名有相 教,為得道?為不得道?若得道則乖《成論》。論 師云:有相四諦是調心方便,實不得道;須
見空平乃能得道。既言有相,那忽得道?若 不得道,用此教為?又拘隣如五人,最初於 佛法,寂然無聲字,獲真實知見。最初之言,
豈非十二年前得道耶?又若得道,教同無 相;若不得道,教同邪說。又若得道,得何等 道?若見空得道,還同無相;若不見空得
道,亦同九十五種,非得佛道。有相之教,具 有二過 (云云) 。
[0801c23] 二、難十二年後名無相教,明 空蕩相,未明佛性常住,猶是無常。八十年 佛,亦不會三歸一,亦無彈訶褒貶者,此不
可解。若言無相,何意不蕩無常?猶有無 常,何謂無相?若言不明佛性法身常住 者,共般若可非佛性法身常等;不共般若,
云何非佛性耶?《大經》云:「佛性有五種名,亦 名首楞嚴,亦名般若。」般若乃是佛性之異 名,何得言非?彼即救言:經稱佛性,亦名般
若者,是三德之般若,何關無相之般若。若 爾者,《涅槃》第八何意云:「如我先於摩訶般若 中說,我與無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
實性,實性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遙指,明文灼 然,何意言非?又《涅槃》佛性,秖是法性常住,不 可變易。《般若》明實相實際,不來不去,即是
佛無生法,無生法即是佛。二義何異?故知法 性實相,即是正因佛性;般若觀照,即是了因 佛性;五度功德資發般若,即是緣因佛性。此
三般若,與涅槃三佛性,復何異耶?《金剛般若 論》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於餘名生 因,於實名了因。實相了因能趣菩提,豈非
佛性?但名異義同,如前分別,何得聞釋提 婆那民,謂非帝釋?其謬類此。若言無常,八 十年佛說,非佛性常住者,《涅槃》亦云:「八十
年佛背痛有疾,於娑羅入滅。」那忽譚常辨 性 (云云) ?《釋論》云:「佛有生身、法身」,生身同人 法,有寒熱病患,馬麥乞乳;法性身佛,光明無
邊,色像無邊。尊特之身,猶如虛空,為法性身 菩薩說法,聽法之眾尚非生死身,何況佛 耶。《釋論》云:「又生身佛壽則有量,法身佛壽則
無量」,豈可以無常八十年加於法身耶?小 乘中云:法身尚其不滅,如均提沙彌憂惱。 佛問:汝和尚戒身滅不?答言:不。乃至解脫知
見滅不?答言:不。何況般若法身而言無常!若 言般若無會三者,何故〈問住品〉云:「諸天子 今未發三菩提心者,應當發。若入聲聞正
位,是人不能發三菩提心,何以故?與生死 作障隔故。是人若發三菩提心者,我亦隨 喜。所以者何?上人應求上法,我終不斷其
功德。」若聲聞不求上法,何所隨喜?既隨喜 上法,即是會三。若言般若無彈訶者,《大品》 云:「二乘智慧猶如螢火,菩薩一日學智慧,
如日照四天下。」又十三卷云:「譬如狗,不從 大家求食,反從作務者索。當來世,善男女 人棄深般若,而攀枝葉,取聲聞辟支佛所
應行經。」又云:「見像觀跡,皆名不黠。」豈有彈 訶更劇於此,謂無褒貶耶?若言般若是第 二時教,引諸天子白佛云:「見第二法輪轉」
者,何經不見第二,而獨言般若?《淨名》云:「始 坐道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乃至說 法不有亦不無。」兩說相對,亦應是第二法
輪轉。《法華》亦云:「昔於波羅柰轉四諦法輪, 今復更轉最上之法輪。」《涅槃》又云:「昔於波羅 柰初轉法輪,八萬天人得須陀洹果,今於
此間拘尸那城轉法輪時,八十萬億人得 不退轉。」經經皆有此旨,亦應併是第二,何 獨《般若》耶?若言十二年後明無相者,何得
二夜常說般若?故知無相之過亦甚眾多 (云 云) 。
[0802b23] 次難褒貶教是第三時。雖七百阿僧祇, 猶是無常,不明常住,直是彈訶褒揚而已。 今問:說般若時,諸大弟子皆轉教說法,雖
不悕取,咸以具知菩薩法門,何得被訶?茫 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故知褒貶不 應在般若之後,非第三時也。又彌勒等亦
被屈折,何但聲聞。若言七百阿僧祇者,此 亦不然。其文自說佛身無為,不墮諸數,金 剛之體,何疾何惱?為度眾生,現斯事耳!文
辨金剛,而人判七百;《涅槃》亦辨金剛,那忽 常住?又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又不思議 解脫有三種:真性、實慧、方便,即是三佛性義。
且復塵勞之儔是如來種,豈非正因佛性;不 斷癡愛起諸明脫,明即了因性,脫即緣因 性。三義宛然,判是無常;涅槃三種佛性,何 得是常耶?
