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二 ()
天台沙門湛然

[0172b05] 迦葉緣起,《豈可迦葉 如此。《十二遊經: 「成道第三第四大迦葉
兄弟第五目連身子。」「聚落」,多人 勝人。「不合 。「。「佛語
:「迦蘭陀五百比丘 乞食一面佛言年老 長大乞食十二頭陀
長衣迦葉不從佛教 如來不成辟支佛辟支佛 蘭若佛言善哉善哉饒益迦葉
行頭在世我法增益人天三惡 三乘。」《十住婆沙十二頭陀一一各 功德第十四十二頭陀
四十六十一文中 故知法相不可一準。《大論四十九 無生忍十二頭陀
涅槃有無同異止觀第四。「 三昧四神足四神足。「 隱沒。「無量意。「清淨
能變。「不退 必定無漏簡擇 戒法具足由是諸事得無退轉。「文陀竭王
頂生王。「天人,《:「迦葉 天人稱為佛足弟子。」「迦葉阿含第二十
迦蘭陀迦葉阿難乞食阿難 比丘尼精舍迦葉歡喜坐具迦葉即為
說法難陀不甘長老 迦葉阿難說法 不可迦葉阿難
迦葉天耳阿難 可怪迦葉比丘尼師子吼 。」今文迦葉
迦葉師子吼阿含乞食 不足便不足便。「 大弟子迦葉賓頭盧羅云
七大諸天戀慕慈悲 合為以此為捨受 即世三行即為聞名故第印可即是對治佛印
慈悲第一義理入 持法並入 文中不獨無學位
德高望重。「云云因緣

[0172c23] 諦觀。「初次
文中次第乞三教 十二頭陀 十八使三十七品頭陀
道流勝法自省心行?「相似 相續念念生滅相續凡夫不了 三受適意其實
自在無我通教 諦觀可見別教法身 心法云云
橫豎抖擻橫豎門戶不可 圓教住處即是 三德修得。「一切不出
一切一切即一非一 非一切身。「云云行相對頭

[0173a11] 法愛如來 乃至 本本三德五味
大旨

[0173a15] 「云云不暇次第 頭陀正當不生不生三德 三德

[0173a17] 「 一佛 多云」。
世界住處不同;「毘婆尸為人以為善因;「對治見佛 ;「語云第一義
真理。「神變文中一往 》、《不專文中 ,《》、《廣明其事使
可見。《:「迦葉放火 迦葉迦葉 月供佛言便閻浮樹
閻浮乃至沙門不如東弗婆提瞿耶尼自然 ( 云沙)
閻浮提 五百弟子不下迦葉佛言不舉 () 。
不然滅火不滅 () 。迦葉 貴人瞿曇端正 見者失利明日不來
北方瞿耶尼乳汁 阿耨石窟迦葉何不佛言不來前事
四天王聽法光明明日 帝釋梵王迦葉祖父 聽法便 (云云) 。恒水迦葉
使弟子 上行 () 。佛言盲人如是 水上 上行
(云云) 。不捨邪見受苦聞已頭面禮佛弟子世尊弟子我見有心
乃至五百弟子善來沙門 五百弟子 (云云) 。善來
沙門迦毘羅衛何以 一切諸佛五事轉法輪 說法為母說法凡夫菩薩
菩薩是以說法 釋出圍繞。」

[0173b28] 四教三人行五味 三德 既是
同性得中 故知三德不思議

[0173c05] 舍利子生經 世界宿世;「難陀下生 國人頞鞞;「調達
對治調達;「第一義。「第一 可見我所
無數劫好物 便貪心吾等勤苦知藏 寧可取用貧乏後人 得無白王
() 。 衰弱所得 他人力強便
不濟 () 。不密 童兒不覺 () 。
復出嚴飾安置房舍大水 () 。 () ,死人 ()
方便無雙妊娠十月 端正使乳母周遍國界終日小兒啼哭
乳母白王何不 不意 醇酒乳母 大醉
() 。前後二百五 中央不下王因 前後何不 答曰天下無雙
所願 () 。」「不祥 不祥。「 梵志,《:「舍利子目連
求道歷年求道 他日舍利弗目連 笑意 () 。 筆受
() ,由是發誓甘露 。」「第二寧可: 「舍利子滿慈子」 () 第二七法
緣起安居生地」,本生 諸比丘白佛稱說滿慈子 () 。 「」 ()
美色二義。「 淨名正語心淨 正精進正見正思惟
見道知道非道名分道迹 知見修道道迹 涅槃無學道中方
同體見思有餘 從事皆是有餘入滅無餘乃是無餘
無餘故知有餘 無餘淨方故云。 「拘薩羅舍衛。「婆雞帝地名未知
師子吼,《舍利子師子吼經佛說 一句身子三不 靜室舍利子諸比丘語言
事端不能 不能。「目連祇洹身子阿耨達五百比丘阿難
蓮華七寶五百龍王 空缺不見舍利弗願佛比丘 祇洹 (雜色) 。舍利弗
目連神力目連不時 舍利弗目連舍利弗
解衣著地目連衣帶 然後目連舍利弗 目連有意徒然
不動神力不能 閻浮樹閻浮提 一切舍利弗目連閻浮提
何況天下乃至三天 須彌山 大千天地
阿耨達池不動龍王何故地動 () 。龍王神力佛言舍利弗龍王 何故目連神通第一佛言目連
一劫舍利弗多劫邊際 舍利弗三昧目連不知舍利 目連大地蠕動死者無數
佛說如來座不可移動以此 目連所以不動他方 目連神力退其事目連世尊
舍利弗佛弟子 第一不如舍利弗便 無不失神在後佛言
神力不退舍利弗不識龍王 歡喜諸比丘佛弟子目連 神力第一不如舍利弗便於目連
目連神力目連禮佛 東方恒沙 上行西方 恒沙 (云云)
神力諸比丘 乃至五百梵天 梵天須彌滿祇園 不知所在佛言
(云云) 。 白佛目連 (云云) 。比丘 六界法令目連 (云云) 。

