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文句 第八
天台智者大師

[0106a05] ◎「漸漸具足菩薩第二授記 、「無量滿國土
名字壽量明法 佛滅供養舍利第三 嚴淨。「地平
手掌手掌不平海底無有一微塵不平賢劫經佛手
善道人天 福慧具足,《第九,經文 法喜禪悅應有種差
聲聞眾數甚多總結。《第五 十功德一切眾生無所畏 第十命終善道作佛無害
國人長壽十功德果報具足決斷無有乃至第十死生善道作佛莊嚴充滿不淫十功德
律儀決斷乃至死生善道作佛 女人不妄語十功德眾生 死生善道作佛臭穢滿
兩舌十功德一身不可壞乃至死生 善道作佛不能眷屬惡口 十功德柔軟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國法
充滿綺語十功德一天愛敬乃至 善道作佛眾生強記不貪 一身乃至死生善道作佛
外道十功德一切乃至 善道作佛國人三昧邪見十功德一心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國人正信。」

[0106b05] 二十一授記 四行授記 聲聞我等
滿願中有初一 佛子難思知眾 小法第二一行無數
方便第三二行利益 二行大道 第五一行。「
;「懈怠」,退大乘非但聲聞 外道三毒凡夫身子難陀 調達 (云云) 。

[0106b16] 「第二 滿願上文五行過去未來供養第二二行
三世所行七佛 。「供養諸如來授記上文
滿。「國名三句名號。「菩薩 甚多五行三句國土 法住滅後

[0106b24] 第二二百 領解授記 偈頌長行二百
最初悟道居首上座 授記五百五百

[0106b28]

[0106b29] 五百不見二百

[0106b29]

[0106b29] 五百 二百末後一行七百 二百一切聲
授記」,一行七百

[0106c04] 偈頌十一初九 五百一行一切聲五百領解長行偈頌長行經家
歡喜自陳領解經家歡喜不解自責內心慶喜 外形恭敬悔過自責即是
不解。「世尊我等第二自陳領解 說中根鈍世尊乃至滅度」,
不知」, 根鈍早知究竟 真實。「
」,略舉。「所以者何 一者醉酒自悔 不知宿世
親友覺悟自責根鈍 宿世一者王子結緣二者不覺
退起已遊行 。「譬如有人二乘。「親友昔日第十六王子。「大乘
醉酒爾時大機無明聞經內心無明 二義不覺
不覺二義 。「明王 故云」。弘法
」。「無價寶珠一乘實相真如 。「慚愧忍辱瞋恚 即是外衣信樂善根即是
于時聞法微信樂欲智願種子 第二,「不覺無明心重中間退不受大法第三,「
他國中間三乘 善根故云起已遊行」。 不知大乘衣食
小乘衣食相望生死魔界 他國佛法大小本國大相小乘未免生死他國大乘生死
本土究竟還源大乘 不知一日

[0107a16] 「第二親友 以是因緣法華 呵責貿
宿世因緣貿 記作說中 即是呵責五佛即是開示身子
即是貿說中菩提 呵責三車即是中根即是 貿宿世因緣汝等即是呵責
結緣即是即是 貿佛樹 即是無機即是
方便即是起行譬喻萬億即是 傍人絕不即是三車 即是起行因緣大通智勝佛即是
中路退即是即是 。「日月指大 。「如是第二
教化我等初一; 「」,初二不覺;「既得羅漢初三起已遊行。「一切智親友
智願 呵責貿

[0107b10] 第二 十二初一內心 初一慶喜
無量佛寶第二十一自陳 上文。「愚人
略舉。「便以為」, 開合初六四行初四不知二行 親友覺悟易見

授學無學人記

[0107b21] 斷惑名為無學 真理學位三果 無漏阿羅漢果
復學無學 名為無學
無學 權實名為無學如來 學無學法性實相無學 無學 (云云)
或是或是無學一流一時受記同一名號一品 授記文中第二就此
授記一者二者默念二者發言發言一者
應有二者時眾羅雲佛子阿難佛法 親勝眾望不足

[0107c10]

[0107c10] 同上在此

[0107c11]

