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 Huayan Jing Lun 新華嚴經論
Scroll 3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四長者李通玄撰
[0954a29] 從此已下七卷。總是善財善知識。自此已下 十箇善知識是十住門。
[0954b02] 一示善知識所居方面者。何故令往南方。以 明託方隅而表法。以南為正。為离為明。以离 中虛。以中虛故。离為明為日。為九天。在身
為頭為目為心。心達虛無智日自明故取之 像表其道也。是故經云。明鍊十方一切儀式 主方神。方者法也。但取其法大像無方如日
行於天明麗於地。智行於空。明麗於萬物。無 不知無不明。取之一法十方混然。
[0954b10] 二示善知識所居國土者。南方有國名為勝 樂者。為明理智虛無能淨煩惱。名為勝樂。
[0954b12] 三示善知識所居處所者。其國有山名曰妙 峯。無念靜禪名之為山。心空智現名之為妙 理。淨智明慧能破惑名之為峯。以艮為山。為
止。為童蒙。為小男。為門闕。以正為初。明以 三陽爻生之始。為正月。一下止則正字也。以 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故
取。之為正月故三。陽生故以三為正。又三 陽生處火生於寅。以火為日。日生於寅。以日 生於寅。是明初生處故。名為童蒙小男位故。
取之以像。表之以法。以文殊師利居東北方 清涼山者。取摩竭提國菩提場之東北方。此 山是此南閻浮提菩提場之東北。是此閻浮
提之眾山之王。以艮為山故。萬菩薩於中止 住。是文殊師利主伴萬行圓滿之侶也。故以 文殊主法。身根本智之妙慧。為一切諸佛啟
蒙之師。有一切處文殊師利。亦乃一切眾生 皆自有之。皆從此法初入聖智也。初生佛家。 與一切諸佛同一智慧解脫知見。從茲之後
學差別智發起願行成大慈悲。號曰普賢法 界行也。是故如來取像世間法則用表其法。 令易解故。即以勝樂國妙峯山取像。明其三
陽生處艮以為止。以止則明初生故。以明初 生號曰童蒙。亦以文殊師利以發蒙入聖之 初故。故號文殊為童子。菩薩因化立名故。以
發起一切眾生。入無相妙智慧故。此明以方 便三昧現根本智。初生一切諸佛智慧家故 故立名也。故以取像表法。令學者先以心無
念慮寂靜不動如山王。無相妙理智慧便現。 自心智慧得解脫。清涼即不要身足登山也。 是故十住位於須彌山頂上。說十箇隨位昇
進佛果。皆號之為月同此。妙峯山德雲比丘 已下十箇善知識。創從凡得法清涼樂也。此 明善財舉行用彰十住門。言妙峯山者。意明
從定方能顯發自心根本智慧。如諸佛見萬 法無性萬法無相萬法無依萬法無有本末住 處。契此法已。名為住佛所。住方得見亡業
謝。生聖智流中。學差別智。成就法界無限普 賢大用。廣化無盡一切法界眾生。皆使入於 根本智之知見故。亦可凡初學先入山樂靜方
學定心用現正智。亦是方便。亦可得名勝樂 國妙峯山也。以心離俗境樂山寂靜亦是勝 樂義。引凡方便種種利生。但不住其中也。
[0954c25] 四舉善知識約德立名。名為德雲者。以德雲 能雨法灑潤眾生令得清涼之義。比丘者。此 云滅諍。以滅有無是非煩惱之諍。故云滅諍。
以身邊等五見及有無二見能障道故。先須 以無念無思三昧止之正智方現。故云滅諍。 故以妙峯山表其比丘三昧行。智現定亡寂
用自在。方能說教以潤童蒙。名為德雲。故居 艮為蒙位。以止是潤生啟明之。初以比丘德 雲居山之頂。取像表法。明此位從信心凡夫。
創始以三昧加行啟蒙。入聖位中。十住之首 至法頂故。與無相妙智慧會處。號為妙峯。以 妙智慧能說教處潤益含生號名德雲。修學
如是方便現其自心正智現前。其妙峯山德 雲比丘之義。總在己躬。乃至文殊普賢佛果。 總皆自有。以方便三昧理智現前利眾生行。
行之。即是一。如經具明。此明於法界品中安 立如是五位行門。明五位方便修行行門總 以法界佛果為體。以法界普光明根本智具
普賢差別智為大用故。始終本末不移此也。 以進修生熟處安立諸位。起一百一十城之 法門。總共同一十波羅蜜行。一三十七道品
