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o Wugou Cheng Jing Shu 說無垢稱經疏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五 (本)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1074b16] ◎經又妙吉 (至) 非真非有。
[1074b16] 贊曰。自下第二 大段。調伏二乘心明大悲以破無。二乘唯自 利。法執繫縛。今說大悲妙慧方便解故。名調
伏二乘心明大悲以破無。以著空者無大悲 故。文段有三。初明大悲觀自他疾。次所以者 何下。釋其所由。後菩薩如是下。結成離繫。初
中文二。初觀疾相。後起大悲。此初也。自他 疾。非真實。非定有。因緣假合。所共成故。
[1074b24] 經。如是觀時 (至) 發起大悲。
[1074b24] 贊曰。此起大悲 也。不應如凡夫有愛者以起悲。不如二乘起 二見以起悲。或准下文。不應起愛味著諸定
起見執愛無方便慧而起於悲。或不應見執 彼實愛染名利等而起於悲。唯並為斷一切 有情客塵煩惱。起大悲也。前所不應。後所 應也。
[1074c02] 經。所以者何 (至) 而有疲厭。
[1074c02] 贊曰。下釋所。由 此釋所不應。若同凡夫二乘。起於愛見。執著 味染。處在生死。即有疲厭。煩惱未亡。物我未 遣。故有疲勞。而生厭倦。
[1074c06] 經。若為斷除 (至) 無有疲厭。
[1074c06] 贊曰。此釋所應。 煩惱若亡。物我復遣。攝他同己。故於生死而 無疲厭。故般若云。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
眾生得滅度者。此是常心攝他同己。無愛見 纏心。故能常度而無倦也。
[1074c11] 經。菩薩如是 (至) 纏繞其心。
[1074c11] 贊曰。自下第三結 成離繫。有三。初結成離繫。次引教證成。後廣 明縛解。初有四縛。初三自利。後一利他。此初
縛也。乘前起下。故言如是。無疲厭故。便無愛 見纏繞其心。此更互也。前言無愛見即無疲 厭。此言無疲厭便無愛見。二互為因故。
[1074c17] 經。以無愛見 (至) 即得解脫。
[1074c17] 贊曰。此有二縛。 以愛見滅。不為繫縛。繫縛無故。即得涅槃大 解脫也。
[1074c20] 經。以於生死 (至) 證得解脫。
[1074c20] 贊曰。此縛利他。 自既解脫。便有智力。為說妙法。令他離繫。又 證解脫。
[1074c23] 經。世尊依此 (至) 斯有是處。
[1074c23] 贊曰。此引教證 成。初引。後結。若自有縛。不解他縛。凡夫二 乘也。自能解故。能解他縛。如來等也。此說究 竟利益一切故。
[1074c27] 經。是故菩薩 (至) 離諸繫縛。
[1074c27] 贊曰。此結也。
[1074c28] 經。又妙吉祥 (至) 菩薩解脫。
[1074c28] 贊曰。下廣明縛解 有二。初問。後答。此雙問也。
[1075a01] 經。若諸菩薩 (至) 菩薩解脫。
[1075a01] 贊曰。下答有二 對。初明著禪名縛。不著禪則解。後明無巧有 智名縛。有巧有智名解。此初對也。著四靜慮
八解脫八等持九等至名縛。味定不增修餘 慧品。攝有生故。若智善巧。不捨靜慮諸等。 持等而隨所應攝益三有等生。而生三有。無 所貪味。名為解脫。
[1075a08] 經。若無方便 (至) 是名解脫。
[1075a08] 贊曰。下明無巧有 智名縛。有巧有智名解。有三。初標。次釋。後 解妙慧善巧差別。此初標也。此意說言。無善
