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Guanyin Xuan Yi Ji 觀音玄義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音玄義記卷第二
四明沙門知禮

[0899c28] 三福標示異名不過五度定名釋義 二法功能定慧
寂靜觀照 凝滯 具足有趣
福智寂照智者權實二智 三惑福德禪定 大小
亦稱目足清涼池涅槃涅槃 必須三德具足妙覺涅槃 莊嚴二嚴修法
使二修如下 四教解釋四教三藏菩薩
三十四菩薩 別人即是 佛性
是故名為智慧 三昧法身實相 即為名實如是名實
實相定慧 一同名實初心今圓 六即三觀
經文。智光 無量眾生菩薩即時音聲 解脫觀音妙智
眾生三道眾生顛倒觀音 解脫三經放光若非 安得智慧故知色心
不二 普現色身事實 理具有事以下
題目標名二身 一切智慧一心一切 神通一色色心不二通慧一如
是非約法 法實即是法身 受用真身
譬如 之下三千三千相離
作意 根本有漏不明 不能尚未
二乘二乘 二教皆是作意神通 無常不能接通
不得縱令初心 不能初地三觀現前二十五 三昧法身清淨無念隨機
大乘二身實相正語 聖人機體
本覺不二 安得菩薩六即 經文。以下題目
標名示教柰女經佛說 梵志 所生顏色端正
名曰手把 醫術遍行治病小兒 五臟腸胃心念本草
藥王見人 得無藥王 便闇冥不見
思惟不知何所藥王便 一一小兒照見 如是最後
大喜 藥王既得如故歡喜治病藥王
然後無不 拔苦藥王治病如意華嚴摩尼珠
應身摩尼歷下 淺深明治廣明
二身樹身 等次信行 獲益法行獲益菩薩
拔苦即是大悲真身治病形聲利物 不以形聲
如下菩薩大慈應身

