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三
沙門釋智

[0741a05] 兩下釋義形聲分科 分科大經
佛性色心 金剛身不可毀壞 金剛身
荊溪應身 相中莫若故云
心淨無畏 總結釋義功德 正解
凡夫 然後中有
荊溪如來利物猶如 大論荊溪
悲智可知釋疑荊溪得法應有
荊溪佛眼 即是法身使相見無相 諸相法華其事
下列荊溪法華 不獨三十二法身 即是法身眼下
五眼 事理荊溪故知五眼但是體用 而已肉眼居首歎佛體用
同時五眼如常 偏圓相待佛眼別教 法眼菩薩慧眼菩薩
慧眼一心三諦 五眼因緣生真諦 慧眼俗諦法眼佛眼三諦縱橫
荊溪但是體用佛眼體用不二 四教六即高下
金剛一眼五眼 五眼不可經文。文中
解經別圓荊溪 故云法界 分屬別圓
何以肉眼有頂天界外慧眼能破 見思過於三乘別圓 慧通
但是區分五蓋四大四大 四微四微和合造成四大
四大可知大義云何水火 遍處周遍大論 五十七佛說四大無處名為
荊溪別圓 別圓 不同如法
釋疑二觀荊溪 一心 故此中道
即是上下
文中心淨 大經 因果區別通義佛心
不可釋疑荊溪 所以既有大智 涅槃因果
惡言 荊溪三藏 法愛法愛但是
自在故云所以羅漢 無間入超自在不及 故云
自在無明便 中一真諦別圓荊溪別圓分別
所以 自在一切四一
善人一切 清淨名義法界次第菩薩第九等覺後心
菩提清淨菩提佛心佛心 超等故云清淨清淨第九 地前自性
荊溪初地佛法未名一切 自性佛果佛心 二圓自性
究竟虛妄究竟 究竟自性清淨心三千 佛法一切引證
明證如來無量甚深 法界無量三諦甚深 佛心境智瓔珞
自性乃至 地前地上菩薩在華荊溪 一家五時瓔珞經
方等華嚴鹿苑 在後道理必然故知非但不成二觀荊溪觀心有理
名為心淨 地前二教形聲 荊溪
未必有形釋義 經文淨業 文中淨業荊溪文中
身心二業相成相好無畏 相好神通 三字一句根緣無量
悉檀 寂滅 稽首尚書拜手稽首孔安國
拜手稽首種智 故云應作 荊溪向者自行
自行自行藉故 淨業荊溪
出心故知 具足故知二義
向下 稽首向上形聲分科
色心 神變法身至於荊溪 神變一切止觀釋種
神變一切 神變得名一切法 以此神變有法
正知 無二一行成色經文諸佛
何謂荊溪色心佛說乃是形聲
從化但是見佛 佛說屬於說法是故 若非得益
形聲荊溪 名為正報中意 不可以
便歎佛 歎佛 云心荊溪有用有用
形聲一切諸法 有益三昧 三昧人人法力
不出自在自在有力超過三昧諦觀超過 故云十界三界七聖財
慚愧荊溪道諦 其實一切諸法 不可其實苦集
用心 屈曲無盡意即是 故云方便
有法由於 權智 分別世諦相者荊溪一實
第一義淺深世諦 形聲五眼 三諦具足通教
二諦別圓二諦料簡 圓教不思議 真諦法華正直
便方便 方便 荊溪開合一往一期
佛法事理相對通論二諦得名 故此方等具有三諦離合 凡夫隨情聖人
如法 色心尊勝形聲
有無正解 說法雙非說法
雙非即是中道不了何等 說法釋出不可說 故知即是中道
何者釋出非凡 舉凡二乘便 菩薩說中道者方等四教
正意料簡 荊溪二諦善能分別 前後二三
荊溪外道 眾多雙非雙非 雙非不一
具足有無雙非 有無乃至非有無有非有 有無無有非有
乃至雙非具足尚無 無二非有何況別圓之中 方便荊溪非有
四門故云非有三藏教 有無尚無第三雙非二教無雙別教
