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You Yi 法華遊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遊意胡吉藏造
開題序
[0633b13] 蓋聞無上調御一切種智,內鏡三明、外流七 辨,蓄莫限之質、適無方之化,並皆會道無匪 稱機。至如《妙法蓮華經》者,斯乃窮理盡性之
格言、究竟無餘之極說,理致淵遠,統群典之 要,文旨婉麗,窮巧妙之談,三聖之所揄揚,四 依之所頂戴。昔仙人薗內未曜此摩尼,今靈
鷲山中方灑茲甘露,良以小志前開故早馳 羊鹿,大心後發方駕此白牛,斯實薩埵之 明訓、道場之玄軌也。此經文雖有七軸,義有
二章:一、開方便門,二、顯真實義。開方便門者, 開兩種方便;顯真實義者,顯二種真實。假三 車於門外為引耽戲之童,設化城於道中以
接疲怠之眾,謂乘方便也;皆是吾子等賜大 車,既知止息同到寶所,謂乘真實也。燃燈 授記、伽耶成道、王宮誕生、雙林唱滅,謂身方
便也;逸多不見其始,窮學莫惻其終,六趣 無以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謂身真實也。 兩門既為方便,所以言麁;二種並云真實,故
目之為妙。夫借一以破三,三除而一捨;假修 以斥短,短息而脩忘。然則言窮慮絕,何實何 權?本性寂然,孰開孰覆?故理超言外強稱為
妙,為物作軌則目之為法,道玄像表假喻蓮 花,所言經者,妙顯無言寂滅,古今莫改,體 可揩摸,故云經也。
[0633c08] 法華玄十門分別。
[0633c09] 一來意門 二宗旨門 三釋名題門 四辨教意門 五顯密門 六三一門 七功用門 八弘經門 九部黨門 十緣起門
[0633c13] 第一、來意門者,
[0633c13] 問:
[0633c13] 佛何因緣故說是《妙法 花經》耶?諸佛不以無事及少因緣而自發言, 今有何等大因緣故說是經耶?
[0633c15] 答:
[0633c15] 妙法蓮花 其義無量,所謂因緣亦復非一,今略序綱 要開十門:一者、欲為諸菩薩說諸菩薩行 故說是經。
[0633c18] 問:
[0633c18] 始自華嚴之會、終竟法花前集, 四十餘年,諸大乘經已說菩薩行,今何因緣 復更說是經耶?
[0633c20] 答:
[0633c20] 有二種菩薩:一、直往菩薩, 二、迴小入大菩薩。自昔以來為直往菩薩說 菩薩行,今欲為迴小入大菩薩說菩薩行,故 說是經。
[0633c23] 問:
[0633c23] 何以知始自華嚴之會、終竟法花 之前,為直往菩薩,今為迴小入大菩薩耶?
[0633c25] 答:
[0633c25] 〈踊出品〉云「是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即便信受入於佛慧,除前修習學小乘者, 如是等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既
稱「始見我身」者,即是寂滅道場見盧舍那 佛,「聞我所說」謂花嚴之教,故知自昔已來為 直往之人說菩薩行;「除前脩習學小乘者」,則
知爾前未為二乘說菩薩行。「如是等人我今 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智慧」,則知今為迴小 入大之人說菩薩行也。
[0634a04] 問:
[0634a04] 經文何故但據二 人?
[0634a05] 答:
[0634a05] 初舉為於大始,後標教於小終,一化中 間則可知也。
[0634a06] 問:
[0634a06] 何故前為直往菩薩,後為迴 小入大之人?
[0634a07] 答:
[0634a07] 直往之人久行佛道福德利 根,是故前為;迴小入大之人不行佛道薄福 鈍根,是故後為。故〈方便品〉云「有佛子心淨柔
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 佛子說是大乘經」;「鈍根樂小乘法、貪著於生 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
是說涅槃」,乃至「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故 知菩薩利根先聞大道,聲聞淺劣後入佛慧, 明既其證也。
[0634a15] 二者、欲受梵王請故說是經。
[0634a16] 問云:
[0634a16] 昔波若等教已明受梵王請故說之,與 今何異?
