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Jin Guangming Jing Shu 金光明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經疏
沙門吉藏

[0160a28] 法身長短至人 權方便是以四佛常住 菩薩懺悔
虛空所以十地四王講說消散 隨心故此正法中道
四德天竺正音佛陀 婆羅婆修多羅佛陀覺者 婆羅婆
金光明修多羅經由故云金光明經

[0160b11] 金光明經乃是究竟大乘菩薩藏 三法三身 涅槃三德佛性三身
真實法身佛應身佛 猶如化身第二三德 法身四德如常無染
無礙令人富貴二義般若 解脫第三佛性
有如正因有如 道後三義三法金光明經如常
三義 即是第二壽量品捨身 正說第三讚佛一品流通
二義化主無序 不生信心信心眾生 然則如來有空有序既有
如來有失正說 流通如來有無大悲 流通第二眾生入道信心
有序解故正說 流通

[0160c05] 說中如是我聞一時 發起料簡二序涅槃義疏中說發起中有三句發起
如來發起正說緣起 名為緣起名為發起 不立三義一者壽量品
佛說二百二者 懺悔夢中見聞二百 讚佛他方大士他方讚佛
二百三義不宜 四時崛山四時
他方讚佛崛山如常發起三密 三密意密
殊勝即是身密意念法性 佛護乃至懺悔即是意密 深法即是口密以此三密
疑念四方佛壽量因此 懺悔四天王發願 乃至捨身三密發起
中有初十正說 半偈流通 初八壽量
十一四天王 十二初五 壽量品二我三行
三時一如 說法二眾三大高下 如來如來一者法身應身
法身如來變異道後 應身如來如實 化身如來化身化人不過不待
八相如來正是應身 化身應身法身常樂化身 無量法身無有彼此
無量應身智慧 甚深法性法身自性自性 法性法性難得甚深
應身諸佛行處諸菩薩境智二障 所行清淨金光明
說法常住三義 小乘聞者聞者聞慧思惟思慧無上
微妙甚深修慧如是經典 四方佛諸佛 四者四德東方不動
南方寶相寶相如意珠自在 我德西方無量壽安樂國樂德北方微妙淨德法性
如此如來意念 第二中有行表二行後半懺悔
懺悔懺悔五法 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 初一一行
果德智慧功德懺悔所生 無上離苦 無行不備不盡一切種智
以此懺悔以為根本其餘功德 懺悔莊嚴即是功德智慧二種 莊嚴滅除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離過無量菩提涅槃二種 第二 中有初六捨身
弘經第二護世四王 四王用大 弘經天神守護正說
弘經之中前後不同初三 行一
世間 不過以此二攝一切初中 以下一句
愁憂恐怖諸天捨離愁憂恐怖乃至財物 損耗愁憂恐怖第二 天上鬼神惡夢夢相
有如三障惡事淨心 三障困苦捨離 忿乃至愁惱業煩惱
惡夢業煩惱 業障 解離煩惱障第二大可流通
中有初八流通壽量品 流通懺悔下作問曰 讚佛歎佛
佛德故此歎佛初一 值得四行弘經 勸修一行弘經八部
佛菩薩護持外護無量 內心正報慈心供養眾生 供養淨名經菩提
慈心供養利養供養 恭敬供養三修供養供養恭敬 修行供養人身人道
正命邪命聞經供養 具足第二 不明流通四王以下 通經

[0161c18] 第二正說中有第一壽量 因果即是第二四天王捨身 勸學第一
壽量品三身常住即是第二懺悔 已去修道即是

[0161c23] 壽量無量真如實相無相 實際無際就此第一 疑念四佛第二
請問四佛第三 長行利益四佛第一 疑念時下相者
地前菩薩決定名為 供養諸佛善因三密 八十問曰何時八十
涅槃九十所以如來 至於法華未有八十說法 魔王唱言三月涅槃此時眾生方知
八十以此可知九十九十 未知何日二月十五日入 八十滿足念言
長壽正因生母施食 乳母第二四佛 大光何故廣博
猶如 爾時第二 請問爾時四佛四佛
第一如來第二集會 是故大士第三雙結第一 何以常住第二
爾時四佛須彌大地虛空 有相可以可以 三身佛果然則
不可以不可以言論無有 數量算計法身有無生滅報佛 相應無生是故大經諸佛
所謂法常諸佛化身如來 眾生無盡化身 無盡故云三身常住應化
二身相續菩薩業識背光 三十二相報佛因相化身念念相續
相應凝然常住何故四佛 法身不異無異

