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四
天台智者大師

[0045c15] ○爾時世尊舍利弗 廣明 上根人法中根
宿世因緣理事例如大品三根 (云云) 。料揀 通有聲聞無聲厚薄
領解領解不得淺深有權不待

[0045c23] 別名 通則;「優曇花」,; 「眾生佛道」,因緣
別名通則,「 菩薩」。一佛乘分別即是 ;「萬億教化」,因緣
可取長者聞已 火宅救濟因緣下周別名宿世 因緣,「涅槃時到清淨
佛慧」,;「導師 從略令名一意

[0046a05]

[0046a05] 三根一周通有 一說三根

[0046a06]

[0046a06] 之上上根 如是

[0046a08] 聲聞無聲 聞者光宅實行聲聞無實 無實聲聞勝鬘》「三乘
」,已知一乘二乘 偏執 無聲弟子
諸菩薩化城何所實有 三藏三藏
有權不許有權聲聞無實聲聞實有界內惑 何處界內 有權有無不可
長者實智作人 窮子根性便作人。《法華 決定退應化
授記應有 今世教證決定聲聞菩薩修道
生死退,《大品稱為別異 小道 取果退理應
退菩提聲聞以此諸佛菩薩 成就大道應化 聲聞權實出生
戒定慧 所得證果即是增上慢聲聞五者大乘聲聞
一切決定退菩提 聲聞大乘化城 無有無聲
增上慢應化 有無何須復次 大乘聲聞有無應化
大德大乘聲聞 自行大乘聲聞 正意決定退大聲大乘聲聞自行立即能化應聲
有無

[0046b17] 第三厚薄:「三根 遊觀無生無生及其 三教三教無生
之一 三教既是踟蹰 得失
有失上根聞法 聞法 中根
之際便。」三根 未必踟蹰何等 疑惑未盡果斷
大乘大乘何曾 而言踟蹰 爾前方便遊觀出入
踟蹰踟蹰今日領解 驚疑進退不用
有利大乘根性厚薄即為四句根鈍根鈍
根鈍第四 結緣兩句
上根中間兩句 (云云) 。

[0046c12] 無明三重中道上根三重無明一時知見 菩薩位菩提中根二重無明
中根第三 知見菩薩位授記 因緣三重知見 菩薩位例如小乘十六滿不得
十六滿須陀洹

[0046c20] :「上根聞法 同上中根中根
成上成上因緣 。」若爾 因緣
因緣成上同上例如 身子目連
優劣利鈍不成眾生 心神不定善緣 先世聞法自有 自有
如此 利鈍

[0047a06]

[0047a06] 三根 有利

[0047a07]

[0047a07] 真修

[0047a08]

[0047a08] 若爾優劣

[0047a08]

[0047a09] 同位勝負真修

[0047a10] 菩薩 緣覺中根聲聞菩薩上根 說中緣覺說中
聲聞在於因緣中一 三根至於解義未必 聲聞不見中根 佛出世入聲
身子:「緣覺比丘 。」緣覺四眾法師品:「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聲聞」,無緣覺得: 「菩薩上根不必執心 三百
三根菩薩同在 廣說 身子。」菩薩使發大心
菩薩何必利根身子 之前若爾流通壽量 諸菩薩節節悟無生忍菩提
:「壽量皆是法身。」 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無生法忍壽量
法身故知菩薩不可

[0047b04]

[0047b04] 菩薩始終二乘

[0047b05]

[0047b05] 父子天性 菩薩設在同名菩薩

[0047b06] 領解領解三乘 領解其二佛出世獨覺佛說十二因緣法名緣覺入聲
領解大意可見身子 根性聲聞領解緣覺四眾緣覺
不一,〈信解品:「 即是菩薩領解聲聞 不明得佛
菩薩領解 菩薩本意設有 終歸無有不得
但是不須領解菩薩 處處二乘作佛自今 菩薩領解
菩薩位菩薩不敢領解壽量彌勒領解無生法忍 一生則是具足領解 (云云) ?