巧方便。但善攝妙慧名縛。二乘等是無智用 故。有善巧方便并善攝妙慧名解。有善方便。 慧之用故。
[1075a14] 經。云何菩薩 (至) 名為繫縛。
[1075a14] 贊曰。下釋有二 對。初對住二乘無學菩薩。後對住二乘有學 菩薩。初皆明縛。後皆明解。一一初皆問。次能
答。後皆結。此問縛也。舊文二對。名字不同。 義亦全別。應細勘之。
[1075a19] 經。謂諸菩薩 (至) 成熟有情。
[1075a19] 贊曰。答也。若諸 菩薩。同二乘等。以三等持。而自調伏。有善妙 慧也。由修空故。不以相好內飾其身。由修無
相。不嚴佛土。由修無願。不利有情。名無方 便。或隨所應。不要次配。舊云。以愛見心莊嚴 佛土等。應云無正慧心嚴佛等。故名為縛。
[1075a25] 經。此諸菩薩 (至) 則為繫縛。
[1075a25] 贊曰。結也。
[1075a26] 經。云何菩薩 (至) 名為解脫。
[1075a26] 贊曰。問解也。
[1075a27] 經。謂諸菩薩 (至) 修習作證。
[1075a27] 贊曰。下釋有二。 初釋有妙慧。後釋有方便。此釋有妙慧也。有 相者。無願所觀依他起性。無相者。無相所觀
圓成實性。空於此二。觀我我所。都不可得。斷 染依他。修淨依他。名修習於圓成作證也。
[1075b03] 經。復以相好 (至) 名為解脫。
[1075b03] 贊曰。此釋有方便 并結也。舊文翻前無觀察義。准前應知。
[1075b05] 經。云何菩薩 (至) 名為繫縛。
[1075b05] 贊曰。下第二對問 縛也。
[1075b07] 經。謂諸菩薩 (至) 深生執著。
[1075b07] 贊曰。釋也。見謂 五見。煩惱謂貪瞋癡八纏三縛等。並如前 說。此上現行。隨眠謂種子。由安住此。修善本
時。不迴向菩提。而生執著。有諸煩惱。無方 便也。又有釋言。此謂雙無。慧及方便二俱無 故。舊無迴向。前釋為正。
[1075b13] 經。此諸菩薩 (至) 名為繫縛。
[1075b13] 贊曰。結也。
[1075b14] 經。云何菩薩 (至) 名為解脫。
[1075b14] 贊曰。此問解也。
[1075b15] 經。謂諸菩薩 (至) 不生執著。
[1075b15] 贊曰。釋也。遠見 故。修善迴向。不生執著。二種是。
[1075b17] 經。此諸菩薩 (至) 名為解脫。
[1075b17] 贊曰。結也。
[1075b18] 經。又妙吉祥 (至) 是名為慧。
[1075b18] 贊曰。下解妙慧善 巧善巧差別。總有二。初皆解慧。後解方便。 此解慧也。能觀諸法。身及疾二皆無等。是 名慧。慧能觀故。
[1075b22] 經。雖身有疾 (至) 名方便。
[1075b22] 贊曰。此解方便。雖 疾不厭。常耐化生。慧之用也。
[1075b24] 經。又觀身心 (至) 是名為慧。
[1075b24] 贊曰。第二解惠。 身心者。五蘊和合假生疾者。依此眾苦逼迫 之用。此二無始展轉相依。後生前滅。曾無暫
問。非曾不生今始新生。非舊不滅今時始 滅。又若言新有。即是舊來病。若言是舊疾。 念念新所生。知身及疾念念有生滅。是故說 言非新非故。
[1075c02] 經。不求身心 (至) 是名方便。
[1075c02] 贊曰。此解方便。 二乘知身及疾生滅。求畢竟滅。永入涅槃。名 無方便。菩薩不然。不求永滅。故有方便慧皆
二乘有。異生所無。方便二乘無。皆唯菩薩有。
[1075c06] 經。又妙吉祥 (至) 不調伏心。
[1075c06] 贊曰。自下第三。 雙調二心。明菩薩行。彰不住道。以雙破也。大 文有三。初總標。次略釋。後廣說。此標也。
[1075c09] 經。所以者何 (至) 菩薩所行。
[1075c09] 贊曰。此略釋也。 煩惱生死。名不調心。出世自利。名調伏心。
