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7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七十七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602a12] 疏。五天殉命以奔風下。第六勸物修敬。初二 句引例勸修。五天竺國粗云二十萬里。孰 知其實數耶。若以陸行途經數百國。雲山
幾萬重。或捫索憑虛。或飛梯架迴或風行 雪臥。或木食松棲。或惡獸盈群。或盜賊相繼。 若以水行洪濤無岸。雲島潛迴精怪搖風。
鯨鯢鼓浪日月出沒於波底。魂魄飄颺於夢 中。縱使浪息風停。只見水涵於天際。舟行 棹舉猶將息念作生涯。雖此難危而三藏 名僧相繼而至。總緣大聖委命輕生。故云
五天殉命以奔風。言八表妄軀而競託者。 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天徼月窟海潮日出。 有耳目者不憚艱辛遠而必至焉疏。其有 居神州下。正勸即反舉不往之失。以彰往
者之得。謂葱嶺之東地方數千里曰赤縣 神州。即有唐中華之國也。去清涼之境途 程不遙。坦然通衢車馬溢路。隨方觀化不 失家常。往必感徵如何不往。是知不往即
是三億之徒。故今秉鉞分茅方面之重無 不傾仰。西域諸王恨生五天不產東夏。 豈唯遙禮大聖。每多仰羨此君。故有遊西 天者。先問曾居五臺山不。若不曾居棄而
不顧。今此國眾生宿因多幸。得誕中華。諸 佛祖師不解修敬。故此勸之。三億之徒者。 智論第十一云。佛出世難值如優曇華時乃
一有。如是罪人輪轉三惡道。或在人天中。 佛出世時天人不見。如說。舍衛城中有九 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而眼
不見。三億家不見不聞。佛在舍衛國二十 五年。而此眾生不見不聞何況遠者。故今 中華有人曾到臺山。即亦聞亦見。有聞清 涼而不得到。即同聞名不見。只近五臺
亦有不聞不見之者。況於遠乎。故勸修敬 若見文殊。功德之廣如前略說。廣在經文。
[0602b17] 疏。案西域記第七等者。彼云吠舍釐國即 毘耶離。梵音楚夏。云城東南行十四五里。至 大窣堵波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佛涅槃後
百一十年。吠舍釐城有諸苾芻。遠離佛法 謬行戒律。時長老耶舍陀住憍薩羅國。長 老三菩伽住 秫 菟羅國。長老釐波多住韓若
國。長老沙羅住吠舍黎國。長老富闍蘇彌 羅住娑羅梨佛國。諸大羅漢心得自在。持 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稱眾所知識。皆是 尊者阿難弟子。時耶舍陀遣使告諸賢聖。
皆集吠舍釐城。猶少一人未滿七百。是 時富闍蘇彌羅。以天眼見諸大賢聖集議 法事。運神足至法會時。三菩伽於大眾中 右袒長跪揚言曰。眾無諠譁欽哉念哉。昔
大聖法王善權寂滅。歲月雖淹言教尚在。吠 舍釐城懈怠苾芻謬於戒律。有十事出違 十力教。今諸賢者深明持犯。俱是大德阿難
指誨。念報佛恩重宣聖旨。時諸大眾莫不 悲感。即召集諸苾芻。依毘奈耶訶責制止 削除謬法。宣明聖教。七百賢聖結集。南行八
九十里至濕吠多補羅僧伽藍。層臺輪煥重 閣翬飛。僧眾清肅並學大乘。其側則有過 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處。其傍窣堵波無
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南趣摩揭陀國。北 顧吠舍釐城中途止息遺迹之處。疏。巴連 弗邑等者。西域記第八云。摩竭陀國殑伽河
南有故城周七十餘里。荒蕪雖久基址尚 存。昔者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羅城。唐 言香花宮城。王宮多花故以名焉。逮乎人
壽數千歲。更名波吒釐子城。舊云巴連弗 邑訛也。初有婆羅門高才博學。門人數千傳 以受業。與諸學徒相從遊觀。有一書生徘
徊悵望。同儔謂曰。夫何憂乎。曰盛色方剛 羈遊履影。歲月已積藝業無成。顧此為言 憂心彌劇。於是學徒戲言之曰。今將為子
