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六 (此盡性起品)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0400c06] 初釋名佛者。標人表德。小相者形大辨體。 光明者依體起用。功德者用所成益。此則依 人顯德。體用為名。
[0400c08] 二來意者。前品大相 各有光明。皆照法界而未顯所照利益之 相故。今此品正明益事。為大相難明故辨
小相。小相復多。但論一相。一相有多時之 益。且說一時。此一時益復難明故佛自說 也。以此而論。前大相業用無邊無邊。極難
知耳。又依前大相流出形好故次來也。
[0400c15] 三宗趣者。宗明如來相德利用。略作二門。 一定分齊者。既三十二相有八十隨好以 嚴。則知十蓮花藏微塵數相一一各有塵數
等好。又此大相既一一深廣與三十二中諸 相不同。則知隨好亦甚深廣大不可量也。二 辨業用者。如八十隨好但嚴形佛生淨 信。今此明小相。佛為菩薩時相輪隨好最
下位處用。謂放一光照十世界塵數剎。地 獄眾生皆得生天。成就十地十眼耳等。即 此天子毛孔香普熏眾生。亦得十地白淨 輪王。又此輪王放光復令無量眾生復得十
地十眼等。如是展轉盡於未來傍無邊際。 皆不可說。菩薩小相既爾。如來大相之海。利 用自在不可說不可說也。
[0400c28] 四釋文中二。先 略。後廣。前中亦二。先明果用攝益。後又菩 薩下明因用攝益。前中何故佛自說者。古人
釋云。前僧祇品明因究竟。此品明果究竟。 故但佛說。又釋明相極至小。用極廣大。此 事難明故佛自說。告寶手者能採取故。海
王隨形好者是足下相輪處。大相邊。隨好之 小相也。以餘大相業用難明故說最下相輪 之用。又以相輪大相猶難明故說隨好。隨
好猶多故說海王一好。此是果用猶亦難明 故。說在兜率為菩薩時之攝益。就此因 用二。初令離苦生天成安樂行。二生天 上已以下令不著天樂成饒益行。亦是前
身光益。後是空聲益。前中令淨十眼等者。 以彼眾生宿有見聞普賢法種。復遇舍那 法界光觸故得十眼普賢之益。二天上益中 初示聲名不可樂者不令著樂故。下正說
法有四因緣得生天上。初不放逸者厭惡 對治。二宿植勝善。三曾遇善友。四今佛加 持由此生天。示此因果不應放逸。
[0401a18] 第二 廣辨中亦二。先廣前光救惡道。後廣前聲 益天處。
[0401a20] 前中亦二。先明放光。後明照益。 前中普照王光是相輪大相中光。於彼者於 彼大相處有此海王隨好小相。一名清淨
者簡去多光。今但說一。普照下明照益中。 隨眾生境界者所住差別亦是所觀不同。隨 善根者隨其宿種何乘善根。隨意者意樂差
別。亦是欲願不同。皆稱根成益。越於餘益 故云乃至阿毘等。以此下文但說彼照地 獄生兜率天一益故越餘也。第二廣天 上饒益中有六。初因勸釋疑。二汝等應當
下正勸報恩。三時諸天子聞是音聲下依 勸興供。四是故諸天子下教發心悔過。五 說是法時下聞教獲益。六爾時諸天子於一 一毛孔下明得益傳通成無盡行。
[0401b04] 初中三。 先勸次疑後釋。初中善哉者歎其所得明 有重恩。次顯舍那所住。勸不忘恩故令敬 念。二爾時諸天子下正生疑怪。何由者由
何也。謂從何因由出此音聲。三爾時音聲 下釋疑顯法。於中亦三。初總次別後結。總 釋云此聲是善根功德所成。亦無來處。二諸
天子如我下別釋中有六門。一空聲無我喻。 喻佛離二我。復疑云若實無我誰來成佛。 二釋天聲無從來喻。喻佛勝果無來處。復疑
云佛果證理可無來。凡愚苦報應有體。三 猶如汝等下苦報無本喻。喻善起天聲亦 無方處。復疑云勝報劣報可俱無體。佛果大
用豈不有耶。四如普照王下明果用無作喻。 喻天聲是定慧所起無作成益。復疑云若爾 何故現有所益天報。五譬如須彌下明天樂
無來喻。喻天聲應無方面。復疑云少益可 無來。多用應有倦。六諸天子譬如下明天 聲廣益無疲喻。以此天聲則稱性故。常無
所有故。所益眾生亦如是故。是故無疲。於 不可化眾生不生厭惡。於難受化眾生不 生疲倦。於易心化眾生不生放逸。於 已化竟眾生不生憍慢。此上六種是喻況。
亦即是法說。末後結辨。舍那者以是初門總 勸故。離垢三昧有二位。一約因終。如第十 法雲地菩薩所得。離自二障微細垢故。二
約果初。如此文是。將現成佛在此天上。 住此三昧能利眾生令離垢故。二乘不能 知者結用深廣故也。