[1075c11] 經。若於是處 (至) 菩薩所行。
[1075c11] 贊曰。下廣說有三 十七句。菩薩所行。分之為二。初三十四句。不 同凡夫二乘所行。名菩薩所行。後有三句。得
勝不捨劣。名菩薩所行。初中分七。初一句總。 次有四句。次第不同凡夫二乘。次有四句。二 二不同二乘凡夫。次有四句。次第不同二乘
凡夫。次有七句。唯不同二乘。次有二句。唯不 同凡夫。次有十二句。唯不同二乘。此總也。處 謂處所。所修行處。或是道理處所。餘又可知。
舊有三十一句。二十八句不同凡夫二乘。後 有三句。得勝不捨劣。初中有二。初十句。雜不 同凡夫二乘。後有十八句。唯不同二乘。初中
分四。初有三句。雜不同凡夫二乘。次二句。次 第不同凡夫二乘。次有三句。初二不同二乘。 後一不同凡夫。後有二句。次第不同二乘凡 夫。
[1075c27] 經。若處觀察 (至) 菩薩所行。
[1075c27] 贊曰。下四句次第 不同凡夫二乘。此二句也。凡觀生死。為所行 境。便起煩惱。菩薩觀生死。而無煩惱。二乘觀
涅槃。便畢竟滅。菩薩觀涅槃。不畢竟滅。
[1076a02] 經。若處示現 (至) 菩薩所行。
[1076a02] 贊曰。此中二句。 凡現四魔。乃成魔事。菩薩現四魔。乃越魔事。 二乘求果智。非時證聖智。菩薩求種智。而不
非時證聖智。菩薩證智。外應群機。而能濟 拔名不非時。二乘證智。外不利生。名曰非 時。不應時故。非道理也。
[1076a08] 經。若求四諦 (至) 菩薩所行。
[1076a08] 贊曰。下四句。二 二不同二乘凡夫。於中分二。初二句不同二 乘。後二句不同凡夫。此初二句也。四諦者前
方便。觀內證者正根本觀。非時證四諦。二乘 所行。不非時證四諦。菩薩所行。自利不利他。 名非時。自利亦利他。名為時。若正內證。便捨
生死。二乘所行。雖正因證。攝受生死。名菩 薩行。
[1076a16] 經。若行一切 (至) 菩薩所行。
[1076a16] 贊曰。此後二句。 不同凡夫。凡夫有緣起。便生見趣。菩薩現緣 起。而遠見趣。現緣起者。現生死也。凡夫起有
情及法相雜。有煩惱隨眠。菩薩現二相雜。而 無煩惱隨眠。
[1076a21] 經。若正觀察 (至) 菩薩所行。
[1076a21] 贊曰。下有四句。 次第不同二乘凡夫。此初二句。二乘證無生 故。墮聲聞正性。菩薩證無生。不墮聲聞正性。
正性者人無我理。證智證此人無我理。名墮 正性。凡夫攝受有情行處。有惑隨眠。菩薩攝 受有情行處。而無煩惱種。
[1076a27] 經。若正欣樂 (至) 菩薩所行。
[1076a27] 贊曰。後二句也。 二乘樂遠離。求身心滅入於涅槃。菩薩樂遠 離。不求身心盡永入涅槃。凡夫觀三界而迷
亂真如。菩薩觀三界不迷亂真如。法界者真 如也。
[1076b03] 經。若樂觀察 (至) 菩薩所行。
[1076b03] 贊曰。下有七句。 唯不同二乘。於中分二。初三等持行。後四餘 雜行。此初也。二乘觀豈性。更無依求。菩薩
觀空性。仍求功德。二乘觀無相。不外化眾生。 菩薩觀無相。能外化眾生。二乘觀無願。而滅 有趣。菩薩觀無願。示現有趣。有謂三有。趣謂
五趣。舊云無作者願也。
[1076b10] 經。若樂遊履 (至) 菩薩所行。
[1076b10] 贊曰。下四雜修。 此初二也。無作者。無所起作。空性滅理。解 觀我無。故成差別。替者瘀也。二乘遊空。不
起眾行。菩薩起空。起善根無癈。二乘遊六 度。便欣涅槃。菩薩遊六度。不欣涅槃。住無住 故。有情心行妙智之彼岸。是涅槃故。舊云知
心心數法。意顯彼所求彼岸。知而不求。
[1076b17] 經。若樂觀察 (至) 菩薩所行。
[1076b17] 贊曰。二乘修無 量。求生梵世。因有漏故。此果必生初禪中故。 菩薩修無量。求大菩提。因無漏故。二乘遊六