[0174c14] 「 中說富樓那說破菩提 。「賢聖通教
般若菩薩行菩提法輪 菩薩大乘經諸菩薩 利生凡夫 己見故云有所」。

[0174c20] 目連 其父初生相者 以為。「目伽略
西第十如來語密目連 路子何故目連 答言乃是目連
輕重文中誤作,「誤作。「同名三十五 :「算數目連算法」。舍衛
鹿母算數目連仿問訊白佛有所佛言乃至 算法出家
瞿墨知法目連不一 舍利弗目揵連
六藝》, 西方 韋陀因緣
,「釋論為人,「外道對治,「涅槃第一義。 「左面弟子所以身子目連轉法輪 左右弟子定慧以此
二法一切法根本福慧 悲智破法可知。 「傾側「 [-+] [-+]
」、「 [-+] [-+] 」, 不見文選江海:「 」, ()
扇動。「難陀 ,《二十八:「給孤獨園帝釋 如來在世五事三十三天 說法默然 (云云)
於是便 (云云) 。 放火大風閻浮提洞然阿難白佛云何 大煙迦葉白佛
化度 安坐目連白佛云何答言極大極小
然後佛言善哉 目連禮佛 山上十四十四恐怖
自相謂言 大海忉利目連 梵宮極大
霹靂放大火焰目連 煙火霹靂閻浮悉皆 (云云) 。退念言四生
出家威力乃爾尊者 龍眼 上行於是 白目何為
何所目連禿 沙門如是目連須彌 諸天居處
已去弟子目連 我所如來目連 目連世尊無量大眾說法
如是端正說法 優婆塞波斯匿王煙火 (云云) 。 (云云) 。國中人民
(云云) 。便於王宮霹靂 尊者變為優曇華大山 刀劍變為
變為七寶不知便閻浮 不過常有如是當作 勢力如斯
目連便七寶 不敢將至所以白佛 供養目連目連何故 方知 (云云) 。」

[0175b26] 「調達五百,《 十七:「拘留提婆達兜白佛 出家再不便沙門
剃頭梵行沙門 比丘頭陀乞食達兜 頭面禮威儀比丘便
比丘知心意識輕重 四大輕重自在三昧勇猛 三昧修心三昧三昧如是
不久便神足修習名稱遠聞 十三太子 (云云) , 供養。」破僧行舍止觀第一
舍利弗目連自相聽說 歡喜來歸一切諸人舍利弗諸比丘說法
便舍利弗說法目連 諸比丘 (云云) 。 (云云) , 阿鼻阿難何處 (云云)


[0175c14] 「 十九四十四:「 給孤獨阿難毘婆尸佛弟子
佛言初八四千八十七 二十十二次第七佛。」「帝釋修羅 」,止觀第五。「梵聲深遠」,止觀
。「侍者」,止觀第六

[0175c20] 變化》,十四變化 一切羅漢俱解脫
必得滅受想定十一」,神通廣普。「 第九法界次第十一如法
。「次第禪門》。「十八 第十有人十八震動 震動熾然流布示現轉變
來往隱顯自在憶念放光有人身上 。「智通
故云」。「次第三諦 通名神通初地已去別名感應三諦次第 故云深入菩薩故且過於二乘」,
三乘不以二相不二 實相神通故云不二 云云分別二修
真理地前 通名 調伏二見破壞
在教證道二身 現在三世聖位 皆可
。「在前因緣 可以今文從事通教 在理從容在此云云
不願 挑燈。「云云分別 五味

[0176a20] 觀心三觀 無有無心故云」。

[0176a21] 因緣世界,「 為人,「外道」,對治第一義斷見
得道文飾 讚詠二字 已去不得再嫁
可言肩胛論義 問答迦葉童女比丘宿
為例死後不滅 為難念念 不住第一日月
如今日月自立 他者為人天人 明日今日無明
昨日今日即是明日有神
人身 所見云何可見可見 不可可見不可見者
反轉無得 如是在身第八無理 第九
正邪二見 為人涅槃 云安故云
正見出世正見 人天涅槃故云
出世故云 見人得出正見人天有漏諸法 正見何不
,《第八:「拘留 五百時世婆羅門 如是諸君頗有
正覺言語 心念國中虛偽得勝
便不論便 念言便 何等 ()
迦旃延天耳槃特 有神不堪 何等 梵天丈夫丈夫
丈夫豈非繁重 不同名為猶如 今世後世善業惡業不如
云何即是 無有 () 。五陰有緣 無緣無緣五陰
何者何者 () 。聞已命終槃特 闍維偷婆。」
中外不得 中間人中中間 中間中間
不得不過三度一日一食 一食菜牛鹿樹根
毛衣皮衣 常坐 (今世) 、 如是等於
不淨如是 大道 不以不行暗室
端拱君子菩薩胸襟使 行動
動作學者 不能 顯晦均等

[0177a06] 斷常 能破。「總持四辯俗諦三昧
總持。「四辯法界次第》,。「 斷常愛見斷常 常有二種界內見惑
四教見惑止觀第十二者展轉長短不同三教界內見惑唯有別教界內斷常空有斷常
斷常圓教一念斷常

[0177a15] 觀心論 往復

[0177a17] 賢劫。《大論剎利瞿曇如下
世界,「仁賢為人,「對治,「 第一義故云 所有
廣明 民主善思善思 四千二百
布衣 瞿曇使 竺道生
竺法汰弟子安公同一 釋種十誦律。《:「 四姓出家同一釋種」。
。「賢愚經 宿昔施食如今。「 止觀第四。「八百
舍衛阿難:「諸比丘 。」阿難諸比丘娑羅 薩羅梵音不同
諸比丘佛見阿難問言:「?」 佛言:「何不?」諸比丘 舒張諸比丘一日 (云云)
重者 通論不等大體 肉眼天眼次第
次第止觀第五開顯 中正明天觀心 因緣定心天眼空心 慧眼」。

