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德王品
[0153b09] 瑤亮云。五行是略。十功德廣。一二功德廣聖 行。乃至九十功德廣病行。太昌宗云。從初至 六廣前三行主對相應。後四廣後兩全不相
應。光宅云。五行十德體一義異同是因善。起 自外凡終於窮學。感後集果謂之為行。酬前 習因謂之功德。是則行因德果。開善云。五行
據淺十德據深。五行始於聞經終於初地。十 德始於初地終金剛心。故品初則歎不與聲 聞辟支佛共。聞者驚怪。第六功德以金心為
體。河西云。五行是涅槃因其趣深遠恐憚不 修。故舉十德莊嚴獎勸令學。今皆不然。前兩 家以廣略主對義不相應如其所說。光宅云。
習因習果乃菩薩之位不關佛乘。開善云。行 淺德深。文云第九功德初發五事悉得成就。 此不應深。聖行以大涅槃心修。嬰兒行云得
大涅槃此那忽淺。河西云。是獎勸之語。獎勸 則通何處不勸研其遺文。不與經會。皆不用 之。今依經文菩薩當修五種之行行即是修。
文云菩薩修行大涅槃經得十事功德豈非是 證。前三聖行各說行果亦是於證其文則少。 後十功德非不明修而證文多。其事顯故判
行為修以德為證。就文為三。一佛明十功德。 二高貴領解。三總結。初又二。一總唱十數。二 別釋。初倡數為三。有對告倡數稱歎。初對告
者光明遍照論外化廣。高貴德王辨內行深。 又光明是般若。高貴是法身。德王是解脫。解 脫攝法故如王。般若理周故遍照。法性尊極
故高貴。三德具足以目一人。從德名人從人 題品。次倡數者直倡十數不別列名。下別釋 中一一出名。三稱歎者河西云。梵本云希有
奇特。鈍根小智聞則驚怪。翻者略希奇但存 九句。獨佛境界不與小共。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故不可思議。深無底故驚。廣無邊故怪。不
真故非內。不假故非外。分別智所不知故非 難。泥洹智所不洎故非易。無色故非相。無心 故非非相。無去來今故非世法。無邊無中故
無相貌。絕四離百故世間所無。何等為十下。 第二是歷別解釋。先徵起次正釋。即為十章。 舊分此不同。冶城為兩周。初功德不聞而聞
從淺至深。至第六功德金剛三昧為一周。第 七功德又始發心至第十功德修三十七品見 佛性為一周。開善作三周。初周如前。第七第
八為二周。謂從善友生即是外緣第九第十 為一周。由信心得即是因由。今謂若望法華 明三周義。初法次譬後因緣。皆重說前義故
言三周。今之功德名義永異豈同三周。今但 為十。初文為三。先明五事。次論義。三結。初 文又三。先標五章。次列。三別解。舊明五事為
三慧。初一聞慧。次一思慧。後三是修慧。有云。 初兩是聞思二慧。中間二是聞思功用。後一 是修慧。興皇以初一是本後四相成。由聞得
益益故斷疑疑除故直直故知祕。今明不然。 三慧似道此文明證修大涅槃得十功德真證 炳然。尚不得以別真道釋。何用小共似道釋
之去文逾遠。興皇以五法相由是亦不然。夫 入證在懷非復前後說非行時。何況證時猶 在次第。文明證得而作修解。文明不共而作
共解。文明不聞聞而作從他聞解。文明不思 議作思議解。文明祕密作顯露解。文明圓備 作偏缺解。文明驚怪作尋常解。文明無差作
差別解。文明中道作邊窮解。若依文者無十 過失。不知何故拒抗佛經 (云云) 。私諮。後學請觀 初德五法之文。不聞而聞猶參因相。聞已利
益等四。全是果上之名。初既多立果名。餘九 縱似修因。亦是正中之行。章安置多少之言 意亦如是。乃至細尋九句之文。皆悉順於若
修若證。故知凡諸釋經若尋文取義。若依義 判文。不然則罔象消文必招眾失。三解五法文 自為五。初釋不聞聞為三。標釋結。標不聞聞
者。乃是圓證妙悟發解稱聞非他邊領。若從 他聞即是聞聞何得是不聞聞。次所謂甚深下 此即是釋。釋此圓聞。一聞一切聞不可具說。
略舉三種。初不聞聞第一義諦。二不聞聞俗諦。 三不聞聞真諦。此之三諦三法一心。非前非 後不淺不深。故言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二乘