通。證漏盡之涅槃。菩薩遊六通。不證涅槃。住 無住故。
[1076b22] 經。若樂建立菩薩所行。
[1076b22] 贊曰。此有二句。唯 不同凡夫。凡夫建立諸法。攀緣邪道。邪解分 別諸法也。菩薩建立諸法。不緣邪道。正理解
了。釋諸法故。凡夫起六念。隨生諸漏。愛慢等 生故。菩薩起六念不生諸漏。滅諸漏故。
[1076b27] 經。若樂觀察 (至) 菩薩所行。
[1076b27] 贊曰。下十二句。 唯不同二乘。有三。初二句。不同離染受生。次 七句。不同修菩提分法。後三句。不同證無為
有為。此初二句。二乘觀無漏。希求離染。菩薩 觀無漏。不希離染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故。二乘得有漏定。隨定力而受生。菩薩得有 漏定。不隨定力而受生。
[1076c05] 經。若樂遊履 (至) 菩薩所行。
[1076c05] 贊曰。下七句。不 同修菩提分法。此初三句也。二乘修念住。求 身受心法遠離。菩薩修念住。不求四遠離。遠
離者斷煩惱。二乘起正斷。勤斷二惡。勤修二 善。故見善不善。菩薩無分別起四正斷。不見 善不善。二乘起四神足。不能任運變現自在。
菩薩起神足。能任運變現。加行大故。
[1076c12] 經。若樂遊履 (至) 菩薩所行。
[1076c12] 讚曰。此中二句。 二乘遊五根。自既得已。亦起分別有情諸根 勝劣之妙智境。菩薩遊五根。無分別故。不起
分別有情諸根之妙智境。雖有根上下力。而 無分別故。由此舊云。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 二乘起五力。不求十力。菩薩起五力。而求十 力。
[1076c19] 經。若樂安立 (至) 菩薩所行。
[1076c19] 讚曰。此中二句。 二乘七覺皆圓滿已。由有分別。後求佛法差 別妙智妙用境界。菩薩七覺既圓滿已。由無
分別。更不求佛差別妙智妙用所行。智果滿 故。舊云。而分別佛之妙智。文乃相乖。不同二 乘。理可成矣。二乘八道圓。厭背邪道。菩薩八
道滿。不厭邪道。常教化故。舊云。而樂行無量 佛道。求於果滿。二乘不求作佛。故不樂行。
[1076c27] 經。若求止觀 (至) 菩薩所行。
[1076c27] 贊曰。下三句。不 同證無為有為。初二不同無為。後一不同有 為。二乘求止觀二因。墮畢竟滅。菩薩起止觀。
不墮畢竟滅。常化眾生故。資糧者因也。二乘 觀無生滅理。不能相好嚴身成滿佛事。菩薩 內觀無生滅理。仍相好嚴身。成諸佛事。此二
證無為不同。下明有為事業不同。二乘起威 儀棄捨一切佛法緣慮之心。起世事已。不能 更觀出世理事。菩薩起二乘之威儀事。亦能 內緣一切佛法理事等。加行大故。
[1077a08] 經。若隨諸法 (至) 菩薩所行。
[1077a08] 贊曰。上三十四 句。不同凡夫二乘所行。下之三句。得勝不捨 劣。名菩薩所行。一入定現威儀。二證理現眾
相。三得果現修因。此中二句。究竟清淨本性 常寂真如也。妙定者能觀定也。雖得真如。能 緣勝定。隨定所行。不捨有情所樂威儀。或即
不起滅定而現威儀。第一句也。一切佛土。其 性空寂。無成無壞。如於空者法性土也。雖觀 殊勝一切法性無相空土。非不種種莊嚴佛
土。利樂有情。修劣報化土。第二句也。
[1077a18] 經。若樂示現 (至) 菩薩所行。
[1077a18] 贊曰。此有一句。 雖求殊勝八相現化。未為佛事。不捨修劣諸 菩薩行。此中且說在果二相。後之三句。顯能 為勝不捨劣故。
[1077a22] 經。說是一切 (至) 發心趣向。
[1077a22] 贊曰。品第五段。 結成利益。雖因次說菩薩所行天子發心。然 是一品。終是利益。是以屬品為第五段。不屬 近文。