一四攝四無量心。總別同異成壞六門在其 中也。以智照之可見。一百一十城義如前福 城東已釋訖。
[0955a20] 五舉善知識道德所能者。此善知識堪說示 菩薩行之加行。具普賢行五位門戶。是故文 殊令善財問德雲比丘。云何學菩薩行。云
何修菩薩道。乃至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德雲比丘當為汝說。此是入十住之初心名 初發心住。又爾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
踊躍已下至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 慧光明普見法門。有三十八行經。義有十一 門。一得聞善知識名歡喜。二頂禮文殊足下
遶無數匝辭退南行。三至處求覓德雲比丘。 四求經七日。五見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 六右遶三匝。七申請所求。八德雲歎善財二
種難法皆能發行。九先舉善財所求十種菩 薩之行。十自申己德授與善財。十一我唯得 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是都結自 己
當位法門授與善財竟。已下是 更推勝進前位。
[0955b08] 一得聞善知識名歡喜者。經云聞是語已歡 喜踊躍。舉身離地為踊。再踊不已為躍。
[0955b09] 二頂 禮文殊足下遶無數匝辭退南行者。頭頂禮 足。以已之尊高。至彼之足下。是敬極之禮也。 遶無數匝敬順法心辭退南行。昇進明智。
[0955b13] 三至處求覓德雲比丘者。明至勝樂國妙峯 山。表無染寂靜為勝樂。身心不動如山。是習 定也。十方求覓是觀也。是十方觀圓融心境。
使無邊等虛空故。
[0955b17] 四求經七日者。明七覺分推求勝進除沈掉 心也。處定曰沈。出定曰掉。去此二障。
[0955b18] 五見比 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者。表同其體。已登山 頂義也。明初居定。體猶有定心以七覺支分 推來正覺法身本無定亂體故。初心有禪可
定。故云遙見德雲住居別山頂也。徐步者。不 居亂體也。經行者。表不住淨心也。定亂兩融 方明契會。又雖得同十方一切諸佛正覺慧
現前。自此方堪求菩薩之行成普賢行。為明 不住用故。故云徐步不住定故。修菩薩行故。 故云經行。夫修道者。皆須信心。之後當須要
以定門以為方便。得定之後方堪起十方觀 七覺支觀。用會心境遍周。定亂雙融。身邊見 謝始名見道。方堪修菩薩道。具菩薩行。隨俗 多生在真一念。
[0955c03] 六右遶三匝者。勝進敬順體會心成也。右遶 者。左尊右卑以自卑已順尊正教。三匝者。一 三五七九是陽之位。二四六八十是陰之位。
陽生陰殺。以三生義也。
[0955c07] 七申請所求者。經云我已先發無上菩提心 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如是乃至云何於 普賢行速得圓滿。
[0955c10] 八德雲比丘歎善財二種難法皆能發行者。 歎菩提心難發先已發。菩薩行難修今能行。 云我已發無上菩提心者。已於文殊師利所
發菩提心。為知菩提無證修無所求故。但求 菩薩方便三昧加行。其菩提心自然明白無 垢。猶如空中有雲雲亡其虛空自空。不復云
求虛空也。以明但修菩薩三昧觀照以治執 障。然菩提心無有修作留除之體。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是故今以妙峯山頂。以止觀二門
七菩提分助顯方便菩提心自明白。及至菩 提明白即菩薩行諸三昧即是菩提。不復別 有菩提而自明白。以明菩薩處於世間修諸
萬行。世間萬行乃至菩提涅槃性自離故。以 將此法教化迷流不了此者。而令悟達性空無 垢之智。以淨諸業令苦不生。名為大悲。猶如