[0177b18] 劫賓那世界,「比丘 為人,「中夜對治,「豁然第一義。「
爾雅:「」。:「天馬 。」東方宿第四宿 西方宿不定止觀第十
如來宿 分齊不同

[0177b24] 憍梵初文 不分。「過去 比丘後五
得無有餘 中間前後文 佛滅第一
。「:「憍梵稽首 第一大德佛滅度大象 」。垂示
教示正當觀心中正 丈夫牛王

[0177c05] 離婆多因緣世界,「和合為人對治,「第一義故且一緣
,「世界,「 即為,「對治,「聞說第一義 止觀第七》,
金藏 以為別教 別教中立佛界其三一者理性
佛界二者佛界初地 佛界十界初地 佛界
圓教非我 不同不同 觀心星宿
隨便。「見佛」,《般舟中意。「觀心 般舟三昧》 (云云) 。

[0177c21] 畢陵伽廣明 止觀第二,「 世界。「懺悔第一
。「觀心云云三觀第一義

[0177c25] 薄拘羅因緣 初文世界,「一百六十,「 對治壽命第一義。「
過去毘婆尸佛 頭痛比丘 莊嚴優婆塞
:「佛語 可以不可持戒 亦復如是。」「云云應分
地獄 生人再三能持三自歸 得名乃至滿分。《報恩第六
不許販賣畜生弓箭五大染色罽賓 流沙殺生
殺蟲中有 五戒》,分為五品五戒。 「二義一者舍利二者
神力寂定大般涅槃。「 寄迹真常 極樂自在 閑靜

[0178a17] 因緣身子即世 ,「即為,「對治,「低頭
第一義。《五十八舍利子 舍利子云何不善云何 不善根不善不善根
何者智慧四諦何者 香味何所何所別有

[0178a26] 難陀因緣,「 ,《大論:「頻婆娑羅王 三月安居牛人近處
乳酪三月 見佛同輩一切智 淨飯王子王宮
竹園端坐十一。」 止觀第二發心出家無學果 故云歡喜
歡喜故云。「 別名以此即世十萬即為佛說對治
第一義歡喜歡喜證道

[0178b10] 陀羅難陀因緣世界,「四月為人,「 對治云云得道
第一義。「乃是跋難陀 端正。「地獄天堂止觀第二觀心前者難陀

[0178b16] 富樓那因緣世界,「為人,「 第一義,「對治滿

[0178b18] 「須菩提初文世界,「為人 最勝報復故云。「無諍
對治,「忉利第一義觀心四句 修空便 第一義中意非獨 法身

[0178b23] 阿難因緣世界,「 ,「對治,「第一義。「
止觀第四歡喜地 相似乃至相應 可通取名云云

[0178b27] 羅睺 因緣今世歡喜世界 能破為人
對治得道第一義雜寶藏經》,羅云 得道羅云十九 出家二十四得道三十成道
十五出家不同不須和會乃至 不可,《未曾有 。「寶女羅云:「
未曾有。」寶女 不孕不出家當輪王寶女 侍者羅剎女天帝釋
。《大論十九:「耶輸陀羅菩薩出家 菩薩苦行懷妊 羅云百味
飲食歡喜以上五百羅漢 羅云直至諸比丘 。」:「寶女。《法顯傳: 『王妃生肉
[*] , [*] 。』大論。」「 ,《未曾有經目連
不肯:「定光佛所有父母何以?」

[0178c21]

[0178c21] 文中何故

[0178c22]

[0178c22] 昔時今日今日 天女

[0178c23] 「羅云沙彌,《第三 :「乞食溫泉羅云住處羅云 汲水取水
佛言亦復如是佛言羅云當作不得
說偈言一往妄語不畏 無惡不作羅云 不淨如是羅云
己身不淨不善 善惡果報乃至亦復如是 一一觀察。」四大羅漢:「
滅盡然後涅槃。」寶雲經第七十六 佛法入滅 住處人名眾數聖者
發誓我等神力 般涅槃賓頭盧羅云十六 迦葉

[0179a11] 。「涅槃生死使 入涅槃文中初八。「一種
生死使不得至於生死第九 不得涅槃故障無餘第十 一二
故云覆障第四宿世故云 第五故云第六不許故云可知。「觀心
故障涅槃 生死故障生死涅槃乃至 三觀思議不思議。」

法華文句記卷第二 ()

法華文句記卷第二 ()

天台沙門湛然

[0179a29] 知識非但 知識所以不測故云絕交」。
絕交交好多少 ?「同類機緣
不等隨類 不以凡夫所知 高下不可以多少 不可以多人知識
知識不可知識知識無實故知 別有自有
,「多少」,世界;「隨順為人; 「」,對治,「高下莫測」,第一義。「三藏 學人止觀第六通教
學位二乘菩薩 三乘菩薩位別圓 功用功用」,
等覺妙覺功用 得名無學但是分得具足 第三句義外人所以
羅漢無學何故 隨逐世尊?「若爾 四句學者一來
不還不復 不復第四更加 雙非聲聞悉皆如此四教
通教菩薩兩句兩句 學無學當地無學學者無學 退無學假名
羅漢善法無學別圓不得有所 三句可知第五 三教

[0179c05] 滿 字學無學別圓其中 古佛即是第二無學滿
滿三教。「眾生半字 學無學莊嚴半字引入圓滿鹿苑方等爾時莊嚴
法華涅槃 大經中舉見佛 如來不二故云莊嚴觀心
無學無學 如是觀名學無學第五 第五三觀 可見