◎ ◎
不思議品
[1077a27] 方便品下。合有五品。明利他行。初之四品。隱 迹利他。未現大神通。隨類濟物。故名隱迹利 他。密權也。此之一品。現大神通。明顯迹利
他。顯權也。神通妙用上位能知。故非下心之 所思慮。亦非下言之所議度。今此廣明。名 不思議品。此以無漏慧根為性。不思議體即
神通故。其通之境妙用亦難測亦名不思議。
[1077b05] 經。時舍利子 (至) 當於何坐。
[1077b05] 贊曰。就此品中。 大文有四。初鶖子心念。二無垢訶說。三顯不 思議。問妙吉祥十方坐是。四時眾獲益。八千
菩薩得解脫是。此初文也。心念床座。希自坐 之。舊文有三。無時眾益。
[1077b10] 經。時無垢稱 (至) 求床坐耶。
[1077b10] 贊曰。下第二無垢 訶說。於中有四。一問鶖子。二鶖子反答。三無 垢廣說。四時眾獲益。此初問也。由昔心念。我
等今者。為聞法故。二應相率。隨從詣彼。既不 求座。故作此徵。
[1077b15] 經。舍利子言 (至) 非求床坐。
[1077b15] 贊曰。二鶖子反答。
[1077b16] 經。無垢稱言 (至) 何況床坐。
[1077b16] 贊曰。三無垢廣 說。有三。初總明求法。次別明求法。後結成求 法。是故舍利子若欲求法下是。此初文也。夫
求法者。於五明處。求佛正法。應住猛利愛重 求聞。設為聽聞一句善法。路由鐵地。尚歡喜 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雖愛自身及諸資什。
比愛正法。非為譬喻。無足無倦。深信柔和。心 直見直。愛德愛法。往法師所。無詰難心。唯作 慧眼妙寶智明勝果無罪悅意之想。深生敬
重。無高慢心。不作壞戎畢族醜陋拙文鄙 句異意之想。唯為求善。非顯己德。不為名利 而求正法。應時殷重恭敬聽聞。勿起損害順
求過心。唯為求解。專情屬耳。掃滌攝持。如是 名為求於正法。所以雪山半偈捨命非難。香 城滿教賣身為易。皆以正法可重不領身 命。何況床座。
[1077c03] 經。又舍利子 (至) 無色界。
[1077c03] 贊曰。下別明求法。 總有十段。所求謂作證法。所不求者。雖可求 知。不求證獲。故名不求。此即第一不求虛幻
法。蘊界處三。及三界法。皆虛幻故。
[1077c07] 經。又舍利子 (至) 非謂求法。
[1077c07] 贊曰。此第二不求 二乘法。二乘執有三寶及四諦故。此不求別 相三寶執。非不求三寶。不求知苦斷集證滅
修道差別分別戲論。非不求證。非安立諦之 真理也。
[1077c12] 經。又舍利子 (至) 非求遠離。
[1077c12] 贊曰。此第三不求 有漏法。有二。此不求起遣諸有漏法。法名寂 靜。真如也。及近寂靜。餘無漏法也。名行有
漏生滅。非謂求無漏法及求真如遠離法也。
[1077c16] 經。諸求法者 (至) 非謂求法。
[1077c16] 贊曰。不求有漏 中。此不求煩惱隨增法。法無貪染。真如也。離 諸貪染。餘無漏也。皆不可貪染故。
[1077c19] 經。又舍利子 (至) 非謂求法。
[1077c19] 贊曰。此第四不求 所知法。此有二釋。一不求妄心所取境界。因 緣真如非妄境故。若心分別。計為境界。非謂
求法。數者計也。二不求有相差別境界。真如 正法。無差別故。數者分別。
[1077c24] 經。又舍利子 (至) 非謂求法。
[1077c24] 贊曰。此第五不求 攝棄法。取謂攝取。捨謂棄捨。諸分別心謂法 可取捨。因緣真如無取捨故。或法有生滅可 有取捨。真無生滅。何有取捨。
[1077c28] 經。又舍利子 (至)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