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Yi Ji 大般涅槃經義記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涅槃義記卷第九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0845c13] 下次廣上佛境不思。境謂涅槃。隨化示滅實 德常存。實德雖存妙寂離相故曰不思。斯德 難彰。今寄化滅趣入以顯。欲使眾生學佛捨
相趣入其中。於中有四。一寄滅處顯真涅槃。 二寄滅時顯真涅槃。三寄嚴林顯真涅槃。四 寄滅身以顯證入。
[0845c19] 處中有二。一寄城處對破外道明大涅槃常 樂我淨。二寄林處明大涅槃常樂我淨。就城 處中師子初問。問意有三。一問何故捨六大
城而來至此。二問何故在此涅槃。三問拘尸 弊惡之處如來何故於中涅槃。下佛別答。先 對後問。汝不應言弊惡隘小略翻其言。應言
微妙以理教示。何以下釋。諸佛菩薩所行之 處法說略釋。如賤人下三喻顯示。次合。下結。 我念昔下答第二問。有三復次。一於往昔曾
於此處聞佛名號修行十善。為報地恩故來 在此。二曾此處修四無量。三曾此處見佛發 心故來在此。我初出下對其初問明為追逐
諸外道故捨六之此。先明捨六。後到拘尸破 邪顯正。先別後結。別中有三。一明六師先往 拘尸增物邪見。二我見是下如來後到翻邪
顯正。三爾時六師作是言下明諸外道執邪 亂正如來對破。初段可知。
[0846a06] 第二段中初明 如來憐此眾生邪師所惑。廣請菩薩大師子 吼。雖於空下明集菩薩吼之所以。師子吼者
說一切下出其所吼。說無常樂辨生死法。說 佛常等顯涅槃法。
[0846a10] 第三段中初明如來破邪 顯正。諸外道言若言如來常樂我下明諸外 道捨邪歸正。前中有二。一破外道即法計我。
二六師言色非我下破彼外道異法計我。前 中初約六根破我。六師若言色是我外就五陰 破我。就根破中先破邪執。諸佛菩薩所見真
下顯示正義。前破邪中文別有二。一外道立 我如來對破。二外道徵佛如來為釋。前中初 先外道立我。瞿曇有我我亦有我說邪亂正。
下辨我相。於六根中且約眼說。見者名我法 說以立。次喻後合。下佛對破。見者名我是義 不然牒以總非何以下釋。有三復次。一根用
不俱破定有我。人在一向六根俱用辯其喻 相。若定有下徵法同喻。若一根中不能已下 以法求喻破定有我。二根用不恒破定有我。
汝所引喻雖經百年因見無異辯其喻相。眼 根若下徵法同喻明知無我。三根用一向破 定有我。人向異故見內見外辯其喻相。眼根
若下徵法同喻。若不見下明法乖喻破定有 我。
[0846a29] 自下外道反徵如來。若無我者誰能見 邪。下佛為釋。先明四事和合名見。次明無我。 下明眾生顛倒見我。上來破邪顯正可知。
[0846b03] 下就五陰破定有我。文別有四。一破其邪。二 顯其正。三復破邪。四復顯正。初中先就色陰 以破類其餘四。就色陰中初先破我。後破常
等。就破我中若色是我是亦不然舉以總非。 何以故下廣顯其非。五句破之。若色是我不 應醜陋是一破也。何故復有四姓差別是二
破也。何故屬他是三破也。諸根缺漏是四破 也。何不作天受地獄等是五破也。若不能下 總以結破。下破常等并類餘陰。文皆可知。上
來破邪。如來永下顯示正義。復次色下重復 破邪。如來身下重顯王義。
[0846b13] 下次破其異陰 計我。還初破邪。後顯正義。就破邪中文有四 對。第一外道因前被破立異陰我。言色至識
悉非是我我遍一切猶如虛空。下佛對破。有 三復次。一就見徵破。若遍有者則不應言我物 不見據本以徵。若我周遍本來恒遍一切處色
常應具見。不應說言我初不見。若初不見後 方見者。見則本無便是無常云何言遍。二就 趣以徵。若我遍者五道之中應具有身令徵令
齊有。懼立齊有。下復徵破。若具有者五道之 中應各受報。云何說言轉離三塗受人天身。 三就一異徵破。先為兩定。一耶多耶。若一則無
父子等者難破一遍。我若多下難破多遍。若多 而遍此人之我遍彼身中。彼人之我遍此身 中。一切眾生五根業慧悉應齊等不應有別。
懼彼立等。下復難破。若當齊等云何說言根 具不具難破根等。善業惡業難破業等。愚智 差別難破慧等。
