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7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七十四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十通品第二十八
[0583b24] 疏。二釋名下疏文有三。初 正釋今經。二晉經下會通他經。三然通與 明下揀濫會釋。於中二。先正引論明通
明相異。後會釋經文。今初。論有問曰神通 與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之 事。是名為通。若知過去行業為明。復次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為通。知行因緣際會
不失。是名為明。復次直盡結使不知更 生更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 生。是名為明。釋曰。此論前文釋明行足。 所謂三明因以三明對於六通辨差別也。
今疏但舉一明。末云等者等於後二。疏今 以此經通即委下第二會釋經文。於中二。 先會晉經明。順文順義義皆委照。文有 證故。後晉經意存順義下會今經文。言務
不違文者。文有十通同六通故。明但有三 十無從故。通梵語云吃 㗚 地 (平聲) 明云婆 (上聲) 哆。
[0583c12] 疏。一他心二天眼等者。以經無總列故 今列名。文中有四。一列別名。二此十皆 言智通下辨其通稱。通名神通已如上說。
今但釋智字。便當出體。若隨相下辨智差 別。三此十亦是下對六開合。但看前列次 第在文易了。四然小乘下通妨難。謂有 難言。十通全異可分權實。十六之殊既依六
開。何能過六。故今釋云。名數小異義旨全 乖。文有三節。一明小乘。二辨三乘。三釋一 乘。言小乘智用有分者。宿命但知八萬劫
事。天眼但見三千世界。天耳他心神足皆局 三千之內。漏盡不盡所知故云有分。三乘 平遍明其不盡重重。一乘重重居然有異。
如天眼見塵中之剎剎中之塵。塵剎之佛佛 身毛孔塵剎重重。彼重重剎中如來說法。天 耳皆聞彼中眾生。他心盡了一念即知多剎。
況局八萬之中一塵。即往剎無窮。況局三 千之內。三明雖知因起未盡重重。故云 尚越彼明。況於三乘小乘六通之境。次有難 云。若爾但明六通而義有異。已揀權實
何要十耶。故云託事顯圓故開為十。十十 法門是本宗故。疏。標云他心下疏文有 二。一釋名。二辨相。文中有三。初能所合 釋。智為能緣他心為所緣。二直就所緣去
能就所釋。三若所若王下。顯智寬狹。
[0584a07] 疏。然 智緣他心下第二辨相。於中二。先敘異 釋。後會今經。前中即彼二十唯識偈云他 心智云何緣境不如實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
境不知如佛境者。唯佛得本質故。
[0584a11] 疏。依唯 識下。二會今經意。於中有三。初標所取 取前安惠。云前亦未為失。二以攝境下出 無失所以。三若離佛外下。結彈第二護法所
釋。二中亦三。初直出所以。二示法性他心 之相。三結成正義。初中直出所以。即示法 相宗有其三義。一云攝境從心不壞境者。
即示心境有無。彼得本質恐壞唯心。既不 壞境得之何妨。壞有何失。以無心者無 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 在於物虛。謂物實有故。若唯心壞境則得
在於境空。失在於心有。故以境由心變故 說唯心。所變不無何必須壞。若以緣生無 性則心境兩亡。故云借心以遣境。境遣 而心亡非獨存心矣。二云能所兩亡不礙
存故者。上不壞境且遣懼質之病。今遣 空有之理故心境並許存亡心境相籍故。空 有相依緣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 交徹存亡兩全。三云第一義唯心非一非
異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上第一釋。雖有 唯心之義尚通生滅唯心。第二義雖兩亡 不 覊 。而未言心境相攝。今明具分唯識。故
云第一義唯心。同第一義故非異。不壞能 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緣他義成矣。非 異故能所平等。唯心義成矣。云正緣他時 即是自故者。結成得於本質無心外過。以
即自故不失唯識。
[0584b08] 疏。以即佛心之眾生心 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兩對前 對明所緣。後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