別圓真如 理具諸法一門四門 三諦四門空門真諦
有門俗諦雙非 何況 繫縛經意
圓融四教 因緣緣起二種 荊溪菩薩迷悟二種
緣起十二因緣無明十二 因緣智能無明二種苦集 兼利必須
中道雙非 不生 緣生四教
云云荊溪 造作當來故知無我二教界內二教界外
中正無我方名無我故知無業 無得無我佛說
眾生佛菩薩敗亡 不無別無界內界外苦集 大綱綱目
善惡且如界內苦集六道三惡界內無明在望界外 界外善惡可以住相高下
善惡佛果究竟 荊溪 分科
有言尼拘陀得道 嘉名荊溪魔王止觀中夜 四禪一切應佛成道入滅轉法輪
無常無常 三學毘尼藏有心犯重 業障不定眾生
正報依報正解無心荊溪心意 二聲行陰能所
三受苦受樂受捨受 苦受苦苦樂受壞苦捨受行苦即行 解經無業和合
集諦苦果大品五受 行者荊溪五見行者大品 第三行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密
不受不行不受不行 不行不受不受不受身子 空生何故不受般若自性不受
荊溪五受在內 事證大論第一
梵志大論一切 一切無實可信可敬舍利弗本末中說舍利弗
論議不如 不見一切一句思惟不得
一法入心沙門瞿曇眾人皆知云何自言 而今現見妄語答言我見不忍
無人知者即便答言不忍 不忍眾人無異自高 於是不能自知
是非調柔軟法眼淨四見雙非 無言一切不受
荊溪眾人無異起見 眾人 身子得道
所以在後 釋義禪定 其實之後
無所有非非想 凡夫即為太子因緣
五戒人天五行金水 行者老聃白虎通
尊者六甲甲頭一甲 五行一日六甲六十之中 三十六數列當來
鹿苑人為當來 後者初伏涅槃不受 外道涅槃六師
分科轉法輪 法輪文中二義 三七日
三七停留有所初七 三七說通無機釋梵 三藏生滅四諦三轉覺者
俱舍見道中法法智觀見決斷 三世過去
未來覺知現在三明異名三轉 十二大千四大日月蘇迷盧梵世一千
一中名為大千 第二中等涅槃 不淨不淨慈心因緣
貪瞋癡理事相隔 不淨真實 見小第三
梵音頞鞞摩訶男四十 太子見諦十受
其一自言 比丘自然具足戒摩訶迦葉 因緣具足戒憍陳如見諦具足戒
波闍波提比丘尼八敬法具足戒 達磨比丘尼信受具足戒 沙彌論議具足戒耶舍比丘善來
具足戒跋陀羅楞伽三歸具足戒 邊地第五律師具足戒 (人中第五律師涅槃) 白四羯磨具足戒名僧
荊溪 見諦比丘名僧 三寶現世然後
相從六師涅槃經第四一體荊溪二義一者 一體二者一體經文不便
人天受益妙法荊溪 同法名義異同無漏智非但無漏過於世智無漏
三乘弟子三十四無間 無退是故 不退
可知婆沙曇無德退無退 退不退婆沙具有退 一向不退
婆沙修道有漏無生 盡智退見諦不退 大海三義深廣無量
總結大悲念處 荊溪一切諸佛不下不生
化佛文中第三八風 違順故此須彌 云安名為山上
名為新譯獨有 羅睺三摩 安慰身子何以
羅云調達調達 無知不以 子目
色心二種相者即由 二相行者 現相分科
荊溪 荊溪
各各寂光大中 過於故云莫測 淨土因果先兆何者
有種因果差別 種種淨土故云
因果 應身荊溪 事故大眾歡喜三密
分科即是三輪 二義過失不須防護大聖 身密淨心二義
淨心修行 譬如一月法身 報身應身水喻
口密 梵音荊溪無聲梵音 國土一類而已何所
樂說無礙 密意分科佛心佛心 空中權實空中權實
有事十界通明一實 一實四教 以前六道但是生機權實
