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ming Jing Xuan Yi 金光明經玄義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經玄義卷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0001a06] 此金光明甚深無量。太虛空界。尚不喻其高 廣。況山斤海滴。寧得盡其邊崖。日輪赫奕。 非嬰兒之所瞻仰。大舶樓櫓。豈新產者之所
執持。諸佛行處過諸菩薩所行清淨。況二乘 心口安可思說。凡夫徒欲言之。言則傷其實。 徒欲不言。默則致其失。二俱不可。欲以言之
言亦不可。欲以默之默亦不可。故大品中梵 志云。非內觀故得是菩提。非外觀故得是菩 提。非亦內亦外觀故得是菩提。經言皆不可
思說。又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 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 說者。以金為名。名蓋眾寶之上。以法性為體。
義則如來所游莊嚴。菩薩深妙功德以為宗。 照曜諸天心生歡喜以為用。故文號經王。教 攝眾典。故唯貴為名。唯極為體。唯深為宗。唯
大為用。唯王為教。所以不二之體常為四。佛 世尊之所護持。三世十方亦復如是。一切菩 薩。遍他方以遙禮。樹神善女。親雨淚以稱揚。
諸天覆之以天威。地祇潤之以地肥。大辯加 之以辯道。功德益之以財寶。諸有悉乾枯。三 塗除熱惱。舉要言之。一切世間未曾有事。悉
皆出現。是以金龍尊王三世讚歎。地神發願 以護說者。上聖既爾。豈況人乎。敢託斯義。 輒欲興言。冀涓露入海禽鳥向山。實藉片緣 同均鹹色。
[0001b01] 將釋此經大分為二。初釋題。二釋 文。
[0001b02] 釋題為五。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 用。五教相。
[0001b03] 就此五章大分為二。初總釋。 二別釋。
[0001b04] 總釋又二。初生起。二簡別。
[0001b04] 生起者。 此娑婆國土音聲為佛事。或初從善知識所聞 名。或從經卷中聞名。故名在初。以聞名故。次
識法體。體顯次行。行即是宗。宗成則有力。力 即是用。用能益物。益物故教他。聞名是自行 之始。施教是化他之初。有始有終。其唯聖人 乎。五章生起次第如此。
[0001b10] 簡別者。簡是料簡也。 問若略則唯一。若廣則無量。今此五章。進不 是廣。退不成略。何故五耶。答非略非廣。非略
故不一。非廣故不多。廣則令智退。略則義不 周。我今處中說今義易明了。五章中當其義 如此。別者分別也。前一章總三字共為名。次
三章派三字以為別。後一章兼於總別。而明 教相也。又顯體一章明理。餘四章明事。又前 三章是因。後二章是果。又前四章是行。後一
章是教。又前四章是自利行。後一章是利他 行。又前四章是聖默然。後一章是聖說法。如 此等種種分別料簡。今顯譬中當。分明包富。
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人。人無知者。此皆為分 明中作譬也。囊中有寶為總三字作譬。探以 示人為別三字作譬。囊中有寶為理一章作
譬。探以示人為明事章作譬。其餘例皆可知 也。
[0001b26] 二別釋者。別釋五章也。今先解釋名章。若 依四卷題但作三字。無帝王兩字。若依經文 有經王之義。若說若不說俱亦無妨。今釋名
為五。一通別。二翻譯。三譬喻。四附文釋。五 當體釋。
[0001c01] 言通別者。夫教有通別依教明行。行 有通別從行顯理。理有通別。且置行理。但明 教通別者。夫理無名字。名字名理。如虛空無
丈尺。丈尺約虛空。天王般若云。總持無文 字。文字顯總持。若從能顯之文字。是名則通。 若從能顯之所以。此名則別。云何為通。如聖
所說。一經一時一處一部一偈一句一言皆是 文字。從此文字通稱為經。云何為別。別則有 四。一令世諦不亂。歡心悅耳。二逗化所宜。開
發宿善。三對其業障。令惡滅罪除。四點示 道理。霍然妙悟。悅宜對悟。各各所以。其致不 同。稱之為別。譬如鹽梅相和成種種滋味。
組織交橫成種種文繡。從別所以故有金光 明三字。標今教異於諸教。從通文言故有經 之一字。眾經通稱也。今經通別合標。故言 金光明經。
[0001c16] 二翻譯者。真諦三藏云。具存外國 音。應言修跋拏婆頗婆欝多摩因陀羅遮閱那 修多羅。修跋拏此言金。婆頗婆此言光。欝
多摩此言明。因陀羅此言帝。遮閱那此言 王。修多羅此言經。外國又稱佛陀羅。此間所 無。又略帝王兩字。但存三字者。漢人好略
譯者省之。但翻為金光明經也。餘師翻不及 此委悉也。
[0001c23] 三譬喻者。舊經師。以三字譬三德。 金譬法身。光譬般若。明譬解脫。若大師云。 數論但明真應二身。若以二釋三於論不便。
若取經文。經文無一處明三德。若別作義 解何義不通。而獨譬三德既違己論。又不會 經非今所用。地人云。金質之上自有光明之
能。譬於法性從體起用。自有般若解說之力。 但作體用二義。不須分光明異也。若大師 云。地論幸明三佛。三佛釋題於義自便。而棄
三身從體用者。則非論意。若取經文新舊兩 本。並說三身不道體用。亦違己論復不會 經。進退何之。今所不用。真諦三藏云。三字
譬三種三法。一譬三身。二譬三德。三譬三 位。譬三身者。金體真實以譬法身。光用能 照以譬應身。明能遍益以譬化身。次譬三
德者。金有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 作無礙。四令人富。金以譬法身常淨我樂 四德。光有二義。一能照了。二能除闇。以譬
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義。一無闇。二廣遠。以 譬解脫眾累永盡溥益有緣。次三位者。金 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體顯。如道中了