[0179c17] 百界千如一千十界 十如又名
且如十如十如 十界豈非一往單數 十界如如
十如一千重重無盡 可數何以定數故云不可思 」。皆然隨便故云因緣
不須 而已歡喜 對數

[0179c29] 「。「即此 自有故云 即是本家
上下 知識

[0180a04] 破舊 比丘眾如是所知 」,學無學
所知 無可故云。「 比丘眾歎德歎德
多少 二眾之後 眷屬
眷屬不為 ?「大小大小名聞名聞 無名 (云云)
具有四教五味

[0180a17]

[0180a17] 大愛道 佛母何以

[0180a19]

[0180a19] 方能愛道 道智女人生子 法門導師
大意解數六根 下文法師功德 聖位六根
正用華嚴六根 父母父母
可以比丘皆然。「 非獨一切具有 修多羅中說
佛號夫人鹿野不生 三觀之中
。「上當明本觀心 來意初二 ,「當分去聲所以明本
觀心因緣不可教理 觀心便菩薩 觀心不共
無始 教相感應 所為不過教相自攝

[0180b13] 上文何須

[0180b14]

[0180b14] 化緣 莫非因緣相 多人多人多人使始終親疎顯密
觀行一剎那一期事理 人法隱顯善惡無不為此心觀 是故所以

[0180b20] 善權 來意明本來意觀心來意名為聖者不順機緣
故云」,一心不成故云精微」, 隨機首楞嚴
總論利物明主伴同懷化 以此總結三昧初文明本 本地示現。「稱適
。「大小 羅漢四智彈斥而已 爾時未盡梵行
變易故知界內 開顯大權所以小傳引入故云
不為」。明主 、「三十二師資、「皇皇 世道、「能所
鹿苑小乘、「未熟方等 、「聞法明主 法身
第三世道大士下次第四 第五
方等般若第六法王重述滿分文

[0180c17] 中間。「之后德政。「法身
菩薩降神。「姿金色美容。「大士,《大論菩薩大士開士士夫凡人通稱」、「
志士 今人發大心 異名不同諸相各異。「
菩提室內一切解空。「。「舍利弗。「太子
先導因果:「閻浮 九十九」,大眾四天下 」,金輪」,
故云學道」,大士故云 」,其所」,宗匠」。身子十六目連
梵志未經徒眾大法開闢 能化分庭抗禮迦葉。「,《
:「進而不知退不知」。不退。「 迦葉緣中故云
智慧身子神通目連辯才迦旃 三昧富樓那。「師徒 二義方等
諸菩薩無明 大小進入大中不知不知
」,即此。「 般若通教二乘通教 大小名為
大小。「 如下 中說。「江南去聲
所以出入,「入聲 去聲;「南北音義 內外。「通教

[0181a25] 若爾何不

[0181a26]

[0181a26] 別圓偏圓

[0181a27] 奉命」,」,」,成熟 」,名為」,
名為」。 。「聞法第五 信解廣說遺體天性
天性父子名為得受記父子 調涅槃故云」,尚無
多人?「法王一代。「 滿成化上方便 大化身子不待涅槃
故云」,「》。 消釋 一句而已聲聞?「
正在。「燈明文殊答問 所見無後法華
東方所見見法涅槃 迦葉出世 有無不同。「
寶積無垢。「 二眾,「在家二眾發起乃至賤人親疎凡聖 云云」。

[0181b22] 」,大旨 二十心所心王 通通至善
至今 心體 外入從小自始方名
善行不出故云」。 同心弟子 同法故云
聲聞菩薩無非實相使 究竟王子成法補處 是故善心
舊譯不放逸輕安慚愧 不害善心初三一字 舊名同異
三寶舊名 放逸專注舊名 憶持異義輕安
舊名喜悅 名為舊名 慚愧名義二根
無貪定慧名義道理大同定慧定慧深淺不同 優劣不害
舊名異義舊名名義 大同名義不同譯人不須
妙善心所 行相可解 乃至無數不出心所
乃至惡心 ?「 成法心所
不同一一心中 不同即是同時次第相生」。非但同時異時
受別十通心所可知是故展轉 若一餘者相從
無非故知 何者三業異同
善心不行 故云般若普賢能所無心不住
名為能所我所罪福。「無心無數正觀故云不盡」,妙覺方名
心所無盡猶如 五陰因果永別經意眾生事證
師弟不息。「云云 明王不成

[0182a17] 菩薩」,《大論第四菩提薩埵一切諸佛 智慧利益一切名為菩提
不可能忍成道不斷名為 薩埵三教。「 出家,《聲聞
四眾菩薩二種聲聞菩薩四眾聲聞聲聞菩薩 如今如此不然
如今。《若爾何不菩薩 小乘菩薩聲聞 四眾菩薩四眾中聲
菩薩四眾菩薩?《 廣大恒河不受 大海恒河
攝取 便今文別有 離合大小
金剛經小數金光明大小 豈可大小故知 百無一失。「
。「菩提釋名 摩訶 具有四教故云多種
止觀一一四弘一一利生 一一道品一一法門 所知四弘五味 菩薩

[0182b15] 釋論醍醐 四教菩薩。《:「善法 名為善法」,故知菩薩自利
利他皆是善法即是阿耨 一切賢聖菩提 薩埵:「通論菩提
三乘二乘菩提佛功德 薩埵調三祇百劫」。 大品三教
五味菩薩 醍醐諸菩薩 三觀三藏菩薩轉入
方等轉入 菩薩不思議淨名中心
受屈鈍根二乘彈斥 進退 自立
由旬亦稱 中意。「菩薩 菩薩至今菩薩
善行菩薩。「涅槃 希望是故今昔