智者自行聖人心中凡夫 相對聖凡 名實照實
解故自行二智 凡夫
初一釋義權實 意密內外自行智圓滿 二智有用荊溪
稽首十力方能外用 權實體用自行荊溪 不共不共
不共不共 左右二義故且
即是權實明智荊溪 偏圓權實 權實到彼岸
答問便總結總結 權實二種即是 三科第三釋經
荊溪二字權實荊溪稽首 權實中一
自度相對 自度自行 度世
亦作二字荊溪釋義 二諦 標示二諦權實
二諦 隨情二諦凡心 隨情無染蓮華泥水
二諦相者真俗不二正說談義宗主
佛國以為荊溪佛國因果故云 淨名文殊往復
如來所以次第三科所以 尚書尚書
秦代少府殿 魏晉尚書後魏 北齊尚書省尚書納言
出納喉舌尚書 周禮 春官符節
宮中出納 軍旅 隨身
貴賤應徵所以重鎮 出納旌節用人 姓名
奉旨奉天淨名奉旨 開拓淨名
大乘至尊天子 顯宗佛國 問難五百八千
荊溪如何得知五百八千 憶念說淨 故知在前
會合暗合如來 佛國二世將軍 大將軍韓信武帝
三公明帝 天下尚書以下萬歲尚書 自古孫子
有所不受古語以內寡人以外將軍天心何必 將軍天子荊溪
若非先行 荊溪昔日 佛國因果
使爾前 依正大乘經 故云
九品佛國問難荊溪 淨名向來正報若爾應當依報依報既是所為
應須處處依報淨名 依報未幾不足全無唯有 妙喜少許荊溪
中意何必淨土因果 即是固守 九品佛國荊溪
佛國菴園與其故云 不足因而答問 九品二義不成
淨名何者佛國淨名九品荊溪 國土
方便從此乃至宛然其事淨國不分問難 荊溪
淨名其三乃至九品淨名始終三義法華 如下淨名荊溪
法華佛土成就眾生成就 永不化主既然此類 明淨如來淨土淨名淨名
弟子弟子弟子菩薩荊溪 弟子弟子品菩薩菩薩品聲聞 入滅佛國問難荊溪菩薩
淨土必須小乘生滅 菩薩 聲聞佛土所以至此第四
本則小乘淨國 小乘如法荊溪 其事皆是
佛國引文立宗荊溪成佛因此往復荊溪往復乃是九品
不下荊溪 佛土所生古人經文
佛土佛國淨名 十方亦復常寂光 空當古人解脫
佛國問難佛國 異名應名佛國解脫佛國 荊溪人法單人名表
法稱以為 通名不思議解脫不思議相符依報佛國荊溪
別名不思議佛國 不思議總有一部 亦復如是是故人法
釋經佛國 對機佛國因果分科 寶積同類發心
荊溪五百何處發心 或是見聞 報人適來神變寶積
上來諸處所見 方等四教豈不機宜 淨土是故請問何者發心
唯一不出權實是故淨土是故寶積 淨土因果至道
質多 帶來發心荊溪 菩提六即之中理即究竟
何以觀行即發心 觀行不足相似別教相似觀行
何不長者相似相似 居中名字真正無生
相似通性三十 十信所以三教長者子義通荊溪長者發菩提心
依據相似 小乘別圓二教 可知荊溪中意無生觀行
故知爾前不成 通教相似初心尚未 名字無生
次第分科所以如來 分科讚許
修慧荊溪 修行四教方等是故 聞已學而
修身慎行出世三受 初文
不在荊溪 成性四句
不在四句本來 無性眾生業力不可思議佛菩薩 如是兩難合成不可
思議思議不思議不思議 無可獲益
二眾生下眾生 有為荊溪諸緣 有為無為一切有為
有為無為無為 寂光而言果報 眾生荊溪同居
有餘同居有餘果報 取分即是果報寂光是故文中 寂光取分無為
無為方便果報 中道
差別 深淺 無為意中次第四教
明藏方便二乘 三乘變易釋論變易攝論方便
第二別圓別圓凡聖 通惑 俱生方便不空
中道俱生果報 所以名分 寂光別名寂滅
無後下次 無為既有 一有無為三自四法界