[0047b25] 不得記者領解何故 不見緣覺菩薩受記 二乘正位不能發心
菩薩 發心自滿 處處菩薩 傳譯 (云云)
菩薩有別調達龍女 豈非法師品:「聲聞辟支 佛道如是
法華經授記三菩提。」豈非 二乘未曾八相 菩薩不重淺近
菩薩菩薩乃是 妙覺壽量品發心 一生滿法身 何謂無記

[0047c11]

[0047c11] 八相

[0047c12]

[0047c12] 八相 使 二乘壽量〉, 得法

[0047c15] 淺深一往 無明必應 入佛豈不
因緣增進壽量 法人厚薄可知

[0047c19] 權實得益不同實行得益 接引影響不論 權實得益
唯一豈非所以 影響實行後說: 「出入息利他國」,即是
得益由於得益 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得解何必壽量 (云云) ?真淨大法即是
不待爾前法華名為;《法華 不待何故顯密
,《法華之前二乘大道五味調 法華故云:「正是 決定大乘。」密教
未必五味法華爾前 不待時不時 不待二門 前後悟入即此

[0048a09]

[0048a09] 一種 根性二時失時 不得

[0048a11]

[0048a11] 失時 生滅 失時

[0048a14]

[0048a14] 五千失時

[0048a15]

[0048a15] 如來滅度弘經受益

[0048a16]

[0048a16] 身子四眾三根 云何三根說法

[0048a17]

[0048a18] 不便普請上根 聞法中根處中 云何 (云云) ?

[0048a20]

[0048a20] 宿 過去

[0048a21]

[0048a21] 三歸一則 即是

[0048a24]

[0048a24] 五濁四句料揀有人 斷見無明合共法華 惱人有染不知一乘法常住
涅槃聞法即是無明 若爾聞法無明 聞法無明聞法無明 聞法能破無明無有
云何

[0048b02]

[0048b02] 他人立義 不可前後前後 (云云) 。

[0048b04]

[0048b04] 《勝鬘:「三乘自知。」《優婆塞戒經第十四:「二乘自知 菩提小乘。」十三:「
一乘羅漢。」 云何三根之後猶自不知 云何

[0048b09]

[0048b09] 不信無有佛滅現前 生滅便
。」明知不知 永不身子:「 不知。」大通聲聞
多生疑惑見佛聞法不知不見 得知矛盾 聲聞
不能佛境界 三乘久遠今日
念處業者不知 不能有人不能
。」四句利鈍不能 利鈍利鈍 不知利鈍不知
內心了了實行 是故不知 (云云) 。

[0048b28]

[0048b28] 緣覺 佛世云何有緣

[0048b29]

[0048b29] 《釋論: 「緣覺獨覺獨覺佛世緣覺生佛。」 《華嚴:「菩薩兜率放光捨身
不覺。」《大經彗星。《中論:「佛出世 佛法已滅獨覺生佛 十四滿羅漢不值
獨覺不捨 見佛二果三果。」有部 佛世師徒應有二種
去世文字眾生根鈍說法行者說法變化 緣覺見者緣覺 緣覺可解

[0048c13] ○殷勤 正是第二
身子領解天人 護念」,來世」, 」,授記四眾迴向
」,四眾歡喜

[0048c18] 長行偈頌長行正說。「,「汝今諦聽
,「諦聽聞慧,「善思思慧,「 修慧。《大經善法大涅槃 如來餘者可解。「」,
五千在座如來威神五濁罪重 得名三果
無學。「有如 。「制止 因緣有益
有損是故 制止。「枝葉枝葉 器用方便方便
大品:「攀附枝葉根本人為。」 即是。「退 大光退謗法
故云枝葉如來 身子師弟

[0049a09]

[0049a09] 大慈悲何不神力使 聾啞何不喜根

[0049a10]

[0049a11] 有所。《華嚴末席在座諸佛真實
喜根有益 有損喜根如來 發遣

[0049a16]

[0049a16] 五千在座

[0049a17]

[0049a17] 當機結緣大通有無眾生心疑惑 俱生得度大經
五千於是不生信心 未來不久。《金光 閻浮提二種

[0049a22] 「

[0049a23] 如是妙法廣說四佛諸佛 權實釋迦釋迦權實句逗
諸佛章句五佛 希有
虛妄開方便真實五濁 法令尊重 誹謗開方便使真實
使五濁 真實一一前後 具足如來使 前後亦復
(云云) 。