[0107c11] 二百同上 阿難學人羅雲弟子入學 默念
阿難發言無勝 授記後記 難記長行偈頌八千菩薩
如來釋疑阿難 聲聞今日發心 方等諸菩薩無量劫得佛
釋疑昔日發大心 同學精進得佛多聞 侍者本地如此 可疑



法師品

[0107c26] ◎五種法受持四解書寫。《大論法師信力念力 宣傳聖人
經書難解解釋法師經合 讀誦書寫 別論自行。《大經
九品弟子後五 通論五法自行 五法法師
弟子通稱法師通義法師品」。 樂行後說受持意業
讀誦口業書寫身業別論口業 自行通論三業即是自行 法師三業法師法師
」。三門五法福德弘宣五法利益自修 佛教報恩別論自修報恩
自行通論 法師品讀誦書寫外行 如來衣受持內行如來座解說
如來室如來室別論別論 通論慈悲 安心
方能 三法法師利物慈悲入室為首忍辱能行三法大教即世依止
自行易解不復如來一切一切 三界二乘菩薩一切
人天涅槃常住柔和一切四住無知無明一切 有相無相非有無相
慈悲一切柔和一切 一切福德一切智 智慧所謂五眼福德所謂六度
慈悲一切聲聞緣覺柔和一切凡夫 外道菩薩淨名 」。慈悲天魔柔和
陰魔煩惱魔死魔大品一切 一切不得便」 (云云) 。 莊嚴觀空
能立 能破慈悲何所柔和 何所三諦名為
包含摩訶衍如來故稱三昧 一切善法根本忍辱第一 最上圓行不可 (云云) 。

[0108b16]

[0108b16] 何故 三法明法

[0108b17]

[0108b17] 一往必須 事理 迷惑不出苦果
結業三門 慈悲門 空門 (云云) 。

[0108b23] 軌則 法成自行妙法
妙法自行成就法師 妙法 法師品
因緣多種圓教 法門正說領解 五品流通
來世五品流通。〈法師〉、〈 弘經流通利益 ;〈達多一品弘經功德
深重;〈大士弘經 記者弘經;〈安樂行一品退 如此未必全然初心
聲聞菩薩 便退為此安樂行法師品〉,釋尊
弘經流通;〈寶塔多寶分身 流通,〈法師品長行偈頌 五種法能持法人長行偈頌所持
通經 弟子 佛世弟子滅後弟子藥王
妙法 使領受告語流通 佛世
藥王人類 當機 多聞五百
或是八部之類或是四眾三乘之類法華座席。「時節在座。「一句一偈
極少。「乃至一念時節。「 菩提極少隨喜 得佛果何況具足受持 三業供養
(云云) 。「一句一偈 普廣下周可以
。《三昧四天王 同名三十三天同名因陀羅 同名無著同名淨智兜率同名
法王別名梵天 大智之類 之類佛菩薩受記
不須。「一偈一句,《取經四諦」,《十住 毘婆沙賤名無垢
解脫涅槃 無垢」。佛語滿宿 四句所謂四諦四念處觀心
一一句一一不一 (云云) 。開示悟入寶乘 四方安樂行勸發。「一念
隨喜未有隨喜隨喜開權顯實一念心中信佛
知見權實事理圓融煩惱 如來祕密隨喜 開權顯實一心廣解一切
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障礙分別 無窮四月旋轉不盡 隨喜如此如此如是
隨喜大經寧願解義即此

[0109b01] 藥王如來滅後佛滅 弟子略舉 」,

[0109b03] 「 第二長行偈頌長行
無論通明得罪 現世來世現世下品上品
相者即是五種法供養藥王 諸人供養下品。「供養
。「眾生人間」, 。「有人未來何況 受持上品上品
藥王清淨業報」, 。「若是善男子滅後 明滅下品
下品即是 未可下品;「 一句一句
異義不可一切問難有所 便令正不得宣弘釋論 譬如小雨一句正言
。「如來使 如理今日行人 如理即是如來使。「如來
如理今日行人 如理即是如來一如一如化眾生今日行人大悲以此
真如眾生說利益 如來觀心如來使者智心 即真使。「如來
觀智。「如來 無不真如真如佛事。「何況大眾 上品可知
。「惡人第二五種法 得罪罪福不論福田 後心輕重初心學人
煩惱障礙獲罪 平等豈能障礙 有待供養
滿足獻供 無益譬如王子供奉 王種獲罪不輕罪福
大王衣食要事侵陵 罪福。「藥王讀誦 莊嚴即是以定莊嚴
定慧。「如來肩荷實法即是 如來二智即是如來
。「 有趣實相相應皆可即是即是 供養 (云云)