論師所立故此荊溪論師 眾生何不對於有為生滅等次
中一 論師自體法界無為異義何須 無為
別圓住地不以眾生 無為無為即是初地自體 即是第十法界對等不及
無為無為無明總合 無為二觀荊溪觀心二種 分明二種次第三觀
未盡應須一心 一時二種六即釋義
約同滿願成佛法華經其所 眷屬多少修善 眾生修善莊嚴彌陀眾生
修善莊嚴釋迦第三 調伏調伏 方便故知教化調伏
佛慧如是 菩薩六根下文光明菩薩同居
今文在前如下菩薩行品阿難廣說佛土 光明菩薩化人衣服十七以此
在於名為一一名為四土標示荊溪 增減多少不同名為
初文三句具縛 三惑國土品類 調調見思煩惱凡夫不能調
調寂光 釋義荊溪 別名隨宜不等
聲聞四諦 十二因緣三世因果 引證引證即是由於
根塵三諦具足諸法得名佛眼 三諦具足料簡因果 荊溪因之與果得無寂滅種智
寂光寂光 以上得無種智 不通四土
同居當今文類寂光 荊溪其中寂光教化調伏佛慧漸深成就究竟常寂光
觀心觀法行願 觀行生土 眾生國土
眾生眾生 一一 荊溪觀心
多少即是因緣多少如初 觀心因緣因緣 故云名為
多少即如 可知調 如是第三菩薩
四句復次荊溪調調第二第三 第四起誓
起誓四土四心 二種有心起誓二觀空心起誓
四句多少 荊溪行願事理 行人
觀心觀行觀心在於 諸眾生不出是故在此引證引證
荊溪成心心淨 能事二行從此 觀心四土不盡
即是聖人不盡三果 聖位別圓不盡
中道中道無為未盡 無明猶在無為十地 為此寂光 荊溪
一一句四教四土果報有別寂光圓教 有餘取果別圓
地前下文 荊溪菩薩行品具足 次第第一第四第二第三第三
第二第四第一下文 先師三結分科 開成荊溪不可
名為四不可說 四不可說因緣具足悲智 利生空中不空教化調伏
眾生有所故云空地隨意 無礙故云四不可說名為空也即為悲願宮室
為生不成 合成荊溪 二乘通教菩薩何故
通教菩薩淨土取證 不成互相
故云不得相離長至荊溪 長表表相不二
十方諸佛諸佛說法 不二 釋經須達經文
經文長相 不二釋義 分科初三
三心 菩提心三乘道心 直心深心深心
料簡荊溪 直心深心菩薩淨土二心 菩薩何以二乘通教
法華 淨土二明二乘 中等荊溪。經文直心深心
菩薩行本體文中淨土 無二乃是二乘中意 二乘方便
二乘菩薩 而已荊溪 未可即行
皆是淨土故知菩薩 二乘行為生法大品 經意法華大品如何
一切諸法摩訶衍 諸法二乘 大品大品三乘菩薩
十地淨土 取證淨土因而 二乘通教別圓灼然大論
聲聞即是聲聞來生既有無能即是 三明
道理開顯故云 不無是故教化 通約開顯
經文十方消釋 密教 法華東方一切
經意不可一準三大 通明通義自性 清淨心三千三諦之一一心
釋義 四諦陰入煩惱 菩提中正無道
涅槃四法一心 造作深法忍者三道三德一實諦別圓證道三諦
一實超出二邊一實 差別荊溪三心
三德三心別圓二教 不可前後三德異名大乘解脫深心般若直心法身大乘悲願
解脫即是初心三德 方等經荊溪爾前
正報三身對於四教二教 對於四土同居有餘
利物有為無為生死 變易同居方便 三觀二觀三心
荊溪前來至此文中 三心 菩薩入空
三心菩薩三心 三心一者 不二二教
初心後心別教初心當空

[0749c06] 釋經直心 荊溪修行取法 教行更加悲願淨土
前後文 道場 依法依正
何故直通一者便 別名通義
直心直心直心荊溪一往如下布施 持戒名為一一