[0162b04] 懺悔以下第二修道 自得修道即是 正因三身經略
就此初二功德即是 方便一品明智慧門即是般若何故 一切不出功德智慧二門
三身 二乘智慧非凡非凡 不在生死二乘不住涅槃即是
二身不在生死法身究竟故云 三身復修功德業障智慧 煩惱障相應應身業障
無礙化身二障果報 法身體究顯現是故 必修功德智慧三性
功德即為懺悔 讚歎 何故二者感應
所見如來是故相向讚佛發願是故 顯見不虛是故感應相符
何故夢中見聞菩薩無異如來佛不在晝夜願力

[0162b28] 懺悔外國懺摩厭離 改悔故云懺悔 懺悔就此中有
長行經家自陳長行 夢中見聞 已往一見如來
二見明見眾生 金鼓法身 生死名相之外名為
法身應身應身遍照日光 即是應身 化身明見化佛即是
明見二身無法 中有無喻說法者其所婆羅 菩薩位在地地上解故
相機法身化身 聲說懺悔擊鼓乃至偈頌 第二可知中有初四
陳述所見見相可知下次 中有五十七 半偈中有初七十六行離過
第二諸佛世尊我所依止七十二行 善行第三敬禮六行半偈勸修第四一佛難聞相生
初二十二第二無依五十四離過行體初十拔苦第二
眾生處在地獄明滅 第三眾生大地獄四行
三世 即是三世二者三途 即是三界貧窮
人中天上三界 即是第二 無畏諸佛聖人五行
菩提一行寂滅 蘇息一切怖畏 無畏第二菩提即是
初一諸佛 令眾生諸佛四行 菩提自利菩提一行
利他菩提如是眾生所得功德 諸佛眾生所得功德諸佛眾生 所得助道助道
三十七品波羅蜜 證道 一行菩提
菩提滿梵音勝果梵音 五德清徹遠聞三諦易解四眾愛敬聽者五德名為
化身菩提勝果二身 化佛梵音即是自利 自利菩提三身滿無上妙法
眾生無量劫正法究竟利益 無上乃至利益眾生第三寂滅 無為第二
明令滿第一 眾生受苦金鼓出言
禮佛何況人天利益 宿世善惡因果 正念諸佛無上分別邪正行者
諸佛修道惡業滿 無不具足信解行願滿具足不信 自然滅盡第三
拔苦其餘初一地獄一行流轉一行三途 一行總結
無依第二離過離過 行體不出所謂懺悔勸請 迴向發願菩薩何故五法
根本根本一者無慚 二者不樂佛法嫉妬四者 取著懈怠菩薩懺悔慚愧
第一慚愧一者 師友見處不見下品二者慚愧
中品自身諸佛同性諸佛 自身上品第二勸請求法
第二第三隨喜四等 第三第四迴向菩提心 第四第五發願利益
第五釋論菩薩六時五法就此中有初十惡因 懺悔第二供養二十七
時節懺悔第三國土 作惡報果懺悔所有三障 不出因緣時節處所以此一切
第一初一發願即是滅罪 勸請滅罪外緣作下 六行懺悔何故第一先發
修行菩提心依止 二乘凡夫攝論菩薩波羅蜜依止 是故諸眾生無依護者
勸請滅罪 難治諸佛化主世間人因緣
初一從不諸佛 初一愚癡外緣 善業造作一行憍慢
放逸外緣種性財年一行三業外緣不見一行愚癡外緣 惡友一行外緣五欲
一行外緣貧窮 一行怖畏一行 三毒渴愛外緣諸法一行
外緣衣食女色一行三業 三毒憍慢外緣三寶 三乘一行半偈外緣正法
師長一行半偈第二時節 懺悔中有初中四行半偈發願第二諸佛世尊諸佛外緣
過去六行懺悔生起 初一上供諸佛 二我拔濟半偈下化眾生
五行得佛果第二 中有初四行願離苦得樂四行 初一明令
離苦明令一行離苦 中有初一行願 懺悔方法一行
第三得佛果中有得佛 下化眾生三行十地 法界珍寶十波羅蜜波羅
法界名為可以十波羅蜜 建立佛果甚深法藏 所知甚深有無一切種智
智慧禪定功德 第二勸請中有初一四行一行中有初二我有
怖畏二行大悲可解第三悔過 十惡
中有初二迴向五行 何故迴向在世六趣 取著迴向
第二中有初三 初一一舉六趣惡業 一行生死煩惱 [-+]
當即散亂煩惱 八難即是世智惡友即是 八難即是無相天等外道 處所八難即是北欝單越無求
出世三毒八難 即是三途畜生餓鬼 地獄故地惡報八難
即是具足作惡時節八難即是上來至此第一 離過其三懺悔三障
隱顯第一煩惱第二 第三三障 懺悔勸請發願迴向四法隨喜
下化眾生 諸佛世尊我所依止第二 善行中有初二勸請
二相莊嚴四十八發願第三 閻浮隨喜第四以此 迴向四法懺悔中正
善行第一文中勸請正語 而今所以頂禮讚嘆 說法勸請初十四行
佛德第二大海水下五行半偈 不能第一文中不過應化二身 即是化身大智大悲即是
應身第二相好莊嚴中有初一發願眾生第二善業
自發第三一切世界三十 四行半偈發願自有十二 半偈拔苦眾生相二十二
第四現在 自發第五諸眾生 發願隨喜迴向可知善行
六行半偈第三勸修 中有初二離過四行半偈 第四難聞

