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5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第五十五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0430b06] 第二聽者總科 釋文即是 上疏
聽者聽者同法決定 餘者心淨 聞法偈言共相 聽者論文可見
二字同生決定二字 聞者第二同法 餘者異生
雙結二根器量 不能愛樂黠慧釋論
智能了事 照理教證明了黠慧大菩提 勇猛勇猛怯弱
大名大菩提即是菩提大願為主 薩埵勇猛勇猛菩提 願求菩提
以此大名 決定決定 阿含決定
心下中有論文 現前略釋中意
論文決定中有阿含決定所以決定 同法決定決定受法
決定決定具足 決定欲法決定 決定必須
聽者中有阿含決定決定 具足 具有教證現前決定現前
教證現前 現前決定法器具足如是法器不滿足不能聽受 具足
使明了不違現前 第二 宿具足
中意 第三示現 決定聽受怯弱第三
中有 雙結及第四句 破壞
破壞約法 不依貢高 瑜伽論三十八聽法遠離
貢高雜染遠離輕慢雜染 遠離怯弱雜染一應重聽恭敬不為不為
隨順過失四相恭敬 正法恭敬三不正法不輕 相者輕蔑
散亂心聽法專一一切 總有雜染散亂一心聽法
怯弱散亂破壞偏重本論不足 功德論文善根
不樂懈怠 說中不樂愚癡 第三一偈
初中視為正是 正說
異生 決定 說中淨覺可知
經文 通教 記為即是
無念即是起信 無有隨順 名為

[0431a27] 法喜即食法華法喜 禪悅食無餘解脫合上甘露甘露
漿淨名甘露法解脫味漿甘露甘露 解脫涅槃甘露涅槃
涅槃解脫酬答相者以此長行

[0431b06] 大智無畏乃是經家當時
述說是故論主

[0431b10] 怯弱酬答不正 大眾不堪隨情不正

[0431b11] 因之成上智者云何 不能 不堪不能成上
智者 可知 二者第四
何者初二 法體教證第三 佛智所以
諸佛根本佛智故此迷人 梵音西方佛智安得 釋義深意佛智即是菩提
佛陀覺者得法 覺者佛智名為 十地菩薩佛智
人法譯者釋論 淨名說法者難聞
無得一向 楞伽自修說通即是教證明教
相如可知一味 大三漸次 真俗異說十地
第二所以 所以初中即是 行者菩薩行微妙
深義深義妙理初二文解釋難得難得 難得經論
難得 經論 離念非心難得境界無漏
難得四下中有 四心第三 第四初中聞慧
二義所知非分聞慧 之中聞慧不須 教法聞慧思慧
三世間忘念並非三慧皆是世間何以世間 二義真偽真修
二報修慧世間 心地 釋經變易釋論無常 心地釋論
修道智者不假修習 無常 空無常樂我淨久修無漏
因故變易名為照實不能照實心體 無常契合不能 心境名為心地心地通有二義
體性梵網經盧舍那佛心地 心體包含生成住持如法一切智 心地即是
法門楞伽自心現量非心心量 心量心量心地出離 無漏見道離生無漏
離生境界 為此無漏出生皆是離過 佛智功能二相 無漏生佛勝鬘正智
智者勝鬘白佛云何 男子善女人甚深法義毀謗 功德大乘道何等善男子
善女人成就甚深法智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隨順法智善男子善女人 了知世尊非我境界
善男子善女人如來 善男子善女人諸眾生深法 妄說違背正法外道腐敗種子天龍鬼神調伏
中有 得佛所以佛智 法華勝義
中有菩提 化生權智自行利他 證道實智
權智差別隱顯 實施權實無邊 即是論文菩提無有佛化
說法種種差別即是法華第三 勝義方便品爾時世尊 安詳舍利弗佛智慧甚深無量
智慧門難解諸佛智慧 甚深智慧門阿含甚深 教證二道古人警察
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具足 所以難解權實隱顯
故云唯有諸佛之下 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智慧門 一大事因緣出現智慧甚深
方便方便門三乘 方便門開方 便門真實方便門真實 相者
權實 佛智佛智諸佛 佛智教證
法華經亦即淨名經 菩薩方便以為一切導師無不由是故地二道
能信結成 心地二空真理唯識 體性
理即無我唯識相者非唯 唯識無我無我理即勝義 唯識諸法勝義亦即真如
唯識實性性相二門不同 心地便是無我事理非一 心地
八識隨心七識八識 內外境界六識六塵即是 外境第七第八即為第八識 種子即是器世間即是
意識內外五識內外 故云心地生成住持 心地疏於
收束一句上半下半 總科
