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四(盡第十地)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358b27]第八地七門同前。
[0358b27]初釋名者。不動名亦有三義。一約一義。攝論云。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名不動地。無性世親並同此
釋。無性釋意。第七地中行動相不動。此中行相俱不動。二約二義。金光明云。無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故名不
動。三約三義。成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梁論三義亦同此說。解深密經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行中
不為現前煩惱所動故名不動。十住論云。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地。仁王經名等觀地。
[0358c09]二來意者亦有三義。一前之三地寄同世間。後之四地寄三乘法。第八以去寄顯一乘。莊嚴論釋第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說八地以上以為一
乘。解云從前三乘差別之位進入一乘。是故來也。二前位雖得純無相觀。要待加行作意方證。今此純熟不待加行。任運現前
故次明也。三前通分段。此唯變易。是故來也。
[0358c17]三所離障者依地論離無相有行障。唯識云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
相觀少。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
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今於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
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永不現前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解云依護法宗於無相中有加行智。體非是障。以善性故。由所斷障令作加行
故說名加行障。由此第七有加行故。雖現金等諸相及土。非任運現故以為障。生空智果者。謂生空智所引後得智及滅定。金光
明云。一無相法多有功力無明。二執相自在難可得度無明。解云此所迷現相亦攝於土以寬收狹故。梁論等並可準知。
[0359a08]四所證法界者謂證法界不增減義。世親釋云。謂於此中雜染減時而無有減。清淨增時而無有增。無性釋云。法外無用。所以不增。
諸法不壞。所以不減。無性後釋同世親。中邊云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於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解云此同地論。唯識云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
隨染淨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現相現土俱得自在。世親釋云。於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在。隨所欲相即現前故。於所現土而
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等寶隨意成故。解云相約現身等相。土唯器世界等。此地下文具三世間十自在等。
[0359a22]五所成行者亦三種。十中大願行。當地成就無生法忍行。相土自在行。莊嚴論第八住雖淨佛土而無起作。無功用故。尋下文。
[0359a25]六所得果者。梁論通達無增減法界定自在等得法身果。金光明八地發心得現證三昧。當地行果位果可知。
[0359a28]第七釋文中亦三。初讚請分中十五頌分三。初二頌天王大眾慶法興供。二有十二頌天女歌樂讚德供養。於中初
三作樂總歎佛德。次三別歎三種世間自在之德。次三別歎三輪攝化。次二歎佛神力攝持。後一歎已結默。三末後一頌上首請說。
[0359b05]第二正說分中論分為七。初二是趣地方便。一總明方便作集地分者是遠方便。總前七地作起此地集成方便。二得淨忍分者是近
