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Zan 妙法蓮華經玄贊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五 ()
大慈恩寺沙門

譬喻品第三

[0734b08] 三門分別來意品名

[0734b09] 來意上根聞法而已人中方知上根 中性故此自此
具足煩惱眾生譬喻對治 增上慢煩惱三昧 解脫即為三平等」。
修多羅無上」, 十六三義譬喻火宅 譬喻品〉,窮子喻信解品〉,雲雨
〉,化城喻化城〉,寶珠五百 授記品〉,明珠安樂行品〉, 壽量品〉,其次一品三平等
九品譬喻〉、授記〉、五百弟子授記〉、 授學無學人記〉、法師品〉、〉、提婆
達多〉、常不輕〉、見寶塔〉。 授記平等見寶塔生死 二種平等無上二十一
初九無上藥草喻〉、化城〉, 第三無上五百弟子授記〉、見寶塔〉、 安樂行〉、〉、壽量〉,第八第九
無上第二第七五品 無上修多羅第十無上十四 第十無上中有一法
修行法力三品分別功德〉、隨喜 〉、法師功德〉。修行合十 一持三品法師〉、安樂行〉、
〉。一品神力〉。三行苦行 藥王〉。四教化眾生行苦一品妙音〉。眾生觀音
普門〉、陀羅尼〉。功德一品 莊嚴本事〉。護法普賢〉、 〉。無上初七三平等名為
本論三平等 多羅無上」。第十無上無上 名為本論第十無上 勝妙無上修多羅」。

[0734c15] 二義一者二者 未盡名為下品中一
藥草〉、〈化城〉、〈五百弟子〉、〈寶塔〉、〈〉、〈安樂行〉、 〈壽量
凡夫學名煩惱增上 對治譬喻化城以為即是世間三摩跋提無學 滿二乘無學煩惱
法執三昧解脫法執 迴心菩薩法執 菩薩煩惱顛倒」,如此
無上大乘由此三乘差別 佛言我身無上二乘
不能解故由此無上即是 其所 具足煩惱眾生第一勢力第一
功德增上慢世間煩惱熾然 天人果報為此火宅喻富貴 名為勢力凡夫天人境外 果報不知煩惱熾然燒煮為此
天人勢力煩惱燒煮如火世尊 即是世間善根三昧菩提 入佛大涅槃
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 入涅槃。」解脫道中正 生空擇滅真智名為世間三昧 鹿入世定觀
不見正智生空 不生便變作涅槃正智 根本所得擇滅化城
假觀變為不息 能變名為世間善根三昧輕安 種種功德假名鹿假名種智
一乘大涅槃 牛車即是二智即是菩提入涅槃 即是化城喻二乘不生
涅槃理實涅槃解脫道正智 化城前後不能 一切法種智鹿車有名 不見世間三昧善根遊戲
二乘以為二乘 四顛倒正觀不然後方 化城對治勢力 功德增上慢故此


[0735b04] 品名,「 ,《玉篇」。「, 《玉篇」。舉世
出世曉喻 譬喻品譬喻品

[0735b08] 譬喻品 應名前後理實 不同所以方便
譬喻通名得名未可何故 別稱最初總稱
別名不單譬喻中根記別信解上根理應何故 中根
廣義所以不然 在此

[0735b21] 爾時舍利弗 () 未曾有」。

[0735b21] 就此 聞法譬喻中根初文第一 一乘自下第二
聞法領解自責中有 長行偈頌長行聞法歡喜之所以,「
,「真道 踴躍歡喜 大心合掌一心請益
瞻仰白佛。「法音 言教未曾有三義 所以歡喜佛說心安
所以歡喜一實 所以歡喜佛說二百羅漢 當作所以歡喜

[0735c08] 所以者何 () 無量知見」。

[0735c08] 歡喜 之所以大法 佛子
。「。《玉篇》「 。」《切韻》「正應。」
爾雅。」古文」,《左傳 。」「。「菩薩 受記我等授記
授記所以感激 知見如來智相知見

[0735c19] 世尊獨處 () 濟度」。

[0735c19] 下處 自責。「。「非一
。「法性無我真如菩薩證入無我真如云何如來 小乘度脫入佛法體
之中」,曾經

[0735c26] 我等世尊」。

[0735c26] 自責 。「 ,「相違

[0736a01] 所以者何 () 得度」。

[0736a01] 大菩提 菩薩行菩提分波羅蜜神通
有情迦葉菩薩遊戲神通 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好」,正覺即此 。「承望渴仰自言
我等承望渴仰無上正覺 大乘度脫我輩 所以世尊不以大乘濟度。」
菩提心略為厭離有為 菩提眾生即如如是修行 降伏其心

[0736a13] 我等 () 思惟取證」。

[0736a13] 自責 我等不解方便隨宜諸法 即便思惟取證不以 度脫由此我輩

[0736a17] 世尊 () 快得安隱」。

[0736a17] 。 「自悔菩提不生自身
解脫所得 甚深難解二乘不了聞說 一實所以
作佛菩提有分所得解脫方便心開意解泰然。「泰然安泰 怡然無疑安隱疑悔
不安泰然?「

[0736a27]

[0736a27] 生分 離欲便如何

[0736a29]

