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4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四十七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
[0363a25] 疏。文中幢者略 有五義者。刊定有七。今略其二。言一高出 二建立者下。施幢旛中皆有其文。一高出者
亦云高顯。顯即顯現亦出義也。下經云願一 切眾生建高顯幢。然智慧燈普照世間。二 建立者下。經云願一切眾生立堅固幢。悉能
摧殄一切魔業。其刊定七中。一堅固義。二滅 恐怖義。三歸向義。四建立義。五高顯義。六摧 殄義。七不為他壞義。今以堅固即不為他壞。
準上引經即建立中攝。又他不壞在滅恐怖 中攝。故涅槃三十一云。修戒定慧如帝釋 幢不移轉故。故略其二。謂不為他壞及堅
固義。疏。歸向義者。列眾中有如燈幢為眾 所歸。四摧殄者。七十八云。菩提心者如猛將 幢降伏一切諸魔軍故。言滅怖者。智論二
十四明修八念能除恐怖。言八念者。於六 念外更加息怨。於念三寶中引經證云。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與阿修羅鬪。在大 陣中時告諸天眾。汝與阿修羅鬪時。設有
恐怖當念我七寶幢恐怖即滅。若不念我 幢。當念伊舍那天子 (帝釋左面天王) 寶幢。恐怖即除。 若不念伊舍那寶幢。當念婆樓那天子 (帝釋右面 天王)
寶幢。恐怖即除。以是故知幢為滅怖畏義。 疏故下文慈氏座前等者。即六十七經優鉢羅 華長者中經云。善男子。兜率天中有香名
先陀婆。於一生所繫菩薩座前燒其一丸。 興大香雲遍覆法界。普雨一切諸供養具。 供養一切諸佛菩薩是也。疏一離障成身對
等者。以文易故。疏不指經今當指之。二入 一切土下入剎對。三於一念下。是四無量無 數下是。五恒以淨念下是。六以小入大下是。
七獲一切智下是。八一切如來下是。九則金 剛下是。十已得諸佛自在神通下是。初得通。 後於一切數下立法。疏從由離數下。釋上立
法。疏謂世俗幻有下。別示真俗鎔融之相。相 從緣生舉體即空。理非斷滅。故常自有。然 有三意。此上第一當體以明。二有是空有下。
明二諦交徹成上即有是空即空是有。三 有空空有下。結成鎔融。即仁王云。於諦常 自二。於解常自一。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
義也。從菩薩智契下。結成能立。第三偈 讚。疏總顯迴向不出悲智下。總文分四。一 摽。二即悲下雙出悲智為金剛義故。三七
十八下。引證悲得金剛之文。四故知金剛 下結彈。以今古諸師皆唯般若喻金剛故。 不觀文中下。成上失意。以金剛經具悲智
為金剛故。彼經云。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 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 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
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 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悲濟九類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 滅度者等
(大智而無所度也) 故疏結云悲智雙運。疏 然夫進修略有五法者。釋此三偈。自有二 重。一約五法。即智論文。天台取之為二十
五方便。此第五五。止觀具云。謂前二十法雖 備。若無樂欲希慕心。 (一) 身心苦策 (二) 念想 (三) 方便 (四) 一心決志者 (五)
止觀無由現前。釋 曰。上即反釋。下順釋。云若能欣慕無厭 (一) 曉 夜匪懈 (二) 念念相續 (三) 善得其意 (四) 一心無 異
(五) 此人能進前路。一心喻船柁。巧慧如 點頭。三種如篙櫓。若少一事則不安穩。無 此五法。事禪尚難。何況理定。疏又慈氏論下
第二九因釋也。即瑜伽論。從人詺論。是其 造故。醍醐喻經即涅槃經。經有五味。從牛 出乳至於醍醐。醍醐喻大般涅槃。故事即
三十八經。明三十七品。根本是欲因名明 觸。攝取名受。增名善思。主名為念。尊名為 定。勝名智慧。實名解脫。畢竟名為大般涅
槃。廣如經說。今即瑜伽引經。故經論無違。 疏欲為根本者。起希望故。二作意所生者。 數數警覺故。三觸所集起者。和心心所對
勝境故。四受所引攝者。領在心故。五以念 為主者。常名記故。六定為上首心澄寂故。 七慧為最勝者。擇善惡故。八解脫為堅固
者。息纏縛故。九出離為後邊者。覺道滿 故。從有前下總結釋。疏次句觸集及受者。 即於佛得見佛聞法。皆是觸對見聞必領 在心也。次句定及解脫者。修即心定澄寂
