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六 (盡此第四會)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佛昇夜摩天宮自在品第十五
[0212b29] 初釋名者有二。先會名約處名夜摩天會 約法名十行會。準釋可知。二品名者。佛是 化主。依體起用。赴機云昇。應感何處。所謂
夜摩。夜摩者若具云蘇夜摩。蘇者此云善 也。夜摩此云時也。謂此天無日月可知時 節。故大集經云觀赤蓮華開是晝青蓮華開
是夜。俱舍論釋名唱樂天。亦名多戲樂天。 天者是淨義光明義。此天著樂全不念善。 賴有孔雀王菩薩。及彼天主名牟修樓陀天
王。每以開導。或實天失伴。悲泣告王。或 化天墮水。怖令生厭故也。問前後俱是不離 而昇。應齊名自在。何故此會獨標自在。答
不動昇遊。此空居天過前地居故稱自在。 創越地居不同兜率故獨標名。又約行 入玄過前解故。以自在表之。又以解行 相接故。次忉利而至夜摩。俱是內凡不同
前信。以感果在此表行離相。故屆此空 天。
[0212c17] 二來意者亦二。初會來謂依解起行故。 答前十行問故。是故來也。二品來者。謂明法 是前會住極。昇天是此會由致。隣接次第。是
故須來。又明法解深起用入行。是故昇天。 故須來也。此約法辨。
[0212c21] 三宗趣中亦二。初會 宗者。約人化主及助化。約法教事及義理。 皆各體相用相融無礙。準前知之。但就行
為異。二品宗者嚴處請佛如來赴感。是此 所明。
[0212c25] 四釋文者。此會有四品經。初二是 序。後二正說。前中二。初是請佛序。後是讚佛 序。又初是彼昇天。後菩薩集。以佛是化主故
於先。菩薩是伴次居後。又初果後因。初能 化後所化故也。初中科文。一釋同前會初說 又釋有七。初十方覺樹法王同現。二十方諸
佛各昇夜摩。三十方天王各嚴座請佛。四 十方諸佛受請昇殿。五十方天王獲益歎 佛。六十方諸佛同昇華座。七十方寶殿各皆 廣博。何故皆於十方同辨。以圓教法門亘
周法界凡一法起必一切俱現。是故將說此 法。理非偏局故致十方無盡同說。即一說 一切說等故。此中有三重無礙。一一即多故。
一樹下佛即一切樹下也。二動即靜故。樹下 之佛即昇天也。三動靜則一多故。是故一切 處不動昇天也。此是十佛具德無礙圓融之
相。非餘宗所辨。思準之。文中前之二段同 前會釋。就第三嚴請中有三。初遙覩勝緣。 二嚴座表根。三請佛顯欲。嚴座中初總後
別。前會一萬此中十萬者。表位增相。又前殿 非寶此中寶嚴者顯行可貴具德之相。別中 有二十三句。初七辨器世間莊嚴。次十萬天
子七句顯眾生世間莊嚴。後十方如來下九 句智正覺世間莊嚴。又釋。初七外事嚴。次六 內報嚴。後十法門嚴法門。嚴中。初句因相。
二果相。三德相。四定相。五願相。六勝相。七 法相。八用相。九妙相。十教相。三請佛中。初 結前後正請。第四受請昇殿顯機緣相契。
先明此土。後類餘方。第五天王獲益中。亦 先辨此界。後類餘方。前中先得定益。後發 慧益。慧中先憶自善根。後歎昔十佛顯今
處勝。理實過去一切諸佛皆同於此說十行 法。然今為表位相漸增故。於前會十佛向 前次第舉此名稱佛等十佛歎之。向後迦 葉等向前諸餘佛。非不皆曾同於此處說
十行法。第六昇座。第七廣殿。並準前可 知。
菩薩說偈品第十六
[0213b05] 初釋名者。自體妙因。行集文斑。教則顯彰。故 云菩薩說偈。
[0213b06] 餘義并來意及宗。並同前釋。
[0213b07] 四釋文者。三義同前。初集眾內。先此界 後類通。前中初顯所從來處。後佛神力下明 菩薩集來。前中初分量遠近者顯位漸增故。
前百此十萬等。餘分齊同上準之。二正顯 本處三世間相。世界同名慧者。用前解慧 為行所依故也。佛名同眼者。表行心見 法明白故。又表行諸度導引世間故也。
菩薩同名林者。表行法界之行成法界之 德。德高方樹。行廣稱林。十度欝爾齊修萬 行森然潛發。法況相似故名為林。餘文可知。
[0213b17] 第二放光中。足指是光出處。但足指有行 住二力。前彰住此顯行。故別也。餘同前釋。
[0213b19] 第三偈讚中。十菩薩偈即為十段。初一總 敘此會事理。後九別顯佛德義門。