[0109c25] 十六行初二長行自行利他十三 上師一行
六行 初四三行 上下,「一行下品上半
,「。「受持」, 三行現在上品上品 。「清淨土第二二行
滅後三行未來初二 上品滅後下半法師長行。「合掌
一行。「後世第二一行下品第二。「一劫第二
初二 得罪;「有人佛道第二四行 。「藥王第三一行

[0110a14] 爾時第二所持弘經 方法所持弘經
長行偈頌長行經法約法故人
果極般若》, 》,《法華之前大相,《法華會同
正是歸一第一 法華 (云云) 。
,《大品。「同一 無量義經。「涅槃。《大品 方便取信無量義一生
無量無量法華論法一切差別融通歸一師弟 久遠二門難信難解
法華,《涅槃在後可信。「祕要 一切真如 實相。「不可分布難信
不可妄說。「 未曾顯說三藏二乘作佛 不明師弟方等般若雖說實相
五乘作佛 融會名為 即是祕密亦即祕密如此
未曾顯說。「如來在世四十 不得五千退佛世何況未來

[0110b12] 「如來滅後 第二 尊貴。「如來衣即是修學
上文如來莊嚴。「佛護實相實智尊崇實相發生實智即為諸佛 護念四信信力」,四弘願力」,大智
善根力理即法身志願 解脫善根般若即是三德祕密初心
如來宿信力 畢竟如來如來畢竟 信力畢竟如來宿。「
願力自行權實以為如來權實二智名手 前人自行權實感應道交授記

[0110b27] 「在在處處第三 得道轉法輪入涅 法王法身
得道法輪正體大涅槃 供養。「不復舍利,《釋論 生身舍利經卷法身舍利」,法身
舍利不須安生舍利生法二身 皆可 (云云) 。

[0110c05] 「出家第四。「 善行菩薩道三教即是法身 舍利未能圓教即是全身舍利
善行。「眾生第五 。「
得近三菩提,〈安樂行名為近處」。 菩提佛眼佛智知見二種一者初心菩提二者後心菩提
菩提 即是 即是善行
如實智以為真如即是正因道中真如即為 道後真如即是普賢
即是實相大乘實相。」《釋論實相。」 如實因果前後眾生 前後因果

[0110c23] 「譬如有人 觀門教門觀門 眾生煩惱高原」,修習觀智
穿」,清水通觀 」,性地」,見諦 入空不見不空
先知 非空二觀中道 無明中道 假而四住
無明得中相似解故無明澄清中道清水。《法華佛性
次第教門經教水喻 中道含水三藏教 猶如方等般若方便說中
法華正直顯露無上道法華聞思修中道 見佛不復
華嚴十住菩薩所有慧身不由。」有人高原,《 ,《法華佛果有人,《
》、《思益無量義,《法華佛果有人,《大品無量義 ,《法華佛果三家五時
受持法華佛道三乘一乘難信法華求解高原受持讀誦穿未能
。」有人 初三 法華法華中論
二義法華 法華遠近

[0111a26]

[0111a26] 何故

[0111a27]

[0111a27] 開權未決,《法華唯一退故去 聲聞」。

[0111a29]

[0111a29] 般若云何

[0111a29] 開權 菩薩不覺般若 般若方便三世佛法身
老病般若最勝。《法華開權不異般若般若別有法華法華般若異名

[0111b06] 菩薩如是 法華聞思修即是 方能聞思修

[0111b08] 「 第四得近。「一切菩薩。「三菩提一切
。「開方便門真實 :「鹿苑三藏
權教王城 大機真實真實廢除 方便門真實。」
乃是方便開方便河西 道朗:「方便即是開方便門 方便方便門
便真實。」有人 兩方便示教真實三世佛 唯有形聲權實開示十二
二師開示後人加之 為己還是方便