眾生心者。此明所緣眾生心即是佛心。此 明不異。次云非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 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即故有所緣義。 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成
所緣揀非能緣也。次下辨能緣云以即 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緣佛心即是眾 生心。此明非異。次云非即佛心之眾生心 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有非一義非一。故
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言為能緣 者。結成能緣揀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 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 為能和喻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
一味鵝王 咂 之乳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 水名即乳之水。又此乳名即水之乳。二雖 相即而有不一之義。故應喻之。以即水之
乳非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 水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
[0584b27] 疏。如是鎔融 非一非異者。第三結成正義。
[0584b28] 疏。若離佛外 下第三結彈護法。言却失真唯識者。不知 外質即佛心故。第三宿住通。皆以菩薩得 九世眼如見現在故下。此釋知義。而云見
者是知見也。此上正明。二若不爾。下反難 成立三若但曾經下遮救。謂恐救云。昔曾 見事事則雖滅見種猶存。故得知耳。是 則下為遮此救文有三破。一奪破。謂但
見心不見法故。所見不同。豈見現心名 宿住智。二又曾不經下縱破。縱許有種能 知見者。昔不經事應不知見。謂昔為人何 能普見。今得宿智廣遠皆知。三又但見現
在下結成。即乖名破。第四知劫通。然大乘 宗未來世法體用俱無今云何知者。總徵知 義。謂小乘或說三世俱有。未來但未有用。
或縱可見而未有體。大乘體用俱無則無 可知見。次依方便教下答中有二。初依權 教立理。答謂見因知果。如見色相知後 吉凶。
[0584c17] 疏。若一乘下二依一乘真實。答於中 有四。一正明實義。二然非現在之現在下 通妨。謂有問云。若爾何名見未來耶。答
意可知。三此有若是下立理重難。縱其性 有緣有二俱有過。四若今時看下以理會通。 謂不向今時看未。若向今時看未。此未 即現在。未來如何得有。若逐下向未來看
未。未是未之現在矣。故異於今。第五六七 三通文並可知。第八無數色身通。今初由 了法界無定實色下。疏文有二先彰大意。後
於中六句下釋文前中意明。此是即色之空。 非色絕之真空故不礙現色。於中先明即 色之空。故能現色。由上無實色故即色是 空。既即色是空故非斷空。又無定實則顯
非常。非是斷空。又顯非斷。以定有則常定 無則斷故。今非斷常即真法界。從空中無 色不礙色故者。明空不礙色故能現 色。存亡隱顯下結成上義。至下當知。然
此段文乃含多意。第一謂色空相望總有 三義。一相違義故云空中無色。二不相礙 義故云不礙色故。三相作義故前云無定實 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謂此幻色若不舉體
即空不成幻色故。亦合云色中無空故色 不礙空。故舉體即色非斷滅故。以此正 說了無色義故。唯說色即空邊。下第二段 能現色邊。方合明於色不礙空等。此三無
礙方曰真空。亦稱妙有。第二此之二句遣 於地前三空亂意。謂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 斷空故。遣第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以空
中無色遣第三疑空是物。謂空為有。今明 空尚無色豈有體耶。況色中無空空定無體。 次云不礙色故。即遣第一疑空異色取色 外空。既云不礙於色明非色外。離此三
過方曰真空清淨法界。第三亦含法界觀 意。即第一真空絕相觀。彼有四門。第一會 色歸空觀。即今門空意。第二明空即色觀。
是第二段能現色意。第三色空無礙觀。即此 第三段無色現色意。第四泯絕無寄觀。亦在 此段之中。彼第一會色歸空觀中有四句。各
先標。後釋前三標語。皆同云色不即空以 即空故。今云無定實色以舉體即空。非斷空 故。即彼第一句。彼云以色不即空是斷空。