[0900c27] 大悲相如

[0900c27] 真是妙智能破 法身清淨 照理有利拔苦
眾生 大慈法身自在應身
自行證得然則 悲心真身應身拔苦易解是故經文
分別六即 治病二種名字
經文。故知題目釋名大聖大聖 真智妙色無明
譬如無明在下分隔既有厚薄不見不可引證二木
不知一地不測 妙德不知妙音不知名為二身不知
知者 不識可以意思 六即不論名字即
智行七方便不知 皆知 經文。
人法 題目權實釋名權宜究竟
經論權實不同自行有權 或許有權經論自行
名為名為是故 權實不然 權實經論不免
權實法相理事教行 因果體用開合悉檀 中觀對於二觀權實
自修三觀自行權實 適時不可第三 自行三觀有權稱為
有權稱為 遍歷四教淺深 理事
六即六通三教 權實便 第三問答有權七難
三毒大士自行一心 音聲解脫故都 十界有權以是大士差別
種種自行以為權實第三如何 經文。前後
自行他者自行權實相對相對 故知題目名義
事理故稱譬如 蹤跡住處
應現 解釋世智
蹤跡本意二教賢聖 證得焉知節節皆可通論 滿
明證法身八相若一一往 明本高下
一本法身 上位菩薩八相妙覺威儀故云妙覺法身下地
妙覺法身八相 四十高下可以何以是非引文
六即五位 具足經文。 故知
題目標示名義名義 名義修性皆然至極 節節三大
解釋通義 別教初心唯有圓教修性
不二 二種因果 二種根本
因果猶在 淨名一切眾生涅槃不可 菩提不可起信論真如
如實空如實不空三千三千 皆是大經引文 不明三千一切非空
如實空一切 一切不出三惑本性豈能一切畢竟為了
性起 眾生菩提涅槃 獨具佛德今文眾生初地滅盡
豈非聲聞 法界習果 豈不性相不以理具
如何便是滅定以此以此二種 便智行
智行乃至二嚴一下不論六即 正意明理即非五位 經文。二嚴
二種故知題目十智 通途不二二明通途通途
無為苦集尚無 有為 三觀圓斷因時休息
有為斷德無為 道後是故通途智德異名
不生不滅名為涅槃 別教有為無常涅槃經外道
無常別教無常常住無常猶在別教
無常既有有為 無為滿有為斷德異名解脫
自在解脫方便不生不滅 生滅故此涅槃方便
不知世間常住煩惱便無身安能自在無體 虛妄見思解脫三千三諦自在
大二妙覺 任運智德三惑 自相眾生
諸佛洗手 自然不著斷德 次第前後三千究竟即
智德三千究竟即斷德三千 究竟即法身道後一心通教雙流當分
受業全體即是法門富豪七寶家業凡夫轉動罣礙 二乘熱病
明見自在 損傷恐怖以此自給 名為自給以此利物即是斷德
即是 究竟寂照 寂照妙色妙心方名莊嚴小乘
度眾生 如此不二三德 明理二三即是
即是法身法身究竟佛性二法因果 三法因果法身隱顯法身
因果隱顯逆順 使正因如來藏使正因
名為法身隱顯增減 修性 佛性豈非
佛性豈非 果德不以修性文安 三法因果因果
稱佛佛性正因
在下是故三不 正因 一點
在下是故三不故知貫通 得名修性不二引文 始終普賢如何可解二智
經文。智德 若非斷德調安得 經文。故知題目
總目全無
眾經共用約法大乘 中道使義門可以共用 人師師說大乘經理則
佛性莫非 問答種別 問答目擊
宛然 次第明示
自在 二身亦稱色法 法身理具一切一一融通
自在智德真身法名 自在巍巍高明如是 滿足理智相合真身名義
三業須知 行者畢竟智德觀音解脫
同時不獨 互具四料簡 料簡人法
十法王子觀世音法王子自有普門法王 普門普門四句
不出如此二義 大小小乘 辯人不以二諦
權實對句人法 華嚴別教實相次第
未能實相觀行是故人法 實相觀行是故 人法互相證道始終
二三有門兔角 空門假實 不同相離
中道方等 二諦別圓華嚴般若 般若二諦
別圓涅槃四教初心 不無差別二諦初心 方等
問答 豈非問答 普門證法無能證人方等
普門普門豈可非法大意觀音普門中道悉檀 始終實相假人例如
人物譬如 人法互具明法 身為皆可
二簡慈悲慈悲名相 同異兼問 樂至一種
何以慈悲 通論發心 二明喜捨
不二四無量心 奢摩他既是定能毘婆舍那 既是慧能拔苦二觀不二
平等不二慈悲 即是不二慈悲 約法
慈悲立誓 未遂福慧滿 眾生慶喜事例
不歸三寶飯僧 設計溫室詐言
王五使旃陀羅逐日答言 沙門觀念供養
出家修道阿羅漢 近事眾生菩薩心 前後前後
四等慈悲喜捨 初禪覺觀喜樂 二禪喜樂一心三禪
初二在前在後 自證 利他四等與其後方慶喜
其次復次有無外道 四禪四無量十二根本定 內外大聖修證外道
正信凡夫慈悲喜捨自證 離苦得樂無益不免退失二乘自利二乘
自拔分段涅槃菩薩 超凡不同受生 聖賢自拔生法二種
無緣法界諸眾生一切苦得究竟 二明同時無緣慈悲不二 異時分別解故拔苦
福慧福智 所以修福
體性無二故稱觀音智德 人名本性是故 普門斷德應身引起本性
是故因果感應 福慧一異是非 自有偏圓
立即四句大小 偏圓三教 初三菩薩
羅漢白象同在 三藏大乘地前四句 對於福慧無明
即此能破 地前福智無明 地上福智無明福智
四句福智方等 二部圓教開合初二不二明相一心
三觀理性定慧不二 互具般若既是 人見即是
大論首楞嚴三昧能破 強敵強敵即是無明三大 異名之中般若師子吼楞嚴
金剛佛性通名既是異名 是故無妨 不二不二不二不二不妨
名數解釋 須知畢竟不二 若非
三句通教 二乘地前作意六根 未名
一句即真應世常談 不知 得無無緣無緣
初一 互具二鳥大經第八喻品善男子二種
迦隣提鴛鴦捨離 云何聖行娑羅迦隣提娑羅娑羅
娑羅鴛鴦 梵音雌雄 止息生死涅槃無常
雙飛理即 二身不得相離 觀音涅槃中常無常
初小真理天然佛法 無間蓮華 聖明無常真身自有
有緣無緣不見豈非應身大乘佛法
應化身隨機出沒無間應身 不見不常 二身而今
真身現相 對應 互具
名為 名為經文三十六四句
過去善能現在善能 過現善業 過現
法身應身 二身法身 不見不見不知
不覺雙非故此中法 相對具足而言十六 感應十六根本三十
無生 一切眾生不成權實即是即是
文備 互具真智淺深七難 三毒成佛無疑
權智應得不同聞法 難得無畏 二智權實
淺深是故 據說簡本
問答十界問答 明本
唯一明本壽量品即今久遠
成為是故 三世觀音體用明本簡緣
問答善惡法門了了顯正正因 乃是
因緣 惡性
莫測摩訶止觀三千文句 修性是故 中略善惡不可改易名言
學者善惡皆是無不 十界一千三千得意以此 止觀不少二明中善
一闡提涅槃 不信善惡因果
善惡既是理性不可 善惡一切法不出善惡 故云法住世間相
安得常住大經十二因緣 修羅人天不是起信一切法不可若非
得名性善染淨 染淨因緣有所出世法三千性善緣起三千
修善善惡染淨逆順闡提 故云修善故云三千善惡闡提
纖毫三明中善不斷所以 善惡不可 不可但是善惡法門法名
自體 諸佛 滿足闡提滿
修善向背譬如 佛經修善性善不盡 法門即是
修善豈能 四明 善惡何故闡提
修善如來何故 修善不能 性善修善
本來清淨不能 自下自在 自在闡提若爾
顯正 論師大乘
無記無明善惡 一切善惡種子闡提現行 種子永不
如何惡化諸眾生神變惡化眾生 作意神變作意
無念相州法性依持不明法門 度生未能作意
善惡權實善惡 闡提成佛諸佛若非不斷 不成結成斷常
別人緣理以定 斷見不能名為常見涅槃 邪見
一切種種 如來自在 不自在豈能實際
非道佛道無有罣礙闡提 同時一法既是一法而立異名
何故然而 身心二嚴不無親疎 通融自在智慧莊嚴
福德莊嚴二嚴 何曾相離 互相前段明智後段
以為行者 題目無邊第二 分文人法各自解釋
解釋觀世音前生云何境智 思議
四教義二諦別圓二諦 真諦佛性故云淨名 三教二諦通教
真諦今文以外四教起見 思議外境中論以為 思議境智
正在通教三藏不思議境智 圓教別教六即在後一天 思議
天然相待因緣即是異名名言邪正 是非且如天然
在理故知不可以定理二明 內人正法 見過四句
境智自生天然 智者相待天然二相因緣
和合 因緣即是如是
三句一往 境智三諦故云
中論 妄想 語者見惑使見愛
九十八造業受苦無窮云何 自生 一種
使中有使三界四諦八十 三界四諦一見 一處除滅通名使煩惱
思惟界繫不同不對四諦 三界十使九十八使 諸法四諦三寶作下
學佛境智照常 境智我見增生
輪迴一等大論凡夫 學人二種無學一種使
故云學人二種使四果故云 一種世俗分別彼此有名 語者不同
正教經論不知 不知以此不知是非不死早夭不下
自生 皆然二明明理 境智之中一種
精進能破 不著 譬如盲人大經如來譬如
盲人造詣良醫良醫 指示問言盲人 答言未見二指指示
三諦少見今文 見思真諦佛性約見 作意境智
非唯思議不絕二次不思議 四句境智若非云何境智
經論境智不過 初四悉檀 四相聖人境智
眾生自然境智歡喜入理 隨機境智眾生 相待境智因緣境智境智四悉檀
聖人一一機緣相待獲益是故境智 作下境智天然
愛見不生聞者入道境智境智亦復如是如是顯正 執著過患苦集
獲益四諦三寶諸佛 無不現前以下不思議 思議四境入空
取證不下 思議