[0736a29] 煩惱預流煩惱離欲 法執之類異熟生阿羅漢 惡作
惡作即是即是 無貪之一亦即省察心心但是離欲離欲
惡作離欲 不厭

[0736b08] 今日 () 得佛」。

[0736b08] 佛子 。《瑜伽八十四大師所生所生佛法所生佛法
得法等分。」《勝鬘得佛」,四句。《 後五。」所生 異生卑劣聖智親生
異生養子一切眾生佛子 佛法所生乃是二乘生子生子
」,初地菩薩生如來家證法 生子所生 發大心菩薩法界
所生說法誕生 聞慧佛法所生如理作意 隨法行所生
佛法法身 成立相似法身諸菩薩如是成立
法身小乘大乘二義得法等分受用無漏法財寶相似法寶七聖財相似
分類諸佛菩薩用法 相似受用無漏法 其所二乘異生 真是佛子菩薩二乘
真佛子如理如是顯示增上圓滿相似 圓滿後五三句增上圓滿
相似圓滿增上自體相似遺體家財相似 增上過失正智
世間胞胎第二 不淨所生所生 自體第三欲貪正法凡夫 欲貪正法正法
欲貪正法所生第四 自體相似法身成立 法身自體殊勝婆羅門種性成立 尊貴第五受用相似受用無漏
受用父母。」中有 一句 佛子經文大意
攝論二乘」。 以上 法體未必

[0736c24] 爾時舍利弗 () 疑網皆已除」。

[0736c24] 二十五 半分初二二十三初文初一未曾有 未曾有
自身所以 眾生出離

[0737a01] 佛教 () 憂惱」。

[0737a01] 未曾有佛教 不得所以聞說今日大乘大乘因故
由此佛音希有妙用眾生煩惱 憂惱漏盡 法執憂惱作佛即是 法執離欲不捨麁惡
法執不捨疑悔 惡作捨受 法執無記離欲不捨相應 煩惱

[0737a13] 處於山谷 () 云何自欺」。

[0737a13] 初二 大法十四 佛子長行
不同初中初一之一。「嗚呼 。「云何自欺
大位自欺

[0737a21] 我等佛子 () 演說無上道」。

[0737a21] 。「無漏法法性真如。「 稱佛可能當來作佛 演說一乘正道

[0737a25] 金色三十二 () 不得」。

[0737a25] 大法中分初三 大法初中 內外莊嚴名利廣德
初中初一降魔滿 不共。「金色三十二佛身紫磨金

[0737b03] 三十二相大般若經第三百八 十一佛言善現云何如來三十二相善現一世足下滿妙善安住猶如
高下坦然無不 二世足下無不 圓滿三世手足柔軟綿
一切世尊手足一一中間猶如 金色五世手足 所有圓滿可愛世尊足跟
長圓滿相稱有情世尊足趺 充滿柔軟妙好相稱世尊 漸次鹿世尊雙臂
象王世尊 龍馬象王十一 毛孔紺青右旋宛轉十二 世尊右旋宛轉紺青
金色可愛十三世尊 塵垢不住十四世尊 金色光潔金臺莊嚴
十五世尊二手 充滿十六世尊圓滿十七世尊 悉皆充實十八世尊滿
世尊端嚴二十世尊 量等周匝圓滿諾瞿陀二十一世尊 身上威容廣大師子王二十二世尊
常光二十三世尊四十齊平二十四世尊鮮白 鋒利二十五世尊
支節所有 不能沈浮 吞咽津液身心
二十六世尊舌相 耳髮二十七世尊梵音 眾多無不猶如 發言婉約二十八世尊
牛王紺青齊整雜亂二十九世尊 眼睛紺青鮮白分明三十 滿月天帝三十
一世眉間白毫相右旋柔軟綿鮮白光淨三十二世尊頂上 膩沙猶如天蓋善現三十
大士相。」經文:「 , , 潤滑,  滿, , 師子, 舌音
。」瑜伽》,不同。 《瑜伽之中且止: 「, , 身光
師子, , 牛王。」 舌根十力解脫 前已一佛不得