故云不即空。以色舉體是真空故。云以即 空故。今云不礙色即彼第二句。青黃之相 非即真空之理。故云色不即空。然青黃無 體莫不皆空故。云以即空故。良以青黃
無體之空。非即青黃故。云不即空。即要 有青黃方說無體。明不礙色矣。次今云 空中無色。即彼第三句空中無色故不即空。 會色無體故。云以即空故。良由會色歸空
空中必無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 三句以法揀情。第四便云色即是空。謂凡 是色法必不異真空。以諸色法必無性故。 是故色即是空。此即今疏第一法界無定實
色舉體即空是也。疏存亡隱顯皆自在故者。 總結前義。於中二意。一者結上空中無 色亡也不礙色故存也。舉體即空非斷空故 兼存亡也。存亡約色隱顯約空。空理真常
不可言亡。而色存即空隱。色亡則空顯。此 唯約會色歸空以說。若兼第二不礙現色。 是明空即色觀。論存亡隱顯者。色即是空
則色亡空顯。空即是色則空隱色存。然皆即 亡即存即隱即顯。故云自在。即以總結。 為彼第三空色無礙觀。其泯絕無寄在下釋
文。疏但妄分別求叵得故下。即彼泯絕無寄 意也。彼云。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 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此語亦不
受逈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謂 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 正念故。以今疏文對彼所引。相攝可知。 疏以即空之色為妙色故者。此以前成後。
由前即了無色。而現色故成妙色。次云又 色空不二下。將今對前反覆相成。初空色 不二成上真空。以全成前。次不二而二。以
前成後。次色空融即下融上二文。歸初法 界。後緣起無盡下。成後無涯。其真空妙色之 旨廣如問明。第九一切法智通。然此三對釋
有三義者。然此三義散在經論。古德隨見 取捨不同。以今疏意並皆收之。而取義各 別。並為正解。合其三意方盡玄旨。然此三
對皆由下句成別。上非異句義旨皆同。同 是遣差別相故。下句對上別成三重。第一 唯約顯實者。則拂迹入玄。非異者拂差別
相也。非不異者。拂上不異之迹則遣之。又 遣之以至於無遣耳。而文中二。先總明兩 句。故云則相待而空故。次先破異。云異
相互無故云不異者。此即中論破合品中意。 以小乘立見可見。見者三事和合因。將異 以破之云。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異
法不成故。見等云何合。釋曰。此但總明 無異。異則無合。次例破異。云非但可見 等異相不可得。所有一切法皆名無異相。 釋曰。上總言無。下出無所以。云異因異
有異。異離異無異。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 因。謂如眼於色異。色於眼異是名為異。 今明因色異故眼異故云異因異有異。若 離於色眼與誰異。故云異離異無異。然則
眼色二異相因而成。則無定眼色。而成於 異。故云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亦由梁 椽成舍舍不異於梁椽等法。故云法所因 出法不異因。若眼如舍則色加梁等。若色
如舍眼如梁等。故互為所因。所以疏。云 異相互無謂眼色相因無定異故。又如長 與短異。長中無短相。長無可對故無有 長。短中無長相。短無可對故無有短。既
無長短孰言異耶。故云異相互無故無異。 又長中自無長相。短中自無短相。將何長 短而說異耶。亦中論意亦百論意。故中論 云異中無異相。不異中亦無。無有異相故
則無彼此異百論破一品中。外道立一內破 云。若因果不異三世應為一。彼救云不然。 因果相待成故如長短。注云如因長見短 因短見長。如見泥團觀瓶則因觀土則是
果。內破曰。因他相違共過故。非長中長相。 亦非短中及共中。注云。若實有長相。若長 中有若短中有。若共中有。是皆不可得。何
以故。長中無長相以因他故。因短為長 故。短中亦無長相。性相違故。若短中有長 不名為短。共中亦無長二俱過故。若長中
有。若短中有先已說二過故。將何共耶。長 相既無短相亦爾。若無長短云何相待。上來 破異竟。次疏云遮異言不異下。以相待
門釋無不異謂無異可待故。故二雙絕。以 契性空。亦百論云若無長短云何相待意 也。
[0586a25] 疏。二約雙顯者。謂上但顯實則唯性而 非相。今性相皆具故云雙顯。謂由體一故 非異相。差別故非不異。此舉雙是以顯雙
非。疏三約雙遮下文有二意。一前明相即 故得雙遮。謂相本是異。今即性故無有異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