[0049b06] 諸佛三世總章 虛妄
方便真實二義 中法。「諸佛五濁 如今世尊四十餘年真實久久
為人不堪 五千今人 五千已去決定大乘」。
優曇花靈瑞三千金輪 三乘調後方妙法法王 (云云)
觀心觀心名為 實相名為 (云云) 。「汝等 虛妄
而今 虛妄
虛妄隨宜開方便 佛道 方便隨宜
意趣難解。「所以者何 權能諸佛方便借此 無數方便諸佛開權
。「非思量開權開權 諸佛
勝人 結成人法 無分別所知無分別智
無分別即是實法。「所以者何 出世諸佛 如實道出令眾生
實相為此出現他事諸法實相魔事一則 一實
廣博名為」。諸佛 儀式名為」。眾生 名為」,佛乘名為」。出世
本意而今 欲取雖說種種其實一乘即此。「舍利弗云何
重提解釋大事 釋論多聞太子數數 無有厭足 (云云) 。「諸佛世尊第四
:「四一一者兩句據說兩句 一往前因
知見終於後果 受者後果 深入理趣。」不用何者
四句令眾生」,語意得益化主應作化人開悟兩句能化開示正是說法
得分兩句中說 因緣若爾 五千廣說
不然安得如此下方分身得以 光宅:「初一開除方便
五濁大乘覺悟知見道理 為人所以 聞慧所以分別開悟 思慧得意即令發心學佛知見
修慧入佛知見道理。」不用何者 四句應作 三慧因果矛盾前後相違
多種二乘決定不用三藏 三慧菩薩方便二乘 不可作別三慧菩薩佛法
三慧三慧知見 三慧三慧 不成不可 (云云) 。論師:「
恒沙八分三十 見思分明 空有無礙十地
十地名為眼見。」不用何者 知見一切種智佛眼 知見云何第五恒沙
八分稱之為如此 佛眼如此一切種智 不用 (云云) 。有人:「
八苦五濁 五濁佛果知見 清淨三句聞思修。」有人
三乘別教三乘通教抑揚, 《法華。」:「三乘抑揚無量義,《法華。」三句
一句法華》,穿鑿傷害 有人:「三十初地 九地十地。」
如此未見法華奇異有人華嚴》、《纓珞》、《仁王》、《 》、《十七地論凡夫五十二位地前
四十何不華嚴》,《華嚴不明十信縱使地前四十解開知見
有人釋論四智一時 解開悟入開示悟入淺深 四智開示淺深
釋論四智之一不見開示之一有人:「非空非有空有 不二空有不二。」
二諦不能拔出二乘法華 有人:「三諦三諦分明不見三諦一異任運順流。」
三諦不出菩薩 佛法有人:「知見一切智一切種智。」不然,《釋論一切
聲聞道種智菩薩一切種智 佛智一切種智三智一心 何以二乘知見
有人:「盡智煩惱清淨無生智 畢竟無生。」 究竟相應
不見法華大意。《法華:「 一切智無餘知見令眾生清淨出現同義聲聞
辟支佛佛性法身平等示眾生佛 知見出現佛性法身差別不知二乘不知究竟唯一佛乘
知見出現 退轉無量令眾生 入佛知見。」《次第知見
三乘佛性法身佛智 獨有故第二明三乘 二乘
不得不退故第不退一番 諸菩薩如實 修行發菩提心發心
發菩提心第三凡夫 有法佛性 眾生覺悟大菩提

[0050c22] 四解》,《一句; 《明證不退轉;《如來
證實四智;《同義觀心釋; 《不知究竟四門 (云云) 。 無量則是
四一無量一者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可知十一 次第所以
?「無數方便種種因緣演說諸法」, 開權非思量分別 ;「唯有諸佛
一大事分別一則則是 則是便是 行一知見眼見諦法
無為無分別無為故而差別 知見開示悟入四十 取結四句文明
法身般若解脫祕密 出現感應教化菩薩 眷屬有所神通
眾生利益一佛乘眾生說說法。經文 四一同義
顛倒佛經 稱佛知見所知
所知實相 行一行一 因果言行

[0051a23] 從略四一 四智四門觀心不可知見
知見二智不能知見唯一 種智佛眼知見令眾生 」,不論佛果自知佛果
眾生眾生知見不可三教行人雖是眾生未有佛眼佛智不能知見實相圓教眾生
得佛佛智眾生知見 瑞相中天同歸
即是十住 如來藏實相何者 了知初心
圓信圓伏未能名為 觀行法雨顯出 修性知見開發日出眼目
名為使得清淨」。《 :「入理般若名為」,十住小白 知見
顯示分明名為即是十行大白 法界事理融通 無二大乘:「如理智如量智。」
不二名為十迴向 自在無礙自在任運 薩婆若大乘:「如理
自在。」知見能持如理知見 即是十地 之中四十一功德
異心如理知見無有分別 知見分別 畢竟如是二心
初心畢竟應有淺深 猶如朔望 知見照實 (云云) 。