[0111b25] 方便實相 二義實相可解 華嚴善知識種種法門
二門 便方便 真實真實
二者方便實相三乘方便 一乘實相二義 淨名不二門、《華嚴法界
方便劉虬方便汲引 真實方便
唯一真實。」有人 三義方便真實 方便非一真實
非一不二不二不二一門 三門乃至
不二不得 權實一門三乘 實相不通 云何實相
實相 (云云) 。

[0111c19] 方便真實 方便方便門實相實相 實相實相方便
便門名為義門名門方便 方便名為義門方便方便 名門實相,《中論
其事

[0111c25] 四句一異
非一執見病故一佛乘 汝等所行菩薩道相異因緣
因緣自性自性 因緣故云有人 十五,〈方便品,〈譬喻品,〈
,〈化城,〈法師品,〈觀音 。〈方便二者智慧門權智實智:「言教言教實智言教
實智。」《法華種種法門宣示 佛道用大譬喻 廣大唯有一門大乘
三界 唯有一門狹小還是大乘 三車門外三界
教門三界門外 大乘小乘 煩惱門外。〈信解
大乘猶在門外 長者。〈化城甘露 大小教門重門高樓小乘
空門。〈方便。〈觀音大教開方便門 一切世間治生產業何曾方便
即是實相相違小乘方便 小乘小乘實相方便 即是實相汝等所行菩薩
聲聞 便門即是實相 令眾生開示悟入知見一色
佛法若非悉皆真實 佛性無人 而今
一切聞慧開方 便思慧真實相者修慧 開示

[0112b06] 「藥王菩薩 第五菩薩驚疑

[0112b08] 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第二 弘經方法方法利益
解釋勸修如來 大慈悲同體法身 即是解脫令眾生同體即是
如來衣法身 寂滅忍利物 解脫般若
法身解脫大慈安樂 柔和斷惑觀照法身。 〈安樂行三法上文如來莊嚴
如來即此 入室。「第二 流通化人四眾
八部見佛總持初心化人未可四眾八部見天 自高不可
見佛天龍 總持自證利益

[0112b27] 十八 一行長行十六行 一行初一
藥王」,第二二行 通經中有利益十二
初三中有 。「千萬億利益初一 如來五事利益應身遍滿
十方五事守護行人。「滅後 第二四眾。「引導一行 化人。「說法二行第五
總持。「一行第四 見佛。「空閑二行第三八部 (云云)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八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八

天台智者大師

見寶塔

[0112c20] 塔婆偷婆方墳靈廟支提骨身既有全身 支提。《阿含支徵 ()
得道轉法輪入滅四處寶塔 入滅支徵從此諸佛道場諸佛轉法輪
諸佛般涅槃法華即是三世 支徵並坐出來明顯四眾見寶塔
」。《瓔珞經生身全身功德?」 佛言不等色身言教三業具足清淨 至道舍利威神光明
是故不等。」如來十二那術 說法教化舍利。」佛言 如來神力。」舍利
生身佛力生身舍利法身偏圓 舍利功德 證明四眾見寶塔」。
:「身子說經寶塔 作證說經何等經家次第安置。」人情不可
分陀利佛說法華七寶塔中有大寶釋尊:『
供養更為分陀利》。』」 即是壽量明文 不肯穿鑿
四眾 寶塔」。師說多寶法身佛;《釋論多寶 誓願化身法身
報身巍巍堂堂應身一切 即此三佛未盡 而已多寶表法釋尊表報分身
應佛三佛不一應作如此如此信解四悉檀見寶塔 云云發音
前者說法皆是真實 真實實相相應真實 四句處中八不
真實不滅不生不常不斷分身不一 不異多寶讓座不來釋迦半座
不出八不顯然真實流通弘宣真實。「平等大慧般若云何?《釋論七十九般若三世
妙法城門四方」,般若 妙法平等大慧 後者分身
下方弟子壽量久遠 自在神通過去 音聲師子顯現
十方開權顯實誓願未來諸佛 寶塔其所作證 大勢威猛未來常住不滅 空中七方便
無明在地 知見顯出法身 得法久已空無 本地不識
表法菩薩法身二乘 法身開門見佛
前事不須 亦復觀心
法身相應境智 境智圓滿釋迦 多寶隨機分身多寶三佛
三身,《普賢 方等」,即此有人十一 神通開本彌勒說法
開本從此分文 ( ) 。

