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Xuan Lun 法華玄論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論卷第七胡吉藏撰
信解品譬喻義
[0415c21] 光宅師為九譬。一者父子相失。二者父子相 見。三者喚子不得。四者喚子得。五者教作 人。六者付財。七者知子志大。八者委家業。九
者得家業歡喜。
[0415c24] 評曰。此譬難明。備含眾意 不可就文說之。今當廣序其相有十四條。此 喻可領上品自明也。
[0415c26] 第一定譬多少。若就 義意始終論之便有十恩即成十數。如前釋 也。二者就文及教意凡有八譬。一者父子相
失。二者父子相見。三喚子不得。四冷水灑 面。五喚子得。六付財密化。七陶練小心。八 委家業也。然此八譬總攝一化始終略盡也。
父子相失譬者。昔曾稟大教而背化流浪五 趣子失父也。從背化已後求其大乘善機不 得父失子也。父子相見譬者從背化已後大機
應發。當悟一乘子見父也。見子機發堪受大 化父見子也。喚子不得譬者初成道時大機 未動不堪受一乘化也。冷水灑面譬者初成
道時但堪受人天教。為瞽龍及提謂等說三 歸五戒也。喚子得譬者趣鹿苑為說出世二 乘教也。付財密化譬者。大機遠動命說波若
辨菩薩行。密排其小執潛開其大心也。陶練 小心譬者。文云復經少時。即是從波若已後 諸方等經廣說菩薩行門。具現大士神變。令
稍鄙小情欣慕大道。如淨名等經迦葉自歎 也。第八委家業譬者。心漸通泰小心遂移。 為說一乘入佛知見也。故始終委具此八。但
冷水灑面。喚子不得譬中通明之也。陶練小 心經文既少。屬家業攝故但六譬也。今以文 義詳之進宜應八辟。退有六譬。不應開為九 也。
[0416a21] 問。何故無教作人譬耶。
[0416a21] 答。教作人猶是 喚子得耳。即是鹿苑時事更無別教。故不應 開為二也。
[0416a23] 問。若教作人譬屬小乘化得故合 為一者。付財譬屬大乘化亦應不別開為一 也。
[0416a25] 答。付財譬進未及一乘退復非三藏。既 是別教復是別時。宜開為一也。喚子得與教 作人無有二教。亦無二時不應開為兩也。
[0416a28] 問。知子大志譬。得家業歡喜譬。何故不取耶。
[0416a29] 答。此並屬一乘化得中之枝流故不應開 也。又責曰若知子大志及得家業遂開為二 譬者。喚子得中亦有知其小志。何不開耶。
故應觀其義類。不可隨取片文也。
[0416b03] 第二明領 前不領前。
[0416b04] 問。經師皆言後譬一一領前如前 次第。是事云何。
[0416b05] 評曰。是事不然。若依前 次第但有前次第失後次第。若都不依前不 名領解。以文義而詳具二意也。一者就今譬
自有次第者。子自序始終但有三時。一幼稚 時。二失父時。三還歸鄉時。此三攝譬盡矣。 初學大乘謂幼稚時。背化起惑名失父時。變
迷從悟為歸鄉時也。就第三歸鄉時中復有 三時。一者去家遠時如向國。二者去家近時 如至城。三者至父舍時。初喻悟理猶奢。次悟
稍近。三與理交接也。於第三時中復三時。一 初見父不識時。二不受父教時。三堪漸誘引 時。第一喻後得悟理如見父。初無大機如不
識父。次喻以無大機不受大化。三喻既有小 機堪受小化。第三時中復有三時。一受雇除 糞時。二領受財物時。三知是父子時。初喻
稟二乘教時。次喻聞大乘教時。三喻聞法 華時。攝大乘論云乘有三種。一者二乘二者 大乘三者一乘。與此三符會也。若別開此三