因位。明無瑕垢。如道後緣因位。彼家料簡云。 法身是實二身不實。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脫 各具二德。正因是本有。了因是現有。緣因是
當有。大師謂三三之釋。三義不了。一因果 不通。二乖圓別。三不稱法性。云何因果不通。 夫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圓滿之名。而今分置
三德殘缺不足。何者。若法身是道前。為是果 上之法身。為是性德之法身。若是果上之法 身。不應在道前。若是性德之法身性德何獨
有法身。亦應有性德之般若。性德之解脫 (云云) 。 若言般若是道中。為是何等之般若。若是 果上之般若。不應在道中。若是分得之般若。
何意無分得之法身解脫 (云云) 。若解脫在道 後。道後眾善溥會。何獨有解脫。以是觀之 因果不通。乖圓別者。若作圓說。法身常樂我 淨此自可知
(云云) 。般若與法身相冥。法身既 具四德。般若寧無四德耶。解脫脫果縛故樂。 脫因縛故淨。無因果縛故我。非因非果故常。
圓說圓滿無有缺減。真諦若作別說。應依此 經。經云法身是常是實。實即我德也。應身 智慧清淨即淨德也。化身三昧清淨即樂德
也。三藏說法身獨具四德。二身各具二德。故 皆乖圓別也。不稱法性者。且引一。經如淨名 云。眾生如彌勒如。一如無二如。此性德法
身也。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可復得。此性德 般若也。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可復滅。此 性德解脫也。如此三義豈非本有道前之位。
豈獨有金而無光明耶。又華嚴云。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妙法身是法身德。慧身是般若
德。應一切即應身。是解脫德。此之三身地地 轉增。如月漸滿。豈非道始因中之位。那得因 中。祇有般若耶。道後具三德如上說。此事
可知。當知道前圓性德。道中圓分德。道後 圓究竟德。那忽分割一處唯一耶。豈非蹙靈 鳳於鳩巢。迴神龍於兔窟。辱鱗羽之壯勢。
非法性之圓談。天台師尋其經意義則不然。 何者經言。法性無量甚深理無不統。文稱經 王。何所不攝。豈止於三三九法耶。當知三字
遍譬一切橫法門。乃稱法性無量之說。遍譬 一切豎法門。乃稱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經王 一切遍收。若長若廣教無不統。此義淵博不
可以言想。且寄十種三法以為初門。復為三 意。一標十數。二釋十相。三簡十法。言標十數 者。謂三德三寶。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
三般若三佛性。三識三道也。諸三法無量止 取此十法。其意云何。此之十法該括始終。今 作逆順兩番生起。初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夫
三德者。名祕密藏。祕密藏顯由於三寶。三寶 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 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
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識。三識由三道。此從 法性立一切法也。若從無明為本立一切法 者。一切眾生無不具於十二因緣。三道迷惑
翻惑生解。即成三識。從識立因即成三佛性。 從因起智即成三般若。從智起行即成三菩 提。從行進趣即成三大乘。乘辦智德即成三
身。身辦斷德即成三涅槃。涅槃辦恩德利物 即成三寶。究竟寂滅入於三德。即成祕密藏 也。是為逆順次第甚深無量義。復云何無
量義者。是一法門具九法門。三德尊重即是 三寶。三德不生不滅即是三涅槃。三德具足 諸法聚集名為三身。運載荷負即是三大乘。
不可異趣名三菩提。覺了清淨名三般若。 是如來種名三佛性。分別不謬是名三識。即 事通理故名三道。是為一三法門具九三法
門。亦具一切三法門。悉例可知。又皆具一 切一法門。一切二法門一切三法門。四法門 五法門。六法門七法門。八法門九法門。十法
門。百法門千法門。萬法門億法門。一恒沙 二恒沙。百千萬億恒沙法門。亦應可知。經 云一法門無量法門以為眷屬。一中解無量。
是為法性橫廣無量之義也。甚深義者。寄 三位顯之。如十法門共論者。三道三識是 本有位。三德三寶是當有位。其餘是現有位。
是名法性甚深。竪高之義亦成。又一法門 具九法門。取其三道三識是本有位。取三德 三寶是當有位。取其餘者為現有位。甚深義
亦成。又一一法門具六即位。理即是本有位。 究竟即是當有位。其餘即是現有位。甚深 義亦成。是為法性竪高甚深之義也。當知
金光明三字。遍譬一切橫法門。故言無量。遍 譬一切竪法門。故言甚深。乃稱法性之文。方 合經王之旨。次釋十種三法相者。十名如前
已列。十相今當分別。若分別色相青黃同異 者。應用肉眼。若分別法相深淺同異者。應用 智眼。今時行者既無智眼。應用信解分別同
異之相。初明三德相者。云何三云何德。法身 般若解脫是為三。常樂我淨是為德。法者法 名可軌。諸佛軌之而得成佛。故經言。諸佛所
師所謂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無有 缺減。故名為身。經言。我身即是一切眾生真 善知識。當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覺了諸法
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覺了三諦之法。解脫 者。於諸法無染無住。名為解脫。是名為三。 云何為德。一一法皆具常樂我淨。名之為德。