求嫂婚親。乃假立二人為男父母。二人為 女父母。遂坐波吒釐樹。謂女婿樹也。採時 果酌清流。陳婚姻之緒。請好合之期。時假
女父攀花枝以授書生曰。斯嘉偶也。幸無 辭焉。書生之心欣然自得。日暮言歸懷戀而 止。學徒曰。前言戲耳。幸可同歸。林中猛獸
恐相殘害。書生遂留往來樹側。景夕之後異 光燭野。管絃清雅幃帳陳列。俄見老翁策 杖來慰。頃有一嫗携引少女。並賓從盈路
袨服奏樂。翁乃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 酣歌樂讌經七日焉。學徒疑為獸害往而 求之。乃見獨坐陰樹若對上客。告與同 歸。辭不從命。後自入城拜謁親故說其始
末。聞者驚該。與諸友人同往林中咸見花 樹。是一大宅僮僕役使驅馳往來。而彼老翁 從容接對陳饌奏樂。賓主禮備。諸友還城 具告遠近。十歲之後生一男子。謂其妻
曰。吾今欲歸未忍離阻。適復留心棲寄飄 露。其妻既聞具以白父翁。謂書生曰。人生 行樂詎必故鄉。今將築室宜無異志。於是
役使靈從功成不日。香花舊城遷都此邑。由 彼子故神為築城。自爾之後因名波吒釐 子城焉。
[0603a16] 疏。摩度羅亦云摩偷羅。亦中印度 境。西域記第四者。彼記名 秫 菟羅國。記中 不說孔雀之緣。言有舍利等塔者。等取大
目揵連及富樓那塔。言寺北有巖等者。記云 城東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藍疎崖為室因 谷為門。尊者烏波毱多 (唐言近護) 之所建也。其
中則有如來指爪窣堵波。伽藍北巖間有石 室。高二十餘尺廣三十餘尺。四寸細籌填積 其內。尊者近護說法化道。夫妻俱證阿羅 漢果者乃下一籌。異室別族雖證不記。
[0603a26] 疏。安籌雖是後事等者。恐人設難云。既是 毱多建窟乃是佛滅之後百年中事。今是始 成說經。那是彼窟故為此通。
[0603a28] 疏。三俱珍那城 者。大同釋嬌陳如名。
[0603a29] 疏。目真此云解脫等 者。西域記第八云。自支隣陀龍王池其水清 黑其味甘美。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
來初成正覺。於此宴坐七日。入定時此龍王 警衛如來。即以其身繞佛七匝。化出多頭 俯乘為蓋。故池西岸有其室焉疏。摩蘭陀
國未詳所在者。更以義推。摩蘭陀即摩伽陀。 無礙龍王建立正是普光法堂。是今說法之 處耳。以不指云此處故云未詳所在。
[0603b08] 疏。 大集但名慈窟者。即月藏分第十亦但列名。 無別指處。下當具引月藏之文。
[0603b10] 疏。此云多 思惟者。婆沙亦云支那。此云漢也。西域記 云大漢具云摩訶支那。故真諦三藏云衣 物。意云。是衣冠人物之國。皆是義翻。疏翻
為正。
[0603b14] 疏。亦青州分野者。禹別九州東為青 州。則天下分其九分野矣。
[0603b15] 疏。然今之到此 山者。相傳云。以是秦始皇築長城到此畢 工故立其名。
[0603b17] 疏。八疎勒國等具云佉路數 怛勒者。西域記第十二云。出葱嶺其烏鎩 國。此國城西二百餘里至一大山。從此北行
山磧曠野五百餘里。至佉沙國。舊云。為疎 勒者。乃稱其城號也。正音具云室利訖 栗多底。疎勒之言猶為訛也。釋曰。疏依古
疏。即日照三藏釋西域記云。佉沙國周五千 餘里。多砂磧少壤土。稼穡殷盛花果繁茂。 從此東南行五百餘里。濟河踰沙至斫句
迦國。唐言沮渠周千餘里。國南境有大山。 崖嶺嵯峨峯巒重疊。草木凌寒春秋一觀。溪 澗 濬瀨飛流四注。崖龕石室棊布嚴林。印
度得果人多運神通。輕舉遠遊棲止於此。諸 阿羅漢於此寂滅者眾。是故多有窣堵波 也。今猶現有三阿羅漢居巖岫中。入滅心 定。形若羸人鬚鬢恒長。故諸沙門時往為
剃。而此國中大乘經典部數尤多。佛法至處 莫斯為盛也。十萬頌為部者凡有十數。自 茲已降其流寔廣 (釋曰據此華嚴等經却在此國) 從此而東踰
嶺越谷行八百餘里。至瞿薩旦那國。唐言 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漢那。凶奴 謂之于遁。諸胡謂之豁旦。印度謂之屈丹。
舊曰于闐者訛也。瞿薩旦那國周四千餘 里。砂磧大半壞土隘狹。宜穀稼多眾果。 宗尚佛法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並 多習學大乘教法。王甚驍武敬重佛法。自