[0737c26] 八十種妙好 () 」。

[0737c26] 滿 八十種妙好,《般若經:「善現 何如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一世
狹長光潔赤銅二世 柔軟三世 悉皆世尊
圓滿如意光澤蓮華五世 堅固世尊 世尊庠序龍象世尊
威容齊肅師子王世尊安平 庠序不過猶如牛王世尊 猶如鵝王十一世尊右旋 龍象隨轉十二世尊支節漸次
妙善十三世尊骨節交結 十四世尊妙善堅固圓滿十五 世尊妙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
世尊潤滑柔軟塵垢不著十七世尊無畏怯弱十八 堅固稠密十九世尊 安定圓滿二十世尊
猶如周匝端嚴光淨二十一 周匝圓光照曜二十二世尊方正柔軟 莊嚴二十三世尊右旋清淨光澤
二十四世尊周匝妙好二十 五世皮膚遠離疥癬疣贅 二十六世尊手掌充滿柔軟足下安平二十七世尊深長潤澤不斷二十
世尊色光上下相稱二十九世尊面門不大 端嚴三十世尊舌相赤銅三十一世尊發聲深遠象王明朗
清徹三十二世尊音韻美妙具足深谷三十三世尊而且三十 世尊方整鮮白三十五世尊
光潔漸次鋒利三十六世尊青白 三十七世尊譬如青蓮 可愛三十八世尊上下齊整稠密
三十九世尊細軟 世尊綺靡順次瑠璃四十一 光潤如初四十二世尊
廣大成就四十三世尊 齊平過失四十四世尊 無染愛敬四十五世尊 圓滿平正形相四十六世尊身分上半
圓滿師子王威嚴四十七世尊 紺青稠密四十八世尊 細軟潤澤旋轉四十九世尊齊整 交雜五十世尊堅固不斷
[*] 五十一世尊光滑塵垢不著 十二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那羅延五十三 世尊身體長大五十四世尊清淨
五十五世尊勢力殊勝五十六世尊樂觀厭足五十 世尊得所 光淨滿月
五十八世尊顏貌 五十九世尊面貌光澤遠離 六十世尊清淨無垢臭穢六十一世尊所有毛孔中常如意微妙
六十二世尊面門最上殊勝六十三世尊首相妙好 天蓋六十四世尊紺青光淨孔雀 赤銅六十五世尊法音
大小不增不減六十六 無能見者六十七世尊手足約分 莊嚴妙好赤銅六十八世尊 六十九世尊
自持不待傾動逶迤七十 世尊威德一切惡心恐怖七十一世尊音聲不下眾生和悅 七十二世尊有情意樂
說法七十三世尊一音演說正法 有情各各七十四世尊說法 依次因緣無不七十五世尊 等觀有情七十
世尊所為軌範具足善淨七十七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七十 世尊頂骨堅實圓滿七十九世尊 八十世尊手足胸臆
吉祥 善現八十隨好善現如來 成就如是諸相身光任運
大千世界無不遍滿作意 無量無邊無數世界憐愍有情 照面縱身即日 所有光明有情便不能
晝夜半月歲數事業不得任運三千大千世界作意 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利樂 有情善現如是
勝利菩薩位行般若波羅蜜 相好圓滿莊嚴一切有情 見者殊勝利益安樂如是善現
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二種布施有情希有。」 三十二相一發長時無間
無餘瑜伽論三十七

[0739a07] 十八不共法分別 行相差別一身無誤 種種無不定心
失念無不欲無減念無減 精進無減十定十一慧無減十二 十三身業智慧十四語業
智慧十五意業智慧十六過去 無著無礙十七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八 現在無著無礙

[0739a15] 八法 勝解無垢 第二二乘不共
示現舍利弗不見 諸佛所聞供養恭敬諸佛無利眾生得法退是故舍利弗
自身。」呵責 參雜其間 自責三句解經不見
諸佛如來大人相恭敬供養 不能諸佛恭敬 示現教化眾生 化眾生自責
金色光明見佛自身得無量功德解經金色見佛故我自身 得無量功德聞者利益 眾生聞言
生事眾生十力 釋經十力供養示現教化 自責供養佛言能化
應供養何故供養十八 共法遠離障礙十八 共法恭敬無量福德如來 解脫證人法無我諸法平等
不恭恭敬無量平等 是故 退大法

[0739b14] 經行 () 自欺」。

[0739b14] 名利 廣德自欺思惟不敢

[0739b17] 日夜 () 籌量如此」。

[0739b17] 大乘 釋疑常見菩薩 所以籌量

[0739b21] 佛音 () 至道」。

[0739b21] 十四 中分初十 疑悔快得安隱初中 初五
初中初一 隨宜說法意趣 無漏難思所得難解二乘 所得道場深法
無漏

[0739c01] 本著邪見 () 空法得證」。

[0739c01] 中分初一歸正本事 外道一百門徒出家
人空阿羅漢梵志名為 空法

[0739c07] 爾時 () 滅度」。

[0739c07] 中分初一 一半昔時不識

[0739c11] 作佛 () 無餘」。

[0739c11] 作佛諸相眾生 歸敬二種生死無有故知 大乘

[0739c15] 大眾 () 疑悔」。

[0739c15] 初一 釋疑

[0739c18] () 惱亂」。

[0739c18] 釋疑初一 釋疑三乘
我所 真果心中惱亂異熟生不疑


[0739c26] 種種 () 疑網」。

[0739c26] 釋疑中有佛言心安 三世佛方便所以
佛說所以 魔道不同所以佛說 一法。「種種說道,「種種
比況巧言說法內心 不動所以言詞不巧 動搖便 不然所以

[0740a07] 佛說過去 () 演說如是」。

[0740a07] 三世諸佛方便所以過去未來現在二世方便後方真實
三世佛眾說

[0740a12] 如今世尊 () 方便」。

[0740a12] 佛說所以。「出家方便。「 方便。「轉法輪方便
三乘三世佛方便說法三業乖張色心所以

[0740a19] 世尊 () 所為」。

[0740a19] 魔道不同所以所以 佛語由此

[0740a22] 柔軟 () 安住實智」。

[0740a22] 合十 中分十二 疑悔快得安隱慈悲接引 柔軟玄理
清徹迦陵可愛甚微 名利一乘清淨 。「大喜疑悔
一乘 求證二乘方便

[0740b02] 定當作佛 () 教化諸菩薩」。

[0740b02] 佛子佛子當作菩薩大乘言教所生定當作佛天人無上法輪究竟
一乘教化菩薩

[0740b07] 爾時舍利弗 () 」。

[0740b07] 第一 周中自下第三如來藥草喻重述 中分
。「萬億所為 無上道教化汝等,《優婆塞戒經:「 六十行菩薩道婆羅門
踐踏罵詈悔恨退大心。」 所以善友 大乘受教