[0634a17] 答:
[0634a17] 請有二時,酬亦兩種。請二時者,初 請說一乘根本法輪,後請說三乘枝末之教。 酬亦二時者,自昔已來受請說三乘之教,今
方得酬其請說一乘根本法輪。是故今明受 請與昔為異,具如〈方便品〉及《智度論》初卷說 也。
[0634a22] 三者、欲明十方三世諸佛權實二智互 相資成故說此經。然諸佛之心未曾權之與 實,豈是一之與三?故內外並冥、緣觀俱寂,但
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欲出處眾生故,強稱 權實。則於互有相資成故,非實無以辨權、非 權無以辨實,實有起權之功、權有資實之用,
是以文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謂從實起權;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則以權通實。但稟 教之徒或執權喪實、或執實喪權。執權喪實
者,自昔已來執三乘教人不能悟入一實者 也。執實喪權者,謂稟《法花》一乘菩薩既聞道 理唯一無有三乘,遂守其理一失於三用。如
《法花論》釋〈藥草喻品〉「為破菩薩病故來,雖一 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此明 理雖是一隨緣有三,豈可守一而失三用耶?
然昔稟三乘教人既喪於實亦復失權,執一乘 教人既其失權亦復喪實,故此二人皆失如 來權實二智,並住顛倒虛妄斷常。欲破今昔
互失之緣,令識如來權實二智互相資成;既 識二智便入佛慧同歸一道,故說此經也。
[0634b13] 四者、欲說三淨法門故說此經。然眾生本性 寂滅未曾垢淨,雖非垢淨,於眾生顛倒是故 成垢,但此垢重眾生不可頓拔,故諸佛菩薩
漸漸出之,所以開三淨之教:一者以五戒十 善淨於三塗;次說二乘以淨三界;後明一 道以淨二乘。以三塗為重苦,三界為中苦,
變易為下苦,故說三門以淨其三垢。三垢既 滅則三淨亦忘,故說此經也。然說三淨為止 三垢,垢若不留淨亦便息,了悟諸法本性
寂然未曾垢淨,乃入於佛慧直至道場也。
[0634b23] 五者、欲說三攝法門故說此經也。總談 群聖垂教凡有三門:一、攝邪歸正門,二、攝異 歸同門,三、攝因歸果門。攝邪歸正門者,釋迦
未出之前凡有二邪:一、在家起愛眾生,二、出 家諸見外道;此二並乖正道故稱為邪。故〈方 便品〉云「以諸欲因緣備受諸苦毒」,即起愛之
流也;「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謂諸外道 也。乃至〈譬喻品〉云起愛譬彼毒虫,諸見喻同 惡鬼,如來出世攝彼二邪歸五乘之正。此二
人中有無聞非法者,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有三乘根性者,以三乘法而攝取之。故攝彼 二邪歸五乘正也。二、攝異歸同門者,若稟教
之徒聞昔三乘而頓悟一道者,不須復更說 法花之教;但鈍根之流雖捨二邪更對執五 異,今欲攝茲五異同歸一乘,謂攝異歸同門
也。三、攝因歸果門者,攝前五異同歸一乘但 是因行,今為欲令修因證果故說如來真應 兩身,謂攝因歸果門。《法花》之前但有初門,
斯經既融會一化則具足三門。然明此三門, 意欲為通寂滅無言之道,令玄悟之賓體斯 妙極未曾邪正,乃至豈是因果耶?故此三門
無教不收、無理不攝、如空之含萬像、若海 之納百川。
[0634c16] 六者、欲說三種法輪故說此經。言 三種者:一者、根本法輪,二者、枝末之教,三者、 攝末歸本。根本法輪者,謂佛初成道,花嚴
之會純為菩薩開一因一果法門,謂根本之 教也。但薄福鈍根之流不堪於聞一因一果, 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謂枝末之教也。四
十餘年說三乘之教陶練其心,至今《法花》始 得會彼三乘歸於一道,即攝末歸本教也。
[0634c23] 問:
[0634c24] 此經何處有三輪文耶?
[0634c24] 答:
[0634c24] 〈信解品〉云「長者居 師子坐,眷屬圍遶羅列寶物」,即指《花嚴》根本 教也;「喚子不得,故密遣二人,脫珍御服著弊
垢衣」,謂隱一說三,謂枝末教也。如富長者知 子志劣,柔伏其心乃教大智,謂攝末歸本教。 又〈譬喻品〉云,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
不能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 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初句謂隱根本,次句 謂起枝末,後句謂攝末歸本,即三輪分明之 證也。
[0635a04] 問:
[0635a04] 初明根本、後明攝末歸本,此二何異?