[0164c04] 讚嘆 功德第三 來意第一懺悔夢中見聞昔日讚嘆發願第二
見聞感應 大意五法讚嘆 中有長行第二六十
半偈昔日讚佛第三末後 古今何故對地此地有緣中有初三十三
讚嘆即是勸請第二 迴向第三如是人王二十五 發願隨喜在於迴向發願
文中懺悔文中第一讚嘆中有初一第二諸佛清淨二十六 第三舌下五行
第二中有初二十三半偈 三行三業供養中舉 色聲毫相
一行次第時下 放光利物面貌威儀圓光 佛身淨妙佛光普照一一
自來手足三業供養 不能迴向文可解如是人王 第三發願初一二十
四行發願中有即為 一有夢見金鼓懺悔 讚嘆第二一偈如來面貌清淨
佛功德第三夢見如來如實 具足第四願行六度先人 別有得佛文句成道
金鼓第五 釋迦授記眾生第六 眾生依止處未來第七
煩惱業海無餘行道 功德海第八 如來具足度眾生第九一偈
眾生眾生來世多劫第十 淨國猶如諸佛初一行道 行道
相當第三古今 授記品即是銀光

[0165a16]  前功四十五 初四半偈第二 二十八正說空理第三一切
十二觀空利益勸修初一行表第二一行 二行眾生無量
廣明有無內外空寂 廣說有法內法 不可
利根略為鈍根鈍根 略為利根利根 鈍根鈍根總持智慧
中略第三第三初一一行說教方便 廣說種種因緣
種種廣說無利有益 大悲我所妙典 知眾不能廣說
虛偽第二空理中有初二 一行人空第二如是 明法初十非常
觀空非常眾生無我無常不淨俗諦 即如何處有人本性空即真
諦觀非常即為初四 猶如無有真主 一切自性不能
不能無有自在 幻化五行無常心識 自生自滅馳騁分別六塵依止
六根不能至於 第三身空虛偽 二行虛偽衣食無可長養
自我諍訟無自性 因緣緣起機關第四 水火四行四大相違
向東向南陰性向西第五 心識三行半偈不淨初一
種子不淨二識躁動業煩惱不淨種子六道身故種子 一行外相不淨究竟
第二真諦可解如是第二明法 色法五行色心法空
和合四大不生無所有 無明無明即是真如淨心 別有無明假名名為無明猶如
波浪一切 勸修中有初八半偈 勸修第二無量劫四行
勸修自利 半偈利他一切釋迦 觀空斷見煩惱汝等
煩惱修空勸修斷德 五陰一行明智 第二利他中有
法輪四行攝化眾生 初一一行甘露門能化一往
分別甘露涅槃世間人 甘露生死涅槃甘露 化人初一聞慧聞慧
思慧修慧證得法華經開示悟入開示 開示即此
法螺世間人年號 如來小乘名字章句 大乘教法法鼓鼓聲
大乘教法一切進入 煩惱擊鼓法燈 萬物一切如是大乘諸法
一切智然燈法雨世間 五穀增長佛教善根增長依法 如此摧伏第二利他
初一即是天魔 三行拔苦即是六道無量劫 第二勸修中有
難行能行長時 恭敬無間 即是攝論四修第二
初三一句內外 一行