[0740b17] 方便 () 我法」。

[0740b17] 退大心 無學名為方便 空理無漏智佛法我法
所生乃是且如退 所以發大心退 所以小心證果
大意證實

[0740b26] 舍利弗 () 滅度」。

[0740b26] 實意 本心法華
。「志願佛道實意。 「便滅度 聲聞得無宿命
六十練根聲聞無漏宿命智 大乘便所得 滅度不肯進修世世
中有四解 佛說佛說 中途從化
他人他人 自心

[0740c12] () 護念」。

[0740c12] 本心 法華小機名為 聲聞大乘妙法蓮華》,迴心名教
菩薩護念故知妙法蓮華 無量義體性功能有別對機 分為如初

[0740c18] 舍利弗 () 所行」。

[0740c18] 第一周中 授記授記後人 讚歎迴向授記
初文 初文一時無邊外遇 良緣若干奉持正法利生
滿十信萬劫時節故此第一 諸佛大劫正法

[0740c27] 當得作佛 () 佛世尊」。

[0740c27] 長行偈頌長行成滿莊嚴說法四劫
輔翼六法短長 放光耳聞法華智祕法 二義華光非一
且如釋迦彌勒以為 最初見聞而立。《智度論:「三百比丘 舉手記名大相如來
天子佛土莊嚴淨意記名莊嚴 。」舌相〉「十萬人見十方菩薩 供養發心。」
不可一准皆是

[0741a12] 授記分別授記 授記授記差別 聲聞授記
聲聞決定心非成就法性 證得二空法性授記決定 大乘佛法平等 有為三乘真理同法
菩薩疑心聲聞不得 作佛授記 授記當得行佛因故 所以即是授記

[0741a22] 授記 中有 記者六處示現如來菩薩
如來記者後記五通菩薩記者常不輕 示現禮拜讚歎不輕汝等
作佛」,諸眾生皆有佛性當來 名字不能不能別知 名字國土不能事故
菩薩佛性因故 一切經授記不過 世俗智謂言受用變化身等
五蘊之中十地菩薩三乘

[0741b06] 授記體性即是 記者:「六處示現舍利弗 四大聲聞所知名號不同
記別富樓那五百二百 後記學無學共同 所知
提婆達多記者示現如來五通比丘尼天女記者示現女人 在家出家菩薩行者佛果
諸眾生佛性。」 譬喻品授記品五百弟子 後記授學無學人記
提婆達多通行法師品常不輕異生 發心發心二乘不定性諸菩薩
人名授記法華一會 無為十地菩薩授記發心記別唯有異生發心 聞法不成不定二乘
無餘即是無漏善根 所得五蘊化身受用 慈悲顯德差別 記別顯示

[0741b28] 授記差別, 《首楞嚴經堅意菩薩授記 發心授記發心
授記無生法忍現前授記 唯有如來。」《寶雲經 。《瑜伽四十六諸如
無上菩提授與記別何等安住種姓發心發心現在 現前首楞嚴》,
授記現前得無生忍 現前現前在座名為 不在現前第四 中有不在傳記定時
無上菩提定時 宣說決定時限授記舍利 第二第三第六發大心
定時。《涅槃經須陀洹萬劫乃至阿羅漢萬劫辟支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知
十信初心。〈菩薩 迂迴修行不如初心菩薩寂滅 深重」。由此無量劫
若干千萬億行菩薩道決定一種便正覺發心 大心不退轉三不自在
有情不空過在地菩提 發心菩提初地發心 授記

[0741c26] 聲聞成佛記別不成 授記成佛菩薩何故 無量功德不成云何
授記?」聲聞百劫 聲聞成佛記者菩薩 何故無量劫無量功德成佛 菩提成佛聲聞
不得何須虛妄 答言聲聞授記決定心非成就 法性」,聲聞決定成佛 進修妙行成就二空法性
授記如來三乘平等 一乘法如來法身聲聞法身 授記具足修行功德 十地菩薩成就法功德具足聲聞
功德具足是以菩薩無量 菩提聲聞無量功德成佛 授記」。

[0742a15]

[0742a15] 聲聞無學 何為三大當得菩提

[0742a16]

[0742a16] 《顯揚變化業果」,不違。《唯識即是變易生死別名」,發心
有限受記誓願大菩提 有情便邊際無漏勝定 身業長時與果不絕
無漏展轉微妙異熟微細廣大 猶如變化由此變易 舊時變易生死數數乃至成佛 分段生死三百由旬
變易未盡二百由旬至寶 分段生死變易乃至 作佛聲聞便勝鬘無明
住地無漏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瑜伽》、《佛地》、《

