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You Yi 涅槃經遊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涅槃經遊意沙門吉藏撰
[0230a18] 就此經有南北二本,廣略不同,北方舊本, 卷 或 有三十三,或三十者,品唯有十三。南土文,卷 有三十六,有二十五品。
[0230a20] 其間文義浩博,豈可 詳寫。故經云:「一恒二恒始髣髴見之,三恒四 恒乃能知一分之義」。梁武皇帝云:「涅槃者,義
高萬善,事絕百非,空空不能測其真際,玄玄 不能究其妙門。自非德均平等,心會無生,金 壚玉室豈易入哉!」
[0230a25] 余昔經注錄之疏零失,今 之憶者,十不存一,因茲講以聊復疏之。
[0230a26] 就攝 山大師唯講《三論》及《摩訶般若》,不開《涅槃》、《法 華》,諸學士請講《涅槃經》,大師云:「諸人今解《般 若》,那復令
再 講。」復重請,乃為道「本有今無偈」 而遂不講文。至興皇以來始大弘斯典。
[0230b01] 但開 此經,初形勢非一,或明開路義,如國家 域 有 梗礙,偏隅未賓,開疆祐出,先須斫伐,然後方
得行師。今亦爾,為從來舊執擁塞正道故,須 破洗然,後乃得講經。開路義,別有科目,待餘 暇矣。又或明舍那、釋迦二佛教門差別不同,
或辨因果人法十雙相對,並置而不論。
[0230b07] 今於 此經初且為六段:一大意、二宗旨、三釋名、四 辨體、五明用、六料簡。
[0230b10] 第一說經大意者:
[0230b10] 此經之意復何窮?如:河西 五門、波藪七分、興皇八章,迦葉三十解問,如 來次第解釋則三十解意。今直舉其樞要,陳 其綱領,可然。
[0230b13] 正道平等,本自清淨,豈有生死 異於涅槃?特由眾生虛妄,執文求實,聞名仍 不見其真,或云涅槃是有,或意是無,或言二
諦所攝,或意出二諦之外,或意出生死無常, 或意涅槃常住,因此謬造種種異計,便成繫 縛,致有生死。
[0230b18] 前諸佛菩薩為引此妄情假說 涅槃,為出處方便空假立名。名無得物,物無 應名。名物既爾,萬法安立。所以生死涅槃本
無二相,但為化此虛妄,如度虛空,實無眾生 得滅度者,如此了悟名得涅槃,實無涅槃可 得。
[0230b23] 但約此迷悟說凡說聖,假名生死強稱涅 槃,令改凡成聖,捨生死得涅槃。既悟此本來 不二、亦復不一,若於凡聖、生死、涅槃作一異
解者,則障正道,名為「據語」。今破此一異等見, 名為「開道」。
[0230b27] 約智開復,有何道可開耶?從來云 如來之身非凡 是 聖,是聖涅槃之法,是常非無 常。今為對此故,明如來之身非凡非聖,凡聖
悉是如來善巧,涅槃非常無常,常無常皆涅 槃方便。
[0230c02] 何者 病 耶?常病重故,設無常之藥。眾 生執有為涅槃故設無,身心皆盡乃為妙極, 物情不了便謂佛身無涅槃斷滅。故經云:其
復不久,王復得病,須服乳藥。故今教為對無 常故設常住,則左右除病,迭代破執。執病若 盡,在藥皆除。
[0230c07] 涅槃之法竟何所有?雖無所有 而無所不有,雖無所不有而無所有。有無既 爾,常無常亦然,非常非無常,常無常具足也。
[0230c10] 大師於此明四雙八隻義:一凡聖,二常無常, 三隱顯,四半滿。
[0230c12] 言凡聖者,涅槃實不開凡聖,但住大涅槃能 建大義,或時為凡,或時化聖。
[0230c13] 故佛初出世間 同凡夫事,雖同凡而異解。凡初生則行諸方 七步,云:「天上天下,唯我為尊」。又云:「我生胎分
盡,是最末後身,既自得解脫,復度眾生。」此言 已障是聖,但說此言已,更為嬰兒;乃至槃馬、 捔力等,具同凡事,此則以凡覆聖。今日教起
明久已,聖人方便便現為此事,則是以聖開 凡。
[0230c20] 開覆之義,具通今昔。昔開凡覆聖,今開聖 覆凡。但 昔 覆名,今開稱。所以爾者,初為緣未
堪,不得說是聖,但得說是凡,則凡覆聖。今始 得說道:我本是聖人,以聖開凡。故前覆,今道 開也。
[0230c24] 人聞此開覆,便作二解。聞昔覆,謂言別 有一聖為凡所覆;聞今開,則謂却除於凡別有 聖出。今明不爾,昔本來是聖,為緣未堪不得
說為聖,唯得說為凡,隱聖道不得說名之為 覆,豈別有一聖可覆?今只道:昔凡則是聖,詺 之為開,豈別有凡可除,聖可開耶?