[0166a12] 四天王 上來第一從此 十二正說第二常住 不大中有初五
初五 一品四王八部利益
四天王須彌 羅山由旬 四王東方天提頭賴吒持國
天眾乾闥婆毘舍闍二部鬼神南方 增長主領諸天 二部鬼神西方天
諸天富單那二部 北方天王毘沙門多聞諸天 夜叉羅剎二部鬼神四天王
中有第一四王如來四王合理第二 已去四王歎佛如來說經
成人第三長行 四王歡喜供養發願聞經大生歡喜 供養發願
白佛弘法第三金光明明法 為人第三中有第二
第一諸佛 顯性第二諸天禮敬修德 第三四王讚佛修德
金光明法身 解脫三身佛性 諸佛世尊諸佛應身
護念大經諸佛所謂 菩薩行 菩薩深妙功德修行
諸天恭敬第三法成四德諸天歡喜 歡喜讚歎第二
中有初生智慧王宮 智慧快樂明滅中有 總結中有所謂三途怖畏
怨賊疾病憂惱世尊金光 第三為人第一 聞經獲利第二我等四王正法下發
發願獲利勇銳 明智第二中有大為初一 四王自願擁護
如來如來第一四王第二 國土發願十二部
修行六度兩句出世世法 世間法治惡鬼世間 第二發願中有護國第二
國王第二中有第一 第二正法初中四王過去 供養諸佛四王初地三阿僧祇劫
善根過世大集經初地四天王忉利三地炎摩 兜率化樂
初禪二禪九地三禪十地四禪 金輪四天下十行輪王三天十解輪王天下十信輪王一天
第二中有第一 聞法第二 第二第二汝等
第一護國可解第二 中有初一弘經 弘經方法一番得失菩薩不但
自行弘經弘經有方 方法方法不行 得失第一初四
初四中有國王弘經第二 以是因緣四王擁護中有初四 聞法第二是故我等
人王中有護法 他方護國護國 有人問曰
四王利他云何國有四王無心弘經 惡意
父母可解第二 初二十行第二四王擁護 未來世第二追述第一國王弘經
第一護法諸人 第二三從擁護第三四王
以是因緣可解第二 人王弘經第二即為天王得益三從諸人人王人王弘經
第一以是因緣天王 可解第二即為第一弘經方法第二用心方法
四王如來 果報如是人王中有說法者
第二第一第二說法師 可解第二中有初四
如來聽法運心 諸人供養運心問曰四王 云何人王
第二 供養運心聽法運心中有 第一釋迦人王第二諸佛
妙音他方諸佛四眾弘經非唯天宮至大 諸人香爐非但至大
十方佛土第二他方中有 一明聞見神變第二異口同音讚嘆中有四眾弘經第二爾時十方
四眾中有第一第二 坐下中說十二行者小乘無上法鼓
大乘第三一番得失中有 初四如來 人王弘經上天聽受
一行弘經人王四天王同行 一行無有相違名相人王 弘經利益四天施主有人
中有弘經 第二有人 第三以是因緣
勸修第一弘經 我等四王四王失利三從我等四王 諸天敗亡
第二弘經得中第一人王 人王人王弘經 我等四王四王得益梵天
安隱中有三論如是無量功德 三從閻浮提經理
三論四違梵天 離欲帝釋伽羅十善 神仙五通
何故法勝三論如來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拔苦 大悲梵天苦行帝釋
一邊第二中有人王 有人可解 第二讚嘆中有初四讚佛如來
初二六行偈讚二行 第二中有初四應化二身 一行法身初三
中有初一化身色光 面目一行功德智慧三昧 中有初一化身應身
法身法身一行 第二如來中有初五 閻浮提十二半偈人王
三從金光明四行天王 三行三義 三行初中一行明法一行
初一一行 拔苦第二十二行中有初四 作下十八
初二有利 得益中有初二 一行生死苦
一行安樂第二寶樹第二 冷水珍寶可知第三 一行諸天供養一行四王護持
一行諸佛護念一行鬼神擁護第四三義初一第一一行第二
聽受一行第三天王守護 第三聞經歡樂散華供養 寂滅法身

[0168a03]  第二人部利益 即為初一功德 地神飲食益智辯才
資生衣服飲食智慧不能弘法是故 神迹天上九地 具足四辯利益
當令利益聽眾利益眾生 四辯初三樂說
兩句一句明法 若是總持第二說中 化人善根說法者
第二聽眾中有福慧 智慧福報四辯 方便善能樂說
法義三從出生 得佛果