[0051b29] 四智圓教四智對於 般若通教道慧見道實性 知見十法界
種別解惑一一知見一切智一切法寂滅寂滅 一切種智一切法寂滅
種種相貌入佛知見道慧 如理一切智 一切種智 淺深淺深分別

[0051c10] 圓教 四門四句空門一空一切 知見有門一有一切知見
有門一切知見 非空非有一切非空非有入佛 通則通則開示悟入 所知所見

[0051c16] 觀心釋心性三諦不可思議明淨 不可思議分別中心
名為中心 名為中心非空 名為一心三觀分開 悟入

[0051c22] 所以理由
名為舍利弗諸佛 一大事即是結成方便 開示悟入知見
知見 舍利弗如來教化菩薩 便教化三乘理實而言菩薩
窮子作賤長者為己 有所」,光宅 言行三乘
即是何所 知見即是行一 教主有所教化
便行人 即是便行一四句 二義如理一中知見即位
便所知便一句 便菩薩便一句 一佛乘眾生說
便行一便四句便

[0052a15] 一佛乘光宅言教圓頓一佛乘大乘經即是教義別教已去
有餘不了義一乘光宅:「 緣覺聲聞菩薩。」有人: 「菩薩緣覺無二無聲。」
三藏 一佛乘有人:「無緣無二 聲聞菩薩大乘。」若爾
二乘不無三藏菩薩存有 佛乘何處經論聲聞第三 次第妄說無二無緣
菩薩第一聲聞 如此一佛乘 佛法圓教。「無餘別教
方便有餘。「無二般若。「 方等如此二三 三藏

[0052b03]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 如是」,即是第五總結三世佛 行一總論可見
四一不及, 《菩薩纓珞第十三過去三世佛未來三世佛古佛慈悲未來
種種度眾生未來現在 未來記未來未來 受記過去可知 (云云) 。現在現在
化主現在未來現在 過去佛古佛過去諸佛 二種開方便
。「無量無數方便開權,「一佛乘明顯 一佛乘即是;「諸佛聞法」,
眾生得人;「究竟 一切種智」,種智所知即是即是 次第四一

[0052b20] 從未 二義 (云云) 。

[0052b21] 現在 佛門正是化主諸佛 大事因緣出現如是 饒益安樂眾生出於開權
四一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四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四

天台智者大師

[0052c05] ◎第二釋迦希有開權五濁方便 一實虛妄。「如是」,
現在四佛不異 如是。「諸眾生有種即是五乘 性欲過去現在未來名性
深心即是。「方便即是隨宜 三乘。「如此一佛乘即是 佛乘一切行一種智所知
十方尚無二乘何況 第三五濁開權五濁 諸佛開權顯實實施
清淨一如尚無 五濁 不得
一佛乘分別」,分別 。「 自有
。「如是明體 長時剎那 假名劫濁」,即此
果報假名眾生」,即此煩惱濁 使見濁五利使命濁 色心 (云云)
相者在此瞋恚刀兵貪欲飢餓愚癡 疾疫三災煩惱諸見 色心惡名
風波魚龍使 光音天使 鬪心劫濁
未曾飽足吸毒 諸世間過於高下 無度疑網不可煩惱濁
見濁無人有人有道無道 知見六十二猶如羅網稠林 屈曲不能得出見濁眾生濁
色心主宰譬如黐膠無物不著 六道處處受生 眾生濁命濁
瞬息不住命濁眾多不能 次第煩惱根本從此 眾生從眾 劫濁料揀

[0053a19]

[0053a19] 五濁,《華嚴 聞法

[0053a20]

[0053a20] 四句分別大乘不能 華嚴大乘
他方淨土大乘根鈍 如此身子流輩大乘

[0053a25]

[0053a25] 五濁

[0053a25]

[0053a25] 小乘四句 小乘不能身子 不能央掘根鈍
槃特根鈍 小乘不得

[0053a29]

[0053a29] 自有不在華嚴》, 三藏小乘

[0053b01]

[0053b01] 四教四門分別輕者非空非有重者 有門根鈍輕者空門
重者有門四門小乘 分別四門大乘分別可解 (云云) 。

[0053b07]

[0053b07] 五濁一往何故

[0053b07]