[0230c29] 故經云:「顯 發如來方便密教故,昔隱不說為密也,今日 顯說為開密也」。
[0231a03] 凡聖既然,常無常亦爾。昔說「無常」隱「常」為「覆」, 今日顯說於「常」為「開」。然昔說「無常」,只說「常」為
「無常」,詺「無常」覆「常」;今日只說向「無常」者,「常」名 為「開」也。又,且昔日名「覆」,今復名「開」,何者?昔說
「無常」不為「無常」,昔說「無常」為開。今日「常」若無 昔「無常」,何 能 顯今日「常」?是則昔「無常」為今「常」。
化方便故,昔「無常」今得是「開」也。此是片到明, 未是好開。
[0231a10] 至下文明常、無常,為顯非常、非無 常,常無常、無常常具足,乃是「開密」也。如此凡 聖常無常開無常常, 常
無常、無常常,具足乃是 「開密」也。如此凡聖常、無常開覆,並是大涅槃 方便。如用若真,明凡覆聖,聖開凡,常、無常開
覆未足為奇,亦非妙用,只為畢竟無。如此凡 聖常無常,而能在中為凡為聖,能常能無常 開覆等事,乃是不可思議方便妙用耳。
[0231a17] 然此 可有三道開覆:一、以凡覆聖,以聖開凡。二者、 凡聖是實,覆涅槃凡聖方便。今明凡聖 有 無,並
是涅槃妙用,名之為開。三者、凡聖覆非凡聖 方便,今始得顯涅槃非聖非凡,凡聖具足名 之為開。
[0231a22] 凡聖既爾,常無常亦然也。但凡聖中 復有凡始凡終,聖始聖終,凡終聖始,聖始凡終。
[0231a24] 何者?昔託王宮而生為凡始,道場樹下成道 為凡終。成佛為聖始,雙林入滅為聖終。只聖 始則凡終,凡終則聖始也。
[0231a26] 開凡終為聖始,聖 始則凡終者;可得聖終為凡始,凡始則聖終 不?解云:若通就實凡實聖則可例。何者?只起
一有得斷常之心,無得正觀便斷,則凡始為 聖終。若無得正觀不觀,有得虛妄便起,則聖 終為凡始也。但此中如來一期凡聖方便只得
凡終為聖始,聖始為凡終;不得聖終為凡始, 凡始為聖終。
[0231b04] 若進論,此間感息,他方現生;則 此土聖終,他國凡始也。
[0231b05] 問:凡有始終,聖亦始 終者?無常有始終,常亦有始終不?常無常相 對,無常有始終,常無始終;亦應凡聖相對,凡 有始終,聖無始終。
[0231b08] 解云:小乘明凡聖皆是無 常,故皆有始終。大乘凡聖有二種:一者方便, 則凡聖皆無常。二者實義則無,此凡聖者,無
始終也。問者說無常覆常為覆,邪常之覆正 常耶?若昔無常但覆邪常,不覆正常者,昔說 是凡但覆 邪 聖,不覆今正聖。昔正覆今日聖, 亦昔無常正覆今常。
[0231b14] 又難:若昔無常覆今常, 不覆 昔 常者;昔無常除今常,不除 昔 常,昔宜 禁乳,則昔通除常。又,若無常覆今常者,未說
今常,云何覆今常?前說無常 時 可 以今 常覆 昔 無常,昔 無常未有今常,何得言昔無常覆今耶?
[0231b18] 解此 已如上諸佛本是常,昔隱不得說常,但說無 常,故言無常覆常也。
[0231b21] 然此開覆則是如來藏義。
[0231b21] 何故名如來藏?為 當眾生藏如來,名「如來藏」;為當如來自藏,名 「如來藏」耶?然只此間,則是解竟,然具此二義:
一者、眾生性顛倒隱覆如來性,故名「如來藏」;二 者、眾生不堪聞如來之性,隱而不說,亦名「如 來藏」。
[0231b26] 今教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 「我」義。眾生依方等大教臨度斷除顛倒,則 顯如來藏。藏顯則名法身。顯眾生有佛性,
則顯眾生是佛性根本。眾生是佛故有佛性, 非佛則不得有佛性。如人姓張,郎則有張姓, 非張則不得有張姓,佛性亦爾。
[0231c02] 故論云:非眾 生身內有佛非密,身外有亦非密,四並非 密。眾生則是佛為密也。
[0231c04] 有時難此義,何故 有佛性非密則是佛為密耶?
