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
頂法

天台沙門湛然

迦葉

[0207b27] 第四行法修行 人數五結初文不淨觀 念處因緣觀
方便不淨因緣前方便只是緣起具足五事聞慧
四法不淨三度有著十八界五度 因緣如法念處 (云云)
第三因緣觀 第四通論方便 別論決定不退名為 迦葉白下料簡
非我 如是
初地色有 外道色有 三義多用
中間三界色界居中 色界勝處欲界 為難色界第二除外
佛弟子六行上勝 佛弟子十六行十六諦法忍 苦法智比智斷惑
十六諦諦觀 弟子外道迦葉 第三定名問名
料簡 即是
信心四諦 十六四諦十六
得名譬如第二 問答領旨若是有為得色
實用得色不為 身為無漏即是論師生死 不復但是
如是 受生 無漏法人第四人數
十三莊嚴欲界十善相應心 電光電光人名煩惱 方法九品
電光合成色界 四禪無色三空一一地中九品九品 六十三七十三
電光方法方法電光 光定初一只是 未能第二
相續 初一第三第二乃至第九 第八欲界一品
初禪一品四禪三空 乃至不用第九 第九
不用第九七十二 合為七十三 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處
不用皆是數人 不同未來根本 九品一品一品十善相應
煩惱煩惱 一品一品一品 三空一一七十三第二
根本未來九品欲界 欲界煩惱九品合成 如是有未來二禪未來初禪
九品三禪未來九品第二禪九品乃至未來不用九品七十 色界三界
十三四禪 三界凡夫外道七十三 入佛如是等人第五
不復善根四重二種 第四前列人體 初文
第二沒人惡友 善友是故 前人四方第二
人體至於中人不然一頂忍法三世 一法十五第十六
以此四諦 四方頂法 五位即為可見
五陰頂法行陰而言五者未免是故 四諦世第一法五根
即是一諦平等真空 一諦師子吼四方四果
有所婆沙東方乃至 迦葉白佛第二論義問答斷惑
問名四問譬喻見思共有九十八 使見諦八十八思惟八十八 十使須陀洹八十八
四十里水 (云云) 。四問斷惑 所為
二攝一切煩惱譬如煩惱 一切世人
因緣 斷除對治怨敵
存有即是我見 戒取猶豫未了疑心我見 正見戒取疑心正解可見
對治我見戒取疑心正定諸眾生第二所為即是 無量煩惱
退善男子五根 五根內外煩惱三毒
諸見第三名義 重顯中正無漏二種逆流
一生須陀洹眾生二者道流須陀洹般若 入流而無所入論義重顯通義
逆流三果逆流須陀洹
無漏逆流所以 須陀洹 (云云) 。須陀洹菩薩第二
菩薩只是須陀洹覺知諸法 豈不須陀洹第二
鈍根生死五四 利根第四第四
譬喻中堅 長者不信堅持迦葉 白佛第二中有
得道兩難 得道須陀洹 應名須陀洹應名 (云云) 。
煩惱迴心 那含既是應名須陀洹 須陀洹
由是是故 可見迦葉 阿那含第三那含
八智十六行 十六行十六諦有漏不共毘曇
十五十六不共一時只得不通乃至 十六一時十六諦
不共第二有漏十六凡夫無漏 十六不然經本有漏 不共何以無漏第三河西七方
便中方便十六四方 便則是不共次第七方便 不共超越四方便
三果無漏十六行二種 未有 那含二果超越取證
從中故云超越 那含不從二果方便 十六十五那含十六那含
不便 那含不定超越次第 不定八智二者四諦
十智 唯一不便須陀洹 人緣四諦第二
那含一諦入道方便 十六行觀四諦那含思惟覺支一諦緣故一諦
行者第五即是斯陀含果賢聖 那含斯陀含 三事何故阿那含那含
所以 屬下那含便 羅漢那含斯陀含
不然正位 進行見思斯陀含果 四惑三毒
十使思惟道中五見 攝入所以 第六阿那含
第二解釋第三第四
上行莊嚴十一 人中信解見得 莊嚴利鈍
何故身證轉世三義一者 身證轉世不出
證人滅盡定大乘無二二者只是不同身證轉世目足 大乘般涅槃二種
第二 人中第一門前
現在那含進修羅漢 不滅現身利根易解上行