[0053b07] 眾生 五陰四德 不知好惡不知 根源不知開遮所知
:「讚佛眾生」,即此 無常生死涅槃 五濁:「
十方佛梵音」,即此五濁四悉檀世界眾生 為人煩惱對治悉檀五濁
第一義悉檀因果 三果四法四法一時二報煩惱障其間眾生相續相待
可知眾生 煩惱凡夫三通凡聖三通長短但是
內外在內三小害人不害三大 不害小劫大劫色界 五道三界各各小劫
大劫 八十大劫

[0053b27]

[0053b27] 五濁何者

[0053b28]

[0053b28] 邪正三毒五濁正是他方淨土無邪三毒五濁 (云云) 。

[0053c01] 弟子第四 佛弟子能信不信 弟子羅漢時眾信受
真偽開除釋疑不知弟子不信 增上慢弟子隨順師法繼嗣傳燈
不知無法何謂弟子如來 五濁隨順涅槃得知 弟子五濁
不知聞者不知不知 行一即非弟子即非舍利第二不信增上慢
使何者後身尚無後身究竟二百由旬 究竟豈非增上慢羅漢
除根究竟真是 究竟究竟 增上慢成行信教
佛弟子。「佛滅第二 開除釋疑開除佛滅不成增上 、「所以者何佛滅好人難得深經
不成在世正說不信 不受羅漢增上慢佛滅後方 羅漢偏執不信
入滅不信不受 開除佛滅度文義羅漢不信
不解增上慢釋疑佛滅 解經羅漢入涅槃生滅捨命便
界外有餘值遇 便。《釋論第九十三定品:「羅漢 先世必應何處具足
:『羅漢三界因緣不復三界三界外佛土煩惱於是國土 法華經具足佛道。』」法華
羅漢法華》,滅度 作佛。」《釋經南岳:「
羅漢聞經羅漢念佛 十方佛便凡夫 懺悔十方佛。」
:「羅漢自知法華利根 自知 佛滅法華》?不信
末法凡夫能信聖人 滅後凡夫。」有人:「凡夫證法所見不明執心不固所以羅漢證法
所見分明執心牢固忽聞異說未便 故云不信必然身子:『 作佛惱亂?』」從此羅漢 凡夫 (云云)
不用

[0054a23] 「舍利 第五虛妄 釋迦故云:「汝等一心
受持佛語。」諸佛故云:「諸佛 」,諸佛信受結成不虛故云: 「無有唯一佛乘第二偈頌一百
二十一分為四行一句 一百十六行三句
初三五千退清淨一句我慢 四眾通有出家二眾修道
聖果我慢 多生邪僻。「 不能自省無慚
見過。「缺漏律儀 共有無道 律儀動身
玉露自得」。「 不得無學世間有漏 以為無漏。「糟糠
無漏禪定無理 五千世間文字 糟糠大機,「
任用

[0054b18] 「舍利 誡令

[0054b19] 所得一百十六行三句 諸佛所得七十
三行一句四佛如是四十三釋迦 諸佛所得三十四三句
佛門過去無數劫第二二十七 過去佛未來世尊第三 六行未來佛門天人供養
四行現在佛門諸佛 長行彼此 開合不同希有
五濁五濁 不虛開權顯實開權顯實不虛不虛不虛
釋迦方便諸佛 釋迦諸佛

[0054c07] 諸佛所得五行 諸佛方便十三
諸佛四行 諸佛眾生 五濁、「我有方便
不虛開權四行一句 一行,「諸佛 所得修道。「無量方便
無數方便種種因緣演說諸法。 「眾生心隨宜說法 隨宜即是九法七方便
不可若干應用世界悉檀隨性應用為人悉檀惡業應用對治悉檀希望
」,法門不同種種」,過去」,現在 」,成性成性 ( ) 。「善惡七方便善惡 (云云)
權智方便性欲然後因緣譬喻其所九部經十二部中說。 「鈍根小法一行前世
今世無機不堪不行深妙 」;前世貪著今世眾苦 涅槃

[0054c29] 方便第二十三諸佛 。「入佛」,一大事因緣
。「決定大乘」,開示知見。「 大乘」,入佛知見佛子 第二四行諸佛如來教化
教化菩薩 方便成實。「佛子心淨」,別教 為此佛子大乘經
真實。「聲聞菩薩聲聞緣覺菩薩六度通教諸菩薩。「成佛 即是方便無非佛子即是
十方佛土第三一行三句 如來一佛乘眾生說無有 十方佛一法即是假名
引導方便假名三教佛慧 分明無有別教 。「無二通教滿相對
。「三藏如此二三 假名引導諸眾生一佛圓教諸佛出於事實第四三行
三句有所行一 即是,「不以小乘濟度眾生」,即是 一大事。「大乘以此
度眾生」,知見眾生 不以