[0182c09] 「明本莫測、「所以、「初文 法王文殊
。「聲聞 明本意中有法化主乃至
成器淳朴 淳朴成器名為淳朴不一 云云
三次如是可知。「同謀云云祕藏今文不必
本門得道得無 道者故知 因緣不明教本因緣
密謀。「八正 既是道品八正無不 十善八正即是能所
因緣初文無上道 初四菩提妙道
三不退世界 功德無明對治 第一義下去不能。「
退第三 三不退三義即是第三僧祇百劫三不退
名為通教 地前 別教故云初地 地方名位不退地前七賢
第六小乘 名位不退菩薩乘名為退別教 論師不過 華嚴略舉
諸位地前 華嚴便一向次第 一向圓頓三不
退次第 不退已去不退已去 不退三德三不退故云
般若解脫 法身證實第七賢首 廣明帝釋
成就功德此處甚深 難解分別 具足演說較量供養十方阿僧祇
眾生千億 不及其一十方世界一念無量法華四百
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乃至得無 如初隨喜聖位故云 方等第五一念功德
思議為難不二 彼此?「諸菩薩皆是一生 古佛自新瑜伽
唯識掩蔽華嚴誰知唯識 後代同異有人 唯識論方便。「
法華經 可是 五時
菩薩故云 莫大。「增減 三教
圓成三觀三不 退空位一心 。「云云次第次第
六即。「眉眼 眉眼大體全無。「無趣
乃至 名為即是
即是特出諸位之上 歎德可知不退度生歎德

[0183b27]

[0183b27] 何以 別教

[0183b28]

[0183b28] 一者二者

[0183b29] 「云何古人 二乘是故不成 功用
別教不成進退不成退今文橫豎 情意料簡初文
瓔珞方便 一念三不退以為初地三垢 三智一念供養德本
不二佛慧下去 等覺四句十地 三句等覺第十一
十地內外不從二邊 二邊
。「二邊 從中下去。「阿字師承止觀第五

[0183c17] 問答 立宗,「三藏,「聲聞,「立宗斷惑
圓教歎德三藏菩薩始終不斷 斷惑二乘斷惑 菩薩橫豎
義通經意 聲聞菩薩四教
可見、「引別 為例地位不疑
諸位具足、《法華 。《:「菩薩十三攝取 二者攝取。」
不退轉餘者 :「不退示現」,如今 十二供養
合為第四示現名稱度生合為第十 示現示現不退故知 互通一一示現示現一切
示現十二四十二 修身論文修身 二業,經文所以修心即是
身故乃至我空法空不退故知二空所以釋文 一者
二者句義如初 二邊三觀具足自利利他有無 一心外緣何嘗初地
爾後即此地中具足 地名 攝取是故今文
解釋今文》,何等境界 二字。《:「何等境界應作」。《:「清淨三地無相
清淨」,今文何等一一 清淨方便進趣 應作功用。《:「
便一者攝取妙法方便任持 樂說為人」,初四

[0184b01] 「二者攝取善知識方便善知識應作 」,第五

[0184b03] 「攝取眾生方便不捨眾生」, 一句

[0184b05] 「四者攝取方便教化眾生 」,四句

[0184b07] 云何何等辨別互通一一方便通約十地經論瓔珞初地流水念念
。《攝取示現境地 非要不同 》,異義去取
瓔珞》,一家 何等境界利物

[0184b14] 觀心破舊因緣今文 不重三觀隨事若爾展轉
不退一心三觀乃至度生 三觀乃至得度一心三觀 不退轉一心三觀中間可知
一句圓融 不須小乘之中身子 句義身子無窮盡菩薩
觀門即是 可疑自在有人何故中文居首
彌勒乃是發起 是故。「法門名義而今一者
可知菩薩事迹不同聲聞事迹顯著顯著 而今開顯
聲聞菩薩因緣可知 菩薩

[0184c06] 初文五文初三 ,《思益說明,《大經見性妙德
十七發願梵音 不同。《思益 法想即行言行相稱。《
妙土物事願行 名為妙德菩薩利生 文中妙德
無非即世說法即為 對治第一義 北方楞嚴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佛號文殊

[0184c19] 觀音即世思益 即為對治,「寶藏第一義思益見得菩提第一義。「下文普門品〉。
云云 古佛觀心初二 第三
」。

[0184c26] 大勢至,《思益,《,《思益威勢正當字義。「 大千勢力不違
世故思益世界為人對治,「 第一義 可知

[0185a03] 常精進大寶積經:「 眾生無量劫隨逐不捨不受 一念棄捨身心。」義通
觀心可知

[0185a06] 不休息常精進 辨別無間趣入名為精進長時不休息是故名為不住
不休息長時利生

[0185a10] 寶掌」,身分身分堅固 法身無上出世
故此 法寶。「通慧 故云通慧教本 (云云) 。

[0185a15] 藥王三緣醫王 佛世滅後。「 文中出世
(云云) 。「 」,

[0185a19] 跋陀婆羅世界 第一義菩薩般舟 善巧不退

[0185a21] 彌勒 世界思益為人對治 第一義。「因緣。「
第九迦蘭陀阿難忽然思惟彌勒 世尊往昔云何慈悲禪定白佛佛言過去久遠閻浮
大王摩訶波羅五百群臣出獵欲心熾盛 調便發心補處
而立本願力 拔苦 (云云) 。「云云教本觀心
發起導師中文 舍婆提國白衣居士,「正道,「

[0185b07] 具名之外因緣觀 不可大數 國人知識
一代教大菩薩宿緣第二:「菩薩名曰 佛言諸佛淨土如來何故穢土
佛言本願過去恒河沙阿僧祇劫世界輪王無諍 四天下大臣名曰
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有 供養名曰寶藏出家 寶藏說法無量
各各供養三月三月授記三昧十方佛土諸菩薩 十方世界眾生教化一時成佛
輪王第一六道 悲心煩惱安樂 阿彌陀佛般涅槃阿僧祇劫 正法
珍寶成就所有莊嚴安樂 念頃便成正覺一切功德山王九十六 那由他千萬億第二太子大勢 () ,第三文殊
() ,第四普賢 恒沙世界微塵世界乃至第九 阿閦如是次第太子中有 成佛大悲娑婆何以
諸眾生三毒煩惱能忍 忍土人中賢劫 成佛。」