[0168a20] 功德天 神迹樹神 功德外國名為 初地初地具足檀波羅蜜財物
在行第二 過去聽眾財物 財物乃至
眾生弘經 善根說法者 眾生利益第二聽者財物
中有第二有人 初中宿善根是故 隨意慈心
天眼身通令眾生 七寶具足第二 略明北方廣說三從
至心明令 所謂金光明功德天供養諸佛 香華供養天神
所謂財寶地味出生 第二勸修從此 處所
勸修三從誓願明天第一可解第二中有修治內外 著衣塗身至心
供養三寶三從爾時讀誦修行發願灌頂章句 所謂神呪神呪諸佛
功德第一義諦三明藥草鬼神 諸佛功德諸佛功德 眾生信心法王
必得善果吉祥不虛 眾生必須同行中善 不得上根不依
必須中根第四修行發願可解第三 明天所居明淨 爾時明天第二
始終第二

[0168c01] 地神 第三飲食利益行人能持使令 在地初地以上飲食自在
地神供養弘經 爾時供養弘經三從 諸眾生住處得勝
表示世尊經典 供養三從聞法聞法得益初二 第三中有一明地神獲利從而
大地眾生得益中有 增長百味顏貌財利成就如是明法利益三從是故世間
諸眾生 第二弘經中有地神 從何說經利物是故
世尊聽受初二可解第三 必定聽受三從 五事聞法
攝取功德三從值遇諸佛 三惡惡趣從未來世慶生 第三弘經中有初地
如來三地 弘經中有譬喻 緣事世尊
眾生報果 習果第二中有 地神供養第二
中有地神供養 眾生眾生聽聞三從諸眾生 值遇 相分不須

[0169a03] 鬼神 第四智慧外國 十地智慧氣力利益弘經
弘經以是 得益弘經三從南無歸依眾聖 眾聖一明
神力擁護從何因緣 氣力增益金光明三從
守護 國土可解第二中有世尊散脂大將
三從以是 第二中有一明二諦現見二智三從
諸法雙結其二有事妄法差別俗諦虛假俗諦 恒沙真諦恒沙即如真諦
一切法俗諦一切緣法 二字 知法分齊重顯知法分齊
一切法世諦虛假 分齊分齊一切法 真諦無有名為
一切法一切法 真諦一一一切 如法安住如理
無有功用動心如法安住 二明二智初四明知一句 智光實智無有
日光方便智隨緣 智行二智不行 二智積聚名為明智
二智變化化身 名為大經諸佛境界悉皆無常無名無相無相不可思
無名不可議不可思議 妄心境相現見第三中正 世諦正解比量
正觀正分別 正解俗諦 總結真諦事理
第二中有所謂辯才勇銳智慧憶念五事具足所謂歡喜
三事第二得益弘經 中有智能眾生 聽者堪受三從說法
成上第一無量眾生聽者 所謂智慧功德菩提離苦 第三歸依可解

[0169b25]  第二弘經 中有初三弘宣 初三即為
弘宣 弘宣鬼神四眾弘宣 梵天問答明治正法
治國正法世間云何名為弘宣 即是般若大悲 修行怨親
平等緣起從何 緣起可解第二正是論說中有
和合四行請問三從護世 四王七十六 太子第二請問中有初二
四王四王中有 初一一行中有三事 何故名為一句何故
一句何故人王名天 一行總結人中正法治世故而名為第一第二第三
第二中有七十三中有 初六答問第二名人
六十七顯正 初一第二統領 名為處在三行
初二 天子一行名天 一行長大之後名天後半
天神自在名為三從遠離一行第一 名為後半
生天後半 律令生天名為名人 第二中有初三
第二惡事六十四 初一 一行釋疑顯德名人一邊名天
一邊名人名為名人 禮樂化人安樂 羅剎作惡
國主 父母修善
父母 第二釋疑顯德疑云人王 羅剎令人怖畏何故
人王示現作惡鞭撻怖畏 惡心示現果報諸天 善惡第二疑云鞭撻
怖畏因而善惡業果現在未來鞭撻受苦 惡事第二
正法中有初三十五人王 第二諸天護生 二十一人王修善
三從以是因緣 初六人民第二暴風 十二國主第三受寵
祿十三第四有人 三行總結第一初二 作惡三行苦果一行
可知人王作惡初一 表明苦果所謂風雨調星宿三行
作惡三從廣明 惡果所謂疾病眷屬分離
財物散失星宿第三 作惡中有初一非法如是 行惡人王許可許可所謂
恭敬三從 使世間三災十行 初中初一
惡相惡相星宿 暴風一行惡果惡果 所謂出世正法世間眾生正報地肥依報
中有惡因 六行所謂 滿苦味
遊戲可解三從有病 一行有人第四 中有初一明令作惡
明令一行 諸天第二人王修善 中有初一明王作惡
行善生天不善二行 作惡不治三從 十七國王初二
第三中有初五 從不行惡四行作惡三從 善化行善以是因緣
第三 分明不須