方便。謂前地所得無生忍光。至此修熟令深清淨。三得勝行分者是初住地行。謂依前淨忍發起勝修。四淨佛國土分者是正住之始。
依前勝行更起淨修佛土之行。五得自在分者正住地滿。由淨土行成德無礙。六大勝分者是地滿行。此地望前通皆是勝。今復地
滿是勝中之勝故云大勝。七釋名分者不動之名辨德彰號。此通始終釋在地滿。
[0359b15]就初分中總攝前七以為二相。諸地通行名為同相。諸地異修名為別相。同中三句。妙行慧者是其證道。謂二無我上上證故。從初
地來證二無我。轉勝至此故云上上也。二方便道淨者不住道清淨。謂悲智俱遊無偏住著。三善集助道法者彼方便智行所攝。滿
足助菩提分法。謂行是前證方便。智是前不住。彼二所攝助道之法。下明別相有七。一初地十大願能令心住。二地中行十善等行。
是佛為護也。三地中厭得不退。禪定等者等取神通無量等。名自善根力也。得通達故名得力也。四地中所說十種法智教化眾生。者前論中名智障淨勝也。念通達佛
法者釋此同彼。謂彼十法智此名佛法。五地中十種深淨心平等名直深心。六地中前大悲為首。及大悲增上也。觀因緣集者是
大悲滿足。亦是舉成觀法。成就福智釋此同彼。七地中二句。初是前空中方便智。有中殊勝行。言不捨眾生者釋彼同此。謂大悲等
也。二以無量眾生界故入無量智道。是前十種無量也。何故前六各唯一句。此第七地有二句耶。釋以是近方便故。又問何故於
此第八地初總集前地。答諸聖教中此例有四。一十住之初總集十信。如本業經說。此約退與不退以分其際故作是結會。二初地加行總攝地前。如迴向品說。此約比證
分際。三第八地初總集前七。如此文說。此就功用無功用分際故也。四第十地初總集前九。如下文說。此約因位成滿總攝前
因。又釋此四處初約十千劫滿。二約初僧祇滿。三約二僧祇滿。四約三僧祇滿故作是說。
[0359c18]第二淨忍分中文有三。初十句正明無生忍。次四句明無生忍淨。後一句結忍入位。論中但釋前二。攝為四種。一破相二。破
性。三因泯。四果離。又前二破相入如。後二證實捨相。又約寄位。初一在加行。次一在正體。後一在後得。其數差別一種通始終。
依佛性論。三性品云。如經說。若人已得無生法忍即不退墮。此云何成立。由三性故即得成立。如來為約分別性故說本來無生忍。約依他性故說自性無生忍。約真實
性故說垢苦本性無生忍。就初事無生中論攝為七。初四明不增。後三明不減。即是無增減法界。論中先立七實對治此實以顯無生。一淨分法中本有實者。計自性住
性為事物有為對治此。故云入諸法本來無生。二新新生實者。計習所成性為實。對治此故無起。三相實者。計前二性所生行
相。對治此故無相。四後際實者。計於佛果後際出纏。對治此故無成。又此四中初一自性住佛性。次二引出佛性。後一至得果佛
性。又初一道前凡位。次一在三賢之位。次一在地上。後一在道後。通即可知。又此四展轉釋疑可知。五先際實者對佛果後際說。
凡染為先。對治此故云無壞。明煩惱即空無可壞也。良以眾生心中有其二分。一如來藏名為淨分。故如前說淨分無生。二煩
惱藏名為染分。如此所說染分無生。六雜染實淨分中者。謂修行位中背染向淨來。對治此故無來。七盡實諸眾生者眾生向涅槃去對治此故云無去。論經名無盡。第二
自性無生。此經略無。論云自性無生者是法無我。彼法無我自體無性故。如經非有有性故。彼觀事故等者明理不無。謂彼前諸地所
觀事故。亦是此地所忍法故不得言無。下明理不二。謂理非事外故名不二。同於上文有不二不盡也。三無初無中下明數差別無生者。於三時中染淨法不增減故。謂先
際為染。後際為淨。中際染淨三際無生故無增減。四入如來下明作業無生者。於真如中淨無分別佛智故。如是下釋已總結也。次示現下釋無生忍淨。言一切心意識等
者一切有二。初一離報心憶想分別故云行遠離等。二離方便心憶想分別故云攝受分別性想故也。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法想者簡言濫也。彼治想於下地中有三
種勝事。一無功用自然行故云無所貪著。謂於上佛果不待起貪求任運起行。二遍一切法相者現能治廣。故云一切法如空。三入真如不動自然行故者顯治深也。如空之
言通二句用可知。
[0360b09]第三入不動下明得勝行分。於中有二。初明深行勝。謂對前彰出。二發起勝對後顯入。前中二。先總明深
行。謂入此位行玄奧故。下別有七。相從為三。初三一分明此地中境分殊絕。次二一分明此地中正行廣大。後二一分明此地中離
障寂滅。喻中有三。從後向前喻。此三分七中。一難入深。故名深行菩薩。二同行深。諸淨地菩薩同故。謂純無漏位名為淨地。與
此位人同故云世不能測。不能測者如麥在麥聚不測其差別故。論經名無能分別。三境界深。能取所取不現前故云離一切相等。言護一切障想者謂防護一切障法之