化人教化幻士。以智觀業。隨時隨根。十方等 利。無心意識。智幻利生。以此義故。但求菩薩 一切諸行。以明即行是菩提一切無生滅故。
云我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以明信心菩提 雖未有三昧加行顯發以知無所修無所求 故。今菩薩行者。以明方便三昧相印。方明行 及菩提如實無二。於此之中不可說言諸行
無常是生滅法。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 滅。若能如是見諸佛常現前。以是下文。得見 四維上下十方無數佛等。為得此見解故。如
來於三乘中說諸行無常者。為執諸行作實 者說。非為大根眾生頓受法界佛乘理智體 用無礙者說故。是故發菩提心者。須識教之 權實。可以堪發大心。
[0956a09] 問曰。何故不於文殊師 利一箇善知識邊求法。豈不足耶。何故須經 歷五十三善知識處求菩薩行也。
[0956a11] 答曰。明治 習氣之淺深。修差別智之廣狹。大慈悲之厚 薄。攝化之多少。以此安立五位修行法則。隨
位善知識五十三人。一百一十因果。總別同 異成壞之相。令進修法界不謬。不滯其功。不 迀其行故。從此妙峰山。以方便三昧加行因
緣。顯自法身自體清淨本無依住。普光明智 與菩薩行寂用無二門已下諸位以普光明智 用修差別智。及治習氣。并以大願起悲智門
長養大悲行周法界。如下具明一一次第。
[0956a21] 九德雲先舉善財所求十種菩薩之行者。從 所謂求菩薩行已下。總有十種菩薩行。是總 舉十住十十行十十迴向十。十地十十一地
十。如是五位中各十十。總在此十種菩薩行 中。且如初第一所謂求菩薩行者向十住中。 配初發心住。以檀波羅蜜門為主。餘九為伴。
以方便三昧為檀行體。能捨一切法故。二求 菩薩境界者。配治地住。以戒波羅蜜為體。餘 九為伴。以法身根本智為戒體。大悲及差別
智為用。如海雲比丘所觀察大海見佛出興。 達十二緣生成根本智。便以差別智說普眼 經。及十王是悲智之行。如下至位方明。此同
十地中第二地治欲界惑。三求菩薩出離道 者。配修行住。此同十地中第三地。修上二界 禪超彼禪定位故。治上二界惑。如此修行住
中第三善知識。於海岸國善住比丘。在於虛 空中來往經行。明得不住三界及禪定。得智 自在故。十王恭敬者。明智悲並濟不偏修故。
至位方明。此以忍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此 明三界惑盡是出離道故。四求菩薩清淨道 者。如十住中第四生貴住及十地中第四地。
三界心盡出世智現前。方學世間文字句義 智。五住五地方滿。六住中如海幢比丘得離 出入息。寂滅神通化身周遍十方。如是十種
所求所修菩薩道一中。十十之行五位齊彰。 一一如上配之。於中意況文義炳然。不悟讀 之虛談且過。一一須得其意。如十住法。與後
位及十地作樣。已後諸位倣此規模慣習已 終。方依初法。
[0956b20] 十自申己德授與善財者。經云。 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 照。曜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
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 一切諸佛。此明舉本果法令凡信樂修行從 初發心修行慣習十地功終。方依此初時本 樣果法也。還以法界中時不遷智不異慈悲
不異願行不異之所成就。以於法界大智無 延促中修行故。不如情解。有修行者莫作延 促。時分修學。應須善觀法界體用。莫如世情
作一剎那計作三僧祇計。如法界中都無脩 短遠近故。以此解行如法修行。於諸境界善 照生滅。令使執盡而成智之大用。於自心境
莫浪攝持。但知放蕩任性坦然。習定觀照執 盡智現。生滅自無業垢自淨。會佛境界同如 來心。佛見自會非由捉搦。謾作別治令心狂
惑。但自明心境見融執業便謝見亡執謝。一 切萬法本自無瘡。智境朗然名為佛國也。無 煩強生見執。永自沈淪。自作自殃非他能與。