[0907a04] 摩訶止觀破見 性相二空不思議約法無明荊溪二空
二空修德思議不思議 二空今文何故二空

[0907a09] 二惑中道觀法 二空通惑破處 二空小人涅槃是故
二空何者境智名字不住 四句不住四句屬性不住屬相
境智分別思量別理二空 人空二空先人
今文觀法次第 金光指大 龍樹大論釋經後方
境智 小乘思議後方顯示不可思議 境智境智先後二世
釋名 大論 百八三昧一切世間三昧
三昧世間眾生世間 處世五陰世間一家 法華十如三千非常
企及既有二世三通 十界依正世間各各因果 明法
三千緣起有相究竟因果十界百法十界互具既成 使因果如是不出解惑因緣
所生出世法小說無漏因緣 終歸無漏因緣 使終歸常住大經大乘
緣起修性皆然理具有事 即是三千 世間一界依正假實
如初 僧俗假名衣食田宅依報
三千今文世間 一千因果前後圓足 三諦三千皆因緣生是故
三諦互具荊溪三德三諦三千 三法一家
四念處分內文心 對生十不二門依正 色心分內依正生佛色陰
荊溪外境 依正色心皆是法界無不具足三千 三諦內外皆是
莫若內心經論明心 須知不二四念處 一色萬象
何妨眾生成佛依報國土廢興 他事唯心不許而立 三千成佛何處草木
使明心 易解諸法一一
故云唯心 實有是故 乃是
唯心 自心依正 唯心何者不明萬法
互具如何三千金光明一切 一切依憑

[0907c15] 大意全體 三千無情

[0907c18] 易解經論故云 大師一色二種
分別無分別意指識心分別 數量一向 一色全體
正正因果依正 理性名字依正不二堅執 一邊無情佛乘一體
而今據此得意失意 人生我見自下
十界 自有生佛 如畫種種種種豈非生佛
據此十界 生佛云何十界世人不解 三法生佛
三不相離 差別 淨名實相諸法實相
經意十界諸法實相觀佛 實相既然豈不十法界華嚴 如來菩薩
畫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莫不 眾生眾生 差別。經文一切便以此
同心次復 眾生權實因果 一切世間差別
云何 經文。 因緣果報即是實相因緣
果報實相是故 義理具足以此有事三法是故理事不二本末
三法互具有所圓頓 終極荊溪不解今文如何 一切差別
十界豈不三諦故知十界 皆是三諦口業十法
佛界三業 而今
耳識
音聲色心則是三業 一等何不名為
色心一字則是 感應
不下 獨有三業故云
隱顯六難 音聲釋論三業無不
成身既是 意業 觀音感應大聖非獨
一種三業須知具足三業 眾生一音全法界 大聖正性本末 感應人師

觀音玄義記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27 觀音玄義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