想。為簡治法想故名離貪著。四修行深。自利利他行廣大故。此經略無。五不退深。謂彼二乘不能形奪壞其勝故云一切聲聞等。
六離障深。謂離功用障故云深大遠離。七對治現前深。謂能治之行常現在故云而現前。論經名為寂靜現前。即真如寂靜非事靜也。下釋三喻喻前所說。滅盡喻者示彼
行寂滅故者釋現喻意。釋喻中言無彼依止故者。明滅盡定中心王不行想等心數無所依故亦不行也。以得無功用自然行者釋
懃方便。三業行息滅也。論經報行成有二釋。一約教道故云得彼相違法。二約證道故云善住阿梨耶識真如法中者。但本識有二分。凡時唯住妄染分今此住真淨
分。若至佛地單住真如不云梨耶真如。今此為有變易報苦。是故雙舉也言住大遠離者。是論中住報行成也。釋第二夢寤喻中。示此行中護彼過想有正智想者。
如從夢寤雖無夢想而有寤想。所況如是。雖捨前地妄修過想非無此地正智之想。言此行寂滅者顯此正智即用常寂故不同前顯此深行故也。是中下重分
別。依清淨。世間涅槃二心不行者此釋經中不行二心。謂夢中渡河。此岸喻世間。彼岸喻涅槃。既覺寤已此彼俱亡名依清淨。故
云不行二心也。言依境界受用念想不行者釋諸所憶想不復現前。謂於夢中受用船栰等境想不復現也。釋第三生梵天喻中。如生色界下結不行。此地如是下地心一
向不行。望下彰出。得報地者對此彰得。此說離勝結明喻意。下重分中順行是世間心。不順行是出世間心。故名二分也。心等
者舉心等取意之與識及憶想等。即是順行也。佛等者舉佛等取菩提涅槃等。即是不順行也。下就不順行分中更開三門。經中但
就大乘。論主對辨大小。一言差別者非是大小不同名為差別。但是大小乘中生法兩異名差別。二言大小乘中眾生法差別者非生法異名為差別。明此大小乘中生生自
異法法自別。三言無學學差別者就小乘中辨人差別。非是學與無學不同名為差別。但明學學不同無學亦爾。上開門竟。佛等涅
槃差別。說者舉經對顯。謂佛是第一句佛心等取中間二句。涅槃是第四句應知也。何故世間行中而不開異。出世行中開此差別。
以出世是大人所求恐有染取故。委釋令離。下釋顯中先釋順行可知。後釋不順行中。言大小差別是總舉。下別中大乘內佛菩
薩是人。涅槃是法。小乘中涅槃是法。羅漢等是人。二釋人法各差別。論釋可知。小乘羅漢差別者。如毘曇中六種不同。謂退思護住
勝進不動。成實有九。並廣如彼說。餘文可知。二佛子下明發起勝行。於中二。初明本願力住諸佛勸發。二若不與下明勸利益。前
中亦二。初本願住。二又諸佛下明勸發。前中隨順是地者是論經中住義。以本願者釋住所由。謂從前地來同求此地無生忍門。名
為本願。得已以息故名為住。然住義釋有二門。一顯義。二說意。初中明諸菩薩住與不住。汎釋有四。一觀入分別。謂始時不住。
終即樂住。從前地來求趣無生。以未得故。是以不住。今此得之樂寂故住。二起行分別。始時樂住。終即不住。今此地中始得無生樂寂故住。後以佛勸發起勝行所以
不住。三就寂分別。始終常住。謂佛菩薩隨所證入無暫時捨。四起用分別。諸佛菩薩一切不住。常隨世間利益眾生。今此文中約前二說。二明說住意亦有四義。一
為漸悟菩薩有樂寂習故云本願力住。二為引定性二乘。明菩薩此地大寂滅處猶有動起。況彼所得豈為究竟。三為顯此地甚深玄奧難捨故住。四但有此深奧法流之
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是故無有一人墜墮。下明勸發中三。先總勸。二諸佛下別勸。三是菩薩下結勸。初中流水者。在無生忍。
不起功用。任運起行。趣於佛果。如大河水不待人力流赴大海。何不前地與智。以得法未深故。何不後地與。以依此勸發修不住故。何故與智。理實通餘行。以智是
行主故。何故在此位與。以此忍門攝德本故。下文云亦莫捨此忍門。依此力能成大行故。何故與如來智。以約果說故。作因緣者。論云此與如來智慧力轉彼深行樂足
心故。下別勸中。先歎其所得。第一是上法也。後我有下彰其未得。勸云修習。於中七勸攝以為二。前六舉多未作轉其住心。後
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凡勸法如是。前六中攝為三對。自利利他初對中。一明自德未成。後一所化未出。第二對中。一化願
未滿。後一自德未勝。第三對中。一明化業未廣。後一明自得法未窮。初中句別有三。初舉力等彰其未得。二為得下正勸修習。
論云不得修教授故。解云不得釋上句。修教釋此句。三亦莫捨等明起行所依。論云若不捨此等明反釋可知。依彼有力能作者順
釋。第二勸中。汝雖得此等明自所得。一切凡夫下明他未出。於中亦三。初就凡夫總勸。名依彼眾生無利益事。二顯其過失。現起煩
惱者不善也。使者釋離寂滅。在家煩惱。出家覺觀。三汝當下勸其愍念可知。第三勸中。汝應念本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