[0055a25] 四行汝等信佛 」。中有二行、「
二行初一 內心,「佛如來欺誑 佛心清淨無明淨心中說
可信。「一行 炳著端嚴光明 欺誑大乘可信
立誓二行、「立誓一行 一行滿誓願非但菩提
眾生入佛可信菩提滿眾生自證佛慧 不虛結成

[0055b10]

[0055b10] 本誓 眾生云何滿

[0055b11]

[0055b11] 三世 現在滿

[0055b12] 「眾生第四 五濁五濁釋迦 佛門釋迦
五濁一行五濁六行五濁 一行五濁方便一行
五濁大願。「 眾生,《中阿含十二:「光音天 下生世間男女尊卑共生
。」最初假名眾生一期處處受生 業力五道流轉。《正法:「
眾生三角云何 眾生生死在地身受不可思議心念無量無邊畜生迭相
迭相在於 邪見熾盛人時 饒益勞苦饒益
牽纏天時六塵嬉戲正法杜塞眾生生死 眾生生死在地一念寂靜
畜生一念靜心三寶 餓鬼一念靜心人時 六度養父三寶
天時天樂持戒教化讀誦梵行 眾生生死云何眾生生死 一切無我捨身上天
天上上天善處生死 云何眾生生死三途 云何三角生死
不善無記云何眾生生死 地獄常怖云何眾生生死 云何眾生生死畜生
食噉流血赫然云何眾生生死 人中天中善道諸天臨死 :『生人。』臨死知識語言:『
天中。』生死。」第五:「 地獄黑色鴿畜生 云何:『五道果報五道造業 不同
(云云) 。』」如是眾生相遇眾生苦惱諸佛大悲 相對相遇眾生一如無二
天性相關相遇大悲眾生人天生死佛道眾生
小乘慳貪不可 二十五有眾生教令 知見令眾生實相妙慧
一切皆是佛法無非正道 生死苦如是說眾生根鈍 不可如願過去無住發願
使眾生同日同時成佛即日滅度 平等十方眾生 同一成佛即日滅度今日
云何佛言:「得人 。」頗有發願五道同日成佛佛言:「 可以無上道
得人然後如願善道 成佛空中。」

[0056a12] 「 眾生第二六行五濁二行眾生濁。「善本真如實相不依
善根。「五欲 受胎第二一行命濁觀心釋一念
未來作業無窮世世不斷不斷即是增長受胎五陰 壽命陰入
老死世世增長」,命濁。《: 「凡夫初七生相 三七五七
七七 一頭 十四二十二十
十七漸漸分解 七百七千 乃至如是
安隱端正不安醜陋 出胎五穀萬戶。」「邪見 稠林第三一行見濁五見交加稠林
常見斷見因此二見 六十二外道我有四句即是 大我小我
二十三世 六十根本六十二大品 虛妄第四一行煩惱濁
。「千萬億第五一行劫濁長時 佛法即是劫濁上來 劫濁。「如是難度五濁不信
不可念念 自覺不見八正聞法難度

[0056b15] 「是故舍利弗第三一行

[0056b16] 「雖說涅槃第四一行 三界 無明無常即是
修道無由 行道來世作佛。「我有方便力 不虛:「汝等信佛
不虛」。不虛初二 釋迦兩句諸佛 一行不虛實誠
不虛過去無數劫第二 二十七過去佛初二 ;「世尊 二十
五行上文兼有四一 初一 乘法即是無量眾生
佛道行一大聖第二二十四五乘初一五乘,「
人群生類」,乘以;「 便」,行一第一義 方便正因佛性第一義
正觀實相方便名為 七方便第一義方便眾生第二二十三五乘
真實即為二行菩薩乘 第二一行二乘第三二十開天人乘 ,「眾生二行菩薩乘五乘
但是六度菩薩乘七方便菩薩乘何者三教大乘六度運心心行六度三藏菩薩
通教無相次第六度別教六度未知上文 方便非獨六度菩薩三教菩薩
便聞法成教六度成行 如是諸人成人成佛 諸佛滅度
一行聲聞緣覺一乘何以得知?《 阿羅漢調柔軟淨名:「調伏 賢聖」,是以成行
諸人成佛。「供養舍利 」,第三二十人天乘人天乘造像散亂故知天人
:「童子童真無二凡夫二邊 無著積集 正覺。」無生以為
何者登地成佛 童稚亂心歌詠凡夫不可思議分明
五乘收羅 無生二乘凡夫但是一致經文。