[0742b02] 聲聞聲聞決定增上慢三退菩提心應化如來 授記應化退菩提心決定
未熟如來菩薩菩薩記者方便發心常不輕未熟增上慢畢竟
云何未熟?「理應 信根未熟不分 當來作佛菩薩
記別有理佛性方便發信大乘 未熟不分記別當來 成佛菩薩記別方便
合為文言未熟 成佛。《莊嚴論善根涅槃菩薩善根」。《涅槃經中說須陀洹
成佛不解」,故知寂定作佛應化聲聞有人舍利弗四大聲聞 五百中根學無學,《華嚴
舍利弗應化法界舍利 弟子文殊師利 十法發菩提心即此授記
舍利弗上根聲聞四大 富樓那法華一會 應化攝論一乘
聲聞多劫入涅槃三昧酒醉 起發諸佛菩薩 化作

[0742b29] 國名離垢 () 人天熾盛」。

[0742b29] 第二 莊嚴淨土中有 離垢
平正高慢清淨嚴飾眾生心 安隱打罵
三惡因故善惡天人熾盛 分別煩惱一切不行便惡道

[0742c09] 瑠璃 () 常有」。

[0742c09] 嚴飾瑠璃無瑕 八聖道東西南北
八交道東西南北 八方八交道 八道總持
林藪七寶七聖財七支 常有七覺八解脫 增長

[0742c18] 華光如來 () 教化眾生」。

[0742c18] 第三 所以 名為」,「惡世 清淨淨土

[0742c22] 舍利弗 () 三乘」。

[0742c22] 所以 釋迦本願願力惡世 諸佛不同惡世教化眾生
方便真實三乘華光如來 所以本願如此令眾生 眾生發願 調伏二乘三乘

[0743a01] () 大寶」。

[0743a01] 第四

[0743a03] 諸菩薩 () 無能知者」。

[0743a03] 第五輔翼 總結初文 眾聖栴檀林栴檀

[0743a07] () 德本」。

[0743a07] 淨華。《顯揚 第三二心
五道非道六行 無緣寂滅國土 廣說初發心善根

[0743a14] 無量 () 」。

[0743a14] 善緣大願名稱高遠

[0743a17] 佛慧 () 諸法」。

[0743a17] 三德佛智大覺 法義 法教

[0743a21] 質直志念堅固」。

[0743a21] 不退 直心道場質直煩惱不動志念 堅固

[0743a25] 如是菩薩充滿」。

[0743a25] 總結

[0743a26] 舍利弗 () 小劫」。

[0743a26] 第六法住 一佛生壽 像法初二釋迦眾生薄福
生壽第五未來 華光如來化眾生福慧不假 眾生釋迦眾生薄福
華光眾生 佛化

[0743b05] 華光如來 () 三菩提」。

[0743b05] 自下第三 三國 。「十二滿授記 成就名為滿

[0743b09] 諸比丘 () 三藐三佛陀」。

[0743b09] 。「寶華法華 佛果圓滿名為法華安樂
安行云安名為安行 慞惶猖獗?「多陀阿伽度 ,「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正等覺
如來正等覺」,如來應供 」。

[0743b17] 佛國土亦復如是」。

[0743b17] 國土 華光佛國土行法招致

[0743b19] 舍利弗 () 三十二小劫」。

[0743b19] 自下第四 像法正法具足佛像唯有證果末法
唯有證果不同釋迦佛正法像法女人正法 一千女人正法減半
三乘菩薩 四眾女人持戒正法

[0743b27] 爾時世尊 () 無量」。

[0743b27] 十一 初十授記之一 第二前因
總分初一莊嚴 。「一切智一切種智

[0743c04] 供養無數佛 () 無上道」。

[0743c04] 良緣菩薩道 ,「無量劫故此

[0743c07] 過無量劫已 () 常有」。

[0743c07] 莊嚴輔翼
短長說法初二 莊嚴三地四界

[0743c13] 諸菩薩 () 華光佛」。

[0743c13] 輔翼 不退善友

[0743c16] 王子 () 壽命小劫」。

[0743c16] 短長 像法時節舍利流行
供養舍利初二 後身王子出家成道文言 王子方言後身
佛道無量生身王子 末後中方成佛

[0743c24] 佛滅度之後 () 像法三十二」。

[0743c24] 像法時節晝夜

[0743c26] 舍利流布 () 其事如是」。

[0743c26] 舍利流行

[0743c28] 世尊 () 」。

[0743c28] 第二 佛果。「 ,「兩足尊

[0744a02] 爾時四部眾 () 供養」。

[0744a02] 授記 第二諸天供養讚歎迴向中有 初四八部供養諸天初文 當成
眾生下文即為

[0744a09] 釋提桓因 () 供養於佛」。

[0744a09] 諸天 伎樂供養
。「聞法當得佛果

[0744a13] 天衣 () 迴轉」。

[0744a13] 。 「虛空法華超出四生 。「迴轉三界

[0744a16] 諸天伎樂 () 天華」。

[0744a16] 伎樂供養 聞法悟道故作音樂 滿雨天

[0744a19] () 大法」。

[0744a19] 讚歎 長行偈頌二時法輪 大小不定權實據實 般若中道

[0744a23] 爾時諸天 () 少有能信」。

[0744a23] 半分初二 法勝隨喜作佛
迴向。「五眾塞建陀五蘊十一積聚名為聚義五陰正名
三科五蘊四諦故知難解法言能信權實相違深奧般若轉法輪
入道聲聞五眾 。「深奧祕藏大乘