[0846c01] 第二外道乘言救義。我者 無邊法與非法分齊各別。以其別故修善法 者則得好身。行非法者則得惡身故有差別。
下佛對破。若如是者我則不遍以別徵遍。我 若遍下以遍徵別。遍則此我到彼身中。彼 我亦到此人身中。是故善人亦應有惡。惡
人亦應有其善業。善惡既通身報寧異。若 不爾下結非其遍。
[0846c08] 第三外道立喻救義。譬 如一室燃百千燈燈別明通。我亦如是如明 遍通。修善行惡如燈各別不相雜合。下佛
對破。言我如燈是義不然牒以總非。何以 故下廣顯非義。句別有三。一明從緣有隨燈 增長我不如是不得為喻。二明從燈出住在
異處我不如是不得為喻。三明與闇俱我不 如是不與無我同在一處。以是義故不得為 喻。文中初言明與闇共略以標舉。何以下
釋。如燃一燈照則不了正論燈明與闇共住。 多燈乃了舉多顯少。若初燈破不須後燈約 初徵後。若須後燈知初共住將後證前。
[0846c19] 第 四外道反徵如來。若無我者誰作善惡。下 佛先以四義別破。若我作者云何名常如其 常者云何有時作善作惡是一破也。若有時
作云何復得言我無邊是二破也。若我作者 云何行惡是三破也。若我知者云何生疑眾 生無我是四破也。以是義下總以結破。
[0846c25] 上 來破邪。下顯正義。明佛常樂我淨及空。文顯 可知。
[0846c27] 上來第一破邪顯正。若言如來常樂 我淨下明諸外道捨邪歸正。
[0846c28] 上來廣明佛到 拘尸破邪顯正。以是因緣我於已下總以結 之。
[0847a01] 次就林處以顯涅槃。先別後結。別中有 四。一寄八樹表彰八修。二因此眾生護娑羅 林令諸弟子學之護法。三因四王護娑羅林
即令護法。四以此林華果常茂能益眾生表 已能益聲聞諸眾。以是下結。
[0847a06] 次寄滅時以顯涅槃。於中初寄二月以顯。師 子先問。下佛答之。先別後結。別中四句。一明 二月人多生於常樂我淨四倒之心。佛為破
之顯示如來常樂我淨。先破常倒。次樂我淨。 二為表如來二種法身謂真與應。三冬不涅 槃顯示智者不樂如來無常盡滅。二月涅槃
顯示智者愛樂如來常樂我淨。四以二月種 殖等事表彰弟子修諸善法。於中有四。一以 種殖喻諸眾生聞法發心種諸善根。二江河
盈滿喻十方界菩薩雲集。三百獸孚乳表諸 弟子種諸善根。四華果敷榮表示弟子修七 覺華得四道果。
[0847a17] 下次就其十五日時表彰涅 槃師子先問。生等四時皆以八日何故涅槃 獨十五日。下佛先嘆。後為辯釋。釋中有三。一
十五日時月無虧盈表佛涅槃無有虧盈。二 十五日時月盛圓滿為十一事顯佛德滿為十 一事利益眾生。三我真實不入已下約就初 段明佛不滅愚人謂滅。先法後喻。
[0847a24] 自下第三寄就嚴林以顯涅槃。師子先問。下 佛為辯。德人顯處故曰莊嚴。正為明佛乘論 弟子弟子無量略舉六人。通佛有七。一一人
中皆初佛辨。後師子吼就人領解。辨舍利中 先嘆其智。於怨親下嘆其心行。智中十句。大 智是總。利等是別。於理速入名為利智。於事
速解說為疾智。斷障自在名解脫智。於理窮 照名甚深智。世義博通稱曰廣智。窮佛教海 名無勝智。故經說言唯除佛世尊。一切眾生
類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不能 及其一。何有勝者故名無勝。所知不謬名為 實智。具成慧根總以結之。
[0847b07] 自下第四寄就滅身顯已證入大涅槃義內。 證難彰故寄滅身趣入顯之。於中有四。一師 子請住。二如來不許。三師子吼問佛滅意。四
如來為辨。初中師子乘前請住。唯有如來乃 能嚴林無則不端唯願大慈為嚴常住。
[0847b11] 下佛 答之。先明不住。後彰欲去。明不住中合有二 十七復次文廣顯不住。要攝為四。初一復次 以理反呵。諸法無住云何請住。二凡言住下
有六復次。廣明如來住過永盡不應請住。三 夫無住者名無邊身下有十二復次。廣明如 來無住德備不應請住。四若有說言身口意
惡得善果下有八復次。廣舉一切畢竟無事 顯佛無住。初先廣舉。後將類佛。
[0847b19] 前明不住。 下明欲去。如來於此入大三昧深禪定窟眾 不見故名入涅槃。此乃寄人顯彰實證令人 學也。問曰上說如來畢竟常在世間不入涅
槃。今以何故言已不住定入涅槃。釋言佛 德有四種門。一共世門。恒在世間未曾暫滅。 二住寂門。未曾暫出。第三反寂起用之門。現