之人永不證中。故不與共亦不證俗復不與 共。其雖證真不知真之祕密。亦不與共如此 不共是故驚怪。乃至非是世法上所稱美正
歎於此。今初就不聞聞第一義中為二。初通 列。次通釋。初列中。一佛性。二一體三寶。三 四德。四涅槃常住。五如來涅槃。次通釋一一
事中。無非中道甚深。凡二十句餘亦如是。 次從復有不聞聞一切外道經書下。是第二 不聞。聞俗諦又二。初列俗諦法。二明祕密。初
俗法者。然根本有三外道。各有經書此但列 迦毘羅優婁佉。不明勒沙婆者略。又迦毘羅 計一。即陰是我。優婁計二。異陰是我。勒沙婆
計亦一亦二。亦即陰亦異陰。與二人略同故 不說。復有十二部經去。是第三不聞。聞真諦 法亦二。一聞真諦法。二聞祕密。皆言因此經
而得聞之。即是圓證之義。毘佛略中。明三寶 一體佛性常住涅槃。小乘所無是故除之。三 結如文。次釋聞已利益者為三。標釋結。標證
得之益。非是思慧之益。文云得近三菩提。思 慧猶未發真豈近義耶。次釋為二。一略二廣。 略中又二。先提緣由故言聽受。次顯真證是
一心三智舉三譬。譬之真智照理。如鏡內淨。 假智照事。如炬了外物。中智圓照。如日遍朗。 而三番說者令人易解。證時一心俱得三智。
二若有菩薩去。是廣明利益又二。初敘緣由。 次歷四法。明益如文。不從他聞是真證之益。 而能自知近三菩提故知非思慧明矣。三結
如文。三釋斷疑心者為三。標釋結。標如文。前 利益是內證斷疑。是外論去離亦稱智斷。明 生暗滅雖前後互明同顯圓證功德故。舊云
是聞思功能。若小乘聞思何曾聞思佛性之 義。若大乘聞思。未見佛性今作離斷之義。於 證義便釋文為二。初略釋離二廣釋離。略有
三番。初離名義兩疑。次離八倒之疑。三離權 實之疑。初名義可見。次疑八倒云。疑佛涅槃 是無常倒。次明常倒理須具八而文略。將三 單對一雙是五種 (云云)
。涅槃四倒總別之殊。三 疑有三下。離權實上疑。疑三乘是疑權。了眾 生佛性是實理。須具列佛性今但互現。復次 下二是廣離又三。一離眾多疑。以無常為首
者。即離實法上疑。次復次色是我去。即是離 假名上疑。三四重五逆下。是離依正兩報上 疑。五逆四重就正報論重惡。有佛性無佛性
就正報論極善。世界有邊無邊是依報。初如 文。次假名中。云生死之法有始有終者。有始 有終是邪外所計。內亦有之。一云生死都無
終始十二因緣輪轉無際。二云無明一念即 是其始。金剛後心即是其終。三云無始而有 終。經云無始。無明即是無始。佛果即是有終。
若定作三執即是爭論。真證之時即便得離。 聽是經下三結如文。四釋慧心正直無曲亦 三。標釋結。初標。前明內證三智外離諸疑未
知何智。今標正直之智非是二邊。所以雙舉 正直邪曲兩章。次釋出既識二邊正直自顯。 菩薩修聖行時已能除凡夫二乘邪曲。當知五
行是修曲見既除所見則正。當知十德是證 明矣。釋聲聞曲見如文。三修行如是下結可 解。五釋祕密義亦三。標釋結。初能知者標也。
前無二邊邪曲而有正直中道之慧。此慧能 知深密之義。次釋中為三。一果深密。二因深 密。三不思議深密。初所謂下。即是如來大般
涅槃即果深密。次一切下是約因。三復次下。 約不思議。實無有我而於未來不失業果下 二句。此寄無而言有。次諸業下四句。寄有而
言無。寄有無而言非有非無。寄非有非無而 言有無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復不可思議。玄 而復玄約不思議而論深密。爾時光明下。第
二論義為四。一德王論。二琉光論。三無畏論。 四德王重論。初為兩。先問次歎。問為兩。初領 旨仰非。二正難。上雖說。五事今正難初事。凡
作三雙。初一雙作奪門。次作縱門。三作況門。 初奪門為兩。先法次譬。法說為三。初通約有 無奪。次正就不聞聞奪。三結。初有無奪又二。
初奪次遮。初文奪分使成兩次無不應下。遮 生滅不得作一。次如其下。就不聞聞奪。三世 尊若不下正結。先結定成兩。次云何下結定
不應。一譬如下。是第二譬說先譬次合。譬中 奪凡累三譬。至是住相何因有去。去既未至 所以須去。生已生故故不更生。若其不生即
不生。不生不得不得例爾。皆定奪為兩。次聞 已下。合譬不得為一譬中無不一譬。但是開 合互現耳。從世尊若不聞聞下。第二一雙。是