[0401c03] 第二大段從汝等應 當下明依前正勸。於中分四。初明報恩大 益。勸其修行。於中有法喻合結四文可知。
二諸天子其有眾生下明背有損。勸其捨 離。三諸天子汝昔下明昔受重恩。今應長 善。四譬如下示以正法勸令修學。亦是示 天樂空令究竟不著。於中初舉無我有用
喻。喻天報依正似有實無義。五欲具等依報 五蘊等明正報。以緣起無作即有常空故 不生滅也。若如是下結成破執之定。
[0401c12] 第三 大段時諸天子聞是音聲下明依勸興供中 二。先隨相事供養亦二。初興供天宮不見 菩薩。遂生無見。後觀見閻浮將欲往供。復
生有見。二時天妙音下示平等慧。於中有 四。謂法喻合結。不命終者令離無見。不生 彼間者令離有見。以體實普遍。非眼所見
而能起用。化不失時。捨離等結離執也。
[0401c20] 第四大段是故諸天子下正教發心悔過法。 於中二。初舉法總教。二問答別示。初中先 教發心者。以是眾行本故。佛正因故。正法
器故。次教住三業淨戒。威儀是身語戒。意 淨是意業戒。次教懺四障。業報約因果分 二。煩惱及見約利鈍分二。以增上耶見 能斷善根故別分出也。後以法界等教懺
悔方便。此是普賢廣大懺悔甚深懺悔故稱 法界也。二時諸天子下問答別示中。先問後 答。問意云。既以如是三業為憶念四障 對佛懺耶為若為耶。答意但觀罪空非直
障滅。亦乃即此成於大行故。以此門教令 懺也。答中先顯答起所由。謂外緣內因二 力。次正答中有十。初推障無體但由倒起。
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此之謂也。二 天聲隨說無我喻。喻業所作雖有因果而 求不得。經云若欲求除滅端坐觀實相。此 之謂也。前中總說因果名隨業報行。別隨
三學故云隨戒等。喜是慧也。三少福不聞受 化者。聞喻喻業不作不受作已定受。四聲 非生滅喻。喻業感報故不滅緣成故不生。 又釋業性即不生滅而不失業報。五天聲
無盡喻。喻業若不懺滅受報無盡。又釋業 即空無可盡也。六天聲不墮邊見喻。喻業 性離斷常。七天聲隨應喻。喻業作善惡即 有苦樂報應。八鏡舍萬像喻。喻業影現本
識而實無來去。九幻師眩目喻。喻業體本 性空似有誑凡夫。十若如是知下結成真懺 悔。
[0402a19] 第五大段說是法時下明聞法獲益。於 中有四。一餘兜率天子得忍益。或當初地 或是八地。二六欲天子發心益。三天女益。此
二地前益。四爾時下益當機天子。以是普賢 五位相攝大善巧法。是故創得出地獄已 聞此普法。即得十地。明與三乘漸次教不
同也。於中初得位益。二成行益。三勝報益。 四滅障益。五見佛益。六結益分齊。謂雖得 十地因滿。簡不同果故云猶未能見等也。
[0402a28] 第六大段爾時諸天子於一一毛孔下明展 轉通成無盡行。於中有二。先於毛孔出 法界供具供養於佛。二顯供具所成利益。
於中有三。先花益廣見諸佛故。二香益廣 滅惑障故。三蓋益廣成大行故。就香益中。 一法二喻三合四結。又釋此四中。初二聞香
得樂。次一滅障。後一成善。前中身心快樂 者定香熏故也。滅障中於五塵內外各五百 煩惱者。四分律中雖有五百結總數。亦無
別列名。既不見經論。古來諸德皆作解釋。 有一師釋云。眾生煩惱根本有十使然。一 惑力復各有十。即為一百。計應分為九品。
但上品重故開為三品。中下輕故各為一品。 合為五品。即為五百。於內外境起合為一 千。此是根本使然。以自五塵為內。以他 五塵為外。一一各千即為五千。別迷四
諦即成二萬。并本一千即有二萬一千。依 三毒等分故有八萬四千。又有釋云。以十 惡為本。展轉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迷
自五塵為五百。迷他五塵為五百。合為一 千。正迷十諦法門。謂四諦三諦二諦一實諦。 或迷說誠諦等十諦。或迷十善故成一萬。
然迷十諦空有不同。分成二萬。或迷十善 二諦亦是二萬。并本一千總二萬一千。依 三毒等分故。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也。若 依賢劫經別有八萬四千。如上九地釋。此
諸煩惱皆悉除滅者。現種使習一切皆盡。以 普滅非別故。何位滅者通五位故。云何滅 者如虛空故。本來盡故。三見蓋利益中三。
初明見此法門之蓋故。得一恒沙輪王善 根。皆如白淨寶網等。此是世界性中萬子已 去輪王。如愛見善慧王等。非是金輪千子
王四洲等。謂一恒沙箇白淨寶網輪王善根。 暫見此蓋。頓得成就。二菩薩摩訶薩下明 得此王位所化利益。於中初所化廣多有