化隨物。第四息用歸寂之門。捨化歸真。前據 初門彰已在世畢竟不滅。今就第四故說不 住入涅槃矣。
[0847b28] 師子下復問佛滅意。何故如 來入禪定窟。下佛廣以十四復次明入所為。 雖有多門宗意令人學佛趣入。以是下結。
[0847c02] 從非內外訖來至此。大段第三廣顯證法。自 下第四勸修趣入廣顯證行。此與向前第二 段中證行何別而須重論。前第二中教見如
來以趣實證。今此文中教見涅槃是一異也。 又前文中直明持戒乃至見性為趣證行未就 人別。此中就人彰行階降是二異也。
[0847c07] 就此 文中階別有四。初教修三。是初地上入證之 行。次教修十。是種性上乃至解行趣證之行。 如佛昔告純陀已下教修四種轉業之德。是
善趣中趣證之行。師子吼言一切眾生悉有佛 性應當修下。就常沒人勸修聖道為行趣證。
[0847c13] 初中有二。一重明向前無相涅槃。二何等比 丘能斷十下教修趣入。與下第二修十之中 其義相似。前明無相涅槃之中師子先問。無
相定者名大涅槃以何因緣名為無相。下佛 為辨。初明遠離十種相故名為無相。先舉 次列後結可知。夫著相下佛為勸修。乘明
愚智取捨得失。先明取失。句別有六。後彰捨 得。句亦有六。
[0847c20] 教修入中初略。次廣。後總結 嘆。略中初問何等比丘能斷十相。下佛為辨。 數數修三則斷十相總以標舉。修時不一故
云數數。有經亦云時時修也。次別後結。
[0847c23] 廣 中先問云何名為定慧捨者問其行相。定是已 下難破行義。先難其定。後類慧捨。
[0847c25] 就難定 中定是三昧一切皆有云何方言修集三昧執 通難別。心數法中有一定數。眾生皆有執此 通有難破別修。若心在下執別難通。執住一
法是其三昧。令餘皆非名為難通。法有總別。 總名為緣。別名為行。行緣應通。為分總別隱 顯異名。總法可以通相緣知。故從緣心說之
為緣。別法唯是觀行推求方與相應。故從行 心說之為行。今此文中先就總緣執別難通。 若心一境則名三昧自立道理。此執別也。若
更餘緣不名三昧難破他義。異緣散動云何 名定。此難通也。如其不定非一切智約定難 知。散心所緣乃是想識云何名智。舉此為欲
與定為過。非一切智云何名定約智難定。不 能生智云何名定。又復不與一切智俱易可 傾動云何名定。下約別行執別難通。若以一
行得三昧者自立道理。餘行亦非難破他義。 若非三昧非一切智約定難智。非一切智云 何名定約智難定。慧捨如是類前難後。雖言
如是於中細求有同有異。同異如何。約就凡 聖執通難別三行皆同。一切眾生皆有慧數 亦有捨數。云何方言修集慧捨。約對境界執
別難通。三行各異異相如何。前難定中心住 一境名為三昧。餘緣則非。就難慧中知一切 法名一切智。知一則非。難相云何。若知一切
名一切智知一應非。知一若非所依之定不 名三昧。若非三昧云何名智。就難捨中捨定 之捨難與慧同。捨慧之捨難與定同。
[0848a23] 下佛 答之。先釋後難却答初問。就釋難中先解後 番執別難通。却釋初番執通難別。執別難中 先解初番總緣上難。先牒直非。何以下釋。如
是餘緣亦一境者隨其分別各住一境。何為 非定。行亦如是類解後番別行上難。
[0848a28] 上來 解釋執別難通。下次釋去執通難別。先就定 解。言生先有是義不然牒以直非。所以下釋。 言三昧者名善三昧簡惡無記。眾生未有簡
聖異凡。云何言下結非難辭。以住前下約前 三昧類顯慧捨。不同一切眾生所有慧捨二 數。
[0848b05] 上來一段釋遣後難。下解初問。前問云 何定慧捨相佛今為辨。是中應先廣解三義 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八番。一約境分別。
二就人分別。三當相分別。亦得名為就能分 別。四開合辨相。五明修所為。六明相資助。第 七約就三三昧門以別三行。第八約就修時 辨異。
[0848b11] 就初番中境別眾多如別章釋。然今 且約事法論之。事法該通且就色說。安心色 事名為三昧。如世八禪。若能觀色常無常等
名為慧相。定慧等修捨離偏習名為捨相。於 中初法次喻後合。
[0848b15]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