[0113c06] 長行偈頌長行多寶 分身釋迦初文 諸天供養多寶
時眾驚疑大樂如來。「七寶 明法七覺七聖財實相法身。「高五百由旬
萬里萬行。「 二百五由旬即是萬里莊嚴 。「無明心地無明
第一義空。「種種寶物眾多 定慧莊校。「欄楯總持。「龕室千萬無量慈悲無量。「幢幡神通
。「四十功德莊嚴 眾生。「寶鈴萬億八音四辯。 「四面四諦道風四德。「
天王四諦

[0113c21] 三十三天 諸天供養可知三十 三十十地等覺妙覺
三十三實相。「雨天曼陀羅初心四十二功德後心 十地所有歸向法身。「諸天
即是實相果行

[0113c28] 「爾時寶塔第三多寶開權 不虛。「平等大慧即是諸佛智慧前行平正平等
中道眾生一切眾生得佛。「 廣義觀心空觀假觀 中觀橫豎平等平等即是平等
。「如是如是如法根性 。「皆是真實如法真實

[0114a07] 「爾時四眾第四時眾驚疑得法二者

[0114a08] 「爾時菩薩第五大樂請問何故 何故音聲

[0114a11] 「爾時第六 第二證法 。「成道第一
命令第三第三作證音聲。 《釋論多寶佛不得說法取滅度
諸比丘比丘即是何謂 多寶三不釋論不得說法以是
在在處處法華經》,便隨喜作證

[0114a21] 「大樂如來神力第二分身 樂說多寶分身
樂說放光諸佛嚴淨國界與欲 即付付囑
下方下方 豈非佛神力。「 白毫放光三變
三昧三昧娑婆背捨 二百那由他勝處轉變 自在二百那由他一切處
初一四住 除塵無明。「 師子座」,第七與欲諸佛
說欲釋迦四眾見聞四眾諸佛與欲 作法與欲。《若干
與欲,《華嚴十方若干華嚴》,《 千佛般若》,釋迦 分身方便
非但分身 與欲。「爾時釋迦第二 開權見佛即是
。「機動。「音聲第二釋迦流通 。「如來不久第二付囑。「
三明付囑。「在世 隨機利物正法他人佛化 利益無窮付囑流通
。「付囑 菩薩弘宣 弟子下方微塵觸處流通發起壽量

[0114b24] 四十八三行多寶滅度第二分身第三三十六釋迦付囑
。「大眾第三初八三佛流通二十七 流通初一
多寶第二三行 勸持第三四行 即是供養三佛三佛
。「善男子第二二十七 流通初二十行初一
經典第二十七 流通。「佛道第三二行 能持佛身第二,「
善男子能持 就此初一 第二一行
諸佛勇猛第三四行能持勝行勝行 。「天竺 天竺賢劫
() 。

提婆達多 (人天因此因緣釋名理順圓教 本地清涼眾生)

[0114c18] 《寶唱「《法華 曇摩羅剎法護西晉 正法法護敷演
鳩摩羅什童壽龜茲國 弘始四月二十三長安逍遙 大品草堂寺
妙法蓮華》,僧叡當時 二十八長安宮人淹留在內 二十七滿法師講經
一百長沙以此 之前自私天下南嶽 寶塔之後正法
相應四瀆混和見長故知 經意。」提婆達多達兜 破僧五百比丘身子
目連起發 十五山神 佛足 比丘尼禮佛中傷
五逆罪教王毒爪 人天 得名
煩惱菩薩度脫來意弘經宣化 不虛使流通
生佛蓮花化生」,昔日達多通經 成道時下多寶菩薩今日文殊通經龍女作佛
豈不提婆達受記文殊 (云云) 。

[0115a18] 第一往昔師弟 古今第一長行 長行求法時節、「多劫
求法、「時有仙人求得法師、「受法奉行第一。「多劫 第二發願;「滿足
修行滿檀那勤行 、「時世人民滿般若 妙法長行初二
第一求法時節第二一行 求法阿私第三一行 第三說法師;「第四二行
受法奉行;「不為第五一行