得名 對於一世 應有多種三界見愛各別
世間以是而言 權實今圓菩薩
觀行一切法一切法 一切不出十界空中雙非即非佛界即非
假而 圓教有用 故云名字成雙
五品五品位能化他者止觀 上根智者 佛世方等菩薩
為此二乘用法 不無故云 直行四心二教
隨喜讚歎隨喜 荊溪菩薩淨土行相 菩薩四心方名大行
收下四心不可 大論四相 道理雖然實行二教
以前二三別圓可以同體 攝取通人淨土行者
利人 菩薩相似觀行轉入相似 來生故知
八相成道 成佛釋經 成佛故知菩薩成佛 荊溪成佛不必
妙覺別圓從此八相 十界復古利物今文正在菩薩實行成佛必須通曉
大旨成化 不同常寂光無成 可知現下來生
眾生來生初生同居五時有餘 無二荊溪當地
四生寂光寂光 十地等覺二義直心國有 眾多總結豈可
深心分文直心可見 下去皆然十二 無量因緣深心
四事緣覺深心荊溪 具有 兼具四土大乘
四教大乘荊溪大乘 別圓二心二乘文中
大乘世間可見 世間大乘出世 使大乘四教
大乘二心世間大乘二乘不同三乘 四教
菩薩佛果下化眾生包含上下 大明二乘自度求化廣義 名為下乘運載起誓
入聖自行來意荊溪三心真實直心
大乘布施布施布施布施荊溪 布施五者菩薩二乘所行
淨土菩薩施者 二乘菩薩二世世間 六道施者荊溪世間
及於非法財施 正法非法十善 人天二道四姓天分三界
人中居士四姓四姓婆羅 淨行守道剎帝利王種 毘舍商賈貿有無首陀農人
稼穡四姓婚嫁不通居士或是婆羅門或是剎帝利 毘舍離居士皆是王族在家
別稱居士婆羅門不出 文中 定日
初文持戒色天無色 菩薩荊溪法屬
施者不得不成出世尸毘 鴿大論釋迦菩薩本名尸毘 救護陀羅尼諸眾生母愛帝釋
毘首羯磨鴿帝釋鴿 戰懼 鴿發願一切眾生
非一熱血持刀 授與輕重
鴿鴿乃至 第五釋迦鹿死者大論波羅奈入山遊獵鹿五百
鹿七寶釋迦菩薩提婆達多菩薩鹿 大悲心直至諸人
鹿忌憚深意鹿白王小事一時鹿 當差每日鹿
於是調達中有 鹿主言分當 料理使死者
不惜思惟 瞋怒菩薩白言大王仁慈今日天地曠遠控告
不理若非 當代思惟既定鹿 菩薩鹿眾人
自來白王問曰鹿自來鹿大王仁慈 無有鹿
若非不可無異 不久不免苦厄無量即從座起
說偈言名曰人頭鹿雖是 畜生名曰鹿為人不以為人今日一切無畏施
須大拏經 羅門便太子拘留國 惠施名聞十方貧窮太子
有所乞丐太子有所愛惜我所 婆羅門無物 以為使養老如是太子
男女奈何 太子婆羅門 便走入腋下
婆羅門乃至不肯布施舊華嚴第十 藏品云何菩薩菩薩
所謂施法最後施法施法施法內外施法一切施法過去施法 施法現在施法究竟施法廣說
世間菩薩何等所謂 等心眾生乃至圓滿清淨 施者受者財物平等清淨虛空
施者第四自性 一切四一善人 清淨
生死後際究竟涅槃如來 法界波羅三諦法界 彼岸三諦彼岸一切法
法界無法不在發趣一切法 不過不可得云何有趣 自行菩薩直心
來生二持持戒 能持可知作別別圓正語
八正忍辱 荊溪忍者端正出世 得以一切四種修止觀
精進行者勤修五度 精進自有誦經禮佛精進正勤精進
以此根力覺道 禪定智慧正解正解 上來釋疑荊溪
等智有漏根本禪正定義通 正定在內有漏凡夫名為正定分別 何妨正定可通

[0751c11] 六度荊溪六度菩薩不用化人法屬自行四無量自行法屬
大行初四無量四等無量 三教法緣荊溪
法緣法名但是 生滅無生無量無量 法緣四無量恒沙佛法三諦