云毘沙門天之祀胤。也昔者此國虛曠無 人。毘沙門天於此棲。宅無憂王太子在呾 叉始羅國。被抉目王怒譴。謫輔佐遷其豪 嫉出雪山北。居荒谷間遷人逐牧。至此
西界推舉尊。豪首立為主當是地也。東 土太子蒙譴流徒。居此東界群下勸進。又 自稱王歲月已積風教不通。各因畋獵遇 會荒澤。更問宗緒因而爭長。忿形辭語便
欲交兵。或有諫曰。今何遽乎。因獵決戰 未盡兵鋒。宜歸治兵期而後集。於是迴駕 而返各歸其國。校習戎馬督勵士卒。至 期兵會旗鼓相望。旦日合戰西主不利。因
而逐北遂斬其首。東王乘勝撫集亡國。 遷都中地方建城郭。憂其無土恐難成 功。宣告遠近誰識地理。時有塗灰外道。 負大瓠盛滿水而自進曰。我知地理。遂以
其水屈曲遺流周而復始。因即藏軀忽而不 見。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興工即斯 國治。今王所都於此城也。城非崇峻攻擊 難剋。自古已來未能有勝。其王遷都作邑
建國安人工績已成。齒耄云。暮未有胤嗣 恐絕宗緒。乃往毘沙門天神所。祈禱請嗣。 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迴駕國人稱慶。
既不飲乳恐其不壽。尋詣神祠重請養育。 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 至成立。智勇光前風教遐被。遂營神祠 崇先祖也。自茲已降弈世相承。傳國君臨
不失其緒。故今神廟多諸珍寶。拜祀享祭 無替於時地乳所育因為國號。王城南十 餘里有伽藍。此國先王為毘盧折那。唐言 遍照。阿羅漢建也。王城西南二十餘里。至
瞿室 [飢-几+夌] 伽山。唐言牛角山。峰兩起巖隒四 絕。於崖谷間建一伽藍。其中佛像時燭光 明。昔如來曾至此處。為諸天人略說法要。
懸記此地當建國土敬崇遺法遵習大 乘即今處也。牛角巖有大石室。中有阿羅 漢入滅心定。待慈氏佛。數百年間供養無 替。近者崖崩掩塞門徑。國王興兵欲除崩
石。即黑蜂群飛毒螫人眾。以故至今石門不 開釋曰。據此亦為聖居。或指江表牛頭者。 即金陵南四十里有山名牛頭。謂由此山
有雙峰。故一名雙闕。一名天闕。一名南郊。 一名仙窟。皆以累朝改革不定。按域地誌 云。此山高一千四百尺周迴四十七里。準西
域記及舊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心王菩薩告 諸菩薩言。東北方邊夷國土名牛頭。若按新 經云。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山。如前所 引西域記文。此與真丹處則異也
(此文見金陵塔寺記) 古 老相傳云。是辟支佛現形之所。而前後文多 云菩薩於中止住。而其靈應往往有之。
[0604b05] 疏。 迦濕彌羅記第三云。北印度境末田乞地即 阿羅漢名。昔云末田乞地。新云末田底迦 迦濕彌羅國。周七千餘里。四境負山山極峭
峻。雖有門徑而復隘狹。自古隣敵無能攻 伐 (云云) 昔此國本龍池也。佛世尊自烏仗那 國降惡神已欲還中國。乘空當此國上。
告阿難曰。我涅槃後有末田底迦阿羅漢。 當於此地建國安人弘揚佛法。如來寂滅 之後第五十年。阿難弟子末田底伽阿羅漢 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聞佛懸記心自慶
悅。便來至此。於大山巖宴坐林中。現大神 通。龍見深信請咨所欲。阿羅漢曰。願於池 內惠以容膝。龍王於是縮水奉施羅漢。神
通廣身。龍王縱力縮水。池空水盡龍翻請 池。阿羅漢於此西北為留一池。周百餘里 自餘枝屬別居小池。龍王曰池地總施願恒
受供。末田底迦曰。我今不久無餘涅槃。雖 欲受請其可得乎。龍王重請五百羅漢常 受我供乃至法盡。法盡之後還取此國以 為居池。末田底迦從其所請。時阿羅漢既
得地已。運大神力立五百伽藍。於諸異 國買鬻賤人。以充役使以供僧眾。末田底 迦入寂滅後。彼諸賤人自立君長。隣境諸 國鄙其賤種。莫與交親謂之訖利多
(唐言買得) 今時泉水已多流溢。
[0604c01] 疏。乾陀羅國。西域記第 三云。健馱邏國有伽膩色迦王。以如來涅 槃之後第四百年。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