[0956c10] 十一自此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信解力已下 至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 光明普見法門。有十九行半經。明普見十方
一切諸佛又諸國土境界無礙門。是此位中 之果也。此明本來如是佛境清淨。比來妄作 客塵。今從文殊師利所得決定信眼。以止觀
二門七覺支分。至此真境。契會無差別。普見 一切眾生心境及以自心本來解脫佛國。此 名初發心住。以自心會佛所住故。以檀波羅
蜜為主。餘九為伴。自此已下但有所見佛及 佛境界。總是位中之果也。自此已下。推功前 位。治地住中已下。一一善知識邊。皆有本位
昇進二門。第二治地住善知識名字法門。如 下一初昇進門中。從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 邊智慧清淨行門已下至辭退而去。有三十
八行半經。是推德勝進分。於此段中約分四 段。一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慧已下至云 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有二十九行半經。明
仰推勝德令善財進修分。二南方有國名為 海門。是示善知識處。三彼有比丘名為海 雲。是示善知識名。四禮德雲足是辭去而昇
進前位。此明一一位中與十法門令入授十 法門令修。皆一位有正入本位之果授前位 之因。已下倣此例然。初二十九行半經。明未
申善知識名玄歎其德自推無能。後九行半 經明舉善知識名重舉十法而令預聞一。一 如經具明。
[0957a08] 第二治地住本位門中復分為五段。一爾時 善財已下正念觀十法。二南行至海門國。三 至海雲比丘頂禮其足。四正申所求。五海雲
比丘稱歎善財示所觀法。如海門國者。明觀 生死海為。廣大佛海。海雲比丘者。因所觀法 立名。其心如海。以法潤生如雲。又性戒如海
不宿死屍。一切生滅死屍至於根本智海。皆 為智海無生滅故。五海雲比丘稱歎善財與 所觀之法者。所謂觀察大海。云我住此海門
國十有二年者。明不離十二緣生生死海故。 如是十二有支。一切凡夫無明所覆常處其 中。權教菩薩及以二乘。皆厭而捨之。一乘菩
薩以此無明十二有支。以為如來一切智智 之海。為大智海無有生滅。本來如是凡夫不 了。妄繫生死無明故。云我住此海門國十有。
二年。經云常以大海為其境界已下有十種 思惟大海。意明一切眾生十二緣生生死之 海廣大無量。無有中邊性相可得。便為佛海
思惟大海無量眾寶奇妙莊嚴者。明觀生死 緣生海。便成自性清淨佛之智海。即一切智 寶功德莊嚴思惟大海。積無量水者。以諸
愛水為大悲水思惟大海。水色不同者。根本 智中起無量差別智慈思惟大海。無量眾生 之所住處者。以明佛海中有無量眾生之所
住處不覺不知思惟大海。容受種種大身眾 生者。明無量菩薩咸處生死海中。一一身土 咸滿其中。如影如光不相障蔽思惟大海。能
受大雲所雨之雨者。菩薩心海堪受大雲諸 佛法雨思惟大海。無增無減者。諸佛智性之 海無有增減。乃至四種無過廣大深廣。便見
海中有大蓮華。忽然出現其上有佛說普眼 經。意明自觀生死海。便為自己如來清淨智 海。自佛出興根本智差別智。究竟不離此生
死海中圓滿故。十力四無畏一切智智海皆 迴生死海廣大業力而成就之。生死業果盡 一切智智海如是。成自己如來廣大智海普 賢行海。不離一切眾生及自己十二有支緣
生行海中。若離此者別有成佛處所法者。無 有是處。從海出蓮華。其蓮華上所有莊嚴眾 寶。是達無明及諸有支為大智海。以智隨行
功德報生。因陀羅者。主也。尼羅者。青色。此 寶青色為眾寶中之主。為蓮華莖芬敷布濩 者。言此蓮華開敷廣大遍布大海。此明以行
隨智用無染業所成。百萬阿修羅王執持其 莖者。百萬隨智用處生死而不沒。像阿修羅 處大海而纔沒半身。表萬行隨智以智為主。
明智悲萬行處生死海而恒不沒。一切眾苦 波濤故。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