[0057a08]

[0057a08] 人天 善應果報云何成佛

[0057a09]

[0057a09] 三佛,《大經佛性善根闡提即是人天。」低頭舉手
合抱方便果報 開方便即是佛性菩提

[0057a14] 就此十九天人 種子明顯一行 種子明顯可解十九行為
三行明天因時至心 時任自然天乘。「 長安造像。《金光明
佛舍利三十三天 自然果報。」乃至童子 一行童子即是因時
悠然作善作意勤求 人為第三四行志心造像 明天。《優婆塞戒經不許得失
:「外國樹膠。」光宅 :「必須牛皮 不得。」有言:「大豆。」
牛皮不淨不淨果報不淨 造像換取如法造像。《不用雌黃,《戒經不許半身像得失
墮落生死造像 必須消息行動必應弟子殿立像
此處白衣坐像 不能久立立像不得 (云云) 。乃至童子第四一行
如是諸人第五一行結成諸人 成人漸漸功德具足大悲心成行 佛道既已成佛四一 菩薩即是
(云云) 。塔廟 三行供養明天。「 安人露盤翻經
散亂第七一行散心 供養有人第八 身業供養明天禮拜一
著地合掌低頭 以此供養第九一行結成非但 成佛開權薪盡涅槃 (云云) 。
第十一行口業 天人 (云云) 。「南無大有 :「眾生。」:「諸佛。」
不便。《五戒驚怖驚怖 生死險難可驚不得 諸佛驚怖
南無佛」。得救。《五戒:「歸命眾生。」調達臨終南無稱佛便地獄地獄
當作辟支佛南無外國事天 不能:「南無 !」便明日:「便是
來著云何?」: 「:『南無佛!』諸天驚動是故 便是故。」眾人:「不如
不如何不?」南無佛 賢者南無佛十方不敢當 精進懈怠。《那先經:「臨死南無佛
泥梨云何 無疑能持 泥梨臨死 南無佛佛力泥梨
使 (云云) 。」《》、《報恩:「華林園 三大九十二釋尊 南無佛彌勒。」

[0057c16] 過去佛第二一行明了種子有相無相非有無相至心散心五乘種子一實
(云云) 。至心一句 一句 (云云) 。

[0057c20]

[0057c20] 過去佛廣明五乘

[0057c21]

[0057c21] 三世佛開權未來 現在過去開權已久四一十方
虛言不如 過去佛廣說五乘

[0057c25] 未來世尊第三六行未來初一後五。「度脫諸眾
一行。「諸佛本誓一行 所行此道豈非行一?「未來 諸佛。「知法無性實相
無自性乃至無性無性 無性。「佛種緣起中道無性即是佛種無明眾生
教行正覺 佛種一乘無性 正因佛性佛種緣起即是
一起一切如此三性 名為一乘。「法住一行眾生正覺一如無二不出如法
。「世間相常住出世正覺常住世間眾生 豈不常住世間相
豈非世間即是常住正因正因六法 六法正因世間
常住。「道場」,開權 道場方便 (云云) 。

[0058a19] 天人供養第四四行現在上文初一安隱眾生
第一寂滅一行第一寂滅 ,「其實佛乘」, 知眾二行開權

[0058a24] 如是第二四十三 上文希有 釋迦點出下文義交
目眩聽說記者 釋迦 上根中根
孤起 長者平等不虛
非獨長者不得少見不用:「〈方便品諸佛隨宜』,長行一乘真實
一者四一 不得一乘弟子不得一心信解
虛妄始末火宅 方便品譬如 』,第一五濁諸子
』,未曾有』,第二真實 諸子』,虛妄』,第三不虛 。」玄暢:「
一乘眾生不受怖畏 三乘一乘 虛妄。」:「父子
三界化眾生長者佛眼 觀見六道眾生長者救火三七 度眾生不得用大長者方便
三車三乘長者大車妙法不虛。」火宅、 「如是二行權實
、「舍利弗四行五濁 、「道場六行大乘 不得不得、「過去佛
十一三乘我見佛子一行大機 、「恭敬一行三乘
諸子、「二行一句如來歡喜長者歡喜、「 三句大乘大車
、「菩薩一行眾生歡喜 諸子歡喜、「汝等一行虛妄長者不虛有人
應有十九 一乘不得 一乘不虛攝入
之內參差說中 在後說中在前在後會通迂迴大小相違
大機見小 有無說中
上根說明中根 恭敬 有無長行
五濁真偽不虛長行真偽長行 次第長行
開合五濁不合不虛不虛不合
取捨經文不捨 釋迦化教五濁
佛教五濁明本五濁 眾生大悲一乘不得 (云云)
大意正是 說上更為 說中 說中因緣
不合信解乖離