[0635a05] 答:
[0635a05] 昔南土北方皆言:《花嚴》是究竟之教,《法花》是 未了之說。今謂不然。此經明初一乘救子不 得,後辨一乘救子方得。得與未得義乃有
殊,初後一乘更無有異。若後說一乘救子方 得遂是不了義教者,初說一乘救子不得亦 是不了義教;若初救子不得遂是不了教者,
則諸佛出世便欲以不了義法用化群生,便 乖諸佛本意、傷父子恩情也。今明《法花》與《花 嚴》有同有異。所言同者,明一道清淨平等大
慧故。〈踊出品〉云「是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 說,即便信受入於佛慧,除前修習學小乘者, 如是等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佛
慧即是平等大慧,故知《花嚴》與《法花》同名平 等大慧,諸佛知見無有異也。所言異者,略明 五種:一、化主異。《花嚴》化主多名盧遮那,《法
花》化主稱為釋迦;又《花嚴》一佛所說,《法花》則 普集分身諸佛說;《花嚴》則菩薩說,《法花》 則佛自說。二者、徒眾有異。《花嚴》為直往菩薩
說,《法花》為迴小入大人說;《花嚴》純為菩薩說, 《法花》雜為五乘人說;《花嚴》頓為菩薩說,《法花》 漸漸為菩薩說。三、時節異。《花嚴》始說一乘,
《法花》終明究竟。四、教門異。直說一乘平等大 道無所破斥,名為花嚴教;此經破三乘執固 然後始得歸於一極也。五、約處異。《花嚴》七
處八會說,此經一處一會說。
[0635a29] 問:
[0635a29] 《法華》亦有多 處多會以不?
[0635b01] 答:
[0635b01] 同在靈鷲山,故唯有一處;而 約前後凡有淨穢三時:初分之經在穢土中 說;〈見塔品〉已去竟於〈屬累〉第二分經在淨土
中說;〈神力〉一品十方通為一土中,合在淨穢 中說,始自〈藥王〉終訖〈普賢勸發品〉還在穢土 中說。
[0635b06] 問:
[0635b06] 三種法輪,《法花》具幾種?
[0635b06] 答:
[0635b06] 一往則《花 嚴》為根本法輪,自《花嚴》之後《法花》之前為枝 末之教,此經則屬攝末歸本。然《法花》結束一
化,該羅頓漸則具足三輪,然此三輪皆是無 名相中為眾生故假名相說,然寂滅之道未 曾有三亦無不三,無所依止也。
[0635b11] 七者、欲 釋聲聞菩薩二種疑故演說此經。聲聞二種 疑:一者舊疑,如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
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又云「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四十餘年常懷此疑」,謂舊疑也; 如云「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則是新疑也。
菩薩舊疑者,昔稟三乘之教,既執道理有三, 或疑退墮二乘地,或疑進成佛道。今疑者,疑 佛所說今昔相違,昔說有三今不應明一,今
辨有一昔不應說三。大小二人聞說此經兩 疑皆息,故〈方便品〉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 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0635b22] 問。聲聞新舊二 疑所有文證,菩薩新舊疑出何文耶。
[0635b23] 答。身子 三請中云,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欲聞具 足道,當知菩薩亦有疑也。
[0635b25] 問:
[0635b25] 八萬大士皆法 身菩薩,何容有此疑也?
[0635b26] 答:
[0635b26] 身子權行接引 實人,法身菩薩府同新學,故無過也。
[0635b27] 問:
[0635b27] 菩 薩聲聞疑有何異也?
[0635b28] 答:
[0635b28] 聲聞自謂究竟,聞非 究竟,是故生疑。菩薩無此疑也,而但有上二 種之疑,所以為異。
[0635c01] 問:
[0635c01] 釋疑有何益耶?
[0635c01] 答:
[0635c01] 若 不釋疑,則聲聞無進道、菩薩有退路。今開方 便門示真實相,釋大小之疑,則菩薩無退路、 聲聞有進道,是故此經為益之深也。
[0635c04] 八 者、欲說中道法故說此經。
[0635c05] 問:
[0635c05] 何以知欲說 中道耶?
[0635c06] 答:
[0635c06] 二周說初皆放眉間白豪光明, 上不以頂、下不以足。放眉間光明者,表二周 之說皆明中道法也。初周明一道清淨,一道
清淨即是中道;第二周明一法身,一法身亦 是中道。然法身更無有二,隨義立名,故知二 周皆明中道也。
[0635c11] 問:
[0635c11] 何故明中道耶?