時則成十譬。一幼稚譬。二失父譬。三遊行 還歸鄉譬。四至城譬。五至舍譬。六不識父 譬。七不受父。教譬。八傭作譬。九領受財物
譬。十知是父子譬。次就父序譬意凡有九 種。一生子幼稚譬。二失子譬。三覓子不得譬。 四不廢家業譬。五見子便識譬。六喚子不
得譬。七雇子除糞譬。八者付財譬。九會天性 譬。此九即是次第宿世始為說大乘為生子 幼稚也。背化起惑名父失子遍求。大乘善
根未成謂覓子不得子。雖善根未成而諸菩 薩道緣已熟。不可背化名不廢家業。見其大 機當發識其曾受大化名見子便識。初未堪
實化名喚子不得。但堪權誘如雇除糞。大 機遠動故命說大法如付財。道緣已成須會 天性也。
[0416c08] 問。初明八譬次明六譬次明十譬後 明九譬。以何因緣有四種釋耶。
[0416c09] 答。皆有義 也。初就一化始終具有八譬。次就正譬但有 其六。後據子自序始終故有十譬。次就文意
但有九。前二父子合論。後二父子各辨。以經 意多含非片言可盡。如釋論攝大乘論等。釋 一經文多有復次。又身子聞說一偈知其千
義。目連止了五百。故一句之中具含多義也。 若領上者父子相失領上總譬。總譬雖有六 義而不出能化所化。故明父子相失即領總
譬也。又見火譬中明父子相失。如云汝諸子 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即是子失父義。子既 失父即是父失子也。若爾父子相失。可兼領
二譬意也。父子相見譬頭上見火譬。但上 明見火正是法身地見。故云是時長者在門 外立。方便品亦然。故云我以佛眼觀見六道
眾生。謂法身地見也。今云父子相見者可就 本迹二處明之。一者未垂迹時在法身地。 眾生大機動扣於法身名子見父。佛於法身
地見大機動名父見子。若爾從其父先來求 子不得此中即含子見父父見子義也。二者 就迹中而言。初成道時見其大機當發名父 見子。中止一城踞師子座爾時始明父子相
見。若爾父子相失及父子相見二譬相帶領 上見火譬也。喚子不得領上救子不得。喚 子得領上救子得。委家業領上等賜大車也。
冷水灑面領初成道時說人天教。付財領佛 說波若教。此二譬來者。在昔聞猶未悟。因 今悟昔不領上六譬也。不領不虛譬者。既
領一化大宗方悟。佛屈曲恩深崎岴德重乃 患慚之不足。豈敢疑佛虛哉。又如此而悟即 是總領不虛旨也。
[0417a10] 第三明三化。三化者初一 往化。二隨遂化。三畢竟化。此三化攝八譬也。 一往化者過去為說大乘也。二隨遂化者從
背化已後流浪五趣。菩薩隨入生死而教化 之。三畢竟化者從父子相見如悟一乘受記 作佛得不退轉謂畢竟化也。又初說人天乘 為一往化為說二乘。乃至法華之前四十餘
年隨遂不捨謂隨遂化也。三說法華得記作 佛謂畢竟化也。又初說二乘權誘為一往化。 眾生遂保執而住不更進求。如來終不捨之。
或令自說大法。或聞他說大謂隨遂化。至法 華時方得了悟為畢竟化。又初說大乘波若 教名一往化。從波若已後歷聞諸方等經為
隨遂化。終悟一乘成大果實如秋收冬藏為 畢竟化。又今唯為說法華為一往化。從此已 後乃至十地常教化之為隨遂化。至金剛心
等覺地時。化令得妙覺地圓滿謂畢竟化也。 又結僧那於始心名一往化。於其中間種種 化之為隨遂化。得佛方息為畢竟化也。
[0417a28] 問。 何故須立三化。
[0417a29] 答。初明父子相失。後忽然 相見似無因緣。是故須立三化也。
[0417b01] 第四明 三世。八譬中初父子相失是過去世事也。 從見大機當發一生。應悟法華記作佛。始於 頓止一城竟第八譬。皆是現在時事也。