[0115b02] 「諸比丘第二古今古今;「提婆第二師弟滿滿弟子
滿四眾第二明法妙果 弟子滿三十二相皆因提婆通經
,「具足六波羅蜜甚多大論依正防止七支打罵 始終精進四禪八定
息諍般若十善 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不貪邪見般若。《
第十六波羅蜜一對 (云云) ;相生捨家持戒 精進調五根調
法界果報色力。」 善道報端神通 生天煩惱如是皆是三藏
六度財物三事空名 能忍不可得身心 不動精進 般若如此通教六度
十利慳煩捨心相續眾生 資產豪富生生現前四眾 遍布手足柔軟乃至
道場善知識十利滿一切 智者誓願不退安住 棄捨生死涅槃得無得勝
不乏十利 非人護身莊嚴惡道 晝夜喜樂精進十利
不能折伏非人聞法 增長辯才三昧 增長十利
安住儀式境界無悔守護 得無愛欲修禪不空解脫 安住佛境解脫成熟般若十利不依不住
精進不能言論不能 生死增上不樂二乘 修道者慳貪莊嚴
利益歡喜 自利飢渴名利後世 善果後世尊貴四事持戒
自修善法莊嚴菩提眾生 悔恨眾生無害人天 涅槃四事不忍莊嚴
菩提眾生彼此怖畏後世無瞋眷屬 不受苦惱得人涅槃四事應須 精進懈怠莊嚴菩提眾生
自利利他大力 四事修禪定亂心莊嚴菩提 眾生身心寂靜自利眾生
清淨安隱涅槃四事 智慧無明莊嚴菩提眾生智慧 自利眾生利他煩惱
智障如此別教六度 。《第一眾生讀誦 人為世俗調煩惱調
嫉妬名利富貴輕慢 不得欲界善根無色善根 菩提無上菩提星火不能
不能不能何者世俗 滿菩提何者第一義一切修身修心修慧第一義滿
六波羅蜜攀緣 境界不生 精進不放逸 諸法體性無生般若復次
無我 熾然畢竟 般若 因緣數數
起發幻想般若如是 第一義諦善巧方便甚深法要滿 。」以此三世菩薩
法成菩提世俗眾生 安置菩提華嚴地方 十波羅蜜修習一切佛法以求佛道 善根一切眾生一切煩惱
一切眾生 修道一切智 不生般若無量智門方便不能一切
法相如實十波羅蜜四攝 三解脫一切菩提念念具足念念具足此地如此圓教 六度

[0116b02] 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足趺兩相 堅固布施安慰恐怖
手足三相 滿施主手足 柔軟兩相四攝足跟
右旋三相善法饒益 鹿 經書皮膚 不受塵垢黃金色相
忍辱陰馬藏相和合諍訟梵身等心 師子三相
增長萬字眾生牛王 二相眾生頂髻二相功德白毫
二相不妄語四十二相 兩舌廣長舌梵音二相 惡語師子綺語邪命
一切眾生功德功德 諸相白毫肉髻白毫 千萬億梵音三十二相
真因持戒精進精進 得人三藏教 無生通教道種智別教實相
圓教。「八十種好二十手足滿六處六處滿馬藏
上下上下 兩頰鼻孔 分別可知

[0116c02] 「 四眾第二妙果當成正果。《分陀利調達作佛
天王國名天地。」「 佛住二十第二化度。「天王 涅槃第三明滅利益

[0116c07] 「比丘第三勸修。「蓮華化生,《蓮華生化生」,而言
不如四生化生。《觀音蓮華 父母」,《無量壽 蓮華生亦稱 」 (云云) 。

[0116c13] 「時下第二今日文殊 利益明文通經文殊 利益第一明智
退。《分陀利下方菩薩般若 智積」。、「釋迦釋尊通經利益智積多寶
物流是故釋迦本門文殊 多寶密意菩薩所知爾時文殊
第三文殊、「智積菩薩智積 、「文殊師利文殊 第五利益。「
第二。「諸菩薩第三皆是 文殊。「聲聞第四聲聞 權教二乘。《分陀利蓮華
菩薩心空中摩訶衍發聲空中生死。」 修行第五實教大乘
。「文殊智積第六文殊。「爾時