恒沙佛法故知法緣 故知可通凡夫 無緣四攝並非
所行荊溪三心 不通是故 大乘而已如是六度
大小故此四攝大乘下方便 不通世間二乘 事故四無量四攝
不易分別不可四攝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智願高下永別乃至
不同即如高下四句 下劣凡夫不可眾生四教
世間菩薩化人無不解脫 彈指合掌本意 方便荊溪自行
差別 異同離合自行 相對
二義二種自行若爾何須經論逗機 道品二乘有分荊溪
諦法二乘初心各各 生滅二乘故云有分三十七品 止觀法界次第
婆沙有漏道品何不但凡 外道修行佛法行者 有漏外道無念迴向
來生具足荊溪迴向 有限迴向眾生 福智戒體用事一切若爾
六度豈不具足何須一門 必須方便具足若爾迴向 迴向迴向
何須 導引各別得名乃至 迴向自利所以
無行六度六度六度 迴向迴向迴向 菩薩八難一生
三塗北洲長壽天二修 世智善因 四近善人至善
對於二乘界外 方便果報略明有餘三十 三惡道無我法名北洲地前法愛
長壽天未有初地六根 不窮前後 相望節節中道
是故四土向來 一一容易不可守戒 廣雅譏刺說文荊溪
正用第二淨土 第三通用初心菩薩自守不論第四一半可通自守
大經 三句自守 不從故第見機
第二第三第二自行第三利他即是 淨土假使長者 謗法四重三五
十惡不可十惡 懺悔
今文 依憑 羅什說戒不在
犯禁以此為 十善
學者去取八十 二行一切通稱
歸真故云十善 經文邪見惡事 放生布施禮敬實語和合饒益不淨
智慧名為善行次第 貪瞋癡四教荊溪義通行願十善尸羅
云何相如尸羅相通 多人持戒 十善十善更加持戒
不受律儀不下 十三淨土 荊溪第二乃至十二十三
如下解釋直心 行相名為一一世間 一往而已橫行
教判淺深不同是故心念 釋義荊溪圓教
三教 聞經十方佛小乘不同 曇無德戒本稽首諸佛
定於十方佛薩婆多 戒本稽首釋師子諸佛十方分說古人四分
大乘十方佛故而不知小乘 各別成身荊溪三藏教淨土 煩惱穢土成佛
淨土使身子由是 身子 身子三藏中立淨土
無可身子無行無人六度 淨土無行無成淨土 無行無人六度
無行若爾何故直心 菩薩三藏 無行本則無人
可信二教正意 以為較量 通教直心對於見地
通教上根菩薩初地 第三深心 十三深心三心深心
深心但是深心聲聞 得名第四事理乃至智慧 十地成就通教初心
教化調伏乃至得名 通教 善慧別名標地
初地乃至十地第九別名 第十三句結成借此十地 。經文地名
登地真理豈可通教 未名初地斷見 通義通教地前故第十地
三句名為使第十 三句通教菩薩淨土行者菩薩 諸佛二乘云何同一大小
道理不合二乘解脫 永不菩薩 故知無人
權教不須別教十地十四般若荊溪 對地次復十四般若對開
便地前 三十等覺十地 十四地前
十四般若解釋即如向來 是故一家釋義不以 故云不通故知無處
以下 寂照智者初地 等覺妙覺方名寂照瓔珞
等覺妙覺寂照 阿字門一切故知寂照 入寂
名下寂光 中品圓融四十 一字大品四十二
荊溪十二十七 十萬一切佛法義通 發心正行初心
得無無明果報 即是方便同居何妨 寂光名為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79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