法身無二死為常。不受二邊為樂。具八自在 為我。身業淨口業淨意業淨為淨。無以為類。 疆寄世金以譬之。世金不變不染轉變富
貴。譬法身四德也。般若任運具四德。如智 冥如境故。大品云。色淨故般若淨。例此即得 色常色樂色我諸義皆成。又云。色大故般若
大。色無邊故般若無邊。此是法性廣大。般若 亦廣大。例此應云色深奧故般若亦深奧。此 是法性竪高。般若亦竪高。當知般若亦具四
德明矣。解脫亦具四德。夫解脫者。諸惡永 盡。即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皆已盡也。亦是 眾善溥會。即常樂我淨溥會也。大經云。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身。當知 解脫同如來常樂我淨也。又大經云。三點 具足名大涅槃。點是文字。當知法身般若解
脫皆文字也。故知三點悉備四德。故言具足。 三因即是三智。三智德具四德。三德具足名 祕密藏。具足之文必具四德也。當知四德
具足即是其相。若得此一章意。餘九可解。不 能默已更復略言。云何三云何寶。佛法僧 是為三。可尊可重名為寶。至理可尊名為法
寶。覺理之智可尊名佛寶。毘盧遮那遍一切 處。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寶。此之三寶皆 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故乃可尊可重。當知三
德與三寶。無二無別。既以金光明喻三德。還 以金光明譬三寶也。云何三。云何涅槃。性 淨圓淨方便淨是為三。不生不滅名涅槃。諸
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淨 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淨涅槃。修因契理 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淨
涅槃。寂而常照機感即生。此生非生。緣謝 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淨涅槃。當 知此三涅槃。不生不滅即是常。常故名樂樂
故名我我故名淨。涅槃既即常樂我淨。即 是三德可尊可重故。即是三寶無二無別。既 以金光明喻三德三寶。還以金光明喻三
涅槃也。云何三云何身。法報應是為三。三 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 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然理無聚散義
言聚散。始從初心顯出正理乃至究竟理聚 方圓。始從初心終至究竟。顯理之智智聚方 圓。始從初心終至究竟。功德之聚方圓。故以
三法聚為三身。當知三身皆常樂我淨。即 是三德。可尊可重即是三寶。不生不滅即 是涅槃無二無別。既以金光明譬三德等。 還以金光明譬三身也。云何三大乘。運
荷名乘。理性虛通任運荷諸法。故名理 乘。隨乘者。智隨於境如蓋隨函。故名隨乘。 得乘者。得果得機。得果故自解脫。得機故
令他解脫。故名得乘。當知三乘皆常樂我 淨。即與三德無二無別。既以金光明譬三 德。還以金光明譬三大乘也。云何三菩提。
一真性菩提。亦名無上菩提。此菩提以理 為道。二實智菩提。亦名清淨菩提。此菩 提以智慧為道。三方便菩提。亦名究竟菩提。
此菩提以善巧逗會為道。當知三菩提皆 常樂我淨。與三德無二無別。既以金光明 譬三德。還以金光明譬三菩提也。云何三 般若。般若名智慧。實相般若。非寂非照即
一切種智。觀照般若。非照而照即一切智。 方便般若。非寂而寂即道種智。當知三般 若皆常樂我淨。與三德無二無別。既以金光
明譬三德。還以金光明譬三般若也。云何 三佛性。佛名為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 非無常。如土內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壞。名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 智與理相應。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 名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無常。
功德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性。如耘除草穢 掘出金藏。名緣因佛性。當知三佛性一一皆 常樂我淨。與三德無二無別。既以金光明譬
三德。還以金光明三字。譬三佛性也。云何 三識。識名為覺了。是智慧之異名爾。菴摩 羅識是第九不動識。若分別之即是佛識。阿
梨耶識即是第八無沒識。猶有隨眠煩惱與 無明合。別而分之是菩薩識。大論云。在菩薩 心名為般若。即其義也。阿陀那識。是第七分
別識。訶惡生死欣羨涅槃。別而分之是二 乘識。於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識 無俟復言。當知三識一一皆常樂我淨。與三
德無二無別。既以三德譬金光明。還以金光 明譬三識也。云何三道。過去無明現在。愛 取三支是煩惱道。過去行現在有。二支是業
道。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未來生老死。七支 是苦道。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從煩惱通 業。從業通苦。從苦復通煩惱。故名三道。苦
道者。謂識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