[0802c09] 次難第四時同歸教,正是收束 萬善,入於一乘,不明佛性,神通延壽,前過 恒沙,後倍上數,亦不明常。此不應爾。《法
華》明一種性相,一地所生,其所說法,皆悉到 於一切智地,命章即云:「開示悟入佛之知 見。」《華嚴》明佛智慧,猶帶菩薩智慧,菩薩智
慧如爪上土,如來智慧如十方土。《法華》純 說佛之智慧如十方土,而非常者,《華嚴》爪 上土,云何明常住?又《華嚴》始坐道場,初成
正覺,成佛太近。《法華》明成佛久遠,中間今日 皆是迹耳。迹中所說而言是常,本地之教豈 不明常?又《無量義經》云:「說華嚴海空歷劫
修行,未曾宣說如是甚深無量義經。」甚深 《無量義經》已自甚深,甚深之經為《法華》弄引, 豈不明常?若言常住語少者,如天子一語,
可非勅耶?文云:「世間相常住」,又云:「無量阿 僧祇劫,壽命無量,常住不滅。」伽耶城壽命及 數數示現等,是應佛壽命;阿僧祇壽命無量
者,是報佛壽命;常住不滅者,是法佛壽命也。 三佛宛然,常住義足。《法華論》云:示現三種菩 提:一者、應化佛菩提:隨所應見而為示現,
謂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道場得 三菩提也。二、報佛菩提:謂十地滿足得常 涅槃。文云:「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
億那由他劫也。」三、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 涅槃,常清淨不變。文云:「如來如實知見三 界之相……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謂眾生界即
涅槃界;不離眾生界,即如來藏。又云:「我不 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即正因佛性。 又云:「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即了因佛性。又
云:「佛種從緣起」,即緣因佛性。《法華論》亦明三 種佛性。論云: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 足一切智慧,故名大。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
等皆當作佛」者,示諸眾生皆有佛性也。經 論明據,云何言無?又《涅槃》云:「是經出世,如 彼果實,多所利益安樂一切,能令眾生見
如來性,如法華中八千聲聞得受記莂,成 大果實,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若八千聲 聞於《法華》中不見佛性,《涅槃》不應懸指,
明文信驗,何勞苟執?又《涅槃》二十五云:「究竟 畢竟者,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 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
切眾生悉有一乘。」故今經是一乘之教,與 涅槃玄會。且《涅槃》猶帶三乘得道,此經純一 無雜;《涅槃》更不發迹,此經顯本義彰。處處
唱生,處處現滅,未來常住,三世益物,人眾 見燒,我土不毀,豈是神通延壽有滅盡耶? 破神通延壽義 (云云) 。
[0803a27] 難第五時教,雙林常住, 眾生佛性,闡提作佛者,問成論師,依二諦解 義,第五時教為二諦攝不?若二諦攝,與諸
教同,前教二諦猶是無常,雙林二諦何得 是常?若雙林不出二諦,能照別理,破別惑, 得是常者;前教所明二諦,亦照別理,破別
惑,那忽無常?眾生佛性,闡提作佛,例如此 難。故知明理不異前時,據何為常住耶?
[0803b06] 難頓教者,例此可解。實既是同,據何為頓? 權雖別異,不應從事判大小,則大顛倒 (云 云) 。
[0803b08] 次難偏方不定教,謂非次第,別為一緣, 如《金光》、《勝鬘》、《楞伽》、《殃掘》之流也。問:《殃掘》之經,
六年所說,列次第眾,委悉餘經,彈斥明常, 分明餘教,釋梵四王及十弟子,乃至文殊,皆 被訶斥,同聞宛然,應入次第,而今判作偏
方。《淨名》亦是彈訶,那得引為次第?又《淨名》 所訶,事在往昔,追述前語,以辭不堪。當 知十二年前已應被訶,與《殃掘》同。若殃掘
偏方,則《淨名》非次。若謂《殃掘》明常,別為一 緣者,《淨名》云:「塵勞之儔是如來種」,何得是 次第之說 (云云) ?
[0803b18] 次難其依《涅槃》五味判五時 教。用從牛出乳,譬三藏十二年前有相教; 從乳出酪,譬十二年後般若無相教;從酪
出生蘇,譬方等褒貶教;從生蘇出熟蘇, 譬萬善同歸法華教;從熟蘇出醍醐,譬涅 槃常住教。此現見乖文義理、顛倒相生,殊不
次第。何者?經云:「從牛出乳」,譬初從佛出十 二部經,云何以十二部對於九部有相教 耶?一者、有相教無十二部。二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