縱難。難有三。初縱眾生有三縱一徵。次縱佛 果有一縱一徵。三更結兩縱如文。從世尊凡 是色者下。第三一雙。是況難前就色聲況。次
就三世況。初文者障內色可見。障外不可見。 麁可見。細不可見。質柱一邊見。餘邊不見。世 間之色尚有可見不可見。況涅槃微妙云何
可見。聲亦類爾。次三世者。三世有為尚不可 見。涅槃無為何可見聞。爾時世尊下第二歎 答。舊云。稱歎此非是答。今明亦是答。其以定
相難佛明幻等豈可得定眾疑皆息是為歎答。 琉璃光光來非青見青。非黃見黃。豈非不聞 而聞。即是瑞答。後琉璃光答問即兼答。德王
無疑為眾興問。凡此三答三答三根釋然。河 西亦言歎是總答下別答。時大眾中下。第二 琉璃光論義為二。一從遠來。二至已論義。初
又二。先現來相。次正明來。初現相中先放光。 次問答。初放光者。乃是奇異。仍釋前問名為 瑞答以示來相。放光是光體。大眾遇光是光
用。師子王定即自在定。迹既自在乃顯光體 不可思議 (云云) 。爾時文殊下。二問答又二。先明 其本。次明其迹。初本又二。先無言辯本。次寄
言辯本。初四菩薩相問皆默者。一顯諸法無 言。二顯此疑應從文殊得解故餘人不答。文 殊問佛佛默然。眾見佛默答咸謂文殊玄解。
所以迦葉復問文殊文殊又默。眾謂迦葉已 解。如是傳傳乃至五百。爾時世尊下。第二寄 言明本。先問次答。凡有七番。前六皆破定相
次一明因緣。私謂此因緣答是破是立。因滅 無明即是破也。如前皆默熾然菩提即是立 也。如後世俗又前是自行破立故眾皆默。後
是為他破立故答。光緣故知光之本者莫逾菩 提之燈。是故此光非色現色從真起應。自彼 而來放光召機故非現而現。問菩薩放光豈
是常住。一云藉彼佛力故有常光。二云彼菩 薩是佛自有此光。佛言文殊下。第二辨光迹。 亦有問答。佛言莫入即止其本。應以世諦宜
明其迹。迹文為三。初此述彼土。次彼述此土。 三明菩薩欲來。爾時琉光下。第二彼菩薩正 來。非彼佛不能答示佛道同。欲生此土善滅
此土惡令見性得道。是故遣來。問若諸佛道 同彼土遣來此應遣往。答亦應遣往但略不 說。又隨化主所舉此佛舉彼菩薩故菩薩來
彼亦應舉。此但略不舉。問迦葉好世不說此 經。今佛惡世對治無常故說常經。滿月如來 亦出好世何以說之。問難皆與德王同耶。答
常治無常其土應無。若逗常機任理而說是 故云同。並云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可非對治。 又迦葉如來亦有常機何故不說。今解不爾
彼土雖無對治之說亦二悉說迦葉亦爾。爾 時世尊問下。第二至已論義為二。初旁論去 來。二正問上義。初文者。然問答前後隨緣不
定。此中佛先問次菩薩問。此中旁論與純陀 異。上文對佛而文殊旁難。即是人旁而法不 旁。此中正應問不聞聞而問去來。即是法旁
而人不旁。佛問意者。汝見諸法有去來故來 無去來故來。琉光答十番。初兩就前境明無 來。後八番約迷悟。悟無去來。迷有去來。琉光
明理不去來而迹有去來。迷悟亦爾。兼答高 貴不聞而聞。世尊且置下。正論義為四。一請 許二問答三重研四結難。請許如文。次琉光
下問若具足問應如德王三雙六隻。此中直 問聞所不聞。凡有三異。一德王問廣琉光問 略。二德王問證琉光問修。三德王問不聞聞。
琉光問聞所不聞。云何會通。解云琉光在本 土亦作三雙之問。眾已聞廣是故但略。德王 通問五行之證。證是內悟不由外聞故言不
聞聞。琉光問證中之修即是天行。天行任運 念念增明故言聞所不聞。詞異理同 (云云) 。佛答 為二。初緣起。二正答。初緣起中二。有讚許誡
聽許有六句似如六度而不次第。汝欲盡海 我能善說此約精進許。拔毒箭此約戒度許。 慧炬照明此約般若許其問不聞聞。佛許汝
於佛性未得明了我有慧炬能為照明。當知 廣說不聞聞即廣佛性。上文云云何不聞聞 得聞常樂我淨復是其義。若琉光問與德王 同琉光得了因高貴亦然。下文云我因是事
即得悟解一句半句得見佛性入大涅槃。若 不聞聞是佛性者三句。云何不聞聞是了因。 聞不聞是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