[0213b20] 先德林 者標別說人。以是會主故先首說。承佛神 力顯歎說所依。普觀十方者四意。一地論云。 顯無我慢無偏心故。二顯所說法遍十
方故。三十方等化故。四十方夜摩同有此 說。合會同時而方說故。十一行偈分二。初 七總舉會中事。後四歎佛自在德。前中初一
頌此品放光事以近故先顯也。次二頌前品 中事。於中初一半頌此界。下半頌類餘十 方。次三頌此品中事即十方處通頌顯示。次 一頌不離覺樹而至夜摩等。文人中是前
一一閻浮也。道場是前菩提樹下也。下四 歎佛德中。初一歎佛德深用廣。各半偈顯。 次二釋前用廣。謂一應世離世。亦各半顯。二
一多無礙。上半標下半釋。此即現一盧舍那 身。一切樹王下現者是也。後一釋前德深。 亦上半標下半釋。可知。
[0213c07] 第二悟因果益故 名慧林。十偈分二。初一標章。謂上半舉佛 德難逢明值可慶。下半舉眾難遇顯值 可欣。離垢大人是菩薩也。後九釋中。初一
釋菩薩眾難遇所以。上半顯自智明。下半 辨益物勝。後八釋佛德難逼所由。於中初 六正顯佛德。後二約解校量。前中初一明 佛為燈破闇。二六度圓照三勝德超情。四
寂用益生。五見聞獲益。六因深果厚下明知 解益中。初一寄對供佛校量解益。後一寄 對廣施以彰迷損。
[0213c17] 第三由悟殊勝法故 名勝林。十偈分二。初四歎佛光深廣。後六 明照理見佛。前中初二舉喻。後二法說。前
中八句。初句喻佛成佛之時。二喻佛心垢障 盡。三喻佛身放淨光。謂日喻佛身也。四喻 光普照。五喻光廣多。六喻不知邊。七喻智
尚不知。八喻何況愚癡等。下法說中。初一 顯光廣大。後一顯光甚深。以同法性。下六 中。初三離相。次一離性。後二釋疑。前中一
離三世相。二離生滅相。下半明觀益。後諸 偈皆準此。三離所有相。次一離性以從緣 虛假。是故無性。無性故無所解也。次二釋
疑顯無生。疑云若緣起無性何因有生。釋 云由所生故。所生即是妄想。以妄想依緣 而起故名所生。由此妄想執故說有生。而
實無生。此約所執性。又釋。所生是果。由待 對此果說因能生果。既依他無生因。亦無 待故不生也。此約緣起性。又釋。所言有生
者是明如來藏隨緣義也。由所生者由能 薰薰故。是故隨緣。能薰既虛。所薰不動。故 亦無生。以彼能薰亦是心之所生故名所生
也。此約圓成性。此偈是待所生泯能生。後 偈類能。遣所生。故云所生觀亦如是也。
[0214a11] 第四由信樂深理不懼惡趣故名無畏林。 十偈分五。初二明聞信此佛所說法益。先 辨所聞。此處者此華藏處也。又是此佛所說
法處。上二句顯廣大。次句辨隨緣。下句顯 不變。後一偈顯聞信此法利益也。二有二 偈。明聞餘方佛法有益。先明所聞。初半顯
聞處廣也。次句所聞深也。下句聞不忘也。 後偈彰利益。上半牒前所聞。次句用之求 佛。下句明求必得。故云究竟等也。三有二
偈。明聞信過去佛法有益。各上半舉所信。 下半明信益可知。四有二偈。聞信現在佛 法有益。於中初句能信。次二句所信。佛下
句所信法。後偈顯益。以得聞難故也。又釋。 前偈上半明信現佛。下半明信益。謂彼由 此信成等正覺等也。後偈顯法勝難聞也。
五有二偈。總結上來一切佛法結勸修學。 於中初偈勸持勸說。初句牒上法。次句勸 持。次句勸說。下句歎勝勸之。後偈勸持勸 行。上半勸行由勸修行成二嚴也。次句
勸持與前別者。前由持故能說此由持故 能行。下句明修行利益。謂得菩提也。
[0214b02] 第 五離無漸分別故名慚愧林。十偈分二。前 九別歎佛法。後一雙結前二。前中初一歎 佛所證法。上半法勝。下半信益。後八歎佛能
證智有二。初一明證法周盡。上半明一切 佛說自所證。次句明一佛慧證無不盡。是 故難思也。後七明無證為證。於中初一標
章。謂上半無證下半為證。謂上半中有五。 一約智釋。謂此正證無分別智。不從世 間分別智生。亦不從愚癡及色法等生。故 攝論云。此智非智非非智。非智非是分別
智。非非智非是色法。此中非智據愚癡也。 二約境釋。謂所證理智但為了因。非生因 故。愚癡無智生了俱非故。皆云不生也。三
約境智正會釋。謂智如境故非智。境如智 故非無智。四約寂照釋。謂智即寂故非智。 不失照故非無智。五約絕待釋。謂智相盡 故非智。無智可待故非無智也。下半中
如此無智之智方能照法滅闇故為證也。 後六偈中。初五釋上半章。後一釋下半章。 五中皆上半舉喻。下半法合。初一愚智性別