[0170c04]  即是釋迦本身即是阿閦 本身中正以為 長行中有初五十一
第二爾時說法比丘 二行初四 施行過去四十七明智
布施初一行捨一行 珍寶一行眷屬一行捨身第三 智慧中有初十求法因緣
二十九聽法 初十一行 說經三從大王二行
歡喜供養報恩供養第三說法中有古今爾時三從所得 功德三行因果

[0170c20] 鬼神 四眾聽受鬼神 第一初二 十六聽受第二大梵王天下四十
八部守護第三經典 十七勝果長行 二行聽受經典二十四
長行長行 供養諸佛功德所行第一 功德智慧
偈頌可知第二中有初九 十五 初二拔苦
福慧初中一行一行 拔苦第二 戒定慧流通
四行福慧智慧法性明證法身 應化二身
功德第二中有 聽受十三 有益中有初一聽者
說法五行得勝相者法坐大眾法座上猶 見佛菩薩形色無異
如此滅後三從 如是六行半偈得勝初四 得勝勝果諸佛
名稱怨敵惡夢惡業陳勝 名聞流布第二 八部守護中有四行供養
不思議五行恭敬三從如是大悲 四行讚嘆如是眾生三十四 擁護可見經典二十八
第三勝果中有 二十六初一行一 色力第二第三四行地肥
第四快樂第五三行草木 三行三句第七光明第八行陰調適第二總結

[0171b02] 授記品 自下 二明弘經中有初一
品等一品 因故 記者相等
得佛果授記品受記 第二授記諸天第三爾時道場
樹神世尊 三從世尊天子第四爾時 如來釋疑中有從何
三從是故因緣天子 修行善因有如本願因緣 聞經淨心善因大士授記緣故
授記六波羅蜜 天子過去隨緣修行

[0171b19] 治病 自此以下第二 即是廣明授記因緣 中有初二授記品
捨身壽量品授記品 天子聞法因故 授記釋迦長者
慈悲行令成佛壽量一品 釋迦王子大悲成佛 壽量不然
授記治病 遠緣流水近緣 釋迦昔日大悲治病治病
過去正說正說本生國內明本一明本生王國明本
第二明本中有 行一慈悲長者子 一明國人有病
思惟三從長者子請問醫方長者天下 聞說初二可解第三長行
發起四行四事初一 病因一行飲食一行醫藥一行時節病因四大
四大調有病 耳聾生病生熱
一切等分 飲食過量小量
過時 食肉不曾南人漿等分
不能妨礙病人令人熱病飲酒小麥牛肉令人 令人 [*]
多汁 [-+] 文言 不滅熱病不息有病 即是治病
四等一者四大二者 不差四大不可
藥品如下時節四月 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六月七月八月九月
十月正月十月正月 二月三月四月七月 第四中有初一
十六行正是中有初三 定時十三正是治病 二師四時
一時之中 月日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 三時正月
四月七月 秋分十月 四時三月
三月故云正月二月正是 四月五月正是
六月七月八月正是 九月十月十一月 臘月
四季正時各各三月中土 第二 佛法中年三時
一時之中四月三時之中一月一時中有四月 初三三月
本字三月四時之中 何故偏廢二義 時成就此時
安居安居本名夏坐八月若是便 現時
四時之中二月以為正時 四季月日陰陽合成六時六時 正月二月現時四月五月
七月八月現時十月十一月 現時十二月三月六月九月 名為現時滿
六時第二依法三時四月 分合六時六時臘月十六日至 二月十五二月二月
十六日至四月十五二月 四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二月 六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
二月八月十六日至 十五二月十月 日至臘月十五二月
滿六時第二中有 初十一行隨時發病一行 初一上第飲食
一行上第病因第三一行 上第湯藥第四二行上第 時節第五上第治病
第六上第飲食第七二行 上第治病所以過重 初一得病防護
得病明治 藥補所以第二 資身食欲生病第一文言
本草藥方飲食 不宜不依第二代謝增損 四時四大增損第三六大
大腸小腸三焦 第四毛孔開通 熱病毛孔閉塞
不通第三等分 水肺不差熱病不差 一切病故肺病二月三月
第五肥膩 毛孔開通肥膩 堅實熱食流汗
不得即是 等分肥膩肥膩肺病肥膩毛孔
肺病第六肺病 腸胃盈滿肺病發熱 [/]
未盡心腹下藥等分 肺病
一行消息 長者子第二中有 善言病重第三可見