也。清淨為解脫可知。後句履佛行道即已 出離覺道滿故。疏因緣和合方能見者。正 同金剛經云。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 色。但彼以般若日為法中明心不住法。
則內心自有因緣。不同佛力為日也。疏以 因奪緣者。因即精進力。言如出現品者。謂 佛光救地獄眾生生天。便即念言。此是如
來威神之力。佛便報言。此非如來威神之力。 若一眾生於如來所不種善根。能得如來 少分智慧。無有是處。是也。疏非謂是非化
者。此一向是遮。即拂跡入玄耳。故昔人云。 我言非有者。但言非是有。非謂是非有。 如人夜見於杌謂之為人。智者告言此非
是人。但非其心中計人之執。愚人聞之便 謂此杌。是於非人。非人即鬼故。人執雖無。 鬼執即起。故為惑耳。故釋云上半絕待。則
化與非化兩亡。疏二不礙化故者。即重釋 亦復非非化。此即以化遣於非化則上句非 變化者即是真身故。亦復非非化者有化用 故。前釋上半是體下半是用。今此則上半
自具體用。依於後義廣釋經文於中二先 總明。然約二身自有多義。一法報合為真 身。應化合為化身。二法身以為真身。報應 皆為化身。今依此義故云非謂三身獨一是
化。疏且依真下。第二開章別釋。初開義中言 各二義者。即真同真如。化同依他。各有二 義更無別也。如前已釋。但前通相說真如
依他。今就佛身以說二義。疏攬緣無性者。 則知報身亦緣成義耳。疏二融合等者。真化 別合者。即真如上二義自合依他上二義耳。
各成四句且真中四者。一真。二非真。三俱。 四泯。以前二義易故不明。又是合故不開。 但明後二句化中二義亦然。疏二融通者。
即將真如二義。與依他二義互相收攝耳。 文有四節。前二節明四義交絡相融。三復 融上二。四真化鎔融下。結成一味法界。四
中一取真如不變義。與依他體空義合。由 在緣不變故顯體空。體空即真如。此即真理 奪事故真不無。不變體空即是真空。化不有
者。依他全體空故。二又由真隨緣下。取真上 隨緣與依他幻有合。此即真理成事門。故 化不無以能成事故。真不有舉體隨緣故。又
上二義第一含事能顯理門。故云不無化 用以有化中空義故。由化生即空故能 顯理第二義中兼得事能隱理門故。故云 不無真理。但隨緣耳。疏又由隨緣幻有下。
第三總融上二以前各別合中。二義已融 今復真化互合故。四結可知。疏菩提是有 法。定不繫時故是宗法者。因明疏云。前陳
是有法。後陳是宗。法與有法和合為宗。言 有法者。由於前陳為所依。能有後陳故。有 法但是持自性法無有軌義。後陳具二。謂
由不計時。知是常法如由無常。知是有為 等。作初偈量云。日體無分別。不與昏夜 合。如來無分別不與三世合 (菩提是有法定不繫時是宗
法因云無分別故同喻如日輪與偈合之日體無分別等也) 二約非世為因。 菩提是有法。定不繫時是宗法。因云體非 三世故。同喻如日輪。以偈合云日不屬於
時。不與昏夜合。佛非世法故。不與三世 合。三約超諸數。釋菩提是有法。定不繫時 是宗法。因云非有為故。同喻如日輪。偈云
日輪無出沒。不與昏夜合。如來非有為不 與三世合。又若以超時現時等四句皆宗 者。若依前釋上二句牒妄情。今將上二句 合在下半。成經偈云。如來得菩提。實不
繫於日。而隨眾生。說某日佛成道 (菩提是有法定 不繫日隨機說日是宗法因云體非三世不礙三世故同喻如日輪日體恒明隨映見殊不合昏夜佛
體湛然隨機應已超三世說三世) 故疏云定不繫日。隨機說 日是宗法。而出因云。體非三世不礙三 世。等者。等取無分別不礙分別。非有為 不礙有為。合等可知
(菩提是有法定不繫日隨機說日是宗法因云體無 分別不礙分別故同喻如日輪。日離分別隨時殊不合昏夜說昏夜。佛無分別隨機應己離分別說
分別菩提至宗法同前因云體非有為不礙有為故同喻如日輪。日非有念隨時殊不合昏夜說昏 夜。佛非有為隨機殊已超有為說有為) 若作偈者五言即云。
日明映山故。無時說晝夜。佛體不礙用。常 住說三世。若七言云。日體恒明隨映殊。不 合昏夜說昏夜。佛體湛然隨機應。已超三 世說三世。對上三因亦應云日離分別
隨映殊。佛無分別隨機應。皆可意得。第七 菩薩。疏義亦然者此含多意者下。出三意。 一釋三身及與佛義。體即法身。依是報身。
聚是化身。從所覺已下釋佛義。所覺是法 身。能覺報身。覺他是化身。二又義名所以。 明成佛所以。即具眾德故。問明云。一切諸
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故。三又應用下。即約利他辨同。言法身 作五業者。即應化法身。言五業者。世親攝
論第十云。第一救濟有情災橫為業。於暫 時見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二者 救濟惡趣為業。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 善處故。三者救濟非方便為業。令諸外道
捨非方便求解脫行。置於如來聖教中故。 四者救濟薩遮耶見為業。授之能超三界 道故。五者救濟諸乘為業。拯拔欲趣餘 乘諸菩薩。及不定種性諸聲聞等。安置善處。