喻。二同成虛妄喻。三二性相乖喻。四愚智 緣隔喻。五用無相成喻。此五皆顯愚智事 別。俱不真故。迷悟斯絕智相盡也。後一釋
妙智勝用。中上半舉喻。伽陀此云良藥。謂 能除一切毒。下半法合可知。後一雙結中。 上半結佛智勝。下半結上法勝。
[0214b28] 第六勤 觀理事而無分別故名精進林。十偈總歎 佛照無差別智。初一總餘九別。前中諸法性 相無差別義。唯佛能知。然委細具知名分別
知也。次句備知。下句深知。別中皆初喻後 法。初一真妄交徹喻。謂依真起妄如金現 色。非法是妄喻以金色。無體即真故性無
別。又真心隨緣為法非法。心體不殊故性 無別。是故楞伽云。如來藏作善不善因。又 涅槃云。與不善俱名為無明。與善法俱說
之為明。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 是實性。此之謂也。又維摩經不二法門品皆 是此義也。二兩俱無實喻。謂眾生約內報
喻法。非眾生約外器喻非法。皆無定性。 俱不有。又釋。以眾生即無我故。眾生不 真。無我不礙眾生故。非眾生亦不真。理 事相奪故皆不真。經云。於我無我無二者
是無我義。又以眾生即非故非相亦離。故皆 不真也。法合可知。三生無滅相喻。謂生法 即無生。猶如無滅相。又此未來當相即無。
猶如未來無過去相。四滅無生相喻。謂生 法即不生。猶如已滅法。又過法即無過。猶 如無現未。五法體離取喻。謂涅槃離相故不
可取。約報煩惱滅處說餘無餘。而實滅理 無有差別。六性無差別喻。謂數法不殊法同 空性。七隨緣成異喻。謂以十數為本。增至
多十。智慧於上作百千等解故云差別。然 於彼數皆是諸十故云皆是本數。況彼真理 隨緣成異。求彼異法不異一真。略無法 合。八體堅無壞喻。謂雖同有為而恒常湛
然。九執異乖同喻。可知。
[0214c29] 第七達世間空 名力成就。林偈意明會染淨空。顯歎真 佛。十偈分二。前九會境。後一成行。前中初 六約緣起性以顯無生。後三約所執性以
顯無相。前中二。初四顯世法不生。後二類 顯出世。前中初二生空。後二法空。前中初一 偈半推末歸本。後半以本顯末。謂心隨薰
變以作眾生。心既如幻不真。即心眾生寧 容有實。下二中。初由不知世間虛故還復 輪轉於空世間。後由不知世間苦故而常 流轉於苦世間。此中世間非自作非他作。
有四重。一約外道 (云云) 。下二類出世中。初 標。謂翻此世間名為出世間。世間既空。寧 有出世而可取耶。故云二俱非真。上半理
實。下半情妄。後偈釋中。初三句釋顯世空。 下句無世對故。出世亦不真。又準此文。但 遮世名出。無別表示故亦空也。二約所執
無相中亦二。初二世間空。後一類出世。前 中初一徵情後一顯理。前中初句徵體。次 句徵相。下二句明凡迷失。後偈中。上半明
情執無。下半明理性顯。後類出世中。佛及 法是出世。並約情計。俱無所有。下明成行。 上半滅妄見真。下半明法佛常現。
[0215a22] 第八 照佛法身名堅固林。歎佛法身體寂。十偈 分二。初七顯法。後三成觀。前中初二標能 所二章。先顯所歎體寂。謂地生草木。然
於地中求草木種實不可得。喻佛應機現 有差別於佛求別意不可得。故下云無量 身非佛等。後顯能歎平等可見。下五廣釋 中。先三偈釋前能歎空。一明業非有。二以
業類身身亦非有。三以業身類識識亦非 有。下二偈釋前所歎非有中。先明應機大 用。後明體非若干。下三明行益中。一證見 法身益。二破相歸真。三證實離相。
[0215b04] 第九 由觀心真如故名如來林。十偈分二。初六 明心作凡。後四明心起聖。前中初四偈半 舉喻。後一半法合。前中初二是畫師造畫
喻。喻妄法依真。次二明畫心造畫喻。喻妄 依心。後半明畫師不知畫心喻。喻緣起無 知。此中意說。一切眾生皆依真緣起。本識
之心隨名言有支我見等薰。有六道身現。緣 起虛假不礙無不壞有。是故會攝有其二 門。若會緣從實即差別相盡唯一真如。若攝
末歸本即六道異形唯心而轉。約初緣起不 存。是真如門故。約後緣起不壞。是生滅門 故。是故存壞無二。唯一緣起二門無礙。唯是
一心故。起信論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 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