中風第三 論文畢備可見文中合上非有自性合上
自性不可得不住 自性不可得聲名 不可得空無故云 無自性合上不住無性不住所以
緣生無自性依法 虛假無得 無得 見面知名
故知假設安有 自性即如虛空 智者同異可知 所以
實名四法教體 假實相依 無名 空有一聲不能教體
故云假實相依 第四論文 能詮佛智 自有能所
三重中有 三重不可說相就 三重皆可
三法 虛空三法
總有四法三重能所逆順 生下 釋文第三
下生問言 以前
思念 聞慧思慧修慧求法樂法阿含
便即是論文方便 論文非一方便 心念欲念
方便方便 聞慧二者 三業求法行者起行 名為三業修行
第四 即是上勝悲智即是 論文論文倒合
思慧 受持第三思慧憶持 受持
受持 受持得勝受持 得勝生生見佛受持 受持第四思慧疏離善根
修行十二頭陀 決定 論文見道中有
決定 二字見道現觀第四現觀現觀名為相見道中決定
相見後得智三心見道 根本智其後 名相見道是以三心十六 理智三心見道悉皆
緣理十六見道真如正智 相見緣理 不通相見 得名名為現觀三心
第四現觀分所安立 得無分別智十六見道即是第五現觀 見道見道
現觀決定真如決定無明捨離以上釋經釋論 二種見道無明是故
捨離見道能破無明故云捨離相見道中後得智無力 能破無明能破無明所知 故云
思念捨離愚癡疑惑明知 二字現觀唯識第九 二見二見現觀
云何現觀現觀上品喜受相應 觀察諸法共相 加行道中觀諸法現觀
不能分別現觀喜受相應捨受共相即是
法勝現觀境界現觀現觀三寶出世間決定淨信現觀不退轉現觀
上品無漏現觀 現觀無漏戒除破戒 現觀現觀 一切安立根本得無分別
安立二智 皆是一切大論七十五三心 見道現觀故知後得智見道
修道二智無學二智 現觀現觀現觀現觀現觀之後諸緣安立出世安立所得通有
無漏一切見修安立大論 十一安立自性 究竟現觀盡智究竟無學
道後盡智無生智自性見道 第四現觀相見第四 現觀第二第三俱起 自性第四安立根本
即真見道安立三心 見道第五安立十六相見 修道故云菩薩
見道生如來家法界平等常生諸佛集會 自在自知不久大菩提未來 利樂一切平等攝論第六
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如來 論文上疏論文居然 二見皆是第四現觀安立
根本即真見道安立三心相見 十六心緣安立出世第五現觀不行文中
標名二修道中一切 相見道後第二釋論 一定初地之中通達修習
金剛喻定解脫道後方究竟 修習修道唯識第九所為 不行釋論
不行正解不行 引證四會
二障種子重名見道 知者問言見道 所知異生性
以為唯識初地 二障異生性所知無明 染污是故捨離即是
所知即是煩惱唯識 煩惱障中等引證此前 十一二障煩惱障
見道地前 直觀 初地修惑現行阿羅漢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故意
不為 阿羅漢永不如何 我見故此之前
之中常在無相 眾生故意不為即如 畢竟寂滅煩惱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
不為寂滅 方便力熾然雖然 經解菩薩金剛藏佛子
菩薩淨行金剛藏 所行捨離煩惱 無上菩提分得平等未名
煩惱便輪王梵王輪王乘空 未名超人波羅 煩惱未名煩惱 梵天名為超過
清淨名為煩惱 畢竟不行論文經合大乘法師阿羅漢故意
一句阿羅漢 不然護法羅漢煩惱 不敢非得 頓悟
學者二種在地 相貌可知道力 不能煩惱自行
有失地前非有 地前地前 正要在後上任不行
對法第十四煩惱即是四會經文見道不斷 應有修道 斷惑修道修道見道斷惑
修道見道見道修道應名見道故此 勝義初見 斷惑不斷俱生修道
勝者俱生數數 厭足 功用無間 不樂小乘
即是深心決定信解 菩薩地釋然 道中正行菩薩地釋論
即是十地極道不由 故云正行 小法 舉凡地前小乘權教菩薩
何以小心 眾生名為 即為多生 解釋正行至善皆是論文
真正 迷惑一向不了能不由此 能破善法遠離善法 疑惑二種破壞
遠離善法有理 疑惑二字 前生長夜生死
等於輪轉無際破法不信 三惡道偈頌前段 前段
中善思念長行中善深心深心 教證故云 廣智捨離無有 捨離愚癡疑惑甚深決擇
深心信解經文。長行甚深 教證 不動翻覆
偈頌後段 第五人法中有文中釋文
豈可多生疑惑 長夜安能 成就一切佛法相等
書記釋論色法 相應正字師子 解釋 sa ()流出
十二第四 () () () () 毿第四梵語
大旨無異十二梵字 sa () sā si su () sū () se
seṃ so ![SD-E46E.gif](/cb_tripitaka_web/sd-gif/E4/SD-E46E.gif) saṃ