[0417b04] 第五 明本迹。一往八譬皆是迹中事耳。如來久已 成佛昔示同沙彌為說大乘。乃至今日中止 一城亦是方便成佛。是以八譬皆為迹也。
但父子相見都有二本二迹。一者法身見諸 菩薩大機已成。故示為舍那以化之。中止一 城家業不廢即其事也。二者舍那成道時見
諸子唯有小機無有大機。故垂為釋迦以化 之。脫珍御服著弊垢衣即其事也。
[0417b12] 問。若爾 法身地具照二機。雙垂兩迹。
[0417b13] 答。亦得如此。 但今欲明二佛傳論本迹化大小二緣。故作 此判也。
[0417b15] 第六明因果。就本而言皆是果化。 就迹辨者過去結緣。示沙彌之迹。但因而非 果也。從中止一城謂果迹。此二中間或因或 果也。
[0417b18] 第七明化得不得。若以悟一乘受記為 得者。七譬皆是喚子不得。唯第八為得也。 若就大乘化為得不得者。過去為沙彌時為
說大乘即是化得。從背化已後為不得。至法 華悟一乘為得。如譬喻品云。我昔教汝志願 佛道此是大乘化得也。而汝今悉忘此為不
得。我今令汝憶念本願。為諸聲聞說法華經 為化得也。
[0417b25] 第八明二教。從頓止一城即序長 者豪貴自在眷屬宗侍等。此領華嚴初成佛 時舍那教聞化諸菩薩也。脫珍御服著弊垢
衣即是舍那之本。垂釋迦之迹。遍化二乘。 竟第八譬皆是領釋迦教也。
[0417b29] 第九明世出 世。冷水灑面說人天教為世間法從化子得 皆出世教也。
[0417c02] 十第明大小。喚子得譬鹿苑之 教為小乘化。從付財竟委家業皆大乘化也。 此中無有三乘通教義。何以知之。教作人時
但說二乘法名三藏教。從般若已去即付大 乘法財。不復教二乘人作。故唯是大乘教也。 若言波若是三乘通教者。付財之時應有通 教三乘人作。
[0417c08] 第十一明自他。般若教明自教 般若已後明化教。自教者令聲聞人口自說 大因大果。即以此法教之。可謂以彼口自言
以教其心也。從波若已後歷聞諸方等經聞 他說大。令其得悟故云他教也。
[0417c12] 第十二明 顯密。從波若至法華之前謂顯教菩薩密教 二乘。如付財之說密示大法以為已任。法華 教名顯教二乘也。
[0417c15] 第十三明迷悟。自父子相 失竟陶練小心。二乘皆不知是佛子為迷也。 至法華時始得悟也。故下文云。我今得道得
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爾前皆無眼也。第十 四廣上說。上有二章第一五譬廣上昔迷。第 二最後譬廣上今悟。
[0417c20] 問。以何義故有此十四 義耶。
[0417c21] 答。此譬領釋迦一期始終教意盡。故 作此十四條也。
[0417c23] 藥草喻品 五乘義 一音義
[0417c24] 五乘義者。前序經一雨一雲大意者。教雖萬 差終表一道。所表之道無二。能表之教亦一。 但隨五種根情故有五乘教異。既隨物說五
則五乘皆權。五乘既權則以不五為實。以 對破五病故以不五為實也。然五既不實則 不五亦權。故凡涉名言皆非究竟。但為漸
誘眾生故開五不五。至道寂寥何五不五耶。
[0418a02] 問。若五乘皆是權者。前何故言二乘是權佛 乘是實。故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0418a03] 答。 義門各異。前就三乘判有無以明權實。正欲 斥二乘病故明佛乘實有二乘偽無。所以然 者。二乘人謂二乘及佛乘俱是實有。故作此