[0635c11] 答:
[0635c11] 道未曾 偏中,但為對昔偏病是故說中。所以然者,如 來昔說五乘為顯不五,既無有五亦無不五, 本性寂然無所依倚名為中道,中道即是妙
法。但稟教之徒聞昔說五乘,遂作五乘異解, 故墮在諸邊。稟人天乘者墮在生死邊,求聲 聞緣覺乘者墮涅槃邊,學三藏教者墮在小
邊,學摩訶衍者墮在大邊;乃至昔稟五乘異 墮在異邊,今聞一乘作一乘解者墮在一邊。 今破此諸邊令心無所著,即是《妙法蓮花經》, 故名中道也。
[0635c21] 九者、欲顯諸菩薩念佛三 昧故說是經。自昔已來未具足顯身真實 真方便故,凡夫二乘及始行菩薩猶未識佛,
故不解念佛亦不解禮佛,但以有所得心念 佛者,便是念有所得竟不念佛,有所得心禮 佛,乃是禮有所得亦不禮佛。不禮不念,則佛
非彼師、彼非弟子。今既開身方便身真實, 方解禮念、始名師弟子。
[0635c28] 問:
[0635c28] 昔緣云何未識佛 耶?
[0635c29] 答。昔執雖多不出三種:一者、不識本一迹 多,二者、不識本無生滅應用有生滅,三者、不 識釋迦久證法身非伽耶成佛。為對此三病,
故示三種教門:一者、普集分身示本一迹多, 明釋迦之與淨土之佛皆是應迹,非此淨 穢乃為法身,故法身不二、迹身不一。又若執
應身不一、法身不二者,亦未免二見、有所 得心,即是不動而應十方現前,既不動而 應、雖應常寂,故此應身則是法身。如《涅槃》云
「吾今此身則是法身常寂而應」,不失應身故 不二而二,開於本迹二而不二,未始二身。二 者、開塔並坐生滅互顯。多寶滅既不滅,則顯
釋迦雖生不生,不生不滅名為法身,方便唱 滅稱為應用。若復言法身自不生不滅、應身 自生滅,還成生滅無生滅二見。今明王宮生,
生而不起;雙樹唱滅,滅而不失。故生滅宛 然未曾起謝,生滅宛然故是應用,未曾起謝 稱為法身。三者、過去久成佛、未來不滅,稱
為法身。燃燈授記、伽耶成道,自為方便身。
[0636a19] 問:
[0636a19] 釋迦久證法身,法身有久近不?
[0636a19] 答:
[0636a19] 法身無 久近,以法身無久近故則知悟亦無久近。所 以然者,悟本悟於法身,法身既無久近故,則
知悟亦無久近。若爾,釋迦久悟而實無久,當 知今近悟亦無有近,故知遠悟亦無有遠,故 知近遠無二,不二而二,不失古今也。
[0636a24] 問:
[0636a24] 何以 故但明此三義耶?
[0636a25] 答:
[0636a25] 就釋迦應身,必備此三, 初則法身不二、迹身不一,未知不二之身為 有生滅為無生滅?故次明法身無生滅、應身
有生滅。雖明法身無生滅、應身有生滅,未知 釋迦為始證法身、為久證法身?故第三次明 久近。一切諸佛多具前二義,釋迦則具足有 三句。
[0636b02] 問:
[0636b02] 三身云何辨於權實?
[0636b02] 答:
[0636b02] 法身但實而 非權,化身但權而非實,應身有二句:一者內 與法身相應名為應身,法身既常故應身亦
常,此即應身是實而非權,故《涅槃經》云「諸 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二者 外與大機相應淨土成佛故名應身,此之應
身是權而非實,故七卷《金光明》云「應化兩 身是假名有,非是真實,念念生滅故名曰無 常」,則其證也。既識三義即便識佛,故今念佛
三昧倍復增益。又合此三種以為二義:前之 二義以明身之權實,後之一義以明壽之權 實。《涅槃經》亦明長壽與金剛身,所以但明此
二者,眾生唯有形與壽命,隨順之亦明斯 二也。
[0636b15] 問:
[0636b15] 《大品》云「云何念佛?以無憶故」,既其 無憶,云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