毿 saḥ 師子 刊定釋然師子西方 十四釋論第十四三藏
瑜伽字母 () () () () [*] [*] ()
() 十一十二 () 十三十四 金剛頂 [*] [*]
三藏十二 不合 西方異同二字
若一名為二字三字 一字末那二字阿賴耶 三字一字
語言色法上書字數 總是聲名教體故此四事 能詮教法用字 三十四三藏牙齒
五音牙音五者 () () () () 。齒音五者 () ()
() () 。舌音五者 () () () () () 。喉音五者
() 五者 () () 。 () (無可) ()
() 。三十四 般若三藏中一之內 五音齒音喉音
鼻音其餘四句 一一十二 () 十二三十四如初十二 便 ()
() () () 三十三乃至六合 便
() 十二 具足梵字 ra ![SD-D9D9.gif](/cb_tripitaka_web
/sd-gif/D9/SD-D9D9.gif) 一半 梵書 ka 。 rka 。 kra
() 迦羅 () () 吉里 () () () () 吉禮
() () () () (十一) (十二) 。
十二梵字 ska () 六合 () ()
六合無邊一字 梵天
大梵天王初時眾生不同隨時古書隨時 大篆李斯小篆蔡邕
程邈隷書隨時有別釋種 如觀三昧智度論釋種 是故瑠璃瑠璃作業
不能自陳 教證金剛藏 所有教證最上辯才
樂說辯才 即為真智真智解法 依法樂說 口四樂說即是
說法二智即是正說 有法即是樂說無礙
淨心初地 十力淨心淨心初地
功德成因初地眾生種善根行善助道 功德 辯才分別受持十地
正說 兩句不同辯才分別 前體性分最勝
樂說十地法令受持云云 阿含無礙分別受持十地
直至不生 恭敬皆是論文以定治下 教證妄想一時對治
一時教證分說 阿含一定二戒調伏
威儀可知 舉證便可知經集 正意即今經集
即今第二我慢妄見即今 行門相從
五者一定二戒正見正意 一門正見 故云。經文相從四者
以為二者但是阿含 開成五者 妄想
使顛倒義通淺深妄取顛倒 顛倒使
因果邪見正字兩用正見 正意唯有 積集深思經集
深思 善思信心歡喜正心即是信心 具足可知示現正受
具有求法 依法
求法起行一言求法 聞思修求法聞思修 成行依法聞思修
治病聞思修五言求法大位以為 善趣求教
四解行人 顯示如初 冷水無求第四
求人 有病應有兼之 成行飲食無義 同行
五事正意 便聞慧 聞慧求法
所聞即行資身 即行
樂行現法樂行即行 甘露 涅槃大涅槃甘露不死
果行 二義即是十地善逝 二者果行出現出現真實
如來無礙如來真實 無礙悲智雙流金翅依法 生死海自下第三如來
來意釋名釋文 來意殊勝聖者
前來 躡跡
分別不同 不等五加 文中問言前來
復重 所為具足威力十方佛
前身不同諸佛 佛神力毘盧遮那本願 威神長行光照偈頌
三業第三 威神第二所為問言何不
發起請法有加 諸佛既得便 有請諸佛三家
即是不同 五加若爾諸佛第二 十方諸佛
如是諸佛威神故而 以前十方金剛藏
十方遮那 十方說法菩薩異名諸佛 第二釋名可知不以
第三不同 不等 所以躡跡
何如 為重法尊 為重加分不同
不等 所以可知文中通有第四釋文 業經作用
有餘經略 當之相對 普照十方諸佛世界不周 本處本處即是明光
降伏明光勢力敬業攝益佛力即為攝益 聽者得佛。經文娑婆
世界大眾金剛藏菩薩身故明知 出體
料揀四句 差別所以有用 所為本意不為
相見無業無體經略 三字中經其三
別有 三字二十五三字以上勝者
第二 不為二障 眷屬輔弼豪強四種姓
空有多義 二障即是斷德 智德等正覺自在
煩惱障自在所知障自在 愛心淨名不滅 何故煩惱慧解脫
所知二義 心解脫照理慧解脫 脫除脫除真識出離 心解脫慧解脫
慧解脫無遺 前門乃是十地 等等
等正覺問言何不 賢聖下地
上猶方能 究竟正覺勝者智德 權智十力體能怨敵 十力無畏
十力無畏外道神力 降魔無量屬下眷屬 十力以為 功德
即是怨敵 一者即為怨敵怨敵即是 天魔眷屬言論無量諸眾
諸佛等等 虛空十力無畏無量諸眾釋迦 生人天上由此
初二自在虛空功德 功德第二第三無量 功德功德自在 功德無畏神通便
無量功德便眷屬 眷屬諸眾 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五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6 No. 1736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