[0744b05] 我等 () 我等隨喜」。

[0744b05] 法勝 隨喜。「佛教

[0744b07] 大智舍利弗 () 方便隨宜」。

[0744b07] 作佛作佛 故知佛道思議方便隨宜
。「不可。「

[0744b12] 我所有福 () 迴向佛道」。

[0744b12] 迴向 佛果波羅蜜法供養即是方便善巧



法華經卷第五 ()

[0744b16] 保安年初興福寺 法隆寺
左右ウラモフ皆可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五 ()

沙門

[0744b26] ◎爾時舍利弗 () 三菩提」。

[0744b26] 上來 一周權實上根第二 權實中根
信解品中根領悟藥草喻重述授記品授記上根不假 廣說中品文義
佛說 同類利他行 佛化前者慇懃
解故初文 申請

[0744c08] 二百 () 疑惑」。

[0744c08] 。「有無邊見我見 邪見邪見六十二外道
歸正故此 煩惱我法 所見苦果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諸人
苦因我見不復證得 涅槃決定佛說 疑惑疑義不能 作佛不知證得
所行 不生

[0744c21] 善哉世尊 () 疑悔」。

[0744c21] 申請因緣二義二道世尊

[0744c24] 爾時 () 菩薩」。

[0744c24] 佛說 國邑正說
舍利弗諸人皆是則是 佛智 陳告
方便真實聲聞 菩薩方便品諸眾生 種種本性種種方便說法
如此一佛乘一切種智」,即是 所以如此菩薩由此所以

[0745a07] 舍利弗 () 」。

[0745a07] 陳告 。「如是

[0745a10] 舍利弗 () 衰邁」。

[0745a10] 第二 說法長行偈頌長行 。「以是因緣
諸佛方便力中有。「諸子 中有初三
人眾五趣危亡長者大火 爾時諸子 初文一處家主老小
門戶中有聚落 三乘明知化佛化佛三千 國土大千界
聚落最小大中如次 。《廣雅聚落聚居 庭院。」「長者家主以下
問答中有長者初五化身諸子 他受用身三乘諸子 問答中有長者
受用長者種類稟承 平均是非 疑網二者長者年邁 佛道聖神可親
長者福智滿 樂平恩德如次。「衰邁 老少久修
聖果成道老遠涅槃

[0745b08] 財富無量 () 唯有一門」。

[0745b08] 中有一明產業財富七聖財滿二種諸眾
異熟 四海為家光宅天下如是諸眾 無垢稱
菩薩嚴淨佛土」,眾生無量 一大宅 六合光宅故此
眾生猶如眾生各別 其實 異熟是故中堂 災難禪定
家宅便僮僕 神通縱任自在示現 煩惱。《無垢稱經菩提分:「煩惱
使隨意」,如來煩惱 斷滅以為使隨意愛語羅睺叱呵調達利眾生
神通佛身僮僕定神 。《說文》「有罪 使。」「「 [-+] 」附著
廣大」, 周三無始 一切種子變為三界
廣大唯有一門」, 長行總有 唯有一門
狹小門外佛教 初四一門 二種一中大正唯一教行二邊側門
二乘教行初三說中大正 一乘教行二門大小 名為三乘教行
三界變易所以 第二安隱不從 二乘教行第三狹小不容二乘故知初三唯一教行第四三車
二乘一乘教之外第五 諸眾生佛教三界涅槃 大車即是二乘出門以此 大小名為
不同相違 文中一一二利寬容 說出 淨土大空無相
解脫入門 三界 名為三界
三界三界煩惱 相違

[0746a02] 諸人 () 止住其中」。

[0746a02] 五趣危亡 人眾甚多 四眾五趣種子名言
各異類別其所 善惡業種業道名為 業道
小時多時各別 五百業道 名為五百此等 住宅由此種子以為因故五趣
眾苦不息

[0746a13] () 傾危」。

[0746a13] 牆壁能持
故而」,故此如次即是 識住。「身根 依附不淨以資
自生朽爛。「牆壁,「。《切韻泰山
玉篇」。《切韻」,暴風 禿 [*] [*] ,。《說文亦作禿
」,」。古文 想蘊變為 不實遷流。「
行蘊之中眾多最勝命根 腐敗腐朽
名勝曾子。「 傾危 [*] ,橫梁異熟果 增上果
命根 傾危傾倒爾雅大梁。《說文》「。」
之中所持所以瑜伽 十六諸色聚沫陽焰芭蕉
行一一時」,無垢 聚沫不可 不得陽焰渴愛 無有顛倒」。
瑜伽異門舒緩 四句如何三界具有上二界事故何故煩惱
三界異熟果 欲界人趣六欲天皮肉 如此 度眾生生老病死據實
五蘊大火四面四面 四相如是但是或是 欲界三界苦果 苦因煩惱三界不違