[0059a10] 釋迦分為 如是權實 第二佛眼觀四十一
半偈 如是」,釋迦
長者。「安隱大涅槃常樂 此處寂靜五濁安隱安隱 不安不安三界生死行化
五濁不安即為火宅 即是五道五百 安隱即是安隱不安
不安五濁; 「種種法門種種唯有一門 ;「知眾生性即是五道根性三乘
三十向上即是 即是本末相承文義 上證 (云云) 。
作下佛眼觀 四行五濁 道場十七
我見佛子六行大車三世諸佛五行
希有二行不虛 合為不虛正用二行不虛不虛大概如此
五濁中有行一佛眼觀長者 六道眾生二行三句 所見五濁所見
眾生第三大悲 火宅、「 六行用大
不得下身有力不用 過去十一諸佛 後設三車
舍利弗我見佛子 二行大乘機動 第二行一歡喜
諸菩薩第三三句大車菩薩 第四一行悟入諸子
大車歡喜不虛 不虛不論一時大開 如是
佛眼觀不合不虛不合
信解悉皆 信解中文五濁方便
不虛合成 作下 信解因緣故作
無趣初一一行開權 四一。「如是」,諸佛
一實教化眾生。「安隱涅槃祕藏安隱其中安置 祕密安隱眾生
種種法門佛道行一宣示 。「智慧力權智。「知眾生性小機。「方便諸法。「
歡喜隨宜 開權顯實原始罄無不盡

[0059c19] 佛眼觀四十一最後 流通不用
初四五濁次第十七方便次第六行次第 五行希有釋迦
諸佛次第二行不虛 第六六行初四五濁上文 出體
五濁五濁 出世出世本應 初十一字
次第、「六道二行三句所見五濁次第、「眾生大悲 初十一字佛眼觀下文長者
門外」,法身佛眼圓照 盧舍那一乘法根鈍
比丘火宅方便 于時佛眼觀 法應天眼分別根機應用法眼
佛眼佛眼圓通 入佛佛眼 (云云) 。「六道眾生 二行三句所見五濁。「貧窮
眾生濁;「生死相續不斷」, 命濁;「五欲一行煩惱濁;「 大勢斷苦法」,劫濁;「深入
」,見濁欲望諸見即是 苦因豈可?《
:「五道五戒為人十善生天慳貪 餓鬼畜生十惡地獄。」五趣 五陰六衰則是泥洹不處生死不住泥洹
便菩提毘曇毘婆沙第七:「地獄中人 初生沙門貪欲地獄 大可不斷貪欲。」
貪欲地獄:「五道地獄畜生虛空餓鬼 食時來到人中人中勇健念力梵行
勇健不見念力久遠 梵行解脫分得 決定天中自然隨意 (云云) 。」地獄
成就他化自在天煩惱現前 自在成就地獄煩惱不善 現前中間可知地獄
泥犁無有無有喜樂 氣味無利故云無有卑下 墮落中陰倒懸毀壞
獄卒變化眾生 罪人閻王眾生受苦 眾生如此正語受苦
不復可分畜生 畜生五道四天 十三上天福業
眾生畜生盲冥盲冥無明畜生初時聖語飲食 不復
闍梨祖父眾生最初 祖父後生祖父慳貪 饑渴餓鬼諸天驅使 飲食餓鬼胡言
頂生王有所善思 憶念即如有所思量 名人修道
人名五道稱人阿修羅修羅名天故稱 修羅修羅端正不端
修羅名酒 天然自然 餘趣名為
天然自然,《阿含:「眾生假名 五趣眾生法界和合眾生不善 不善行善
是故比丘當作種種。」 六趣觀心釋六趣。「眾生
第三大悲。「大悲心所見大悲熏心 三界施設方便佛慧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18 妙法蓮華經文句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西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