[0117a03] 文殊 利益文殊智積智積別教龍女
身子三藏龍女一實 時眾聞見得益智積身子默然第五龍女釋疑
三行半偈 成就二身一行。「罪福七方便無罪
實相名為。「十方十法界 遍照。「三十二相 法身理即相好大品一切
般若如意珠二乘 空無相好 (云云) 。第六身子 難信釋出第七龍女現成明證
一者圓珠修得 一念道場成佛不虛
滿。《不捨不受 現身成佛」。偈言法性 是非凡夫賢聖平等高下
取證反掌」。第八,「爾時娑婆時眾見聞明見人天 彼此南方八相成道
龍女教化 一身一切普現色身三昧



[0117b01] 菩薩奉命弘經」;八十 萬億那由他弘經勸持」。

[0117b02]

[0117b02] 何故

[0117b03]

[0117b03] 法師品奉旨受持八十萬億那由他 佛眼發誓通經通經證驗
殷勤是故

[0117b07] 受持勸持初文菩薩奉命五百八千 發誓他國流通

[0117b09]

[0117b09] 聞已大士何故不能弘經

[0117b10]

[0117b10] 初心菩薩未能惡世苦行通經 安樂行品

[0117b12] 第二勸持長行偈頌長行佛眼菩薩 菩薩發誓通經
上來持經功德 深厚引證分明多寶分身勸發 發誓 聲聞他方稱揚
二十護持不復細分 十七弘經次第一行 弘經次第一行弘經次第
總結。《中阿含第六阿蘭若 頭陀抖擻。」《寶雲經第六 比丘王子婆羅門一切
善來可就比丘 說法歡喜。」佛滅惡世 比丘雖說戒法
不樂五分法身一切道法 栴檀 天人龍神供養四分如是說無有妙法
淨戒如是垂死 重病逼迫念佛三昧不捨一切苦
一切諸法。「忍辱,《中阿含第五 比丘:『舍利弗。』 。『?』舍利弗:『不定
已定云何折角觸嬈 童子地水火風不淨大小便涕唾
不淨 九孔不淨云何 童子
。』:『如是惡人云何?』: 『不善 不善納衣比丘弊帛
不淨 我身 不淨
掬水 不淨不用行路 渾濁
兩手三業 不淨無可痛念 病人安置使不淨使得善知識 其三墮落三途
清涼池 花草蘇息境界 。』」三藏教無常不淨無我
。《毘婆沙第八 終日何為卑陋 他方稱讚無處
顛倒 一界 成就成就成就
何為一字一字不成二字無有一時二字已滅一時同一剎那何為?」
如是十七凡聖 云何差別凡夫苦受身受心受憂悲三毒
不樂聖人有身無心 不樂 使不能使使得解脫凡聖
。」如此有無別教 念佛念法 第一義即是念佛告勅
即是事理毘盧遮那 一切處如此一切圓教

安樂行品

[0118a24] 法門 無憂安心 如來衣法身如來
解脫坐如來座般若行進附上忍辱 諸法實相行進法門
不動無行不動 六道生死涅槃不能 動搖上文身體手足
不動憺怕未曾有散亂」,安住 不動須彌頂常住不動法門不受 三昧廣大不受凡夫五受乃至圓教
五受不受 大樂無行 有所所行不行凡夫
不行賢聖無行中道是故 法門安樂 大涅槃行者涅槃
得名因果如常見外道行 苦行苦果斷見外道 恣情取樂苦果 二乘無常加功入涅槃
樂行因果即是大品如實。《大經苦行者凡夫苦樂行者聲聞緣覺樂行諸菩薩。」七方便
安樂行妙果安樂行安樂行涅槃涅槃 三德祕藏三義觀行慈悲
行者三業柔和即是 身行上文如來衣觀行一實 分別般若如來座慈悲
行者四弘誓願廣度一切體解 上文如來室三行涅槃 三德安樂稱為。《大論
菩薩初發心涅槃行道因時 三行三業三業即是 六根六根相似
佛眼。」斷德 觀行智德慈悲恩德 三業三密因時慈悲三業
三輪不思議如此 分別一切諸法安樂一切眾生 大涅槃不可非道通達佛道安樂行涅槃
一行如來如來安樂 如來安樂安樂如來而言 不異不異寂滅忍法空
如來室金銀寶樹寶樹無漏寶林無漏寂滅忍金沙大河西海一實諸法得道女人
無緣大慈如來室無餘 無上道五行