[0746b25] 周匝 () 焚燒」。

[0746b25] 五蘊周匝念念起名 有名煩惱
雜染不淨無常五蘊 焚燒。「,《 》「」。《蒼頡
五蘊念念無端生起煩惱煩惱煩惱 五蘊不淨無常無我 焚燒
火災火災 兩相五蘊 煩惱煩惱增長五蘊兩相 如是生老病死煩惱以為


[0746c10] 長者諸子 () 在此」。

[0746c10] 五趣眾生皆是佛子眾生 異生養子三乘無漏
種子正生方名 三不華嚴賢首品菩薩二十獨覺三十聲聞
法行三慧業道無漏 十二三十 差別十二三十以此十法
種姓五趣 止住無漏

[0746c23] 長者 () 大驚」。

[0746c23] 第三 一見舍利弗 長者爾時長者
拔濟諸子 三乘。「菩薩等位十六 王子故此前言萬億所長教化
汝等」,眾生故而大悲心。「十六王子大乘便中 退我所智慧乃至如斯
云何」。此前志願 」。「拔濟退 過去佛乃至
」。「正說三乘二乘 波羅柰乃至法僧差別」,此前 方便引導我法」,
不但窮子 。「 煩惱隨煩惱。「四面五蘊
前後。《阿含經:「東方 南方西方北方」,日出 四方因此煩惱
法緣四倒由此四緣根本 等流一切煩惱隨煩惱。「大驚 驚魂佛見

[0747a19] 而作是念 () 」。

[0747a19] 諸子可悲。「一乘教 誹謗不信破壞煩惱
法華經」, 因位一乘教二空二利行證 真智分段不退地 安隱得出寶乘至道諸眾生
處處著地由此 放縱嬉戲思量比量現量 怖畏生死煩惱生死痛切
生死出世 大勢斷苦法」,如此眾生 可悲華嚴譬如有人唯有
愛念有人支節手足 悲念諸佛菩薩眾生 業緣煩惱三惡道無量
痛心悲念亦復如是。」無垢稱 長者唯有得病父母 如是。」「
。《蒼頡》、《玉篇》「」。《說文」。「,「

[0747b11]

[0747b11] 安穩得出」,何故 諸子不時」,同時

[0747b13]

[0747b13] 自言長者聞已火宅」,自言 眾生三界火宅」。《涅槃經:「譬如
失火長者諸子在後 長者爾時諸子 不顧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生死過患眾生
是故名為不可思議。」示現

[0747b22] 舍利弗 () 」。

[0747b22] 第二 大乘思惟 大乘大乘行化
怜愍諸佛 大乘佛果。「 》「宗廟」,《玉篇》「古來
」。衣襟不知 女人衣襟天仙 。《季節即是
。「有力真智。「 有力六神通作用思惟具足二乘種姓眾生
修行大乘智慧几案 中根眾生圓覺神通 下品眾生眾苦眾生三界 救度以上菩薩能行一乘
出於三界自從 不定二乘中根 不能行一不假佛神力 佛智中子不能不假
几案 不能大乘不能佛智慧力神通小子不能不能 衣襟
亦復如是乃至大神智慧力 方便智慧波羅蜜」,故知神通 智慧
下文 方便几案力作不能 大行二乘得出 大覺不能修行大行
方便拔濟此前生事亦即 今生經行三七日思惟

[0747c27] 思惟 () 狹小」。

[0747c27] 第二 大乘上思不可得 一念不能大教 誹謗惡道示眾
大乘二種三界唯有 大乘正門菩薩大性 二乘不能大教不能不容名為
不容獨覺不容聲聞 譬如大海無量宿死屍 一乘無邊不容二行 狹小

[0748a10] 諸子幼稚 () 」。

[0748a10] 誹謗 惡道眾生出世種子現行 幼小。「。「未有
大乘深妙佛法三界即為 大乘由著三界返生誹謗難處順行得出誹謗
不定名為煩惱名為火燒即為一乘生死破法不信 惡趣此前生事今生 讚佛乃至三惡道」。

[0748a20] () 」。

[0748a20] 示眾 大乘。「南人敷陳
。「怖畏 大乘 不能大乘行為

[0748a27] () 汝等」。

[0748a27] 第三 大乘行化世世」, 亦即志願佛道」,
十六王子因緣」,生死 怖畏大乘可樂

[0748b03] 怜愍 () 不肯信受」。

[0748b03] 第四 生死不肯大乘
大乘言教不能修學退生死不信受者領納證入不能行證大理不信

[0748b10] 不畏 () 而已」。

[0748b10] 。 「,「五蘊不畏 煩惱燒煮作佛
不識煩惱不知五蘊為生 不了眾苦逼迫聖道為己 煩惱眾苦 作用火燒財產
名為。「東西 善趣西惡趣名為西輪迴 五趣四生見佛聞法無求作佛 而已

[0748b21] 爾時長者 () 」。

[0748b21] 自下第三 拔濟。「諸子不時 眾生病故菩薩眾生菩薩
久已今日 化身出家成道涅槃現出 火宅聲聞
出生是故 前言安穩得出」。

[0748b29] 諸子 () 」。

[0748b29] 下文第四 三乘正說。「 三乘種姓隨機各別
聞法即是各各為人悉檀 智力勝解智力所知。「 種種珍玩功德
智力所知。「,「也好戲弄 超出有漏 奇異

[0748c08] 問曰

[0748c08] 何故

[0748c09]