[0231c05] 有解云:有義 則疎,是義則密。釋難眾生則是佛為密,有 性不密者,眾生則佛性義深,眾生有佛性不
深。經云:眾生有佛性甚深,既有性為深,何意 有佛性非密,不見好解 (扶解孝奉落:疎密之語不 言 深不深者,如人。二人
相近,即言密,不得言深。若向何得言深淺?是亦如此。眾生即佛性,即相密;若單論佛性,即深。經云眾生有佛性甚深,
是約佛性為言;眾生即佛者,是約眾生為論。所以眾生外,更無佛性。故即是佛性與眾生不疎為密。是密義甚深,故 有佛性甚深者乎云) 。
[0231c12] 問:地論亦隱顯義,與今何異?
[0231c12] 解云:語 雖同其意大異。彼有如來藏體,為妄所覆名 之為隱,復則現出此體名之為顯。如貧女寶 藏,暗室瓶瓫,則用此譬為義。
[0231c15] 今則不爾。此譬 為破始有,故言本有,豈可守斯為定耶?今明 只迷故名隱名藏,豈尚別有此體可隱?只悟
故名顯,名法身無體可顯。迷故名隱,隱無所 隱;悟故名顯,顯無所顯。只迷因緣故隱,悟因 緣故名顯。如箜喉之喻,無乎無棍等因緣則
無聲,為隱,無別聲可隱在內;若因緣具足,聲 則便出,無別聲可顯。如來藏隱顯亦爾,不了 因緣故隱,顯又如此,隱顯並出於緣。緣未堪
如此說,故為隱;今皆聞之,故不隱。乃出於緣, 法身更何隱顯也!
[0231c26] 四、次半滿義。
[0231c26] 他云:昔無常為「半」,今常為「滿」。
[0231c26] 此 有種種計不同:或云《般若》已上,《法華》已來是 無常「半教」;唯《涅槃》常住,乃為「滿」字。難 (云云) 。
[0231c28] 又,彼 明常無常云:斷明義,生死「無常」不通「常」;涅槃 「常」不通「無常」。乃至金剛心無常不通「常」,佛果 常不通「無常」。
[0232a02] 如此一握「無常」,一握是「常」。無常 一握既「半」,常是一握亦「半」。今一家有時對此 牽生死無常至佛果「常」,牽佛果常至生死「無
常」,令彼兩處互通。無常邊亦「滿」,常邊亦「滿」。
[0232a05] 一 家云:半邊滿,滿邊半。此非互語「半三斗,三斗 半 」,亦如「山在南,在山南」,豈可為一?
[0232a07] 今滿半、半 滿亦有異義。但此「有為」意:
[0232a08] 一者「滿半」圓偏語, 「半滿」積足語。
[0232a09] 「滿半」圓偏語者,明涅槃本來具 足,緣未巧具聞圓旨,故說「無常」一邊名為「半」 字。故經問:「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亦得道?
云何解『半』字及與『滿』字義?但今得意,明涅槃 具足圓滿。」為緣說「半」,故言「滿半」也。「半滿」是積
足者,「無常」是「半」,「常」足為「滿」。「常」亦爾,故定知「半 滿」大師戲言耳。
[0232a15] 又,「滿半」是圓偏語,如前「半滿」 是對治語。何者?汝言「常」是「滿」者,此「半邊滿」耳,
有時明「常、無常」名「半邊滿」,「常、無常」雙用名「滿 邊半」也。
[0232a18] 但一家釋「半滿」復有展轉明義。一、無 常為「半」常為「半」,無常為「半」常為「滿」;二、常無常
皆「半」,是常無常所,病皆洗除,盡名之為「滿」;三 者、常無常用「半」,非常非無常體「滿」。體用異故, 此體用、用體具足始為「滿」。
[0232a22] 無常為「半」,常為「滿」, 別二邊高下。若非常非無常,常無常具足,別 二邊雙遊也。
[0232a24] 大師明無常復有四種:一病藥, 二開覆,三半滿,四二邊。此四句無常云何不 別?