初文言行上流貪著 無色二身初禪死生二禪 四禪受生二身身為利鈍
不正多少利根那含初禪 死生二禪羅漢果初禪 不得羅漢更生三禪不得復生四禪
爾時羅漢果四禪故作 二種第二二種即是四句 有無色界眾生二業
第二即為中陰何者離欲未及色界 羅漢果中陰三明
二業受生 上界欲界第二中陰中間色界中陰入涅
不受正生利根涅槃第三 入滅 那含空有二心羅漢果空有二心
無學那含世諦二者 那含真諦無學羅漢真諦無學羅漢世諦那含
即是羅漢果四句 那含無學 真心無學
無學失念不可 阿那含四心那含自有四心 初二那含羅漢其二
四心那含四心 四心羅漢
羅漢涅槃那含 涅槃羅漢得無所以涅槃那含 得無涅槃世諦
真諦第二 涅槃論義生滅 人生初禪論義可見
第三修行即是鈍根三昧 心靜故作三昧第四不行不待 然後第五上流
色界上二界初文 第四禪退初禪聖人 上界上界退生下
修得退生下非身上界 退道流即是方便 煩惱受生四禪第二上二界從此
分流兩界論義三昧 不用自有初禪 入滅有人不用處方入滅
不用 何人見得信解上流 相對二明
三明寂靜論義四修 第三第一智慧 三昧第四
第四 無漏心一有二者論師慈悲 所以
加上行人無色 第五不須迦葉白下第三論義
料簡中有 利根何不羅漢何故欲界 色界三義
羸劣世俗 皆可緣事 婆沙須菩提解空須菩提
第二欲界二明 色界所以不得欲界既有
煩惱修道 上界全無入道者論師 上界普曜經
諸天法眼淨上界 法行方便得出至聖根性
不同 [*] 第四到彼岸第七 羅漢菩薩四佛
究竟恒河第三 得失同異 二更問答論義
到彼岸初文見佛 七法佛性悉皆 佛性七眾生下第二
七法佛性不善方便四解次第前後可見中間 三道方便解脫解脫道次第
無閡論文念處如次無閡 七法佛性一次 總合次第善法第二
凡夫眾生少善根不善第一 沒人闡提不善方便 即是第三四念處方便
解脫道第四頂法 十六真解脫解脫道次第 第五見諦思惟
斯陀含故云次第即是 羅漢那含故云即是第七 彼岸羅漢菩薩總合
善惡河中阿那含皆是 羅漢盡皆前方便道盡是
迦葉菩薩第二論義問答 涅槃得名云何 涅槃沙門果
涅槃 涅槃有了 不生名為其實三解脫門
煩惱不生煩惱不生善法 即是三解脫因而為生 涅槃正義
其後三義上人迦葉第二問答 沙門
正道阿羅漢第三 羅漢菩薩 到彼岸何所
那含第五即行 第六第五行人 第七所以第六
第七菩薩云何 第七何故菩薩 波羅蜜波羅蜜彼岸十地
云何彼岸 有意 (云云) 。七眾修身第二得失 初更中道不定得失總結
大宗初文第一沒人 修身戒心正是云何 不能佛菩薩得到
彼岸闡提不能不到彼岸佛性 即是 (云云) 。應作 第七
方名第七。經文不能云何第七是以不能修身戒心涅槃
明文在此不須人中第二 第三偏執不可 第四中道不定
作惡修行第二 第七一則當分人心第二得失得失
三法闡提聖道佛性不可 故我契經第二
信心第二不信 第三皆是是故第四第二得失闡提
成佛不成眾生佛性佛性 三句初三何故 一邊兩句從容
一句有人闡提不捨惡心 成佛闡提即此不得 成佛成佛有人
闡提修善善心相續不斷即非 有人眾生佛性有相 常樂具足斷惑
全無佛性名為佛性 三句初二 佛性名下第三總結大宗
佛性菩提二明約法中說 引證如來中說中說 如來迦葉菩薩
三明異同佛性虛空 外道虛空佛性同異
佛性虛空不同虛空 不同外道虛空 所見虛空同義
佛性虛空三世 三明虛空初文廣明 三世相待無故不得三世三世
不為三世虛空無故三世 相如只是即是佛性 三世虛空
若爾應佛不為 三世佛性 虛空無故內外第二佛性
世間第三佛性虛空 不復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67 大般涅槃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