[0748c09] 可言但是息苦 說好 好言退


[0748c13]

[0748c13] 何故珍玩奇異

[0748c14]

[0748c14] 有為別知無為 一相化城無異城中 有門珍玩

[0748c17] 告之 () 」。

[0748c17] 正說 三車不依三果永劫生死沈淪
初文三車門外可取 第二形貌淺深強弱如次
三輩即是 智力功能鹿具有各各以為
第三鹿有名 不見二乘種智 涅槃化城 入息眾苦云何不見從父
二乘所得生空無漏智 云何不得故知二乘所得有漏 後得智世間三昧名為種智 不見不能分別諸法
涅槃生空 菩提不能分別 已滅智障證得 世間禪定得出
大涅槃本論第一 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 涅槃」,三乘名為出教
名門三乘 門外取分種智以為 究竟一切種智」,大名 大乘

[0749a15]

[0749a15] 何故方便品〉,

[0749a16]

[0749a16] 實有種別 不成不識
不立菩提涅槃成道滿所以 中根
三車一乘 因位 種智解故
權實取捨智品因位 應機不同一乘
圓缺大慧法身 。《地持論中說四車 涅槃大性名為大乘三智。《
中說譬如國王調御駕 無有滿 機運相違。《優婆塞
渡河。《智度論中說 三乘在生用力 大小得道三乘證果
相違。「汝等 」,第三略作問答中有中有
何故大涅槃名為 具德車本
名城運載 果分鹿二乘實有
涅槃經聲聞涅槃般涅槃 涅槃般涅槃」,故知 生空擇滅
由此三義化城菩提 根性不同不同不同緣起不同四果不同練根時節
不同說法神通不同由此鹿無為有為有別鹿無為
相違何故化城乃至門外息苦名為半路 城中無漏繫縛門外
變易化城中道出於 在於門外 化城中路門外
理實相似四問何故而言遊戲及其 安坐涅槃安坐 遊戲無為有為二果
安坐運動遊戲何故化城 出來第三為難化佛
生死是以真佛故云 出來證果 出來出來涅槃所以
所以如來 善逝

[0749c15] 爾時諸子 () 火宅」。

[0749c15] 自下第四 免災難後父遂心 。「三乘
。「勇銳精進。「、「 精進。「互相精進精進 。「」 [-+]
。「 身業語業相勸 修行

[0749c24] 時長 () 歡喜踴躍」。

[0749c24] 遂心 安穩。「四諦 三乘四諦。《般若中說
四諦煩惱障分段 有所依果滿安處 分段生死五蘊 三障無障礙
泰然歡喜二乘 阿羅漢煩惱有餘依涅槃大乘 初地無住涅槃煩惱 露地坐障礙

[0750a06] () 」。

[0750a06] 釋疑問答 初中諸子
本心。「戲弄, 「三乘專意希求妙智
二乘分段 解脫四諦化城 所聞修習種智求證 諸法鹿菩薩本論初地
分段解脫 疲倦有餘菩薩化城無住涅槃分段 通理若爾應許鹿故知如初
煩惱分段四諦 妙智 牛車

[0750a22]

[0750a22] 分段二乘

[0750a23]

[0750a23] 不厭分段 便

[0750a25]

[0750a25] 何故上車 不上

[0750a27]

[0750a27] 不厭

[0750a29]

[0750a29] 門外 化城

[0750b01]

[0750b01] 三車中路化城理應 相似施設不同
勸學門外三車有餘涅槃 中路無住名為 化城

[0750b06]

[0750b06] 三車智圓

[0750b07]

[0750b07] 自然 妙智 不須種智得所
二乘化城 菩薩大乘化城
所以不論即是。經文 諸眾生相傳 息苦所以 別有
初機城防退 不然何者初機
不一所以 爾時導師眾人
疲倦堪能前進」,即是 難解 下文化作」,
即是無餘涅槃 有餘涅槃若爾菩薩有餘
無餘無餘故稱二乘無餘任運何須涅槃二乘 差別鹿

[0750c03] 舍利弗 () 一大車」。

[0750c03] 二明嚴飾 儐從佛果牛車四智中一
後得智妙觀察智平等 二智種智五智皆是一乘菩提相中種智一切智者
三乘共有種智分別四諦 二乘所知不共 一切種智」,無分別智種智
一念 相續白四羯磨和合
雖是犯戒 一大事理智 一乘
以為化城 擇滅以為化城大涅槃真如妙理 名為一乘
有為無為鹿車涅槃勝鬘真如以為如何
諸子有別如何 如何可言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無量應當等心各各中子
出門得牛大教 得名非時得所 得體勝鬘經意生身
初地不退地頓悟大乘 初發心已去 不退有分
緣覺不退菩薩乘寶乘直至道場」,〈 便不退轉初地 分段不退地一乘,《楞伽
初地意生身

[0751a08] () 四面」。

[0751a08] 嚴飾中有二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