內附。機務餘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 說法。而法異儀部執不同。王用深疑無以 去惑。時脇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遠。弟
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時 王聞已甚用感傷。悲歎良久謂尊者曰。猥 以餘福幸遵前緒。去聖雖遠猶為有幸。 敢亡庸鄙紹隆法教。隨其部執具釋三 藏
(下取意) 遂召眾僧七日供養欲議法事。 宣先下令去凡留聖。聖眾猶多復去有 學。無學猶多次留具三明六通具者。猶多次 取內具閑三藏外達五明。乃至四百九十
九人。後一世友未得羅漢等。廣集三藏凡 三十萬頌。王以銅鍱鏤寫。石函封緘。全捨 此國與僧故多聖居也。
[0604c17] 疏。苫末羅者。此翻 為黃雜色。初品經巧幻術修羅王苫末羅 王乃偈共長行。唐梵互出。與此釋不同偈
云紅色光神。又其城東南十餘里有窣堵波。 中有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彼多聖迹 故是聖居。
[0604c22] 疏。相傳云。是佛留影處者。即西域 記第二說。那揭羅國城西南二十餘里有伽 藍。伽藍西南深 澗 峭絕。瀑布飛流懸崖壁立。
東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羅龍之所居也。門 徑狹小窟穴冥闇。崖石津壁溪徑餘流。昔有 佛影煥若真容。相好具足儼然如在。近代
已來人不遍覩。縱有所見髣髴而已。至誠 祈請有冥感者。乃暫明示尚不能久。昔如 來在世之時。此龍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 進奉失儀。既獲譴責心懷恚恨。即以金錢
買花供養受記。窣堵波願為惡龍破國害 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為大 龍王。便欲出穴成本惡願。適起此心。如來 已鑒愍此國人為龍所害。運神通力自中
印度至龍所。龍見如來毒心遂止。受不殺 戒願護正法。因請如來常居此窟。諸聖弟 子恒受我供。如來告曰。吾將寂滅為汝留 影。遣五羅漢常受汝供。正法隱沒其事無
替。汝若毒心忿怒起時當觀吾影。以慈善 故毒心當止。此賢劫中當來世尊。亦愍汝 等皆留影像。釋曰。此與觀佛三昧海經大
同。已如初會鈔引。然西域記云。此國無別 君長。屬迦畢試國。去健馱邏國不遠。或曾 屬之耳。
[0605a16] 疏。具如西域記及大集月藏分第十 者。此即總指上來諸處引。西域記不局 一卷。月藏分的指第十。然月藏分當第十
二。有十卷經。第十卷中。即建立塔寺品第 十九。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 曰。四大天王等。及諸眷屬從坐而起。合掌向
佛一心敬禮。而作是言。佛說於此四天下 中所有過去諸佛如來之所建立住持。大塔 牟尼諸佛所依住處。於現在世及未來世。 而常不空。佛與菩薩摩訶薩等。降大法雨
皆悉充滿。初名眾仙所興。次名德積。次名 金剛焰。次名香室。次名睒婆梨。次名賢城。 次名須質多羅。次名水光。次名香熏。次名
善建立。次名遮波羅。次名金燈。次名樂住。 次名牟真隣陀。次名金剛地。次名慈窟次。 名那羅延窟。次名渠摩娑羅香。次名惠頂。
次名大德窟。次名善現。次名青欝茂。次名 虛空子。次名牛頭栴檀室。次名難勝。此是 過去諸佛建立住持大塔常為菩薩等之所
加護。是故我等常所供養。世尊所有聲聞 弟子。於現在世及未來世。復有幾所塔寺住 處。令我等輩護持養育。然此初數處與此經
同可以意得。故不具引。下取意引。爾時世 尊微笑。面門放種種光。時四天下有無量 百千諸佛住處而現。東州八萬佛現。北州百
千西州五百南州二百五十千佛處現。廣說 諸國各有佛現等。下諸天龍等發願護持。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0605b14] 疏。初來意者文二。 先正明後解妨。今初古德但有三品者。以後 二品別為平等因果故。用品雖廣狹不同
答果義等。疏若答前問下二解妨。先問以 前六會共答前問。皆不重請故。問此品何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