法喻合。二放曼陀羅下明所益殊勝。亦有法 喻合。遇光得十地者此中有三重益。初明 佛光普照。諸天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
所出香花蓋等。復益眾生令得輪王。亦是 十地。三輪王放光照餘眾生。亦令得十地。 此之三位皆悉齊等同時頓成。各塵數多類。
以此却推。總是如來一小相中一光明力。一 光既爾。餘光亦然。一小相既爾。餘小相亦然。 小相既爾。其餘大相海等即不可說不可說
也。文意如此。思之。言此等眾生悉先修善 者。明宿有見聞一乘修普賢善根。故喻中 如在欲界已得初禪。身雖未轉得彼天 樂。如是眾生遇此光明頓得十地。身猶未
轉。令本身肉眼而得普見。是法力故也。是 即三祇可以念屆者明一攝一切也。塵劫 不窮一位者明一切攝一也。如是遲速 無礙自在。是此圓教非餘宗也。三如是成就
清淨下釋顯所得利益之相。既言即此身上 得十眼等。未知分齊故。今於十眼中肉眼 最麁。釋其分齊。餘眼深妙。可以類知。於中
二。先明見世界廣大。後亦於念念下見佛 廣多。前中四。初明一重廣大。於中並取下 塵點盡處已來剎并本塵。總合為一廣大之
剎。二問答辨難。三佛告寶手下重積數顯。 謂以如上一廣大剎復數至此千億等。復 末為塵。此一一塵各與一切佛剎之塵數 等。菩薩取此諸塵經八十反。種一一生得
一切佛剎微塵等果。四菩薩下結肉眼見。謂 如此數量。如此廣大。是此肉眼所知所見 分齊境界。明知此眼深廣無邊。智論云。五眼
中肉眼但見三千大千世界內事。若見大千 界外即何用天眼為。解云彼約三乘漸次 教說故不同也。二亦於念念下明見佛身。 如錠光珠照矚廣大復明淨故。下辨珠分
齊。亦非餘位所見故。結屬輪王。如是廣大 肉眼是第三重益者。通釋向上輪及天子皆 有十眼等。准釋可知。小相光明品竟。
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
[0403a14] 初釋名者。先辨義名。就第二修因契果生 解分中有二。上來明修生因果竟。自下二 品明修顯因果。亦是上明差別因果。下顯
平等因果。若就五周因果中。此是第三明自 體因果。二品名者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 善稱賢。攝德表人名為菩薩。對緣造修目 之為行。普賢之行。普賢則行可知。
[0403a20] 二來 意亦二。先分來。謂會前差別因果令歸平 等。即會前從第二會至菩薩住處品來差 別因。歸此普賢圓因故。性起品會不思議
品來三品差別果歸平等性故。是故來也。 又釋上來差別明三乘因果。此下明一乘因 果。明與上三乘為所依故也。又推前差 別至此本位故來也。又前明修生此明修
顯故也。二品來者。前品明前位修果。此品 辨後位了因。義次第故是故來也。
[0403a29] 三宗趣 者有二。先宗後趣。宗明普賢行略有十種。 一達時劫。二知世界。三識根器。四了因果。
五洞理性。六鑒事相。七常在定。八恒起悲。 九現神通。十常寂滅。此上十種各有十門。 如時劫中。一陀羅尼門。一念中有多劫等。
二相即門。三世即一念等。三微細門。多在一 中現等。四帝網門。重重顯現等。五不思解 脫門。隨智自在現脩短等。六一身普遍門。
身遍即入三世劫等。七一身普攝門。三世劫 海在一毛孔等。八現因門。遍前後際常行 菩薩大行願等。九現果門。普於三世現成正
覺等。十現法門。普於劫海雲雨說法等。前 五意業自在。後五身語自在。如約時劫有 此十門。餘九亦各十。准之即略辨百門普賢
行。餘義具如文顯。第二趣者。明此普行意 在對顯性起果用。問此與性起何別。答有 三別。一此約因彼就果。二此是能發彼為所
發。三此通修生彼唯性起。餘如性起品說。
[0403b19] 四釋文者。就後二品中。先此品明普賢 圓因。後品顯性起滿果。就此品中分二。 謂長行與頌。就長行中亦二。謂正說及瑞
證。就正說中亦二。初序說所因。後正顯 所說。又釋亦可為三。初舉略顯廣。釋成普 義。二從菩薩起一瞋下舉惡顯善。亦是舉
剛顯柔。釋成賢義。三從佛子是故下辨六 十行門。釋成行義。是故名普賢行也。就初 中二。先總標小說。二何以下釋小所因。
前中如向說等者釋有二義。一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