[0173a01] 流水長者子 品第二明近因 一者同類人道 生生二者心病
世間出世 是以品名近因 二明三結古今
長者眾生 修福恭敬讚歎報恩第二長者醉酒
報恩夫妻本生 長者子明本生事中有長者 樹神救生慈悲心即是慈悲
慈悲中有財施明法第二報恩 中有生天爾時
三從閻浮提國王覺悟

[0173a18] 捨身 釋迦苦行壽量 授記中有 寶塔爾時世尊大眾寶塔
三從 爾時 舍利讚嘆禮拜第二緣起
舍利因緣 寶塔因緣長行偈頌 長行中有經家阿難如來
中有明本三王 本事中有捨身因緣爾時 捨身三從爾時第一
眷屬悲苦一明 王子明見三從爾時 第三王子思惟捨身得知
虎子二見 臨死可知四者鬼神 樹神不出第三
思惟捨身中有思惟捨身從何 正思惟捨身三從勇猛下發 第二中有思惟捨身
涅槃復次思惟捨身 涅槃非常 今日思惟初中
不免無常空無可惡 不淨第二自行生死第二涅槃中有
一明思惟是故涅槃 初中一明無常唯有空無三從不淨不淨第二涅槃
一明自證如是涅槃 即為求解般若
三從具足第二捨身 一明王子發願捨身種種 爾時第三眷屬
中有悲苦從小王子 侍從悲苦三從爾時王妃父母悲苦 第二偈頌中有初二捨身
宿命長行三從 樹神五行半偈古今處分

[0173c02] 讚佛 第三流通分 初一即是讚嘆流通 一品說教即是流通
讚嘆流通 菩薩他方第二大士 何故彼此彼此
他方長行 初十讚嘆一行 迴向初七色聲智慧
福慧三從如來世尊五行 初三色相一行 音聲清淨大悲觀世音大慈
三大清淨四大普照 無畏天人丈夫二行中一 一行第二福慧中有初一
諸眾生五行 化德智慧功德後半初一行表上半
下半四行初一 拔苦三行拔苦 第三初二佛德無量
二行無人一行不能 可見第二此間大士中有 樹神中有初十
如來悉知六行 初八色身一行福慧 初四色身光明
色身第二福慧可見第三總結色身下半福慧第三 福慧四行色身
一行初二 二行可見第二樹神 南無中有初二
十五樹神二行如來初十應化二身聲聞 五行法身三從不疑一行
初十二行 渴仰初四 身體出於初中
二行智慧二行功德初中一行 一行非法邪法非道 邪道世諦非有
本性清淨一實諦第二中有 初一出世希有希有中有初二化德善哉
內證中有初二證智 一切三行寂滅 煩惱無為善寂大城
大涅槃即是無為甚深三昧 禪定諸佛所行智慧禪定 智慧即是菩提第二初一
聖道一行萬法一行 生空空寂二乘大乘如來行處此道空也
真實分別 空也第二渴仰中有初四渴仰願佛
攝受初中初一念佛 禮拜一行 一行渴仰第二願佛
攝受初一行願說法一行 願佛現身常見一行 第二法身中有初三法身
如來行處不能 初一生死虛妄如來一行 明法真實瑠璃法身
名為即是三無性 第三上半法應二身應身所行法身下半化身

金光明經疏

金光明經疏

[0174b15] 金光明經疏嘉祥大師曇無讖 經文 學者有人
嗚呼隱晦 差誤不少訪尋原本校讎
歲月

[0174b22]

[0174b23] 正德改元辛卯初冬

[0174b24] 比叡山沙門 () 谿本覺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9 No. 1787 金光明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