法華文句卷第二 ()

法華文句記卷第二 ()

天台沙門湛然

[0185c13] 」,「 菩薩乃至華嚴不思議解脫 有道。「五道
地獄。「無色 。「色天 下列。「方等地獄第四
。「中陰 無色,《中陰分身》, 菩薩白佛眾生 有對
可見不可有對可見不可 可見有對不可有對 不可鬼神
有色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有色 無色三空 到此故云
不可」。淨名》。「 意指 不用無量義鬼神
未詳無量義 在後有意。「鬼神。 「不同
(云云) 。「二乘二乘菩薩三教菩薩三教佛道 一切二乘菩薩
佛道即是不從

[0186a08] 十三三光四天王,《俱舍:「高層 相去十六
持鬘大王如次四級 三十三天四角 金剛中宮善現
莊嚴。」住處得名世界為人對治天主 ,《阿含三藏,《般若別圓
,《華嚴經帝釋第二故知 楞嚴。「賢劫般若》。「云云三教菩薩
,《大經第六:「三十三天 甘露不死」,。「正法》,。「
三諦第一義天即是 。「云云生子不同。「 須彌,《正法:「四級十住
」,。「二十四萬里未知俱舍》,四級:「 十六」,向上一一各

[0186a29] 「金光明第二四天王〉, 爾時提頭賴吒天王毘留勒叉天王 天王毘沙門天王東方北方
第三鬼神二十八。「 四德四德
出於常樂我淨四德 其二一者不許二者不許須知
枝葉四德不知枝葉 外教是故枝幹
四德。「愛見一一 愛見四諦 四王見愛
後說,「三昧 愛見。「五欲云云身量壽命。《俱舍:「
東西北洲倍增如次俱盧舍四分一一色天初四 無雲人間五十
晝夜五百倍增 晝夜劫數等身無色初二 上下大全。」高下
一一。《阿含 廣明第八第十一廣明諸天 讚佛諸天同人第四:「梵王
火光三昧不能 梵王 阿那含如是阿那含
不來何以梵王如是 。」故知一同人法還有。 「教門一代請法
清淨一實 得名文中 帝釋三光四王自在色天
因緣諸天常隨世尊 處處聞法淺深 身子弘教 而已便
。「無量法門云云多頭 為首即是一切一空 一切一中一切多頭

[0186c13] 「長阿含四大》。「、「。「法華三昧
一切法華三昧 。「,《:「畜生道。」四教
五味偏圓 至今大樹緊那羅 緊那羅無量無量無量諸天
四千淨妙樂音 大千須彌山低昂一切聲 猶如天冠菩薩迦葉
知足頭陀第一今日猶如小兒 答言本心故知方等部 別圓使聲聞
法華。「寶山,《 止觀第五俱舍 。《:「蘇迷盧處中
大洲鐵輪圍山 蘇迷盧香山合十。」 奏樂不同。「歌詠十力
起滅故迹 四教十力大樹 山南供養作佛
功德理應法身八相 猶在不及大樹 不易龍王
四者有所八正 八正四教大旨可知餘者 釋出。「
。「 ,《佛地論,《正法 大權示現緣何阿含次第
海底由旬天等 。「外道止觀第五 。「界內見思若爾
三界一處住地 欲愛無色無色 無明無明住地五性宗
無明種子無明住地 三界通惑四住 第五內外 無明唯識
。「正本,《正法。「水精或是有情或是非情若是非情濕生 胎藏阿含經女人向火
乃至 無道無罪 試驗無罪止觀第四
。「色心 般若般若心淨。「 。「日蝕不許
預算器世間法爾陰陽故人 天地
正業種種邪說日月四天 四天下陰陽不同不可 盡皆旱災亦復如是
陰陽眾生 業力正報華藏 報佛諸菩薩依正自在方便。「
,《大論十一:「羅睺 天子疾走說偈言大智精進佛世 歸命稽首羅睺羅惱亂
憐愍救護羅睺說偈言 清涼虛空大燈白淨 爾時羅睺
問曰羅睺羅何故戰慄 不安乃爾羅睺答曰生活不安故我
。」「婆羅門俱舍:「 四分一一第六俱盧舍身長四千由旬尚可色天
色究竟天身長 四千。」「 四修帝釋戰時次第
如今。《十八金剛山中有 修羅由旬欄楯 一日一夜三時受苦自來宮中
四惡趣。《阿含第三廣明 帝釋

[0187c06] 立義初五 具足通教三乘通觀
淨心別教菩薩真淨 圓教菩薩。「 不暇第一義天
三界人天 方便義天無實 一心三觀常住寂光非人人天

[0187c14] 住處,《十八:「 海北大樹摩羅由旬
由旬枝葉五十由旬卵生龍宮 卵生金翅鳥西
海水卵生二百由旬四百 八百一千六百如是次第 二三。」如是惡道住處西方安樂
世界故知 來者阿含:「香山常住普賢
相貌八千 眷屬作倡妓樂 (云云) 。」惡道?「 ()
() 」 () 。「金剛山。「 寶山金山
外道大身大乘 大滿如意如理滿