斥之以二乘是無故索。菩薩乘是有故不索。 今明無五者就正道望之。是法不可示何曾 有五與不五。言五不五者並隨物說之。皆 是權也。
[0418a10] 問。道實非五不五。五不五皆是權 者何因緣故不索五耶。
[0418a11] 答。若識道非五不五 而說五不五。皆是權者。此人不索不識如此 權實者。亦有索五義也。
[0418a13] 次論名義。
[0418a13] 問。不 應有五乘但應為二。人天為世間乘餘三為 出世間乘。又應為二乘。佛為實乘餘四是權 乘。佛為第一義乘餘四乘皆世俗乘。如勝鬘
說。又佛為果乘餘四為因乘也。又應為三乘。 人天乘為下乘。二乘為中乘。佛乘為上乘。 又人天乘是出三途乘。二乘是出三界乘。
佛乘出五百由旬乘。又人天名為不斷煩惱 乘。二乘名斷煩惱乘。佛乘非斷非不斷乘。 不同凡夫故非不斷。不同二乘故非斷。如淨
名云。不斷煩惱亦不與俱煩惱。本不有故無 可與之俱。今不無故無所斷也。此法華前大 乘教及法華亦有此義三藏中無此說也。又
凡夫名不斷乘。佛名為斷乘。二乘亦斷亦不 斷。望凡夫故斷少分比佛故未斷也。通今昔 也。又人天名凡夫乘。二乘名聖乘。佛名非
凡非聖乘。又凡夫為有乘二乘為空乘佛乘 為中道乘。大乘教意也。又凡夫為著生死乘。 二乘為著涅槃乘。佛名無所著乘。亦大乘教
意也。又應為四乘。如勝鬘四種重檐四百億 類洲四大寶藏。故皆大乘教意以大乘教別 有大地。能持四藏也。今何因緣故不二不三 不四。而立五乘耶。
[0418b06] 答。實具上來諸義即以 此義攝五乘也。而今明五者此是如來漸捨 法門故立五也。今採華嚴性起品意以序五
乘大意。如經云。三惡道苦謂惡道民苦。閻 羅王苦則惡道王苦。是以三途中皆是苦聚。 欲捨此苦當修五戒。五戒因緣則得人身故
說五戒為人乘也。但人中鈍根短壽樂少苦 多。欲離斯事當修十善。十善因緣則招天報 名為天乘。次云三界皆苦無常破壞。如燒鐵
丸無可樂處。為脫此苦說聲聞乘。但聲聞之 人從他聞法。居弟子位。外無相好內智不深。 獨靜山間無師自悟福德利根名辟支佛。為
說緣覺令捨聲聞乘。緣覺之人雖無師自悟 而智猶未圓。經結習不斷獨善自身慈悲心 薄。唯有佛乘最為無上。眾德斯備結習永亡。
自利已滿廣能度他。故說佛乘令捨緣覺。 然昔欲示漸捨法門故說五乘。稟教之徒不 解佛意。遂保三乘皆是究竟也。
[0418b23] 問。為五人 說五為一人說五。
[0418b24] 答。具二義也。如恒河中 七人具七。一人具七。
[0418b25] 問。今昔說五云何異。
[0418b26] 答。昔說五乘二乘明未極。三已究竟。今說 五者如華嚴說漸捨法門。
[0418b27] 問。上云華嚴敘昔 意云何言今說五耶。
[0418b28] 答。今教敘昔教所表意 也。
[0418b29] 次論開合同異。
[0418b29] 問。論明五善勝鬘辨四 藏。法華三草二木。云何同異。
[0418c01] 答。五善者人 天為二善。二乘為一善。佛菩薩為二善。以 人天五戒十善優劣不同故開為二。二乘利
鈍根為異。而智斷義齊故合為一。佛與菩薩 萬行萬德因果昇降。宜開為兩。五善則開大 合小。五乘則開小合大。四藏則合凡開聖。
五乘則凡聖俱開也。此皆隨緣不同不須曲 會也。三草二木者有人言。人天為小草二乘 為中草。外凡為大草內凡為小樹。初地至十
地為大樹。有人言內凡為大草。初地至七地 皆為小樹。八地為大樹。
[0418c11] 評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