[0232a26] 解云:病藥無常者,以無常治常,常病既去, 無常之藥亦除。如三修耶,常雖去猶存無常, 故成尤疾。所以文云王今病重故也。此一向
須寫寫矣。
[0232a29] 開覆無常如前,以無常覆常,復是 道無常者,常不除無常也。
[0232b01] 半滿無常,昔說無 常為半,今還明無常為滿。又昔說無常不了 故為半,今明無常顯了,生死無常、佛果常住, 字義具足為滿也。
[0232b04] 二邊無常者,此二恒俱,豈 得除無常明常?但二邊有前後,尤有高下,充 竝充等義。
[0232b07] 第二明經宗旨。
[0232b07] 古來明宗體異,以常住為宗, 文言為體。
[0232b08] 今一家明只宗是體,豈異體別有 宗?大師云:今解釋此,茲國所無。汝何處得此 義耶?云稟關河,傳於攝領,攝領得大乘之正
意者。若是諸師皆 悉 推片,不熟看經論,妄引 候文,失於圓旨。
[0232b12] 如 聞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便 種種解釋,或云從境為名,或云即於真諦。彼 云:佛性是智,第一義空是境,但智即境,故云
佛性名第一義空。又云:佛性是俗諦,但俗即 真故,云佛性名第一義空也。今明此語未足。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智者見空及以不空,此
始成一句耳,是故發初與他異。
[0232b18] 他明此經以 常為宗,今初辨常者,乃倒寫之用,未是正意。 常是藥用,豈會開正宗?前藥治前病,後藥治
後病。常是藥用,常為宗者;無常是藥,亦應以 無常為宗。
[0232b22] 彼云:後藥治後病,後藥為後經宗; 前藥治前病,前藥為前經宗。今明前藥為前 經宗,前經有無量種,豈得併以無常為經前
宗?既不可無常為宗,後經寧得以常為宗?今 對彼故以無得為宗,汝以常為宗,文何所出?
[0232b27] 我今依經文自云:「無得者名大涅槃」,故無所 得此經宗也。又亦汝言涅槃定常不得無常, 斯則常故,常名有所得;有所得者,乃名生死,
何謂涅槃?
[0232c01] 彼云我亦有得、無得義。至忘為無 得,彌存為有得。今責汝妄不可為存,存不可 為妄。真絕不可待,俗待不可絕。還成有所得。
何謂無得耶?
[0232c04] 又,彼義真諦中不得有樂,不得 有一乘也;我、樂、一乘並是世諦;又,於汝證言 生死無常,涅槃是常,大眾聞之何 所悟 ?故云
涅槃不可定常,不可定無常,非待非不待,不 可思議,聞者 悟 也!
[0232c08] 只無所得故不可思議,無 所得為經宗也。
[0232c09] 他難云:汝以無得釋經宗為 是者,我亦以常釋經宗亦是。
[0232c10] 解云:常無常雖 經說,而有病 故,則 無所得義 生。經云:雖 不常住非念念滅,此已常無常兩除。
[0232c12] 次復明 涅槃非常無常,常無常俱洗。如〈德王〉中說:何 偏得以常為宗耶?無得之義,始終無行,故以 為宗也。
[0232c15] 問:有得名生死,無得名涅槃,則有得 名無常,無得名為常,得無得還是常無常。云 何捨常、無常而用得、無得耶?
[0232c17] 解云:若定用無 得為是還成有得,不名無所得。一無所依乃 名無得,無得通常無常。何者?彼云生死無常、
涅槃常,如此常無常並有所得;今明常明無 常,因緣假名字說,無有無常可有,亦無有常 之可得。一無所住故名無所得也。
[0232c22] 又,他常無 常智斷明義,生死無常涅槃常。前心無常後 心常,故是有所得。今明諸法未曾常、無常,或
說常或說無常,諸法實相行常無常也。
[0232c25] 然無 所得非但是此經宗,通是一切大乘之正意 也。
[0232c28] 第三釋名。此中復為三:第一明異名,第二翻 名,第三絕名。
[0232c29] 初明異名者:或云泥洹,或云泥 曰。肇師云:「彼國楚夏不同耳」。大亮云:「涅槃者 異俗之音,音有楚夏,涅槃正中天竺之音也」。
或云:「此三名目於三本,《泥曰》此是中本,《泥洹》 是六卷經,《涅槃》則此大本」。今謂未必然也。大 本亦得名大泥洹經也。
[0233a06] 次翻名。且明摩訶義,此是外國音。此雖有三 義,正翻為大。《金光明》云:「摩訶提婆此云大天」。
又今既標大意,何須更標?但大有多義,依 此經凡有六義:
[0233a09] 一常故大。所言大者,名之為 常。然無常二得名大,而終不及常。大薪大火。 大薪不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