[0118c18]

[0118c18] 《大經附國 惡人遠離慈善剛柔 云何不異

[0118c20]

[0118c20] 《大經折伏一子地 攝受攝受 折伏適時而已何者
適時即世攝受即為人意折伏 對治悟道第一義

[0118c24] 法門不動不受不行 流通第四八十
受命弘經權實 神力自在濁世惱亂通經 方法圓行 自行不立
方法安樂行 安樂行次第法華圓行一行 不可思議前後,〈法師
弘經入室惡世弘經如來衣前後行次諸法
寂滅般若 諸法不生般若同體慈悲 行道入如來室慈悲
安忍如來衣 此次入空一切

[0119a13] 安樂行假實二空 說法離過慈悲 憍慢嫉妬
大慈悲漸近空理口過慈悲南岳無著敬上接下
慈悲天台止觀慈悲三業誓願身業不得 身業不得無所得凡夫慈悲勤修身業一切二乘
忍辱觀行如來 慈悲入如來室離過 觀行無著智德慈悲利他
恩德智德智德通達斷德 身業安樂行誓願如是

[0119a27] 菩薩如此 菩薩云何惡世宣說。「
第二中有四行 修行方法 。「一者安住第二解釋方法即為
初文方法修行長行偈頌長行一者,「文殊
近處行處純熟近處行為 行處近處行處明智
:「上心 過分自此無生未能現前漸近近處分段
安樂行。」行為大經十地菩薩不了」, 淨名
等等自在」,菩薩弘經初心方法七方便所行圓行
不可深淺進趣 進趣進趣淺深 上方行處如來衣近處如來座
淺深優劣忍辱 至理 外緣棲息事理
淺深若爾何故分行 行處廣說近處 淺深

[0119b27] 三法行處一諦一諦 一切一切無分別一切忍辱中道諸法
名為休息忍辱即行 不行一切萬物
無量功德 中道所生功德不行 無分別不分不行
故云不行不分即是 不行三行三行名為同一 名為如此行處合上經文,休息
如來衣功德如來室 分別如來座一法行處弘經

[0119c12] 二法 二空二空二乘何者二空真俗 假實二空中道不同二乘
五忍 六忍對地 四十二一地四十一功德 四十一忍法
無生寂滅忍別教 生忍法忍 今圓生法何者二空理即
中道二空乃至 後心二空。《大經發心畢竟 」。淺深忍者初發心
金剛頂伏忍不違 實相順忍二邊無生 休息寂滅忍生死
涅槃 無常二乘作佛作佛生死涅槃 佛道長短難易非難 驚怖行者
空理諸法如來衣安住二空 坐如來座諸眾生入如來室二空 名為理即二法行處 弘經

[0120a06] 三法三法不思議 三諦。「忍辱總論三諦方能忍辱;「柔和善順善順真諦能忍
虛妄見愛寒熱善順。「 安於俗諦根緣稱適 故云。「
所行能忍二邊故云 所行中道故云實相」,不得 故云不分」。三諦地名
即行 觀行即不行慈悲不行 上衣三法行處辯弘

[0120a18] :「忍辱,『柔和善順身業,『 口業,『意業三業
生忍。『諸法所行』,不行有相;『 如實』,平等;『不行不分』,不行 無相有無中道三句
法忍行處。」未知 三教法華 (云云) 。

[0120a26] 「云何第二 惱亂
一切法空即非 慧門緣理忍辱 出眾遠離 棄捨遠離
遠近上行不行 定心要門以定
不行所行 一切無量無邊無礙 不行
人法兇險旃陀羅二乘危害譏嫌畜養。「」,
惡論。「名為名師弟子;「惡論弟子。「那羅延
變異 二邊生死涅槃 寂滅異名觀心釋云云 近處 (云云)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18 妙法蓮華經文句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西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