令修大乘行故。於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 平等。若梁攝論當第十五。疏二十一種功 德下。即指上品所釋。謂所依智等三事佛
佛平等無性。亦明是利他德。疏二約十身下。 先正釋同義。後此有三因下出因。第八菩 薩。疏真如體淨即第八迴向中義。復淨世間
即今偈意。疏妄惑既寂真智不無者。揀異 斷空。開示下。即法華開示悟入意也。疏隨念 隨現故名心等者。此有二意。一隨念多少。
佛亦等之如稱一口有一化佛等。二隨念 淺深。佛應稱之見有優劣。從又了心境下。 約觀心釋即心即佛之義耳。第九菩薩。疏 謂法性身者。此初一偈。上三句約四身說
遍。第四句約十身說遍。此十身正說眾生 國土等十身故。則有虛空處即虛空身。國 土處即國土身等故。無非佛身矣。第十菩
薩。疏上十菩薩下。總結。言六相者。一總顯 佛德。二別則十種德殊。三同則同明佛德。四 異則十德互望不同。五成則共成佛德。六壞
則各住自性。從所以偈後下。彰無結意。此 後一段前二會無。此後例前二會無。亦是 三賢之最後故。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
[0365b18] 疏。二釋名中文有二。先 得名。後釋名。前中二。先總。後然十之別名 下。別釋。於中三。一成三迴向。二開三下
開三為十。三會十歸三。就第二中。四迴 因向果。言如深密瑜伽等者。深密第四觀 自在菩薩白佛言。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名波
羅蜜多。佛告觀自在菩薩。五因緣故。一無 染著。二無顧戀。三無罪過。四無分別。五正 迴向。乃至云正迴向者。謂以如是所集波
羅蜜多迴求無上大菩提果是也。言瑜伽 者。即三十七云。云何菩薩無倒迴向。謂諸菩 薩三門積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業。一方便
善巧。二饒益於他。三去來今世一切攝取。以 純一味淨妙信心迴求無上正等菩提。終 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餘果異熟。除
無上正等菩提。梁攝論第十云。由般若迴 向前六度。為得大菩提故。施等無盡故。般 若能引方便。又釋方便波羅蜜中云。內欲 為利益諸眾生故。所作善根功德悉皆迴
向無上菩提。言等者。無性世親皆同此說。 無性釋云。若以此善根求無上正等菩提 者。為證無上佛菩提故。世親釋云。所有善
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作諸有情一切義利。 釋曰以文易故。疏但略指。疏六迴比向證 其文非一者。以文多故。若取現證即前 第三中心未淨者令得清淨。清淨即淨心
地。淨心地即初地。未淨即比是。迴他比令 他得證亦是自比。令他得證等。疏八迴差 別等者。初列懺悔等五門善根。為差別善根。
一一迴向中皆願成普賢圓融行故。疏十 迴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者。謂初積集資 糧位中雙順事理。即志求大乘猛勇無畏 等事行。植般若德本深心不動。心寶成就
等即順理行。以言向理所成事者。謂百門 真如況所成行即理所成也。疏前十義中下。 第三會十歸三。疏若依總云下。第二釋名。
疏因果主伴具足者。因主即金剛幢力。因伴 即聽者善根。果主即遮那二力。果伴即十方 佛加。謂法因下。出五因之由。法因久遠願遂
將化是遮那本願主伴加威即及威神力為 主加威。十方佛加為伴加威。疏亦猶十地 前十自利等者自利即同所成。利他即同所 作。疏然約行布下。結釋。明非全取十地中
義以釋今文。故疏上云亦猶十地。猶者如 也。但云如二利其中句義則全不同。言地 約說地此約迴向者。彼云如實說菩薩十 地差別相故。此云所謂說菩薩十迴向。居然
自別。言況彼義皆次第者。彼中次第顯於地 前地上等。謂彼云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 別無漏法故。此即地前。次經云善選擇觀察
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即是見道。次經云善入 無量智門故。下六句辨修道。此句寄從二 地至七地。次下五句寄入八地至佛地。則
自淺至深。地前地上見修究竟次第不亂故。 今則反此者。明不依彼次。如今經文無彼 地前地上見修等。次文之與義俱不全同故。
但可云如彼不可依彼次第釋也。上之十 句所成亦然。但可類耳。疏初三明有作淨 法力等者。此亦取論勢而句多少所用不 同。彼十句中初總餘別。別中初句他力。下八
自力。自力之中二。初一句有作善法淨。經 云普淨法界故。次一句教化眾生淨。經云普 攝眾生故。餘有六句皆名身淨攝為三種
盡等。今則有作有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