[0188a04] 人眾,「韋提希未生怨常有惡心缾沙王 因為。「初生相者
不死。 「八法八風。「普超經 :「因為
廣說三世三心法界 聞已柔順。」「說法柔順 法華法華清淨眾涅槃
始發故知 大權迦葉為例 行者法華清淨未見獲益 理應涅槃
領解歡喜偈讚 故第十七:「無辜橫加乃至 遍體良醫身心 不信六師家兄耆婆
佛說發願。」 本地逆順婆羅門 不害無量諸眾生央掘
見佛發菩提心波羅奈長者子 阿逸多阿羅漢焚燒僧坊 出家諸比丘自發菩提心
觀心貪愛止觀楞伽》。 非道即是非道 通達通觀
名為乃至非道 逆心有人:《法華一乘低頭舉手 佛道重罪不滅機動
四句前後化緣隨機不須 可知無量義》, 分別功德》,四天下乃至大千塵數
其內無人故知。「一句 四句淨名義解 四句不同二行
大小乘根性 不來坐禪講說
大小大小 二十五三昧二十 實行觀心
見佛他者不見利他大權如今。「以此四句 得道眾多
少有己身當來不差 自責豈不正宗

[0188b20] (第三文句) 。「得名教相 弟子可知
如來最後遺囑 如來出世至今 序文
序文義通 義通序文
可通 多少序文
義通內教多少通通 二序相對 說法出生放光
唯有意密入定 開合 過現答問 一代經意異常是故
發起

[0188c10] 「爾時古人 爾時 前事後事之前
無量義經時眾圍繞不可時眾方便品 答問不可三昧
三昧爾後皆是爾時之後無量義》,故知別論 即是無量義通論未定
四眾圍繞乃至地動故云 天雨所以天雨 入定小事
。「翻覆逆順從前 翻覆向前生起從前 向後前生而後向前後生
由於由於 乃至逆順 故云」。四一
不出光宅光宅 十一。「逆順因緣世界一意全無故云
不明」。「二三」,。「 四一四一故知 始末世界多人和合至今
第一義一一無不 行一為人修行為生 對治答問
問答即是除疑一往 大旨四一表彰 生起逆順大乘經
放光動地無生 不必妙德答問正說請問而後使之前
定異說定之前無量 》,既定故知之後 不輕以前
聞法一乘一乘 疑問教行人理宛然 中說開經中華地動
成人第一義 地表實相時眾 開經不知開本 定理文殊方知
故知稱引 說教 一乘如是經由
表法 如此因緣

[0189a29]
尚未開顯無非故云不論 五味如此
。「本門壽量 故知 四一。「觀心
可解云云理觀 一心三諦一心三觀 行一能詮
三德能所法身般若 解脫和合三法假名 如來六即四一念念
念念四一一色無非四一如此觀行 真法三昧心境因緣觀 不同三教四一久遠 本地四一光宅
四一

[0189b19] 威儀論文成就圍繞前後供養尊重讚歎。經文
前後圍繞前後涉公:「雖是論文 」,涉公猶疑譯者 論文三不
十五難解 加之 可畏多於四威儀
有所非時故云如法 如法通論當機圍繞 如法比丘
天龍大小 凡聖逆順權實今昔 開本
凡聖乃至 涉公:「天台影響未可 。」若爾不依應當
無義常人智人無義無義故經云依義不依語」,
即此有名 無義迦葉涅槃 法師自立聲聞菩薩龍神
天台法華》?尚無當機得益 發起未可
發起 法師所立無義
發起 因緣四次 影響全無結緣
文殊彌勒豈非發起 豈非當機發起大菩薩豈非影響當機眾豈非結緣 引導通名發起
輔佐通名影響。《淨名:「五道」, 其所四眾

[0189c29] 發起 有法。「外用 施設名為名為
有權故云權謀實智 故云宿
用以釋名故云發起初文 ,「 功能名為
名為能所 平等大慈時眾之一不二大慧三業大會
宿因當機如來大教 時眾固執大悲 聞所未聞發動使 故云故云利益
大權象王法身 一乘妙行機緣所謂 發起故知
乃至問答。「 正說發起
發起 文殊

[0190a23] 當機 有法發起當機。「去聲。「宿。「。「
故云德本」,大權作用如來三達宿成道方等般若
至此無不 本門無垢不差 當機」。,「當機二字
能所 所以。「宿,「下次有機。「
大聖發起 機緣智德分成法身 。「不合
無量 即時無量歸一 得道」。當機 六根五品

[0190b12] 影響化主 影響發起 應聲
兩句影響 唯一故云法王」。 眾聖威儀因故古佛
修行法身 釋迦法。「大度。 「
故云影響」。 顯德故云無為 。《大論諸比丘何故常隨
實行 有影響法身古佛 四眾病者八部重病輕重 有權影響

[0190b27] 結緣,「結構 ,「未來 三德故云結緣」,
眾會故此一緣兼具二義 ,「 發起,「影響,「當機
發起二義一者會所二者 法身菩薩故云」。 結緣勝利」。「
。「莊嚴 嚴飾光榮結緣 其所故云
可行故云」。 故云。「 入聲聞慧
思慧修慧 總結 三慧不生」。「現世
聞慧尚無安有六根 五千去者 故知觀行
世界故云」。分位得名當機五品來世六根為人對治已去第一義
是故下文隨喜當機一句一偈 結緣過於一句一偈不論多少結緣
五品三慧 世界無為對治 第一義第一義有別
得度即是 第一義義通 結緣。「結緣。「比丘
十六文殊彌勒比丘眾 請法下文有請 二眾正文
引導二眾八部 四眾故知比丘
下次三教五味 可知。「可解體用 法身四教十六觀心
五品結緣觀行名字觀行結緣當機 影響具有二義 影響乃至聞經
如是當機影響 即如發誓弘經云云分別 觀行高下不同至此
為此四眾五千結緣故知 不專名字五品觀行從容圍繞」。 初文具有。「淨居
天下即世,「為人即為,「以為對治,「聽法第一義。「四門自有
三教四門機動 無量義四門 今昔相望四教義」。故知
四門機動至此 大機至此增進名為 四門

[0191a29] 三教 觀行猶如猶如念佛 故云。「
體用 不動法身機動繞佛

[0191b04] 猶在無量義經》, 供養爾時不得
來者供具華嚴經供養十方全然莊嚴 獻供國人

[0191b10] 若爾何故云天

[0191b10]

[0191b10] 故知影響發起二眾供具 結緣料簡諸位不同供具上位 二乘何止

[0191b13] 「儼然 當時放光便 時眾便疑念乃至問答
遷延儼然名為」。 故云不得」,

[0191b18]

[0191b18] 三業二業意業如何

[0191b18] 始終專注由此 疑念讚歎供養一期不可一向

[0191b21] 現相
表報表報 光宅彼此全無 故知動靜上下
歡喜非唯是故所以預報 奇特警悟名為 未了文殊文殊
說不出感應 道交表報 上下何須文殊
彌勒慇懃同異略明 初文說法同時
一致 時眾正在因果所以 華表真因顯露 密意故知
不同光宅同異引文 ,「人情分別表報 本報妙理同義
人情。「黑色 。「。「諸佛出世 佛乘四十餘年圓音
尊重 解明。「表報表報 四一而已四一光宅
無量一乘處中 道理
開合 感應 。《神通
神通辨別有所。 《:「嚴淨眉間
三昧天雨四華表位 檀香四眾八千 感應地動神通
說法眷屬修行利益 。」《彼此今文自足
但是開合 釋文有料下凡 同感人法說法始終 菩薩行因果行文
表語是故下文 古來 時眾精魅一家
有所大事大人感動大機大理眷屬大會大時大運成熟靈山 親承

[0192a17] 說法 說法 三明菩薩四明初文
。「 以此
自行因果無餘教法十二部毘佛略方等 始終
始終具足三法 有果後五因果義理 可知 (云云)
三祇三藏大小 使

[0192b01]

[0192b01]

[0192b02]

[0192b02] 序文

[0192b03] 法師:「十七 過分。」
所立若爾今文,《般若》、《淨名無相 安得無量無相 相生次第無相前後
之後無量義》,《無量義後方法華》,無量法華不成。「若爾 華嚴以至法華
通途次第展轉 不成不然無量義法華 所立
一同無相有成十二 年前有相教成佛無相有成
法華中一無不成佛成佛一乘 。「若爾方等般若無相
方等般若法華 無量義大品,《大品無相 ,《無量義無相
大品無相法華無量義經》,《無量義 翻譯一者錯解無量義二者無量義
大品無量義無量義二三無相 有無今文
第二可知翻譯年代, 《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法華 名目中夏
武當山比丘姚秦 從子因為所得假子放出勤苦求道齊建元
廣州朝廷曇摩伽陀耶舍 一本 九月十八。」「既已
光宅 同歸法華一者 無二二者同歸
同歸 同歸無二三等。「無量義同歸法華無二
。「二三其次無量義 》,法華無量義》。
正是 一異 同歸故云何不」。
兩難無序即是二三 無二文中二三 即是無序」。低頭
舉手二三尚無 安在取經
不成」。 一邊
異同如何?「劉虬其所不貲」,與其 無相自語相違不貲無相

[0193a04] 「 總覽下去 不成方便 無相有相三藏
可見不出三教 權教通名法華今文
法華無量義異名故知無量義 法華異名中立 以為法華意即
法華異名法華

[0193a14] 若爾

[0193a15]

[0193a15] 說經灼然 名義使異名名義

[0193a17] 大品引證中立 大品經:「釋迦牟尼佛現在諸菩薩般若波羅蜜。」《金光明經
:「金光明。」《涅槃純陀純陀 :「所有智慧思惟如來 涅槃。」〉,
純陀哀歎品名。「異名同名 。「無量義 經文復次
普賢破舊初文所謂所生。「解釋中有 無相

[0193a28]

[0193a28] 無相

[0193a29]

[0193a29] 不同所生 無相一實無相 無量無量無相故經云
無量一法」,不同所生無相不貲」,得所所以題目所以
故云從此實相無量」, 故知中道實相實相 。「二法所生無量所生
。「 所生所生故云中一 。「 能所可知
(云云) 。「三道 能所菩薩以為菩薩 二乘以為所生故此四攝法例如
能所一實流出, 《無量義三乘二乘 義通四教
所生菩薩三教 教判,《四佛四果 生權能所相對故云四佛
菩薩獨一可見。「所生 法華別名所生無量法華
中一名義無量無量 一法出生
兩句 。「如下正如
歸一故知用錢 未知大數。「。「如此 能所不違所生不違
解經論理消釋得意 所生異名
專論三教是故 成雙所以能所相從二義 法華非但歸一
未曾無量義

[0193c10] 「復次以前古者 文中光宅法華經不明常住因明
無量義便法華經正常。《無量義經法華,《普賢觀經法華 何故神通延壽無常
如來清淨妙法身等豈非三十四明法
淺深節節 應從。「觀經波羅蜜:「釋迦牟尼 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佛住
波羅蜜我波羅蜜安立 波羅蜜有相波羅蜜不住 相處。」以此成身爾前合身
大師五時悉皆。「 何所
?「他人例如淨名中說不明即是無常 法華應當法華正應
淨名無常淨名經弟子 阿難:「金剛乃至 佛身無為。」古人弟子品〉、〈菩薩
菩薩深信 金剛法華 淨名》,涅槃淨名》,涅槃
無常故知可以淨名涅槃》, 不了淨名無常 為例淨名問疾品
第一義空。〈不二法門 。〈不思議品觀眾生佛道 ,〈香積佛品菩薩
故知正宗始末。「

[0194a15] 若爾

[0194a15]

[0194a15] 五時第一

[0194a17] 若爾

[0194a17]

[0194a17] 會所正中會所 無餘

法華文句卷第二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19 法華文句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